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音乐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阐述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的成功举措,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关键词]音乐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高校中,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管理主体还是管理的客体,都是活生生的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 为响应国家的教育政策,现在的地方本科院校招生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个扩招的转型背景下,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并且随着数量的增加,质量在整体上也有所下滑。所以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校园建设、人才培养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创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与教学管理制度。

[关 键 词] 转型背景;地方本科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同重点高校的任务一样,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随着高校的扩招,我们可以说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和以前的大学有了天壤之别。那么,在这样一种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下文主要分析了当下地方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制度改革措施。

一、当下地方本科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服务性差

以院校领导为中心,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高校传统教学中的管理理念及制度至今为止仍在沿用。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下,就会相应地出现下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缺乏客观民主性。例如,“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广大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制定、执行教学方案到评价总结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都是院校领导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要求;然后,在日常管理方面,只注重学生应遵守或履行的义务而不注重学生享有的各项权利与自由;只注重违反相关管理规定要接受怎样的处罚而不注重对进步学生的嘉奖等。

(二)高校院系管理缺乏活力

高校的教务管理部门集中掌握主要权力是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教学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于承担着制订教学计划、控制与评估教学质量等多项管理任务。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校(院)长、副(院)校长与各院(系)管理领导的权力集中,导致各院(系)对招生、教学以及课程的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上缺乏自主权。

例如,在实际的课程表现与教学计划中,教学大纲、课堂内容、教材具有一致性,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时间、授课教师和专业课程缺失自主选择的权利。目前来说,基本上本科院校都是學分制管理学业和学生自主选课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项目。

二、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策略

(一)实现服务型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大多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都是综合类大学。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都以教学工作为重、树立正确理念。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完善,我们都越来越倾向于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个理念,认为服务性教学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为了建立健全服务型教学管理制度,那就必须要求各大高校放弃落后的传统式教学,积极推进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因此每位老师和教育工作的决策者都肩负有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例如,改善学生的盲目“证书热”。当今这个社会人才辈出,可谓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的各项技能与个人的能力水平就需要一张当今人才市场都要求必备的证书来证明。现在的毕业与就业,不管是学生还是招聘市场,都很看重这一纸文书,所以形成了盲目的“证书热”。学生放在自己专业上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功利性地做一些学生会或者是社团类的管理人员亦或是盲目参加各项竞赛与考试。这样一个态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冲击到正常的教育沟通机制。所以,作出相关的具体规定从而保证学校、学生以及校内、外培训机构间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科学的指导与教育制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空位。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根据每个人制定具体的培养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与就业资源。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

一所院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依法治校”的根本原则,也离不开人才辈出的实际教学效果。那么,建设一所口碑良好的院校必不可少的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整改教学计划与策略。实现理论指导实际、实际反作用于理论的双向功能。

那么这就要做到:首先,为了达到充分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求,应当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从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和广阔的自主选择性;其次,学籍制度的完善。打破传统的学籍制度管理、以体现“人性化”为目标,创造一个科学的学生发展制度;最后,优化教学评价制度。以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和人才培养为基点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的发展前进,都需要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也是推进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本科院校尤其肩负着重大使命。所以我们说,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做到“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合理、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保障生源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韩栋,王春华.新建本科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4(10).

[2]刘昱,陈友华.略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J].陈友华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作者:陈碧霞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浅谈我国音乐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改革

[摘 要] 从音乐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阐述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管理的成功举措,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

[关 键 词] 音乐院校;以人为本;教学管理

高校中,人本管理的核心是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着眼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管理主体还是管理的客体,都是活生生的人。音乐院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向应是如何深入认识、挖掘并遵从人的本质,如何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将鲜活的学生个体人作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音乐院校学生特点

音乐院校的学生特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专业成绩突出但文化基础普遍薄弱。(2)师徒传承关系强而班级意识薄弱、追求独特的個性发展,但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协作意识差。(3)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表现欲望强烈,但理性相对不足。(4)富有创造性,但缺乏认真踏实的精神。

对这一群体进行管理,无论从管理的终极目的、手段,还是内容看,必须遵循人本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二、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以人为本”管理的举措

笔者曾经在《浅谈音乐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研究》一文中,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为例,提出该系在遵循学院制度规范的前提下,做到管理“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校期间的合理需求。具体表现在:

(一)自主选择专业

三年级开始,有五个专业供学生选择,分别为钢琴、声乐、音乐理论、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水平以及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进入“专”的时期,而之前学习的各项专业技术课程与主项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更适合社会的发展。

(二)自主选择教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会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专业技术水平、性格特点有进一步认识,进入三年级之后,随着主项专业的重新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对学生而言,选择中意的教师,其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提高,老师的身体力行与专业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以及专业技术的水平。

(三)自主选择课程

音乐学院属于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不过除了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属于学校规定的必学课程,学院任选课程、系内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就学分而言,校内选修课程只要选够10分即可,至于课程类别、时间都由学生自主决定,系内选修课包括即兴伴奏、键盘交响、自弹自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较适合自己的课程。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避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僵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性化理念要求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气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控制关系,而是双向的交往关系。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交互作用——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性格对性格的塑造,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

三、依托“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但仍旧存在的问题

音乐院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尚缺乏对人本管理理论的真实理解和深入研究,人本管理各项制度还不太健全。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方面,偏向依赖规章制度,推崇量化管理,缺少情感管理,低估艺术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校园文化浸染下的校园艺术活动有限等。

四、解决措施

(一)导师制——全员育人

导师制其实一直存在于音乐院校中,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情感深厚,学生对专业教师充分信任,愿意向专业教师袒露自己对专业、对生活、对未来的真实想法。管理者在管理中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综合素质培养,更应强调导师制,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尤其突出专业教师的重要性,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性格养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将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校园的学生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定期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和人文领域的学术活动。同时,积极向校外拓展学院的艺术影响力,让优秀的大学生艺术作品和艺术创新人才被社会所熟悉。

(三)构建多元化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实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等方面的多元化。

(四)增加情感管理和人格化管理

学生管理者要以真挚的情感,搭建起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渠道,重视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研究。加强学生人格的锻炼,系统开展新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培养他们不仅能在顺境中发展自身,而且能在逆境中迎难而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音乐院校学生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突出“制度管理”,强调刚性、统一性,但却忽视了艺术大学生作为鲜明个体人的需求,忽视其发展需要的差异性,忽视其专业素养的差异性,不利于艺术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及良好专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音乐院校学生管理,必须把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真正融合起来,既严肃又活泼,既考虑学校管理的可操作性,又考虑学生专业特质和生命特质的柔韧性,真正做到人本管理、弹性管理、柔性管理。

作者:黄晶晶

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论文 篇3:

追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我们经常在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管理扎实开展。一年以来,我们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常规课、展示课、亮相课、比武课、研究课、示范课、达标课、过关课、专题课、移植课、复制课……”意图何在?理所当然: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管理就是要向40分钟要质量。我当然同意这理,但细细想来也觉得并不尽然:教学管理的直接对象是教师,没有教师真心实意的支持、全心全意的投入,管理只是一种形式、一个过场。这么多课的展示,难免搞得教师喘不过气来。他们疲于应付,自主判断、选择的精神空间被剥夺,教学管理的“以人为本”成了“以校长为本”。

那么,教学管理,我们还应该追求什么?

一、呈现一个简约的过程

我们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按照确定目标、调配资源、监督控制的一般管理过程,根据实际确定了“定标、示标、议标、达标、查标、补标、评标(‘标’指的是教学管理目标)”的工作思路,并依次以四个例会呈现教学管理过程,使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和学科教师熟记各个节点,从而做到忙而不乱,使教学管理达到简约、有序的境界。

其一,设想公告会。设想公告会安排在每学期教师报到、学生尚未开学的时段,任务是“定标”、“示标”、“议标”。“定标”重在了解上级各种要求,分析本校情况,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分析问题,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工作目标。

“示标”重在制定和公告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我校采用向教师推荐解决重大问题的学科权威文章(一般一学科一篇)以及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的办法,帮助教师在较高起点上形成教改方向感。本校教师相关专题的交流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利于传承学校的教学主张。

“议标”重在各教研组、备课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本组工作目标和计划,对学校教学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开学一周后,教务处根据学校上下的讨论制定、公示教学工作行事历。

其二,专题推进会。推进会安排在期中前后,任务依次是“达标”、“补标”。会议的内容有讲述教育故事、观摩课专题教学、明晰工作思路、坚持教学主张等。备课组的推进会一般按照“找到校区之间、班级之间差异——诊断教学的盲点和难点——推荐优秀教师介绍成功经验——教师个体查漏补缺”的过程开展工作。“关注最基本的管理单位:班级和备课组,通过他们本身的质量状况来判断并实施管理,是学校管理者的最佳选择。”

其三,质量分析会。学校在期中对学生进行学科能力测试。测试的内容由备课组根据教学进度与内容决定,可以是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的笔头练习,也可以是侧重于学科能力体系的口头、操作练习等。质量分析会在测试后举行,主要任务是“查标”。

怎样开会?首先由阅卷教师统计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然后由出卷教师站在小学六年完整的学科体系高度指出每一道题的来龙去脉,明确各年级教学的相关要点,介绍突破难点的要领。这一举措不仅明确了当前该班执教者的工作责任,更明确了以后该班执教者的工作责任。接下来,由该备课组教师形成完善的质量描述,制定自改措施。三年级和六年级的质量分析会,一、二年级和四、五年级的对应学科教师应分别参加。最后,全校各学科责任人(一般是学科教导主任)分学科召开全体学科教师会议,进一步明确“达标”的思路。

其四,教学评价会。教学评价会一般安排在期末和学年末,任务是“评标”。我校的教学评价会采用召开“改变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十大事件颁奖大会”的形式进行。首先由各备课组长回顾全校教学工作,撰写教学故事,然后由学校教代会选定十大事件,最后召开全校教育教学评价会,有校长讲述故事、教师代表宣读颁奖词、为事件中心人物颁奖等程序。事件的选定尽量与期初的教育教学目标相吻合。

四个教学例会不仅是一种体现过程管理的形式,也是学校教学改革活动与内涵的载体,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支柱。我们对此的体会是:非开不可,而且要越开越好。因为,秩序是学校管理的基石。当然,会议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选择一种互动的方式

管理的本质是寻求合作。合作成功的前提是管理者、教师尊重彼此的需求。因而,我们平时经常互相提醒这么一句话:“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李希贵教授有一段经典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切不可用一个脑袋想出来的东西填塞满许多的脑袋,一位管理者也不可习惯于把别人的脑袋当作自己思想的跑马场。我们在教学管理中尽可能淡化行政的力量,让事情在协商、协调和协作中解决掉。

1.研究需求

2010年3月,校长室从全校200名教师中选定20名刚参加工作1~3年的新教师、20名刚调入我校工作2~3年并且工龄在8年以上的中青年教师、20名学校“三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以及20名各级各类“名师”进行“学校教研活动需求调查”。调查采用问卷笔答形式,其中有三道题:(1)请您回忆3个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学研究事例(必须有一个受挫的)。(2)请您罗列一下一次成功教学研究活动所必需的要素,并根据其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3)您认为当前我校的“集体备课”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共同改进?

我们对答卷情况进行汇总后发现,尽管老师们客气地“狠狠表扬领导”,对领导的敬业、严谨、热情深表敬意、感谢,但是也不约而同婉转地“严肃提醒领导”。其中,一位老师的见地颇有代表性:一次成功教研活动所必需的要素一是氛围自由,积极调动人员参与的热情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与者的能动性;二是功在平时,应强化平日各方面的积淀,加强草根研究,这样才能厚积薄发;三是明确目标;四是周密策划。新教师无论年长年少,都小心翼翼地提出:初入我校,都有逼迫式环境造成长时间夜不能寐的经历,领导能否考虑大家的经历、学历、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而“三长”和“名师”们则表达了希望教研活动登高望远、切中时弊。我们仔细分析老师们的心愿后发现,他们都怀揣积极进取信念,希望教学管理者尊重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采用以师为本的管理方式,使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进步的体验。

2.满足需求

课堂展示:改“上课评优”为“主题汇报”。以往课堂展示以比赛代替研究,后来我们追求课堂展示针对目标,凸显主题,呈现创意。

常规检查:改“仔细督查”为“重在发现”。每学期,我校有“教学常规拉网式大检查”的举措。管理者往往对照“教学六认真”的条条框框,对教师的工作逐条审视,令教师不胜焦虑。后来,我们“重在发现”,把老师的点滴进步、点滴细致工作、点滴有创意的做法看作重大发现,并以此坚持和丰富学校的教学主张。几次下来,被查教师发现自己成了创造者和学校教学新标准的制定者。

教学沙龙:改“必须参加”为“志同道合”。教师最不愿意参加的就是耗时耗力、收获甚微的集体研究。我们根据“量力而行、志同道合、科学有效”的原则组织各类教学沙龙,出版相应学报,使教师获得了自主选择、主动应对教学问题的权利,让讨论的话题成为教师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的必需。当前,我校全力打造的“新目标教学”就来自于各学科组的建议。

练基本功:改“全面提高”为“立项讲座”。人与人的能力构成各具差异,我们创办“城中大讲坛”,让各具特长的教师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让术有专攻的教师自主开发“艺术工作室”,成就了一大批自信自强、才华出众的教师。

3.激活需求

我校组织名特优教师制定三年成长规划,明确自己专业成长的任务。每年为教有特色的教师举办市级教育教学的专场展示会。上学期,为鼓励教师开发师本课程,举办了市级校外综合课程展示会。教师如有意愿参加赛课、为校争光,管理者全力以赴,组织辅导团队传、帮、带。三年来,我校青年教师获江阴市赛课11个一等奖,全国、省、无锡市赛课9个一等奖。2011年获无锡市语、数、外赛课三个第一名。2013年,我校为教师出版了9本书。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激活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教师引领教师,耕耘必有收获”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良性互动的理念。

教学管理选择一种互动的方式,是为了实现教师队伍从“被教研”到“主动教研”的转变,是为了尊重教师的差异,解放教师身心,让教师有自由呼吸的空间,从而焕发自主成长的生命活力。

三、形成一套个性化的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文化的直观体现。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满足师生的需要,相关的制度是重要保障。其中,建立富有学校特点的个性化制度是形成学校管理特色、形成优良教风的有力支撑。

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于规范教学行为的制度。如《城中实小评优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研组工作制度》《外出听课制度》《教学六认真考评制度》《对新教师及新进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一日常规工作规范》《课务调代管理制度》等。二是基于鼓励教学创先争优的制度。如《城中实小教师奖惩制度》《城中实小名特优教师奖励制度》《教学成果奖发放办法》《名师工作室设立与运行办法》。三是基于促进教研团结协作的制度。如我校的《城中实小“优秀责任班组”考评方案》,将“五好一强”(师德贯彻好、制度遵守好、顾全大局好、团结协作好、安全管理好、责任意识强)作为考核内容,还将教师个人课堂教学、论文发表、专项课题、学术荣誉等业绩纳入班组考评的整体加分项目,从而将评价教师个人与评价备课组、年级组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制度的建设上,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程序合法。制度的产生都应该建立在遵守国家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并由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二是过程合理。建章立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学校组织文化,让管理更好地服务师生。三是内容合情。制度是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进步。评价者(往往是管理者)如果把教师看成是“对手”,评价内容就来自于“找碴”,这就造就了消极文化;如果把教师看成是“盟友”,评价内容就来自于“发现闪光点”,造就的就是积极文化。教学管理是一项需要感情的工作,制度内容的选择过程就应该合情。

在制度建立起来以后,用好制度就成为关键。以执行《城中实小“优秀责任班组”考评方案》为例,为配合该制度的执行,学校定期召开“讲述我们教学团队的故事”、“我和我的团队”专题报告会,主讲者由各备课组、年级组推荐。学校还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流动日记》,开展网上教研,出好《激扬城中》校报、《爱心联盟》校刊,让组长跨组参加各种调研活动。这样,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交流量大为增加,为落实制度、客观评价彼此团队提供了可能。评价好团队才能形成团队,才能让团结协作成为教学管理的主流文化。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校长)

作者:翟利岳

上一篇:竞职演讲十一下一篇:医师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