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察工作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精选9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防线。在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刻把握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更新执法理念,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有效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纠纷,调节社会关系,以更好地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维护社会稳定和化解社会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公民的安全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数。社会治安状况,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家性命,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检察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发挥批捕、公诉和查办职务犯罪的职能,严厉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严 重暴力犯罪和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犯罪;突出打击涉黑、涉枪、涉爆、涉毒、涉赌、涉黄的犯罪活动:依法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骗税、侵犯知识产权等各类扰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和破坏发展 的犯罪;积极办理非公有制企业内部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犯罪案件,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办在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城市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工程建设和工商企业中侵害农民工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利益等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破坏社会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官员腐败、司法腐败及渎职犯罪等问题,是百姓极为关注的焦点。腐败问题、渎职犯罪问题不解决,很难提升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社会也不可能和谐。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期望值很高,惩治不力影响民心,而民心稳是稳定之根本。案件办好了,能有效地化解因贪污贿赂渎职行为的存在而引起的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把案件办砸了,或有案不办、执法不严,或刑讯逼供、饲私枉法,则可能会激化矛盾。检察机关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取得成效,实现法律监督效益的最大化,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通过有效惩治犯罪,不断提高公信力是很重要的内容。公信力就是检察机关的公共影响力。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是法律监督工作的成效,具体地说主要是办案质量和队伍自身的形象。因此,检察工作首先要讲究办案质量,在惩治腐败工作中,应始终追求办“零缺陷”案并查办大案要案;其次,检察队伍应是一支公正、廉洁、高效、执法文 明规范的队伍,这也是做好检察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唯有自身素质过硬,树立良好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二、坚持公平正义和法律统一,保障社会和谐秩序 错误的案件,甚至是实体及程序上发生哪怕再微小错误的案件,都会给民众造成伤害乃至动摇法律的社会根基。法律监督既要监督有不查、有罪不究的问题,也要解决不该追究而被追究的问题,使枉法的行为受到处理,使遗漏的犯罪分子受到打击,使被冤枉的当事人得到保护。法律监督既要纠错更要防错。就当前司法实践暴露出的问题,预防和避免错案发生,检 察机关本着对法律、对社会、对公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贯彻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运用科学的证据观,充分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无疑是最根本的保证。需要指出的是,检察机关推行外部监督机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确立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和谐社会,主动接受监督,增强防错措施在检察工作的创新体现。
肩负监督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检察机关,要从受理申诉控告信访中及时发现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引发上访案件的不安定因素,快速反应,依法妥善解决;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以人为本地解决申诉人的冤情和法律困惑,通过推行检务公开制度,让他们不再为同一个困惑踏上不断申诉上访的征程。探索检察机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十分有益。建立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不仅能代为社会上不特定的被侵权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寻求整体上的司法救济,节约大量的诉讼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在缺乏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情况下,有效纠正侵权人的种种违法行为,为社会经济和民事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秩序环境。
三、预防犯罪和参与治安综合治理,提升社会和谐空间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执法者既要以合适的强制手段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伤害,又要注重对各种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对违法犯罪现象的预防。检察机关要认真研究各种社会矛盾的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适应性,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实证明,黄、赌、毒等社会丑陋现象是滋生刑事犯罪的温床:一些民事纠纷是酿成 群体事件,甚至是引发恶性犯罪的导火索。检察机关要在履行职能中及时发现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努力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首办环节。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犯罪、参与治安综合治理的一种重要法律形式。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在制度与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漏洞时,应及时提出建议,督促有关单位及时制定或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排除犯罪隐患,铲除犯罪土壤。同时,要跟踪检查抓实效,防止类似犯罪的再发生。在不和谐的背后,常伴着这样或那样的腐败现象。推进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除需要健全法制,加强监督,还需要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视媒介、报刊杂志资源,积极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是我们要密切关注的另一问题,越来越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屡“进宫”,令人很震惊。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那么,为此买单的将是全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人。突出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政策教育,建立相关单位、社群组织对刑满释放人员的跟踪管理工作机制,帮助刑释人员树立信心,为刑释人员重新走上生活道路创造条件,切实为刑释人员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是使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回归正常人生活状态的有效途径。
四、贯穿人权保障和人文关怀,彰显社会和谐精髓 执法机关过多强调法律刚性的一面,把处罚和震慑当作法 律的惟一属性,并未从根本上达到消除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的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享有人的权利和尊严,其人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执法人员如果不转变执法理念,不仅容易造成冤错案,而且势必对和谐社会留下隐患。法律的人文关怀和法律的有情操作,一样不失法律的公平和正义,让罪犯在感受到法律的铁面无私时,也体味到法律的通情达理:让犯罪的人在接受法律惩处时看到的是走向新生的路,而不是万劫不复的深渊。比如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特别是当犯罪嫌疑人家庭遭遇这样或哪样不幸时,多采用一些人文关怀的办法,减少因案发带来的对家庭的不利影响;再比如反贪侦查部门依法搜查,可以避开犯罪嫌疑人的未成年子女。凡此种种,刚法柔情,让人看到法律对每一个人的生命、人格、情感的尊重和保护,让人感受到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和谐理论要求依法协调社会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要求平等对待和机会均等。因此,我们检察机关办案工作在保障被告人权益的同时,也要注意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都应给予公平的注意。对一般涉及赔偿的刑事案件,鼓励被害人与犯罪人面对面接触交流,并在自愿基础上确定赔偿方案,使被害人得到补偿,犯罪人取得谅解,最终有利于社会稳定。对一般的由民事纠纷所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当具备一定条件时,如侵害人彻底认罪;侵害人与被害人自愿和解;社会负面影响己消除等情况,尝试用调解的方式来化解这种多发的矛盾也是十分有益的。未成年犯罪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刑罚理念己从单一的惩罚转到 惩罚与教育并重。然而,我国刑罚则受罪有应得的传统报应思想的影响,在刑罚适用上较少考虑保护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能否更有效地发挥检察职能,对未成年人犯罪予以非监禁化或者轻刑化处理,值得思考与探求。
以尊重和理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人与人之间受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各自的存在都有其多样性。我们要正视这种多样性, 尊重学生。这个“学生”, 不管他是优生, 还是差生, 不管他是来自贫困家庭, 还是富裕家庭, 人人生而平等。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指导思想上, 要尊重教育规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要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在主客体关系上, 主张相互尊重, 平等待人, 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选择, 保护学生隐私,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新加坡的学校采取一种“设身处地考虑法” (Consideration Approach) 的德育方法, 此特点是让学生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别人设想, 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作判断, 这其中就蕴含了理解别人的成分, 这种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平时一贯按时上课, 有段时间却老是逃课, 经过沟通以后才知道, 原来他母亲生重病住进医院。在安慰他一番以后, 接着又告诉他, 他的母亲目前最大的心愿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所以, 你能做的, 就是努力学习, 争取拿到奖学金, 拿到助学金, 这样才能使生病的母亲得到安慰。现在, 那位男生又恢复以前快乐的生活, 并且学习更加努力, 还打算以后报考研究生。
所以,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我们千万不能轻易地就去否定一个人。我们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档案, 进学生公寓, 参加班级活动, 与学生 (不仅仅是学生干部) 聊天等形式, 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 一旦发现异常, 应及时和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沟通, 争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以关心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桥梁
关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人是有感情的, 也是有理性的, 无论大众传媒多么发达, 都不能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会关心别人, 因为师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
大学生身体发育不健全, 心理不成熟, 叛逆心理很重, 因此特别需要关心爱护。我们应该以平和、愉快和鼓励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象慈母对待孩子一样去热爱学生。每逢教师节和春节, 我们的手机都会收到无数条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这个时侯, 我们做老师的是否也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一一回复学生的短信呢?我以前没有做到这一点, 可是, 有一年春节, 我给熟悉的朋友发去祝福的短信后, 当对方及时回复祝福时, 我的心里是快乐的;可是, 当我的短信如石沉大海, 我就会有些惆怅。原来, 祝福的话永远都不嫌多, 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平等地对待自己。从此以后, 每当收到学生的祝福短信, 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表示真诚的感谢, 并且送上祝福的话。渐渐地, 学生会觉得我是一个有亲和力和有责任心的老师, 也就愿意把知心话告诉我, 积极配合我的工作。
如果一位老师能真正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或是兄弟姐妹一样, 嘘寒问暖, 关心他们的成长、学习和生活, 关注他们的烦恼, 那么,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 这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以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和归宿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服务, 我认为, 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精髓与核心所在。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究竟有什么样的需求, 然后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1.不同阶段, 学生需求是不同的
由于自身生理以及心理不断成熟, 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 其需求也是不同的。对于大一学生来说, 要围绕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展开工作。大二学生开始迷茫了, 通过研究中途退学或是留级同学的成绩单, 我发现一个规律:大一成绩还挺好的, 可是自大二开始, 学习迅速下滑。针对这一现象, 我觉得大二时候, 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尤其是那些老是旷课旷操的同学。大三的时候, 则要侧重于理想观的教育, 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报考研究生, 若打算毕业后直接就业的, 则要加强技能方面的训练。通过学长的经验介绍, 网络上的招聘信息, 包括提前进入人才市场等途径, 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到了大四, 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指导学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不要好高骛远。抱着先就业、后择业观点。
2.不同家庭背景学生需求不同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 有来自家庭贫困的学生、有来自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还有来自家庭富裕的学生。对于家庭困难学生, 要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争取拿到奖学金, 从而减轻家庭负担。同时, 也要明确告诉他们, 贫穷不是他们的错, 也没有必要因此而自卑, 贫困家庭的孩子毕业后反倒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为这样的毕业生会更加珍惜工作机会。而对于家境优越的学生而言, 也要鼓励他们好好利用优质资源,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而不是变成啃老族, 或是瞧不起家境贫寒的同学。鼓励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总之,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就是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 要尊重人、理解人, 弘扬人文主义精神,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创新, 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只有构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服务, 才能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湖南农业大学学工在线.2006.12.
[2]十七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华社稿.2007年11月12日.
【关键词】基层央行 反腐倡廉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根据党的十八大的部署,自2013年以来,我党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尤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中去,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努力在实践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上做出表率、取得成效。
如何在基层央行反腐倡廉建设中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摆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必须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指导反腐倡廉工作决策
在工作决策前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促进基层央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前提。一是在决策前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紧密结合基层央行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意,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盼、所愿、所愁以及反映最强烈、意见最大的热点、重点问题,据此确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二是在做出决策时要紧紧围绕央行中心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利益,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将群众合理意见和建议充分纳入到决策过程之中,真正找准执行上级决策与维护群众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谋划工作,形成科学决策;三是在执行决策中要及时听取采纳民意。涉及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坚持政策、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密切关注群众反应,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拓宽监督途径,多方收集群众意见,及时健全、完善决策,防止出现暗箱操作和工作不细致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
二、必须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融入到反腐倡廉教育当中
在反腐倡廉教育当中有效融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促进基层央行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的有力手段。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内容,结合基层央行的特点不断丰富教育载体和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打牢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要引导基层央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融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其次,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基层央行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政绩观,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好基层中央银行的职责;第三,要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基层央行党员领导干部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都要全力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都坚决不做,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变成自觉行动。
三、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反腐败工作始终
在反腐败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是促进基层央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的根本保障。纪检监察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履行反腐败职责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心全意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落实好群众的利益,坚决制止各种腐败行为,就是做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贯穿于反腐败工作始终。首先,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中,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加强督办查办、责任追究,着力解决好党员干部“与民争利”等方面的问题,严肃处理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针对基层央行一些部门和岗位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财务会计、货币发行、国库管理、外汇管理和机关事务管理等,有可能产生贪污腐败行为,纪检监察部门必须严格履行职责,强化对这些重点部门、要害岗位的监督检查,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对违规违纪现象要敢于说不;其次,在查办腐败案件工作中,要切实优化纪检监察工作环境,充分发动职工群众,紧紧依靠职工群众,争取职工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排除阻力,加大对损害职工利益等发生在职工身边的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狠刹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公平,捍卫民主正义。
四、必须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设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设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促进基层央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的重要基础。基层央行的纪检监察干部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直接实践者,肩负着既要保证人民银行各项业务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服务,又要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防止任何侵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发生的重大责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一是要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党性修养。要针对目前基层央行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不敢得罪人、得过且过的思想状况,为民意识不强、为民本领不高、为民作风不实等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纪检监察干部在各项工作中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亲民敬业、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且“乐于为民服务、敢于为民说话、勇于为民谋利、勤于为民奔波”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努力树立基层央行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二是要不断充实基层央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针对目前基层央行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人员配置不足,人员老化等问题,要保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保持一定的数量,并把那些有一定政治觉悟、敢于主持正义、熟悉业务的年轻同志充实到纪检监察部门,以适应反腐败斗争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三是要在纪检监察干部中深入开展学政治、学政策、学业务活动,从而增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领,提升依法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都培养成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为民服务的“高手”。
参考文献
建筑七连政治指导员 高 鹏
首先感谢上级领导能够让我参加这次第二炮兵司令部组织的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这是上级领导对我的关爱和照顾,同时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能在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学到本领,学到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此次培训只有短短的四天时间,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聆听了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后勤指挥学院等院校的著名教授的授课,对胡主席“七•一”讲话精神、基层按纲抓建、如何练好“四功”等内容进行了学习,并组织了专题研讨交流。学习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个人也收获了一些体会。尤其是在后勤指挥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张弛主任关于军队党支部工作概述和“三个能力”建设的课程中,我对在如何实践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有了新的认识,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要论断,对部队科学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个重大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说明,要想科学的管理好部队就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在贯彻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我们的管理方法上还存在错误的认识。
(一)以人为本不同于“老好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骨干对以人为本有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觉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就是“老好人”,用以人为本来管理部队容易把部队带散,不可取;另一种是对官兵的管理要完全贴近官兵的需求,对一些原则上的问题可以模糊对待,要做一名“老好人”。这两种思想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是通过有效的方法途径满足官兵的各方面需求,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创造连队和谐氛围,促进连队的科学管理。按照第一种认识来管理部队,战士正当的各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心理压力大,与连队的积怨增多,连队官兵关系紧张,必然影响连队的发展;而按照第二种认识来做,干部骨干在管理上立场不够坚定,对明显违反部队纪律的人不能严肃处理,这就会导致连队凝聚力不强、作风松散,缺乏部队应有的执行力,完成任务的标准将会明显下滑。所以说,我们必须摒弃“老好人”思想,合理运用好手中的权利,满足官兵的正确诉求,才能实现部队的科学发展。
(二)官兵需求不等于“找麻烦”。在平时与一些干部骨干的谈心中,总能听到一些同志说现在的战士事情太多,有事没事就要找你谈心,解决个人问题,纯粹是“找麻烦”。可通过调查我们也能发现,“麻烦”比较多的连队往往都是官兵关系融洽,连队氛围和谐,而没有这些“麻烦”的连队往往会出现大麻烦。其实这就是因为一些干部骨干没有理解解决战士实际困难,满足战士合理需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干部骨干,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把战士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解决,用心去帮助战士,真正做到“爱兵、为兵”。其次,要学会对战士的引导,当战士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时,不能将战士一棍子打死,认为战士是个刺头,欠收拾,这样会激化官兵矛盾,将小事扩大。我们应该正面引导,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让战士主动认同,把“麻烦”化解掉。第三是要敢于承担“麻烦”。在战士遇到一些迫切问题时,要依靠组织的力量,敢于替战士背包袱,解决战士的“麻烦”,让战士真正意识到有困难找组织。
二、灵活运用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科学的带兵理念,如何将这种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官兵生活的方方面面呢?我觉得要抓住一点就是实现官兵的个人价值。很多战士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在部队工作的这几年没学到什么东西,日子都是一天天混过来的。”说出这样话的原因就是战士们没有在部队体现出个人价值,不能体会到在部队的收获。在基层部队中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实现官兵个人价值的体现。
(一)培养官兵岗位成才的意识。岗位需要是个人成才的最终方向。成功成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你要适应岗位对你的要求。由于部队和地方在岗位需求上有所差异,一些技能和专业知识是无法在部队中获得的,部队的一些要求也不能适应地方的需要。大多数战士最终都要面临走向社会,一部分人就对提高部队要求的个人素质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这也是我们在培养官兵岗位成才意识中的最大困难。解决这个困难我们要让战士了解部队要求和地方岗位需求的共同点。现在很多地方的企业公司都十分喜欢聘用退伍军人,最大的原因就是退伍军人的个人素质和执行力远远高于一般的员工。这种个人素质和执行力是依靠部队长年累月的磨练和严格管理所得来的,是在地方学习不到的本领,是在任何岗位上成才成功的基础。我们要让战士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在部队培养个人能力素质既符合部队对战士的客观要求,也是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牢基础。只要形成这种意识,战士就能够将部队工作和个人价值实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二)创造官兵学习成才的环境。在基层部队我们经常能发现这种情况,一些连队把战士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战士一天的工作十分紧张,很少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探查原因,原来是连队领导害怕战士的时间多了容易闲下来,而闲下来就容易出问题,为了连队安全稳定,就把战士弄的十分忙碌。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战士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战士的业余时间全部占用,战士的意愿不能得到满足,这会导致战士对工作和生活的疲惫,使战士逐渐由主动完成工作变成应付差事。其实要想让战士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我们应该做好引导,应该像治理洪水一样,宜疏不宜堵。一是要让战士有东西可学,给战士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和书籍。二是要让战士有地方可学,为战士设立学习室,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要让战士有机会可学,对于愿意主动到地方学习各类技术的战士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最后一点是要使连队有学习氛围,在连队制定相应的规定,形成定时定点的学习机制,帮助战士自律学习,并对有突出学习成绩的同志进行奖励,使连队形成竞争的学习氛围。
优先原则的机制与方式
【关键词】调解优先 民行检察 和解
【摘要】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事诉讼数量不断激增,如何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实现公平正义,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总则都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对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从法律上赋予检察机关广泛的法律监督权限。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贯彻调解优先原则是一种新的工作思路,笔者从基本的民行基本原理入手谈谈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如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机制与方式一些体会。
一、我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基本原理
民事行政检察是人民检察院依照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活动。他是是检察权在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方面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 1 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8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维护司法公证,维护司法权威”是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因此检察机关监督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是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运用法律手段,是保证人民法院依法审判,提高审判工作质量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检察机关调解优先原则的涵义
调解制度是指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在检察机关作出抗诉决定之前,双方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而在检察机关办案人的主持下,本着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所达成和解协议的一种办案形式。
“调解优先”原则的优点在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力量,进行多元化办案。政法工作者能细致入微、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实际,知道当事人所知所想,以调解的途径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利。
三、民行检察工作中应当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3条的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申诉调解制度是建立在诉讼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之上的,虽没有法律的授权,但其是民事申诉案件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依法行使了处分权,使民事申诉案件处于事实上的终结状态。在此种情况下检察机关终结案件,既未违反法律规定,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法理之中。
1、调解优先原则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相符合
民事案件当事人在不违反公共利益、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处分本人民事上的实体权能和程序权能,而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即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民事抗诉程序上应当同样适用。作为民事检察抗诉程序,它既是民事诉讼的司法救济程序,也是民事诉讼的补充程序,它虽然不在法院环节上,但它仍然属于民事诉讼程序范畴。申诉和解,正是当事人这种民事自治权力在抗诉阶段具体运用的体现,所以它应是一种合法的办案形式。
2、法律监督的职能赋予检察机关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根据法治理念,失去制衡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所以权力要用权力来制衡,这是权力配臵的基本原则。为防止民事审判权力 3 的错用和滥用,配臵民事检察,是针对民事审判的制衡,是一种专门监督,具体形式是提起抗诉,纠正错误的裁判和追究审判人员的民事枉法裁判行为。而民事检察抗诉形式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权威的监督形式,已上升为法定形式。但申诉和解,在不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下,仅通过当事人的民事自治权利,对原审裁判做出一定的修正,达到了监督的目的,是一种自治的、间接的、有弹性的法律监督形式。从目的上说,二者目的一致、异曲同工,因此均应视为检察工作的业务形式。
3、实现民事检察司法公正要求适用调解优先原则 抗诉的程序十分严格,一般是“上抗下审”,甚至有的要经过几级审查,手续繁琐、周期性长。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民事诉讼都不会有全胜的赢家,经过法院的终审判决后,民事申诉人对争取更大利益的希望已经不大时,自然会考虑这种和解的因素。同时赢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也面临着法院判决执行难的问题,若被执行人不配合法院的执行,其诉讼亦面临着“颗粒无收”的局面。故对这些当事人存有和解意愿的申诉案件。而申诉和解的形式操作简便,无需启动再审程序,通过同级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的沟通,在短时间内便可以解决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同样能达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效果。它的特点与民事检察抗 4 诉相得益彰,因此理应成为民事检察抗诉的一种补充形式。
四、民行检察工作中如何贯彻调解优先原则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申诉调解制度不仅可以化解矛盾,更重要的是作为民行检察抗诉职能的补充,与强硬的诉讼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建立调解优先机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然而作为一种监督方式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较多的问题。申诉调解制度并无法律法规的明确授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办案规则》均未规定检察机关办理民事申诉案件过程中可以采取申诉调解这种办案方式,往往造成当事人对检察机关办案的不信任以及法院的不理解。
申诉调解制度作为检察监督方式的创新方式,并没有完善而详细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办案人员只能靠自己的工作方式实施,错误难免出现。法院对调解的协议效力又具体的规定,但是检察机关的调解协议效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一大问题。
申诉调解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无明确规定。调解协议现在只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执行。若当事人反悔,司法机 5 关不得追究其法律责任,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一旦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后果不堪设想,这也让许多基层院不愿意把调解工作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的一大原因。在和解成功后,在调解协议上只有当事人的签名,检察机关不盖章,检察人员的签名也只能以见证人身份出现。检察机关人员作为“调解员”的身份不明。
2、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对策措施
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要切实贯彻民行调解优先的原则,结合基层检察的工作实际,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立法,健全申诉调解制度。对于法律而言,一项制度的建立,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立法,赋予检察机关申诉调解职能是一项探索扩大民行检察的监督方式,延伸民行的触角的新形势。因此,在立法机关在对有关法律进行修改时,应该扩大民行检察的监督方式,赋予我们检察机关申诉调解职能,并对检察机关在申诉调解中的地位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实际的操作性。
调解协议一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即为生效,当事人不得反悔。在健全制度的进程总,就应该赋予检察机关主持的调解协议强制执行的效力。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所达成的和解协议,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理应具有约束力,当一 6 方当事人反悔时,对方当事人可申请强制执行该调解协议。
其次,构建调解网络,完善联动机制。调解工作的实现,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我们不能等、靠、要。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拓展调解渠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主动与司法局联系,将人民调解员纳入了法院诉前纠纷调解网络。建立调解员个人工作档案,实行调解员调解案件登记、回访、考评等规范管理。民行检察作为一项公权力,也是民事活动的重要部分。所以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坚持开展巡回调解送法下乡活动,把田间地头、作坊车间等纠纷点、争议地作为诉讼调解的有利场所。
再次,注重调解方式方法,真正贯彻落实调解优先。办理调解案件,我们要树立一个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情比天大的思想,用心去做每一件事。一定要坚持“背靠背”原则。一般来说,进入申诉阶段的当事人双方已经完全对抗,面对面坐下来协商已是不可能,通过背靠背方式,既能避免双方的正面冲突,又能尽量回避双方不利团结的话题。在调节过程中讲话前一定要准备充分,讲的时候要全面。背靠背时,重点讲不利因素,但并不是说有利的不需要讲。讲的时候还要有利、不利都“全”,最好让当事人在你的引导下,作出自己的权衡和选择。调解时一定 7 要情法交融,情理兼顾,给予当事人以情感支撑,体现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宗旨,但这并不等于会满足当事人的漫天要价和无理要求,对于法律和政策问题,该严肃的一定要严肃,确保检察机关掌控局面,保持权威。
最后,激励机制,将调解工作纳入考核项目。办理申诉调解案件,需要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要充分发挥办案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办案人员,赋予办案人员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决定权;同时将调解成功的案件纳入上级检察机关考核项目,作为一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
五、结语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和司法服务是政法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实践证明,强化调解在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可以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增强民行检察监督的效能,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使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地统一,就应当更新“以抗诉为重心,唯抗诉论英雄”的传统执法观念,在民行检察申诉环节大胆尝试运用“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参考文献】
[1] 杨大培:《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构建与申诉和解》,载中国检察网;
[2] 高洪宾、朱旭伟:《民事检察监督不宜强化》,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27日第3版。
[3] 张春生、李旺城:《民事检察调解可行性的法理分析和实践探讨》,载于正义网2005年7月24日。
[4] 韩善宏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行检察申诉和解制度,载于北大法律网2009年5月31日
1、立足本职贴近群众。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把公正司法、执法为民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一是注重发挥控申举报“窗口”作用,坚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适时调处简单纠纷,增加检察院的亲和力。二是在案件办理中注重发挥“调节器”的作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轻微刑事案件不起诉听证会、“五种人”监外执行检察等群众欢迎的执法方法,增加检察院的公信力。三是开展检察延伸服务,做好案后回访工作,尽力为当事人排忧解难,增加检察院的感召力。
2、关注民生关爱群众。坚持“关注民生,富民惠民”,努力解决群众最需要、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通过圆满解决新农村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涉农领域各类案件,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法律和党的政策的温暖,增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坚持开展诸如“双百双千”、检察官“走千家、访万户,送法律、送服务”等活动,组织干警深入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农户,宣传法律法规,倾听群众的意见,协调产业开发,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全力帮助案件当事群众协调解决诸如生活贫困、就业、看病等实际问题,积极开展“扶贫济困”、“义务献血”、“检民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拉近检察院与群众的感情距离。
3、接受监督取信于群众。要通过聘请人民监督员、检察联络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和公开听证等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开放型检察院建设,拓宽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人代会、问卷走访征求意见等机会,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消化吸收和改进,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新时期检察工作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一些想法
1、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理念。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要将群众工作纳入检察院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议常抓,持之以恒,作为“人民满意工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立足检察院工作实际,以人民满意为衡量检察院工作的基本标准,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事做事的出发点,以赤子之心、公仆之责、孺子牛的精神,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急群众所急,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急于一切,群众的呼声先于一切。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护民之策,广开富民之路,强力构建民生司法,用实际行动为群众造福。
2、立足长远,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当前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检察院群众工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围绕绩效评价,提供体制和机制的保证。一是要建立群众工作的总体格局。建立由党组统一领导、党组成员协调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院上下齐抓共管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二是要形成基层组织的社会活动机制。要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设开放型检察院的要,以广泛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活动,强化群众工作职能,从而提高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公信力。三是要形成检察院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保障机制。要将群众工作的绩效纳入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制内容和业绩考评内容。四是要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员参与机制。通过建立检察官责任岗。开展检察官与群众结对子等活动,落实检察院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一位党员都成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广泛宣传党内互助、群众志愿、组织共建、帮扶救助等项活动,凸显服务群众的良好效果。
3、科学总结,创新执法为民的方式方法。要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大胆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寻找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工作。一是“职能服务式”。组织干警在履行监督职能中广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活动,尽可能的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获得群众感情上的认同和支持。二是“宣传教育式”,利用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公布案例、旁听案件审理等形式,加大对检察院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三是“平等说理式”。通过开展巡回法制宣传、街头法律咨询、召开座谈会、走访交谈、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活动,让群众逐步深入了解法律、了解检察院、了解检察官,增加心灵上的沟通。四是“实惠影响式”。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围绕党政工作大局,调节各种社会关系,集合各种生产要素,尽力多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事,让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中信服检察院、信服检察官。五是“虚心求教式”。增强监督意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人民监督员”,召开案件听证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群众代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认真梳理、消化、吸收,切实改进工作,提高司法服务水平,不断树立司法新形象。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检察改革 服务大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当前,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检察工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发展,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着力推动创新发展
(一)推进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检察机关应积极稳妥地将检察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指引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既遵循司法规律,又确保方向正确;二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正面引导和沟通协调,使全体检察人员充分认识改革的意义、目的和内容,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而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三是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重点推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检察官员额制等重大改革,在法治框架内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探索机制创新
检察机关要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来谋划机制创新,拓展监督领域,创新工作机制。一是重点抓好深化检务公开、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人民监督员制度、派驻检察室等制度的完善,理顺工作机制,以自身改革的新成效推动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二是通过加强刑事审判监督,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开展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司法监督等方式,加强对侦查、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增强法律监督能力,提升法律监督效果;三是继续多措并举规范司法行为,在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检察机关司法规范化建设,提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司法能力,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
(三)实施电子检务
检察机关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贯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履职能力。一是下大力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以电于检务工程建设为“龙头”的科技强检工作,搭建以统一应用系统为核心,建设司法办案、检察办公、队伍管理、检务保障、检察决策支持、检务公开和服务等六大平台;二是积极适应“互联网+”战略部署,探索完善“互联网+检务”工作模式,将信息网络技术作为深化检务公开、加强司法管理、提升司法能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支撑;三是加强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规范运行,推动检察业务由人力密集型向信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着力推动协调发展
(一)实现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诉讼活动参与人的关系协调
检察机关要妥善处理与各相关部门、个人的关系,对于检察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一是处理好与审判机关、侦查机关的关系,在案件办理中,应当按照宪法定位,加强与审判机关、侦查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进而保证法律得到准确有效执行;二是处理好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家属等,应通过非法证据排除、听取各方意见、主动介入调解等手段,充分保障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检民关系和谐;三是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健全完善保障律师依法行使执业权利的相关机制,加强检察官与律师的沟通、交流、协作,构建新型、健康、良性互动的检律关系,切实履行好二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二)评价体系要协调
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在工作引导、激励和规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必要坚持全员、全面、全程参与考评。一是将现代管理学中的绩效管理概念引入到检察机关考评机制改革中,继续科学设置考评内容,通过借助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对各个环节业务、队伍等工作分门别类予以量化、细化;二是适应分类管理和员额制改革的要求,建立分层、分类的考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检察官及其他人员相互之间工作职责界限不清、职权范围模糊的问题,改变考核标准的行政化倾向;三是科学界定错案标准,肯定无罪判有罪、量刑畸重的判决的抗诉效果,允许撤案率在一定幅度内变化,取消对不捕率、不诉率的严格限定。
(三)上下一体要协调
检察机关应按照检察工作整体性、统一性的要求实行上下统一、内部整合、总体统筹的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一是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合理划定上下级检察院各自的职权范围,厘清检察一体与下级检察院独立意志之间的合理边界,优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领导的方式;二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内设机构的职能作用与优势,加强各内设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互通情况,加强沟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检察机关内部形成运转高效、关系协调、规范有序的统一整体;三是处理好检察长、检委会与检察官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分检察长、检委会与检察官之间的权限,规范办案审批、指挥、指令程序,明确不同主体的办案责任划分,同时加强检委会自身建设。
三、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一)坚决打击破坏环境刑事案件
聚焦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污染等热点,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刑事犯罪。一是突出打击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等刑事犯罪活动,保护好森林资源,严守耕地红线,依法严惩破坏重点河流、水源保护地环境的犯罪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浸染的犯罪,保护水源、耕地等不受污染和破坏;二是继续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中的漏罪、遗漏犯罪嫌疑人的监督,及时督促移送和监督立案,适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跟踪督办,增强震慑犯罪的力度,强化审判监督,对量刑畸轻的破坏生态环境犯罪案件及时提出抗诉,确保打击效果;三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形成合力,研究制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和长效机制,同时督促环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使环境犯罪案件顺利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坚决杜绝环境领域以罚代刑、有罪不究问题的出现。
(二)积极查办环境领域职务犯罪
坚决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损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危害生态环境的各种职务犯罪。一是严肃查办、积极预防环保资金管理、环境监管、环境评价、污染治理等环节贪污贿赂犯罪,深入查办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背后隐藏的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严厉打击“保护伞”;二是坚决查办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中“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渎职犯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保障;三是搞好犯罪预防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立共防机制、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提高预防生态犯罪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职务犯罪典型案例的宣讲,达到教育、警示、震慑一片的效果。
(三)稳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改革
稳妥推进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增强检察机关发挥民事行政检察职能服务环境建设的职能作用。一是重点加强对涉及水、矿产、滩涂、湿地等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对污染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等行为,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履职或起诉,支持相关当事人起诉,符合公益诉讼案件的及时依法提起公益诉讼;二是对相关职能部门不履职的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防止环境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基于经济利益和地方保护不作为、乱作为;三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在深化检察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形成跨行政区划的环境检察司法体系。
四、着力推动开放发展
(一)深化各项检务公开
检务公开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和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内容,也是不断提高检察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一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不断拓宽公开范围或者内容,凡不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的办案流程、法律决定,都应当向社会公开;二是广泛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拉近检民距离,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完善互联网门户网站,科学设置检务公开专栏和网上举报、网上联络、网上咨询、网上接访等互动栏目,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优势,及时向社会各界传递“阳光检察”正能量;三是善于在群众“围观”下、媒体镜头下、律师参与下依法办案,设置公开听证程序,对拟作不捕、不诉、撤案、不立案、变更强制措施决定和处理控告、申诉等事务,检察机关应当在适当范围内举行公开听证,听取当事人、办案机关、人民监督员和社会人士的意见,接受监督和评价。
(二)储备开放人才
新常态下,面对开放发展的新要求,检察机关急需培养一批懂法律、懂外语、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一是加大学习培训的力度,组织检察人员学习领会开放发展战略,了解开放发展的重大意义,摒弃不符合开放的思想障碍,熟悉开放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则,提高思想认识;二是经常组织检察人员学习国际法知识,学习市场经济新知识,学习外语,特别是要加强对证券、期货、金融、贸易等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三是注重开放人才的引进,重点从高校、律师中选聘专业人才,为检察工作增加动力、注入活力,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增强保障开放发展战略实施的能力。
(三)服务本地开发开放
检察机关应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区域开发开放战略,努力为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营造稳定和谐的软环境。一是提高认识,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对外经济开发区,提升服务大局、服务开放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促进完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本地开放发展;二是认真研究开放发展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健全办案协作、业务交流、信息共享等制度机制,认真履行打击、预防、监督、保护等职能,加强涉外司法风险防范,帮助担负涉外职责的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三是依法查办和积极预防在开放招商、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等过程中的职务犯罪,努力为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五、着力推动共享发展
(一)坚决打击各类民生领域刑事犯罪
检察机关应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决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类犯罪。一是重点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杀人、强奸、绑架、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制售伪劣商品、药品、食品等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犯罪,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有效遏制此类犯罪多发态势;二是加强与公安、法院的配合,形成合力,始终保持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狠下力气解决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运用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对与案件有关的群众诉求,主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依法解决,落实法律援助、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的人文关怀。
(二)坚决查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
积极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是围绕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着力查办征地拆迁、惠农扶贫、转移支付、“三农”项目、棚户区改造、教育就业等涉及民生的重点领域的贪污贿赂犯罪;二是注重关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向往,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问题,加大查办渎职侵权犯罪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严惩司法腐败,依法严肃查办司法和行政执法不公背后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严重损害法律公平正义的司法职务犯罪,维护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切实解决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顽症。
(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
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心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带头坚持以人本、在朝为民,坚持把以人本、在朝为民贯彻到纪检监察工作指导准则、工作部署、队伍建立中去。围绕胡总书记的要要求新期间的纪检监察任务,我们在近期组织开展了一次贯实“以人本、在朝为民”的专题调研活动,并就如何进一步保证民生、维护民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行了一些探究和考虑。
一、民生工程多方努力,人民幸福指数上升
1、政策办法有力,和谐不变安万家。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富民政策一波接着一波,不断把广大人民群众面向幸福生活的对岸,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项惠民办法的出台:作废农业税、赐与各类农业补助、执行最低生活保证、医疗保险、社会保证等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安身立命。据查询,仅在社会保证方面,我市当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9281人,征收养老保险基金总额达13539万元,处理了相当一局部群众的后顾之忧。
2、当地准则得力,支农惠民福万家。
我市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导向,先后制订了《樟树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证施行细则》、《樟树市城乡坚苦群众医疗救助施行方法》、《关于积极推进樟树市经济合用住房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准则的施行意见》等准则,严厉贯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把党的暖和实时送进千家万户。查询显示,我市当前共有低保对象15760人,仅上一年1—10月份就累计发放低保资金4047.016万元,处理了坚苦群众的实践问题,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3、党员干部负责,解困帮扶进万家。
我市多年来组织各部分单位到相对掉队的.村(居)委进行结对帮扶,还还不断开展“五进农家”、“五同五帮五入户”、“文明下乡”、“科技下乡”以及“万名干部下基层、和谐不变进乡村”等活动。活动中各位党员干部事必躬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妥事。查询反映,上一年以来,我市投入6000多万元协助全市92个新农村建立点具体完成了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其中改水3048户、改厕3048户、改路393969.2平方米),建户用沼气池351只,装置太阳能228只,为乡村绿化植树9338棵,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4、监督惩办给力,维护好处乐万家。
查询发现,上一年以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开展民生领域监督检查23次,发现触及工程建立领域、扩展内需项目、征地拆迁、教育和医疗卫生、涉农资金治理运用等方面问题98个,针对存在的问题责令各相关部分进行了整改;查办损害群众好处案件53件,受党纪政纪处置38人,移送司法机关2人。经过增强监督惩办,有用打击了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好处。
二、惠民机制负重践行,诸多要素纠结难解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时执行政策和准则存在随意性。
据查询,有些党员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不够,体会不深,思相认识不到位,不足主旨观念,务实为民认识淡漠,工作苟且偷生,准则性不强,执行政策和准则存在随意性。这将势必影响党的惠民政策的具体贯实,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亲身好处,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2、准则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工作不足操作根据。
据群众反映,我市保证性住房建立的良性发展,处理了一多量生活坚苦群众的寓居难问题,深得群众口碑。但不断以来,保证性住房的后续治理问题没有获得注重,至今尚未制订统一的治理准则和规则,致使居民入住后呈现一些紊乱的场面。别的,随着城市化历程的加速,掉地农民日益增多,但当前尚未有用坚持对掉地农民在安顿、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证机制,这已成为影响社会不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3、深化实践不够普遍,有时开展工作存在个人主义。
查询发现,有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实,责恣意识不强,不足喫苦耐劳精神,开展工作、处理问题只逗留在外表,不肯多走一点、多听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存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狭窄思想。这种思想行为,很难翻开工作场面,并难于获得工作实效。
4、监督治理不够到位,有些问题没有提早做好预防工作。
查询显示,我市自年以来经过开展各类专项清算,清查出触及农民建房违规收费858.9万元、两所学校违规收费19296万元;追缴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项目违规款2亿多元;清退不符合前提的低保对象216户298人;对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损害群众好处的4名党员指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说话。这些问题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有些单位和人员不足清正清廉认识、纲纪律例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日常监管未到位,没有实时做好监督预防工作。
三、民生过程任重道远,监管务必强力到位
1、狠抓廉政建立监管,强力促进清廉从政行为。
赵洪祝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又系统阐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明确要求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牢把握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把加强教育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先导,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保持心系群众安危冷暖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为民排忧解难的满腔热情,始终保持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奔放激情,为群众说话,对人民负责。二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引导党员干部心中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先生,树立爱民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特别是要对群众充满感情,视人民群众为“家人”,视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家事”,视群众来信为“家书”,视群众期待为“家计”,视群众工作为“家业”,时刻把群众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三要牢固树立权为民赋、权为民用的权力观,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四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干出促进科学发展的实绩。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办法,使考核评价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别是要防止简单地把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等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主要依据,特别是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能让做基础工作当“嫁衣裳”的人吃亏。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点,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群众工作。经济发展始终是改善民生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改善民生。解决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问题,就好比既要做好“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一方面,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金钥匙”,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落实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启动实施“惠民富民十大工程”,完善收入分配、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协调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把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关键,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其作风如何,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做好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我们要切记:当领导时间越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获取的信息量越大,越要防止漠视民生;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整顿,坚持把治理庸、懒、散问题作为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着力提高基层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本领。要以联系基层、企业、群众和对口帮扶等形式,在全省开展“千局万站优环境促发展推进年”活动,通过评选“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积极创建服务效能型基层站所,特别是着力打造“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基层干部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多做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做到讲话让群众“听得进”,交往让群众有“亲近感”,办事让群众“信得过”。
把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利益。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要从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方面深化改革,从政策层面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在定决策、上项目、抓工作时,切实把群众路线贯穿其中,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凝聚好各方面智慧和共识。二要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方面深化改革,力求体现公平公正。要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在更深层次、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实现资源的公正廉洁配置。三要从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深化改革,努力方便群众办事。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工作机制,深入推行各项公开工作,创新行政服务体制机制,实行批管分离,规范权力运行,推进源头治腐。四要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减少和杜绝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要增强依法办事意识,严格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
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途径,建立健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和保障群众权益的长效机制。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机制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思路举措,建立完善群众工作制度和机制,实现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要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搞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政法、维稳和信访工作,梳理和化解一批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要着力深化“和谐浙江”建设,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农村构建和谐村民关系,在社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在学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机关构建和谐同事关系,在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家庭构建和睦家人和亲属关系。二要着力完善服务群众各项制度。完善“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经验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的做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各级部门工作重心下移,切实帮助基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三要着力完善联系群众各项制度。进一步改进联系群众的方式,机关要工作下移、重心下沉,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下基层接地气,同群众打成一片,增进群众的信任。四要着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当好群众权益的维护者,正确反映和切实维护不同方面群众的权益,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五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做群众工作,必须增进群众福祉,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绝不能损害群众利益。要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
【在检察工作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推荐阅读:
副检察长在全市民行检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2-11
检察工作计划07-06
检察思想政治工作10-06
检察档案工作计划11-02
民事行政检察科工作职责06-08
检察机关档案工作计划09-21
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思考10-05
2007年检察工作报告11-11
检察院工作汇报小结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