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共11篇)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1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百花争艳,但一些教师仍感叹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是最大值地获取书面信息,培养学生对史实材料的分析、理解、概括、表达等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就“尝试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中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尝试教学理论历史教学应用教学效果教学创新

尝试教学理论萌芽于1980年开始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尝试教学理论是“尝试成功说”,它系统地提出了学生达到成功的七个条件,从实践上解决了学生达到尝试成功的操作化问题。尝试教学是尝试思想应用到教学中,是一种带有尝试特征的特殊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是要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大胆地让学生试一试,有困难可以向同学请教,然后尝试练习,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它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所在。

近年来,我在历史教学就进行了这种尝试性教学活动,活动中尽可能地运用尝试教学的新理念,教师不要先讲现成的结论,主张

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冲破“先讲后练”[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先练后讲”[学生先尝试练习,教师再有针对性讲解]的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这一理念,历史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就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出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与探究。比如:在高三历史基础复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可以出示思考题: 请回忆:①辛亥革命结束后有过哪两次复辟帝制的行为?结果如何?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几次革命斗争?结果如何?③根据以上两问,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通过问题设置情景,引入本课时讲授主题:1912--1919年间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那经济情况又如何呢?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回忆与思考。请思考: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时间与原因(历史背景)如何?②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情况如何?③列举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④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较在发展,为什么还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表现、结果如何?⑤概述并分析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影响。这样通过出示尝试练习题目,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认定,并进行尝试学习,导学指导。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让学生尝试仔细认真地发掘考点知

识,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分析材料的习惯,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等略)。把教材内容尽可能转化为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基础复习与探究。关于民国初年著名实业家及其主张,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供同学们阅读与观赏(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略)。通过阅读分析有关材料,让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归纳等处理能力。通过设疑可以教会学生会思考,把学生摆到主动学习的位置上,使学生感到是他们发现了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从而享受到学习活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动机。通过设疑,给学生营造一个思维情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突破重点,难点。通过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学中也需要一个教学性的反思。通过设定难度较高,立意较新的模拟题,以培养学生历史审题,立意,作答的能力。引导学生“史论结合”地分析问题,对前后知识形成关联。如:概述1840-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从政治、经济、思想分析中国民资工业的历史地位。在此,还可设置中国近代(1912-1919)出现

几种社会经济形态? 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设置尝试练习,进行目标教学,注重精讲,以寻求突破。出示图表,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认知能力,并能从中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区别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最后通过补充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精神的形成。

总之,在尝试教学中学习的新理念,有力地冲击了注入式教学的旧观念,这种教育新理念的出发点是: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也是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尝试教学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具体表现为四前四后: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练习在前,讲解在后;活动在前,结论在后。其教学的模式一般分为七步: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有一个基本模式。当然,也反对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灵活应用,可以多种变式,关键在于掌握“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

多年来,我从事着尝试历史教学的学习,深深地体会到它给我的历史教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具体表现有以下优越性的一面:①有

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近年来我所教的高考平均分逐年攀升。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力,减少课外作业负担。④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法不可能是灵丹妙药,十全十美,它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而起作用,在实施中也发现其局限性的一面:学生要有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且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力,低年级学生要逐步开始使用,高中生运作的效果较好些。因此,并不是每堂课都用,要扬长避短,灵活机动,把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体系。

在教学中我还认识到尝试历史教学与创新教育也有着密切联系,“尝试是创新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这一论断已被大家所接受。任何创造发明都必须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是发展创造力的门户。我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教师先提出尝试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思维束缚,学生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因而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思考空间宽阔。同时也是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历史尝试教学同各种教学法是有机的结合的,表现在尝试教学的理论是开放的,兼容的,具有巨大的理论回旋余地,能够接纳诸多教学法与之结合交融。在教学实践中已产生了目标尝试教学法,情境尝试教学法,愉快尝

试教学法,分层尝试教学法,尝试教与自主学习法,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法,尝试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法等。我们提倡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之间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是互相结合,综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尝试教学理论创立者邱学华专著:《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新论》等.2. 邱学华专著:《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2

实践证实, 尊重学生的人格, 亦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这是乐教乐学的关键。首先必须清醒地熟悉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时代挑战。“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 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 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乐教乐学教学法的主旨即在于充分尊重学生, 充分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确地意识到历史学习对他们一生的作用, 在快乐和愉悦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所以, 教师应深挖教材, 力争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相一致, 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在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 多种课型交错进行, 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写小论文等, 使学生感觉到常听常新。再加上高中生的思维特征表现为善于探索发现, 有较强的思维力和批判力,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 如秦始皇、李鸿章、彼得一世等, 对历史事件, 如贞观之治、体用之争、工业革命等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和评析,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 促使其进行以发现、判定、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学习, 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体现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1. 让学生学会调查探究, 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尽力挖掘, 如近现代史中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接观察的内容, 如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个人崇拜;学生非常感兴趣且极易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容,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文化史部分。手段是利用调查和资料阐述, 最后以剪报和心得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发表。在这一过程中, 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又使学生懂得了“用史实说话”中“史”与“实”的关系, 教师变成了真正的指导者,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凸显了出来。

2. 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 学会批判,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对历史的熟悉、理解, 仅依据占有的材料的丰富性是不够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见识, 显然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乐教乐学教学法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 “乐”在这里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代社会合作与交流是两大特征, 试想, 一位学生的资料再多, 假如不合作, 不交流, 那么就既不能锻炼其生存社会的能力, 也不能开阔其视野心胸, 更无益于社会。因此, 学生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 学会批判,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三、加深理解, 融教材与事实为一体

随着历史高考理论思维考察力度的加大, 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也日显重要。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 一定要有意识地灌输和补充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 从比较科学的角度, 对历史人物、现象、观点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和评价。但必须注重历史课不是理论课, 历史理论必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 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这是历史发展的深层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好反映了这一点。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爆发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 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使英国首先跨入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集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与辩证关系。只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 让学生懂得以理论统帅史实, 从史实的分析中发现理论,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历史知识, 也才能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科学的历史理性思维定势, 历史教学才有灵魂。乐教乐学的精髓在于最后的理性经历阶段, 意即能够完整且有逻辑地陈述自己已经理解的历史。乐是理解的基础, 理解是教学的目的。真正达到理解, 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尝试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应有的批判精神。

显然, 乐教乐学教学法始终存在教与学这一矛盾。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历史功底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名师出高徒”, 要害在于教学质量。要保证教学质量, 首先要看教师的素质。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要具备应有的思想、理论修养, 这是明确教学思想的根本。其次要有广博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 要十分重视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容和学科能力结合起来。再次要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与学这一对矛盾, 应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乐与苦也是相对而言的, 在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先苦后乐, 苦去乐来”, 这道出了乐与苦的辩证关系。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乐教乐学教学法, 是目前我们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二是多种方式的学习策略, 让学生学会调查探究, 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用自己的立场说话, 学会批判, 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三是加深理解, 贯通理论和现实。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重点 信息 学科

开放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而言,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思维、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本文就是根据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谈一些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实施开放式教学的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创新、合作、竞争能力和把握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我不断地尝试改变单一、被动、封闭的历史教学,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重难点上拓宽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以充实历史事件的过程,丰满历史人物的形象。如在讲述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关系时,就补充了两则材料。一则是革命家吴玉章的回忆:“端方的领兵入川,不但更加激起四川人民的仇恨,使四川人民斗争的火焰愈益增高;而且鄂军西调,武汉空虚,又给武汉的革命党人造成了一个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后来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比较轻易的成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条件。”另一则是孙中山所说的:“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通过这两段材料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捕捉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用文献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熟悉到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

2、信息上拓宽

高中生已处于青年初期,是一个趋于成熟、独立走向社会的预备时期。他们的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稳定、更趋成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问题,比较全面地看待事物。而且他们开始能对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出论证,对各种经验材料加以理论的说明。对别人提出的观点一般不愿轻信盲从,对某些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想法也常易固执己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突破教材的限制。

另外,信息时代的媒体为当今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为使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弥补教材滞后之不足,适当接触某些新观点和新视角是必要和有益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尝试用现代化史、文明史、全球史的全新角度去拓宽眼界,从历史专著、报刊的解密档案以及网络上传下载的资料,适时引入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史学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史学动态。如关于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科研成果、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以及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评价、“洋务运动”的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熟悉、法国雅各宾派专政政策的负面作用、苏联在二战前中立自保立场等。

事实上,通过引入最新史学信息,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一言堂”的不足,同时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能力。

3、学科间拓宽

历史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历来就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观点,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

首先是历史与政治的结合。政治学科中哲学常识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与政治的结合,是以唯物史观为依据,从具体史、事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形式来熟悉、诠释历史问题,从而发现历史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使学生在熟悉上有了质的飞跃,也有助于学生在动态历史事件学习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与政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因为学生对时事热点和国际关系比较关心,也比较感爱好。那么,教师便可以利用学生的爱好,针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时事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现实的观点去客观地评价历史,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进行思想教育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其次是历史与地理的结合。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联系自古就十分密切,古代学者在研究历史时,十分重视地图的使用,有“左图右书”的说法,认为应该“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这也道出了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教学和史地学科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再次是文史结合。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少量的实物形式)记录下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语文中相关课文,与历史教学同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中国近现代史引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序》、《改造我们的学习》以及毛泽东有关诗词等。

当然,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历史与政治、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等学科联系外,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如喜闻乐见的音乐、美术等作品以形象、生动、直观的素材优势展现了历史内容,假如适时、适当地引入课堂教学,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学。

除了以上所说的内容外,为了更好的实施开放式教学,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也可以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入手,师生共同搜集有效信息,就近开发乡土人文资源,从而大大的突破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灵活而有弹性的发现学习中促使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贴近和感悟历史,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历史熟悉。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4

【摘 要】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它的根实际上深植于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能从低到高地得到逐步培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尝试

学科素养是学科课程的立足之本。历史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其实就是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其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以下简称“考纲”)也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每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且需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自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以来一直注意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 知识是基础,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课标”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知识既是具体的,也是整体的,既是独立的,也需要前后贯通、上下相连、左右相逢,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和独特,也要对它进行消化、加工、提炼,把“死”知识变成“动”、“变”、“活”知识。引导学生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说明了什么或还有什么?”四步法学习、掌握每一具体历史知识点。如学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又称“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是什么——概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为主要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为什么?——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无产阶级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易于发动组织,是革命的主力军。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怎么样?——作用: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红军发展到十几万人。说明了什么?——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之一。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灵活采用歌诀、数字、字头、概括、图示、列表、比较等记忆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文史知识既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自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皇帝的谥号开始后,被引入命题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考查范围日益扩大:2008年全国卷考查“阴”“阳”,宁夏卷考查“生肖”,海南卷考查“干支纪年”,2009年全国卷考查姓氏的起源,宁夏卷从甲骨文的“年”考查“有年”的意思,2010年全国卷Ⅰ考查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2011年全国卷考查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2012年上海历史卷考查公元纪年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等,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上述文史常识的基础上,还应拓展如中国古代的避讳、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节气、年龄代称、人物称谓、四书五经、史书的编写体例、国学、京剧中角色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

二、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能力如何,决定着历史素养的程度。“课标”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纲”具体阐释为四项能力即:“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这四项能力中,第一项这是准确认识、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实质的前提;第二项是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历史数据、历史概念、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历史原理与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第三项是通过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四项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更新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在视教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材料教学和问题教学,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历史学习、教学、研究的基础是材料,用材料说话正是历史教学本身的特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材料倍受教师重视,材料教学已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材料对教学情境的营造、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能力的锻炼、历史思维与意识的培养等举足轻重。如在学完中国古代经济后,笔者选用以下一组材料: 图1牛耕画像石 图2 图3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黄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图4 北京天坛祈年殿──皇帝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材料1:

这则材料的四张图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历代统治者采取的祭祀农神,祈祷丰收,修建水利工程等重视或鼓励农业的措施。接着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制约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2: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要将主张盐铁官营、剥夺商人的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油烹以谢天下。——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生活在西汉强盛的司马迁以独特、敏锐的眼光肯定商业和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反对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3: “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乌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史记》

材料4: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特点》

这两则材料不仅主要论述了白圭等商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的经商理念,而且还概括出了指出战国、明朝我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材料5: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便捷的水路,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这则材料论述的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6:

(雍正帝)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这则材料主要论述的是雍正帝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及其依据。

通过这组材料的阅读、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获取有效信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明白了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农业发达,虽然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手工业发达,商业不断发展,应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等唯物史观的观点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能力。

三、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2]“历史素养所要求的历史意识包括„„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3]“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清楚地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而是意义重大,历史知识是学习其它学科,尤其是其它人文学科的基础,学习历史有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公民必备的文化修养,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有助于正确地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读史能使人明智,历史具有资政功能等。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老师或教材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

[4]累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既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现实思考,即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研究,如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研究,对近代化探索的研究等,关于经济全球化,在帮助学生弄清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分析经济全球化出现与发展的原因,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主要表现、本质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更应引导他们分析中国在入世后的应对措施: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商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帮助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分析,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研究等,还要指导学生在看重人类文明成果的各种表现形式,敬重并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步学会以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作为衡量标准。在情感文化认同上,历史意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具有几千年多民族长期共存、多种文化交融发展历史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只有回放到历史中,只有用历史来检验来印证才更有说服力。

四、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p.2)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思索以及我们的行为活动都受价值观的影响与指导,价值观是我们判断事物利弊、美恶的一个标准。价值观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信念,它持久而有力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以及目标。价值观存在着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境界,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层层推进并不断升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要求人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一是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观点来阐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如学习西汉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时,先让学生清楚汉初统治者面对经济凋敝,民生困苦,为维护统治不得不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后,汉武帝就采取了“有作为”政策,加紧对国内的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从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发展,民族相对和睦,文化发达等)、实质(封建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统治者不要剥削过重,使多数自耕农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出现原因(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政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最高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鼓励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物质基础;前代积累的基础;政策的延续性;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前景(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辩证认识(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盛世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基础之上的,不是人间天堂;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改变,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一直存在)及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等方面正确看待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盛世。总之,笔者通过近几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实践深深体会到:历史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培养的主要环境与条件就是课堂教学和探究实践,它的根实际上深植于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基础历史知识,拓展文史常识,变革教学方式,主要通过材料和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能从低到高地得到逐步培养。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5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JEFC BOOK5 UNIT4 Making the News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新闻”,内容涉及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新闻采访的基本程序等。“热身”(Warming Up)部分通过讨论“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What is your ideal occupation(理想职业)?”来引出报社各工作人员的工作类别和所负的责任。

“读前”(Pre-reading)部分首先通过一个调查问卷来引导学生去考虑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引导学生谈他们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最后通过一个“假设”为下一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互动交流中,获得足够的思维启迪而萌发求新、求异的动力,从而促成知识与能力,智慧与品质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是一个理科强化班,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且上课的气氛一直比较活跃,尤其对这种“小组讨论”非常感兴趣,经常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和短语:occupation, journalist, editor, photographer, curious, recorder, acquire, cover a story, have a “nose”for a story, concentrate on

(2)、重点句子:What kinds of jobs does a journalist have?

What are the qualities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

2、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Enable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3、学能目标(Learning ability goals):Help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qualities needed to be a good report.

五、教学叙事

“讨论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引发学生论知经验同新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激起质疑探究的兴趣。并在师生、生生互动式对话交流中,通过质疑、析疑、辨疑,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为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本课时教学中运用了:辩论式小组讨论;采访式小组讨论;合作式小组讨论来进行教学尝试。

1. 辩论式小组讨论

通过辩论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让学生在讨论:To be a good journalist, what quality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主要集中在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和hard-working 这两个方面,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组内讨论,然后每组各选出5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选择的理由,看哪组更有说服力,找到的理由更充分。由群众评委投票产生结果,并对获胜组予以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2. 采访式小组讨论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紧接着前面的环节,笔者趁热打铁,又来了个“头脑风暴”。Ask:Suppose you were journalists from China Daily, and you are interviewing Kobe, a great basketball play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ask? 笔者事先布置班里一位口语较好的男生扮演Kobe,并和他一起准备了一些有关Kobe的资料,上课之前把一些问题以小纸条的形式发给班里的学生。举行一个记者招待会,让班里的其他学生扮演记者,对Kobe 进行提问,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学生们不仅轻松安闲地参与其中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亲自参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 合作式小组讨论

课堂讨论时,小组的划分可以随机性,这样做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在小组中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讨论到Who are needed in producing a newspaper?Do you know what kinds of jobs they usually have?的时候,让学生5人一组,分别扮演Journalist,editor,photographer,designer和printer,根据某一主题,讨论各自的任务,并尝试完成一份英语报纸。由于学生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的积极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讨论的一员;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时对学生提供帮助。总体来说,在本课时中,教师扮演了设计者、指挥者、解释者、监督者、评价者的角色。

2.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

3. 小组讨论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更符合高中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以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4. 课堂气氛活跃固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小组活动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学生乘机乱动,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从而影响课堂效果。怎样有效地控制课堂纪律,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懈地尝试和努力。

参考资料: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6

作者/ 危登铭

摘 要: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问题情境;讨论式

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是,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却被打入了“冷宫”,使学生总认为学习历史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等,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某人起床后先用潘婷(美国保洁公司品牌)洗发水洗头后,然后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法国)洗面奶,穿上阿迪达斯(德国)外套和耐克(美国)运动鞋,吃了昨晚买的肯德基(美国)汉堡,带上诺基亚(芬兰)手机……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何趋势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展讨论课,培养民族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所以,在开展讨论课时,教师要选好具体的问题,问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在讨论课上,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本文就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讨论课,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在讲授完这节课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对“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辛亥革命的意义。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学生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甚至还举出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如,袁世凯窃取劳动果实之后,仍然使用的是“帝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既可以调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学生得到健康的

发展。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

第一, 符合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与成长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能够有效克服传统 “以教材为教学主题”的弊端, 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以此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符合新课标标准的要求, 是对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与贯彻落实, 强调学生将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突破传统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模式的束缚, 注重高中生完整而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 能够帮助高中生构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情绪, 进而通过历史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模式,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看待历史问题, 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与历史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 一) 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是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 历史学科自身就是一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较强、符合教学学情的生活化历史情境, 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持续高涨, 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 并愿意主动配合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 进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帮助学生掌握近代以来人们饮食、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发展, 并了解变迁的因素与特征。 此时,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与服饰搭配, 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 二) 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背景下, 不少教师都学习和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 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者与组织者, 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点拨与引导, 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时, 可以运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做好合理的教学铺垫,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帮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 在进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合理引入当前社会的政治制度, 包括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与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比较, 以实际生活问题引出教学内容, 教师再详细讲解知识重点, 提升教学效率。

( 三) 理论结合生活深化学习内容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 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能够将历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只有将具体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问题整合在一起, 才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并认识到学习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 体会到历史知识的魅力, 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深化学习内容。

例如, 在进行《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的教学时, 针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真正不结盟政策, 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发展同任何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并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实际生活问题辅助讲解, 如实行并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参加和举办APEC会议, 加入世贸组织等。通过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意识, 帮助他们理解历史课程内容。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还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 高中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应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 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本文笔者主要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重点分析与探讨, 同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樊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 2015 (05) :19.

[2]黄晓燕.新课改下中学历史生活化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4.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8

关键词:传统儒家教育观; 传承; 高中历史教学; 探讨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传统儒家教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JYC16113005)研究成果.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论。 它所提出的有关教育功能、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观点, 符合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我们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准确把握传统儒家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发掘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实质,探究其在完善道德、健全人格、尊重学术、身心俱健、致用创新、敬师爱生、培养情趣、创新发展等方面的规律,推动我国中学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高中教育正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形成与积累阶段,不少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过分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但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协作、服务、奉献精神较差。这种缺陷的产生与我们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脱节和出轨、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不无关系,导致一些学生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素质不全。面对这种教育状况,我们必须进行反思:如何在高中教育阶段加强对中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那就是进行传统文化的补课,尤其是通过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儒家教育观全面推动师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品格与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传统儒家教育观有利于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一统”思想教育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局面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之所以具有奋发图强、独立自主、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优良传统,这主要是“一统”观在长期的历史熏陶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心理定势.从孔子的“一言而丧邦”,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礼治”,到韩非的“法治”,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模式到朱熹的“理”、“气”之学,无一不是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荀子强调“四海之内,若为一家”,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渲也”,就是“一统”思想的集中表现。通过高中历史课教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同时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在认真思考后,吸纳、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德树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儒家教育观有利于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教育部在2014年3月26日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可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下一步重点是加大高中阶段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新指导纲要对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对下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与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与探索推广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着眼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新时期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刻的探索研究,运用孔子等儒家教育理念与新时期高中教学目标、方法、内容、方向及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为新课改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三 传统儒家教育观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优良传统,对中华民族追求理想的人格,以及崇德精神、奉献精神、愚公移山式的实践精神及至爱国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就是这种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的自觉追求者。孟子则在继承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上。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的独立意志和尊严。荀子则是强调“外王”比“内圣”更具有现实的实践品格。他认为人类的心理、道德是在外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才能形成并逐渐内化、凝聚和积淀的。传统儒家教育观蕴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理念,倡导“德行”教育、“言语”教育、“政事”教育和“文学”教育等。所以我们高中历史课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再现,也不仅是把已有的是非评价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思考问题、分析是非善恶,提升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能力。

四.总结

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数千年各种内忧外患而始终存续和发扬光大,在全世界独此一例,这正是封建统治阶级大力宣扬儒学的结果。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都闪烁着灿烂光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而他们又都可以溯源到儒学结构之中。当然,它也要受到历史的、阶级的约束,因而,在民族的心理结构中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因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其消极影响,教育学生学会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舍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张东甍;浅析儒家思想对当前中学德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9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尹明德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

历史情境

课堂效率

研究性学习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被引入了历史教学之中。多媒体计算机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我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多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 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很多领域。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围绕课程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设计丝丝入扣的课堂提问,对于一些比 1

较难懂难记的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可以分专题到Internet的有关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课堂教学。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表现力强、内容高度浓缩、节奏快、效率高。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可将用多媒体软件预先设计好的测试题目展示出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多媒体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人性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境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2

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后,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逐渐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能也由“教学”转变为“导学”。

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学为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和学习自主性的深度和广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尝试教学在高中历史教改中的探讨 篇10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历史学科的合作学习,是显著区别于“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是指历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课堂教学环境或非课堂教学环境中,在教师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的指导者的宏观指导下,小组成员问合理分工,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共同负责地、主动地学习历史材料或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成员间是互相依赖的,教师又是以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从而使小组成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表明。合作学习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学会合作也是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选取适宜的合作策略。

二、历史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小组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自愿结组到按座位结组的过程。最开始根据班级人数选定几个组长,然后自愿结合,教师加以指导,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但这种分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理想,学生需要调换座位,给课堂纪律和班级管理带来一些麻烦。并影响学生的课间休息。后来采取了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分组方式。但在目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最快捷、最简约有效的分组策略。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活动内容协助其分配角色,并告知各自必须完成的任务。妞制作“中国人的信仰”美术粘贴,教师可把学生分为异质四人组,每组负责对一种中国的信仰体系研究;并协助小组分配好每个学生特定的角色和任务:研究者负责获得信息,图案设计者负责整体形象和人物粘贴的组合设计,负责解说的人描出人物轮廓、画出粘贴画的草图供教师审阅,负责注释的人主持对几位哲学家的引言进行解读的讨论。

2要严格要求合作纪律。教学活动本身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课程理念提倡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意味着对纪律要求的放松,而是对纪律的更高要求:以往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当“录音机”,整堂课以静为主;现在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要明白教师的要求,又要动手、动口参与活动,还要静下心来听取他人意见,动静结合。历史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自我控制力差;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差等都是影响纪律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适时调控课堂,力争做到张弛有度,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采取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刚开始时,可设计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其做好讨论纪录;然后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结、评比。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问相互提问,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适时评价设计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组内的荣誉感。比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有一道动脑筋题: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合作式教学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由于这个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自由发挥,这就为小组内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班的七八个小组发言很踊跃,有按时间来说的、有按历史情境来说的,发言内容丰富且不乏灵感。

4要关注学生认知特征,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初中的学生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敢大胆指出别人的不足,能按教师要求去积极讨论。特别到七年级下学期、八年级、九年级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素质储备,合作学习更是适合他们。当然,这期间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把学生的合作成果作为成绩评价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发展性教学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具体过程和实效性的共同关注,促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积极参与,使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另外,发展性教学评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和小组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如教学实践中开展的课外小组合作制作电脑历史抄报、研究性论文撰写等,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于高中英语教改的尝试 篇11

一、分析造成高中英语教学困难的原因

1.英 语 教 学 内容 与 教师教 学方法 、风格 的 变 化 。

与初中英语相比, 高中英语在内容上更加复杂, 语法难点更多, 教师不能再以初中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高中英语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上, 由于课堂教学内容增加, 教师讲课的速度增快学生再也不能只靠记忆背诵的方法掌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 而需要理解后才能消化。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方式上缺乏理性思考, 课堂讲述不够生动幽默, 缺乏感染力, 课堂氛围枯燥, 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英语教学, 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2.学 生 的 依 赖 性 很强 , 缺 乏 自 主 学 习 。

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是从小到大伴随而来的。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 教师一般会把所教的知识转化成让学生背诵的东西, 这样对英语教学行之有效。但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科科目明显增多, 教师不可能再以初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多地靠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掌握, 尤其对于英语, 要自学的内容很多, 但反映出来的是高中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精神。

3.高中英语师 资力量不够 。

对于高中教学来讲,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英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语法知识、词汇词组、写作、听力、口语等都需要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学生做好学习上的指导。教师高效教学是学生最快掌握知识的方法。现在, 很多高中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尤其在英语科目上, 学校缺少高学历、高水平教师, 以次充好, 部分教师缺乏阶段性的学习, 对新知识及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合理运用, 造成英语教学面临困境。

二、加强高中英语教改的对策

1.选 择 合 适 教 材 , 合 理 安 排 教 学 课 时 。

高中学校在选用英语教材时, 要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和高考的要求, 以及学生的心理, 合理选择教材。当然, 在选择好适合高中学习的教材后, 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做到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条件下, 保证学生在现有的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 融会贯通。

2.加 强 运用 科 学 技术 手段 教 学 。

首先, 多运用电教手段, 这是强化直观效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电教教学有很多优点, 对教师讲, 录音带的使用方便学生清晰地听课, 不但提高了讲课内容的质量, 还节约了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原声进行录音, 以便进行不同水平的同步教学, 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对学生的便利在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 通常带有耳机,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以便专心听讲;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加以复制, 再现课堂教学内容, 以便加强复习。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加强对计算机的使用, 这是主要教学手段。当然,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实践性强, 计算机只能作为辅助英语教学的工具。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与教师教学并不冲突, 一定程度上讲, 其有助于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加强英语教学活动的创新。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教学的工具, 利大于弊,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培养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与 思 维 能力 。

不断深入的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在加强课堂听课学习的情况下, 课余时间自主复习与掌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同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在传统的思维上加以创新, 将英语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在英语的学习中产生新的想法, 加以课堂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不断挖掘学习乐趣。

4.加 强 学 习 方法的 指导 , 培养 学 生 良 好 的 习 惯 。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蜻蜓点水式地学习而要不断深入。英语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便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因此,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前期预习、课后复习, 这是对学习内容记忆的消化和巩固 过程。要 不断增强 听、读、写的 能力 , 作为语言 学科,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教师要明确课文中的好词句, 安排学生朗读背诵, 培养学生语感, 告诉学生多听英语歌曲及听力内容 , 培养听力 水平 ;要多写 , 从写句子 到写短文 , 逐步加强。

三、结语

高中英语的课改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改革, 教师不断遇到问题和困难, 应该饱含信心并耐心地解决。在面临困难时, 从自身授课方式出发,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上研究了高中英语教学对策, 便于教师借鉴, 力争在教学中, 取得较高成效, 不断培养出优秀的英语人才。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改革, 虽然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现状看, 其还需不断完善。在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导致教师难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更无法让学生真正学到新的英语知识和本领。因此, 要强化高中英语教学效果, 就必须深入进行教育改革。本文研究了高中英语教改的对策。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教育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琳.浅谈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6) .

[2]陈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Z].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创先争优争做先锋征文下一篇:青少年压力与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