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共9篇)

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 篇1

第一,在教学课堂上营造出师生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认为上历史课很轻松,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心态就比较好。曾经有课代表对我说,班里同学认为我是所有学科中最容易沟通的老师,能和他们说得来。在学生愿意从心底里接受的话,布置起任务来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第二,尽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对于象历史这样的副课来说,不可能指望学生在课外时间来进行巩固练习。我经常告诉同学们,我们学历史,在课堂上用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在课下再下功夫来进行。如果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把握时间的话,也不可能指望他下去之后在别人都休息的时候再挤出时间来学习历史,那是自欺欺人。同学们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学习,逐渐在课堂上都能够专心了。

第三,历史学科也是学生最不重视的一个学科,要想提高成绩,还得抓住题点,重点强化。比如讲完罗斯福新政后,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记忆。但是一次记忆还远远不够,以后的课堂上,有空就提问,督促学生及时复习。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去后,再提问,学生中就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相当熟练了。当然,还有一部分记忆能力差点的学生要慢得多,对这些学生来说,需要有耐心,有爱心。每节上课前我先提前一两分钟进教室,找些同学背上节的重点知识。如果没记住,我就告诉他,没有关系,再好好记记,下节课的时候争取背下来。这样,学生既不会产生排斥情绪,慢慢经过巩固练习,一点点也都记住了,相对来说,就减轻了考试前大复习的压力。

教学工作中的失。

第一、课堂活动比较单一。为了赶进度,也为了在课堂上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巩固记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往往都是把重点知识讲完之后,领着大家再来串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读背了,学生记住的大多只是单一的知识点,综合运用的能力比较差。

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 篇2

当前农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学中, 没能依据大纲的要求, 而是对每个单词都作同样的要求, “填鸭式”地教给学生, 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单词只要求能听懂, 哪些单词是要求听、说、读三会, 哪一些是最重要的, 要求听、说、读、写都要掌握, 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磨掉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以下是本人在词汇教学中的一些得与失。

曾有一节英语课, 在教了一些新单词后, 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就直接在屏幕上展示出六幅图, 这六幅图讲的是运动 (skiing, skipping, table tennis, cycling, running & swimming) , 这些是以前教过的单词, 我在这几幅图的旁边只给出了以下短语:exciting, relaxing, funny, difficult, popular, cheap (这是本节课刚刚学的) .屏幕上给出的大标题为: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up some short sentences.在这些呈现在学生眼前后, 我给出了以下的指示语:OK, boys and girls, just now we learned some words. 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make up some short sentences. I’ll give you three minutes to write them, 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read them.

本来我想通过看图写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词汇运用起来。但实际反馈出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位学生所写的句子:Skiing exciting. Swimming good. Running not good. Cycling bad.

在这位学生所写的句子中, 我几乎没有发现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学生除了用exciting表达出了图中的大概意思外, 所写的真的不是句子。而且更可怕的是让他们读他们写的句子他们也读不出, 包括那些新学的形容词。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 学生能基本懂得这些形容词的比较级。然而教师提供的形容词, 学生还没有读熟, 当然就不会用词造句了。教师从这一活动中根本检测不出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这样的活动只能说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是无效的活动, 达不到预期效果。

于是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 采用多变的单词教学方法, 使单词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易理解和记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英汉互译。

把单词写在黑板上, 然后译成汉语介绍给学生, 这样教单词既快又简便, 适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

2.实物认知。

(1) 摆实物教学新词汇。如:Look, this is an apple. (手里拿着苹果)

(2) 利用图片展现词汇。如:nose (指着鼻子的图片) , bananas (出示香蕉的图片) ...

教师画简笔画的速度应和说话一样快, 边画边和学生交流, 力争达到用画表达词义的目的。

(3) 通过躯体语言或面部表情教学词汇。如:Look at me.I am closing the door.I am speaking English.然后利用手势、动作让学生跟着做。学生就在边做边学中快乐地掌握了知识。

总之, 用这样的方法教词汇比较直观, 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教学轻松而有效, 既能激起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又能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他们不易忘记。这样的课堂真的让七、八年级的孩子保持了学英语的兴趣。

还有一节英语课, 我让学生先自学了lawyer, earn, successful, player, be ready to, be popular with, 然后齐读, 我再领读, 接着是Pair work (用刚刚学到的单词说出一些句子) 。五分钟后, 我在屏幕上展现了一些图, 图上有刘翔、姚明等, 并在图旁标注了runner, lawyer, basketball player等, 整幅图的大标题是Pair work,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You and your friend are talking about what you are going to be.图片的最下方还呈现了两个小孩在交谈的图片, 并在各自的旁边给出了提示语:“A:I am going to be a/an...Because I can...B:I agree with you./I don’t agree with you.I am going to be a/an...”指示语如下:Suppose you are leaving school next week.And you and your friend have a chance to choose jobs.Now please talk about what you are going to be.Now work in pairs and make some dialogues.You can use the words on the screen and you can use more of your own.The more, the better.Then write down the passages.

这样循序渐进的办法, 效果就很好。有几组学生纷纷上台表演, 有一些学生写下了:I want to be a lawyer.Because a lawyer can earn a lot of money.To be a lawyer, I am ready to study harder.I am going to be a successful lawyer.Though I am not good at English, I never give up studying.I believe I will be very popular with other people.这样的表达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 已经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了。所以我想, 对刚学过的词汇, 加深记忆的最好办法应该是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运用, 学用结合。这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

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假设你毕业要择业, 根据所学和所给提示词来完成一篇短文。从这个课堂上我看出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 他们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相对较高。我先给出了名人图像, 然后让学生从刚刚学会的单词中, 结合自己的记忆选取所要用的词汇, 这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控制已经从前面的more controlled逐渐转移到less controlled, 即从mechanical practice到meaningful practice, 逐步放手。屏幕上我给出了对话的框架, 为一些基础差的学生提供了示范, 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句子, 让他们也有话可说;同时我又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尽量多说, 不仅用到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 同时也检测了学生对以前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我在词汇教学中的一些得与失。我想, 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是万能的, 我们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为了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的目标, 更多的词汇教学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小花.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7.

小学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3

一、新课改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成效最大的就是教师角色转换了。教师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由于教材的开放性,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式转变。课改后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关怀,教师将自己融入对话式的课堂,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一起学习语文。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课堂教学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接受式学习不再独唱主旋律,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介入,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呼应、相辅相成。学生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大有益处的。

3.课堂上教师激励评价性语言丰富了

充分肯定,适时表扬,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上教师批评、指责、讽刺的语言少了,表扬、激励的语言多了。如,你真是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孩子;你不仅会学而且会听;你的发言真有深度。再如,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幅美丽的画面;你可以当小播音员了;你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等。这些发自教师内心的鼓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刻苦学习的欲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双基”掌握的不扎实、不系统

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教材的变化、教学的开放,使得学生对一些字、词、句的教学掌握不扎实、不系统。如,改病句的练习、句子转换的练习等,教材中没有出现,考试时有。

2.重视了重点句段的教学,忽视了篇章的教学,使读写教学严重脱节

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体验,关注学生的阅读意愿与兴趣,这是生本思想主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无疑是教学观念的重大转变,是阅读教学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教师文章思路意识、整体观念意识淡薄,导致在指导学生细读、深读文本时,往往任凭学生喜好,东一句西一句地选读,忽视甚至割裂了句段与篇章的内在联系,导致现在的教师上阅读课就是阅读课,习作课就是习作课,使阅读与习作教学严重脱节。

通过这次“国培”,我学习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力争把这些全部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教学更加趋于完美,争取做到一个受学生喜欢、受家长欢迎的老师。

我的科学教学的得与失 篇4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教材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的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数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但由于小学生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不能只在纸上谈兵。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做实验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掌握科学知识。

科学课教学的改革,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而改革的重心则是以实验为基础,以加强实验教学为中心。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观念将不断更新,认识将不断加深。科学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不断地探索、求真,最后得到一个真理。学生怎样探索呢?这其中肯定就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所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否,是息息相关的。本人在几年的科学实验教学中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得与失:

一、科学教学中组织好了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强心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是促进人们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基本动力。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学习兴趣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努力方向。小学时代的兴趣与爱好,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小学时代的科学启蒙教育,更应着重培养儿童的兴趣,有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学,才会爱科学。而科学课上的实验则是引导孩子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往往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在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四年级上学期的“降水量的测量”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才我的手机里来了一条短信“明天有一场大暴雨”,那我们现在来测量大暴雨的降水量到底有多少,这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不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我鼓励他说:“你先制作一个雨量器,按课本第12页的步骤去做。自己去探究,你需要什么实验材料,老师可以提供。”这个学生果然来跟我借了透明胶带和实验小喷壶。过了一会儿他很高兴的来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明天这场大暴雨的降水量有100~200毫米”。我对他的高兴而高兴,并在全班进行极力的表扬。结果,这个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科学科有显著的提升,因为实验的兴趣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自然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自然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实验了解了很多自然现象的本质,可以说,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二、科学教学中亲自操作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学习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尽管简单、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注重现代科学发展的过程。实验教学能引导儿童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手段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使儿童学到逻辑概念,原因、结果、目的、意义、结论、推理等知识,并获得间接经验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道路,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所以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正确的学习探索方法。比如,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建筑中的横梁都是立放的,为什么要立放呢?有什么科学原理呢?可能学生根本就没有去观察过,也没有去思考过,也思考不出来。但是经过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一章的学习,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实验,明白了横梁为什么不平着放,要立着放,学会了在生活中要仔细去观察每一事物从而发现规律。

三、科学教学中亲手操作的科学课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真实的、没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进行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具有重要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实验教学的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从而快速地转化为自己本身的一种技能。因此,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的观察洋葱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化学类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而且很深刻地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等概念,而且还使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秘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自己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细胞的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四、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儿童形成正确的观念,优良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人终生受益。要想让小学生认真地学习好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肯定是不能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如在《研究铁生锈 》的实验中,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探索哪些环境中容易生锈?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相应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从这种意义上讲,良好的素质是无价之宝。良好的素质不仅对学生将来学习科学技术有用,而且对他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任何知识以及处理日常个人生活,社会生活都有用。很显然,素质的培养,是不能离开实践的,凭空说教是培养不出良好的素质的。所以实验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在实验教学中也有很多方面让孩子们失去不少,例如过分关注课堂纪律,导致不能充分放手,让孩子们放飞思维。孩子们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过分受教师引导的限制,从而约束了自己的思维。因此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实验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实验课真正动起来,学生动的不仅是手而且还有思维。

总而言之,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做好了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对提高各个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拥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观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认真地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每个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五年级科学仲静梅

2015.12.8

教 科 研 专 题 研 讨 材西城小学科学组 仲静梅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5

摘要: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的质量永远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质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1]。课堂教学中,认真备课非常重要,常进行教学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的过程,俗话说,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再精彩的课也有欠缺、处理不当的地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设计出更适应学生的教案,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指数函数》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数形结合;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76-0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中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式,并根据形式判断出哪些函数是指数函数,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及辨析能力;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图像总结性质,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一、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本授课班级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但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动手能力较强,敢于接受新知识。大专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函数的初步知识,对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幂函数》,学习了幂函数的概念,画简单的幂函数的图像,通过分析图像总结出幂函数的性质,并利用性质比较了两个幂函数的大小。《指数函数》以同样的顺序给出了相应的内容,先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再学习图像和性质,最后是应用。对比着上《幂函数》来学习指数函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两个问题,类比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及作用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形式特殊,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指数函数又是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中画出图像,利用图像总结性质,在利用性质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难点是探讨底数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我将授课内容分为两次大课,一次大课是两节课,第一次课主要是初步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图像探究性质,并进一步熟悉图像和性质;第二次课是指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以实际问题为情景,引入新课。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显然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所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可以表示为y=0.84x。[2]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函数表达式:两个函数的表达式中都有如下的特点:是幂函数的形式,底数都是常数,指数是变量x。结合这些特点总结出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底数有两种情况:01。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必须和定义的形式一模一样才行。在本节课的开始,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虽然抽象,但同样来源于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加以抽象、提取,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表示出来。这样的引入自然而亲切,消除数学的神秘和枯燥,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画图、利用图像总结性质。为了准确的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像y=2x,y=()x,y=3x,y=()x。画图时,教师也在黑板上和学生一块画出图像,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像和教师画的图像加以对比,起到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画图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画出图像后,和学生一同找出每个图像的特点,得出这些特殊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再引导学生得出一般的指数函数y=ax的图像性质。让学生自己画图像,通过动脑、动手,加深了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3]。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底数a的不同取值所引起的函数变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好把握。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图像特点,分析随着不同的底数a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找出规律,继而得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像特点。然后再给出不同的底数的特殊数值,画出相应函数的图像,以加深印象。

3.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新知。在指数函数定义中,规定了“a>0,且a≠1”,这个规定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在一系列生疑、质疑和解疑中达成共识。为了节约学生讨论的时间,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这样的形式,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1)若a0且a≠1。学生通过自己探讨,彻底弄清了底数a的这一特殊规定,并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无论x取任何数值,ax都有意义。通过一步步探讨下列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豁然开朗,解除疑惑,这样能够得出结论所取得的效果,印象深刻,比教师直接呈现结论要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五、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指数函数本身非常抽象,不好理解,本节课由同学们熟悉的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一个细胞分裂问题,一个是放射性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不突兀、不枯燥,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些特殊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总结出一般指数函数的图像,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本堂课从开始就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了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从而明确了底数的特殊规定;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出性质,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在生疑、质疑、解疑,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收获,比教师“满堂讲”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时,由于事先设计好了题目,虽节约了学生讨论的时间,看似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际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限定在小框框里,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太强,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在讨论,另有一部分同学只是附和,并没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也没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没能体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学生在画图时,虽然教师和学生一块画,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教师也没时间等,分层教学体现不理想。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教学,一个班级大越45人左右,而基础参差不行,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反思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对学生对接受知识内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和有知识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救[4]。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思与总结,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收获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自己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得与失 篇6

李哓东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得与失 篇7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积极作用

1. 化抽象为具体, 提高教学灵动性

与抽象的、死板的文字对比起来, 多媒体的声音与影像因为可以有效调动人的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而更容易在整体上激发教学活动的灵动性。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作为中秋咏月, 作者不仅借助诗句向我们营造了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更抒发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乡之情。该诗在后期的传颂中被改编成许多非文字的文学形式, 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以原诗诗句为歌词的歌曲。教师在课堂中假如播放该歌曲, 不仅可以有效地营造并还原诗句本身的意境, 而且歌曲本身的动听旋律及优美歌词也会起到渲染气氛以陶冶学生情感的隐形作用, 起到帮助学生领悟诗人心情的效果。这远比单纯的诗歌朗读、背诵、口头讲解要更为灵动有趣。

2. 化单一为多样, 提高课堂丰富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黑板与粉笔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工具, 其教学模式也多是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来进行知识讲解, 而学生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的聆听状态。但多媒体的引入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相对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互动意味的组合教学模式。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录音新闻》为例, 该文本的教学任务除了引导学生明确录音新闻的基本要点外, 还包括鼓励学生模拟播音以更好地感知该类文章体裁。借助多媒体, 在认知上, 教师可以通过录音播放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新闻播报的语气、语调、语速等使其在脑海心智中产生直观印象。在模拟上, 教师既可以通过单人模拟的形式, 让学生轮流模拟一段, 也可以通过团队模拟的形式, 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与此同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手机、录音笔等具备录音功能的多媒体工具将学生的模拟播报录制下来与原文进行对比, 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步骤, 教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丰富性。

3. 化个体为整体, 提高知识层次性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要点相对分散独立的学科, 语文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为例, 该篇教材的讲解除了文章内容本身以外, 还应当包括作者的个人简介、与父亲的关系、写作背景等才能够更好地透过文字来领悟到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情以及由该篇文章所折射与传递出来的亲情含义。假如背景介绍全部以书面文字或者口头讲解甚至粉笔板书的方式来进行, 则不仅会消耗过多的时间, 而且也略显枯燥性与分散性。如果教师能够将系列背景介绍全部融入为一则短片并在课堂上播放, 就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认知并顺利进入正文的学习之中。它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的层次性从而打造体系化的学习观念。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负面影响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 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在提高教学灵动性、课堂丰富性、知识层次性上的帮扶作用, 这也是越来越多教师, 特别是熟悉互联网技术, 拥有活跃思维及创新精神的90后教师热衷在教学中交替使用各类多媒体工具的原因之一。然而在我们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教学优化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教学主客体角度思考, 它的负面影响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精神分散化

由于多媒体教学通常会以幻灯片、互联网等声音、影像的方式出现, 其本身就蕴含着趣味性与活泼性, 假如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加以指导或者学生本人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 则很容易会将精神的注意力摆放在多媒体本身而脱离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表现于外就是在有多媒体时精神振奋而在没有多媒体时就显得毫无精神, 或者在视频等播放完毕之后, 仍会难以自控地在脑海中进行回放或是与同学进行交流而罔顾了学习本身。

2. 教学模式同质化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内容的完成性, 学校一般会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进行一定的指导与约束, 表现于外就是资源的共享。这虽然避免了教师因过分创新而打破了既定的教学计划, 但在无形中也使得教学模式趋于同质化, 教师难以很好地发挥个人的教学魅力并打造个人教学风格。这既不利于教师教学才能的施展, 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建立起对教师的喜爱。长此以往, 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复制性、模仿性而缺乏应有的教学创新尝试。

3. 师生交流机械化

多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还可以明显地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及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 受这两大优点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对多媒体产生惯性依赖, 表现于外就是在40或45分钟的课堂上会有15%~20%的多媒体运用时间。以讲解型的教学视频为例, 由于视频中直接对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不需要对学生在进行另外的提问, 而且也无需像传统的教学问答模式般通过步步引导、逐层深入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这一方式不仅减少了师生的交流机会, 而且也扼杀了学生的发问积极性, 容易致使师生交流陷入机械化的僵硬模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8

[关键词]教学;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历史课教学的得与失 篇9

镇安县教研室张鹏航

由中国阅读学会经典阅读研究中心,中外名师教育网,《名师成长研究》编辑部主办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12年3月23—25日在西安举办,小语界的四大名师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王崧舟和第八届小语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齐聚西安,贯彻 ‚大语文观下的落实《课标》年段目标,大胆改革创新‛的研究主题,引领了当前小学阅读、古诗文、习作教学。西部六省1300名教师与会,镇安县也有6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会。西部六省6名青年才俊教师应邀进行了课堂教学PK,镇安县城关小学余紫燕作为西部六省唯一一位三线城市的代表做了《炮手》示范课,并获得二等奖。

余紫燕的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代表镇安县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比较她与名师的教学及与兄弟省一线教师的教学PK中,可以看出我县阅读教学的得与失。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支老师对余紫燕课的点评如下:‚第一,把握文本准确;第二,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教学思路清晰。第四,教学方法符合本课特点;第五,教学手段使用恰当;第六,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文章的情感;第七,注重在读中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第八,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九,注重教学的人文性,把教学的归宿点聚焦在对人的看法上;第十,个人语文素养好;第十一,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支老师对余紫燕注重写字、耐心教学、训练学

生概括能力和理解文章关键词句的做法特别予以褒奖,并用‚铿锵扎实‛来概括其教学风格。

支老师对余紫燕老师的点评,也是对镇安阅读教学的一种肯定,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深感欣慰。我对支老师的这几点点评特别认同:第一,教学过程扎实;第二,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第三,把握文本准确;第四,教学方法符合本课特点。

那么镇安的阅读教学到底有那些值得充分肯定的方面呢?其实,我们从余紫燕老师的阅读教学中可管中窥豹。

第一,把握文本基本准确。由于镇安信息相对闭塞,教师教学负 担重,教师的教学常态是以教材为本、以教参为本。虽说这样有其弊端,但从客观上讲,却把教师导向了钻研教材与教参的佳境,不至于‚深挖洞,广积粮‛、过多考虑作者、写作背景及原文,教学比较忠实地执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二,教学过程扎实。镇安的课堂教学常态,教师能够认真抓学 生的‚听,说,读‛基本训练,很少摆花架子,课件制作相对简单有效,教师画蛇添足的拓展也相对少些,课堂教学少了些热闹与浮躁,多了份扎实与平淡,学生学习多了份负担与责任。教学过程扎实是镇安阅读教学的显著特色。

第三,教学目标定位基本准确。苏教版教材有一显著特色,就是教师教学用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明确,而且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如何突破重点与难点目标的良好对策。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

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对教学目标认真领会,教学中认真落实,所以教学基本没有偏离正轨。

但不可否认,镇安的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写字教学仅停滞于‚写正确‛要求上。写字教学一直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而且是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对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然而,镇安县写字教学的普遍现象是:基本达成了‚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目标,至于‚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规范‛‚ 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这些要求,除回龙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外,很少有老师关注。

第二,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有感情朗读明显不足。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阅读为本‛,但阅读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但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匆匆读一遍,然后抛出问题,就急于进入‚解决字词教学与深刻含义理解‛的所谓主题,抛开整体,让学生孤立地有感情读句与段,导致阅读的支离破碎。这种只顾自己教学所需,不顾文章完整性的读的做法,总给人奇奇怪怪、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的老师对‚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有误。新版课标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很多老师认为,有感情地朗读是老师教出来的,所以有些所谓的感情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是被动的。其实学生只有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了作者及其作品情感,内心情感与作者、作品主人公发生共鸣时,才会将情感融入朗读中,这才是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缺乏,泛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强加给学生‚关于语文的东西。‛以余紫燕老师参赛北师大版的《炮手》第二课时为例,老师只有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请您原谅,将军。”

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才能升华文章主旨——炮手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可是五年级的小学生对此句话所蕴涵的情感与意义很难理解。因为大多数孩子没有背井离乡、思念亲人这样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我家的房子‛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精神的寄托,是亲情的寓所,是美好往事的回忆,是未来亲人团聚的憧憬,是难以割舍的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学生感悟到了‚我家的房子‛语言蕴涵的这一切,那么就不难理解炮手在将军用望远镜望炮手家所在的村庄、下令炮手瞄准炮手家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炸掉炮手的房子时,炮手语言、神态的变化,特别是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关键词语:苍白——煞白——惨白。那么老师就要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我家的房子‛对他们意味着什么,然后谈炮手要亲手毁掉自己家房子的内心情感,这样学生才会对炮手产生由衷的敬佩,让普通的炮手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情真意切的语言来表达对炮手的敬意。可是余老师的教学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让学生空洞地谈,结果学生词不达意地说出了‚奉献、舍家为国、伟大、崇高‛等赞美的词语,显得苍白无力。其实这一做法在我县很有代表性,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脱离文本对学生进行空洞的思想品德教育,把语文课上成了关于语文课。

新版课标指出:‚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此段话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人文性只有在充分体现工具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达成,这就是过去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道理。要坚决摈弃脱离文本进行说教的陋习。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黄山奇松》一课时,只要学生对黄山奇松——迎客松、陪客松与送客松的奇姿感悟欣赏,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脑海联想出三棵松的神奇姿态,学生审美情感陶冶了,美妙句段欣赏并乐于背诵积累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基本达成了,学生一想起美好的自然与祖国,脑海就闪现出黄山奇松的画面、自然诵读出描写其妙笔生花的句子,就已经是对学生进行了最好的热爱祖国与大自然的情感教育,万莫要画蛇添足地在课的结尾来一番空洞地说教:‚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其实,在小学生眼里和心目中,祖国与自然就是由一棵黄山奇松、万里长城、西岳华山等美好意象组成的立体画卷,而不是干巴巴的‚祖国、自然‛文字。

第四,只得意不得言。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它不仅关注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且关注语言本身的表达方式与规律。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所谓得意,就是要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所谓得意,就是要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遣词造句。我县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只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认为只要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认识误区,贻误了学生,学生习作能力之所以难以提高,其根子就在这里。

第五,不同文体不分,第一第二课时无区别。

课标把教材的阅读课文分为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和诗歌,从第一学段起,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已经有隐性的要求,第二学段有初步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是在我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不同文体文章的教学几乎没有差别,都是按照叙事性文章来教。

除一些古诗及略读课文外,大多数阅读课文,都至少需要两课时。以第二、第三学段为例:第一课时,首先应该在朗读与识字写字上下功夫,确保学生完成‚把文章读通顺、读流利‛底线,把生字识正确,写规范,其次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顺文章主要脉络,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对关键词句有自己的初步理解。第二课时,应该在精读感悟上下功夫,有感情朗读、理解关键词句的、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积累与运用上下功夫。然而我县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一个样,老师忙于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规范公文报送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公路路政管理大队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