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共10篇)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1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考虑了“我应该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老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己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己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角色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知道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考虑自己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考虑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应该非常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开放拓宽文本资源, 发挥文本的引导功效

历史文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途径和物质载体, 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生成点”。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 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时刻不离历史课程文本, 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这样的教学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即鼓励学生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拓宽知识视野, 最大限度地发挥文本的资源引导优势, 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历史技能更具有深广性。

笔者以为, 开放拓宽文本资源, 发挥文本的引导功效, 就是要体现在“活”字上, 即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活学和学活”。这样的开放性特点主要体现在: (1) 拓宽文本知识的范围, 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来拓宽知识的生成空间, 为他们知识和技能生成奠定基础。 (2) 鼓励学生探究文本, 借此来帮助他们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和文本的知识内容。 (3) 注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优化生成, 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更为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达到深入浅出的境地。 (4) 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 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 以激活他们的学习激情。

二、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认为, 历史课程知识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即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因此, 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一方面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

笔者以为, 注重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主要体现在: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最近的发展区域内都能够提高发展。 (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知识, 进而优化自身的历史技能。 (3) 允许学生就自身理解的某个历史观点进行辩论, 让学生从彼此的辩论中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观点。 (4)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加深对某种历史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三、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掌握课程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引导下, 能够懂得历史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价值意义。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质疑和大胆思考探索, 以此来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不仅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要, 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笔者以为,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本领, 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历史课程基础知识。 (2)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 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3) 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索成果,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感悟, 帮助学生更好梳理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4) 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发展创新能力。

四、开放性作业

所谓开放性作业其实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的问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切, 一般没有现成的确定的答案, 要求做题者去假设、猜想、验证, 并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作业的设置, 其目的就是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 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以人为本, 正视人的知识基础、情感个性的特点与差异, 尊重人、信任人,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教学氛围。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 要强调人的主体作用, 要多一些弹性, 少一点灵动, 使我们的教学既要放得开,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又要收得拢, 顺势诱导, 从而拓宽教学进程中的人本空间, 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五、反思

其一在于教师主导作用有明显的弱化趋势。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主导, 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干什么!当前某些开放式教学, 教师用纯粹的放羊式教学, 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 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可以了, 至于学习的过程那是学生的事。学习的过程属于学生固然不错, 但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并不是十分强, 教师岂可视而不见, 放任自流。

开放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历史课堂;开放理念;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形式,通过课堂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对于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封闭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都显得过于封闭,这样封闭的课堂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开放教学理念,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化,以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历史课堂。

一、开放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教材构成了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然而,教材内容毕竟是经过筛选的内容,在内容量上显得不够丰满,如果我们一味地束缚于教材,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立足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敢于打破教材,这样,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才会更加丰富,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时,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为了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笔者就让学生联系了一下上世纪至今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学生对比一下南京条约中的开放口岸和今天我们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的异同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南京条约》中开放口岸的影响,还能把历史同现实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一次国情教育。

二、开放教学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占据着主要地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但这种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却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节奏都由教师一个人决定,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过小,这样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意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开放历史课堂教学,引进多种教学模式,像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活动式教学等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打破历史课堂的沉闷,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就摒弃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充当魏国、蜀国、吴国的历史探究者,让每个组就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搜集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探索,包括三国中一些主要人物的事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三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三个国家的基本状况等等。以这种学生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搜集了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内容,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教材上所没有的东西,课堂内容显得非常丰富,不仅如此,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开放教学工具

很多时候,历史课堂过于封闭都是受到了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我们能够开放教学工具,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多媒体是一款集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并且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大存储和快速显现的功能,因此,有了多媒体工具助一臂之力,就可以有效打破历史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化。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这课的内容时,就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唐朝与国外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活动。在多媒体工具的帮助下,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用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而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根本无法呈现,不仅如此,如此巨大的信息量在传统的教学工具下也难以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展示出来,由此可见,教学工具的开放也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过于单一,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开放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除了考试分数以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听课反应、发言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范围,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也要列入评价内容之中。通过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课堂,使得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综合的提升。

五、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但我们不能把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唯一场所,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到更多的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很多课本上没见过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历史知识竞赛,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一下历史古迹、历史博物馆等等,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开拓眼界、拓展思维。

开放历史课堂的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学生在开放的历史课堂下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努力从多种途径入手来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红娟.开放历史课堂,推动历史学科的素质化[J].文理导航,2013年第4期.

[2]包义华.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开放探究式学习模式[J].时代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10期.

[3]陈笑梅.浅谈历史学科开放式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3年第26期.

关于秦始皇的七年级历史作文 篇4

《真秦始皇》这本书以正反论证的方式分析了历史,并对秦始皇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确实,他用“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方式统一了中国;他“焚书坑儒”毁坏了众多的文化典籍;他征发七十万罪犯来为自己修建宫殿、陵墓……但是,他在位三十七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大臣;他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保护人权的法案;他灭六国却未诛灭其王公大臣,而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这众多的历史事件夹杂在一起,让我有些凌乱,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秦国在攻打楚国前,老将王翦提出要用六十万军队才能灭楚,而大将李信却说只要二十万人。秦始皇听信了李信的话,而王翦因为计谋不被采用,负气卸甲归田了。不久,李信大败而回,在秦始皇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斩李信。以秦始皇暴君的名声斩了他毫不奇怪;第二,不杀李信,再发兵让他戴罪立功;第三,向王翦认错,请他出征。历史上大多数君主都会选择第一条路,例如:诸葛亮斩马谡,汉武帝斩王恢……明明是自己的错却要斩杀将领。而秦始皇是怎么做的呢?他得知李信兵败,大怒。不过他没想怎么处置李信,而是驾车前往一百多里外的王翦的老家频阳,当面向王翦认错。

秦始皇用几乎恳求的语气对王翦说:“楚军正在向西推进,我知道将军您有病在身,可是您怎肯心抛下我不管?”秦始皇真的害怕楚军吗?非也!以秦国之力,现在的楚国不可能撼动秦国江山。而王翦依旧不依不饶:“老臣年迈体衰,大王您还是另择良将吧。”秦始皇再次认错:“老将军别说这样的话了……”王翦说:“大王如果你非逼不得已让我去打楚国那就非六十万不可。”这话有点欺人太甚了吧,敢和一个暴君这样说话,他活够了?秦始皇怎样回答呢?“都听你的!”一个君王对自己的臣子这样,其胸襟可见一斑了吧!

秦始皇还是你印象中的暴君吗?王翦作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谋深算的将军,如果不是深知秦始皇为人,怎么敢这样说话呢?能做到像秦始皇这样主动向自己的臣子认错,在历史上的君主之中又有几人?再看看历史上众多被公认为“贤明”的君主,他们就没有暴行了吗?“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上哪一位开国君主不是踏着鲜血登上王位的,难道他们就应该被称之为“贤明”吗?不尽然吧。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他书同文、车同轨,使整个国家融为一体;他焚书,但它却保留了所有书籍的副本,最终却被项羽付之一炬。他真的是暴君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篇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2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就要多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4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和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习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5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习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习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习杜郎口模式还是学习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习、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习。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习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习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习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习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习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习,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平,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习。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习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7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初一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中一些古文材料,初一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

(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 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有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情境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积极争论问题,并且逐步过渡到喜欢上历史课,从而才能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农村高中;开放武;历史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思维、教学形式、教学时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本文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尝试。谈几点本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体会。

传统的教学观不利于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而目前对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材料说”;一种是“框架说”。而开赦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也就是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教材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主體而存在。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拓宽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突破教材限制,补充一些历史材料和历史细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媒体网络技术,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供信息、设置情境,并以此来呈现生动又直观、真实而绚丽多姿的画卷,运用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与突飞猛进,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效果。

二、拓宽信息

高中生已经开始趋于成熟,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够从全方位来分析问题,可以比较全面地看待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应注重突破教材的限制。另外,信息时代的媒体为当今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地接触某些新观点和新视角。同时,教师应多方面搜集资料,适时引人充分体现本学科时代性的最新史学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史学动态。

三、学科闻拓宽

在当今高考学科大综合时代,各个学科都应该加强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1.历史与政治的结合

历史与政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时事热点的结合上。学生往往对时事热点和国际时政比较关心,也比较有兴趣,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爱好,针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时政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用现实的观点去客观地评价历史。这样做,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历史与地理的结合

历史是空间性和时间性较强的学科,说明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时间、空间概念教学。史地结合题在平时测验和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史地结合,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3.文史结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语文中相关课文与历史教学同步,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开放式教学,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本,以扩大学生的阕读面和知识面,从而突破教材的限制,进一步扩展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应用得当,是行之有效的。首先,它调动了师生两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主体性的体现。第二,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趣激发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这种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是有帮助的。

开放式教学,还仅仅是尝试,虽然其优越性不容置疑。但毕竟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有待充实和提高。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全水妹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习都步入了正轨。这段时间里,有成就感,也有受挫感,但的确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原先设定的教学模式并不贴合学情,导致我开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一、学情分析

我实习的学校在北京,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共负责80名学生。

在北京市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均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会考,九年级不再学习这四门课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很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十分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的教学任务,是初中阶段的第六本课本,也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富裕。

就学校的历史成绩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单从我负责的三个班级的成绩来看,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将近有一半学生历史成绩不及格,但是每个班的优秀率在6%左右,与地理、政治、生物这三科同样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比起来,优秀率太低,不及格率太高。在我的了解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任教班级的第四位历史老师,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是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师生之间是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彼此适应的,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更换一次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这门课程也会失去归属感,使他们从心里认为这门课不重要。

(二)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需要在两学年的时间内学完六本书,资料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迫于教学任务,老师不得已加大课容量,讲课速度也偏快,以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在历史方面下的功夫可能就相对语文数学等少一些。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反思

截止到这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在将近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善的方向。

(一)学生状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理解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务必要加大对学习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资料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 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明白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资料是什么,甚至有些资料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之后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习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资料要用两个但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忙学生对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用心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平铺直叙,缺少亮点

平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忙学生对历史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到达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能够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用心的态度。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9

1、在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种自信心也逐渐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2、学生逐渐养成了遇到问题时,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找同学进行探讨,班级形成了较浓的学习气氛。

3、在实施过程中,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创新的精神。

当然,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路凯歌,这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

1、课堂驾驭上: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缺乏,有时上课较容易受学生情绪影响而打乱教学计划,比如学生“不愿动”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皮的学生上课捣乱时如何引导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讨论时不能收放自如。这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以期改善。

2、时间把握上。如果一节课采用的形式多样,或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就可能会造成时间上的不足而耽误了这节课的预定内容,影响教学进度。这就有一个过程与结果的矛盾,重视哪一个呢?照新课标要求应重前者,但是该掌握的没掌握到也不行吧?

3、学生的参与面有限。学生在展示时往往希望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能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但班级有部分学生惧于走上讲台,因此课堂上活跃着的往往总是那么一部分人,部分学生参与不到其中。

历史课堂实效与教学反思 篇10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实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在师生对话中、在片区教研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有其内在原因。一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较简单,只要花点时间即可;二是一些学生认为电影、电视、网络使历史呈现更生动,相对历史课堂则枯燥无趣;三是某些学生认为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较简单,详加讨论意义不大,没有必要占用太多时间;四是一些学生认为中学历史采用开卷考试,考试时可翻书本,不要死记硬背;五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何必深究学习;六是在以往应试教育影响下,只专注于语数英,忽视史地生物化……以上种种行为,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对教学效果有更好评价,知道不足,以便下节课上得更好即教学反思。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对此深有感触,经过自我反思、师生沟通,课堂效率明显好转和提高。

一、自我反思,缺乏师生有效沟通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可是师生沟通不够深入,某些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某些学生缺乏包容心态……

自我反思、师生沟通是必要的,更必要的是有效沟通。沟通途径是多方面的,以下谨以三个角度来说。

(一)引导优秀生形成包容心态。

针对优秀生“吃不饱”的现象,教师要更充分地备课,避免课堂“一视同仁”,教学设计要有“梯度”;并利用课余时间,让优秀生与教师“零距离”思想交流沟通,重在表扬优秀生的智慧和领悟能力,并引导其包容中等生、后进生的“兄弟姐妹”。

(二)引导学生认知各科平衡发展。

这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当今福建省和南平市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和等级评价制度正是适应了时代要求——培养和选拔综合平衡发展的人才。如果某个学生科目发展失衡,就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有利于社会需求,不利于自身发展。

(三)引导学生对课程标志的认识。

对于历史课程标准来说,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歌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理解,关键是将历史知识升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才是学习历史的课标要求,也是学习历史的目的。

如北师大版九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课标要求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知道拿破仑主要活动轨迹,评价其不平凡的一生及拿破仑法典的重要意义。在课堂进入主题时,把课标的三点要求写出来,并要求学生从中掌握。事实证明,学生从课标出发,就有学习目的,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进行小组讨论,并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从拿破仑身上吸取教训,“学史使人明智”。

二、自我反思,如何正确评价课堂是否实效

(一)学习他人长处以正已。

1.从学生一言一行的反馈反思:就要敏锐地发现教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提出各种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神情态度、说话语气判断我们所讲内容学生能否接受,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从其他教师评价公开课反思:要从同事对这节课的意见和建议来借鉴,不断总结得失,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对于较好方面如何更完善,谦虚使自己更进步。

3.从其他教师示范课反思:同事这节课优缺点在哪,取其优点,学习他人长处为我所没用,反思自己在哪里没有做到,然后尝试大胆实践。

4.从专著、论文、专家讲座来反思,从专家、专著看其著名论点、论断,从中学习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从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集他人长处为我所用不失为当前最好的方法。

(二)以过程和方法为关键。

1.导入新课,是否创设悬念。课间活动10分钟,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等于抓住课堂的一半。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快速集中起来,是教师的必修课程。引悬据实,引经据点,是上好新课的关键。

2.教材过渡,是否创设悬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如何让学生把握好每个知识点的环节,悬念的创设起到铺垫的作用,如果学习能带着问题思考就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悬念的设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使整堂课有较好的氛围。

3.知识重难点,是否创设悬念。45分钟课堂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很难做到。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3分钟、10分钟、半个小时、1天、7天、1个月是人的遗忘点,如能在遗忘点上对重、难点加以复习,会起很好效果。在重点、难点处设计悬疑,显得尤为重要,使创设悬念不落空,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课堂结束,是否创设悬念。课堂结束乃一课关键,教材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联系、前后联系的,课堂结束显得很重要。在课堂结束时,要把握整节课的知识要点,对下节内容进行引导,抛出问题、创设悬念,让学生意犹未尽,使整节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5.评述人物,是否坚持标准,是否人性化。评述历史人物,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标准,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要从当时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客观公正,既要看主观动机,又要把历史事实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历史背景中考虑,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看待问题。

评述历史人物,客观因素是重点,但有些偶然、主观因素也可改变历史,如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则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加强学生的德育——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灵魂。如对“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签订的,着实可恨。可从当时历史背景看,如他不签订,别人也会签,再者慈禧太后是主谋,他只不过是执行者罢了。同时,他创办了很多实业,兴办洋务运动,做出了不小成绩。所以,对历史人物评价,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看到不足,又要看到其优点。

6.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否具有指导性。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对整节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很有必要反思。课堂小结是否匆匆结课,是否失去指导性;课堂作业是否多而烂,是否具有指导性;课堂作业的针对性要强,重难点要突出,这样作业布置才有效果。教师课前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作业有指导性,课堂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小结要抓重点,梳理枝业。有的公开课或部分新教师的课太过华丽,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不得要领。课堂小结能简则简,不宜过于烦琐,方能收到良好效果,要条理清晰、简单明了,如此课堂小结的重要性才能显现。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我所用”,要融会贯通。例如《社会主义制定的确立》一课,设计几题“三大改造是哪三大?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三大改造有哪些不足?三大改造标志着什么?”用这样小结能起点明主题、抓住重点的作用。可见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是课堂关键,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常常反思,常有收获。每节课的反思实际上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教师的最大收获。“三心二意”呈现在课堂上,即:“爱心、虚心、苦心”、“我愿意、学生满意”。

当然,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努力求索、持续远行。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

[2]初中历史教学案,2013年第6期.

上一篇:清明节写景范文下一篇:有关工程审计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