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精选11篇)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篇1

2.我希望我能为这件事坚持大半辈子。

3.每天看一点书,你会发现有收获的,愿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行星轨迹,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天外陨石来撞击你的轨迹,坚持自己的定力!

4.我将努力不懈,坚持到永远。

5.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6.人们以为坚持会让人更加坚强,但有时候,让人坚强的却是放手。

7.越是轻易拥有的必然会轻易失去 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8.有些束缚,是我们自找的;有些压力,是我们自给的;有些痛苦,是我们自愿的。没有如影相随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不要把目光盯在别处,只有坚持做好自己,才能看到下一秒的路。不要把某些人和事看得太重,陪伴你到终点的,只会是你与你的影子!相信自己,我们能作茧自缚,我们就能破茧成蝶!

9.无论受多大的创伤,心情多么沉重,一贫如洗也好, 都要坚持住。太阳落了还会升起,不幸的日子总有尽头, 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篇2

3月5日上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李克强指出: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在改革中, 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民利益有保障。深化供销社、农垦、种业、国有林场林区等改革, 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改进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办法。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管理。无论财政多困难, 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坚持“以人为本” 篇3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的科学体系中,一是人的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进步的标志。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来考察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阶段。在第三阶段,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的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从自觉、丰富、和谐、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获得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时代发展的标志、历史进步的结论。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统一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塑造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总体和谐发展。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适时的需要为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就要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人的种种需要而催生出各行各业,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在为生存而建设、创造的同时,享有和享受着建设、创造的成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五彩缤纷,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人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和最有资格的评价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的境界不断得到提升。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一是在发展中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二是在发展中应当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发展中应当把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是对历史经验的凝重沉思和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次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称“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它相对于前两步目标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它要求我们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既要关注近期指标,也要关注远期指标。应该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的生存环境的状况;从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变,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确立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各方利益、和谐快速发展、高质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既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本来展开的。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和谐社会的根本特点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其主要特征:一是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二是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民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三是表现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四是表现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素质大大提高;五是表现为法制和规制逐步健全,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大政方针,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具有潜力,就必须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多样化,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五个统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五、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升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夺取政权,党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对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清醒。革命胜利以后,随着执政时间的延长,自觉不自觉地出现淡忘了群众,淡忘了人民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坚持“以人为本”,对于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广大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执政党或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归根到底是由人民利益的全面性决定的。党的执政兴国,要充分认识人民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既包括当前利益,也包括长远利益;既包括局部利益,也包括整体利益。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目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决摈弃那种见物不见人,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以物为本的理念,坚持万物人为本,万事人为先,牢固确立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自觉做到一切以人为本位,一切以人为核心,一切以人为目的。二是坚决改变把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尺度的观念,坚持把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关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篇4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2014年01月09日05: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政法队伍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部署。他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坚持以人为本体会 篇5

伴随着地税机构改革后的新情况,如何根据地税工作职责的要求,大胆开拓,理清思路,更新观念,适应形势,与时俱进,增强干部队伍凝聚力,最大限度地把队伍建设好,把干部能动性调动好、发挥好,努力造就一支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财税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基层税务部门廉政建设,是做好新时期地税工作的保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一、教育是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思想防范是反腐倡廉的固本之举。不仅要加强理论学习,而且要经常用先进事迹激励人。在全系统大力倡导清正廉洁之风,用先进事迹感召人,用身边典型激励人,进一步正本清源,弘扬正气,为地税改革提供强大动力。认真学习郑培民、李玉国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干部“敬业爱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工作干劲;要以案为鉴,做到警钟长鸣。要通过对成克杰、胡长清、李真案件以及系统内的一些反面案例的剖析,使同志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和税务执法人员,在执法或执行权力过程中,绝不能有半点私心。如果为人民谋利益之外的胆子大了,会出大事,轻则政治上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重则生命上的死亡,就会“船到江心补漏迟”。如果是这样,怎么能对得起党组织的精心培养教育,对得起地税干部职工的信任和重托,对得起给予无限关爱的家人。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除了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外,要大力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及时开展生动活泼,入脑入耳的教育,扩

大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教育的形象化,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教育,使得全体干部进一步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广大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教育,创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环境,使正气上扬,邪气收敛,达到有效抑制腐败的目的。

二、制度是保证。党纪国法是拒腐防变的一道重要防线。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健全廉政法规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作为一个地税部门,要继续认真落实《税务人员岗位行为规范》、《廉洁自律暂行规定》等廉政制度,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廉政制度,把任务细化,把考核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法必依;第三要严格执法执纪,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坚持改变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对少数素质差的党员干部来说,光靠教育,是难以杜绝其违法违纪的。特别是在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教育、监督、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困难,产生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空隙可能会增大,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的“机会”可能会增多。为扩大和提高惩处的效果,在方法及举措上必须改进和创新。一方面,要提高腐败分子应付出的腐败成本,在对他们进行党纪政纪法纪处理的同时,要严格“经济罚”和“从业罚”,使其权、钱“两空”,占不到任何便宜。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使党的宽严政策真正发挥威力。

三、监督是关键。强化监督,可以从源头上铲除腐败的土壤,从行为上控制事态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廉洁自律的良好氛围,确保地税队伍的廉洁从税。对此,应注重建立和完善内外结合的廉政监督体系。在内部监督上,要继续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和内部离岗审计制度等内容的廉政建设监督制度,特别建立执法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形成用制度管理人,按制度办事的管理格局;在外部监督上,要充分依靠人大、政协、政府部门、纳税人以及新闻舆论等多渠道监督,充分发挥“特邀监察员”作用,完善和公开地税行风承诺和行风监督举报电话,建立了领导行风接待日制度,启动定期的明查暗访、民意调查的行风测评机制,自我加压,主动接受纳税人评判。

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篇6

格力空调却并未遇到这种人才短缺的现象。二十年来,格力空调员工达到8万多人,在8万多人的共同努力下,格力以“掌握核心科技”赢取市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家电市场中,连续多年保持稳步健康发展,成长为中国空调行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中国创造”的骄傲。

格力空调图片

那么,格力是靠什么保持强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聚集的摇篮,树立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范本呢?

格力空调给出的答案是以人为本,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格力认为,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重要战略资源,没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创业之初,格力空调就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人才的发展、成长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在格力,除了提供高于同行业水平的薪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外,格力更着重于http://027.teambuy.com.cn/

为员工提供成长的平台,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相辅相成。甚至,在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眼里,只有员工幸福企业才能幸福。为此,格力努力通过制度上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为员工的幸福保障护航。而反过来,当企业赋予员工一个展示才华、以人为本、温情关爱的大环境时,员工也会尽力珍惜这样的机会,以心换心,以自强不息、忠诚勤奋进取的敬业精神致力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推动企业蓬勃发展。

一直以来,格力空调针对不同的职位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福利待遇。除了为员工购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并提供丰富的员工福利:如免费上下班车、餐补津贴、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节假日慰问金、中晚班津贴、工龄津贴、保健津贴、夏季高温津贴、特殊工种津贴、在职员工学历教育的费用报销和其他丰富的员工培训等。

和谐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强调的是“天地人和”。在空调业界,格力空调用事实和业绩诠释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楷模。

http://027.teambuy.com.cn/jiadian/info.php?infoID=463356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篇7

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1月14日至15日在京举行。会议对2010年教育工作作了总体部署, 强调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主线;以优先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工作方针;以夯实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升内涵为工作着力点;以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增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能力为导向,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指出, 确定2010年工作重点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考虑是四个方面: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根本教育需求;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体现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要努力做到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使教育真正成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 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教育, 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袁贵仁强调, 2010年教育工作要着重做到以下四点:第一, 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第二, 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第三, 更加积极主动地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办好事办实事。第四, 更加积极主动地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高校管理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状况,着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75-01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对高等教育良好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高等教育组织在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做好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与自身潜能的观念。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推动工作创新,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从高校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即学生服务的过程。从教育目的的实现来看,教育工作也是依靠人即教师进行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尽管管理客体还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尽管实现管理目标离不开财力与物力的作用,但管理活动的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在高校管理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自觉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承认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小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创造最佳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

2 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教育管理仍是维持传统模式,为管理而管理,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管理活力不强,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过分重视管理的权威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性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不对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差异性;过分强调行政权力的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广大师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抑制了广大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扬。

2.2 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师生的差异性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实行“一刀切”,忽视广大师生的个性差异。如在教学管理中,片面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3 过分强调管理的原则性,忽视灵活性

随着高校管理日益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发展,不少高校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师生的行为。这种量化标准管理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科学管理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管理过程中,若果没有真正理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盲目地执行规章制度,片面追求按章办事,严格有余、灵活不足,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如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部分领导缺乏民主、科学、公正的工作作风,缺少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致使教师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形成极不和谐工作氛围,不能有效地凝聚人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3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创高校管理新局面

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高校管理的重心应转移到人身上,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决策、实施、监督、评价等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3.1 克服重物轻人的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要解放思想,打破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重技术而不重视人的思维定势,增强“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树立以师生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尊重师生、依靠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努力创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要象企业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一样,在管理中切实把教职工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3.2 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管理活力

不少高校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在校一级,管理活力不够。要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民主管理,保障师生的独立个性,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全员参与管理,自觉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这样,就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3 增强法纪意识,注重个性发展。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管理中,要依法规范管理,并着力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管理者要顺应“人道”,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使管理行为符合人性,关注人性,尊重人格。要讲人情,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对待每一个人,在严明的纪律和管理权限的约束下,追求情、理、法的有机结合。还要尊重个体差异,掌握师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师生个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理,使教学适应学生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4 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两种形式

外激励主要是物质激励,内激励主要是精神激励。高校是进行人才生产、精神产品生产的场所,高校管理不仅要运用物质激励手段,更应同时运用制度、环境、生活等手段;不仅要满足广大师生的基本需要,还要不断满足他们在尊重、自我实现方面的高层次需要。要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推进激励机制创新,根据师生的需要变化及时调整激励手段,努力满足师生的愿望,激发师生的热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一个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 蒋国纲.高校管理中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法制与社会.2009.1.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已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范畴,而且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更具深刻内涵和指导价值。笔者以为,就是一切要以人为出发点,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教育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要保证员工合法权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应建立起使员工与企业权、责、利清晰的相互关系,明确员工应有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现代企业制度的“权责明确”不应仅是企业与政府的权责明确,还应进一步扩大到企业内部,就是员工与企业也应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成本目标管理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参加管理、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迅速发展的基础。做到这一点,要求企业领导要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

二、要关注职工的需求。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当人的低一级层次需求基本满足后,就会向高一级层次需求发展,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基本需要。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必须适应职工基本需求,促进职工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物质刺激已不足以满足职工高层次需要,员工的高层次需求不断增长,希望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因此要求工作本身能给人们提供精神激励,需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首先了解人的需求。既要了解清楚在物质上的需求,更要了解清楚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除了关心职工生活之外,还要关心职工有些什么精神追求。比如有什么爱好?近来心情如何?业余生活如何度过?个人发展的目标在哪里?人生理想是什么?等等。

三、要培育共同价值观。管理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培育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在今天的社会中,企业已日渐成为个人谋生和人际交往并取得社会地位、个人成就的场所。因此培育共同价值观,树立共同愿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企业价值观作为社会组织价值目标,是维系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精神动力源泉。价值观作为一种软约束,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一种实现本企业发展的共同理想,让员工意识到自己为企业效力不仅是为了赚钱,而且是为某种崇高事业而工作,从而感受到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这种软环境的培育,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风气,使每个员工都感受到这种氛围的存在,从而产生出对企业的由衷热爱,能自觉地成为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制度,创造性地工作和维护企业利益。

四、要凝聚职工的智慧。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把职工的聪明才智、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让个人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巨大的激发,形成智慧风暴。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是否有效,衡量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职工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人的潜能、智慧是否得以充分发挥。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们才能积极参与,勤奋工作,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共同努力。

五、要提升职工的技能。现今社会在高速发展,科技的发展可以说几年就能更新一代,而职工的职业生涯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光阴里,一个人再也不可能像以前的补锅匠似的,能够“一招鲜,吃遍天”。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的素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包括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对员工的尊重关心还应体现在育人上。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为了岗位竞争、社会竞争的需要,不断提升他的技能,增加他的综合竞争力,使他在长期的工作之中都可以是有用之才,让职工真正感受到“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管理 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状况,着重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提高高校管理效益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等学校管理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面对高等教育良好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的新形势,做好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工作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高等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高等教育组织在各项管理实践活动中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依靠人、尊重人、凝聚人、培育人,做好教育、教学、生产、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与自身潜能的观念。

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推动工作创新,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从高校教育的目的来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即学生服务的过程。从教育目的的实现来看,教育工作也是依靠人即教师进行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尽管管理客体还涉及财、物等非人因素,尽管实现管理目标离不开财力与物力的作用,但管理活动的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来实现,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在高校管理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自觉地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承认教师和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小的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创造最佳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可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

2、高校管理中忽视以人为本理念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教育管理仍是维持传统模式,为管理而管理,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精髓,管理活力不强,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过分重视管理的权威性,忽视师生的主体性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不对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其差异性;过分强调行政权力的主导地位,学术权力被边缘化;决策权高度集中于管理层,广大师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抑制了广大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扬。

2.2.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忽视师生的差异性

在现行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以刚性手段为主,实行“一刀切”,忽视广大师生的个性差异。如在教学管理中,片面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没有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考虑学生的个性

差异,鼓励教师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创造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

2.3.过分强调管理的原则性,忽视灵活性

随着高校管理日益向制度化、规范化、定量化发展,不少高校用外在的制度约束、引导、评价师生的行为。这种量化标准管理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科学管理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在管理过程中,若果没有真正理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盲目地执行规章制度,片面追求按章办事,严格有余、灵活不足,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如在对教师的管理中,部分领导缺乏民主、科学、公正的工作作风,缺少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致使教师不能心情舒畅的工作,形成极不和谐工作氛围,不能有效地凝聚人心,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开创高校管理新局面

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高校管理的重心应转移到人身上,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决策、实施、监督、评价等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

3.1.克服重物轻人的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

要解放思想,打破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重技术而不重视人的思维定势,增强“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树立以师生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尊重师生、依靠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努力创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要象企业树立“用户第一”的观念一样,在管理中切实把教职工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3.2.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增强管理活力

不少高校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在校一级,管理活力不够。要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促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民主管理,保障师生的独立个性,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全员参与管理,自觉把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这样,就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3.增强法纪意识,注重个性发展。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管理中,要依法规范管理,并着力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形成。管理者要顺应“人道”,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使管理行为符合人性,关注人性,尊重人格。要讲人情,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来对待每一个人,在严明的纪律和管理权限的约束下,追求情、理、法的有机结合。还要尊重个体差异,掌握师生实际情况和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师生个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遵循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原理,使教学适应学生个体个性化的自然需要,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3.4.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分为外激励和内激励两种形式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水平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服务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8-0052-0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一定要以这个核心为统领,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以人为本的含义,从全局来说,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联系本职岗位实际,作为一名从事人事工作的一员,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学习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 勤练内功,提高服务能力

人事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的人员多、情况复杂,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也很多。要提高人事服务水平,首先必须要静下心来学政策、学业务,做“学习型”的人事干部。一是对各项人事政策法规要系统了解。人事政策法规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如果只知其片面或对其断章取义,必然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失误,影响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不间断地对国家的人事政策法规进行系统学习了解,才能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使我们的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二是对本职工作要全面掌握。人事工作的程序性和原则性要求高,如果工作中随心所欲,很容易犯大错。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熟练掌握本职业务工作的各项流程、准确把握政策原则,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要随时对业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服务对象反映强烈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找准问题根源和实质,认真加以改进,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2 高效运转,提高服务效率

服务对象是否满意,关键是看我们的服务效率如何。人事工作量大、要求高,只有在尽可能地为服务对象做好服务的前提下,简化办事流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都高效运转,才能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一是要切实简化办事程序。不必要的办事流程不但会影响办事效率,而且会让服务对象“有苦难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简化不必要的办事流程,以负责任的态度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办事。在工作中不能推诿、拖拉,尽量做到事必躬亲,确保办事流程顺畅。二是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每名前来办事的服务对象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办事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尊重他们提出的要求,使工作做到人性化的服务。三是要加强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因为别人有求于我就高高在上,而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积极征求服务对象对自己改进工作提出的建议、意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3 严于律己,提高服务形象

身为一名人事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自身党性锻炼的重要性。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维护单位内部的团结,严格遵守各项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使自己成为单位内部的和谐因子。在工作中不能出现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损害服务对象利益的行为,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在不断的学习工作中提高服务形象。

4 努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就应该做到以下3个方面: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不管学什么,都要与推动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为本公司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事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人事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并融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与员工两者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才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指导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市政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Insisting Humanist, Raises the Service Level

Li Xiaoxia

Abstract: Sets up the humanist idea reliably, keeps pace with the times, explores and develops, can promote the service level, strengthens unceasingly with scientific progress instruction work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activity, contributes own strength for the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上一篇:日子600字作文初二下一篇:励志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