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用8篇)
摘 要:作为一种创意性和实效性兼备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指导学生纠正,带领学生自主地從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体系。
一、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往往习惯包办代替,直接把历史知识《喂》给学生,严重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只是彻底地应试和接受。显然,这种单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造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务之急。在过去,课本教好“学生考好,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是,用新课改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笔者认为初中历史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大胆地改造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农村,主要是指录音磁带“电视机“DVD“放灯片等简单教学仪器。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体现,是教育领域里人际关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师生关系更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应追求的完美境界。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明确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树立和落实适应课改要求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实现教学知识传授与品德重塑的育人功能。另外,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历史人物千千万万,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下,仅依靠教师“一言堂”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都是靠嘴巴讲,有时会挂上一些地图,以增加感性认识,但形式仍比较单一,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所谓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文字、声音、图形等信息的载体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有机地整合起来,利用文字、实物等多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以实现一定教学目的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会明显提高。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趋向性的心理特征, 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强烈的知识渴望, 会主动地探索, 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性, 导致学生在学习时, 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 学生对历史学习是否存在兴趣就非常关键。在教学环节, 教师合理地利用电脑、幻灯、电影等多媒体, 让学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 刺激学生感官, 震撼学生思想,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疑成为高效课堂的一大法宝。
例如, 在教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时, 很多学生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讲述的主要意思难以理解。这时, 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用火燃烧生活中一部分垃圾。当然,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如果点燃垃圾的一个角, 很快就会使整个垃圾堆燃烧起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 尝试着去“点燃”垃圾的一角, 让学生去感受一下“星星之火”的威力。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能够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 也能够让学生初步地掌握“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含义, 再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 无疑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首先, 教师要明确本次学习的目标, 讨论的目的、目标。教师要告诉学生每次讨论的议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说:你认为“明治维新”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要求学生恪守讨论的原则。小组成员内部要团结, 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 各组之间要友好地交流和沟通。同时,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检测学生正在讨论的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
其次, 教师要学会倾听, 做好评价和总结。教师应该给学生做个好的表率, 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 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感觉到教师是友好的, 像朋友一样可以亲近。这样, 也就自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讨论环境了。
再次, 教师要及时地肯定、适时地点拨和引导学生, 对学生以及各小组的回答做评价。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此法。
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学观的影响, 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知识, 应试教育下所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 把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与灌输者, 学生只负责接收与记忆, 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 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的附属, 完全将学生排斥于教学之外, 使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 教学中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 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喋喋不休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与启发者, 使得学生由被动接收者成为主动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 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 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 从而实现单向传递为多向互动, 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 我让学生认真预习, 在课上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探究: (1) 最受中下层劳动人关注的派别? (2) 最被统治阶级看重的派别? (3) 对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派别?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意见不一致时, 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样将全体学生都深深地吸引过来, 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学生不仅学有激情, 而且学有成效,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 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 视听并用, 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 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 若两者同时使用, 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 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 听觉11%, 其他6%。因此, 视听结合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 版面保留完整, 通过超级链接, 前后切换方便而且省略板书, 使教师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 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 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 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 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的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强烈的知识渴望,会主动地探索,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是否存在兴趣就非常关键。在教学环节,教师合理地利用电脑、幻灯、电影等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历史、走进历史,刺激学生感官,震撼学生思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成为高效课堂的一大法宝。
例如,在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时,很多学生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讲述的主要意思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用火燃烧生活中一部分垃圾。当然,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如果点燃垃圾的一个角,很快就会使整个垃圾堆燃烧起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示一下,尝试着去“点燃”垃圾的一角,让学生去感受一下“星星之火”的威力。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也能够让学生初步地掌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含义,再将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无疑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首先,教师要明确本次学习的目标,讨论的目的、目标。教师要告诉学生每次讨论的议题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说:你认为“明治维新”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要求学生恪守讨论的原则。小组成员内部要团结,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各组之间要友好地交流和沟通。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检测学生正在讨论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做好评价和总结。教师应该给学生做个好的表率,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感觉到教师是友好的,像朋友一样可以亲近。这样,也就自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讨论环境了。
再次,教师要及时地肯定、适时地点拨和引导学生,对学生以及各小组的回答做评价。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以便更加有效地使用此法。
三、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学观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传授知识,应试教育下所追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把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与灌输者,学生只负责接收与记忆,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附属,完全将学生排斥于教学之外,使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彻底转变,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喋喋不休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与启发者,使得学生由被动接收者成为主动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能动性,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从而实现单向传递为多向互动,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我让学生认真预习,在课上让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探究:(1)最受中下层劳动人关注的派别?(2)最被统治阶级看重的派别?(3)对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派别?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意见不一致时,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样将全体学生都深深地吸引过来,有利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学生不仅学有激情,而且学有成效,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说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若两者同时使用,就能够接受约65%。科学研究也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因此,视听结合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课件界面美观、色彩丰富、纲要信号齐备,版面保留完整,通过超级链接,前后切换方便而且省略板书,使教师有充足时间进行讲解、分析和培养学生能力。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应当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落实到学生认识历史的各个层面。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精心策划每一个环节,这需要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强大的意志力,同时,还需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能够懂得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能够以聪明的智慧、满腔的热情来开展历史教学,探索适合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才能够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尤集中学 张 莉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在阅读性上有很强的可读性。历史记录了人类在过去的活动,它不但记录辉煌,更会记录衰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
关键词:课堂效率 教学素养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用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
良好的人格魅力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三)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创设民主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
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本身的历史素养一定要高,这是我们本身专业的要求,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看,这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要求学生们的,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要求,这样在教导学生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尽其所能的多教给学生们更多的、有用的东西。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分钟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来诠释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教师仅仅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们的话,想要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初中历史课更加的有意思,让学生们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满城县石井中学 黄芳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历史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这块主阵地,以自身精湛的教学素养感染学生,以现代媒体为手段吸引学生,以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环境,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令学生快乐轻松学习, 让历史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专业素养 情境 媒体 方法
素质教育下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体现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是教学的生命和灵魂。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真正的价值与追求。那么,如何构建有效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落实有效
关键在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打造自己的专业化应:
1、更新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研读素质教育课标、史学科研论文;参加学科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网上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更新观念指导教学。
2、通过观摩优秀教学录像、优秀教师示范课,参与上好实践课以更快掌握教学技能;
3、撰写教学反思以实现教学艺术性:课前说课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课后反思记下心得体会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感受职业的幸福指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成为一个教育家。培养兴趣 创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知知、好知、乐知”,而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所以,使学生“观史如身其在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有目的地从历史典故、诗词歌曲、投影录像、图片资料社会热点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例:用“千年第一思想家”视频让学生感悟学习马克思的伟大思想;通过播放《七子之歌》感受“七子”之思、痛。观看《南京大屠杀》电影激发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测试巩固 反馈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设计习题反馈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1、设计有层次的习题当堂巩固,使不同学生都能尝试成功以树立其自信;
2、布置作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3、设计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好试题讲评分析,并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写答卷分析和改进目标、计划,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演练习题,使巩固所学拓宽视野,学会学习并在不断反思中前进。资源整合 利用媒体
而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历史学科较其他学科有不可比拟的丰富素材:历史图片、影视作品、考古成果、史料、遗迹,都是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好素材,历史教师整合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升历史课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教研组发挥集体智慧组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分配备课任务,一人主备后再结合其他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共同使用。也利用多媒体教室演示音像材料,给学生视、听、触多
感官的震撼,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如放映《我的1919》、《开国大典》、《辛亥革命》、《拯救大兵瑞克》等,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其透彻理解了所学知识,激发了爱国情感,建构了知识体系。
创设氛围 讲求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良好机制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确立师生、生生密切的合作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努力打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做到:
1、关爱尊重每个学生,鼓励其学习中的尝试,保护其自尊心、积极性,尤其关注学困生或内向生,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2、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会问。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4、通过书信、QQ等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促其快乐成长。授人以渔 丰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走向自学和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教法以实现教学有效性。下面是我常采用的教法:
1、小组合作法: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型”、“交往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人人做主人,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实施中应注意: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原则科学结组;精心设计适宜于小组合作的问题;坚持先自主学习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在合作中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
友善互助,创设良好的合作对话关系,规范同学的合作行为;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合作更成功。
2、史政结合法:历史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学习历史应结合当今时政。在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会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兴趣盎然,有效调动主动性。例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我让学生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举例说明,有关科技的负面影响,学生就提出了、地球温室效应、生态环境恶化、日本海啸、核泄漏等事例,关于怎样解决,还很自然的说出应该趋利避害,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历史责任,突出了学以致用。
3、竞赛法“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我积极营造竞争氛围,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变课堂为学生的“思维竞技场”。例:布置预习问题课堂上小组竞赛;单元复习时,令各组准备题目,进行对抗比拼;学到《西安事变》时组织学生针对“杀、放蒋”的辩论赛等。实践表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4、文史融合法。人说文史不分家,我也尝试把一些语文教法运用于历史教学。例:单元大意、学习主题归纳,使学生迅速把握单元特征、教材重点;撰写论文,指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明确论点,找出论据、指导论证,一片小论文水到渠成;引入诗词丰富课堂,学习到岳飞,引用 《满江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潜移默化中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文史融合法有利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参观调查法:历史是过去了的现象,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生动史实的讲述、再现。带学生去参观历史的遗迹、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景点——满城汉墓、清西陵、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总督署等可将课堂教育的范围扩大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历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生成浓浓的历史情感。另采用小组社会调查方法能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回忆录等家庭中的历史资源可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生活变迁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6、巧记法:历史科目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对基本史实的记忆也是必要的:死记硬背效率低,为提高记忆我常采用以下方法:用谐音:例记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拉大米”;用顺口溜:记清帝——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用歌谣: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秦统两汉,三分魏蜀吴,贰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学生记忆效率。渗透德育 学科特色
“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新课程要求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务之急。历史学科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及蕴含的崇高民族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好素材,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使学生在祖国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学生的社会亲合力,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以担当振兴民族大业使命。
赵玉乐
有效教学是节约老师投入量和增加学生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高效教学。反思自己所教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想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传统历史学科简单的被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这里我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教学的浅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不仅指我们讲解时自己思维方式的阐述,更多的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个学生的能力可能有限,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这样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会学生思考,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新课。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讲《“大危机”与“新政”》这课,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时,联想到我国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的公共工程三峡大坝和现在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如中东局势、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另外,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四、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备课中应该理清各个知识点间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学生逐步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任何的教科书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适当的修改,变形。绝对不能盲从教材,一味的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否则的话,教师最多不过是一个“教书匠”,也很有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 师生真诚互动
如今的学生视野开阔得多, 思维活跃得多, 情感要直白和丰富得多。教师在设计、实施、评价道德教育活动时, 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要得到学生的认同, 教师要设法创造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气氛, 在这个氛围里, 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用各种方法检验教师的真诚。例如, 教大庆精神, 我放映“铁人”王进喜经典事迹画面。一名学生发问“老师如果你在现场你敢不敢跳下去?”这时50束眼光像聚光灯照在我身上, 考验着我内心真正的声音, 我是违心认为史实不会重演说假话、套话, 还是真实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最后我选择实话实说“老师很佩服王进喜在井场没有重晶石粉和搅拌机条件下, 有勇气这么做, 水泥会腐蚀皮肤, 老师不敢跳下去。”全班同学没有讥笑我, 而是抱以善意的微笑。接下去, 我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 我们应如何学习他的精神。
真诚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扉, 了解他们世界, 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预设德育情境, 捕捉德育契机
德育按功能分类有三个层次, 动力系统 (兴趣、动机、情感) 、调控系统 (意志、气质、性格) 、导向系统 (道德、思想、政治) , 由低到高层层推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德育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完成德育, 强化行为养成教育。
1. 情境设计多元化
历史教学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歌曲演唱、历史剧表演、辩论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如我主持校本课程《历史电影欣赏》, 在初二上学期针对近代史放映《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等影片。通过实践总结出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真实、精选、澄清、参与。老师要选择既符合历史真实, 又场面壮观、演员表演到位的影片。除了课堂, 我们还可以把教学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如活动探究课《贵姓何来?》《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巨变》。
2. 贴近学生生活经验
创设德育情境, 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从细节入手, 深入浅出讲解、演示, 让学生感知。例如在上近代史《社会生活的变迁》, 为了更直观展示, 我提前收集图片制作课件。《还珠格格》剧照亮相长袍马褂辫子、周杰伦穿西装, 学生看到自己的偶像复原历史开怀大笑。最后设计一道问题:“有关这些变迁在逐步被世人接受后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追求进步、文明、开放的思想永不止息。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不需要老师去灌输预定的思想。
3. 追求情境一致
德育情境创设要能引起学生共鸣。初中生比较直率和童真, 有一次公开课, 执教老师精心指导排练《岳飞之死》历史剧, 十几个学生, 角色丰富, 表演也很老到。大家屏气看, 沉浸在悲壮中。演完后, 表演的学生们松口气, 这时候有的学生露出不合时宜的笑声, 老师没有加以引导, 也莞尔一笑。评课的时候, 大家对此表示遗憾。英雄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壮志未酬被杀害。学生正常应义愤填膺, 教师如果有意识去营造这种氛围, 学生的情绪反应就会和历史情境一致。
4. 老师主动参与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上, 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面。在学习《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设计一个德育环节, 让学生谈谈对《义勇军进行曲》的感想, 结果学生表达干巴巴。评课的时候, 校长建议, 让全班同学起立, 创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老师带头参与高唱, 学生心中的激情会自然迸发出来。经过二度设计, 在另外班级实行, 卓有成效。
三、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
我们还可以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 去引导学生。这几年泉州中考卷, 有不少题目设计可以很好地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2007年中考:“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北京, 你是否会加人五四运动的队伍之中?请用一两句话说明理由。”2008年中考“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 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 你的爱国举动是什么? (举出一例即可) ”这类题目是把学生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 考验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7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从当前的教学来看,历史课堂依旧存在教学效率低的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当前先进的教学经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高中历史教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的提高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树立三维目标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遵循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观念,为学生的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高中历史的备课过程时,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历史内容,得到历史情感的熏陶。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近距离的感受历史。众所周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当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较大,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更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结果,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也往往忽视这一点,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历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教学。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明确历史,并且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同时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感受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挖掘其他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在利用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更加具体的感受历史知识,同时还要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小故事,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模块特点,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这种模块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模块意识,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历史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同时,通过这种模块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找到教学的中心。最后,在进行模块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模块之间的整合。历史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形成连贯的系统,进行模块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整合,通过模块之间的相互整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系统连贯的学习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联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此外,除了教材的应用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历史,实现教材所不能实现的声音、图像的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相应的历史视频,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除了这两种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整合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文史哲不分家,通过丰富的阅读也能够为学生的历史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不良的教学方式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从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依旧保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采用灌输法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新教学方式外,還要注重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来,可以利用小故事、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源等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试试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针对某一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让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给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尽快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论文12-11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7-05
浅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3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拓展延伸教学09-27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07-17
谈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30
提高历史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0-19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有效设计12-26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