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精选6篇)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

摘 要:论述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历史地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历史地图;动态性;古今地名

学习历史,首先要明确空间概念,而历史地图是形成空间概念的主要工具,翻开每册历史课本,都有很多的历史地图,这些地图是经过认真、慎重研究后插入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是课本的有益补充,这些历史地图一方面能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获得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认识。特别是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之间渗透穿插不断加强,这一趋势提醒我们,要重视中学课本历史地图的挖掘,要培养分析、比较地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鉴于历史地图的重要性,我在下面的内容中提出了看历史地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生应具备一些必要的地理知识,为历史地图解读奠定基础

就这点而言,应该是地理学科老师的责任,但是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比如说在中国历史中:我们经常提到西部大开发、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促进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这里面你如果不知道东北、西部所包含的省份,那么其他的内容也就无从谈起。另外,在中国古代史中,我们提到一些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如果你对地理的大概范围不熟悉的话,你便分不清哪些是南方的民族,哪些是北方的民族。还有就是对中国的一些河流位置要耳熟能详,如果混淆的话将会给我们解题带来一定的困难,比如说隋朝的大运河连结五大水系,分别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其中邗沟连结的是长江和淮河,你一旦具备这些地理知识,那么你对掌握的内容必然清清楚楚。(世界历史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不再赘述)

二、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应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就这点而言,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最为明?@。了解历史地名的变化,并注意指导学生记忆重要的历史地名的古今对照,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特别是历史地名不断演变,学生搞不清,甚至混淆,这就要求老师加以必要的说明,如:南京、京师等,清朝时改为江宁府,辛亥革命时称为南京,1927年南京政府迁都于此,正式命名为南京。又如:台湾,三国时称为夷洲,隋唐时称为流求,元朝时称为琉球,明朝时称为小琉球,明末后称为台湾。

三、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历史地图的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就是事物具有的运动变化的属性。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具体的环境中,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历史事件发展成为行动轨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分析历史地图时,要对前后相类似的地图进行比较,概括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本段历史的掌握,如:《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兼并形势》这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得出:晋宋鲁这三个诸侯国在战国时灭亡了,而战国时期又增加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另外白狄、赤狄、北戎、山戎在战国时期消亡了,匈奴、东胡两个少数民族在战国开始形成。又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仅从书中的表格来记忆,当时可以记住,但是时间久了容易混淆,如果结合《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来记忆,则记忆较深刻,不易忘记。

四、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

历史地图仅从表面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肤浅的,如果对历史地图进一步分析,便可知道隐藏在历史地图中的那些深层次的本质的内容,老师在讲历史地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地图的能力,如:通过《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英国进攻主要集中我国的东南沿海,分析一下便知,英国是海上强国,从海上入侵,便于自己发挥优势。又如:我们看了《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这幅图,对当时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分析得知原因有三:(1)扬州地理位置重要,是交通的枢纽。(2)扬州手工业发达。(3)与江南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

五、直接或间接使用教科书的地图和手工地图

一般的情况是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的可以直接利用书中的地图,有的学校学生基础薄弱的,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我们可以用手工制作的地图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如:《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我们用电脑课件来制作地图,分别用黄线和红线进行表示英军的两次入侵路线,并对两次入侵的路线所经过的地点进行比较,加深对本段内容的掌握。各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必整齐划一。

六、注意展示地图的时间

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地图,只要时间恰当,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展示的时间过早,易分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展示的时间过迟,会使学生对该项内容产生厌恶。最好是边指图边讲,使历史地图和历史课本的内容融为一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历史地图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2

关键词:变声期,变声期时间,生理卫生,发声器,嗓音

1 变声期前发声器的发育情况

一般婴儿哭的声音, 频率大多在每秒钟435左右, 平常“音高”“音量”“音色”也不大会有明显的变化;当受了惊吓叫喊的时候, 声音才突然变得尖高, 而频率一跃超过3000。小孩刚满两岁时, 说话的声音只能有三四个音的变化, 须到六七岁才有约一个八度的音域。根据非雷歇尔斯的观察, 一般幼儿园学生在这个年龄, 音域是从b到a1;八岁从a到a2;十岁从g到d2;十二岁未发育成人之前, 则发展到从e到d2, 约有十四个音, 在这未发育成人的时期中, 喉器与声带都很慢地但不断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据观察, 在这十二年中, 男孩的声带约增长4到9mm, 女孩的约增长3mm左右。

男孩长大到一定的年龄就要发育成人。比方在温带的地方, 一般男孩十三至十五、女孩十二至十四就要踏进这个发育的阶段 (在热带居住的人发育往往比较早;而在寒带的则比较晚, 最早与最晚相差约二三年) 。进入了这个发育的阶段后, 发声器即加速长大, 而发音情形就有突然的变化。一般称这个发育阶段为“变声期”。

2“变声期”的时间

如果“变声期”仅是指凭耳朵听说话声音有明显变化的一个阶段, 那么一般“变声期”只有三至六个月, 最长不过一年。可是实验证明在“变声”时期, 不但说话声音会有变化, 歌唱发音的能力也会有变化;并且一般在说话声音停止变化之后, 歌唱发音的能力往往还继续发展一个时期———约一年至两年。这就是说, 以科学的眼光看, 真正的“变声期”应当是包括歌唱声音变化的一年半到三年, 而不是仅限于普通说话声音变化的六个月或一年。

3“变声期”中的生理变化

在发育成成人之前, 喉器虽然不断在长大, 发音的能力虽然每年在发展, 但一般变化很慢。到开始要发育成成人时, 喉器的长大就突然加速, 而发音的情形也随之改变。解剖学家发现, 自这“变声”的开始, 喉器各软骨即普遍加速长大, 其组织也逐渐变为比较坚固。而在发育的过程中, 尤以甲状骨的两前翼长得最快, 得以发育之后, 不但整个喉器变大了, 其前后径还特别加长, 结果形成喉器前面的突出处 (即俗称“喉结”) 更加突出。喉器这样加速长大, 声带自然也就跟着变得比较长而比较厚了。据观察, 不论男女经过“变声期”都会有同样的变化, 惟变化的程度则大有差别:男子变化往往比较多而速度比较快, 女子则比较少而比较慢。根据测验的结果, 一般经过“变声期”之后, 男子声带加长了约6~10mm, 女子声带则只加长约3mm (成人的声带的长度平均男子只有17mm, 女子只有12mm) 。

男子的变化既然比较多且比较快, 在“变声期”中自然比较容易产生发音机能失常的种种现象。这是因为在加速发音的过程中, 各部分的发育很难保持平衡, 时常会有畸形的发展。比如一旦左右两声带长大的情形不一, 或是两声带长大的情形与喉腔扩大的情形不相配合, 发音就有困难;而且即使各部分的发育能始终保持平衡, 在短时期内喉器忽然这样的变大, 一时也会感到不习惯的。在未养成新的发音习惯之前, 发音时各肌肉运用起来难免会有差错。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变声期中一般会有发音能力比较差, 声音比较容易变“沙”、变“哑”, 唱歌往往音调不准, 而有时声音忽然隔夜变“哑”, 甚至“破裂”等等现象。

4“变声期”中使用嗓音应注意的事项

在“变声期”中要怎么进行练声才算适当呢?根据一般研究“变声”的科学家们的意见, 在“变声期”中要练声不出毛病须严格遵守下列各点:

(1) 在“变声期”中练声必须完全应用天然说话的声音——即所谓真声, 绝对不可应用“假声”。因为科学实验证明, 发“假声”时不但声带不能正常地拉紧, 而且两声带也不能正常地靠拢。这样发音会引起喉部局部的紧张以致神经联系失常。在“变声期”中如果时常用“假声”做发音练习, 容易使声音发抖, 并且还会在喉器发育的时期养成发“假声”的习惯, 一旦养成了发“假声”的习惯, 就会妨碍发天然声音机能的正常发展。

(2) 在“变声期”中不可用太强或太弱的声音练习发音。太强容易引起喉肌疲劳, 在加速发育的阶段, 喉肌相当脆嫩, 过分疲劳就有造成肌肉麻痹的危险。发太弱的音则不但不能好好地锻炼喉部肌肉, 还容易引起咽喉各部肌肉紧张, 经常这样练声会养成发音不良的习惯。

(3) 在“变声期”中练声须尽可能应用中音, 不可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 或盲目积极发展音域。因为唱高音须把两声带用力靠拢, 即须多借重披裂肌群的力量;唱低音则须把声带拉长, 须要环甲肌用力工作。这两种发音情形, 都是要偏用某一群的肌肉的, 在喉器正在加速发育的阶段, 过于偏用某一部分的肌肉, 容易引起机能发展失去平衡。

(4) 在“变声期”中嗓音使用时要比平常更有节制。因为当时发育“加速”, 发声器各部的生长往往会参差不齐, 而喉部各肌肉的发育也可能不均。有了参差, 发音时各部分的机能就不能很好地配合, 这样工作就比较费力, 发音比较不能持久。有了肌肉发育不平均的情况, 如果不节制使用, 虽然对发育较快、较强壮的某一部分可能有锻炼的功效, 但对发育比较慢的部分则可能有损害。一般最需要节制的是每次使用的时间。在“变声”的初期, 不论身体如何强壮, 发音情形如何良好, 每次练声最好不要超过十分钟;即使长时间练习不感到费力, 也宁可断断续续分开多练几次, 不要一次唱的太长。如果发音感到费力, 或是发音片刻喉咙即变“沙”变“哑”, 就更要把每次练习的时间缩短。声音开始变“沙”, 即须完全停止发音。在“变声期”中最好不要参加合唱, 因在合唱的时候, 轻、响、断、续都不能由己, 对嗓子的使用很难控制。据说大音乐家海顿 (Haydn) 与舒伯特 (Schubert) 都是因为在“变声”的时候参加合唱嗓子才坏掉的。

(5) 作发音的练习时, 须并用“开”与“闭”两种母音, 使拉长声带与缩短声带的机能同时得到发展。有人建议最好采用我国京剧“喊嗓”用的“依” (即西洋的ee音, 属于“闭”一类的母音) 与“啊” (即西洋的ah音, 属于“开”的一类音) 两音作为练习。练习时要注意不论发哪一类的母音, 须始终用像说话那样的气息, 才对嗓子有利无弊。实验证明要用像说话的气息发音, 声带才不能被吹开而受到损害。

(6) 如果发现在“变声期”中嗓音有不正常的变高现象或是由于心理不正常或身体发育不正常致嗓音没有按照正常的情况变低, 就应当多用“啊”音而少用“依”音作为练习。因为嗓音变高是拉长声带的肌肉至很薄弱而缩短声带的肌肉过于发达的现象, 发“啊”音声带是被拉长的, 多锻炼拉长声带的肌肉可促使声带伸缩的机能恢复正常。如果发现音变得太低, 因为情况恰与前者相反, 则须多应用“依”音作为练习。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机能状态[M].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篇3

一、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换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需担任教学中的主导和“平等中的首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的参与,主动的学习,积极的体验。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多尔所指出的:“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要求相互理解,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展开思维翅膀;统筹兼顾、巧妙点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一方面不要满足于“一桶水”,要终身学习、不断学习、主动学习,当一眼取之不尽的清泉;另一方面,教师要自觉地、积极地塑造自我,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胸怀理想、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人,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被学生接纳、支持。

第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情感升华的空间。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环境是指人们生活周围存在的客观条件);同时,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又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够适应环境、控制和改造环境的。人的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习产生于某些特定的环境中”。

构建这样一个民主型的课堂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这是历史活动课开展的基本前提。

二、正确处理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1、正确处理选修课、活动课与历史必修课的关系

中学历史选修课、活动课与历史课堂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学校历史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学习教材历史基础知识为主,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以外的历史教育活动,它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依托,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它强调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为主,鼓励学生增强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宽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途径的目的。

2、正确处理教材历史知识与课外历史知识关系

教材历史知识是指教师在班级授课中传授的知识内容,而课外历史知识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教师在班级授课中由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只能依据教材向学生传授指定范围内的历史知识,而且对所有学生的要求相同。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则不同,接触和获取的历史知识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更高层次知识、考古信息、学术界不同观点,多学科发展史或时事热点评述内容。广泛涉猎这些历史知识,既有助于吸收、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能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及时获取新的信息。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挥,得以自由、充分、和谐、全面发展。

三、活动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需

历史活动课是实现历史学科课程与潜课程价值的必需。历史学科课程逻辑结构严密、知识体系庞大、难度高,容易使天真烂漫的青少年过早地承担起成年人的负担。而历史活动课的活动性、实践性、自我总结性,则使学生学习气氛相对轻松,学生有更多的操作体验机会,获得第一手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知水平。历史潜课程的教育功能是隐性的,非公开的,零散的,潜移默化的。历史活动课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范例和实践条件,让学生去感知、认同和领悟其中的教育意义。

活动课对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学科课程与潜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历史活动课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地涉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如收藏课涉及的知识除历史知识外,还有物理、化学、音乐、书法、绘画等知识。历史活动课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表现在历史学科能力上,更重要的是还表现在日常生活能力上。从教育心理学来看,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能给学生学习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氛围,能有效地调剂学生的学习生活,减少学习生活本身给学生带来的某种压抑和烦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从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看,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得许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众多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篇4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各省市普遍地启动和实践一段时间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本次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带来新的理念正在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扎根、深化。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努力学习、积极反思,尝试着用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来指导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尽力做到“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作为课堂活动主导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其参与程度决定了这场改革在历史教改方面的成败。而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成长,关注学生的情商教育。这一理念被很多历史教师所忽视。情商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情感,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情绪体验的能力,主要包括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和谐相处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认知、人际管理方面的内容。在评价学生情商高低时常常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目标性、乐观、诚实、交际与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败最关键的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的组成。

透视目前历史课堂,不难发现随着多元文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新与旧碰撞的转型期,混乱在所难免;不难发现这些思想的变化必然影响学校这个小社会。目前大多数历史课堂中有太多的功利主义和社会潮流的盲从,缺失了真正的科学的情商教育。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

准确把握学生的情绪体验,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有情感、鲜活的个体,必须是一个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个体。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情感的种种表现,如关注、表扬、鼓励、期待、深情的微笑、爱抚等,会悄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到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了积极的情感信息。他们在老师的平等、信任、期待、被尊重的情感感染下,对教师也有发自内心的好感、信赖和钦佩。这种积极情绪,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历史热情和积极性,便能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这种积极情绪,也能激发学生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和谐相处等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认知、人际管理方面情感体验。而学习就是体验,就是成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着积极情感,也就体验着自己的快乐成长过程,从而厚积薄发。多年的教育实践和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之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师生情感现象。师生能够做到情感相通、心心相印,教师全身心地教,学生则会快乐主动地学;反之,师生情感不融洽则会使课堂活动的主体感到压抑、挫折,不能形成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利用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的情商

众所周知,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是客观存在,而人类作为实践的主体,本身是由许多有情感的鲜活的个体组成的,可见历史中富含人的情感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中能够有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这是历史学科的特征赋予历史课堂的成长财富,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养成和价值观实现的有效途径。

历史上,有“智商一般但情商很高”的人在事业上大获成功,最典型的例子要算历届美国总统了。最负盛名的华盛顿和罗斯福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的代表人物,肯尼迪和里根智商只属中流,但却因为善于交朋结友而被许多美国人誉为“最优秀、最可亲的领袖”。这些历史人物是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的很好材料。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这节内容时,教师将罗斯福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学生则在学习罗斯福这一伟人的生平中自觉地感受到他优秀品质,如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社会、自信、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的经历中汲取自己人生的精神力量,从而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从中体验历史伟人为了给人类谋福利等远大理想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进而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素材以激发完善学生的情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代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也很便捷。这不是说教师就要把学生知道的都掌握了准备好,而是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完善历史专业知识和素养,尽可能从多角度去准备课堂教学素材。如在选择历史素材时,要结合高中学生阶段特征,结合高中生自我意识强的特征,选取既不让学生产生厌恶、逆反情绪,又能准确反应目标要求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搜集材料。

三、教师要用自身人格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商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与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有密切的关系。情商教育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心灵生活世界问题,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认识到“我是人”的问题和“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其实质就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问题,即人的人格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首先要有爱。因为爱是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都需要的,是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过程。学生需要教师父母般的关爱,需要超凡脱俗的师爱。爱学生就是要真正了解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对学生负责任。记得有一次课堂测试中有几个学生试图作弊,我没有马上吓止学生,而是用眼睛告诉他们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举动。等到测试完成后我在黑板上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学生看后都若有所思,那几个学生脸上闪过了一阵红霞,我知道这是用尊重、包容和爱感化学生的结果。这也是一种成长,在错误中成长。其次,宽容即是允许学生犯错。但是允许犯错不是纵容学生犯错,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犯了怎么样的错,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从而杜绝后患。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5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 real 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 pictures or 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 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 … 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 must stop her from watching 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 bad for her 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 about the topic of the passage for building up interest / make 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 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 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 answers in 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 answers wit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 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 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 waste of time),就不如把句型“So +谓语+主语”与“So +主语 +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 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 Mei knows little about the weather in Sydney, doesn’t 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6

关键词 政治课 枯燥 无味 空谈

一堂课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即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调动起积极性,激发其兴趣,使学生产生“投入欲”,为此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导语,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导语运用的恰当与否,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编写过程中,打破传统教材的纲、线体系的编写模式,突出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却发现知识体系四分五裂、知识点分散、各个章节、上下段落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学完后很难归纳出一个知识框架,这往往让学生产生疑惑,对各个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产生了不少疑问。要弥补这种不足,还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就必须从“导”字上下工夫,让“导”成为引导学生答疑解惑的钥匙。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要攻克“导”这一环节,主要应注意“三个研究”:

一、研究课标和教材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教材是教学传递过程的主要载体, 我们必须重视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要明确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知识的要求,要从教材要求的具体内容出发,把握这些知识在整个节、章或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从而认识其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做到课标和教材的有机结合。新课标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不能做到课标与教材相结合。如某校一名教师讲《经济生活》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框时,仅根据“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这一级课标所写来笼统地设计导语(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有什么作用,它又有哪些基本职能呢?),那么其它知识如“货币的本质”这一重要内容就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忽视对教材的研究,过于强调课标,则造成教学过于单一,体现不出课标所辐射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这不符合课改的要求。而如果把二者有机集合起来,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如《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框,做为教师在设置导语时仅仅只要学生思考创新的意义和内涵,却忽视了课标和教材的结合,忽视了课文内容是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三个方面揭示出创新的意义和内涵,那么做为学生,又怎么会去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创新,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呢?

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学习方式

实施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处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学生呢?我认为,要从细微处入手,真正弄清楚“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学生又是怎样学习的”。如《文化生活》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一框内容,有个忆一忆“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如果课前不让学生先回去预习准备一下,上课时,肯定会有很多同学都不知所云,不知所踪,课堂里一片宁静,气氛尴尬。当然,也就势必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进程。因此,教师在设置导语时,尤其是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时,一定要预先认真思考,细心考虑关于此类问题,以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是否能够顺利的回答,是否会出现冷场的课堂局面,到最后,是否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况,最终,又是一场没有走出“独角戏”的窘境。

导语分为新课导入语和教学过程过渡语两种类型。

新课导入语在教学中一般出现在教学最前面,它的设定比较灵活也相当重要,这一类型导语的设定有两种:其一,根据上一课和本节课之间的联系,提问复习导入,即复习式导语;其二,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人物、相关的时事新闻、音频、视频资料或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物入手,即材料式导语。在新课导入语上应多使用材料式导入语,它和复习式导入语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如在讲《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框内容时,我就用了汶川地震的视频,让同学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在危机出现时,政府对危机的应急机制及其行为体现出了它们在履行怎么样的职能。

过渡语类型导语往往是把两个不同主题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是被教材删掉的部分,如果过多的给学生交代,就会喧宾夺主浪费时间。因此,这一类的“导”应把握两个主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一个关键词,从而设导,引入下题,语言要言简意赅。

三、研究时事政治,并与教材紧密结合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们对于某类时事非常关心,而时事又正是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也正是该学科所独有的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应有的放矢地把时事同政治课理论的教学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学校有位老师从高一就开始每节课的安排五分钟让学生自由发言,探讨最近几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并把所讲的一些重要时事与我们要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这种做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毕业班语文教师经验交流会发言稿下一篇:做早操时讲话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