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提出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指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看专业教育教学

摘要: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约有1500万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摆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对高校而言,就业问题更是涉及到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高校的角度,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高校;培养对策

一、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大学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高校输出的“产品”,毕业生的素质反映了高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状况,同时,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从侧面反映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等,这些都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与高校的密切关系。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各种实践调查都暴露出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大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1、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坚持学科专业设置的理论价值取向:另一种是在学科设置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不考虑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进行建设的,包括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规定培养目标等。这样的学科专业设置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往往产生偏差,人才的知识结构、层次与用人单位不吻合。据调查,有59%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课程结构大多为“学科本位”,这种课程以培养专才为目的,过分强调各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割裂了大学生的理解力。在这种结构模式下,课程的专业性太强,大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一个专业之内,很难与其他专业发生联系。大学生毕业后能力结构单一,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欠缺。

2、忽视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导致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

首先,毕业生职业意识薄弱。不少大学生求职时比较盲目,面对多姿多彩的社会和各种各样的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才市场,出现找工作莽撞、慌乱和艰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准备不充分、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意识所致。这就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要进行职业意识培养,根据职业要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发展坐标,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从而保证大学生涯学业的圆满成功,

其次,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从目前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用人单位往往看重的是实践和经验,高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看,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企业招聘进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不能立即投入工作,需要花费相当精力进行培训。有资料显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利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要改变这一点,必须依靠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

第三,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即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并在社会中获得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成才有重要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学生缺乏自制力。依赖心理强,不喜欢与他人交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对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很不利。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既有毕业生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原因,很多学校还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3、缺乏实践教学环节——以会计专业为例

会计实践教学是指通过校内实验模拟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等手段,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教学虽然在我国普通院校会计本科教学中普遍实施,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将实践教学体现为知识的巩固,对相关能力的培养不够。

一是由于对会计实践教学认识上的偏差,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系统性研究不够。在会计实践环节的设置上。不注重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实验目的主要是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二是会计实践内容仍停留在账务处理环节模拟上。且实验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实验项目局限于会计核算上,忽略会计分析、财务管理等宏观层面把握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判断能力的训练。

三是当前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手段都停留在手工阶段,没有将手工、电算化、网络等结合进教学环节中,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也只是基本财务软件的操作,企业普遍使用的ERP软件操作较少。这样,一方面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软件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计算机与网络应用水平的提高。

四是对会计模拟实验的重视程度远没有达到理论教学的高度。走过场、形式化问题严重。在实践计划安排中,存在实验课时不足。将实验过程简单化。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系统性较差,使得会计实践环节缺乏完整体系。远未形成理论与实践起承转合、动态深入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若干建议

1、高校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案例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掌握理论,增强学生将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

此外,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这已成为各国高校课程设置的普遍趋势,也是使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保证。选修课的设置,使专业教育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实践应用之道。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

能。这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学校来说。可以发挥教师特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此。可以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如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的数学专业只设5门必修课,而选修课多达101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课程中选修课时数占总课时的61%,而必修课仅为39%。必修课程应主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程则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技能的需求。

2、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

首先,高校应确立动手能力本位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即坚持动手能力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把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的最终指标之一。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最具体地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条件的重视上,这在客观上对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显而易见的挑战。然而,目前大学生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能力锻炼。能力问题使相当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的继续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因此,高校应以“能力本位”发展观为先导,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

其次,高校应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校除了专业知识的培养外,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一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二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三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高校还可以创建校外专业实践辅导员经常联系制度,对照大二以后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教学思路,联络企业工作者,同时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双向的长期专业联系制度。

3、突出校内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

第一。动手操作,实施仿真教学。会计工作的直接载体是各种账、证、表、单,所有这些账、证、表、单都要求填制及经办的会计人员签名或盖章,以明确其岗位责任,没有实际操作过此类票证、账表的学生,动起手来一定会出错。为避免差错,也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再加上会计资料涉及到商业机密,在多数情况下,实习单位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少,特别是已经实行会计处理计算机化的单位,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了。因此,校外实习也大多是进行参观实习。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模拟一个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使学生在这种仿真环境下,根据实验内容的要求,自己动手操作。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从登记账簿、成本核算、编制报表到财务分析,学生仿佛置身于经济组织的财务部门。通过实验,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有了感性的了解,掌握了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和方法。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工作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实践是校外实习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场地集中,分组实验。适时开设,便于指导。集中场地是为了便于各种票证、信息的传递。分组实验是根据实验内容结合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合理分组,以期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适时开设是根据课程需要,按教学计划的安排进行实验,将来可以实现开放实验。便于指导是指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指导,

第三。提倡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提倡案例教学。一个案例的分析。通常需要小组的共同讨论与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内容也应改进。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试题。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解,只要学生分析的有理有据。在我国很多院校的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财会法规中所规定的操作方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能较好地弥补上述不足。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学手段的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演示式教学,即教师利用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互动探讨式教学,即在网络教室中,教室与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计算机对教学内容展开讨论;虚拟现实式教学,即将某些现实问题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教学:远程教学,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包括一个学校不同教室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教学。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推动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优秀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詹 静 周 兰 倪燕露 陈 娇 余剑梅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2: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摘要】 指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提出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指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产业化

如果说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世纪”,那么二十一世纪将是“高科技世纪”。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社会,高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为了能够跟上高科技发展的步伐,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现代化科学基本知识,而且要为全面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这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双重目的。

1 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近年来,各大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满足了学子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殷切希望,也使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教育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暴露出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薄弱、专业口径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过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了较清晰的基本思路。即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体制改革是管家,教学改革是核心,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根本目的。在这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下,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把教学工作确立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和主旋律,使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各院校针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一些成果,出现了可喜的教学改革局面。

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以下几项工作成为各高校普遍进行的教学改革内容。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和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材的研究,形成生动活波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局面。在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先进的课程内容、优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课程教材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精品等教学成果,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对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有明显的改变。

2.2 把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变成为综合的素质教育。这一转变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它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冲击,也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的重心。未来的劳动者所接受的教育决不能是为某个体职业而设置的单层次的狭窄训练而是能够适应变化世界的一种教育。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根据这种转变,在教育思想上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结合起来,在教学安排上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对学生的指导上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结合起来。

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关键问题。此项改革的目标是全面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两个问题上,注重提高教育者的道德、文化和身心素质。一方面通过设置一系列综合知识课程,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环节,形成一个基本素质教育系统。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学习世界各国文明史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髓,加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随着全民教育的到来,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单一培养模式正在瓦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向更广、更宽的知识范围,高等院校也把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多规格、多方位、多层次的复合型方向。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力度较大,深入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跨学科选课和交叉选课、双学位和主辅修制等。

2.4 把高等教育终结性教育转变成为终身教育。今天的时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伴随知识更新的加快,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继续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所淘汰。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业精于勤而荒与嬉”,终身教育的观念成为本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观念。所以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构成部分,终身向学。这一转变一方面使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知识新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另一方面,教育過程更注重各种现代化、社会化手段的运用,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选择判断、综合分析的能力,在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增强创造能力。终身教育观念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核心观念,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这一观念对高等教育全方位的影响,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位置和方法。

3 加强与产业界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中的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1 充分与产业界合作,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趋于全面,不仅要求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更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单一的培养模式,仅拥有书本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使许多毕业生不敢面对竞争力巨大的社会,教学与实践的脱钩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因此各高校应放下架子,充分与产业界合作,认真听取、接受产业界的意见与建议,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加实践的内容,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人才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3.2 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缺乏参与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缺乏教育危机与创新意识。

长期存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教育走向僵化和困境,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为此,教育必须走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另一方面,师生都要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创业的艰辛和喜悦,同时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向学生传播创业信息。

我国在过去片面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事业性而忽视其产业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应当发挥其产业性的一面,而且有很大潜力。因此,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特殊的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增加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计划经济的成分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并使教育的产业性方面得以充分展示,树立正确的教育产业观,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引向市场经济的轨道。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人力的竞争,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制定长远的教育政策,发挥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大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关系到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创新,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科教兴国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一世纪将成为一个教育科技世纪。步入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与产业界合作,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曹万鹏.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2] 郭竹英.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必然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1(4)

[3] 庞祖高,苏广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J].高教论坛2004(6)

收稿日期:2008-4-08

作者:罗 瑾

高校毕业生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研究

[摘 要] 加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意义及紧迫性,梳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及问题,并从创新创业队伍建设、学习培训、平台建设、教育模式创新、机制保障等方面探讨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构建。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习近平在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讲话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大学生最具创新创业潜力,是推进“双创”、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这就凸显出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方针政策的必然要求

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明确要求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从2015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可见,国家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并落实“双创”政策。这一系列实施意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推广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加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建设一支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通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指导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把大学生逐步由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求职者转变成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使创新创业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动力,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政略决策。

(三)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保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前提

鼓励、引导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效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关键在于教师,更取决于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教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创新创业实践指导,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见,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是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前提。

二、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尚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与专业教育契合度不够,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指导帮扶不到位,实践平台短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等。

(一)创新创业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加之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比较繁重,重在追求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要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创业资队伍,必须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不够强

教师受到自身能力、教育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有待加强。具體表现在:(1)授课大多采用知识本位教学法,过多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较单一,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2)教学内容统一标准和要求,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缺乏学生主体性、个性化认识;(3)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和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教师缺乏创业意识,创新能力不够。

(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不够

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创业教育专业力度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培训应多样化、专业化。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支撑尚不科学,相关实践课程不规范,学时少,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开展运用难度大。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创业项目研究等方面,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实践模式趋同

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高度同化,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创新创业的理解过于片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即使部分高校增设实践课程,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仍存在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三、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处于深入推进中。创新创业型教师数量、质量,都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同时受到国家、高校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建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创新工作室,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和众创空间、筹建大学科技园、组织高校与企业共建各类产学研联合体,鼓励教师到企业开展科技攻关、转化科技成果。

(二)加强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与锻炼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意识作为课程培训、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严格新进教师全员培训,持续开设青年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研修班、中青年骨干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各行各业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才引进力度,有组织地派遣中青年教师赴行业考察交流,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研究。

(三)组建教学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教改方向

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人员”培训成长体系,培养选拔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师资队伍和战略管理专家队伍。通过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翻转课堂、成人教学法等实用的教学能力培养,让教师成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地、开花、结果的生力军。提升教师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方法和载体,加强校内教师之间交流基础上,更要加强与兄弟院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形成师资队伍的合力优势,加强协同交流,力求合作与创新,提升团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

(四)构建“教育引导、实践实训、成果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实践以学分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要求,加强课程建设,引导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训,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将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在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优秀导师人才库、强化就业创业实践环节,把教学实践相结合、扶持项目相结合、资金平台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与活力

(1)强化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完善工作职责,把创新创业教育明确列入职责范围和考核内容;(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岗位制度,出台科学管理机制,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岗,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培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和谐发展;(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注重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考核方法要科学化、规范化,指标量化,充分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和使用力度。定量考核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前提下,还要考虑教师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业绩,对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定性评价,考核指标上设置科学的权重。

(六)完善机制,有效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和机构,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机组织、使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机构、组织、师资、资金等资源,有效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系、教研室,有效管理学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政策支持、平台支撑、项目驱动、竞赛拉动、校地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项目、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国内外学习交流,鼓励、支持在岗教师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职教师制订科学的培养和发展计划,从而构建多层次创业教师培养长效机制。

四、结语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对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勇于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重任,高校教师要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态度、增强技能,主动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为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6):141-144.

[2]沈健.高校教師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江苏的理解实践与构想[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12-13.

编辑 张 慧

作者:司懿敏

上一篇:联营合同(B)范文下一篇:员工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