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共13篇)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1

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 高传盛

【摘要】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集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而不是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但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正确使用多媒体,更好辅助历史教学。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

历史教学

多媒体

手段

学生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迈入了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生动的表现教学内容;还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传统的历史教学媒体:语言、课本、板书、挂图、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要面对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很难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等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主动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时,可以将板书通过电脑打好,在讲授中点击出现,配上一定的声音,其间加入名族英雄林则徐的历史照片、虎门销烟等历史图片以及关天培等人的历史资料从而丰富学生的史料、激发学生对历史事实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激活思路,更加准确的把握历史事实;还可以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再如,学习《对外开放》这一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

历史课标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只有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培养成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样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特性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

读史以明智,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的,将一个个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通过多媒体强大的演播功能展示出来,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而且能够使的学生在持久的兴趣支持下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录像片,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我们相信,随着多媒体在中学教学领域中的逐步推广、普及,它在发挥和体现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协同性等方面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丽芬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

2、李志辉 《中学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2

一、多媒体是激发学习兴趣进行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历史新课标准中提出:“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作为教师应当知道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 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 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若把‘强制’与‘严格’训练少年们孜孜求学的方式, 改为引导兴趣为主, 他们势必劲力喷涌, 欲罢不能。”兴趣也需要培养, 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 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很重要。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 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 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 大大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动静结合, 图文兼备, 生情并茂, 创设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 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历史教材的内涵。

二、多媒体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有效方式

我们要在以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更新多年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建立一种以“学”为中心、交互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利用flash做出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演示课件, 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把空间距离变近或变远, 把微观的事物放大, 把宏观事物缩小, 突破时空限制, 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感性认识, 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习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交互性强的特点, 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的是辅助功能, 处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有无必要使用多媒体, 完全由教学的需要来决定。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手段, 为教学锦上添花, 而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和新奇而忽视其实用性。切忌以“电子黑板”代替黑板, 把所有内容不加选择地展示在投影屏上。

三、多媒体是丰富又便捷的教学资源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重视教育, 社会关注教育, 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走进了校园, 这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教师通过电化教育设施制作历史课件, 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历史资料。通过历史教学软件, 可以模拟出几百年、几千年, 甚至几万年前的社会面貌, 使学生更为直接迅速地了解历史、掌握历史, 赋予历史课程新的生命。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等。

历史教材限于篇幅,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只能述说梗概, 没有过多细节介绍, 学生会觉得文字枯燥干瘪, 这就给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必须补充有关史料。借助网络查找史料很方便, 有许多对于历史教学很有帮助的网站, 其中尤以“中学历史教学资源”“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中基网—历史”“历史中考网”“历史图片素材”“历史教学资源”等网站为佳。

四、多媒体是教师告别“填鸭式”的好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教师灌输的“填鸭式”教学, 课堂缺乏民主平等的气氛和活力。多媒体教学介入课堂, 打破了原来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 可以将教授内容和学生协调、融洽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 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从中获得学习乐趣与成就感。教学活动信息化、立体化, 学生获得了更强烈的心理体验, 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课堂密度增大, 知识容量增多, 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增多, 这些效果是传统教学媒介难以企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放手发动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评价,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由传统的、压抑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轻松独立的主动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手段, 冲破传统教育模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 广泛教授课堂信息, 启发学生思维, 帮助理解重点, 突破难点。

五、多媒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5%来自嗅觉, 1.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多媒体计算机既看得见, 又听得到, 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听教师讲课获取的信息多, 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实验得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 自己听到内容的20%, 自己看到内容的30%, 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 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 再通过讨论、交流,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 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29-0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不懂历史,就难以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难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经验和启示,就难以进步发展。所以,历史在中学教程中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所以,如何有效利用学校相应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历史课上得有声有色、以达到历史学科“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教学目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责任完成好呢?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它可以将历史上有关的人物、事件、事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情景生动直观的展现出来,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精彩,也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的清晰明了。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上教学效率,很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其具体优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上本身就有很多扣人心弦、惊天地泣鬼神的精彩的人物或者事件,一个精通历史的历史老师娓娓道来,那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我们采用现代技术将有关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等等,连同历史过程进行实录,根据教学的需要,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这就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那将会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将大大的调动起来。

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的“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将李渊深坐皇宫、李建成、李元吉及其手下、李世民及其手下各自谋划如何置对方于死地的情形制成幻灯片课件,也即是把“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经过情景通过多媒体再现出来,就收到了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直观而又生动的感受了玄武门之变之中那些历史人物勾心斗角、为争权夺利而手足相残的严酷场面,议论得热火朝天,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都想一探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国家命运如何的究竟,于是,“贞观之治”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二、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传统教学模式: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的讲授式,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就相形见拙了。传统模式因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把几大篇史料写在黑板上分析,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我们教学历史,不仅要帮助学生弄清基本的史实,而且还要使学生对历史有清晰的时空感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讲述历史上的有关战役,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战场上激烈的战争场面展示给学生,同时把时间、地点,气候等有关战争要素显示出来。如讲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在播放录像片段(约3分钟)过程中,当片中提到时间,就点击屏幕左下角事先设计好的时间: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提到地点,就点击屏幕左下角事先设计好的地点:赤壁;提到参战双方的军队,就点击屏幕左下角事先设计好的军队:孙刘联军,曹军;…… 这样枯燥、呆板的文字变成简单、清晰、生动、活动的场面。使学生不仅能准确、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还能把它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感就不成问题了。

历史教学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认知历史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其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是我们教学历史的一个重要责任。爱国主义情感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历史教科书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非常丰富,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增色不少,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胜举。

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图片,以及四大发明外传的途径示意图,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出纸的外传是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传到欧洲国家;指南针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火药也是在12、13世纪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才出现雕版印刷品,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让学生认识到从汉至元我国在世界上国力强盛,对外开放,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领先世界优秀灿烂的科技文化,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也就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4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教育领域,并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笔者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敢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画面: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

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刍议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 篇5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媒体,既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打开一个既陌生又隐约浮现的轻松、生动、富有朝气的崭新世界,使学生在浩淼的历史烟云中自由徜徉,在激情与感慨中领略中华五千年文明带给我们的激情与震撼,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那么,在历史电化教学中,应注意那些问题呢?这将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作 者:陈建芳  作者单位:湖南省涟源市立珊中学,湖南涟源,4171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3.5 关键词:历史教学   电教媒体   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6

“历史地图准确地标明了历史活动所处于的地理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空间联系,还显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空间变迁的情形。它能巧妙地、科学地包容以上诸方面于一图,做到综合、直观,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尽管历史地图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有不少教师对历史地图熟视无睹,即使偶尔运用也是一带而过,当作点缀,没有充分意识到历史地图的价值所在。忽视历史地图教学,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忽略了对学生用图能力的培养。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历史地图,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故撰此文,与广大同行交流探讨,以便今后教学中能更好地运用历史地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方位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

历史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都分布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的时空里。无论是讲到国家疆域,还是战争形势,无疑都离不开历史地图。没有地图,学生就不知道秦朝的疆域有多大;没有地图,学生就不知道丝绸之路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没有地图,学生就无法理解什么是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没有地图,学生不会明白近代沙俄占领了中国哪些领土;没有地图,学生想象不出蒙古军三次西征的影响有多大„„历史地图作用重大,而学生的读图能力却不容乐观。上海近几年的初二历史会考,多次考到世界七大区域文明。每次考完后,有些同行就感叹:初中学生的读图能力实在差!填图过

程中,有的学生把古希腊文明成果填到了古罗马的位置上,有的学生则把古巴比伦文明成果填到了古埃及的区域里,甚至还有学生在长江、黄河所处的文明区域写上了古印度的文明成果!张冠李戴,让人哭笑不得。但是,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同时,是否对自身进行过反思: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结合地图进行教学了吗?历史地图运用得合理有效吗?假若教学过程中,学习区域文明时,教师有意识地把文明成果与地图上的相应区域一一对应,学生的空间方位感就会增强,张冠李戴的现象自然也就大大减少了。

有效运用历史地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历史方位感,在此基础上,还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比如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大统一?如果教师仅用文字描述,学生没有空间概念,最后的结果,学生也许记住了元朝的疆域最为辽阔这一史实,但它到底有多大,学生未必真正的理解;相反,利用《元朝疆域与行省分布图》,并与《唐朝疆域图》一起对照,则有助于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再如,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把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的战术称为“关门打狗”,若没有历史地图或没有用好地图,不少学生学会了之后,可能记住了相关的基本史实,而对于战役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战略、战术却很难理解。相反教师若在讲述时首先把“三大战役形势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此时国民党已全面收缩战线,其军队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的一些大城市里,随后把辽沈战役形势图呈现给学生,指出东北国民党军队主要龟缩在几个孤立的城市里,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方位感,意识到首先发起“锦州之战”,可以切断华北与东北敌军的联系,断绝东北敌人的后路。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有了正确的空间概念,自然而然

也就理解了“关门打狗”的含义。

所以说,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转化为直观的复杂的形象, 加上初中学生空间方位感也比较弱(女生尤为明显),因此教师叙述得再清楚明白也不能表现为地域空间的图像。而历史地图是感知空间地域的有效载体,如果把叙述的史实与地图有机结合,则有助于学生增强空间方位感,正确理解历史史实。

二、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化解难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老师讲起来深奥复杂,学生听起来晦涩难懂,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疲惫,教学效果不好。而有效运用历史地图,则可化繁为简,既可巩固重点,还能化解难点。

《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理解这句话?单靠教师的文字描述,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假若教师利用地图《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让学生在图上分别找出解放区与国统区,再根据示意图,找出刘邓大军的进攻方向,可以看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表明解放军主动地向国统区发动了进攻,把战场由解放区引向国统区;而大别山地势险要,东面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西面是国民党的战略要地武汉,所以解放军此举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敌人的心脏,迫使国民党不得不撤兵保卫这一地区,所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初中教材中类似的教学重难点内容还有很多,例如为什么说隋朝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武汉会战中国民党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这些与历史地图密切关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观察地图,并在观察地图的同时,发动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发表各自的看法。在师生共同读图、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起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凡与空间地域相关的重要内容及难以理解的内容,若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好地图,则有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提高观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

历史地图中,既包含着显性的信息,也有不少隐性的信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地图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还可以通过地图上的信息提高学生观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

《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一课教学中,讲到“交子与会子”时,笔者提问“北宋初年都城东京使用什么货币”?由于有同学看到小标题写着“交子与会子”就脱口而出“交子”、“会子”,笔者则引导同学观察《北宋中期货币使用区域示意图》,善于观察的学生会发现交子出现于北宋中期、仅在川蜀一带使用,所以北宋初年东京使用的货币为铜钱。笔者进一步追问“北宋中期川蜀一带为什么会出现交子呢”?地图上没有这个问题,但若把地图与相关的文字结合起来,则可明白,交子的出现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在利用地图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获得了图上的显性信息,还通过进一步的探究,获取了此图包含的隐性信息。

使用历史地图,可以一图多用,提高学生多角度观察地图的能力。笔者讲到《文明的交流》一课时,有效利用《郑和航海船队路线》图,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获取图中信息,结果有学生从时间角度,观察到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有学生从范围角度,观察到郑和下西洋主要到亚非国家,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学生从频率角度,发现郑和下西洋先后有7次;还有的学生发现郑和7次下西洋都是从刘家港出发;个别的同学还从显性上升到隐性,感受到郑和下西洋规模很大,反映了明朝国力的强盛„„

利用历史地图时,既可一图多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图,也可以多图并用,把几幅图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笔者复习世界史内容时,提供给学生“一战前、一战后二战前、二战后、苏联解体后的四幅欧洲地图”,打乱次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按照时间顺序对四幅图进行排序,并说出理由。由于笔者平时教学中注重历史地图的运用,所以大部分同学能够从图中国家名称的变化判断出该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在分析比较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学生既归纳梳理了所学知识,也提高了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的作用毋庸置疑。不过,在运用历史地图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历史地图。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对历史地图熟视无睹,或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能为用图而用图。至于选哪幅图,怎么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特点而定,为教学目标服务。

2.指导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读图。有些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时,这样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由于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或者不知如何回答,或者回答出的问题漫无边际。相反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去读图,则更有针对性。

3.图文结合使用历史地图。地图需要文字的解释与说明,文字也需要地图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历史地图能够直观、准确、生动地标出复杂的空间信息,与文字内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成为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不仅不能被忽视,而且应当把这种直观、简约、概括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利用,使它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好帮手。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 总离不开一个话题,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 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 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即当学生对于历史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 将在课堂上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大幅度提高历史学习的质量。而多媒体为同学们创设的丰富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可以使学生对于历史场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从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这一章节中的“开国大典”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开国大典》电影或者记录片中的相前镜头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即把举行“开国大典”时, 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场面, 楼下广大群众欢呼庆祝的场面, 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等历史画面, 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被当时的壮观场面所深深打动, 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的强烈兴趣,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在历史课堂上, 通过适当地利用多媒体, 催发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兴趣,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 因其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等特性, 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复杂和难以理解, 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再现性、模拟性、可控性等优势, 调动中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共同作用, 那么, 可以将原本难以用语言诠释的教学难点, 化抽象为形象, 化复杂为简单, 从而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比如, 教师在讲授《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一章节中的“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时, 如果教师只是用语言进行授课, 那么, 是难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的。针对这种情况, 多媒体就可以发挥其声、像及动态演示等优势, 将抽象的时空概念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予以形象生动的演示, 从而顺利地解决了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突破的教学难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 将陌生而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并赋予其动感与声音等, 从而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 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三、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上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的知识, 具有“过去式”的特点, 要想帮助学生学好历史, 一方面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和认识到距离当前非常遥远的历史, 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 以配合各种感官“吸收”历史知识。因此, 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仅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客观需求。多媒体则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表现力, 帮助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并作进一步分析, 从而在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同时, 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战争》中的“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题:“同学们, 老师为你们精心准备了下列片断, 请你们在观看时认真思考, 作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内被日本侵略者所打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 教师为学生播放“慈禧太后大肆铺张筹备六十大寿庆典”“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邓世昌率官兵奋勇抗敌, 当战舰多处起火, 即将沉没时, 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 ‘吾辈从军卫国, 早置生死于度外, 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决意与敌人同归于尽, 直至全舰官兵一同殉国”以及“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时的“回视龙旗无孑遗, 海波索索悲风悲”等或令人义愤填膺或使人潸然泪下的电影、电视片断。在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强烈感受的同时,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并通过循循善诱, 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和认识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的强大表现力, 使学生零距离地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 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但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辅助设施, 因此,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不能喧宾夺主, 更不能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把“教师满堂灌”变成了“计算机满堂灌”, 从而失去教师应有的指导者作用, 以及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时, 应从实际出发, 使历史课程的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得以有机结合, 从而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真正能够恰到好处。

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历史本身是一门文学类的学科,呆板的课堂教学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对高中历史课堂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资源,活跃教学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做事效率,高中生长时间处在高强度的文化课程学习当中,很多学生对课堂已经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从活跃教学氛围做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带动其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播放与历史相关的影像,观看的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对视频内容的理解与吸收程度,再依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视频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指明方向。其次,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播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歌曲,在班级形成一种积极的历史学习氛围,之后和学生一起学习唱歌,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历史,间接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都是结合书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言语引导,高中生已经产生较为独立的意识,长时间的言语引导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可以带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对于优质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有积极的影响。

二、创设历史情境,加速发展进程

高中生长时间在教室中接受知识,对于课堂环境已经存在一定的厌恶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封闭的空间会给学生带来压抑的感觉,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心灵上拓宽历史空间,促使其取得更多的收获。首先,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历史上出现的物品,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对物品的了解,带动学生猜测该物品的用途,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促使其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当中。接着教师结合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成倍的提升。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模拟历史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比如,在侵华日军的罪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屏幕上播放影像,和学生一起诉说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拿着生活中的物品模仿屏幕上战士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领悟抗日战争,为高中历史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帶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理解和学习课本中的知识点。高中生对传统的语言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历史故事积极地引导学生,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从而加速高中历史课堂的发展。

三、和谐历史课堂,推动历史发展

高中生已经有较为完整的思维模式,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推动历史课堂的发展进程。首先,教师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状态,以热情感染学生,为他们带来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以用真诚的眼神引导学生,为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放松,促使学生轻松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为其潜力的挖掘做出铺垫。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白板技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写下学习后的感想,教师依据学生的感想先对其进行表扬,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强师生之间互动的同时完善学生个人的学习思维,激发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参与热情。另外,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对很多历史事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针对学生自身的观点,教师要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举办辩论赛,使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紧张感,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有助于加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把其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与学生一起进行复习,把知识结构图一点一点地展现到大屏幕当中,标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知识点在其心中印象的同时推动历史课堂的发展。

心存压力的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形象地把历史知识展现到学生面前,为高中生带来全新的历史学习体验,教师再加以互动式历史课堂的创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课堂当中,教师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学,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多彩的影像可以缓解学生自身的学习压力,对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俊艳.谈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J].都市家教月刊,2015.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9

摘要:情境教学强调以情感活动统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通过“育人以情”,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把德育、智育、美育融汇于情境之中,从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学会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人,形成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情境教学在情感领域的创造性探索,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素质发展中认知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动脑与动手等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为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做出了可贵贡献。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个好老师不只会传授知识,更应善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为学生创设最佳历史教学情境。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音、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表演,大胆合理的猜想、竞争激烈的比赛,形式呈现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走进历史。例如在讲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节时,提出问题:”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那就是唐朝大臣同皇帝讲话是坐着,宋朝大臣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善于提出问题,营造教学情境

情境只是一种辅助的功能,重要的是把历史问题融入到情境中,而问题要富有挑战性,要关注的思考,给他们提供探索历史奥秘的机会,例如:讲到抗日战争时期,如果国共两党不合作抗战?不实行全民族抗战政策?中国历史会怎样?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学生要经过思考或者动脑动手收集材料再和其他同学交流,才能得到答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展现历史情境

长期以来,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历史课上教给学生的内容往往是枯燥、抽象、教条的,这就不能不令学生”犯晕”。这就难免会使人形成”总觉得那尚已作古皆成尘土了,一大堆朝代名、人名、地名、制度等都已与己无关了”的印象,换言之,历史课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以往仅仅以历史上的大人物为主的做法,注意摘取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生活化的历史事例加经说明,对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要尽量通过一些平凡事来还原其有血有肉的生动个性,特别要关注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贯通,真正做到|”通古知今”,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有可能使学生感到历史是”活生生”的,感受到历史不断向他们传送来的”生命的气息”,激发学生学好历史的愿望,例如:比较评价哥伦布和郑和,谁是最伟大航海家?老师营造民主氛围,指导学生比较、讨论、交流,并给予适当点拨、讲解,这可以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满足并发展学生对两个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深入了解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并得出不同结论的方法,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磁撞出一些新鲜而奇妙的思想火花。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不同其他学科,许多历史信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都是可以通过大量鲜活的图片或多媒体、影音再现的。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直观、形象、生动。例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利用多媒体,在阴郁的背景中,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此时,老师不用讲解什么,这些图片已经真切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会很自然地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创设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传授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让文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

五、让学生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去,体会历史情境

我们都知道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学习的历史,就是过去的时光。古往今来,多少人梦想能漫游于历史长河中去亲历、去体验,然而都做不到。而一位老师却帮助学生组成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旅行社,带领同学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去探访那时异彩纷呈的艺术就成。第一站:教师扮演王羲之,让学生一起考察、研究王羲之以及他的书法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第二站:一名学生扮演顾恺之,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引领学生感受顾恺之的画,还让学生亲自做一幅画,带给学生切身的感受。

六、课堂实施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以“情”感染学生。历史教学的重要教育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教师在上课之前就需要认真钻研琢磨,利用情境教学“入情入境”去寻找自己感情与历史感情的契合点、突破口,把握住历史的情感命脉。让学生进入情境,使其随着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角色,感情上达到共鸣。学生有了感情的积累,就会有表达感情的欲望,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出情感真挚、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自我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2.以“趣”吸引学生

怎样才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那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或独特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教师必须以有趣的教学设计、思路及语言去吸引学生,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3、以“美”陶冶学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以美育人,处理好教材与审美教育的关系,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用课文中美好的人物形象、事物景象和教师生动的语言陶冶学生情操,鉴别事物的美好与丑恶,在心灵深处培育起高品味的审美感。

4、以“智”启发学生。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历史的艺术殿堂。在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让学生有读书权、思考权以及发言权。过去,教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实际上学生不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学教师对课文的心得体会。但许多教师的教学又完全是按教参的分析进行,使丰富的历史教学走进封闭僵化的死胡同。

微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微时代”的来临,微教育正不知不觉但来势迅猛地席卷中国教育领域。“翻转课堂”“微课”“微设计”正成为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时髦的关键词。如何科学界定这些“舶来品”的内涵,正确应用其价值,已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一、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课堂教学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可以是重难点也可以是疑点,或是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过程。

2.微课的特点

微课,顾名思义,它的特点就是要体现一个“微”字,只讲授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所以课程体系比较简单,教学目标明确、简洁,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有很多同行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针对性强,有特定的目标人群,因为其传递的知识内容是特定的,但是一节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全面性。我将微课的特征归纳如下: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的不宜超过15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3~16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不进行兴趣的引导,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尤其是历史教学,因为历史中涉及大量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过程需要记忆,对于课业负担日渐增加的学生来说,这足以让他们头疼,有的甚至因此畏惧学习、逃避学习。针对这一状况我开始尝试把微课引入课堂,微课的内容新颖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识线索连成串,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免除了刻板背诵带给学生的压力。例如,我将“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设计录制成微课,既能让学生对比学习,又能让学生在短暂的注意力集中时学好,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重复学习,多次给其播放微课视频。以下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微课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两次战争都有的主人翁——曹操,了解曹操其人和他少年、青年时的一些重要事迹。

曹操45岁时——官渡之战

过渡:曹操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终日忙碌的军旅生涯中,他也不忘读书写诗。他曾经有一首诗《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展示《蒿里行》中的片段: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教师设问:(1)这首诗中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社会景象呢?(2)东汉末年为什么会如此荒凉的景象呢?

教师进一步讲解:

1.东汉末年,地方上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当时黄河流域有两个最为强大的军阀:袁绍和曹操。(指导学生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对曹操来说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毗陵的袁绍,而对袁绍来讲,曹操也是他最急于剿灭的敌人。因为他们都想扩充自己的势力,双面矛盾不可调和,迟早必然要发生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战,这场决战就是发生在曹操45岁时的官渡之战。

2.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过程、结果等史实。

3.设问: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总结政治、经济、用人三个方面)

曹操胜利:(1)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2)经济:开荒屯田。(3)用人:唯才是举,招贤纳士。

袁绍失败:骄傲轻敌。

曹操53岁时——赤壁之战

过渡: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又陆续消灭了北方的一些军阀。公元207年,52岁的他又创作了一首豪情满怀的诗《龟虽寿》。展示《龟虽寿》中的片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士不已。

教师设问:(1)这时的曹操已经52岁了,还有什么雄心壮志呢?(2)他的对手是谁?

教师进一步讲解:

1.于是208年,53岁的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由此开始了一场对他一生有转折意义的战争——赤壁之战。面对曹操20万大军的强大攻势,孙、刘联军组成5万联军与曹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对峙。

.请学生表演有关赤壁的情景剧。

教师设问:根据你的所学,思考曹操从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为什么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曹操失败主要原因: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孙刘联合及采取正确的战术。

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中,我们可以知道骄兵必败,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能骄傲自满,而是应该在谦虚谨慎中不断进步。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作用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其中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它延伸、拓宽了教学的时空跨度,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优化,提高了教学效率,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

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1.过分夸大现代教学手段,忽视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或展示过去的历史资料、人物和实物图片,再现历史场景,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提供方便。但这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并不是目的本身。

事实上,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发现,往往出现一些重教学手段、轻教学目的本末倒置的情况。有的教师为过分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花大力气准备,将一堂课中能用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全部输入电脑,然后让它们在课堂上通过屏幕频繁变换,令人眼花缭乱。结果,教师忙于演示、介绍,学生忙于听、看。由于提供信息过多,有的只是一晃而过,学生没有相应时间思考分析,效果很差。因此,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2.过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学生主体的发挥

教学中所选择的多媒体在演示教学内容时,应该符合学生认知客观事物的习惯和规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但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这一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信息输送量的匹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只顾多媒体的形象直观,一概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会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沦落为落后的“满堂听、满堂看”。

3.过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缺少教师的语言表达

教学语言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是教学辅助手段,两者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但前者是关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理解,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教师的传授、讲解、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的讲述、历史人物的描述更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解。

二、多媒体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尽可能拂去掩盖在历史真相上的拂尘,还历史以真实的面目,光靠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有时感受不到真实的场景和氛围。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再现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历史强调的是论据材料,强调的是史论结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靠课本、粉笔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但过多地讲授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多媒体教学就能突破单纯语言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材料和影视资料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

3.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材料,自主寻求思考的过程。人教版新课标在课后的“探究学习总结”中设计了“学习延伸”。“学习延伸”就是要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延伸、合理补充,问题的设计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纵向联系、对比分析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进行适当拓展。

4.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有利于推进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积极倡导“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课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教学观,明确提出“转变教与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改革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于单一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學,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原则,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做到目的明确,设计合理,重点突出,提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出整体功效。

(作者单位 河南省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12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 优化了教学手段,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历史知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过去性, 它既不能演示, 也不能重现。如何解决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矛盾,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厌学情绪, 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智能, 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 教师必须首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巧妙自然地导入, 使学生很快融入历史氛围, 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

二、引导探究, 提高能力

问题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巧妙设置问题, 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 在总结《明治维新》一课时, 我首先放映幻灯片《大化改新》内容, 然后讲解:“一千多年前日本仿我隋唐制度进行了一场改变其封建社会性质的大化改新, 他们成功了。”然后放映幻灯片《明治维新》改革成果和视频《戊戌变法》片段“戊戌六君子就义”。然后讲解:“一千多年后我们又仿日本进行了一场改革, 却仅仅维持了103天就被斫杀。你能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一个反差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些讲解和引导, 将学生一下子便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 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情感, 深化德育

历史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大纲所规定的历史知识, 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情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教师依据教材内容, 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 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抓住时机, 在最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处”, 精心设计视频或投影片或其他内容, 激发学生情感。例如, 在讲“五四运动”时, 我首先播放《我的1919》视频片段, 让学生感受积贫积弱的中国在外交上的地位即弱国无外交, 同时感受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感受其饱含民族气节的高大形象。然后播放《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 高喊口号“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场面。这样的情感渲染, 将热血青年的爱国热情活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内化学生道德情感, 取得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寓理于情”, 与历史共悲欢, 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 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效果。

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篇13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上一篇:2019年大学生大三第二学期自我总结下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国检工作会议的筹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