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共11篇)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1

摘 要: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的要求,钻研教材的编排,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并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变化,这样才能营造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堂,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下不稳定的教学环境

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下,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一直采取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而未能注重对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探索,只采用硬性灌输历史知识的方法,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历史课堂失去活力,学生很难跟随老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深入的学习。

2.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方式没有经验可循

新课标对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学方式新的历史变革,但是新课标的要求却使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没有可以借鉴追寻的经验,致使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在课堂上增添一些有趣的元素,不敢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己主导课堂,学生无法完全达到自主学习状态,也就无法达成新课标改革的教学要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二、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式探索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重点。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注重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实际生活的结合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历史教学能够修正并完善他们自身成长中的缺陷与发展。历史教学能够从思想上影响学生的智力、道德修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将其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3.合理减负,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

高中时期可以说是学习生涯中最累的时期,尤其是历史、政治等需要背功的学科更是令人望而生叹。高中学生减负一直都在呼吁,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却从未真正落到实处。而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需要减轻学生压力,根据新的内容合理布置家庭作业,给其足够的空间采取自己掌握。领会的方法指导其自己寻找资料自己学习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毕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印象当中文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难免提不起兴趣,其实不尽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导入,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在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活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学习。教学结束时,要做一个精彩而又能激起学生更强学习兴趣的小结,既让学生对本课重难点在整体上有个把握,又让学生为下节课积极做准备。

5.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改变以往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要求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即通过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提高。其实,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价值,只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选择出合理的、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6.问题情境要兼顾情境和问题

问题情境应该包含情境和问题两个要素,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直观过渡到物理抽象,而问题则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问题的探究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在情境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如,在《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中,教师以运动员百米赛跑和火车出站的案例来导入,然后提出问题:“百米赛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以上生活中的现象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接着问题以实例引入实验求证,自然引入加速度概念的学习,可见问题推动了课堂的发展。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高中生的自身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讨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2

一、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

在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基本上达到教学的目标,新课改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于很多学校当中,没有实行新课改的学校还占有很大比例。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表现有:采取单一的“你讲我听”模式;学生机械地听讲,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发散思维,导致无法解决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很容易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或者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些都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很多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和购进教学器材,无法满足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条件,而化学又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没有亲自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等等。深入推行新课改,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尽快成长成材的保证。

二、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调整

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体系

新课标指出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转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灌输思想,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学生也要积极解决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要不怕提问、不怕被质疑,相信自己。注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互相提出问题让对方解答,这样可以增进师生友谊,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讨论、相互合作,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声音、影像相结合,使化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与知识层面,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运用化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

化学中的专业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晦涩难懂,新课标不主张僵化、机械记忆基本概念,而是要教师寻求能让学生加深记忆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实践课程进行教学,采取分组的形式做化学实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践操作环节,耐心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自己发现规律和验证结论。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其观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并且可以定期举办化学比赛,激励学生参加,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当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认真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摘要:化学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跟上当前教育改革进度,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推行新课改政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且找到了更好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的探寻仍然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主要工作内容,本文就新课标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作了简要分析。

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要求;教育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02-01

作者简介:马超(1971-),男,2002年毕业与宁夏大学历史系,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教育专业。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属于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科,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教学作用的凸显,历史教学的价值已受到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1 新课程改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1.1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的教学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可有可无。这种的看法是对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事实上,历史教学的价值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外国,在理论上人们非常重视。如20年代西方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尔反复强调:为了认识现时,必须研究迄今以来的全部历史。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历史观。这实际上是关于历史教学价值存在的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学的价值就不可能像自然学科那样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历史教学是以促进人性完善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进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为目标的教育。这就是说,我们只有从人类历史的映照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并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对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它是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更不能割断历史的血脉,否则所谓民族精神就成为无源之水,民族的生命力就会萎缩,更谈不上创新,也就很难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2 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包括历史教学价值的这一命题。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能如此构筑自身的形象和外部形象,而我们正是通过它们认识自己和世界。但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的感悟,使我们很难走进历史,历史对于我们觉得非常遥远。这就要求历史学家在描述历史、分析历史时应追求描述历史的真实性,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活动。

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历史教学的价值:(1)审慎处理史料。批判地看待传统,寻求历史定位,将现实看作历史的延续;(2)领悟新生事物。转换视角接触新事物,把握其发生的条件并加以理解,借助想象接近它们;(3)惊叹人类作为。摒弃偏见,了解古人的丰功伟绩,同时认识人类的破坏行为;(4)吸取历史教训。得出结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5)培养历史观念。用长远和变化的眼光审视世界,把握史实和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不可逆性;(6)探求历史意义。对史实加以分析和评判,区分历史的进步和倒退,树立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曾断言: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1996年,美国颁布的《历史课程全国标准》指出: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探究,人们就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2003年4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汲取智能,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可见,不论中国还是外国,在历史的价值观上有以下的共同认识:一方面历史中凝聚了史学家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智能,另一方面,一幅幅历史画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都在揭示历史规律、社会的法则、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丰富的历史修养,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可以用历史的眼光观察事物,预见未来。这样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就不会定位在过去而应该定位在未来。

因此,我们不但要开设历史课,而且还要加强。其一,我国是世界上惟一历史悠久而又连绵不断的国家。重历史教育。其二,我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要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其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腾飞,都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历史教育能形成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历史学的意义决定着历史教育的社会意义,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

2 历史教学应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2.1 思辨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是历史教学能否真正实现其应有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是保证历史教育能够充满活力的源泉。历史教育必须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生成,促进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进入到通史识今学以致用的境界,即善于以历史主义的深邃眼光来审视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构起坚实的桥梁,从历史这面镜子之中,获取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与启悟。哲学家指出,历史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不仅有助于求知,而且更有助于智能的生成。仅仅将课本的历史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绝非是智育的教育,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转移,学生从中所获得的只是一种历史知识的堆积,并非是历史智育。只有将这些历史知识作为一种依托并将其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加以审视、辨析、处理,在尝试应用它们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升为历史思辨能力,进而生成智育这一目的。

2.2 树立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的教学观。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形成,历史教学应树立人本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价值观。这种教育教学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由传授型向学者型、科研型转变,关注每一位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尽可能多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际知识。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4

宾阳县高级中学谭俊华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目标要求和教学实践,从立体化教学的角度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求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 立体化教学有效性

在当今新课改要求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是现诸多高中历史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改革推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变革;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对原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进行重编排列组合,以适应新的教学标准和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标准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改善教学方法为路径,提升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载体,并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维度,积极探索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模式,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他能力提升的总目标。笔者认为立体化教学是高效历史教学的一个突出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规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教学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境界化、整体化、形象化、民族化、艺术化、科学化,呈开放性而又综合性强,有时空感,其内涵十分丰富,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诸多方面的教学模式”。

下面是笔者在新课标要求下从高中历史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角度对当前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钻研课标,活用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在以往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控制是刚性的。如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皆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显然,大纲和课标承载的使命是不一样的。研究课标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那么,钻研课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根据课标设计三维目标,尤其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笔者以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人的终身发展是最有用的,应成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下面以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之《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为例,具体展开论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标志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内外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分析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分析德国和日本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方式上的异同,培养学生对比、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使学生认识“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虽然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3)、通过德、日法西斯的形成和猖獗,使学生明确,法西斯主义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恐怖主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感。

2.立足课标确定教学的深度

先给出一段描述经济危机时农民贫困无力购买商品而资本家确将大量商品销毁的材料,通过材料分析使学生明白“生产相对过剩”的概念,再针对“生产相对过剩”来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资本家掌握经济命脉,并且过分追求利润造成贫富差距,使农民越来越贫困无力购买商品,最终限制了消费能力。(2)当时盛行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致使资本家盲目生产,最终导致供需矛盾的尖锐。(具体原因)(3)股票的投机活动,使股价大幅度哄抬进而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最终导致华尔街股票的崩盘引发经济危机。(直接原因)(4)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根本原因)让学生看书得出特点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各国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先看第一个国家—美国。

邵瑞珍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教材作为一种最普通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根据教材安排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活动和对学生学习作出评估;学生根据教材进行预习、复习,做各种练习。因此,教材对学校的教学内容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何谓教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材就是教科书,就是课本。在贯彻教学新理念的今天,这一概念显然已不适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材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源,已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课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历史图册、教学挂图以及各种各样的读本、视听教材均被列入教材的范畴,教材正在走向立体化、系列化。

如何使用教材?现在教育界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认为应从“活用”教材这一点上去理解该观点,而非简单地抛弃教材,否则教和学都会失去抓手,产生更大的教学失误。因此,“活用”教材是使用教材的关键。

对教材的“活用”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有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改编乃至增删。具体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点讲授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处

如必修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关于唐诗,人教版教材讲得很细,讲了初唐诗人王勃、陈子昂,盛唐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而人民版只讲了李白和杜甫,因此,李白和杜甫应是首选的知识点。

2.切实补充教材缺漏处

如课标明确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而人民版对京剧只提了一句话,这就需要补充。

3.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例如,人民版教材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采用的是阶段性整体叙述的方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的知识结构,把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按文学、音乐、美术分类后再讲解。

二、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测评

如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以有效地测评学生的学习状况。

(1)背景

为加深学生理解和感性认识,可以给学生看一组材料经济危机时的材料,为加深学生对罗斯福的记忆,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可以结合罗斯福在电台演说的插图,对罗斯福进行简单地介绍,思考题:如果你是美国总统,你将采取什么手段渡过危机?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a 整顿金融 b 调整工业 c 调整农业 d 积极推进以工代赈。讲内容时,要涉及到新政的目的、特点这有助于学生认清新政的本质,并可以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新政做铺垫。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结合刚学的知识学生先思考“罗斯福新政作为一次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是否就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呢?”然后强调罗斯新政不会彻底根除经济危机,但是它确实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结合书本明确影响。通过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但德国和日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我们将研究它们的变化进入到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后两个小节的正文部分,并思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时间、标志和影响、内外政策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课堂是教师焕发教学魅力的场所,更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创新的绝好机会。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青春亮丽、个性彰显,有的则大气潇洒、热烈奔放,有的善于煽情、诙谐幽默,“余音绕梁,有的逻辑严密、长于对话,不同的教学风格均在搜求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敲定教学流程、控制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都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提供着动力。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更好地将自己的精神、理想、思想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地化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师教学的智慧,这就要求从旧教材走过来的我们更新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

1.增强教学导入的艺术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导入,可以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注意,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注重教学语言的意蕴

在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有意淡化讲授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在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中回避、低评讲授法的现象。不可否认,在现代教学中,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讲授法的局限性日渐显露,但这并不能否认讲授法自身的价值,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讲授法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只要我们注重讲授语言的内蕴讲授方法的生动,必能充分发挥讲授法的魅力与作用。

3.创设有效活动

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演出: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手、动口:书写、朗读一些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感情、意义等

4.用好板书

板书曾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一些教师一板书就写错字的怪现象。笔者认以为,板书不是可用可无的点缀品,而是随机提示教学重点和呈现教学线索最简捷方便的方式。讲述提供了瞬间的印象,而板书则留下长久的印象;板书能留存教师的教学思路,成为学生跟踪教师教学流程的“抓手”和学生课后复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5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 林建华

提要:本文着重于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和在新理念影响下对历史教学的思索。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也势必要与时俱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国教育部在2000年修改原有教学大纲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我省的历史课教学即于2004年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

《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内容标准,我们先来看看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纵观新课标它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强调专题性,打破了以往以中国史、世界史为分野的学科“本位”体系,按照 内容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进行连续性的整体论述,这样有利于形成学习模块,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

(二)以问题为中心,三大学习模块以相应的核心问题为主题,总分为25个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也可互为补充,有助学生理清思路。

(三)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史为主的结构,明显加大了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 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教学体系中,受过去革命史观的影响,政治史一直是历史话语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认知历史日益成为主流,加强经济史、社会史等内容正合时宜。从宏观上来说,以专题史来提领国别史反映了人类社会由分散到整体的前进趋向,对于学生树立系统的历史观大有裨益。

从这些改进中可以这么认为:新课标是对传统的一次颠覆,而这样的颠覆又是必须的。当今社会我们称之为“信息社会”,讲的是“知识经济”,其实就一句话:谁能解读信息,一切就掌握在他手里。国家亦是如此,那这个“谁”又是指什么呢?人才!人才哪儿来?靠教育!对于历史教学而言,“上下五千年,全凭老师一人说”、“吃老本,炒冷饭”等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的发展。面对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切就集中到信息筛选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从这一点出发成熟为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由此,一场打破传统的运动展开了,新课程标准即是这一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新课标下一线教师要做些什么呢 的确新课改、新课标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的话我们还是可以从传统的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备学生。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差异的,老师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在上每次课程之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整个教学流程和决定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能力培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备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而历史课程的特点又使得这个桶得是“特大号”的,尤其是在新课标引领下,历史教师要将更多较为客观的历史事实摆在学生面前,表叙应尽量完整,对历史事实的评价也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如果有完全相反的史实或评论,不妨也讲给学生,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思索、去评判,从而使学生得到许多启发和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要历史教师一要对专业著作尤其是许多伟人的著作,多去阅读,必要时,对一些伟人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的评论,用读书笔记记录下来,在课堂上适当的时候就能用上去;二是要博览群书,历史本身就是包含一切,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去涉猎;三要多留意时政信息,因为现在所发生的往往都与过去有关联,对比、联系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如果你再有很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有浓厚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则完全能胜任任何要求下的历史教学。

(三)备方法。

新课标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能力、情感等的培养,传统的历史教学必须要变。怎么变才能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这是关键,最引人关注,也让人最为困惑。本人觉得先要找准出发点——学生是主体,他要“学”;教师呢,叶圣陶老先生早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再来看看怎么办,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称为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受到教育学者的普遍欢迎,其中的“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等更适于本学科的教学,并能突出强调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将传统方法一锅端,比如“讲授法”在对概念、制度的讲解中仍有它的优势,网络化教学的确很受学生欢迎,但我们绝不可为“变”而“变”。最后要注意的是阶段性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非常重要。提问、作业、摘记包括测试等等,都要及时给予评价,多给与学生精神的褒奖,甚至于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当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这份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劲头。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一次对“学习”的重新认识,教师更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从而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将新的历史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这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与改革精神!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胡高清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管理好课堂[J] 《成才之路》 2009年09期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6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被分为三大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和三大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依存。《分子与细胞》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第一个必修模块,是学习所有其它模块的基础。如果第一个必修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本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学习这一模块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和学,如何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对于如何开展好本模块的教学工作,我认为需从以下几点努力:

1、上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因为一个模块反映了一个或者一组的主题或者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情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对模块的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按照课程理念,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优化学习方式;改进评价方法;增强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变革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的课程文件和《标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进而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没有正确的过程就没有正确的结果。

首先,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时,老师的表情要随学生的表情不断变化,要用心去读学生们的表情,眼睛里面及时给同学们可亲的鼓励,通过眼神的交流达到心灵交流的目的,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参与课堂,给人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

其次,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应,给同学们尽情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不要过于注重事先设定好的一些“程序”、或只是注重了自身的表演,甚至是陶醉于自身的表现,课堂是为了学生多汲取东西的,所以老师们应更多地顾及学生的反应,多考虑些学生的需要和临时出现的课堂需要,要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服务于自己的学生。

再次,结合生物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认真做好每节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前言

在高中教学阶段, 历史学科教学不但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还对满足高考需求, 提高文科学生高考成绩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分析, 高中历史作为重要学科之一, 其教学质量是关系到整体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必须对高中历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认真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从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 做好高中历史教学, 满足高中阶段历史教学需要。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注重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由于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 因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带着问题仔细读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教学实际, 保证教学实效性。要想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历史故事, 并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历史事件,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基础上, 老师应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指导,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自我阅读中得到持续提高,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2. 提问讨论受启发

通过学生仔细阅读以后, 每个学生都会对历史事件产生自己独特的看法。在此基础上, 老师应优化课堂提问环节, 应针对历史事件合理设置问题,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 老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 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大讨论, 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最后, 老师应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并对学生的观点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错误观点得到纠正, 使学生能够从提问和讨论中获得较大收获。所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提问讨论环节很重要。

3. 思考总结求深化

高中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和学习基础不同, 在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能够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发展脉络, 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的目的。基于这一需求,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 并力求思考总结能力的深化, 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在这一要求下, 高中历史教学应加大课堂指导, 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要求下, 学生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知识基础, 还应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获得较好的培养。基于这一需要,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历史教学与其他科学教学不同, 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人的眼中会解读出不同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能力, 决定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程度。基于这一分析, 高中历史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灌输正常的唯物历史观点之外, 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 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拥有独立的观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认识能力。所以, 高中历史教学应认识到思维独创性的作用, 应注重对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2. 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现代社会是鼓励自由化和个性化的社会,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除了要培养学生具备正常的知识水平之外, 还要鼓励学生拥有独立观点, 并保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提出前人所没有提出的观点, 做到标新立异。基于这一认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应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理念, 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和总结能力, 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

四、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 应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考虑到高中历史教学特点,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应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 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1.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时, 我们应积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应在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 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

2.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过程中, 为了保证整个培养过程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应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应从专业角度指出学生研究过程的不足, 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能力的迅速提升。由此可见, 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是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3. 鼓励学生开展并参与社会调查

高中历史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差异, 从学科特点来看, 高中历史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 要想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的社会调查中来,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本领, 达到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想取得积极效果, 就要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入手, 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原则, 重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满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守霞.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林区教学.

[2]朱惠艳.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周道友.如何在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4]董振刚.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讨.才智.

[5]叶启锁.基于有效性教育下的历史审美教学探讨.新课程.

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趣味教学 篇8

一、巧设悬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历史知识的手段可以戏剧化、生活化。如讲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滥发纸币,造成货币大量贬值。其危害性有多大?这时可以用到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贝贝走在大街上,看见一根骨头和十元钱,贝贝要了骨头而没有要钱,为什么?有的同学马上就想到了:贝贝是条狗。好非常好,这是转弯想到的,但答案不是唯一的,可我要求同学们脑筋不转弯你看还有什么答案?一边提问一边提醒:也就是说贝贝是人。这样,就有同学可以回答了,钱是假币。对,还有呢?肯定钱是没作用的,有了,民国时期滥发纸币,民国卷一钱不值。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搜刮民脂民膏,人民身在水生火热之中。历史知识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效果非常的好。

二、教学用语要生动

高中历史教学中语言要生动,首先是讲述语言。老师讲述要做到生动有趣。如讲述拿破仑上台的背景时,这样讲述: “……在内外交困、危机四起的情况下,惶恐不安的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换马’,需要一个霹雳闪电式的英雄人物,能举起双刃宝剑,一面砍向还要继续‘造反’的民主派和老百姓,一面砍向企图复辟的王党分子与外国同盟军。而以‘葡月炮弹’著称的波拿巴将军在他们看来,正是理想的‘佩剑人’……”这样的讲述别出心裁,扣人心弦。二是描述语言。教师在描述场景、图画、人物时注意语言生动有趣。如介绍《时局图》时,教师这样描述到: “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正在珠江里‘哇哇’直叫,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它就是美国……”学生听而有味,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三是提问。有趣的提问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讲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 “恩格斯当工厂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是不是让他 ‘下海’经商呢?”这一问,把往事与新词联系在一起,新而有趣,吸引学生,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恩格斯未上大学但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出生资产阶级家庭,但最终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两个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

三、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爱好。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人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學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熟悉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熟悉,培养学生爱好。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爱好,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熟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常见趣味教学方法

历史教学中有以下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是利用诗词的形式。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利用讽刺或者幽默的形式。章炳麟之《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就是对“老佛爷”最好的评价。在《马关条约》签订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的一段对白就非常经典。李: “台湾,已是阁下口中之物,何必心急?”伊(怒目,皮笑肉不笑地拍着肚皮):“肚里饿得很,恨不得一口吞下去。”一个奴颜婢膝,一个凶相毕露,栩栩如生,刻画的人木三分。三是充分利用漫画或宣传画。大革命时期的一幅漫画《快乐的宴会呵!》就形象地反映了军阀、.地主、土豪劣绅等对广大人民沉重的剥削和搜刮。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9

作者姓名:蔡高峰

作者单位:广东番禺中学

学科:历史

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获得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能够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表明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现有的高考制度和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之下,历史教学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历史教学中往往都是以认知目标取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把情感目标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真切实在地帮助学生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历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本人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浅探究。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教学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一书中倡导的意义学习观,注重人本主义的、以人为中心和以过程定向的学习方式;他强调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强调学生应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涉及学习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态度,并把他们结合进自己的变化过程中去。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的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者主动参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革命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主要命题是: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的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天赋、审美鉴赏力、个性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着个体的个性潜能、资质和素养。

3.当代认知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苏联教育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有很多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此,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要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关注人就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就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历史课程改革将历史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看,还远远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对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知识信息交换、接收、存贮、提取和运用进行最佳的设计,并对整个过程加以有效的控制,以求最快最佳地达到教学开始设计好的认知和技能目标,对师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情感的交流却给以冷处理。把情感作为激发学生的动机,维持注意力的一个催化剂,把情感作为服务于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只剩下信息的流动,教师忙于做出种种刺激以激发学生,学生忙于做出种种反应以回答教师,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则被排斥在课堂之外的,最多用于保持动机和维持注意。

2.即便是教师意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但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目标更多的只出现在教师的教案或课件里,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目标往往成为教师“公开课教学”的“点缀”,唯有表面形式,没有实质内容。这即是所谓贴标签式情感教育。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把三维目标“割裂化”。没有认识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没有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有机融于总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也就是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知识学习为载体,从一个主题出发,既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面,依然未变:重结果,轻过程.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测评学生,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师生评价的惟一标准,甚至用企业的绩效来评价教育的绩效,用优秀率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用合格率说明教师的勤奋度。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本身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4.不少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比较笼统、模糊。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和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情感水平目标系列。(1)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2)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3)再经过自觉地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情感心理变化过程。如果没有对历史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加以水平层次分析,就很难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给予恰当的评价,情感教育目标也难以落实。

三、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1.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对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键途径。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强化该学科教书育人的意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朋友关系与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为那些情感内向不易表露的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让他们去感受、体验与内化,所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最后才能形成。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山西南部县高中探索教改只上半天课 高考录取率不降反升》,其中校长宁致义的一个“自己人效应”的教育语言,很发人深省:“你如果在大街上看别人打架,可能回来后也能叙述清楚,但很快就会忘了。可是自己小时候和谁打过一架,怎么打的,许多人很多年以后都会记得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情感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第二、构造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景。根据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要实现一种情感认知,最佳的途径就是将教学过程构建成师生共建知识的过程。所以,以情感为纽带,实现情景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吃透教材,针对每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扣人心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正如古人云的那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第三、紧密联系现实。比较我国的中学历史课本和其他国家的历史课本,我们的历史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过度的偏重对于过去知识的回忆,忽略了联系现实。同时高中的历史学习应该结合时政,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能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唯物辨证主义的思维。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通过历史的学习,掌握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层次,构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系。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心理过程分为(1)接受层次——学生外部情感体验的形成;(2)确信层次——学生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3)个性化层次——学生情感终级目标“价值观”的建构。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希望做到以知识激起情,以情串起知识,并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只是其中的一种文字材料而已。可见,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还有很多。包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以实现历史课程的目标。因此,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室也不是我们唯一学习知识的地方。我们可以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同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不能仅仅依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解决,对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的热爱,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能够仅仅依靠口头的表达来实现,需要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可以结合传统的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把课堂向外延伸,用更宽广的舞台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例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四第13课《辛亥革命》中,新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用书明确规定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辛亥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从“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中体会“法为国根,民为国本”;体会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的趋势打开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本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组有关2010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如下:一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大量有关辛亥革命及相关资料。二,全体学生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并写观后感;三是让各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总结小组查阅资料的结果,介绍辛亥革命的原因,意义和我们今年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围绕新课标的情感目标,谈各人的体会感触。通过这种纪念活动,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当然,除了开展纪念日活动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掘身边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和历史遗迹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培育热爱家乡、献身祖国的情感和理想。

3.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更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因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可以采用绘制历史题材的图画、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或板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摆脱过去单一以考试为形式,以分数高低为衡量标准的模式,实现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同时作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历史试题,也应推陈出新,改变以往再认再现、照搬书本、简单复制的传统,力争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的实际,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题可以是这样的:你认为谁该为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方法才可以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结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些具有探究性问题的作业,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类命运,让他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书本中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他们一生去寻找于思索。

4.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也复杂多样,固有的教师专业要求和原来长期的教学思想状态已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花大工夫学习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堂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认真学习掌握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格素养,完善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制定出可行的情感认知目标,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这也是当今我国历史教育的追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让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学会行动,真正体现历史学科人文教育的本质和公民教育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文献

金相成:《历史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赵亚夫等编著:《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10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实施中,高中音乐课堂也逐步的将器乐引进了课堂教学。而民族器乐教学的引进,更是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春天文化学习探究机会。通过器乐的引入,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于高中音乐课堂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隐玉人素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真正的将音乐知识加以运用,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但是在民族器乐引入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与传统单一音乐课堂教学相碰撞的部分,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改变和革新做到器乐教学的更好实施。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表推进的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实施的意义分析及其具体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新课标改革 民族器乐教学 实践与探究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学生自主的进行实践和探究,进而在具体对于知识点的运用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而通过民族器乐教学的开展,给予学生更加与时俱进的自主探究机会,通过学生的实践获得对于传统音乐的感知和深入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品鉴能力。

一、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实施的意义分析

(一)新课标教育理念落实的需要

在新课标改革中,需要我们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进行实践,进而获得更加深入的学习。而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值得我们在高中音乐课堂中进行更加深入的实践。通过民族器乐教学的引入,为学生们构建了更加广阔的自主探究平台与空间。

(二)高中音乐学科教学的需要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作为主导,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点的传授。这对于音乐这类艺术学科的教学来说,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和创造构建了更大的阻碍和限制。音乐学科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需要打破陈规,拥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来进行实践,进而更好的进行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和个人艺术素养的构建。

(三)学生个人音乐素养提升的需要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对于音乐课堂学习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对于歌曲的学习和单纯的欣赏,而更多的是对于音乐拥有更加深入的鉴赏和专业的技巧的学习。而这些更加专业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深度的理解和领悟。器乐教学的引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个人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器乐教学革新的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和贯彻,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也得到了不断地革新和改变。而民族器乐教学的引入,更是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对于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感知和领悟,进而获得个人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课堂的民族教学的深入呢?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阐述几个可选的策略:

(一)民族器乐教学中器乐的选择

民族器乐的范围十分的广泛,存在很多常见的民族器乐,如古筝,二胡等等,也存在很多不太常见的器乐,如板胡,柳琴等等。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使器乐教学能够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就需要选择更为合适的器乐,进行教学。例如,可以选择较为简易,容易快速上手的民族器乐,例如,二胡,葫芦丝,学生可以快速的得到反馈,而需要繁琐的前期准备,以保证学生不用拥有较为厚实的器乐基础也可以快速进行实践和探究。而对于较为深奥的器乐,可以由拥有基础的学生或是教师进行演示。

(二)创设多样化民族器乐教学模式

在民族器乐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中,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加自主的进行探究和思考,通过实践来对于民族器乐进行感知。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机会就需要教师进行教?W模式的革新和深化,以结合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民族器乐学习。例如,在学习琵琶相关的课程时,可以结合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中学习到的琵琶行,引导学生进行背景的探究并加以讨论,进而获得琵琶背景的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更好的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构建高中民族器乐实践活动

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来对于民族器乐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通过民主器乐实践活动的构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来运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实践。而民族器乐的教学更是需要学生能够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才可以得到更加深层次的个人音乐素养的提升。例如,结合古琴的教学,引导学生寻找相关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于民族器乐得到了解,再通过实践对于器乐拥有更加深入的学习,进而获得个人音乐素养的提升和鉴赏能力的构建。

本文在新课标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明确了当今高中音乐课堂中器乐教学引入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正确的器乐选择,高中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民族器乐实践活动的构建,达到高中音乐课堂中的民族器乐教学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学 探索 实践

高中历史课程,是高考文科中必考的内容之一。基于新课标层面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期间存在的不足

历史课程是学生们较为喜爱的科目之一,这是由于历史课本中描述了人类本身的成长、发展历程。然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的热情相对较低,感觉学习历史是一项乏味、枯燥的活动。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方面。在现今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机械性的背诵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自主进行学习与探索。假如老师在讲解知识期间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教师依照课本生搬硬套,学生过目就忘。很多老师过于重视一些历史事件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熟练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产生的影响等内容,使学生感觉学习历史内容过于枯燥,严重的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深化历史观念

想要彻底解决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就需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学习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能够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让历史教师了解到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另外,教师还需要深入思考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模式、教学的任务等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增强学生感悟历史、应用历史的才能。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熟练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对于历史概念来讲,其在整体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功能,并且也是历史架构的关键内容。所以,历史课程讲解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历史的概念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教师在课程讲解期间可以利用分析、类比、论证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历史学习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并认知已经形成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社会的认同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进行历史课程讲解时,教师应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进行历史教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不应在一件事情、一个角度上纠结,而是对历史事件辩证看待,培养单独思考问题的才能。在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自身就具备特有的魅力,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及行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较为偏激、很容易步入歧途,进行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及成熟的心理。教师需要明确认知历史教学的这一特征,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基础下,教学活动不应再遵循以往老师单纯讲解,学生机械记忆的模式,而是需要为学生创建灵活、轻松的教学氛围、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对历史进程进行科学看待,对现代社会进行历史看待。另外,枯燥的讲解及硬性要求学生背诵历史事件不但无法提高教学质量,相反,会使学生感觉压抑,失去学习历史的乐趣。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期间,需要有重点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最终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及启发不可或缺。所以,教师应合理、科学的为学生创建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灵活、富有趣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度,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拓展一些课外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深入记忆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胡适先生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胡适先生获取了一块鸡血石,想要将其作为印章,原想在上面雕刻“胡适之印”四个字,但是雕刻师傅认为,胡适先生是提倡白话文的领导者,不可以应用“之、乎、者、也”等,就擅自将“之”字改变成“的”字,若干天以后,胡适先生在收到印章,看见上面“胡适的印”几个字时,哭笑不得。通过这种幽默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应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芳、陆优君.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运用Web Quest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追寻孔子的足迹》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7).

[2] 陈国龙. 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支持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熊勤学、朱建强、尚正春.《遥感与信息技术》探究型自主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2).

上一篇:市优秀班级干部评选材料下一篇: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