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推荐12篇)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

摘要: 创新教育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

想象 合作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前言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接受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已很难使受教育的人才具有 “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眼睛,教学生看清事实;解放头脑,使学生学会思考;解放双手,加强动手能力;解放嘴巴,使学生享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接触自然,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使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有可能尽量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集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道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体育教学中,我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2、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量实验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中小学阶段,由于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跃。其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亦即作为环境因素的一种。中小学教育对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运动的规律和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例如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模仿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准备操,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而这些都要经过经常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

3、对教材进行再创作

教材的再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我们通常所做的“贴人”游戏,即被追者与追拍者在跑动中,如果追拍者追不上被追者,则总是追拍者。这样,越跑越累,学生就感到乏味、无趣,而且人数上变化也太慢,因此,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把“贴人”游戏进行了改进。全班学生按人数分组后围成圆圈,面向圆心。游戏开始,教师指定二人站出来站在圆中央一人为追拍者,一人为被追者,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沿圈外跑。当被追者将快被追到或不想再跑时,以自己的前胸紧贴一队员的后背,那被贴的人立刻变为追拍者(原先游戏中此人为被追者),刚才的追拍人变为被追者。只要拍到,二人马上交换角色练习。这样,使原先枯燥、乏味的游戏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三、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积极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要求团身紧,头、颈、背、臀、腿团成一个球,这样容易滚翻;如果某一部分松散,不成球形,就不易滚动。在教学时,教师一手拿一个充足气的排球,一手拿一个漏气瘪了的篮球,分别在垫上滚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前滚翻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前滚翻时团身要紧成球状,这样滚得快,反之则滚得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2、“以人为本”,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身体练习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

例如:低年级跳单、双圈内容时,教师把它设计为“小青蛙过河”。通过启发、诱导把学生带进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一只只小青蛙,一个个圆圈就是一片片荷叶。这样,学生边跳边唱着小青蛙的儿歌,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教学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高年级教学中,利用废旧报纸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旧报纸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报纸放在胸前迎风跑,有的学生把报纸揉成一团当垒球投掷,有的折成纸飞机、纸燕子,迎风飞扬;还有的把几张报纸叠在一起,当成抬人的工具„„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3、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积极提倡合作学习。还有,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在他的“大脑风暴法”中指出:“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 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抓住时机,创设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4、注意左侧肢体练习,激活学生右脑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这90%的潜力很大程度存在于大脑右半球,而右半脑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做各种跳跃、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的发展。

5、学生自主创编,发展创新能力

体育课在徒手操、武术、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武术或游戏动作。让创编有特色的学生演示和练习,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予以表扬、鼓励,提出希望和改进意见。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2

1 高校以人为本与快乐体育的理念分析

从科学的发展观点来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理解为科学发展观点的核心认识,从这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文的精神,人文思想是来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其最核心内涵是强调人性的伟大,理性的超越,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尊重个体人的需求的人文观点。从高校足球教学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实质就是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是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的。

快乐体育的思想理念同样不是我们的发明,而是源于20世纪的日本,其核心的含义,就是体育参与者在克服了种种困难的基础上,超越自己原有的状态,而在体育的活动参与中获得体育本身带给参与者的快乐体验,并将这种体育参与活动一直保持终身。分析人快乐的根本来源在于对个人需求的满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在高校的足球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基本的需求,才是大学生在足球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根本基础。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足球教学核心的指导理念,是高校足球教学得以有效开 展的法宝,也是高校体育得 以更好发展的 基石,因此,在高校足球教学中,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作为原则,不断的开创足球教学的新局面,激发大学生对足球学习的热情,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2 现阶段高校足球教学的实际状况

足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其地位是比较高的,客观的说,以往的高校足球教学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但是由于足球运动本身具有的特点,以及教学方式的落后,教学理念的陈旧,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在高校足球教学中没有体会到足球教学的快乐,并且现阶段各种新型的体育项目也进入了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这也使得高校的足球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足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逐年的下降,其教学的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从目前高校足球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不高,学生在足球教学中的学习热情也不高,教师和学生对于足球教学本身缺乏应有的归属感,现有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实施的效率不高,足球教学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等问题。从实际的情况分析高校的足球教学情况,单单通过高校足球课堂教学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真正的小球迷在足球课上收获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普遍 都对足球有 兴趣,其足球的基础也 非常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与基础性的足球教学内容很难激发这部分学生学习足球知识的兴趣,而对足球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在有限的足球课堂教学中,在他们认为枯燥的足球教学内容的学习中,也很难产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足球教学的开展举步维艰,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运用,也使得这些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其突出的问题在于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对高校师生的个性关注度不算高,忽略教师和学生在足球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原有的高校教学体制相对的僵化、单一,缺乏灵活性,不注重实效性,这些都对高校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利的影响,在这样的高校足球教学的现实中去奢望快乐体育的实现显然是缺乏现实依据的。

3 关于高校足球教学开展的人文精神内涵分析

高校足球运动的人文精神内涵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足球运动本身所蕴含的精神相联系,总结高校足球教学 在开展中所 包含的人 文内涵主要 集中在几 种精神方面,其中有在足球教学中体现的拼搏精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的创新精神与主体精神,以及足球运动本身就是一项集体的活动,自然也要有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精神、协作精神,这些精神最终化为强大的凝聚力。教学的主体性精神是统领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只有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具有了主体精神,教学的开展才能够更加的有效,也只有在教学中学生具有了主体精神,足球的学习才能够有效的开展,而在足球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对促进足球教学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学在各个环节中都充满创新精神,其教学的效率便会不断的提升,让学生在足球教学中充分发挥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精神,足球学习的效率也将不断的提升。

高校足球教学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足球运动本身的运动特点上,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的体育项目,在足球运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全体足球队员全程的合作,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实现,都不应只看做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全体成员的积极配合,才能在赛场上最终的取得胜利,因此,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团结精神与协作精神的训练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足球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校园文化的精神培养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足球运动的对抗性与拼搏精神对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培样也有很大的作用。

4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对高校足球教学的影响分析

4 . 1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

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业务素质,也包括师德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活动时,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这首先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格,要有过硬的体育素质,在教学的实施中要体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在高校足球的教学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用过硬的能力与品格去彰显人文精神的内涵,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超越自我,提升自己内在品质,让教师的“不言之教”去化育大学生的情操,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 2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高校足球教学的开展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高校足球教学开展的出发点,要在教学的实施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的提升。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出一种宽松的、民主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对教学中的不同角色平等对待,加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高校的足球教学,让足球教学成为学生真正的人文素质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实施中要充分的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情况,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灵活的教学方式,选取与不同类型学生相适应的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以人为本,让高校足球教学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5 结语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教学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 高校

一、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

(一)教学管理应试化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只是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以及应付考试的机器,并没有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只是重视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谓的考试只能够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管理机械化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理念中,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外在的物质报酬而不是因为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热爱。他们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就是简单地对学生成绩考核、查询、学籍管理、课程安排等一些常规机械的工作,并不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只需要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正常运行就可以了。所以,可以看出,目前的多数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体制当中,严重缺乏现代教学管理的思想,导致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局限化、机械化。

(三)教学管理决策的集权化

教学管理者在做出教学制度的决策或变更时,往往都是内部几位领导讨论决定,并没有向下面的每个教学部门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类似问题都是教学管理决策集权化所带来的结果,自上而下的决策,整个过程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下级反映的情况往往很少被采纳或是传到最高决策层已经失真。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内涵及特征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它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个体的价值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主要指一切的教学管理工作都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权、满足个体的需求。充分保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等层面上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师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条件以及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的特征

1.文化性。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不管是教学管理制度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不仅在制度上依靠“服务”来约束管理对象的行为,而且还必须依靠精神文化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借助管理者良好的形象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

2.激励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认知需求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物质满足为最低层次激励因素,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尊重则属于高层次的激励因素。“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就是要满足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得到尊重的社会需求。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途径

(一)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

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指的是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过程中,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实践机会,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及优良的学习风气。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重点在于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及基础服务,增强学校管理体制的服务意识。树立开放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制定弹性的学习制度,建立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体制的具体表现。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除了我们通常指的外界生态物理环境外,还包括个体内在的心理环境。除了为师生提供环境优美的外在物理环境外,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放松心态,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友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宽松的教学管理环境是推动师生主动适应环境的需要,是体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制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制度是“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机制得以实现的基础。有效的教学管理体制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与制度的可操作性、可行性以及是否体现人的主体地位。高校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育人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效率上的最大化。

(四)建立柔性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

柔性的教学管理体系是相对于硬性的教学管理体系而言,指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行为的规律,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把组织的思想意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意识。柔性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是建立“以人为本”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途径,而数字化校园服务功能的不断普及,为实现柔性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创造了条件。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为学校的管理工作提供辅助管理,通过信息化平台为师生解决问题更为方便,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强调个体发展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章立新.略论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办学思想的内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韩海燕.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理念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3]熊湘敏,季靖.浅析以人为本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学管理理念[J].

新形势下,“以人为本”探究 篇4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让中职学生“招得来、管得好、送得出”,这是我们每位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管理中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如一的贯穿“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首先、纵观当今中职学生,存在着以下特点:

(一)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

我曾对我县2012年中考招生情况作过一项初步调查:我县“高考热”的教育现象决定大多数学生想读普高,全县毕业生5280人中能被普高录取的在2500人左右,其余学生的走向就是中职,50%的学生走出大山到外地中职学校就读,25%的学生放弃了读书的机会走向了社会,只有25%的学生就读我校(600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参差不及,中考总分最高有480分左右的,最低只有78分的。这部分学生带着不同的心态来到学校,家里人认为孩子年龄小,需要进一步学习,如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读,既想让孩子参加中职高考,又想让孩子能学到一技之长;30%的是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普高,但孩子怕在普高学习跟不上,压力大而选择了中职;5%的是学生初中毕业后,暂时不好安排,不能马上打工,又不能马上当兵,如是就先到学校来学习,随时随地的准备走人;还有5%的学生说看到同学来了,我就来了。

(二)约束能力差,缺乏自律

中职学生进校后不久,就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足;在纪律方面是不能按要求、按制度对待自己的言行,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总是边做边怀疑自己能力,需要老师的督促检查。

(三)不善于交流,自我封闭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学生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喜欢利用网络和陌生人交流;一些同学不爱学习,专爱网络游戏;一些同学遇到了青春期问题,他们面对突然产生的对异性的强烈好奇,令他们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如何做到坦然面对异性同学,使得他们很苦闷。这些问题在学生心中存在时间越长,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和学习、生活秩序,并伴随着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个班集体的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因此,中职班主任要研究学生特点,找出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注重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者热爱、尊重、期待的情感能唤起受教育者幸福、愉悦的感情,进而促进其各方面不断进步,并最终走向成功。笔者在这方面采取了注重自身引导,及时用肯定和表扬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与我的交流中得到经验,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快乐让人自信

(二)科学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律

一是制定科学的班级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建设的法规和政治保证,在制定制度的时候要有广泛的学生参入进来,保证民主性,制度要切合班级特点,不空洞、不求大,制度形成以后,要经常学习,认真落实,确保制度有效性,用制度来约束学生。二是加强自身示范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所以我在学生面前尽量的起到示范作用。三是和学生经常交流,时时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学生一个很小的变化,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变化让老师和同学是多么的高兴,增强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的信心所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快乐的去改掉一些笔病,并形成好的习惯,也就达到让学生学会自律的目标了。

(三)加强交流,让学生学会自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隋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作为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的带头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关爱每一个学生,把握学生的动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信任我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达到班级和谐。

1.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内,具体的讲要建立好两种关系:一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要理解学生,关怀学生。这种理解和关爱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学生会觉得老师值得信赖,有什么心里话就乐于找老师诉说。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天天生活在一起,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照顾。开展班级活动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的一个重要途径,同学关系顺了,内心也就不会为没有朋友而烦劳了,同学之间交流也就多了。

2.做一名最好的倾听者

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就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知道,越是弱势群体,越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越是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越是想找机会证明自己。如果他能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可,老师能倾听他的心声,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有当好倾听者的思想,只有认真倾听,才谈得上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老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要能欣赏和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真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启发、引导他们学会自强、自爱,学会做人。

3.为学生创遣交流的条件

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探究 篇5

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张建忠

摘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分层教学

理论依据

含义

实践运用

注意问题

一、引言

小学生是一个个体差异大,层次复杂的教学群体,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对体育的爱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必须牢固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对教育目的、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应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进行了分层教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拟就在小学体育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作一探讨。

二、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模式,要打破“一律化”,“齐步走”的陈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能学好体育,使各类学生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三、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就是教师在原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将全班学生划分几个不同层次。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和运用

1.根据学生实际,分好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就根据学生的体质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体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极大。B层次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接受能力一般,基础一般。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老师扶一把,给以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身体素质较差,而且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然后再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A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B和C层次的学生各一到两名。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把握教材,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我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C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如在小学高年级篮球教学中,我要求A层学生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在进一步熟悉球性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各种篮球技术于实践中,保持相当的竞技水平,在教学中起示范、榜样作用。要求B层学生技术动作由相对静止到运动状态,掌握运球技术。要求C层学生多观察,多练习,熟悉球性,进而“入门”。

3.教学分层,各有所获

对于学生的差异,教师应了解差异产生的根源,是生理机能原因、心理原因,还是学习态度、思想认识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传球时,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总:先集中讲解、示范标准和错误动作,把技术要领交代清楚,分:分散练习,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C层学生,采用语言激励法,帮助学生克服怕球的恐惧心理,通过反复示范、讲解、纠错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树立信心,另外让C型学生做传球同伴,提高练习效率;对于B层学生,教学时可以大胆开展小组间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情况不断迎接新的技术挑战。教学过程中再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防止有些学生不再努力进取;对于A层学生,练习的自主性更大,但动作质量要求更高,在反复练习中做到动力定型。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裁判法的学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交流、指导、表扬。最后再次集中点评学练情况,指出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学习的进程。同

时,根据各类学生教学目标的不同,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量也不同。C层学生相对基础较弱,要掌握一项技术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安排的内容应少一些、容易一些,而练习的量相对要大一些,保证他们的触球次数,提高球性;B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他们的教学内容应是“螺旋递进式”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向上选择更难更综合的内容,练习量也相对增加。例如学习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稳定、命中率提高后就可以进一步采用行进间运球后再投篮,然后再加进防守,综合性更强。这样避免有些同学为了考试,掌握了单一的技术后就不再进一步学习新技术的现象;A层学生主要通过反复练习,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安排的内容也较单一,练习量较大,这类学生还应保持良好的体能,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兼顾运动强度。另外,A型学生在平时还要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法,教学内容要有目的的把技术练习和战术运用有机结合,在较高的起点上接受新的挑战。

4.分层考核,挑战极限

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不能强行规定学生应该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如考核投篮时,A型学生考运球后三步上篮,B型学生考运球后急停投篮,C型学生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当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

5.分层评价,激励成功

分层次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评价方法为此服务,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为标志,采用“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从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诸方面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基础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进步程度差异,鉴于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程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评价类型也分层为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基础性评价是反映学生接受学习前的基础水平,可用B1、B2、B3 分别表示B型学生中基础“较差”、“一般”和“较好”三个层次;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平时,考察学生的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参与度等非量化因素,评价可用书面评语呈现;终结性评价采用考核项目分类、个体内差异评价等方法。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它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它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五、小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注意问题

1.让学生明确分层的目的

分层是手段,整体提高是目的。给学生分层次,若处理不好,确实可能挫伤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就有必要在分层之前对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

地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为了教师能够更集中、更有效地关注、关心和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2.学生的层次定位不是绝对的

学生的所在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以及成绩波动等因素呈动态变化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及时给学生“定档”,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对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应予以跳层。

3.教学过程中不应追求完全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一种让学生几乎察觉不到的分层教学的艺术。在教学内容、时间、训练上巧妙地分配穿插,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完整统一,使各层次学生得到充分发挥,各得其乐。

六、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充分分析所教的内容,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所教的学生。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还要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服务。因此,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去研究。

参考文献:

浅析酒店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篇6

浅析酒店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酒店管理,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在社会各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人在酒店管理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在我们的现代酒店管理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忽略了酒店员工和顾客其他许多方面的需求。本文旨在针对酒店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以人为本”这一方面入手,试图对酒店管理强化“以人为本”的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酒店管理,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意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在现今,人们普遍强调“科学管理”模式,采用严格的酒店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作业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酒店业的发展。然而,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得人在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改变,人在酒店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面对日益激烈的酒店业市场竞争,如何做到人性化管理是酒店提高效益、保证经营业绩的关健。酒店管理是一项服务性行业,所提供的是对人的服务,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酒店员工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信赖度,是酒店极为关注的问题。为此,酒店业在管理中要切实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服务,从而使得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酒店的发展壮大。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意义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一切的“根本”,服务于人;同时,要将人作为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毕业论文

求。酒店管理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上的。以科学管理为依托,以服务于人为宗旨,对酒店员工实行科学的人性化管理,对客人贯彻满意称心的人性化服务。

众所周知,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所提供的是对人的服务,其服务的对象是有情感的顾客。因此,员工服务的态度优劣、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顾客需求满足与否,进而关系到酒店的经营业绩。现代酒店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对各类水平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服务质量则是酒店管理水平的标志。因此,要想真正调动酒店员工的积极性,保证酒店服务的质量,促进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战略观就是必须的了。

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酒店业的竞争愈演愈烈,酒店管理战略措施和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等直接关系到酒店经营的最终成败。“以人为本”则是在这种大环境的契机下应运而生的,也是有着蓬勃发展生机的酒店管理战略机制。

二、酒店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缺失

现代酒店管理较之过去,无论是在战略机制还是在管理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从酒店管理的长远角度来看,还是存在许多瑕疵和弊端。而这,主要涉及到“以人为本”观念和思想的缺失。

(一)在员工方面

在酒店管理中,对待员工的管理机制还不是那么完善,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酒店企业,往往忽视了员工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也没有真正做到对待员工的“以人为本”。下面以具体方面进行陈述:

1、薪酬制度的不合理。现代很多酒店过分强调多劳多得而忽视质与量的协调,过分强调员工的劳动而忽视员工的自身权益,使得许多员工只顾量而不顾质,服务态度恶劣,从而影响了酒店的声誉和业绩。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酒店普遍给新员工或者实习生的薪酬过低,导致许多人才流失,员工抱怨不止。

2、用人机制的不合理。很多酒店在员工招聘时过于注重其年龄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毕业论文

及婚姻状况,有的甚至带有性别歧视。如在很多酒店,对于员工的性别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的酒店甚至只要女性员工,导致很多男性员工或者有才能的员工的流失去。

3、对员工信任度丧失。信任是最好的管理。然而,国内一些酒店对员工缺乏信任,缺乏有效的沟通,对员工持有戒备之心,员工稍有差错就严加训斥处罚,全然不顾员工的个人感受,使员工与酒店矛盾加剧,处在紧张状态。在这样一个受到压抑的环境中,酒店员工不可能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也不可能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

4、员工培训机制的缺乏。酒店员工被招进以后,倘若缺乏必要的酒店项目培训,员工会缺失部分服务技能,服务只停留在技术性服务阶段,没有达到功能性如意识、观念的服务阶段,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这样使得员工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工作热情也会受挫,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顾客方面

在顾客方面,其实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种性质的服务,都是以顾客为中心的,倘若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其满意,那么这样的服务就是失败的。

酒店管理更是如此。

因此,酒店的一切服务都应该是以“顾客”为本的,“顾客就是上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酒店管理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1、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薪酬问题对酒店员工来说可谓是最关心的问题,只有让员工对薪酬满意,才会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更多的工作业绩,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的声誉。对此,提高酒店员工的工资待遇,实行薪酬与贡献挂钩,对业绩优异的员工给予特殊奖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这,也同样是酒店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最佳体现。

2、完善合理的用人机制。就先前所提出的用人机制缺失这一问题来说,如何完善用人机制,做到“以人为本”,是十分重要的。对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毕业论文

此,酒店经营者可以不断对用人机制进行完善和构建,坚决抵制用人歧视和不公平现象,男女平等,德才兼备者优先;同时,管理者还可以实施员工考核制度,对员工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必要的思想觉悟和服务技能的考核,优胜劣汰,为酒店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促进酒店的有序发展。

3、加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融洽关系。管理者要更多地考虑到员工的个人感情因素,不断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员工能轻松愉快地工作、生活。比如,减少每个员工的工作时间,采取轮流值班制;在酒店中增设休息室,使员工能在工作之余得以短暂的放松,保持充沛的精力;改善员工食堂伙食,使员工享受到满意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感受到主人公意识;扶持特别贫困的员工,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让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到酒店工作中去;定期开展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活动,适当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开展一些员工的技能和服务意识的培训课程,促进其全面发展;等等。

4、增加激励性措施和手段。在酒店这样的大型企业里,要培养员工团结协作的精神,对员工加以刺激和激励,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服务于酒店。比如对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员工工作业绩的奖励,这些都有利于员工满意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整个酒店企业的发展。管理者要多采取激励性措施,而非打击性手段。如果管理者只看到员工人性中的消极方面,一味强调监督、控制和防范,就会失去对员工的尊重和员工对酒店的信任。相反,倘若管理者更多地注重员工人性中的积极方面,予以激励和鼓动,必然会助长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5、加强酒店自身的文化建设。酒店文化是酒店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并得到全体成员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礼仪习惯等组成的有机整体。用酒店文化来提高酒店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尤为重要。加强酒店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人性化管理,主要通过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来实现。精神文化这种理念在酒店的成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毕业论文

长与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发挥着最持久的作用。制度文化是酒店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要遵循的理念等。在二者共同作用下,使员工产生集体意识和自律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育员工高度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

6、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顾客服务意识。任何一个企业或者酒店的发展,都是以顾客的满意度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有顾客真正满意了,这个企业或者酒店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否则就会夭折。因此,酒店的一切服务,无论是酒店的硬件设施,还是员工的软性服务,都要不惜一切地满足顾客的合理需求,从而或缺更多的信任感和支持度。而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最大的意义所在。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中,人都起着主要而能动的作用,在酒店经营中也是如此。无论是酒店员工还是顾客,他们就如同血液一般,是使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日益激烈的酒店业竞争,现代酒店管理必须贯彻实施“以人为本”这一重大战略措施,重视人性化的服务意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这是一个酒店在竞争中生存立足的有效途径,也是其长远发展的必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袁国宏,《现代饭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2]周巧秋、郑瑛,《酒店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的对策》,《商场现代化》,2008年11月,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毕业论文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以人为本,有效教学

随着后“新课改”时代的到来,机械训练、枯燥记忆的方式得到改善,原有的“填鸭式”方式逐渐被打破,思想品德教学也紧跟时代发展的节拍,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但部分教师仍崇尚考分至上,说教式、唯知识论尚未完全革除,割裂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兴趣,与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背道而驰。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以人为本的意义

1.时代发展的需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资源短缺、信仰危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的矛盾,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科技的进步无法使人们获得幸福,只有精神文明提高了,人们才能走向幸福。社会发展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摆脱封闭说教的方式,须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思想品德课的学科性质所要求。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思想品德课沦为一门智育课,而其本质的“德育课”功能完全丧失。思想品德课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应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在内化、 体验和践行规范中完善人格。

3.克服思想品德教学弊端的要求。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重知识记忆轻行为养成,致使“知行合一”的目标无法得到落实。教师人为地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采用单一的评价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 意志、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高举“以人为本”的大旗,有利于适应时代变化,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变知识本位为学生本位。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以知识为本位,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过程体验视而不见,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仅局限于少数优等生,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在“心中有杆‘秤’ ———追求公平”教学中,倘若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向学生灌输每个学生“应树立公平意识,要求别人公平对待自己的同时,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势必会使课堂索然无味。而通过是否公平大家谈——“出租车司机小高急送一名临产孕妇而连闯红灯,后交警欲对其处罚。小高认为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应免于处罚,但交警还是对他做出了处罚。交警的做法对吗?”引发学生对交警、 小高行为的深入探究,有学生认为违反交规该罚,有学生认为救人行为高尚,应免罚。经过大家交流讨论后,认为高海军救人精神应受到奖励,而闯红灯毕竟违反交规, 理应受到处罚。

2.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讲生听”的单向传授活动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优等生是“配角”,其余学生则是听众,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根本没有表达见解的权利。“以人为本”教育决定了“以学论教”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彼此分享、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在交流情感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如在“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杜绝不良嗜好”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生活中的各种嗜好,这激起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同学们纷纷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师生们积极交流、讨论,使原本无趣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3.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教”与“学”彼此独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单一的语言刺激会使学生疲劳,昏昏欲睡。 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操作等实践活动,打开学生心扉,让他们打开思维的大门,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使师生在语言的交流、智慧的碰撞中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自觉服务社会” 教学中,教者设计如下:(1)阅读教材苏人版九年级第12页伟人的话,谈自己的感悟。(2)阅读第13页材料,探究:王某该怎么办?政府部门该怎么办?(3)阅读华益慰的事迹,分组谈感悟。(4)看CCTV“感动中国”颁奖晚片视频,洪战辉、王顺友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品质最令我们感动,你能告诉大家吗?请结合他们的事迹说说原因。 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感动的事例,他们默默无闻、乐于奉献,你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感动吗?好人丛飞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留给我们一个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有意义?(5)出示演讲主题:我的志愿者誓言、服务社会与个人成长、人人都能献爱心,让学生任选一题,撰写提纲,组内演讲。(6)为构建和谐校园或和谐社区,设计一次公益活动方案。

4.课程评价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结果的选拔机制,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教与学的唯一标准,教师以烦琐训练与死记硬背提升考分,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除采用访谈、观察、 作品展示等形式外,还要建立思想品德学习成长档案,对学生的课前演讲、探究活动、课堂表现、习题设计、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评价活动中,学生既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要通过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7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基础教育备受重视,为了满足新课改的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已经运用到了小学教学管理当中,其教育模式能够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将个人因素提在管理因素的首位。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理念是将学生和老师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中把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主体的现状,同时也改变了许多我国传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中,一些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这种落后的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前进速度,在我国小学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管理者管理教师和管理学生两大方面:

一方面,在我国传统的小学管理模式当中,由学校管理者制定好管理制度以及规划好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只需要按照已经制定好的政策进行工作和学习就可以,不可以逾越已经制定好的规章制度,教师需要遵循制定好的教学方式不可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一旦教师对教学进行创新出现后果一律由教师自己负责,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也不会有奖励,传统的教学管理把学生的成绩和领导对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衡量标准,在这样管理环境下,教师只能选择遵守传统的教条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个性受到压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的职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了达到学校的各项指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理念受到束缚缺乏创新精神,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降低了教学效率,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小学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个性也受到了压制,不能全面的发展,一旦学生出现与传统的思维观念不一致的行为,学校就会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压制,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的行为,将对教师实行连带的处罚制度,在教条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是我国传统的小学教育对学生的管理现状,是应试教育的发展产物。基础教育阶段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教学管理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的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人为本模式在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在我国小学教学管理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科学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目标,要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理念的含义,是将教师和学生放在管理的重要地位,管理者应尊重、理解、关心教师工作,激励教师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不断建设教师队伍,重视学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一,转变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使管理者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工作中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遵守依法管理的基础上树立科学、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建立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不断进步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无序化管理模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不再对教师实施管压制度,给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我国法制化进程不断加深,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要实行民主化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管理策略,站在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考虑是否尊重了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将民主化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师方面,建立合理的教学激励制度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管理不再是机械的束缚而是转变为激励,通过对教师的听课学习、教学备案、出勤率等制度的完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选拨教师时实行优胜劣汰制度,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平台,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为提高基础教育管理质量提供保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从多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的评价。定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需要注重对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通过教研活动学习到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培训教师对教学工具的使用,推广多媒体教学,通过网络培训、使用信息库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以人为本理念在管理学生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到关爱教师关爱学生,为教师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不断为教学创造条件,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教师直接与学生接触进行面对面教学,教师的状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小学生的情感比较单纯,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中应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管理,教师应做到对学生关心、尊重,取得学生的信任,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要充分的理解,积极的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将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要将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工作,小学生处于发育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是教学管理的主体,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语:

以人为本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润滑剂,是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一切工作都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以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教学管理当中实行“以人为本”理念,管理者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学校管理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作为管理的对象,学校管理者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励教师的学习成长,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进一步达到人性化管理目的。通过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改善了我国传统的教学现状,在提高了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基础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逄娟娟.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3(24).

[2]李金凤.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04).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9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现拟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先擞忠?а?????鍪澜缇驮谡庵肿鹄习?住⒑湍老啻Φ拿赖轮醒有?氯ァU庵纸馐退湟埠芎侠恚?疵挥薪?溆胫泄??澄幕??涞墓叵到驳猛ㄍ赋沟住?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表明“ 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何谓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目标呢?儒家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之人应努力成为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君子。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处能“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交要“仁、义、礼、智、信”,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天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的生活状态虽因人而异,但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所谈的理想生活状态却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暮春天气,着上春装,约上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随身童子,去沂水中洗洗,上舞雩台临风披凉,然后边咏边唱踏上归途。其原文为:“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尔也。’(曾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简言之,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他个人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是不会成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的。

探究进行到这里,我们并不能因此满足,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想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任务相连接,让他们将这种有益的文化价值观与物欲者的价值观作一比较并达成一个新的共识:儒家文化所推崇的这种价值观既有具体的景象: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又有可实现性。上述景象虽然作为社会整体难以一时实现,但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却容易做到,

认识论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篇10

认识论视阈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认识论视阈审视“以人为本”,其意义在于:“以人为本”蕴含了认识之源问题;“以人为本”确认了主体的主体性;“以人为本”把人作为逻辑起点和归宿,追求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作 者:郑洁 ZHENG Jie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65刊 名: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5(5)分类号:B023关键词:以人为本 认识论 科学发展观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1

关键词: 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理念实施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学校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在体育教学理念中贯彻“以人为本”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点在“育体”,多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但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锻炼,修身与修心兼顾,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首先,要重过程轻结论,让学生享受体育课。大多数的体育课上,学生都是按照教师制定的严格规则,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体育活动项目任务,达到训练的目的,缺乏主动参与性和积极互动性。教师应避开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观,重视体育课上课过程,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带来的身心愉悦,激发学生热爱体育、享受体育、期待体育的热情。

其次,重内在轻表象,让学生增强意志品质。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各项体育教学任务,更要将教学重点放在觀察通过体育任务反映出的学生内在的意志品质上,通过体育活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学生表现不同,有的勇敢积极,有的胆怯退缩。体育教师可细心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选取些有助于增强意志品质的活动来进行锻炼。

再次,重育心兼育体,让学生提高道德情操。小学体育教师,既是塑造学生形体美的“工程师”,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美的“工程师”。体育活动项目在“育体”的同时,应更侧重于“育心”,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质上有所加强,在智力上进一步拓展,更要在德育上有一个良好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积极进取、热爱集体、团结奋进、勇于承担、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良好的道德情操。唯有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自我,才能真正提高学校体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在体育教学方法中贯穿“以人为本”

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注重多引导、交流和鼓励,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感悟力和克服苦难的能力。

第一,要多引导,少教条,提高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是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尽量避免一手安排好一切,命令学生执行的教学模式,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既动眼睛、动身体,更动脑袋。

第二,要多感受,少命令,丰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知觉。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是通过严格规范的训练达到育体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感受学生的内在心理,充分利用体育课多样教学手段给学生以正能量的情感体验。上课时,用平和的语气与学生训话,营造自由向上的课堂气氛;活动中,时刻注意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特长展示的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课堂结束时,可用些轻松优美的音乐带学生做些放松舒展的舞蹈或健身操,缓解一节课的紧张,并让学生形成用鞠躬礼和老师说再见的习惯。学生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将会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将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的健康的成长。

第三,要多交流鼓励,少训斥打击,帮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活动项目的难易程度,适当创设困难情境促使学生提高自我,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困难,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在遇到较为顽皮的学生时,教师尤其要多与学生分析交流,如跳跃课上,在学生做跳跃活动的游戏中,遇到调皮跟大家跳法不一致的学生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和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什么情况下采用双脚跳好,什么情况下采用单脚跳好,即告诉学生每种动作的优缺点和实际应用方法。这样便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对每种动作都做尝试后自主地选择正确的方法。

三、在体育教学目的中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主体人格。现代的教育理念重视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更要以人为本,以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为教学重点目的,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是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师可将国家的荣誉、民族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树立民族意识,明白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自觉学好体育,报效祖国。体育教师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教学不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与时俱进地拓展到课堂外的活动中,如经常带学生参观体育赛事,看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地拼搏,聆听国歌奏响、体验五星红旗飘扬在领奖台上空的自豪感,这将直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体育活动的设计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友爱精神。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可有意识地多组织集体项目,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教师要善于组织团队项目。

三是体育竞赛要注重培养学生严守纪律的意识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遵守规则是体育比赛的前提,公平竞争是体育竞赛贯穿始终的精神。要善于利用体育活动赛事即时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比赛,要严守纪律,勇于挑战,不断进取,公平竞争,以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超越自我,使学生自觉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纪律是学习的保证,要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学会战胜困难,做一个道德高尚、光明磊落的人。

总之,“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肩负起体育教育的重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贯彻人本主义理念,育体的同时更要育智和育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民。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篇12

在本文中笔者对“以人文本”的概念以及体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现状做了具体分析。最后通过对“以人为本”原则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做出分析,从而实现对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原则的探讨。

1、什么是“以人为本”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把人作为根本,把人作为中心。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以及逐渐在社会中占有了自己独特地位同时对于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人类不断的对自身的深入认知、自身价值的关注以及自身存在的尊严的强化重视。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标志与社会发展志向已经逐渐被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主导。

2、体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体育管理中人本原理的具体表现就是“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就是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在管理活动中,不仅强调人的积极性与主体性,同时,更主要的是人是客观管理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干预管理措施与手段的执行。作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各项工作的能动作用都必须通过人来完成,于此同时对工作中的协调等其他管理关系进行干预。所以,总管当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发展的主流趋势已经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所以其发展必定会成为未来趋势。

在重视人类活动的活动管理中,必须重视人的作用、尊严、价值、能动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随着科学管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体育管理的理念也逐渐成熟起来,这主要是为了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进步中,体育事业可以不断的适应并完善的发展。目前,在体育管理理念的转型过程中,已经摒弃了传统管理与经验管理理念,基本把“以人为本”的原则作为了发展共识,这也正顺应了社会、历史潮流发展的需求,这种管理理念在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保证了体育工作的良好发展。最后,“以人为本”原则体育管理在充分发挥重视人的需求以及主观能动性的的同时,改管理理念还充分的体现了人权管理。

3、“以人为本”原则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体现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管理“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占有相当一部分分量。

它精密的结合了德智教育,同时还肩负了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群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使命。

要想良好的通过学校体育管理完成这一历史重要使命就必须科学的进行学校体育管理。那么具体的实施学校体育管理必须以学校教育规律和运动规律为基础,充分的发挥已有的时间、信息、财力、人力等,通过可续的手段与措施,对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外因素,进行计划、实施、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主要的人为因素,所以,要想全面对教师与学生进行管理,就必须把真正的人性化管理融入对教师的管理中。

3.1、尊重教师

教师是教育开展的中心以及基础,要想充分的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体育管理之中,就必须尊重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有着贯彻体育教育新思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在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人们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面对社会、学科、教育等问题带来的社会挑战时,体育教师是直接面对的,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管理时,必须重视体育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影响并给予关注。

3.2、给教师一个“家”的氛围

如何落实到实处的为教师营造一个家的氛围,首先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必须与教职工搞好关系,增加教职工的凝聚力。其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在搞好领导与员工关系的同时,要把教职员工当作学校真正的主人,重视民主策略,使自上倒下能够形成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给教师创造了良好的个人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在教师面临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惑时,学校是他们最为坚实的港湾。

3.3、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和发展需要

在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时,除了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这项内容外,与之相连的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是值得关注的。体育教学尚处在的推进与改革发展中,越来越看重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特别的是在这个信息化更新速度飞快的当今社会,很多陈旧的体育教育方案都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所以在进行“以人为本”管理时,还应该积极的倡导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以此同时还应该通过管理,促进教师发展的同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给予、精神状态,真正的坐到学校体育管理“以人为本”。

4、结语

通过本文对主题的探讨,可以看出,“以人为本”原则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具体运用时,所必须体现出来的是对原则主体,也就是人,它的作用、尊严、价值、能动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必须重视。在“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学校体育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看重人权,那么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在社会不同的分工中,“以人为本”处处都得到了体现。而作为在新时期发展热潮中正在转型的学校体育教育来说,如何在学校体育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如何科学的让“以人为本”原则的运用促进体育管理更好的发展,是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学校体育管理,以人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林小燕.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做一名“导演”[J].科技资讯,2010,(32).

[2]胡磊.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J].科技信息,2011,(02).

上一篇:定价策略知识点总结下一篇:《第五项修炼》读后感-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