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论文(推荐8篇)
一、填空题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先秦时期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3、不仅是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4、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是东晋 撰写。
5、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是,其作者是北魏的。
6、《元和郡县志》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最早的地理总志,作者是唐朝的。
7、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的 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8、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9、的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10、《大唐西域记》和 的作者分别是 和徐霞客。
11、《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
12、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第一部有河渠书的是。
13、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14、《水经注》作者是 ;《水经注疏》作者是。
1、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2、历史时期黄河以“善()、善()、善()”而著称。
3、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是()大河和()大河。
4、见于《汉书》《水经注》中的“大河故渎”是指()中期至()末期的河道。
5、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次重大改道。6、1048年黄河第三次改道,形成()与()并存的局面,称二股河。
7、清初胡渭著《禹贡锥指》,详细记载了黄河在清代以前迁徙改道的情况。
8、明朝万历年间治黄专家()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
9、自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荆江”常有(九曲回肠)之称。
10、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
11、我国沙漠分布最广的省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干燥的沙漠是()。
12、中国西北沙漠地带的优良树种是()。
1.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2.西汉时,在河西走廊设立()()()(),称河西四郡。3.汉武帝时,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四郡是()()()()。4.我国最早设县的两大诸侯国是()和()。
5.秦朝时,在今四川和重庆地区设立的两郡是()和()。
6.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一般实行:“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地方政区管理体系,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直隶州”。“直隶州”相当于()级行政区,直接隶属()管辖。7.北京曾作为辽的陪都,时称南京()府。
8.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 》有充分的体现。
9.《周礼•考工记》较为确切地规定了中国古代营国制度,“方九里,旁三门,国中()经()纬,经涂(途)九轨,左()右(),面()后()”。
10.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城、()城和()城。11.北京作为全国性的都城始于()朝,今天北京故宫主体是()时期的宫城。12.东晋南朝时都城(),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即今()。13.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14.在我国历史上设陪都,即两京制度,始于西周。西周京城(),陪都()。15.玉米、甘薯等高产旱地农作物是()时期传入中国的。
16.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人口比例也由()%跌至()%,从此失去了它作为中国人口重心的地位。
17.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是西汉平帝元始()年,即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了6000万。
18.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一直处于()率、()率和()率。19.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移民的标志性事件是()()()。20.战国时期,在北边修筑长城的国家有()()()。21.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22.隋炀帝开大运河,其中沟通河淮的称(),贯穿河北平原的称()。23.北魏是()族建立的政权;辽是()族建立的政权。
二、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2、水经注的作者是(),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A、班固 B、裴秀 C、杨守敬 D、郦道元
1、距今50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A、温暖气候期 B、寒冷气候期
2、商代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
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 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 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3、位于内蒙古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的沙地是()A、科尔沁沙地 B、毛乌素沙地 C、呼伦贝尔沙地 D、腾格里沙漠
4、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平缓 B、水量变化太大 C、堤防不巩固 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5、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共发生过()次重大的改道。A、四 B、五 C、六 D、七
6、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是与黄河的第几次改道有关()。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7、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是()
A、洞庭湖 B、太湖 C、洪泽湖 D、鄱阳湖
8、苏北的洪泽湖形成于()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洞庭湖湖水面积大幅度萎缩发生在()
A、东汉三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
A瑗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尼布楚条约 D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2.1689年中俄两国缔结《尼布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恰克图条约》。A.1586年 B.1689年 C.1728年 D.1812年
3.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在河西走廊设立行政区划开始于()A秦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5.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
A河西走廊 B山西 C蒙古高原 D内蒙古南部 6.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是()
A县级政区 B省级政区 C州级政区 D乡或镇 7.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区的扩大 C分封制的终止 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A都护府 B节度使 C双头郡 D厅
9.清代在全国设置八总督,其中湖广总督辖区主要包括()。
A湖南与广东 B湖北与广东 C湖北与湖南 D湖北、湖南与广东、广西10.政区划开始于()
A 金朝 B 元朝 C明朝 D 清朝 11.太原府的设置是在(唐)。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 清代 12.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13.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
A赫图阿拉 B萨尔浒 C建州女真 D盛京
14.“苏湖熟、天下足”形容太湖流域物产丰富,这句民谚流行于()。
A、隋唐时期 B、南宋时期 C、明清时期 15.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
A、今山西省 B、太行山以西 C、崤山以西。16.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
A阴山 B贺兰山 C终南山 D太行山
17.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 C异族由北方侵入
省正式成为行
D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19.法显是()的高僧,慧能是(唐)的高僧
A汉代 B唐代 C北魏 D东晋
20.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A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 B玉门关至今哈密、吐鲁番、库尔勒一线的新北道
C玉门关经哈密至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一线的北新道。21. “悲歌慷慨”是先秦时期()。
A郑卫之地的民俗 B燕赵之地的民俗 C齐鲁之地的民俗 22.古代由华北地区通向东北各地的主要关口为()
A函谷关、古北口、山海关 B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 C古北口、山海关、居庸关
三、列举
1、列举《尚书·禹贡》中的九州
2、列举历史时期四位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
3、列举六大古都,并按由西到东的顺序排列
4、北宋四京四府
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四个经济区
6、列举中国历史上自北向南的三次人口迁移的标志性事件及时期
7、列举唐初设置的十道
四、问答题
1.从东北起接逆时针方向写出今天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线的邻国名称 2.试述郡县制的形成过程。
3.试述西汉武帝至南北朝州郡制度的演变 4.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之沿革 5.唐代“十道”的大致地理范围 6.清代政区与边疆建设的成就及贡献 7.《尚书·禹贡》中记载的我国古九州的名称
8.简要分析中国古都的选址条件
9.黄河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的主要原因 10.明清时期主要外来农作物的品种及影响
11.略述我国历史上三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的时间及其影响 12.分析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中“两高一低”特点形成的社会原因 13.试分析清朝人口巨增的原因
14.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迄地点及其作用 15.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16.历史时期主要沙漠的名称及其地理位 17.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18.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主要方法
19.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东汉以后黄河安流800年的原因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简单地说,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 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也有一说是: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分布、变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地说, 也就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
而何谓“学科属性”?“学科属性”一词一般会与其他名词共同放置来解释, 比如说“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 诸如此类。若单独来论, 学科属性也可以指:学科的本质性质和特点, 学科所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分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之前, 可以先从对“学科属性”的定义中“性质”一次来入手, 何谓历史地理学科的性质?“就其主要凭借的资料 (历史文献) 和研究的时间 (人类历史时期) 而论, 它基本上与历史学相同;就其研究的对象 (历史环境) 而论, 它又属于地理学的范畴。”换句话说, 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科学, 与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
也正是因为如此, 长期以来, 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问题争论较大。在学习的过程中, 所接触到的内容对此问题的归纳, 总的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科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下面就来分点进行一一论证。
首先第一种说法: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理由主要有三:其一, 我国古代的地理学最基本和主要的内容是沿革地理, 主要探讨历史上的政区沿革和疆域变迁;其二, 在古代的学科体系中, 地理著作归于史书一类,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 (即“经、史、子、集”) 中, 地理类书籍归属于史部;最后, 在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中, 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但同样, 在这些支持这一说法的理由存在的同时, 亦有可以用来反对的理由:“历史地理学不同于‘考古学’ (历史学的分支学科) 。后者主要依据历史遗物、遗迹, 地理环境只属于它广泛的研究对象之一, 其研究的时间包括文字记载之前的原始社会;而历史地理学则主要根据历史文献, 研究对象仅限于地理环境并主要是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因而, 虽然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有着相互辅助的关系, 但也不可否认二者都可“独木成林”, 且相互之间的区别亦较为明显。
第二种说法:历史地理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理由如下:其一,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为历史地理环境;其二, 在中国地理学会下, 设置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其三,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专业的一门课程;最后一点,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人员中, 地理学者占很大比例。但同样, 亦有反驳的言论:“历史地理学不同于‘古地理学’ (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后者是研究人类历史以前地质时期地理环境诸要素的演变规律, 也就是人类还没有能过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 在大地表面引起显著的改变, 或留下明显痕迹的地理环境变化;而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是历史时期主要由于人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切地理变化。”所以, 两者虽有彼此相交与重合之处, 但仍有较大区别。
第三种说法: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关于这一说法, 支持的声音较多。因为在历史地理这一门学科中, 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 但研究的时间、利用的资料和研究方法多是历史学的, 所以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我国学者中持这种观点的有黄盛彰、钮仲勋等人。
最后一种, 也是我最为赞同的一种说法:在学习到的内容中所呈现的理由有三:首先, 历史地理学有自己的基本理论;其次, 历史地理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最后, 历史地理学在思维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式。
而之所以觉得最后一种方法最为科学, 也有较多原因。“从时间上来讲, 历史地理学主要不是研究史前时期 (即地质时代的地理环境变化) , 也不是当代地理环境的问题, 而主要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史来看, 若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学科;而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讲, 历史地理学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所以,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史中, 历史地理学从不同角度不同发展来看, 其学科属性一直为人们所争论, 但其中的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门学科不论是对历史学还是地理学, 都产生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不论是辅助还是合作作用。但若这样说来, 上述的第三个说法应更为贴切,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历史地理学对历史学、地理学抑或其它学科产生帮助之前, 早在人类开始对所处环境产生影响的时期, 历史地理学便以其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 并为它所存在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做出了巨大的研究贡献。而在古代的人类生存与周遭环境的研究中, 历史地理学更是以其小众的研究方式来对此进行剖析, 帮助人类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但随着历史的进步, 时间的推移, 到了现代, 人类一科技等成为世界的主宰, 不再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对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平衡这一点已日渐失去重视, 更加不再以史为鉴, 从古代前人的身上学取与地理环境的平衡。由此, 具有此项意义的历史地理科学便被黯然归属于历史科学或者地理科学中, 甚至于辅助科学。
但事实是随着科技的过度发展, 人类已在很多方面自食恶果, 由此亦开始重拾从前忽略的人地关系等各方面关系, 而历史地理学在这方面的意义更是日渐凸显, 可以将其归纳为一句话“研究历史地理是改造自然和生产斗争的需要”。除此之外, 研究历史地理亦是现代历史学和地理学发展的需要, 但其区别于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它所涵盖的范围之广, 涉猎知识之多, 思维方式之独特, 都使得历史地理学具有独立的综合性的称谓一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最后, 引用一段恩格斯曾指出的话:“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 它的植物和动物, 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它一定不仅有在空间中互相邻近的历史, 而且还有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的历史。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 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相信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会愈来愈好地发展下去。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历史地理学名词含义的解释, 最重要的是对其学科属性的阐述和分析, 由此得出自己对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看法, 并依据科学的分析和对书籍的阅读给出看法的理由, 最后升华“浅析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人类,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蓝勇, 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育民, 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上)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关键词:历史教学 历史地理学
一、历史地理学概述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变化、人类与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发展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有的学者将历史地理学归属于历史学,有的学者将历史地理学归属于地理学,还有的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历史地理学本身的特点是其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交叉性,是指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之间的学科,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縱横交错。综合性,是指历史地理学涵盖了几乎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二、历史地理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历史政治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历朝历代疆域范围、行政区域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在传授课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的讲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地理状况及其发展规律,这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例如讲到秦朝的疆域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所说:“秦朝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这个疆域范围,实际上是秦始皇扫平南方以后定下的疆域,然而最初的秦统一六国时候的疆土范围并没有书上说的那么大。虽然,只说一个时期的疆域的问题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觉,但如果利用历史地理学相关的知识,就不会让人产生误解。
2.历史经济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因为各个王朝的都城不同,所以经济重心也有所不同。随着旧的王朝结束,新的王朝的开始,经济重心也逐渐向南迁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一带转移,有内陆区域向沿海区域转移。这是由于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的社会比较稳定;南方的自然气候比较适合一些农作物的生产;各个王朝的都城也逐渐向南迁移,给南方带来大量的手工业者、商人、农民等。
经济重心南移,也可以用历史地理学来解释。因为在北宋的时候,北方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耕地质量也逐渐下降。对于小麦、粟等农作物,南方会熟几次,然而北方由于地理的原因只能输一次,所以从产量来说,南方比北方更有优势。
3.历史军事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讲中国古代历史,则必然会讲到战争史。有人说政治是战争的产物,而战争与历史地理学也有很大的关系。提到战争,大家都知道历来交通要道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战争的地点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先秦时代,战争一般发生在黄河流域;明朝时期则在东南沿海的地区战争居多,因为这些地方正是倭寇侵扰的地区。总之,战争的密集区呈现有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4.历史文化地理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遗产有很多,如: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是属于文化遗产;而自然遗产则有张家界、九寨沟、泰山等;非物质遗产有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等。这些遗产都使中国这个伟大而古老的国度焕发着无限的青春,中国已然举办了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这说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在世界的历史遗产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说明中国正在实现伟大复兴。
三、历史地理学可以促进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
(1)人与自然
现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在经受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成果时,也让自然承受煎熬,大量的乱砍乱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对于学校而言,则要求学生珍惜和热爱自然环境,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知识倡导学生积极的美化自然、促进自然良性的发展、宣传美好自然环境的优点、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作用。
(2)人与社会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观念,利用历史典型事例,将历史人物与社会结合起来,重新审视当今人们在社会当中的作用,反思现在人与古代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并且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步确立为祖国奋斗终生的人生理想。
(3)人与人
我国人口的主体汉人为主,多种民族混合而成。在古代,少数民族经常侵占汉族人的栖息地,从而或许汉族人的耕种的知识以及汉族人的文化,这促进中国的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然而当今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失去了旧时的团结和友爱。所以我们要应该倡导各民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通过历史教育引导人们要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将逝去的团结和友爱重新回归人与人之间。
四、总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社会不需要单一型的人才,而是要求人才的多元化。通过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和时间上的概念,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因为历史告诉人们,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可循的,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勇于开拓创新、超越前人、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
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历史地理学,注重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培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前提,培养学生读史认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之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参考文献:
[1]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晶会.历史地理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王振忠.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J].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001
[6]葛剑熊,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
电话:18640501746
摘 要:历史插图教学应树立“读史”与“读图”互通、互动、相得益彰的教学理念,在充分考查各类历史插图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因“图”施教。指导学生科学“读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探索出提高历史插图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插图教学创新的新方法。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读史”;“读图”
2010年11月中旬,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的一则关于“高中历史课本多位古人插图一致”的帖子被多次跟帖、转发,同时也被多家报刊登载[1],并引发热议。这位网友在微博里上传了一组插画,并称:“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都有着“倭瓜脸,倒八字浓眉,肿眼泡,鹰钩鼻,长胡须”的几乎一模一样的形象。据网友透露,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之类明清类书,这类书在绘制历史人物画像时想象力一向比较有限。而有些高中历史课本采用了这些人物画像,导致了这种“千人一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网友和社会大众对历史插图的印象如此之深、关注度如此之高是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进一步思考之后还会发现,当前历史插图受到社会关注,还有一定的时代因素背景,即:“读图时代”的到来[2]和“眼球经济”的蓬勃兴起。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为主要特征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引发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作为“图像”种类之一的历史“插图”,受到关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社会大众对中学历史教材插图设计和历史插图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以及“读图时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步步逼进,对当前的中学历史插图教学提出了挑战,应该引发历史教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深入反思。以下是笔者对当前历史插图教学的些许浅见。
一、“读史”与“读图” 重新定位
近年来,历史插图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改革力度虽然一直在加大,但对于“读史(研读教材文字)”与“读图(研读历史插图)”如何定位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很多师生仍有“重文轻图”的观念,认为教材插图处于服务和从属于教材文字的地位,教材文字是真正的主体,插图教学不应“喧宾夺主”。正是“读史”与“读图”的这种主从关系,导致插图教学改革一直滞后于教材文字的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大的进展和实质性突破。事实上,相对于教材文字而言,历史插图的有些特点是前者无法比拟或无可替代的。例如:①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即使对历史学习积极性很低的学生,不愿看文字一眼,但也会饶有兴趣的浏览色彩亮丽的历史插图[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及时抓住学生由历史插图激起的短暂的、肤浅的兴趣,将其酝酿、发酵、升华,引导为持久的、理性的学习兴趣,将赢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动。②耐读性和耐品性方面:“一图胜千言”,图画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有时任何语言的描绘都无法企及。历史插图所具有的简洁明了、信息量大、现场感强等特点,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历史事件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的时空距离,还能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艺术体验,深层次地开发其审美鉴赏能力。其耐读性和耐品性是其它教学材料难以比拟的,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敦煌飞天壁画”等插图,上至历史研究者下至不同层次的中学生,尽管学识和能力差别很大,都对这些插图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回味良久。③从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过程一般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具体,后抽象;先直观形象,后透视本质。在这一过程中,以历史插图为主要载体的“图像思维”和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符号思维”是并行的。没有以历史插图为载体的“图像思维”,而仅有抽象的“符号思维”,不符合学生接受历史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思维规律。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教材文字与教材插图无优劣高下之分、“读史”与“读图”可以相得益彰的观点,研究文字与插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功能,寻求二者之间的互通、互动,提升历史插图教学改革的层次,引领历史插图教学改革进入快车道。
二、分类研讨 因“图”施教
教材中的历史插图分为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图、历史文物图、名胜古迹图以及漫画等。不同类型的插图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每幅插图的教学地位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4]。当前的插图教学需要进一步“精耕细作”,针对各类不同历史插图的自身特点,分门别类的研讨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5],做到因“图”施教,展现每张历史插图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主要的教材插图能做到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例如,历史人物图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历史事件的主人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饱满、鲜活,这类人物插图一般信息量较小,因此要求做到以下三点即可:①认清人物的服饰和形貌;②感受人物形象的独特的精神和气质;③能复述人物的主要历史功过。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段,要求学生指出这首词中涉及到哪几位历史人物?词中出现的五位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教材中都有他们的插图。然后将上述五位历史人物的图片打乱顺序后展示,让学生根据他们的服饰和形貌辨别并一一对应,最后评价依次他们各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功绩等。通过类似训练即可以使学生掌握大多数历史人物图。
历史地图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空间概念而设置的。因为画面是地图,没有其它插 图生动,学生观察时也往往不得要领,所以历史地图往往是学生兴趣最低的一类插图,也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一类插图。以“战国形势图”为例,我们分为几个层次逐次引导学生分析。①直观信息的分析——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西方的是秦国,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的是韩、赵、魏);②历史地图的比较分析——“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二图的比较:从春秋到战国后,诸侯国的主要变化及发展态势。③隐含信息的挖掘——不同地理位置决定下的七国各自的保家卫国策略: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与六国“合纵连横”策略的较量。④延伸拓展:“远交近攻”策略下六国灭亡的先后顺序。⑤升华提高:秦国一统天下与六国灭亡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对于“战国形势图”的教学仅限于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则这一重要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就大打折扣。
三、加强“读图”指导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般情况下,通过观察历史插图,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获取一些基本的显性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一些肤浅、模糊的零散知识。同时,因为方向不明,方法欠缺,难以进一步获取历史插图“一目了然”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信息,因此读图往往浅尝辄止,无法得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训练历史思维方法。所以,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提高,同样影响和制约着历史插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
我们在插图教学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①带着问题“读图”:缺乏目的性、没有问题作为引导是学生“读图”草草收场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读图”尤为重要。这些问题既可以教师拟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做到每图必问,带着问题“读图”。②读出演变趋势: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很多历史插图也能折射出史实演变趋势,历史插图反映出的变化趋势比文字总结得出的变化趋势更为直观,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③读出历史结论:“读图”不能浅尝辄止,无“果”而终。对有些内涵深刻的插图,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透视其本质,得出多种历史结论。④读出情感态度[6]: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寓于插图教学之中,更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经常性的此种训练,就会形成主动发现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习得科学有效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以教材插图《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时局图》等比较分析为例。教师首先设计若干逐步深入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覆盖插图中的诸多隐含信息、变化趋势、蕴含的主要结论等[6]。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理清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发展演变趋势:从东南沿海→整个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西南内地,步步深入。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均遭到践踏。同时学生也可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消极的方面是:中国的大门被枪炮打开,大量 的商品涌入,造成中国的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积极的方面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等。此外,从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岌岌可危,对列强的横行霸道、肆意欺侮中国等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 不断创新历史插图教学
多媒体技术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也为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平台。多媒体技术一方面使课堂上历史插图的展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还可以使许多教材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插图进入课堂。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插图的教学效果,还大大提升了历史插图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地位,拓展了历史插图的教学功能。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网络资源,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将更多、更好的历史插图引入课堂,实现历史插图教学的创新。
①“图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问题)。例如:2011年4月4日,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正在寻求竞选连任美国总统,成为世界性的时政热点。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及多媒体灵活、快捷的特点,从网络上选取各个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图片,配以简练的文字,以Powerpoint的形式全景式介绍美国黑人的辛酸历史。从16~19世纪,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劫运大批黑人奴隶到美洲,到《美国南方的黑奴交易》,到到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再到《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直到贝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这种“图解”方式既展示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的耐人寻味的变化,同时展现了相关的历史知识脉络,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②利用历史插图开展历史专题探究活动。在诸多的历史探究活动形式中,从学生喜爱的历史插图入手,更能激发学习探究兴趣,更具实际教学效果。例如,2012年是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活动较多的一年,中英《南京条約》签订(170周年)、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80周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40周年)等纪念活动将相继展开,这也为开展相关历史知识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时机。教师可以依据时间先后,顺次设置与这些重大事件相关的历史小型专题,安排学生上网搜集下载相关历史插图,归类比较,并配以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以此激发学生寻求历史渊源,史实结合,以古鉴今,更好的体验和感悟历史。
没有历史插图的课堂是寂寞的,历史插图教学滞后的课堂是不完善的。只要充分、合理的利用课本内外的历史插图资源,在教学中多积累、多探讨、多总结,将历史插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最优化,推动历史插图教学与时俱进,开创出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1、文艺复兴的现实意义:提倡张扬个性,不断创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解放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2、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带来的启示:我们要从小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3、英国确立民主制度过程的启示:任何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实现程度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的启示: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树立历史进步思想,先进比的战胜落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分裂,积极维护国家统一。
6、你对俄国农奴制改革有何认识:19世纪中叶的俄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使俄国抓住了历史机遇,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成为本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
7、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抓住历史机遇,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努力发展外国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向先进国家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努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和产品,增强国际竞争力。
8、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学习到的优秀品质:关心大众疾苦,深入了解工人生活,乐于奉献一生;不惜舍弃个人生活条件,选择为人类谋取福利作为自己的职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汲取千人思想精华,学识渊博;重视社会实践,结合工人运动实践创立科学理论。
9、我们从发明家身上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0、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1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洋务运动后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12、本茨与莱特兄弟的发明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汽车、飞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来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她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的精神。
13、凡尔登战役和“一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战争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我们要牢固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14、启蒙运动给我们的启示:启蒙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社会变革是对思想理论的实践;现在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解放思想,以求更大的发展。
15、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1)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独立完整。(2)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国力。(3)适应世界潮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迅速发展。(4)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加强同世界各国联系,提高国际影响等。
16、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7、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18、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
19、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20、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活动的启示: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2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22、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3、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24、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26、理想中的世界格局:世界朝着多极化发展,联合国在世界上真正起到发展经济、促进和平的作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所有国家、民族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世界人民和平共处,谈判成为解决一切争端的唯一方法;人类不再有战争,让世界充满爱。
27、全球化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生产技 2
1.历史地理学的涵义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既具有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具有历史学科的特征, 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地位
历史地理学和地理学科一样,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地理学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综合中, 历史地理知识的份量也较大。文科综合地理试卷中渗透的历史地理知识主要有:中国季风气候与历代水利建设;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黄河流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外来势力侵略等。尤其是气候与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等内容都是重点考查的历史地理知识。
例1:当时 (北宋) 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分析:本题的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 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 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 (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 , 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 (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联连, 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 , 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C。
例2:北宋后, 黄河多次泛滥, 汴河河道淤浅, 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 (黄河中游地区) 经常泛滥的原因 () 。
分析:本题设问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 但如用历史地理知识或方法进行分析, 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 挟大量的泥沙, 进入中游, 由于水势减缓, 泥沙淤积, 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 降水集中, 多有暴雨, 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 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
例3:宋代海上 (贸易) 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 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
A.避开倭寇的活动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D.利用季风
分析:该题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 而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 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 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 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 或躲避或利用。因此, 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中, 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 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 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
分析现有教材, 历史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教材中非常欠缺。所以, 文科综合考试地理科的复习, 不但要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的发展, 也要从历史地理知识中吸取营养,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为现实发展提供借鉴。不仅在文科综合中如此, 在一些地理单科试题中, 也出现了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 无论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从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来看,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增添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内容都是必须的。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一)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 建立史理知识的有机联系
1. 在学习我国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识中渗入其悠久的历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 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镐京, 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 自东周以来, 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 (炀帝) 、唐 (武后) 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代是魏国的国都, 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 (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首都, 此外, 明朝初年、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 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 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
2. 在讲解中国地理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如讲到黄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时, 可介绍西安坐落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上, 平原周围群山环绕, 形势险要;河水 (黄河) 的支流渭水 (渭河) 横贯关中平原, 且流经西安城北, 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 并通过河水、渭水向长安城北运送漕粮。因此西安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 现在又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 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话题
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又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历史地理学等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 诸如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改道、经济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兴废等等案例, 均可成为揭示人地关系的极好例证, 都可成为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 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地图以简明的、特定的地图语言再现历史, 其载负的图形信息能收到文字表达难以实现的直观效果, 与课本紧密结合, 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历史地图的重点不在于表现静态的地理学信息, 而在于表现动态的、发展的历史学信息。在地理地图教学中, 教师可配合历史地图, 设计有情有味的读图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如讲到我国的行政区划时, 可结合地名的由来讲授历史上我国政区的演变, 使学生能理解政区演变与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再如讲授鄱阳湖与洞庭湖时, 可运用它们的变迁图, 通过湖泊面积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理解洪涝灾害的原因。总之, 让历史地理地图走进地理课堂, 符合时代的要求及考试方式的改革,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而且是历史地理学渗透进中学地理课的有效途径。
三、史地结合教学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知识, 对地理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
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虽分属社会学科、自然学科, 但它们间的联系十分广泛。地理学科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地理现象, 着重探索地理现象的现状和特点。而今天的地理实际上是过去地理的延续, 了解历史上的地理情况, 有助于探究地理现象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因此, 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历史地理知识。
2.要努力学习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
由于中学教材中历史地理学知识还不成体系, 文字与地图尚没很好的配合, 加上相关教师中大多数缺少历史地理知识的系统学习, 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得心应手。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勤奋学习, 广泛涉猎, 善于积累, 努力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要在教学实践中, 掌握一些学科交叉的知识, 了解其发展趋势, 要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指示交叉点, 并且能够融会贯通。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虽然历史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教师在补充、充实教学内容时, 必须摆正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必须从教学目的出发, 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必须有科学依据, 史料真实, 观点正确;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历史地理知识渗透的合适时机和恰当的数量, 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4.要进行一些边缘学科的教学法研究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 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更要搞一些学术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 撰写发表一些教学法研究论文, 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 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以充实教材相关内容, 丰富教学;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研究文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 寻求教学的最佳方案, 实现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之所以将艺术品的历史价值作为艺术品投资收藏的第一要素是有其特别意义的。
所谓艺术品的历史价值是指:艺术品在民族的演变及发展进程中所呈现的标志性的社会、人文、精神等意识的象征表现。例如,甲骨文与甲骨实物,在研究中华文明史及中国文字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从本世纪初王懿荣因病抓药初识甲骨以来,近百年来人们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不仅极大地推进了对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入研究,更使中国文字的诞生与人文进程有了清晰的阐定。而在投资收藏中,收藏甲骨文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即使有零星的甲骨流入市场,也因本身的诸多不确定性而流标。笔者曾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主持中将一批流传有序的28片甲骨实物拍出了5280万元人民币。最近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的唐代摹本王羲之的《妹至帖》更是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它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固然可观,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字历史价值,毕竟它是研究中国行书发展历史进程中重要的佐证。
2007年秋,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推出了圆明园遗物——大水法自鸣钟之马首。澳门巨子何鸿桑以6700万元的高价购下,然后捐给国家。曾几何时,在前些年见诸市场的虎首、牛首、猪首等均为台湾收藏投资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支付不足200万人民币的价格购藏的。“时间是最好的投资收藏保险箱”。在许多人还在质疑这些牛头马面到底值不值的时候,聪明的投资人已经赚了盆满钵满。投资人的成功在干
1、注重艺术品本身的历史性价值。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陆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时,海外的有识之士已经把目光和金钱瞄准了国人心目中最痛的“圆明园”。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沉淀了中国五千年中最灿烂的文明,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2、虎首、牛首、马首、猪首等反映了乾隆时期中国的铸造工艺水平,对研究圆明园的建筑构成有着及其重要的参考意义。
3、此物由意大利人朗士宁亲自主持设计督造,是研究外国传教士、外国艺人于康雍乾三世在中国活动的重要实物。
4、投资人当时的投资是以收藏为目的,却有着长远打算的,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赢在未来。
【历史地理学论文】推荐阅读:
历史课堂论文06-18
历史研究论文09-16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07-28
中国历史的优秀小论文07-24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论文09-07
高中历史教师论文范文09-15
历史小论文写作技巧10-30
从历史中走来议论文10-30
历史文化学本科生论文选题10-04
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