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2篇)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史专业的,别的都不是历史专业,都是因为本校历史教师紧缺,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3、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唯有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毕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以改变历史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是史实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被推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五课教材中就认为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叫司母戊鼎,但是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推翻了这一观点,而是把把它改名为后母戊鼎。相较于具体史实,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因此,历史观念也像其它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例如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在早期的观念中,往往把它的性质一分为二,即在初期,二战是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争夺战,而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然而现在史学界更为普遍的观点则是把二战的性质统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并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古董”,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4、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的。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单一地地依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例如,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分强调考试重点,学生学习时总是盯着考试内容不放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的。

针对以上这些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加以解决呢?

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对策 第一,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首先是要积极学习;其次是要全面准确理解;最后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多的人会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养上来,包括现在的考试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像是历史科目,已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改变为能力的考试。然而无论是什么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基础知识作为根基,这就与盖再高的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好是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学好历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的知识,接下来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的年龄阶段,那种照本宣读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当然无法吸引他们,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秉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因此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将在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中,努力学习,认真和其他老师探讨,争取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太原市第四十七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 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来总结历史教训和弘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此外, 学习历史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可以让学生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认识。但是, 当前初中历史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旨在更好地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 一) 初中历史教学探究的必要性探析

历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 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升。我国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明确的要求, 同时也更加重视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同时, 把改革落实到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而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探究, 有利于加大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的提升, 并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对策。

( 二) 初中历史学习实际情况调查

根据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和其他现实性因素, 本文就当下初中历史教学情况展开实地调研, 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了增加问卷调查的可信度, 分别对北京、上海、广州和福建等四地的100 所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主要调查对象是初中学生及其教职工。最后统计的数据表明, 有25% 的学生表示对历史学科有较浓厚的兴趣, 但是主动学习历史的人数比例只有1. 2% 。

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但是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你认为历史课中老师的讲课方式有创新性吗?”将近93% 的学生表示, 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保守, 还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另外, 在对部分教师的访谈中也有对其教学创新性意识进行访问, 将近90% 的教师表示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意识, 所以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也不会特别去注意。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教师在历史课的讲授过程中缺乏创造性, 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不良影响。

(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 约96% 的初中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缺乏兴趣,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只是基于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是一个很严峻的现象, 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课程目的的设置上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方式为主的。比如, 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6 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学生应该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性, 使得学生迫于考试压力就以标准答案为主而忽视了对这一方面的掌握。

四、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措施

( 一)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尤其是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授课方式的培训力度, 这两者在课堂上互为表里。首先, 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只有教师具备了教学的专业技能, 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 其次, 是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但须注意应该合理推进, 并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与此同时, 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经验交流, 以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最后, 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也要加以重视, 可以尝试创建教育科研小组和优化教育管理制度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使得历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之余更好地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以此来丰富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内涵。

( 二)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而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学环节中特意设置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情境, 它能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自主搜集整理信息, 与此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以获得能力、知识与技能。一般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是现有教师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 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质疑并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结论, 并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

五、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历史学科的教学方式正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 与此同时, 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念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历史课程的开设, 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进程有更客观的认识, 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更为科学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教师应该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中注意融入人文教学方式, 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切入点,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更好地走进客观的历史世界。

摘要: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首先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入手, 再全面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性探究;其次是对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其中教师的教学技能缺乏创造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角度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冯长运, 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2]何成刚.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083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是一个厚重的民族,作为初中生逐渐地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说得一点不错,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古今中外曾经发生的事情,不仅能够增长见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历史,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有因必有果,发现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历史虽然离我们看似很远,其实与现在的生活有很大关联,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放到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对历史的重要性似乎被分数、考试给消磨掉了,教师、学生的关注度都是知识点、背诵记忆点、考点,虽然说记忆在历史学习中很重要,但是也要注意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本文就是要探究问题并找到对策。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转变

由于对初中的历史教学重视度不高,历史科目在中考中的地位就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课时安排上,一位教师要负责教四五个班级的历史科目,而且每周安排的课时也很少,这是学校对初中历史教学不重视的表现。其次,教师以书本为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完全依赖教材,书本上怎么说就怎么教,学生被动接受这些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固定思维,认为教师说的就是对的,认为书本就是权威,不会去怀疑,没有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很多教师认为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是变化很小、相对稳定的,所以认为学生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并加以练习就足够了,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只局限于课本,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的史实和历史观念就好,上课的模式就变成了教师在照本宣读,告诉学生哪里是重点要划出来,哪里是考点要背过,哪里只需要了解史实就可以。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历史是一门只需要划重点、记忆的学科,所以上课也没有兴趣,也不会认真听讲,只是在考试之前突击背诵一下就好,这并不是正确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历史教学中忽略人文性教育

其实历史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高学生素养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所承载的人文性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还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历史中承载的人文性教育。“以史为鉴”说的就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虽然都不相同,但是却有类似,我们不能把历史看成是已经过去的东西,一成不变的知识。其实历史也是史学家们考查出来的,很多限于科技水平等方面并不完全准确,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料的丰富、科技水平的提高,历史结论也会有变化,所以我们对历史的看法要有所改变,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算高,但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目的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上,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在观念上要重视初中历史教学。首先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要高,学校招聘的历史教师要专业,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教师不要以书本为权威,要深入理解教材,把教材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教师还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多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潮流,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要一味的划知识点、划考点,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讲一些课外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讲一些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从故事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灵活思维。还可以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朝鲜核试验的问题,这些时事热点都可以和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当下出现的问题到历史中去找寻原因,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理解历史与现代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更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出去旅游时拍摄的历史景点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课堂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编排历史小短剧,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就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效率也会提升。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离不开辅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或是展示出历史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一个历史环境中,更容易体会历史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还可以放映一些和历史有关的影片。提高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能不自觉的吸收一些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注重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趋势,有它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也有我们必须摒弃的东西。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当然并不全是精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比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是要完全摒弃的,但是我们的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民族的独立、自强的精神、爱国的精神、不怕困难的精神却是我们现代人缺乏的也是必须要去学习的。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还很强,教师在塑造人格、提升精神素养方面是有很大责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人文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之光依然照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向历史学习是必需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广大中小学校都在围绕着改革的精神在改革的园地中进行着一些探索。由于经验缺乏等问题,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笔者就自己的发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对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学习、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实。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回答的人次多,发言的学生少,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教师不督促,不引导,视若无睹。

2、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得不到有效评价和指导。

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当学生的多元解读、独特体验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多元解读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效指导,缺少教学机智和智慧。

3、对“三维目标”的理解有偏差。目标是“三维”的,但有核心、有重点,这个核心、重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否则学科设立将失去意义。

4、学习理念落实不讲究实效。

新课标中的学习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运用时自主缺乏,合作浮华初中语文论文,探究虚假,致使教学效果不佳。

解决对策:

1、各校要重视新课改理论和新课标的学习,《课标》要人手一册。

2、研读要联系实际,要和本地、本校、本人的实际联系。特别要重视研究本地有资源使用、本校有条件利用、本人有能力运用的部分;能支持、帮助、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的部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有利学生发展的部分。

3、尽快地把新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学生个性化阅读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是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读者的个性心理不同,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也必然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作品由不同的人解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感悟。对中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显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性的阅读,它以终极的意义解读为目标,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确定的知识。不少教师死守教条,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说法,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阅读教学过分强调共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

分析与对策:细心倾听,延时评价,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考的核心是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为此,教师不应以绝对权威的角色主宰课堂的局面,而应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诚地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初中语文论文,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创新,大胆张扬自我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发表的见解,应给予延时性的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给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预留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主体固定,忽视“学困生”

经常听学生抱怨“老师从来不叫我,总叫喜欢的那几个学生回答问题”。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提问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师给了班级大多数成员一个消极的反应——我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还有很多教师对“学业不良”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偏见。例如,教师等待他们回答花的时间短,没有给他们提供反馈,很少注意他们。但是,当某个学生开小差了,教师冷不丁地提起来让其回答某个问题,即提惩罚性问题。这样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很容易使师生关系僵化。

分析与对策:研究表明,教师的偏见会使学生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点那些积极的学生的意图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而使教师看起来是一个很有效率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表现得更明显论文开题报告。但是,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提问要面向全体,切忌针对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我一直认为应该先提出明确的问题,再找学生回答。这样做,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班级的全部或大部分学生集中精力,四、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初中语文论文,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分析与对策:我们的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老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所以,只要老师们在探索新教法的征程中,多学习,多借鉴,多反思,就一定可以多避免一些问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得法了。

本文由菏泽市牡丹区天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编辑整理发布

投稿邮箱:hzqikan2013@163.com 责任QQ: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一、目前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材料单一

教师教学中使用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外,其余的大多来自阅读练习题。绝大部教师没有根据书的内容和学生的个体水平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材料,所以很少有学生去涉猎那些时事性强的学生英文报,去了解最近发行的英语刊物和书籍。再者,即使有些学生想读,也没有人导读。绝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内容主要是阅读类试题。

2.课本阅读资源处理不合理

(1)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不少教师把课文中的所有阅读材料都作“精读”来处理。讲解生词、补充词组、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句子结构等成为其教学的主线,把阅读材料作为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例如,在教授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下Unit 1 SectionB 3a 的阅读材料时,有的教师整堂课实行“满堂灌”,讲解操练fall in love with,live alone,keep a petparrot,probably 等生字、词汇、逐句翻译,整节课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

(2)采用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常见的授课模式为:首先“Vocabulary learning”,然后“Read quickly and answer”,接着“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最后“Read again and do some exercises or retellthe text”。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的速度有快有慢,对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而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教师常常把新的词汇和语法点从篇中分离出来孤立地进行教学,那样会使学生变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猜测词义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过分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课篇分析能力得不到训练。学生在处理阅读材料过程中,只注重文中的人物、事件或情节,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结构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求甚解。

(5)缺乏对阅读策略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了他们作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3.阅读时间不够充裕,阅读量不足

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100~150词,八年级学生每天课外至少要阅读400~500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因忙于完成教师布臵的各项作业,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繁重的作业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可英语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提高”(黄源深,2006)。

二、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对策

1.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补充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不同年龄的阅读速度、阅读量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因素,收集和编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点、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教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阅读的生词率不超过3%。常见的《英语辅导报》《学英语》《21世英语报》《学生双语报》等就比较适合学生,这些报纸有一些时事新闻、小故事、人物专访、每日一星等栏目,难度也较适中,便于学生阅读和培养英语阅读习惯。此外,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英语学习网站的资源,分主题或类别整理、印发,指导学生阅读。

2.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1)传授语言知识与培养技能相结合,“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例如,在八年级下Goforit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两篇或以上的语言阅读材料,一般各有侧重,目的各有差异。每个单元中的第一篇阅读材料应具有核心地位,该文的教学可接近“精读”,其意义如酵母。通过对它的深入学习,掌握有关语言知识,培养相关技能和能力;其他阅读材料可作有所侧重的“泛读”处理,其意义是在精读的基础上扩大阅读实践、增加语言感悟、内化语言知识、提高阅读技能、体验阅读乐趣等。

(2)构建“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这个新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过程, 把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

例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下Unit 9Self-check :Have You Ever Been toSingapore ?这篇阅读材料就可以采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Pre-reading: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①Pictures talking :谈论各国图片,引出各国的地理位臵、人口、语言、饮食和环境等情况,让学生了解世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同时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②Prediction :利用标题、插图,预测课文内容是关于新加坡的哪些情况。

While-reading: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①Scan the passage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运用阅读策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大意。②Vocabulary learning:将单词与正确的注解相连,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情境猜测词义的能力;③True or false statements: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判断正误,并以开展竞赛的形式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④Listenand fill:听课文,填表补充信息,训练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Posting-reading: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①Listing:通过小组讨论,列出新加坡语言、饮食、环境、气候、交通、旅游等其他各方面的情况;②Designanadvertisement:为自己的家乡或曾经到过的地方写一则广告。

(3)加强语篇的教学。目前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英语文章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篇首段、主体段和结尾段。篇首段往往起着统领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主体段用来阐述文章主题;结尾段概括全文。整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中心展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①将段落与段落大意配对;②将因果关系配对;③将段落或事件发生顺序打乱,重新编排顺序;④填表补充信息。例如,Go for it 教材八年级下Unit7 Self –check 中阅读文章就可以运用将段落与段落大意配对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4)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培养。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跳读、精读、研读,而不是一成不变地先听录音朗读,后回答问题。初中的阅读材料以叙事文章为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跳读,辅以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中的时间、空间、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关系,再配以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其抓住主题。

3.保证阅读时间,培养阅读习惯

从七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资料,还为其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比如每节课留出几分钟让学生读英语课外书,布臵英语作业时有意识地少布臵笔头作业,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使学生有时间读,有东西读。同时,每周安排1~2节自由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条件。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周福南

丙中洛中学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把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导学案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使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模式,将学生“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则当个好“导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根据教学中的摸索和感悟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关键词:导学案;合作;实验探究;参与度

在各学校学习“271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导学案”课堂教学应用而出。我校也不例外,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同时反对声音的不少,但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应该继续推行,因为导学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诚然优秀的导学案确实能起到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诸多作用,但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发现,导学案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值得我们改进和完善。

问题一: 导学案的预习和学生时间紧张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既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则自然需要课前花时间去准备,去思考、表达、交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很难有时间保障这项作业的完成。笔者所教的地方,是真正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初级中学,多方面基础很差,绝大多数学生汉语都还讲不清楚,更不用说熟练的语言表达;还有由于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和外部交往甚少,多数都不主动、胆小、害羞、习惯依赖、不爱表达等等,加之学校安排的课时少,没有时间完成这个作业。

解决方案:实施导学案之前必须花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培训、训练,加强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然后循序渐进的进行。导学案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十分钟或者是刚上课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有时间让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早一点进入课堂的教学气氛中。当然如果允许最好把导学案当成是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问题二:导学案目标要求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少数人在学习,而多数人在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观众",坐在那里静听或做小动作,让小组代表作总结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解决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学习更加优秀,学困生学习更加困难。为此,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习困难学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第三,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第四,教师在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第五,注意组与组之间尽可能达到平衡。问题三:导学案设置与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导学案的设置基于不同教师对教材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之上是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和对学生基础的整体把握的总结和提炼,正因为如此,导学案往往受教师个人水平的制约,是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和局限性。如果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往往使用同一份学案而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问题。

解决方案:教师在设置导学案过程中,在深入钻研,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设置不同层次教学内容的难度。例如自主学习部分为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内容找到答案的,而合作探究的小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难度设计,并且根据难易度不同布置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以好学生带教,完成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四:导学案中需要学生该做的实验和其器材不足之间的矛盾

教材中要求的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有很多,而提供器材来满足每个实验是不可能的,在导学案中设置老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成为困难,就物理教学来说农村中学最大的困境是实验器材严重不足,有时教师想做演示实验需要器材也很难找到或购买到,学生的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合作实验探究就无从谈起,因此让学生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转化为形象的物理实验来找出规律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学生在模糊的概念下学好物理知识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一直以来影响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无法提高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解决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器材的补充,教师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己制作实验器材,力争做好每一次演示实验,使更多物理知识能够形象化和通过实验再现。通过实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也加入到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队伍中来,弥补条件不足,这不仅是学习能力,也是提高实践和合作能力。

问题五:学生看书过程的缺失

学生仅仅看“导学案”而忽视教材,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如果学生不预习教材,课堂上也不去阅读教材,只是将教材作为寻找答案的工具,就失去了教材的意义。“导学案”的实施只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可能是认为学案就代表课本,就是考试试题的所有,为学案为唯一秘诀;当然也可能是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看去;还有可能自主学习的预习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突击抄作业完成,而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和设置导学案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解决方案:在上课操作中,由学生读出自主学习部分并完成填空后,告诉其他学生在书哪一页哪里找到答案,以引到其他学生的注意,教育学生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在合作探究时同样不忘让学生联系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应不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本,处理好课本与导学案的关系。

问题六: 学生课本知识提炼能力和问题意识的缺失

导学案具体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以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突出的分析和讲解,如果知识的获取缺少对书本的阅读,对课本的感悟和提炼,这样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没有血肉的。如果导学案设计让学生去按既定目标去填空,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轻松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是即使现在记住,不久就会遗忘的“假知识”。导学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思维训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却有个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被老师代替了。同时笔者发现导学案编写的问题越细致、全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差,问题意识就越淡薄。

解决方案:导学案的编写分层次递进式设计问题;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讨论点评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切忌不能全部设计为填空形式。教师要在课堂导学案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钻研问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获课本信息能力的训练。问题七: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能力缺失

每个课题都有其知识框架,而导学案教学可以说为教师提供了最好的笔记,只需记住导学案和实施步骤就可以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将点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最终也无法将知识内化。违背地理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地理的整体性原则。

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小结部分不能省略,教师找学生对一节课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学生需要做笔记记录,整理知识达到复重、理解、消化、总结和升华作用,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总之,导学案本身的优点很多,但在其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需要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导学案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的学习时,更应该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书本,在全面消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思想》 苏立康主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

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教育创新》 湖南省特级教师蓝忠武 2005年;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 形成了思维定势, 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 平时学习历史花费的精力少, 所以, 历史课上学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不高。

2. 历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

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初中只是背背并不理解历史的深刻含义。例如, 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央集权制等学生都不理解, 这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不小的影响,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3. 历史专题学习所产生的困惑。

历史新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初中历史是以编年体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 而高中教材的编写则以专题的形式, 把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内容进行整合, 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 那么编排体例就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 还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 并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史实结合起来。但是, 这种理想化的编写体例严重地脱离了教学实际,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原因是专题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还要求学生对于初中通史的知识基础掌握得扎实、系统, 为开设专题作好铺垫。可是, 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并且教材中忽视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如何使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一矛盾顺利解决, 是我们历史教师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4. 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时间非常有限。

新课程历史教学非常强调学生资料收集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尽管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但实际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却十分有限, 学校图书管阅览室资料缺乏,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只作为教师上课的手段并不对学生开放, 从早到晚, 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学生根本没有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和收集资料。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现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师要加强学习, 学习新课程理念, 把握其实质和精神, 着重理解新课程的内容标准, 转变教学方式, 摸索出了一条解决新问题的新措施。

1.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开学的第一节历史课我就让学生讨论, 为什么学习历史?历史是人创造的, 但人同时也是历史的产物, 如果古往今来的人都不学历史, 不懂历史, 人也就不成为人了, 同动物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万年前的蜜蜂同今天的蜜蜂没多大区别?一千年前的猴子同现在的猴子没什么不同?而一百年前的人同现在的人相比, 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呢?因为动物没有历史, 人有历史。人们学习历史, 就是学习先辈的经验和智慧, 并进行实践创新, 再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递下去, 如此代代相传。这样, 人们的知识愈来愈丰富, 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愈来愈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不断发展。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出生前的历史, 他永远是个孩子。”使学生懂得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注重历史线索的把握。

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完整、系统, 逻辑性强。在初中通史教学中, 教学以时间为线索, 便于学生记忆。在新课程中, 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在历史专题教学模式下, 知识的容量比初中大大增加, 知识点支离破碎, 学生难以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历史线索的把握, 找出其内在的联系, 一节课的线索是什么, 一个专题的线索是什么, 一个模块的线索是什么, 教师必须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3.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故事性强, 生动具体, 趣味十足, 感染力强,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因为历史事件都是真人真事, 有血有肉, 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史实, 明辨真理, 激活思维, 启迪智慧, 获得人生启示。有资料表明, 激发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完成历史教学内容, 使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体验, 增强学生的信心, 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 我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的表现, 孙中山把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 二是袁世凯欺骗革命党人, 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达到了理解资产阶级软弱性表现的目的。

4.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运用对话式教学,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并努力探索,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是, 在历史教学中, 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 学生思维程度的不同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难易程度, 注重层次性。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特征, 逐步分解, 降低问题的难度。这样层层设问、循序渐进, 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祖国的统一”时, 我跟学生一起探讨, 香港被英国占领的经过?中国人民又是如何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鸦片战争为什么会战败?这样的设计,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渐次推进, 便利了学生的理解,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始终认为农村初中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部分主要科目上,要在各个方面给予倾斜。至于历史等课程只要学校能够开设,有教师上就算不错了。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力量薄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曾参加了2009年暑期初中历史教师的培训,在全区参训的22名教师中只有3名教师是学习历史专业的(城区和农村合计),其余19名教师均为非历史专业。由此可见农村初中历史的师资匮乏并非是一般性的问题了。

3.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在许多农村初中,历史课教师在担任历史课教学前基本上是没有系统地学过历史专业的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其专业培训,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边教边学,沿袭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

4.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各地从教材的选用到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了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激活了初中历史教学,但也给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就以我市为例:课程的自主权下放到地方后,将初中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合卷(各占50分),列为初中毕业升学必考科目,考试内容为八年级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九年级世界近代史。这使得农村初中为了应付中考,将部分教学内容如九年级世界古代史、世界现代史删去不上。这样造成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生升入高中后又要重新学习这些被删去的内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了教育资源,给高中历史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评价制度不完善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尽管许多学校做了很多努力,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科学评价制度,仍采用的是传统上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形式,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二、应对的措施

1.要进一步重视加强农村中学领导对基础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把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地位更好地落到实处。

2.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农村中学展开实际调研,切实把解决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短缺的问题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千方百计选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中学任教。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让他们安心教学工作,以缓解历史师资短缺的压力。

3.要针对农村中学的具体教学实际,加快对现有历史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农村历史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培训;二是农村中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如:请名师授课;组织观看教学录像;开展校内公开课、示范课等。三是历史课教师要立足教学岗位苦练“内功”,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以尽快适应历史教学。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中考改革后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基础改革的理念和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科学地、合理地設置课程内容。

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57-02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并在一线作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诸多大胆的改革,出现了诸如“作文合作学习”“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等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丰富了教师的作文教学经验。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作文还是一个最令他们感到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提高作文水平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谓其真实写照。一些学生甚至对作文课产生了厌烦、恐惧、抗拒心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常常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指导作文,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一、作文教学问题探因

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分析,笔者试从教与学双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寻找作文教学的问题之源。

(一)学生因素 1.缺乏写作兴趣。“见了作文就头疼”是学生比较普遍的心理状态。每当教师进入课堂宣布写作文的时候,学生总是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这种态度严重影响学生写作的效果。2.缺乏生活素材。学生不喜欢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生活素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写好作文,就必须从生活中索取素材。然而对于现在的初中生而言,他们熟悉的素材无非是校园、家庭和极少的社会生活经历。缺失了生活的素材,学生能写的东西很少,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和几件事。比如写挫折话题,学生会套用司马迁遭遇宫刑这一重大挫折,写坚持、奋斗话题时,学生将这个例子照用不误,可谓“以不变应万变”。文学是生活的艺术,没有生活素材,没有对自身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感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肤浅、空洞,缺少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3.阅读量少,语言贫乏。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章的内容必须通过语言这一物质形式来体现。学生阅读量越大,积累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流畅、优美,用这样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就越令人赏心悦目。但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少,知识面窄,所以写作时往往语言贫乏,词不达意。

(二)教师因素

1.缺乏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教学最费时费力,却又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平均分大多在44-46分之间,分数差距不大。因此,教师们便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上。考试的功利性使许多教师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作文训练上,缺少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2.作文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作文课只注重结果,教师对于学生写作之前的感受、想法不甚了解,对于写作过程的启发、鼓励不予重视,对于学生写完后的感受更是不闻不问。以一节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为例,教师通常在课前5~10分钟提出作文限制性要求并做写前指导,余下的时间便由学生自由支配独立完成习作练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讨论,课堂气氛单调严肃,教师的写前指导有时甚至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而写后又由于缺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环节,作文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这样的写作课,学生越上越没有兴趣,效果自然不佳。

3.忽视评价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前讲解,二是指导训练,三是评价修改。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前两个方面,而忽视了评价修改的重要性。由于工作量大,很多教师评改作文时,只是给出一个分数,或者惯用笼统、空泛、千人一面的评语,不能做到详细、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指出学生作文的问题和闪光点,致使评改流于形式。大多数教师在作文讲评时习惯采用集体讲评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毫无主体地位可言。集体讲评虽然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指出班级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个别问题,忽视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助长其应付写作的心理。

二、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让他们写作时有米下锅。学生有切身感受,才能有话可说,产生由衷的表达愿望,其次,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形式,使学生对写作训练始终保持新鲜感,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其思维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如组织读书角、文学社,举办手抄报比赛活动等,这类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都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必须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同作文一样,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应从激发兴趣开始,笔者尝试如下几种激趣方法,效果不错。一是故事激趣法。教师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充满趣味、富有冒险精神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昧之时戛然而止,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课后去阅读原著,如《鲁宾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等.二是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家的代表作及相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比如在讲授课文《出师表》《隆中对》时,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空城计、诸葛亮巧借东风等故事,激发学生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兴趣,引导他们去阅读《三国演义》。三是榜样激励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阅读成才的故事,也可以以身边的榜样为例,从爱好阅读的学生如何提高作文成绩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自信。

(三)多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常收听广播,观看《百家论坛》《今日说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电视节目,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拓宽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如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带母亲上班的陈斌强老师;守护“炕头课堂”十四载,却分文未取的高淑珍老师;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感人的事迹,散发着正义与人性的光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好素材。

(四)重视作文评改

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讲评时,要注意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学生创作的优秀文章或作文中的精彩片段,可以拿来读给学生听,边读边带领学生赏析。朗读赏析学生的作品,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对作文评改的方法了然于心,使之在评价他人作文的同时对作文训练多一种视角,多一份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评改,与教师的单向评价一道形成多元互动评价,有利于促使学生及时反思并改进自身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在英语听力中很难拿到高分。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他们没有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于很多交际用语,他们难以理解。在听的过程中,反应不快,不能找到重点。一般来说,拿到的分大部分是听力中有直接答案的题。如果题目中稍微转个弯,那同学就会误选。

例如1:听力材料中会出现Today is Sunday.Tomorrow is my birthday.Question:When is Tom’s birthday.有的学生只听到Sunday,必然就会义无反顾的选了Sunday.例如2:我认为听力中6到10是最简单的题,可是也是最容易丢分的题。

1.关键性审题,边熟悉题目,边做笔记

听力材料播放前,考生可先略读听力试题和下面的相应选项,并对有关测试内容进行预先的判断,这是听力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由于事先熟悉r题目,在做题的过程中就省去r“看”这一步骤,可以集中精力去“听”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因心中已确立了题日要考查的内容或中心,可以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如个别与题目完全无关的选项,缩小选择的范围,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录音材料,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利于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快速反应,并果断地作出判断或选择,这样有利于提高命中率。

例如1:在6到10题部分,应该在选项旁边坐吃相应笔记,看见A:Yes, I do.选项,就在旁边写上Do you…?要听到Do you 才可能选A.再如: 看见B:for three years 就要求学生写上How long..?这样的话就减少了出错率。

例如2,:遇到对话题,要求学生画问题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关键词,一定要弄明白问题到底是问Tom 还是Marry。

2.学会听关键词或中心句

并不是每个词、每个短语、每个句子在听力测试中都同等重要。对于非本族语的考生来说,要听懂、听清每个单词是很难的。因此,考生应该注意去积极、主动、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听那些对选择答案有帮助的词或句子,抓住一些关键词或重点句。如果是一篇短文或对话,特别要注意首句或首段,因为首句和首段常常是文章的中心句或主要内容的概括,或阐述作者的立场、观点、看法等。

3.学会速记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对策;教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初中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对初中历史的重视,他们往往把历史看作一门副科,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拿到高分。虽然在中考时,历史成绩是计入学生总分的,教师们也一直在强调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但也只是反复强调,学生似乎总是不为所动。初中历史学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也单一枯燥,最终导致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良后果。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把历史当作副科,历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但是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人文性很强的历史学科却总是容易被人们忽略。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思想始终左右着学校教学工作,不管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着提高成绩要靠主科,历史这样一门“副科”被排在了后面。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使有些学生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家长也会劝阻孩子历史是副科,应该把精力放在主科上,于是学生用心学习历史的时间被其他学科的学习侵占,对于历史的喜爱和关注也越来越少。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极具传染性,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历史学科都成为被考试歧视的学科。要想在现代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这是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邓小平同志曾经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非常重要。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了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出来,反而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局面。有些教学成绩很优异的学校,历史结业考试的成绩却并不理想。历史课虽然写在了课程表上,但是很多时候会被其他所谓的“主科”代替,历史课形同虚设。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经过这些年的相互感染,似乎“历史学科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这样的错误想法成为了“真理”,这种对历史教学的偏见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导致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2.初中历史专业师资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正是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迫陷入了困境,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极不整齐。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校经常是把那些工作认真负责、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放在了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上,即使有些教师是历史专业教师也被委以重任,改行教起了别的学科,脱离了历史教学的岗位。那些年龄比较大、身体素质比较差、需要学校照顾的教师被派来教历史,这些教师往往对于历史专业知识不够熟练,也没有很多的精力来认真备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是无从说起。于是,历史课堂上成了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低头走神难改的不良局面。

3.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不足

很多想要教好学生的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于是想找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挂图、历史资料等等,但是却找不到,只能靠自己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枯燥无味地讲;想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游览活动,又要考虑学生的安全和经费问题,结果也是无疾而终。虽然我们身边的历史教学资源很豐富,但是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却始终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相比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我们实在是太过落后,也难怪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缺乏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喜欢历史、能够积极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学生只能占到10%,而有些学生即使历史成绩不错,也是因为受到考试的压力和教师的纪律约束而学习。因此,他们就会把自己认为不太重要的放在一边,于是历史课堂成了学生们做其他作业、看课外书、放松身心的场所,考试时也是应付了事。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以上提到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探究实践,寻找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样,我们才能迎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改革的春天,走出困境。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要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将应试教育、历史无用论这些狭隘的教学观念推翻,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

2.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督导工作

教育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乃至关系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大业。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学校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应试教育,过分地追求升学率。而今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制度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要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服好务。

3.加强历史专业师资的培养,改善历史教学队伍的建设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专业的历史教师,如果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也要对这些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常规考核,为这些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质,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

4.改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竞赛类的小游戏或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动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要知道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上的主人,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不能漠然视之,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在困难面前丧失信心,只要齐心协力,从现在做起,努力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忧而不乐”的处境,必会变为“乐而不忧”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静.初中历史教学也可以很“美”——乡镇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俪人:教师,2015(19):96.

[2]钱忠江.刍谈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87-88.

[3]钟华.刍议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5(15):10.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初中语文教学中, 普遍存在这一现象, 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在教授课本内容时, 通常采用讲解和板书的形式, 让学生进行记录, 有时还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把一切都做好, 也就使得学生不愿主动动脑思考, 而且教师也很少会去考虑学生的思想, 一切都按照教师的准备进行, 这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填鸭。

2.对教学目的认识存在偏差—“以考定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目的存在偏差, 大部分教师都是为考试而进行教学, 很多知识内容都是跟考试有关, 逐渐淡化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目的。使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而学生也就不能正确地进行学习。因为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学, 所以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3.教学所面对的对象不够全面—“抓大撂小”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都很看重自己的教学成绩, 因此, 就重点培养那些成绩处在中上等的学生, 而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放任不管, 这种做法普遍存在。这是由于教师对教学本质理解的偏差, 初中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说读写能力, 让他们能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而不是只单纯的提高卷面成绩, 卷面只是对成绩的一方面考察, 并不是全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的改善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对科目感兴趣, 才能很好地学习该科目。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先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样在教学方面才能事半功倍, 否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讲解, 学生在没兴趣的时候都不会用心去学习, 更不用说提高文学修养了。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问题改善措施的第一步。

2.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改善措施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进行第二步, 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习惯能决定一切, 正确的习惯更能带来好的成效。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所以该环节中有一个正确的学习习惯会对之后的高中学习带来很多便利。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很好的引导, 比如说, 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 教师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预习, 开始时学生可能很不喜欢, 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这需要教师来进行合理的引导。

3.鼓励学生提问和发散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通常都是教师授课, 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教育主体的缺失现象。在语文教育中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所以要解决这一现象就应该将这种枯燥的教育方式打破, 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先让学生对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 从中找出不会的问题, 在授课的时候向教师提出疑问, 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提出疑问, 让他们找资料进行解决, 而且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 教师不能强调答案的统一,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不能局限答案,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4.让学生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初中语文内容不同于其他科目, 它的学习范围很广, 学习也很灵活。就教材本身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的扩展。使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寓教于乐。可以通过这几个措施: (1) 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之外, 订一些文学杂志和报刊, 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有部分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在演出中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相应的扩展。 (3) 组织活动。在业余生活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活动感想, 这样做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还能为社会做贡献, 更能锻炼学生的文笔, 可谓一举多得。

初中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出现和存在一些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以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上一篇: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措施下一篇:专题二学习讨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