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是教学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使用的教学工具,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了上世纪80年代,推广了幻灯机;到2000年前后,开始推行多媒体课件,强调贯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这一阶段,大约历时10年。ppt课件能扩大教学容量,可引进影音与图片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历史地图的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于历史地图教学法的创新探索
摘 要:人类历史即一部人类在某个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的历史,人类历史受一定时间、空间地理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内容,逼真地展示人类历史的面貌。教师有效借助历史地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地图;空间;地理因素;识图能力;静态历史;动态历史
人类历史即一部人类在某个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的历史,所以人类历史受一定时间、空间地理因素的制约,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古人云:左图右史。诚然,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利用历史地图组织教学,发挥历史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形象、直接、优效、激趣功能,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置身历史情境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人以《罗马帝国的扩张与传播》(人教版九上第6课)为平台,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地图组织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传统的历史教学忽视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只是依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填鸭式”地背诵默写罗马帝国的东西南北四至疆域,这种方法把学生当作待注的容器、知识的仓库,活生生的人被教师物化,机械式地重复训练、强化灌输,这是应付考试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被忽视,主体地位丧失,久而久之学生被训练成学习的机器。这样既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也适应不了着重能力考查的中高考要求,2011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试题第32题第二问探究题,背诵默写灌输教学肯定无效。
在使用地图《罗马的扩张》进行教学时,一般老师让学生边看正文边在图上找出罗马帝国在公元2世纪东西南北疆域,并在地图上标注记号,让学生在已有的世界地理知识基础上建构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的疆域,从而认识罗马帝国是地跨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的帝国,并进一步认识罗马帝国在建国以来至2世纪即200年间的繁荣与强大。所有的历史地图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运用该方法组织历史地图教学简单易操作,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来建构对某历史事件新知的认识,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力,新旧知识对接的能力以及善于从现实世界的实际出发认识历史的意识。由于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且能收到一定的良效,所以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很普及。但是学生的识图能力仅仅一般化,只是对地名空间概念的掌握,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升华,能力的培养单一,学生未能真正体味罗马帝国的“扩张”动态,没有体验到“扩张”的历史过程。
利用历史地图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识图能力,否则会影响从历史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进而影响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例如江苏省南通市2011年中考历史试题第32题第二问:
阅读材料一、二探究与思考:材料一是选自2011年5月14日新华社报道的《星星之火映天红——记井冈山道路》,对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饶道良认为的五个原因。材料二是《南通红十四军武装斗争形势图》(如下图)。
回答: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有利条件相比,红十四军的武装斗争在区域位置及地势上有哪些不利因素?该题失分多,导致2011年江苏省南通市历史与思品均分处于其列入中考科目以来的低谷,推敲反思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迁移能力欠缺,更反映了历史地图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生识图能力十分欠缺,不懂得地图的相关要素及地理常识性概念。这道题中的“区域位置”“地势”概念理解不到位、不明确,成为多数学生解答该题的瓶颈,如果“区域位置”“地势”概念理解到位明确,对照井冈山根据地的有利区域位置及地势,红十四军武装斗争的区域位置及地势的不利因素就会明朗。
那么历史地图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呢?它既反映了地貌、植被、水系、土壤、气候等自然要素,也反映了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交通、生产、房屋城镇、硬件设施、文化等社会经济要素,这些地理要素在地图上用有形符号(注记、颜色、文字、数字、线等)来表示,还有图例、插图、图名、文字说明等。在平时运用历史地图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地图上相关内容以提高识图能力,打通获取地图反映的历史信息,认识相应历史事件及提升相应能力的绿色通道。2011年江苏南京中考题淮海战役一题就是典型的识图能力考查题。对于《罗马的扩张》图,一般教师忽视它的图例,从而难以突出罗马帝国的“扩张”重点,突破不了罗马帝国的“文化传播”难点,分析图例,该图其实涵盖了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前27年、公元2世纪的四张罗马疆域图,如果让学生知道这四个时间的四个地域,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疆域不断扩大,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就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了。结合地图师生共同探究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其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动态思维就再现出来。地图是无声的语言,甚至比语言更有魅力,这里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出多种地图呈现方法,以反映罗马帝国的“扩张”动态历史,让学生体验“扩张”过程,真正利用地图把握历史,而不是简单的空间概念形成。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制作四张疆土模型,然后每探究成功一步就把相应模型放入一张准备好的大地形图上(即搭积木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现象,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得到增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背诵默写记忆法却训练出学习的“奴隶”与“机器”,泯灭人性,压抑潜能。
人类历史按理是鲜活的,但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不再再现具有过去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电视、电影等音像技术复制再现历史,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历史情境,设法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体验历史的功效,把课本陈述的、图画展现的静态历史变成鲜活、逼真的动态历史。那么我们历史教师怎样利用地图借助信息技术,把地图传递的历史信息变成活的历史?首先认真研究分析地图图例、颜色、文字、图名、注记、数字等地图提供的所有资源信息,接着结合地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把静态历史信息变成动态历史信息。以《罗马帝国的扩张与传播》为例,图例合计五个,前四个是不同时间相应的罗马疆土,第五个是罗马城墙。每一张罗马疆土图可以动画闪烁,呈现疆土不断扩大的动态(把每个阶段占领的重要地区标注,用箭头线动画闪烁表示占领),让学生体验罗马的扩张过程,每呈现某个阶段的闪烁都请学生来配音或解说,或者让学生自己呈现自己配音解说,这样,罗马的“扩张”动态得到充分显示,学习过程与方法完美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与解说扩张相结合也可以展示罗马文化的传播过程,拉丁文字和基督教都对世界历史和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罗马扩张,罗马文化得到传播,罗马文化影响了世界历史和当今社会。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探究罗马文化对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进一步认识罗马扩张的影响力。罗马城墙亦可以动画展示,让学生体会城墙内罗马帝国统治政策的加强及局势的安定。课中每张历史地图都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变成学生了解掌握人类活动的媒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历史地图这一教学资源,巧妙设计动画(包括视频),动画演绎历史事件过程及历史现象(即图文并茂)。呈现动画时机,引发学生思考历史现象等这些都是把静态历史设计成动态历史,实施好教学需要考虑的。
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内容,逼真地展示人类历史的面貌。中学生都配有历史地图册,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更能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演绎人类历史,学生易于掌握、便于理解,更能衍生强烈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有效借助历史地图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作者:缪建
让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工具,是教学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使用的教学工具,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了上世纪80年代,推广了幻灯机;到2000年前后,开始推行多媒体课件,强调贯彻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这一阶段,大约历时10年。ppt课件能扩大教学容量,可引进影音与图片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单纯的ppt课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于是,教育技术开发者们研发推广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等;还引进网络进行教学探索。“互联网+”的时代似乎正走向教育领域。随之,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
由电化教学到现代教育技术,到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也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历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反映了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要求。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但这一先进的理念要真正落地,似乎不那么容易,还需要有一个过程。那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呢?本文对此以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什么是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简单地说,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而融合,则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那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怎样“融合”,才能合成一体呢?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扎实的专业素养是融合基础,娴熟的技术手段是融合前提,巧妙的介入切口是融合关键;也就是说,首先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其次是要掌握娴熟的技术,第三是要找准技术介入教学的切口。
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明确需要,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目标达成插翅
干活需要工具,但选用什么工具,应由需要来确定。如上班,可选用的交通工具,可以是11号车,可以是自行车,可以是摩托车、公交车,也可以是小汽车等。究竟选用什么工具更为便利,一要看自己拥有什么,二要看距离远近,三要看路况。教学工具的选用,也是如此。只有根据需要来选择并合理使用,才能有效,才能为语文教学目标达成插翅。
1.明确教学目标而选用信息技术,直击语文教学本质
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目标来选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直击语文教学的本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里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含多种教学应用软件。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语用教学[1],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该教什么,确定选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并使之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与教学的其他环节血脉相连,水乳交融;不能将手段当目的,由过去的“满堂讲”变成“满堂放”,制造表面的热闹,从而失去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发展、人文的熏陶等这些带有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内容。在实践中,有的将内容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教学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有的在说明文教学中,不是从文体阅读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领会说明的方法等,而主要时间、教学重点等放在了挖掘说明对象的形象性与直观性上,课堂上忙着展示搜索到的有关生物、天文等方面的图片、视频资料,从而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如对《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作为生物的社会》《宇宙的未来》等的教学,有的老师就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科学的学科教学理念为指导,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以直击语文教学的本质。
例如,一位教师在参赛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2]时,上《烛之武退秦师》,老师让学生用电子白板展示其历史地图,解说当时秦晋郑齐宋楚等国之间的形势。学生对电子白板的操作熟练,对历史形势讲解也熟悉,但讲的是历史,而与文言文阅读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尤其对这篇课文第一段的理解没有什么帮助。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对于这一段,除了文言词语外,重点要解释的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如果根据这两句话,制作一个关于这一段历史的微课视频,或许能有助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2.明确教学重点而融合信息技术,坚守语文教学规律
所谓教学重点,它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是学生获取更多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经要塞,在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学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找准教学的重点,并设法突出它,这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语文学习重在实践,重在积累,重在学习者对语言文字的涵泳、习得。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在传统课堂,重点内容重点讲,但其方式往往是口讲粉笔写,学生说,师生议。引入信息技术后,利用声、像、图等,突出了其形象性、直观性,但有的却无视语文教学规律。有的仅仅是将“黑板上的板书”搬上“电子屏幕”,将学习内容变成“电子文字”加上音像组合,而失落了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是用来突出语文教学重点的。其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势,应为“创设情景”和“演示过程”服务,应为“互动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學习”和“发现式学习”搭建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网络等技术的展示功能、互动功能和反馈功能等。
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教学重点一是通过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意象描写,进而领悟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二是赏析少年同学形象,领会“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一位参加全国电子白板教学竞赛的老师在上《沁园春·长沙》时,就突出了对重点词语的品读[3]。讲课中,这位老师紧扣第一个重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板书解释“染”“争”“击”“翔”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使教学重点得到有效落实。如果对于“同学少年”进行赏析,可分层进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的是革命的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的是文采。“文采”在作者心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可用屏幕展示初中学过的作者的《沁园春·雪》中的一段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引导学生回顾分析。这几句话,作者评价他们文采的不足,从而认识到治国平天下,不仅需要武功,还需要文采。
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真正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工具作用。
3.明确教学难点而融合信息技术,突出语文教学特点
语文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又必须掌握的地方。一般来说,难点与重点有关。教学中应找准难点,再设法予以突破。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深刻领会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可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一场景”;再引导分析。分析中,可将“遏”改为“过”或“击”进行比较,领会“遏”字的力量感;再分析“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场景的象征意义,可用多媒体展示作者早年驱逐张敬尧等反动军阀离开湖南等斗争的图片或视频微课,从而领会这一情景不仅突出了对“同学少年”的勃勃英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赞颂,也突出了这群少年在武功方面的才能,进而理解下阕与上阕之间问答关系。
找准难点,找到切口,才能很好地融合信息技术。简单的“描绘形象”,对文学作品作机械的“诠释图解”,把文质兼美的文学佳作的丰富内涵表达,仅仅是转化为一个画面、一个情景,是难以让学生在对书面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的过程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品味作品的内涵的。不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就会变成画蛇添足。例如,一位教师[4]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解释“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一句。这位老师使用电子白板来解读“越国以鄙远”。学生上台在电子白板上,先点出历史地图,再在上面找出秦郑的位置,画出秦攻郑的箭头,再在地图上找出崤山的位置,这样来解释“越国以鄙远”一句,这就有点弄巧成拙。首先没有紧扣文本来解释,对这句话的理解,重点应是理解“越、以、鄙、远”等几个字在句中含义。至于“国”是指哪个诸侯国,只要展示一张历史地图,就一目了然了。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的一个小国叫成周。这只要展示两张历史地图就可以解决的。一张是晋国版图面积大,秦要攻占晋,中间还隔着成国,另一张地图,则不仅隔着成,还隔着晋。这就就不需要学生用电子白板去解说。况且展示历史地图的目的应是说明,烛之武所说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这也是他能成功劝说的一个原因。
所以,要实现其深度融合,作为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养,又要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同时,还要探索哪个内容、哪个点上应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否有利于完成教学内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我们要始终牢记“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形式;“专业素养”才是根本,才是内容;“融合”的关键是找准切口;融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学科教学的需要。
二、关注学生,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课堂生成添翼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从教师的角度看,要突出其使用的目的性,要考虑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则要考虑是否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真正促使学生学科知识的生成和学科能力的发展,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以,关注学生,便成了我们选用信息技术的另一个着力点。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心装学生,要考虑实用,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而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也不能为美而美。我们不仅要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的环境或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必须运用技术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5]。这才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内涵所在。
1.关注学生,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具有模拟性,也具有生动直观的展示功能。它可以将声、像、图、文等信息的艺术美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要找准学生学科发展的邻近区域,恰当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搜索、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停留在“学会”知识上,而转到“会学”上,进而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位参加电子白板教学竞赛的老师[6]在上《沁园春·长沙》时,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方面做得很好。这位老师让学生根据词的上阕所描绘的湘江秋景想象作画,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是对上臺在电子白板上当场作画的同学来说,这更具挑战性,也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2.关注学生,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生成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以此达成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共识,但基于预设的课件往往使教学流程程式化,教师受制于课件,而对学生即时性的“旁逸斜出”的思考,是放手去引导启发,还是收回到既定的流程上,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很多老师因顾及教学进度,而往往选择后者,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的泯灭,扼杀了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求异思维的火花,造成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白白流失。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白板、Ipad等信息技术,要突出落实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的主导地位,贯彻“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学生,促使学生顺利生成语文能力,设法解决好教学流程的程序化预设与课堂教学资源即时性生成的矛盾。
3.关注学生,用信息技术引领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果用科学的方式对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或影音资料加以適时呈现,能为学生的再造想象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而败坏语文教学课堂美妙的韵味。如有的人在做ppt课件时,只图所谓的精美,色彩搭配没有对比度,而让学生无法看清文字,这势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只有心中装着学生,将学生摆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才会产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动力;也只有将两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高效教学。例如,一位老师[7]参加电子白板教学比赛,上的是《朗诵》。这堂表达交流课,老师先回顾学过的《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的情感,分别请学生朗读。学生读的一般,教师做了些点评。再放录音范读这三首诗,请学生分析。接着介绍朗读的基本知识,包括轻重、快慢、高低、停顿等知识,之后,进行班级朗诵比赛,学生朗读自己准备好的作品。从效果来看,学生上台朗诵得确实很好。但这朗读得好,恐怕这跟这一节课关系不大。因能者已能,不会者依然不会。要说不会者的收获,最多也就是了解了朗诵的基本知识,看到同学中榜样。至于能力养成上,恐怕收效甚微。但如果在介绍朗读的基本知识后,像唱卡拉ok那样,放几篇文章的名家朗诵,让学生去模仿朗读,揣摩朗诵的基本知识,或许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进步。因为朗诵,要把握情感,这是内容上的,而所介绍的朗诵方法,都是技巧方面的。技巧要形成技能,必须进行反复的实践操练,这种操练可从模仿开始。如果能像唱卡拉ok那样,模仿,操练,则可能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朗诵的基本知识,从而使能者进一步提高技能,使不会者也能养成一定的诵读能力。
三、创建范式,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持续高效扬帆
从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的实施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践,要发挥其潜在的巨大优越性,则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有的专家研究了影响这种教学的变量的模式,认为其主要受到环境、学生、教师三种变量的直接影响。而就教师本身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认知中的工具地位,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教学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大胆探索,及时总结,创建范式。就阅读教学而言,下面几种范式是可参考的几种有益的尝试。
1.建立多维叠合的范式
多维叠合的范式,就是指在多个维度上应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立体融合范式。阅读教学,既有语言层面的,又有文化层面的。过分注重语言因素,往往支离破碎;片面强调思想,又流于架空分析。在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可设计在凝重古朴的古筝独奏曲中,大幅孔子像在屏幕上出现。仰视这位影响了整个东方文明的中国古代圣人,学生肃然起敬。借助媒体,学生进入了语言世界,而后根据课文自然段落设计成六个对话情境。随着情境的深入,两千年前的师生对话在现代化的教室里逼真再现,课文中的重要文言词和文言句式与学生的理解相应显示于屏幕。教师在适时点评后,对关键语句的诠释、概括和意蕴的揭示,适时而醒目地亮在屏幕上。语言、场景、文化底蕴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2.建立自主探究的范式
自主探究的范式,以学习心理学与应用信息技术相融合为基础,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课前可采用学习任务单与微课融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近几年比较火爆的翻转课堂的基本做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围绕主问题展开探究。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可让学生围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形象展开探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论语》等古代典籍中对这四个人的记叙与描写,再分析他们思想性格,从而全面把握这几个人形象特征。在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展示自主探讨结果,引导学生或“激疑设问”,或“讨论明辨”,或“交流解疑”等。
3.建立师生互动的范式
信息技术是传递信息、使知识内化、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师生互动的范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师生共网互动,即师生共用网络,或共同操作计算机进行。例如,在多媒体教室教授《史记·鸿门宴》,教师与学生都带上耳机,教师在主控台发出信息,学生利用本课的学习软件与教师交流。比如,教师提问文中“臣活之”的“活”字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点开这个字,于是,关于“活”字的各种义项、用法、例句和相关解释也一并出现,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利用主控台随意与某位学生交流,也可以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练习检测,并及时进行统计反馈评析。采用这种范式,把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与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结合在一起;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它既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另一种形式是利用电子白板互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强大,可以打破原来幻灯片式课件的程式化结构,适时利用生成资源,展开对话探究。
总之,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融合到语文学科中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也是一项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有着光明前景的事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去开创语文教学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用教学》(《语文建设》,?2008(Z1):8-12)
[2][4]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五届smart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奖赛优质课例二等奖.f4v
[3][6]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第六届白板教学赛.f4v
[5]宋金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结构性变革研究》(《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7(3):58-63)
[7]高中语文《表达交流-朗诵》——第五届smart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奖赛优质课例一等奖.f4v
陈京龙,湖南省常宁一中特级教师。
作者:陈京龙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摘 要】核心素养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备受重视,所以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均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进行。就高中教育教学分析来看,各学科的教育不仅仅要满足大纲教学的具体需要,更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作教学措施以及方法的调整,这样,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才会更好的实现。历史作为高中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科目,教育教学需要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不具备优势,所以需要从核心素养的要求入手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作研究与提升。文章对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作分析,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途径
历史学科不但是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学科,而且在新高考改革中作为选考和合格性考试的重要考核科目,因而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对历史教学作出重视。从现阶段的历史教育教学分析来看,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高考的基本知识点,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新课标和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目标才会全面的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有正确的方法,更需要掌握科学的途径,所以对具体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作分析与讨论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对现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作具体的分析发现,该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以下是对这五个部分的具体概述:
第一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第二是时空观念,所谓的时空观念具体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第三是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第四是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第五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措施的实施,需要将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等作改变,换言之,要真正的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掌握正确的途径。以下是基于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教学途径:
第一是利用互动教学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所谓的互动历史教学具体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学内容和影音课堂资源的利用,实现教学的深化,从而使最终的教育教学有显著的提升。以抗日战争教学问题,教材内容的利用会让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但是教材内容的平面性特点显著,学生的感触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积极地利用影视资料,这些资料既可以是影视改编作品,也可以是影音录像档案,这些影视作品的立体性比较突出,视觉冲击力比较强,加上声音效果,学生的感受会更加的强烈。在具体教学中,老师可以将重要的事件做特别设计,比如南京大屠杀、日军的华北扫荡等,通过具体事件的针对性分析,学生的情感会被调动,其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感悟会更加深刻,这样,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可以达到。简言之,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利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会更出众。
第二是利用实践性创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的单调,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的刻板,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不仅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較弱,对历史史料以及历史解释更是一概不知。实践性创新教学方式的利用有效地打破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如以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内容教学为例,老师在课堂上对中国古代瓷器发展作了简单概述,并将班上同学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带着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进行实地考察,特别是参观历史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对明清时期的瓷器做重点的欣赏。在博物馆之行结束后的历史课堂中,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而总结自己对古代瓷器发展的看法和认识,并提出了“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制作方法及文化内涵上与其他朝代瓷器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前者考察的是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后面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这对于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讲,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需要强调主动、辩证以及对比、分析,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第三是在教学中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逐步深入。教学分层法按照分层的对象主要分为两大类:1.以学生为基础进行分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历史核心素养水平也有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为了实现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做如下的规划: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可以划分为三层,一般为基础层、能力层和优化层,基础层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一般,核心素养也相对一般,能力层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提升,核心素养表现也比较优秀。优化层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在学生分层后,老师基于学生的差异布置教学内容,实施具体的教学,这样,不仅教学大纲的目标得以完成,最终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也会实现。2.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分层,主要分为基础层,即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能力层,即需要通过思考和研究可以掌握的内容。优化层,主要指的是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并形成自我认知与见解的内容。就教材的分层来讲,主要基于教学实践作针对性布置,而且其往往需要和学生分层做结合应用。简言之,分层教学更能够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与素养培养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四是需要构建高效课堂。课堂对于具体的教学来讲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积极地利用先进的方法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非常的重要。例如在“贞观之治”的讲解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以历史剧的形式还原人物,比如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通过历史人物的还原以及演绎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会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出现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就拿“贞观之治”来讲,在扮演的过程中,“房谋杜断”片段会让学生印象深刻,长孙无忌对于李世民的作用也会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如此一来,学生对“贞观之治”局面开创的人才因素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参与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会更高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不仅仅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基于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并基于教学经验总结了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这为核心素养教学强化提供了参考。简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掌握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佚名.高一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45):133
[2]葛建敏.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5)
[3]张文英.关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教学思考——以近两年贵州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79-84
[4]李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J].文教资料,2017(29):235-236
(广东省佛山市第三中学,广东 佛山 528000)
作者:冯智敏
推荐阅读: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9-14
关于历史教学的心得07-14
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07-03
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07-24
对历史概念教学的探索10-07
历史学案教学的反思09-27
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培养论文10-28
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9-22
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10-13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