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精选6篇)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篇1

生活不能总违心的被现实驱使,不能总无奈得被环境威胁,多少有点不服,有点信念,生活才更有意义。你,还有梦吗?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各位新同学:

在这隆重的开学典礼上,我想就“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话题,与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现在都在讲“顶层设计”。但我个人认为,有些同志所讲的“顶层”往往还不到顶层,是二、三层甚至四、五层以下的设计。而“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可能是值得每一个人从小到老整整思索一生的顶层问题。

人为什么而活着,本质上是人应该有什么信仰。当今世界上公认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上帝,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原罪,只有上帝才能拯救自己。伊斯兰教信仰真主,认为今生虔诚信仰真主,后世就是天堂。大乘佛法认为,小乘佛法修度自身,大乘佛法修度众生。

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什么?1945年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毛主席就曾鼓励全党:“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人民,即全心全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也就是说人民是共产党人心中的“上帝”。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普通劳动大众始终占社会的绝大多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意愿、意志和力量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最终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信仰人民,这一信仰高尚而光荣,是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社会和历史的虚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汗水、热血甚至生命,为着民族的独立解放,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默默实现着这一信仰。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信仰人民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最终归宿。真正的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使人民群众觉悟,去带领大家一起奋斗,我们就能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这才是顶层和终极的信仰。我们不反对个别同学信奉某种宗教。但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守党章,信仰马克思主义,为着人民。

以私有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本质上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它希望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持有“拯救自己”、“虔诚信仰”、“修度自身”这样的价值理念以为极少数人压迫、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制度的长治久安服务。因此,私有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提倡的价值理念是不一致的。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是为着全体人民的,它需要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提倡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当然,现在一些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说一套,做一套,有的甚至贪赃枉法,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基本经济、政治及文化制度与它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不一致,相反,这是一些人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了党和政府的宗旨所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就是要努力解决党面临的这一严重问题。

前几年,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篇对话“一篇彻底改变美国同事对毛泽东看法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这是一位赴美创业的华人与其美国同事的对话。这位赴美华人的同事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开始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事极不理解,甚至极为反感。这位华人对其美国同事说:“来美国前,我认为美国是个自由世界。但我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美国是个宗教信仰至上的国家。美国人民坚信这片土地是被上帝挑选的,美国人民是首先被上帝挑选的宠儿。为此美国人民自豪骄傲,热爱这个国家。尤其是我看到那些徒步行走的传教者们,穿着朴素简单,吃最简单的食物,他们眼睛里是真诚朴素坚定的,他们让我想起了中国老电影里的共产党员。中国原来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忘我,无私,为了信仰可以承受一切苦难,可以献出生命。不同的是,美国的传教者们是在上帝的指引下,而中国的共产党员们是在共产主义信仰下,更具体地说,在毛的指引下。”经过近两个月的艰难对话,其美国同事回答:“我想我有点被感动,如果这一切是真的。”当其美国同事看了这位赴美华人推荐给他的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英文版后,这位美国人说:“我很震惊。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是毛写的,如果我把里面所有共产主义或意识形态字眼去掉,如果有人在我面前朗读,我会以为我在聆听上帝宣讲。毛说的这些,和我曾经在教堂听到过的几乎完全一样”;“我真的非常感谢你。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毛,我想我开始尊敬他了。我更感谢的是,我突然心变得很开阔了,我觉着整个世界的门在朝我打开,共产主义和毛已经不再是我心里的障碍,我更了解了中国,我非常高兴,我可以拥抱这些,我想就可以拥抱一切。”如果哪位对此感兴趣,可以上网搜寻一下。

在一定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基督、伊斯兰和佛教教义有相通之处。但是,不论是哪种宗教,总是教导信徒放弃对现实幸福的追求,而求诸内心修炼,以达安于现实的苦难;而马克思主义是教导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和变革,运用客观物质力量改变不合理现实,以实现现实幸福。一个是求诸内心,一个是求诸行动,前者是宗教信仰,后者是科学信仰,二者不应混淆。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观,宇宙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无边无际和无始无终的一个特定的时空交叉点上来到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诞生是必然的,而每个人在这个地球上的出生却是必然中的偶然。我们每个个体生命能够作为地球的万灵之长的一分子,在茫茫宇宙中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百年左右,这本身就很值得庆幸、骄傲和珍惜了。想通这一点,就是一位乐观主义者,就不会皱着眉头过日子。但仅弄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是形式,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是内容。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这才更为重要。要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还应厘清什么是人,即弄清我们现实的人是从哪里来,处于何种状态,会往哪里去,在这世上的百年间应该怎样生活,做些什么,留下点什么。

首先,人是不同于纯粹自然界且不同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类”存在物。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的产物,是唯一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类”的存在。人是我们现在已知生命的万灵之长,与其他所有动物不同,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吃好、睡好等生理需要,它能逐步地认知并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因为人是唯一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动物状态的“类”的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劳动为荣。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起步,劳动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只有以劳动为荣,每个人乃至于整个人类,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活着,决不能以不违纪不违法为底线,而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就是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什么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现行党章中所说:“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着人民的利益而活着而奋斗,这就是共产党所特有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样的人,人民就会永远把他装心上、记下来。

第二,人是由全部社会成员组成的集合体中的“每一个”个人。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和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与活动中。每个单个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合理的需求与利益,每个人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和整个社会尽可能地帮助使这些必要的需求得以满足。但人类社会有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利益,如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有的国家和群体乃至个体,为了攫取巨额财富或奢靡生活,在拼命地掠夺资源、污染环境。这就是典型的损他国、损他人、损后人而利己。“每一个”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和由特定社会组成的国家应该要求每一个个人和每个国家都应该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国际民主思想。仅提倡正面的东西而不反对反面的东西,正面的东西就不可能持续和发展,最终则是无法实现的美好的乌托邦。

第三,人主要是指“现在式”存在的人,但也兼指“过去式”和“未来式”存在的人。一方面,我们当代人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老祖宗”当作抽象、虚幻的人,否则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人类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代代传承的结果。没有“过去式”的人的浴血奋斗、艰苦创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继续创业的物质基础。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要发扬革命传统,“不忘老祖宗”。从特定意义上说,以“过去式”的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历史,珍惜前人给我们所创造、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决不能“崽卖爷田心不痛”。另一方面,我们当代人也决不能仅把自己当作具体、现实的人,而把子孙后代当作抽象、虚幻的人,这会淡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断子孙路。我们既要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为后人创造和积累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同时又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重视承接历史。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中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指一切人更不是其中的少数人。在阶级或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绝大多数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则是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如果以这极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就必然会牺牲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一点十分重要。在阶级或有阶级社会里,我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服务,是为了将来能为一切人和他们的根本利益服务而过渡。当然,这需要一代接一代长期、艰苦的奋斗,而决不能重犯20世纪“大跃进”时急于过渡的错误。

为进一步弄清人为什么而活着,让我们对比看看有的人与革命先烈们的不同活法吧。

有的人把活着本身当信仰,奉行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哲学,为了活着甚至不惜作叛徒、汉奸、卖国贼。而曾任中共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蔡和森同志1931年6月间被原先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叛徒顾顺章出卖,在狱中他受尽了酷刑,最后他的四肢被敌人用几个粗大的长钉钉在墙上,敌人还用剌刀把他的胸脯戳得稀烂,他仍坚贞不屈。牺牲时年仅36岁。

有的人把吃好喝好当信条。而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杨靖宇同志和他领导抗联部队对日寇坚持了长达九个年头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使得数十万日军不能入关,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业绩,有力配合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后来,他被叛徒丁守龙出卖、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侵略者丝毫无法理解杨靖宇在完全断绝食物的条件下能坚持抗战一年之多,最终解剖杨靖宇遗体,看到的却是“胃里连饭粒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破棉絮。牺牲时年仅35岁。

有的人为金钱而活着。而以救国救民、变革社会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彭湃,出生于有名的富有人家。他当众把自己家族分得的田契全部烧毁,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后投身革命。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卖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3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是公正的。凡是个人理想信念行动与历史进步方向相一致的,他的生命就融进了历史,获得了永生;凡是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与历史进步方向相悖的,这就是历史的歧路,直至被历史所淘汰。党和新中国永远铭记着蔡和森、杨靖宇和彭湃等同志。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蔡和森、杨靖宇和彭湃同志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出卖他们的叛徒却永远被历史钉上了耻辱柱。

有人贪赃弄权甚至不惜作叛徒、汉奸、卖国贼从而“享受人生”,并认为这些劣迹和罪过将会随着自己的逝去和时间的风尘而变成雪泥鸿爪甚至永远无从知晓。我们承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沧桑,一些历史细节将可能会被永远湮没甚至是歪曲篡改,殊不知,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观其大略常常无需繁多琐碎的历史细节,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所作所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将无任何可能逃遁历史对其的审视,越是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功过是非,人民和历史会最终将其辨析并记载得清清楚楚。

人为什么而活着?说到底,是个信仰和世界观问题。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权力观、地位观、苦乐观等等。正确的理想是生活光辉灿烂的太阳。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在革命时期一个信仰,勇于牺牲,而在执政和建设时期是另外一种信仰,大捞金钱。

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必须破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曾争论了几千年,还会长期争论下去。持人性善者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的或向善的,只要唤醒所有人的良知,依靠人的善的本性,就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无须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制度来管理。从古到今持人性恶论者则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自利,国家设计出严格制度防范人为获取私利危害他人即可;但也有的人认为,既然人的本质是自利,那么作为特定阶级和集团代言人的本质也是自利者,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亦会制定出有利于自己特定利益的政策和法规,以强迫别人执行。因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天然合理、万古长存。这实质是想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引入人类社会并固化。亚当·斯密的理论假设人就是理性的经济人,也就是说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利己的。性的善恶,这是道德范畴的东西。毛主席早在1943年就指出:“道德是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这就是我们的善恶论”;“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动物,不是植物、矿物,这是无疑的、无问题的。人是一种什么动物,这就成为问题,几十万年直至资产阶级的费尔巴哈还解答得不正确,只待马克思才正确地答复了这个问题。即说人,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社会性,不应说它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动物性,一是社会性,这样说就不好了,就是二元论,实际就是唯心论”;“自从人脱离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会的,体质、聪明、本能一概是社会的”,“人的五官、百体、聪明、能力本于遗传,人们往往把这叫作先天,以便与出生后的社会熏陶相区别。但人的一切遗传都是社会的,是在几十万年社会生产的结果,不指明这点就要堕入唯心论”。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善还是恶,都是当时人们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要求的反映。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证明,人类的历史至少已有二百万年,人的一些生理特征则是这几百万年其祖先基因遗传的结果,但这都是人们现实社会性或历史社会性的反映。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没有抽象的人性和社会性,而只有具体的人性和社会性;在阶级或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性和人的社会性又往往具有阶级性。历史上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关于人性和人本质是什么的看法和观点,基本上是沿着人性的善恶性质和人性异于其他动物的方面特点来思考的。而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把人的本质放在一定的社会中来考察,从而指明了正确的思考路径。人有善恶之分,甚至在一个人的身上既有善又有恶的表现。但这都不是人的本质或天性,而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反映或体现。所以,我们既不主张性本恶,也不主张性本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关系,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们的自私心理,是随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解体、奴隶社会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社会的诞生而诞生的。这一观念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时段内,具有它的进步性一面,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它的局限性和腐朽性一面便逐渐充分显现出来。它不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有的,因而也不会是永恒的。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全面的进步,随着公有制的最终全面的确立,人们的自私心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则必然会最终被消除,这就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否定之否定。现代生物学并没有找到被公认的充分证据,证明人性是天生自私的,就如同人的皮肤色素是遗传而不可改变的一样。观察动物界不难发现,不是所有的动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表现为自私的,恰恰相反,许多动物有很强的群体性和利他性。比如,森林中蚂蚁群遇到火灾时会迅速集结成球,滚过火区,集结在球体表面的蚂蚁都会“壮烈”牺牲。小小的动物蚂蚁尚且如此,我们这一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能如此。我个人认为,人至少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人很自私。“一事当先,先替自己打算”。第二种人可能常怀公心,经常考虑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但在公私发生冲突之时,有时可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三种人就是具有共产主义品格的人特别是合格的共产党人。这样的人并不是没有个人利益,但当公与私发生矛盾时,公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我们那么多先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你能说这些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实质是私有制观念的产物,应该说同时也是维护私有制的理论基础。我们决不赞成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观点。如果这种观点成立,至少你无法解释伟大的母爱,也根本无法理解我们几千万的先烈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我们的今天幸福生活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作出的壮烈牺牲。决不要小看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正是这一观点,正在强烈地腐蚀部分干部群众;也就是这一观点,把我们的一些人甚至党的高级干部送进了监狱。我们知道,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在强调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同时,确实有忽略个人利益的现象。但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决不能重蹈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覆辙。

正确的世界观又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承认,世界历史决不会“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而且“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列宁语)。但我们也更加坚信,历史的大道无论怎样曲折,最终必然通向共产主义。邓小平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时,我们更需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时的信仰就更显得“金贵”。这时的信仰,就更能识别、考验、锻炼一个人。信仰正确和坚定,就是“真金”,真金不怕火炼。有没有这一信仰,大不一样。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失去了这一信仰,极有可能害人害己。苏东剧变后,一些人完全丧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他们看来,“国将不国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垮台是迟早的事。不少人在捞,认为不捞白不捞。信仰的堤坝一旦溃决,牢房的铁门便会打开。

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求我们必须言行一致。口头上背诵马克思主义词句,行动上谋一己私利,这也决不是什么“僵化”、“教条”,在本质上,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脱离、背离甚至是背叛。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另外一套,这是人民群众最为反感的作风。这也是苏共垮台的根本缘由之一。我们必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认真践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喜马拉雅山国不丹从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国民幸福指数(GNH)的概念,现在又重新引起不少学者和国家的关注并把它与GDP相并列、相比较。XX年7月8日,美国企业研究所所长阿瑟·布鲁克斯发表文章指出:“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看似是一群悲惨的可怜虫,事实上,他们也许比那些坐在办公室嘲笑他们的中庸派更加幸福。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固执地坚守信仰。”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信仰和幸福观即幸福指数。但是,同学们,有了坚定正确的世界观,我们就会有着正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就能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历史的责任,激发改造社会和创造世界的激情,为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勇于接受各种困难的磨砺和挑战,浑身从内到外散发出真正的阳刚之气,谱就大写的人生,不会囿于小我而精心构建自己的小人生和小家庭;就会真正能够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苦学多思,深入实践,扎实苦干,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勇于创造,而不是一曝十寒,知难而退,迷迷茫茫,得过且过;就会有着应有的社会正义与良知,而不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漠视者、旁观者或简单批评者;就会有着更加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把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英雄主义完满地结合起来,容易聆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方向,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我怜悯,悲观消极,无所事事;就会增强互助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与同学互帮互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激发起心中新的求知欲望,并走近普通工农群众,触摸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呼唤,而不是封闭温室,沉默寡言,孤陋寡闻或孤芳自赏;就可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使自己成长为党、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材直至栋梁之材。

胡总书记在XX年7月23日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我们要掂出这一讲话的分量,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决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孤老的单车待在自己阴暗的角落,河边的水车年复一年的进行着单一的工作。人们总希望活着,活着就代表着希望,但却往往淡忘了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总有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默默的,开始有了自己的信念。也许看到了一个人的成功,看到了他的风光,老是在想,我什么时候能够站在这个或那个巨人的肩膀上。可却没有去想过,即使有一天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那也不是你真正自我,你永远没有没有了潜力。因为你只想走他们走过的道理,却不曾经想着借着他们的背影,走自己的道路,成为像他们一样的巨人。即使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即使这个过程漫长而艰巨,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的风生水起,但我们一直坚信昨天很冷,今天也冷,但明天会很温暖。黑暗会被我们的信念冲破,正因为有了信念,我们忘却了寒冬,正因为我们活着,我们有了信念,正因为我们的努力,创造出了一个个的奇迹。再说说我们的感情,感情以它独特的能力让人们为之生死。多情自古空离别,走的只是远去的身影,留下拭去泪水的是自己。在默默的低落山谷中,我们冷漠了,在孤独的空间里,看不到光明。人们开始堕落了,一个牢笼困住了我们的内心,这时我们有了坚强,有了勇气,不断的超越自我,不再仅仅是看到那一个死角,不再仅仅认为只有这一片风景独好,不再去为了一点点小事争抢。我们继续往前走,放下让我们有新的机会寻找,放下更是给了别人一个新的机会。正因为我们放下,我们发现了别处风景的美,记住了放弃也是一种美。我们不再是为什么活,而是活出了漂亮活出了美。人为什么活着,就是为了我们的希望我们的信念我们那难以割舍的情。我们不仅要我自己活,更要为家人活为世界活,播撒我们的正能量,珍惜活着这一份幸运。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打开自己、保持好奇、拥抱世界

剑桥大学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华人,在剑桥大学工作十几年,当上了院士,很不容易。但我发现他与学院内其他英国同事缺少交流。我去学习三个月,就与英国老师们很熟了,进入了他们的圈子,见面都会熟悉地打招呼。这位华人院士很奇怪,问我怎么会与大家这么熟悉,说他自己这么多年在剑桥,与这些英国老师没有多少交往。这位院士为什么难以进入英国老师们的圈子?我想,是因为华人院士的中国胃。华人院士不吃西餐,每顿饭都要回家吃中餐。英国老师们多在俱乐部吃饭,吃饭时就是交流聊天的时候,有时一顿晚饭会吃到晚上10点。吃饭就是思想和情感交流最好的时候。我每到一个新国家新地方,都坚持吃当地的食物。想拥抱世界,要有一个拥抱世界的胃。拥抱世界的胃,帮我很快融入了剑桥大学的教师圈子。

坚守一个习惯,就等于向世界关上了一扇门。开放自己,接纳新事物,就是融入新世界。对外部世界保持好奇,乐于交流、分享、连接,力求去理解、接纳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事物,海纳百川,纳入外部的新知识、新感受、新资源和新力量。华人院士的一个中国胃,就使他错过了诸多与同事朋友交流分享连接的机会。

不会理性思考,你就不是人

在哈佛学习期间,我体会到哈佛的自由与奔放。刚到剑桥,感到剑桥太传统,一个有八百多年历史积累的学校,清规戒律多,等级色彩重。担心适应不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体会到,这些清规戒律中表现出来的等级森严,不是行政和人格的等级制,而是一种学术等级,对知识的尊重。例如,只有院士才有停车位,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在草坪上踏草行走。正式集会场合,从穿着打扮就能看出不同人在知识成就上的等级。这些传统,有些是正式制度,有的是约定俗成的。剑桥的等级制,是学术等级制,是对知识贡献者的尊重。剑桥大学里对知识贡献高度敬重的氛围,有一种特别的文化力量。

“我思故我在”,按笛卡尔对人的定义,理性思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当人不在理性思考之中时,这人就不是人。理性思考的结果,就表现为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知识的发现与创造,使人成其为人,使人类拥有了与动物世界不同的文明的演进。

一个社会之中,什么成就是最受大家尊重的?从寻常人的回答可看出这个社会的文明层次。当“这个孩子有官相,长大要当官”成为赞美之辞时,当学校的最高权威是行政领导而非专家教授时,这就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官员拥有权力和资源,受大众羡慕。官员是财富分配者和秩序维护者,官员并非知识、财富的创造者,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不会是知识持续突破的社会,也不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之社会。带来新知识者,带来新财富者,这两者被尊崇,则人心智的力量就流向了知识创新和经济创新了。未来的制度变革,其实本质就是重新调整社会的价值制度,尊重什么否定什么,以此引导资源的新配置。

从野蛮生长到专业生长

在剑桥,有种做梦的感觉,似乎现在仍沉浸在梦中。我喜欢划赛艇,在波士顿参加过比赛,在日本参赛还得过奖。一天,院长对我说,听说你喜欢划赛艇,你在剑桥当访问学者期间,愿不愿参加赛艇俱乐部?我说好啊。院长就进行了安排,告诉我何时何地去找谁训练。我按照院长的指示去了,没有让我下水划,而是先接受训练。教练训练了我1个半小时,那个累!长期没有这样累过,腿都抽筋了!训练完后,我推着自行车,一拐一拐回宿舍,嘴里哼着歌。是哼着歌回去!那个舒畅!我从来没有被这样训练过!这训练方法太好了!我跟人说起这事,人说,剑桥有30几个俱乐部,你查一下那个俱乐部的情况。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这是“剑桥大学赛艇俱乐部”,有百年历史,是世界最高水平的赛艇队,是出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俱乐部。你说,这是不是做梦?

还有,一位老师训练我讲英文。我说,我学的是美国英语,不熟悉英国英语,这老师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语,英国英语的说法是错误的。”那训练办法之独特有效,让我想起《国王的演讲》电影中的办法。从来没有人这样训练过我,我也从来没学得这么快过!

走过一个学院,那是“三一学院”,那是牛顿走过、停留过、在苹果树下休息被掉下来的苹果启发出伟大思想的地方!我现在还在梦中,还没有从梦中缓过劲来!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续积累,是人类文明最宝贵财富。从野蛮生长到专业生长,中国正面临大关。

还有以下这些,餐桌上随手记下的王石说的句子。

你不抛弃自己,没有人能抛弃你。

追求完美,允许残缺。

人生60,才是开始。52岁时,我登完珠峰下来说:五十岁是一个成功男人的开始。现在63岁,我感到现在才是一个开始。

人活着为什么?长寿很重要,但你只要活得精彩,长寿不长寿就不重要了。

过去,我的心态是全方位拥抱西方世界。到哈佛学习,我关心的是“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开始关心中国文化,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从这传统中来的。选了中国传统哲学课,对一切,要自我更新,重新认识。

到哈佛之后,体会到登知识的山峰,比登珠峰难得多。决定放弃原计划的再登珠峰,要集中时间和精力登知识的山峰。

哈佛学习,真辛苦!经常在早上3点才做完作业,还睡不着,还得按时去上课,真怕得抑郁症。考试的时候,20分钟就有人做完走了,到50分钟时,教室只剩我一个人,还没做完,急着要做完。也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逼自己,死记硬背,不放弃。

总有一些心理暗示,老了,不用再辛苦动脑子。成功了,不用再这么辛苦了。经过哈佛和剑桥,强烈感到,脑子回到了20年前。

人为什么而活着演讲稿 篇2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 情中有理, 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 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从而实现能力迁移, 实现“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 知识积累增多, 思想日趋活跃, 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于自己会有更多的思考, 因此, 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所以, 可以展开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和讨论, 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结构较为简单, 层次分明, 作者观点鲜明, 学生已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归纳, 因此,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清文章结构, 归纳作者的观点,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本文语言优美流畅、凝练生动, 并无特别深奥难懂的词句, 高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并不大。因此, 对课文不宜作过多串讲, 教师适度讲解即可。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 由学生提出教师作点拨启发。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2. 过程与方法

按照“文本—作者—人生思考”的教学思路, 通过文本研习, 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 并由此引出对作者的认识和介绍, 感受诗人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课文与作者的分析, 逐步引入其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的思考与讨论, 展开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对话, 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引导学生对“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 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 笔者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一起朗诵诗歌《我活着》:

我活着/我活着, /为了报答母亲的辛劳。/我活着, /为了给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带来欢笑。/我活着, /为了体验人生百态, /不白来世上一遭。/我活着, /为了人生更加美好!/加油吧, 我活着!/我坚定地活着!

2. 听录音

听录音时要注意体会作者的观点, 感受作者胸中那汹涌澎湃的激情。

3.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 阅读这类文章时主要从观点、感情、语言和写作手法四个方面入手。速读课文, 提炼作者的观点, 请学生分别回答下面各框架的内容。

4. 分析课文

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前言, 也是他生活的宣言书。对此作以下分析:

(1) 分析第1小节:

写作手法:开门见山, 提出观点。

板书:手法——开门见山。

语言分析:“这三种激情, 就像飓风一样, 在深深的苦海上, 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板书:见右下图。

(2) 齐读并分析第2小节:

思考:作者认为, 孤寂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语言分析:“我寻求爱情, 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 在世界的边缘, 俯瞰那冰冷死寂, 深不可测的深渊。”

板书:比喻——孤寂;深渊。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在爱情的结合中, 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3) 分析第3小节:

总结:作者所说的包括人文、自然和社会的知识。

作者链接: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文学家。他11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 18岁考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哲学, 一生著书71种, 论文几千篇, 平均每天写3000字左右, 涉及哲学、数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 78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4) 齐读并分析第4小节:

语言分析:“爱情和知识, 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 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板书:手法——承上启下。

“人类的苦难”这个问题在当代已演变为全球性问题, 如饥饿与贫穷、两极分化、战争、恐怖主义、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人性冷漠等, 下面请观看一个短片来具体地感受。 (播放短片《灰色震撼》)

作者简介:作者是著名的人道主义者、和平卫士, 反对战争, 同情被压迫民族, 追求世界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反对英国参战而入狱六个月, 89岁时因反对美国发展核武器静坐示威被判处两个月监禁, 1955年发表由多个科学家签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禁核声明, 1964年, 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逝世的当天 (98岁) 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5) 分析第5小节:

“值得活着”:回顾一生, 问心无愧, 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5. 合作探究

首先思考:“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是罗素一生的追求, 在这三种追求中, 哪一种占主导地位?为什么?

参考: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诗人为了“自由”, 愿意抛弃“生命”和“爱情”;作者为了“同情心”, 宁愿从天堂回到人间, 这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和伟大情怀。

进一步思考: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情怀、光辉的一生。

最后思考与讨论: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而活着?

参考:为了自己的梦想——考大学;为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找一个好工作和好伴侣) ;为了摆脱家庭困境;为了学习知识;为了建设祖国和家乡……

6. 课后作业

毕淑敏:人为什么活着 篇3

成长是有痛的,但那是成长的机会

记者(下文简称记):您还记得小学时代的梦想是什么吗?现在有没有完成那个梦想?

毕淑敏(下文简称毕):我小学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天文学家。每当眺望星空,都会引发我无限遐想。我还给北京天文馆的馆长写过信,和他讨论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可能性。当然,馆长根本就没理我。现在的我没有完成那个儿时梦想,而且也不可能完成了。但我明白了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梦想,就是期待探索一个宽阔而永恒的世界。我觉得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也和探索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人心是一个内宇宙,同样宽阔而永恒。

记:您16岁就去了西藏阿里当女兵,你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这种经历在今天的孩子看来是带着传奇色彩的。能不能回忆一下你在雪域高原的少女时代?

毕:我觉得去西藏阿里当兵光荣而又艰苦,它满足了一个少年对于理想主义的全部向往。那时我思考最多的是人为什么活着。因为在那个高寒缺氧,半年看不到一点新鲜蔬菜的地方,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变得无比宝贵。而这正是你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你怎能不珍惜!珍惜它,然后干什么呢?需要好好想一想。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死亡。在一个花季少女天真烂漫的时刻,我一次又一次接触冰冷的死亡。当兵使我对生命有了紧迫感,我觉得虽然自己还年轻,但生命已经在倒计时了,不能挥霍青春,我要抓紧时间让自己的一生快乐多彩。阿里的经历让我的写作有了不变的主题——珍惜生命。对我的人生影响是对一切功名利禄都看得云淡风轻,当然,除了死亡。不过,随着年龄渐长,如今我对自己的死亡也已安然。

记:成长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毕: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是正直、善良、诚恳的人,友善并坚定。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女孩而忽视我,也没有强迫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欣赏我的努力,为我的成绩感到骄傲……我本来一直觉得这是当父母理所应当的态度。后来,当我长大成人之后,我才知道,有很多父母不是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我父母的包容和喜爱,对我的身心成长起了重大作用。

记:许多孩子觉得,成长是一种痛,成长中有一种美丽的哀伤,所以难免多愁善感。想问问毕淑敏老师,成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

毕:成长是有痛的。因为你冲破了原来的窠臼,开始了新的领域,而这个领域,必定是你所不熟悉的,陌生使人恐惧。如果你长时间没有感觉到痛了,那大半是老在原地打转,太安逸了。当然,话不能反过来说,不是说有痛的时候,必然就有成长。你要好好把握痛的时刻,那是你成长的好机会。你要在痛中思考,痛中涅槃。

旅行是一种消费,说到底是一种人生的选择

记:您和儿子一起环球旅行的经历,让许多中学生很羡慕。关于这趟旅行,人们最先关注的总是40万的船票,大家第一个反应是——会不会太奢侈了?

毕:40万元钱,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一个大到不可思议的数目。我知道,在今日中国,满足基本需要之外,拥有40万元钱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只是拥有了这样一笔钱之后,你要用它来干什么?很多人对我说,无论我有多少钱,我也不会去环球旅游,我要把钱用到刀刃上。这话很有代表性。有人觉得旅游是一种浪费,不是刀刃,是刀背或是刀柄,也许根本就不在他人生的这把刀上。他们说,你出去了,你看到了,但是,之后你什么也没留下来啊。如果买成东西,比如股票,比如黄金,比如寿险,那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物件。可我觉得,旅行是一种消费,说到底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怎么安排你的钱和你的精力。倘若你要买高档时装和珠宝首饰,要买豪华车,要买安居房,要给孩子储存足够他享用的财富,要预留出自己将来老了换肾换肝换骨髓的钱,要光宗耀祖……只要你的钱来路光明,你都可以照此安排。

记:这可能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问题?

毕:我至今还住在当初单位分配给我的公房里。在我出发去旅行的时候,我家的车,是一辆开了10多年的捷达。我先生到二手车市场上去估过一次车价,人家说最多值2 万元。对于养老的事,我以前听一位医疗专家说过,如果你得的病,花10万元钱还医不好,那么继续花更多的钱,也是没用,归根结底是治不好的,不过是稍微延长一点生存时间,生活质量也很糟糕。于是我就决定不必为老年留下太多的医疗保障。如果患了重病治不了,就安然离世。至于孩子,我已经供他上了大学,读完研究生,扪心自问,父母的责任已完成。今后的道路就要他自己去走,我留给他的除了精神和品德的传承,不应再含有金钱。辛勤劳动挣来的稿费,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血汗所得,干干净净。趁着自己现在还能跑得动,我要用这钱去看世界。

记:为了梦想,这一切都是值得吧!

毕:一切都值得。实事求是地说,全球航海游是十分辛苦的事情。风高浪急,我乘坐的船在大西洋里遭遇飓风,船的左舷被击漏,船舱进水,几乎有沉船之虞。但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候要付出高昂代价。它不仅仅是金钱,还包括各种磨难,以至生命。

记: 如果从“奢侈”的实际意义出发,您觉得您的此次邮轮假期,都奢侈在哪些地方?能描述一些细节吗?

毕:我环球航海所乘坐的日本游轮“和平号”,谈不上豪华。那是一艘年龄39岁的老船了,只有2 万多吨位,在风浪中颠簸得很厉害,在靠近北极圈的北海海域,遭遇暴风,我当时正在餐厅,腾起的巨浪直打到6楼的玻璃,一排排的浪前赴后继地凶猛抨击窗户,惊心动魄,如同身在瀑布之中吃饭。当然,吃完的东西很快就都吐了出来。四人房间里是上下铺,没有窗户,也不配备放东西的空间,随身物品要搁在特定的储物间里。卫生间也很小,几乎转不过身来。清晨,我上甲板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口唇雪白直吐泡泡的人,刚开始吓一大跳,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宿舍人多,大家都要用洗手间,刷牙的人就干脆跑到甲板上来操作。在大洋中航行,一个星期无法靠岸是常事,吃的蔬菜都不新鲜了,沙拉里的西兰花和芹菜像得了肝炎,是黄颜色的。而且游轮上不能起明火做饭,鱼(90%是那种一巴掌长的小鲭鱼)都是抹上黄油蒸熟,令人难以下咽。但我还是拼命吃鱼,因为缺乏维生素和钙质,经常半夜腿肚子抽筋,痛醒。吃了鱼,好多了。

记:因为您自身的经历十分丰富,您也提到过旅行是不怕吃苦的,您认为,现在这样的时代,在金钱足够、旅行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场“苦旅”?

毕:对于奢侈旅行,我的看法是就看你要求的是什么。如果你想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下,享受平日所无法得到的高消费,那你可以把自己血汗挣来的钱,一次花出去,多照几张照片,然后留个纪念,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给自己和别人看看,说,瞧瞧,我也曾有一段神仙般的日子。这也是各有所爱。对我来说,我觉得旅游能达到舒适级别就相当不错了。到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陌生化本身就是挑战。你要看不同的风景,接触不同的文化,这需要感官高度开放刷新,头脑不断思索,用全身心的力量去感知一个与平日不同的世界。我不喜欢太辛苦的旅行,一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在西藏,经历的苦楚太多了,发憷。二是一味为了节省钱,用在研究如何安顿吃喝拉撒睡上的时间太多,就荒废了旅行的大好时光。

记:旅行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中学生要出去旅行,你有一些什么建议?

毕:事先做好功课,对旅行目的地有初步的了解。抵达后,睁大你的双眼,开放你的五官,全方位去感知世界。用压岁钱买一架好的照相机。因为走一趟不容易,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旅游的时候,好相机就相当于一支笔。每天记日记。这件事花费小,但要坚持不容易。旅游很辛苦,很容易对自己说今天太累了,明天再补记好了,反正我记得很清楚。其实不然,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很多感受稍纵即逝,千万不可偷懒。

快乐是短暂的幸福,幸福是长久的快乐

记:您认为最美丽的是什么?

毕:最美丽的景色是阿里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峰。衬着背后的蓝天,无比圣洁。你会以为这里就是天堂。

记:谈谈在您的生活经历中曾经对您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事情?

毕:对我命运影响最大的事是到西藏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阿里军分区服役11年。再一个就是学医,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基础和过程,是如此脆弱和短暂。

记:决定学习和从事心理学写作是因为什么?

毕:从事写作是因为我从西藏回到北京之后,发现人们对那里的了解太少了,我决定要用我的笔,描绘那里的风光和曾经的故事。还有我在那里的孤寂的日日夜夜的所思所想。我喜欢研究人,人多有趣啊!知道有一门科学是研究人心里想什么和做什么的学问,叫作心理学,就去学习了。

记: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对未来的预期?

毕:很开心,有一种探索之乐。对未来变得更没有预期了。因为预期这种东西太浓烈的时候,可能会成为枷锁,让我们丧失了活泼的变数。

记:您觉得您对于快乐和幸福的理解与您的儿子相同吗?如果不同,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毕:我和我儿子对待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差不多。快乐是短暂的幸福,幸福是长久的快乐。而快乐和幸福,如同一杯人生的鸡尾酒,都是愉悦和意义的混合与叠加。

记:您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是?怎么理解幸福?

毕:当下,幸福是一种感觉。你可以训练这种感觉常常出现。

记:对男孩说的话——

毕:也学学女孩们擅长的事情,比如烹调和绣花。

记:对女孩说的话——

毕:一定要学会像男孩子一样独立和勇敢。

记:如果可以,您最希望自己能为中国做些什么事情?

毕:做力所能及的微小的事情,比如遵守交通秩序,注意环保,慰问病人,能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就一定不打车,爱惜每一粒粮食,不奢侈,衣服能穿的时候决不丢弃,不看无聊的电视剧和书籍,保护精神的洁净。并尽自己的所能,把这种生活方式告知他人。让也采用这种方式的人,不那么孤独,以为自己赶不上潮流,必得被抛弃而自惭形秽。起码,有一个毕淑敏,也还在这样生活着。

记:请你预测一下60年后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为什么而读书演讲稿 篇4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的习惯,人人要养成》。

早在古代的时候,古人们就把读书看做是一种高尚的活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有了书籍,人们才能有不断的进步发展。你在生活中学会的每一种东西,哪一样离得开书籍?在学校里学的知识离不开书籍,你学会烹饪、做饭,不是从烹饪书上学来的吗?……总之,书就像一种苦口的良药,能使每一个人变的头脑聪明,反应灵活,甚至,还能出口成章呢!这不正应了刘翔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有一个好友,作文写得如妙笔生花一般。一天,我问他作文为什么写的那么好,他神采奕奕的对我说:“难道你不知道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说完便走了。我自己想了想,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她写作文的法宝是读书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少年时,也就是现在的我们,是要刻苦读书的最好时刻,如果等老了再去读的话,那,已经晚了。

讲到这儿,有些朋友或许会问了:“我也读了不少书了,可为什么学习没有什么起色呢?”你们或许还记得朱熹的名言“读书有三道,谓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要精神专一,一心一意;眼到是要全神贯注;而口到是要口说,嘴诵。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有所收获,请问问自己,自己真的做到了这三点吗?哦,对了,应该再加一道:手到。就是说我们不光要看书,还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只有做到了这些,你才会更上一层楼!

人为什么活着作文 篇5

人为什么活着,乍听觉得这个问题很深奥,可我觉得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个问题;记得很早之前就有一本书专论:《人为什么活着》,为了事业!为了理想!为了亲人……

我认为:活着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知道为什么要活着吗?但是他有很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他本能的寻找活下去的方式,我记得儿子来到这个世界时,没有人教他: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当我把他抱在胸前,望着他那急于得到乳汁的动作,表情好感动,当他吸允乳汁时那份幸福的感觉难于言表,也许此刻他活着的目的就是得到保持生命力的乳汁吧!结论:活着首先要吃饭。

吃饭为了什么?当然是活着……这样我们一定觉得问题回答的太简单了,其实“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因为这份简单。随着婴儿落地的环境不同,家境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成人的理想愿望就开始附注在孩子的身上,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家庭境遇给予孩子不同的活着的意义,其实就是生活的负重。有责任感的就是有理想有报复的人,没有责任感的就是吃喝玩乐无所事事的人。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要有责任感:那就是:爱、付出。活着不光是为了吃喝,吃喝也不光是为了活着。要学会爱,学会付出。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爱与付出的标准和目标。

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爱与付出 的目标是什么……

人,生不能带来什么,死也不能带走什么,但是我们不能白走一趟,因为我们的理想不允许,我们的未来不同意!

理想有大有小,生命有长有短,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我们可以挣脱命运的束缚,由自己去掌握船舵,改变命运。岁月悄然流逝,但它并不能把我们实现理想的热情消磨。变化的是世间万物,不变的是我们追求理想的脚步!

每个人从小就有自己的理想:想当科学家、文学家、明星、作家、宇航员……,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一步步的朝我们的理想迈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生命只给了我们一次机会,如若不好好珍惜,当我们长大回首过去,便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人生短短两三万天,有四分之一的光阴都用在学习上,我们难道不能利用这四分之一的光阴,为我们美好的明天打一个基础,为我们的理想铺一层阶梯!

读《人为什么活着》有感 篇6

在拜读此书之前,对于“我到底是在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从几部电视剧里面有些许解答。《奋斗》,说的是一群人为了理想而艰苦拼搏的故事,告诉大家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活着;《蜗居》,讲述的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为了生存而活着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状态都要有个健康知足的心态;《北爱》,这部剧的剧情关系是如此的纠结和残忍,以至于无法简单的用词汇去概括其中那混乱的关系,如果非要用一个为什么活着来作答,那就是他们为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撕裂和自我修复。而稻盛和夫大师的《人为什么活着》,不仅宏观的解释了一个人存在的必然,更是客观的阐述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在此书中,稻盛和夫还在极力强调一个人梦想的重要性。人生是由努力和梦想组成的。一路走来,有磨难有坎坷,有泪水有喜悦。梦想和希望是每个人生活的支柱,在梦想的装扮下,将来的岁月会更加美丽绚烂。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自己所有的潜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可能会失败,但放弃则意味着根本不能成功。其实成功只在一念之间,所以塑造一个乐观、坚持、理性的自我是必要的。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用敏锐的心感悟人生,用热情的心拥抱生活,用十分的努力对待任何事情,相信这个全新的我们即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有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无论成功或失败,真正的胜利者都能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此意如同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而失败更是一种修行,在书中稻盛和夫的这句话可谓一语惊人。这个观点不仅对于个人,针对企业也极其具有指导作用人生中信奉的哲学与经营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学如出一辙。谦虚带来的是开放的头脑,骄傲带来的是自负的武断。

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全盘思考地球事物’的生命,其他的动物和植物皆无此能力。”而此,全盘思考是造物主对我们的馈赠。善根生善果,恶行有恶报。人怎么想,就会出现所想的结果,万物唯心造。大部分的结果都源自于人类的想法和行为,这是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法则,这项法则始终与命运并行,并形成波浪起伏的人生。作者这是在告诫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贫穷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攀比过程中丧失全盘思考的能力,从而将自己引向一个罪恶的深渊。

上一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下一篇:军训服务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