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如今,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开始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一大举措对中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起着积极作用。于是,将信息化应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中成为了中职学校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1:

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苏省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体制不顺、区域间招生管理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现象严重,招生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明确指导思想和管理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和管理关系、建立管理平台和保障机制,以此促进中职招生市场理性发展。

关键词:中职招生;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生源的主体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通过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实施学生资助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起点,招生规模和就业率逐年提升。自2007年以来,我国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一直稳定在800万人以上,特别是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招生规模达到860多万人,超过普通高中年招生规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的技术、管理人才,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但是,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顺、招生机构不健全等。本文拟对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一、中职学校招生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1.中职学校招生现状

从1997年起,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并轨改革,毕业生不再包分配,中职学校招生由俏转衰。之后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洗礼,经历了高校扩招、普通高中热的多重考验后,中职招生形势有所好转,中职教育事业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达47万多人,保持了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招生规模的大体相当。在这期间,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中职教育布局,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实行优胜劣汰,中职学校数从2000年的880所减少到目前的400多所,学校层次全部达到省优标准,为中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中职学校招生管理体制的变革

目前江苏省中职学校主要包含了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这四类学校的归属关系比较复杂,有省教育厅直接管理,有省、市有关厅局共同管理,有企业部门管理,还有县(市、区)教育部门管理。由于各类学校管理体制及隶属关系的差异,中职学校招生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涉及多方利益,如果管理不善,对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就是个瓶颈。

随着中职学校招生体制的改革、招生大环境的变化,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管理机构也及时进行了内部调整,管理体制随之改变。从2001年起,江苏省不再实行部省属中职学校由省集中录取的办法,高中阶段教育各类招生工作由省辖市一级统一管理,同时,2003年撤掉原省招办中专科,中招管理职能并入成人招生科。至此,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管理权限基本下放到市招办,省里不再统一管理。2009年前后,教育部接连发出《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机构的通知》等文件,同时,生源短缺、竞争激烈和地方保护等现实也在呼唤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为此,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于去年恢复成立了专门的中招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全省高中高职招生方面的宏观管理工作。

二、中职学校招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招生管理体制未理顺

由于各类中职学校归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中职招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江苏省还是普遍存在的,整个考试录取工作涉及市、县多个部门,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分别负责管理,各职能部门制订出的管理措施和组织实施办法有时不够协调,对招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例如,中职招生录取与高中阶段学籍管理脱节,录取的和没录取的都能办理学籍,致使招生缺少足够的社会公信力。又如,录取程序没有统一规范。虽然很多市县都实行了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但是因为录取程序的不规范并没有有效扼制住有偿招生等现象。

2.区域间招生管理现状发展不平衡

目前,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录取主要采取以各市招考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招生录取管理模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因受政府重视程度、中职教育资源分布以及社会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影响,中职招生管理现状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以南京、泰州为代表的苏南、苏中地区,其招生录取管理体制是由市招办统筹管理,基本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计划管理、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宣传、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录取,其中劳动部门技工学校的招生录取也纳入教育部门集中管理。同时,招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招生录取平台全市统一,从技术层面改变了许多不利于职业学校的招生限制,提前录取、重复录取、降分录取和考生录取后无序流动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苏北地区大部分县市中职招生管理体制比较分散,部分环节实行分块管理。比如前期由招办牵头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发布成绩、统一填报志愿,后期录取环节实行分块管理,其中职业高中招生工作由成教部门管理,普通中专和成人中专招生工作由招生部门管理,技工学校招生由市劳动部门管理,民办学校实行自主招生。相应的招生宣传由各部门自行负责,全市没有统一的招生宣传组织管理部门,招生平台也无法统一。

3.地方保护现象严重

由于招生计划逐年增加,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各市的中职生源规模近两年都以大约10%的速度在减少,生源紧张、用工紧张、报到率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瓶颈,由此产生的地方保护倾向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县级中职学校隶属于县教育行政部门,为确保本地生源,保护部门利益不受影响,部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政策愈来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控制学生志愿填报。个别地区地方保护、本位主义相当严重,采取内外有别的招生政策,不仅将外地学校拒之门外,更将本地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落实给各初中学校,同时还将招生任务完成情况与校长的考核和业绩挂钩,校长再层层分解任务到初三班主任,班主任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要求学生只能填报本地职业学校。

二是屏蔽招生信息,考生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保证。在招生计划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只给本地的招生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市招办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印发的《招生指南》、组织的招生宣传受制于地方保护,考生很难获得相关信息,有的地方甚至将《招生指南》中有关外地学校的招生内容删除,使考生不能全面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外市学校招生信息,剥夺了考生和家长的知情权。

三是本地学校提前录取。县职教中心、职业高中的录取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保证自己的生存,一些县教育行政部门给本地职业学校特殊政

策,在省市中职学校正式录取前,本地职业学校已经录取完毕,所以有些成绩好的、达五年制高职分数线的学生,也被职教中心提前招生,不经过统一录取。

地方保护加剧了中职学校招生的恶性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招到更多的学生,很多学校采取非法的招生手段,如用回扣抢拉生源、委托中介机构和个人进行招生,在招生宣传中采取欺骗手段,等等,更增加了职校招生的混乱。

三、对策建议

江苏省中职学校招生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既有客观上自身无法解决的因素,也有管理体制不善、规范引导不力等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破除体制的障碍,建立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促进中职招生市场理性发展。

1.理顺中招管理体制,明确省市两级管理职责

一是成立江苏省高中阶段和五年制高职招生委员会,确定省级高中阶段和五年制高职招生专门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由省教育厅授权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二是各省辖市建立高中阶段和五年制高职招生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把中考报名、考试、录取等各项工作集中归口到各市招生专门机构。从下达招生计划、组织各类学校进校宣传到招生录取、发放录取通知书、录取审批注册等环节形成规范统一的流程,并突出做好招生录取过程中的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工作。

另外,笔者参加过几次中职学校招生调研座谈会,其他部门如劳动部门也都强烈感受到目前的招生环境亟待优化,希望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方面的支持,但因为缺少机制和规范,致使各方都难以相互支持和协同发展。因此,在推进中招工作规范管理的探索中,相应的体制性问题需要首先解决,真正做到从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改进和完善入手,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2.研究制定高中阶段和五年制高职招生宏观管理方案

鉴于目前江苏省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使用教材各不相同、中考政策差别较大的现状,如果统一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将会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阻力。因此,规范录取信息管理、严格录取结果审批是完善两级管理体制的重要手段,可以作为统筹管理的突破口,作为目前努力的主要方向。

①明确指导思想,制定管理制度。现时期江苏省中职招生宏观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可以拟定为“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宏观指导、完善管理办法、强化信息监管”。针对不同办学类型学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统一招生宣传、加强计划管理、规范录取程序、规范五年制高职招生、建立中招督查机制、统一工作进度、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体检标准、规范各市信息和材料报送等方面制订办法、出台政策,加大宏观管理和指导力度。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还要充分考虑到区域间的差异,实施分类指导,体现地方特色,不搞一刀切,从源头上控制争抢生源、违规招生、重复录取等现象,从制度上保证招生工作有序开展。

②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在全省高中高职招生委员会领导下,实行“省市两级管理、以市为主、统分结合”的招生管理体制。省级部门通过计划调控、制度规范和管理手段的改进实施统筹管理,市级部门作为招生管理的主体负责各类学校招生工作的统一管理,中考报名、考试管理、志愿填报、评卷等环节由各市自行组织,计划编制和招生录取环节在全省统一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上进行。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推动高中高职招生管理工作真正朝着“统分结合”的方向发展,这样既保持了中招地方特色,又能确保录取结果的准确和及时汇总,从而实现数据集中、信息共享的工作目标。

合理分配管理职责是理顺两级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高中高职招生委员会领导全省高中高职招生工作,对招生规模、招生政策及招生管理体制等重大事项统一部署,并赋予省教育考试院行使统筹管理职能。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制定管理办法、开发完善中招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并进行招生过程监督检查。在全省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市招考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本地区年度招生政策和办法,并具体组织实施,做到“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考试、统一录取。

③建立管理平台,确立保障机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集中管理全省高中高职招生录取数据,实时监督各级招生部门及各类招生学校招生进展情况,是整个宏观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备要素。通过开发、建立全省统一的中招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不同管理主体需求,全省各类招生学校的录取都通过统一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通过规范录取行为和秩序、监督录取过程,进而推动高中高职招生录取体制改革。

保障机制的确立包括两方面,一是构建一套保障信息管理正常运转的工作系统,包括制定信息管理工作流程、数据管理规定,建立数据安全技术保障体系等,从技术上有效保障目标的实现;二是技术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制度设计之初必须明确资金投入来源渠道。

3.搭建全省中招总结、交流研讨平台,指导各地规范招生

通过“三个一”举措,搭建全省中职招生总结交流的平台,提升服务水平与管理能力。首先,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招生工作总结研讨会。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功经验,探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研讨招生政策、招生宣传方式、招生录取程序及如何规范招生秩序等问题,推动招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其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违规投诉、监督及反馈工作机制,对每年招生过程中出现违规招生行为的单位进行重点监管、通报,确保中招录取过程公平公正。最后,每年组织编写一本材料汇编。汇编内容包括各市中招工作总结,中招论文及每年出台的中招政策性文件,供大家交流和借鉴。

作者:张焕

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2:

信息化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应用

摘要:如今,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开始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这一大举措对中职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意义。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起着积极作用。于是,将信息化应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中成为了中职学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学校 教学诊断 教学改进

在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早在党的十九大中就提出过,现在我国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渐增长的需求与社会不平衡的发展,只有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将信息化应用在中职学校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中,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内涵与意义

(一)教学诊断与改进内涵

教学诊断与改进从字面上来看有一种“体检”的寓意,其实教学诊改的本质也与体检很相似,都是根据诊断标准进行检查,找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诊改要求的就是找到问题,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并行制定措施进行教学改进。而教学诊改与体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常态性的教学诊改过程,不断地帮助教学工作的完善,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目的与意义

教学诊改从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职业学校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就是指学校查找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专业条件与设置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中的不足并进行完善。事实上,学校的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当学校教学工作产生问题时教学质量就已经出现问题了,这对于学生发展的不良影响也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学校常态化的对学校自身进行问题查找与改进也是一种自律与担当的体现。

由上文可见,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对时代要求下的质量与效率的响应,是被时代所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教育诊改是自上而下的,它也是政府部门对教育以及学校履行事中事后的管理与监督职责的一种形式。教学诊改重点关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目的就是预防问题的产生,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管。对学校教学进行常态化的诊改,使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高质量人才需求,这是所有中职学校都应该进行诊断与改进的意义。

二、将信息化有效应用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中

(一)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是以网络、数据、通信为基础,将研究对象汇总成数据库,它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可以很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二)将信息化应用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中的意义

中职学校进行教学诊改时,需要对符合政府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人才培养愿景目标进行洞悉,随后对自身教育工作进行差距短板查找,最后根据学校实际推行改进工作。这些工作的推行都需要以数据为支撑,可见教育教学信息化对中职学校教学诊改意义重大。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中职学校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数据依据和参考内容,有利于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科学、合理进行。同时,这个数据管理系统也可以完善学校的预警系统,规范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信息化在中职学校教学诊改中的应用

2.3.1 用信息化保障診改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前文提到过中职学校教学诊改活动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常态化的,常态化的诊改体系建设需要应用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理念,它是不可能单靠人的管理作用完成。中职学校运用信息化平台能够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与数理、时时关注数据进行诊断、为改进决策提供分析,帮助学校建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是学校在体系的保障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2 利用信息化形成数据库,为分析提供依据

信息化技术可以为中职学校搭建只能校园管理信息化校园,可以对校园业务管理进行过程监控,形成校园管理状态的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分析,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了可行性分析,同时也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和分析,提供了问题查找和分析。

同时,用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教学成效、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进行诊断分析与质量监控,有利于中职学校对教学诊改的运行,积极规范教学运行与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从而高效率的进行教育教学,使学校教育教学能够最大效率的培养优质人才。

三、结束语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中职教育质量成为了学校发展首要重点研究方向。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进行常态化诊改工作是刻不容缓的。为了保障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及管理规范等影响教育质量的元素不产生问题,需要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技术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系统。在信息化时代下,学校信息化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趋势。搭建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情况,为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提供大数据服务,帮助学校诊改工作能够科学地常态化地进行,对学校诊改工作有着有利影响。 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强化是有利于学校的管理效能与办学质量。将信息化应用在中职学校诊改工作中,实现中职学校的高质量、高效率人才培养与输出,应该成为中职学校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5(26):35-38.

[2]解春梅.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创新教育,2016.

[3]何锡涛,杨秀英,杨应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检测平台的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01).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教学诊断及改进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ZY17188)

摘要:马克思主义下的唯物异化理论深入于社会历史实践的本质,立足于事物发展的矛盾的两面性。其科学性、合理性在我们当今社会的实践之下更加的被笃定,其为我们以后探索艺术的本质、发展和审美创造也具有无比重要的独特贡献。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异化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舒适的效率工作和生活,但也因此限制了人们在当今日益蓬勃发展的社会下的“诗意的栖居”,艺术的发展中,出现了更多的以创造艺术为职业的艺术家,万花竟放的艺术给人们带了了更多的关于艺术美的享受,却也使得艺术陷入商业化和虚无化。在很早前《荀子·修身》中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人应“役物而不役于物也”。其中所言的“君子”便是“诗意的人”、“审美的人”,而“小人”便是“俗人”、“功利的人”先哲在很早前便以道出了词中真意。

关键词:艺术 精神 物质 人

一 物质、精神与人

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中,物质是世界的物质,精神却是人的精神,精神产生于人,人却又与世界中的其他物质并无根本区分。人们眼中的人与其他物的区别在于人所拥有的属于人的精神驱使使然。在马克思主义下人的最完美状态,即人作为“类存在物”存在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人不能“诗意的栖居”于世间。其实所谓的“诗意的栖居”也是人的“精神”将人所包裹,人也只是隔离了物质世界,人的本质仍是物质。就像肥皂泡里的萤火虫般,精神便是那“肥皂泡”,那是一种诗意的、审美的精神。这并未改变人的本质即“物质”地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人存在于世界中的方式的一种改变-----“悬浮”地存在于精神的“肥皂泡”中,隔离了与世界中其他物质的直接接触。而达到“君子之境”、“诗意的栖居”。

因此精神是由物质产生的,认识也来源于物质。人类出现在世界中,第一个抬头思考的人,他所思考的意识也来源于他意识觉醒后所看到的第一眼物质。任何精神都是产生于物质、依附于物质。异化理论中,事物的发展将产生“异化”从而阻碍事物的发展,以最简单极端的例子来解释:犹如一辆汽车,汽车的前半部分何以为前半部分?“前半部分”是由于相对于汽车的“后半部分”,汽车“前半部分”的存在和发展,到一定长度,才使得汽车的“后半部分”得以存在。而汽车的“后半部分”的存在却也恰恰限制了“前半部分”,使它不能继续的无限延长发展以致遥其千里。一个事物自存在之初便有了正反两面,“异化”便正当的解释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二 艺术起源

历史上关于艺术的起源是众说纷纭,其中有“游戏说”、“巫术说”、“模仿说”、“表现说”、和“劳动说”。其中“劳动说”是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其理论在根本上讲,艺术是起源于人类社会中的劳动实践,但我认为“劳动说”中大面积的否定“表现说”也是不善妥当的。以人的角度去理解,艺术在世界中可以分为大自然的艺术和人类的生产的艺术品,“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还是“千山飞鸟”、“苍茫云海”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大自然的存在的“美”映印在人们的心间,产生了无限的美感。在这之中,同样也是人的精神对于物质的一种包含,自然中的景色融入人的精神。在这种基础上人们创造的“艺术”也是同样如此,人类以自己的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马克思称之为“真正的生产”即“艺术生产”。人们所规定的艺术起源指人类的“艺术生产”,艺术品归根结底是一种物质生产,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艺术的功能本质上,其产生的效应和自然地美是无二的,即使人产生美感。因此也是人的精神需求推动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倒不如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中的精神表现”,人类把在社会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美的感受,以自己的劳动创造的方式物化为实体存在,便产生了艺术品。

三 艺术对于人的存在(以下艺术指人所创造的艺术)

艺术的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欣赏、让人产生美的感受,获得美感,照亮人的本真澄明世界。艺术的审美感受包含于艺术品的创造与再创造之中,其形式便是使人创造审美意象。人们在面对审美意象时是独立的,人暂时的忘却了身边的其他存在而产生一种明亮透澈、专心致志的享受的一种精神状态,以致成为“类”的存在。但是一个艺术品并不是可以使任何一个人能产生美的感受,正如古代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所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作品对于一个能够欣赏其美的人来說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人类的精神瑰宝,而能感受它的美但对于一个不能识其美的人来说,便如废石一堆罢了。这其中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大部分人便言之:“不懂审美”其实这样言论也有些许偏颇。每个人心中对于美、对于艺术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义。或许可以谓之为:“艺不自艺,因人而彰”。于是艺术品的存在便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区分。

首先是“大众艺术”。“大众艺术”的存在基础是在于大众的审美趣味,其来源于大众间的精神文化。在于普通大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大众是人类大多数存在和发展的指针表现。如著名大众所熟知的、流传于世的《蒙娜丽莎》、《大卫》等艺术作品,其之所以为优秀得以名垂千古,在于其符合大众的审美,符合于大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潜隐于人深处的关于美的规律;符合日常生活中制度习俗下人对于文化精神的需求;同时又具有满足人们对于时代意义精神超越上的满足。于是便被人们乐道为伟大的艺术作品,美的典范。在大众艺术的发展中,其为普通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艺术的丰富发展。人们在大众的日常教育下,大众艺术的审美熏陶下,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定势。于是对于大众不合其口味的艺术便不得以光明的存在于世,一些先锋的独特思想的艺术天才便不能被大家所认同,至少在同时代的审美风潮下是难以被认同的。同时大众艺术的机械可复制性,为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便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艺术推陈出新的阻碍,同样使得艺术染上局部“恶疾”。

再者是“个人艺术”。“个人艺术”是相对“大众艺术”而言的,是个人独特的审美意识,是个人虽在共同的社會环境中但又由于个人性格、过往经历的细微差异而导致的个人的独特审美。由于人们的“求异”心理,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后世的社会中逐渐得到认可,如一些伟大的艺术天才,其作品在当代无人问津,日后便逐渐被人们接受,得以为天价珍品。更有一大部分被人们视为是“病态”的,他们对于一些独特的事物产生独特的美感。在他们心中艺术品有其 (下转第214页)

(上接第212页)

异于“大众艺术”的艺术品的样式和存在,于是被大众所不容,他们被常人视为“心里疾病”和“变态”。但其中有一些独特的审美样式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着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逐渐的发展趋于丰富。

“大众艺术”和“个人艺术”是艺术发展和存在的对于人的两个方面,无论是“大众艺术”还是“个人艺术”对于艺术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着阻碍。我们对于“大众艺术”与“个人艺术”的各自不利因素,如:“大众艺术”中的使作品通俗或者无意义和“个人艺术”中的“变态心理”。我们都应该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完全的认可或批判。艺术产生于社会而服务于社会,应取以大多数的审美享受为基点,并正确认识独特的艺术并承认其存在,才能使得艺术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四 艺术的发展与终结

关于艺术的终结黑格尔、丹托和席勒都曾有过著名的论述。伟大的浪漫主义思想家席勒也曾指出:“艺术必须摆脱现实,并以加倍的勇气越出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它只能从精神的必然性而不是物质的欲求领受指示。然而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的人性置于它的专制桎梏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将服侍于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他的脚下,在这个拙劣的天平上,艺术的精神贡献毫无分量,它得不到任何鼓励,从而消逝在该世纪的嘈杂的市场中”。我所认为的艺术是不会终结的,艺术史依附于物质而洋溢于外的一种精神表现,精神和物质是永远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精神和物质融合的双重需要使得艺术永远不会消亡。对于席勒所言的当今世界的功利态度使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家成为专门的职业,艺术品变为可以牟利的商品,使得艺术最终消逝在本世界。这种观点把艺术看做了完全的精神,其中不能容得丝毫的物质杂质,最初便已经把艺术的本质定义的有些过于纯粹,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始终是要依附于物质,而不能独存。

关于艺术的发展中,古希腊罗马时期中艺术的辉煌成就,自由而纯粹,就像人类的婴幼儿时期一样,游戏快乐而无功利;现当代艺术发展掺杂着商品,物质和功利,就像人类的青中年,急躁热血,却又极富创造;艺术的发展也终将走向越发的成熟,犹如人类的老年时期,沉淀、通透、深邃。艺术美将完美的融于物质之间。那会是一个漫长的夕阳红时期,即社会主义。人们不为了功利而创造,人们每日早起工作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人们闲时垂钓,钓后又放生;人们夜晚赏月,而不想明日阴晴。物质还是物质,精神还是精神,都不会艺术仍在蓬勃发展,这将是一条很长的路,且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李必桂;艺术作为存在的根本发生[D];武汉大学;2004年

石海滨;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作者简介:

常君(1984年9月),女,籍贯:河南焦作,单位:焦作大学艺术学院,职称:助教。学校:中北大学艺术学院、研三在读。

作者:郑硕

中职类学校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3: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实证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对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也日趋明显。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安徽省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 信息技术 管理效能

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已成为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的直接抓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消除信息不对等、不齐全及“信息孤岛”现象,促进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必然。

一、信息技术对提升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作用

1.提高了管理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使中职学校建立有效的网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机构垂直化,减少了中间管理机构的介入,促进信息沟通、反馈,提高了管理效率。以对安徽省19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作者设计了针对信息技术运用与安徽省中职学校管理的调查问卷,并在19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进行了有效调查,包括7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文中有关数据未另行说明的,均出自问卷统计)为例,各校均建立门户网站,17所学校的网站具备网上咨询、交流和互动的功能,7所学校已建立校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正在建的有4所。党政、教学、学生管理类信息平台已逐步建设和使用,建有公文流转、人力资源、教学安排、教学调度平台并使用的分别占57.9%、47.4%、63.2%和42.1%。

2.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的决策需要大量基础信息和数据。信息技术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校内行政管理所涉及的信息,决策者可以检索相应数据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因数据和信息归集在同一终端,传输和检索发生在同一个数据库,可避免因人工记载、传递造成的不全面、不准确或部分丢失等现象,确保决策依据的可靠性。

3.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推动了信息资源在学校范围内的共享,打破了由时空限制、机构隶属关系等造成的信息壁垒,扩大了信息的使用范围,实现互通有无,提升了管理效能。例如学生离校时,审核部门可以通过共享的信息验证学生是否已完成缴费,是否修完所有课程并考核合格。调查显示,94.7%的学校倾向于实现教学、管理等数据资源的共享,并有26.3%的学校已实现上述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47.4%的学校部分共享数据资源。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完全适应

受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还未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上升为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度,只是作为行政管理手段的一种辅助或补充。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年龄较长的人员,缺乏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的意识,既有的信息系统,功能模块闲置、信息上传不全面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督促学校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力度也还不够。诸如中职招生、学籍管理、专业设置、学生资助等信息平台在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层面上也未实现资源共享,不同处室主管着若干个不同的管理平台,诸多数据需要重复维护和报送。

2.信息技术运用机制不健全

(1)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安徽为例,《安徽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安徽省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标准(试行)》均是近期才发布的。与之相应,各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也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关于信息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协调、检查督促尚未形成章法。仅以信息中心设置而言,多数中职学校是将这一职能配置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系或挂靠在学校综合管理部门,即信息技术人员多数是兼职。

(2)人员结构不健全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运用所需硬件设施投入相对充足。2011至2015年间,安徽省教育厅已在47所中职学校建立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省级重点专业点或实训基地。依托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全省多数骨干中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实训条件有明显提升,也改善了行政管理所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条件。但管理人员中既懂得教育管理又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兼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程教学和研究,对日常行政管理事务的积极性不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能力参差不齐,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程度差别明显。

3.“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中职学校行政管理存在“信息孤岛”。被调查的19所中职学校中,管理平台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达26.3%,有技术原因,也有管理者主观因素的作用。其中5所学校未曾考虑各类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9所学校虽有考虑推动数据全面共享,但尚未付诸实施。围绕一项业务开发或引进应用系统的工作惯性依然存在,每个信息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在考虑自身数据标准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系统的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问题。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学校行政管理效能的对策

1.切实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能的意识

(1)学校管理部门要将党和政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宣传到位,对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信息技术部门或专业人员要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管理信息化的理念,促使管理人员以积极的工作状态适应信息化建设。

(2)“人”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行政管理效能的促进作用取决于运用。要通过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搜集信息及处理、运用的能力。技术运用的程度越深、广度越宽,越有利于共享的数据、信息发挥作用。

(3)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配套制度必不可少。通过制度,对行政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的结构、人员、技术支持、检查督促等予以确认,是信息技术的制度保证。

2.强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机制设计,努力消除“信息孤岛”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一规划。中职学校要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适应办学管理工作需要,做好机制设计和统筹开发、利用。要从全局出发,建立高效的中间构件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共享平台,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兼容问题。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通过近10年的自主研发,建成了“校园资源计划”平台,全方位覆盖学校教育教学、行政后勤、招生就业管理,实现了各系统模块的相互贯通和连接,消除了“信息孤岛”,提升了效能,实践了“透明办学”的理念。

3.充分保障行政管理所需资源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中职学校行政管理信息、数据的安全也受到了关注。调查发现,52.6%的学校对数据共享的安全风险表示担忧,57.9%的学校认为数据共享后信息保密难度会增大。信息安全隐患的存在也制约着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的积极性。故而,要对学校数据库共享过程中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权限等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分配,避免共享过程中出现数据库外泄、木马攻击及数据库崩溃等安全问题。要加强人员的网络安全教育,加强数据使用情况的在线监督和监控,避免因安全意识淡薄,造成重要信息外泄或被盗。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

作者:吴立伟

上一篇:乡镇防保工作总结下一篇:护士长半年度工作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