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章服之美故曰华,有礼仪之大而称夏,尧舜故土上,繁衍着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贯穿着华夏文化,联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和文化内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要知礼、学礼、传礼,将华夏文明的璀璨精华传承下去。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师对幼儿的影响不仅携穿于幼儿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幼儿的一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篇1:

“三全育人”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摘要:本研究是基于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欠缺、职业意识淡薄等问题,着力探寻在传统文化视角下,提升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的育人实践模式。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为需求,充分运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园校合作,逐步打造“感、学、练、展、悟”的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实践研究

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学生生源是成绩中等的初中毕业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责任心缺失、团队意识淡薄、职业态度不端正、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再加上外来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冲击比较严重,因此,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五年制师范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是把传统经典的学习传承和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育有机衔接,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精神,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发掘其现代意义,提炼适应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化传统文化经典,又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从而为五年制师范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年制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教育中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对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教育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1.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沉淀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元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坚实脊梁。高校将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帮助大學生培养良好品德

仁爱孝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爱国、爱民、爱家等大爱情怀和奉献、诚信等诸多美德。传统价值观提倡在生死取向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义利取向上,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在家庭层面,以“孝道”为价值准则,子孝弟悌,夫妻和睦;在国家层面,提倡“民本”“仁民”、民重君轻。这些价值准则可以帮助学生净化灵魂、陶冶情操、自我约束,养成优秀品德。

3.促进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勇于抗争、不畏牺牲。大学时代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这些思想精髓融入其中,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目前五年制师范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重“学术”轻“师范”的倾向严重,注重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建构,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教育价值观和职业品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前培养目标片面化

五年制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但当前五年制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就业为目的,尤其是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以来,五年制师范院校学生职前培养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评价等环节,都是围绕着资格证的获取这一功利性目标,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2.学前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实践脱节

学前教育实践非常丰富,面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学前教师教育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往往是幼儿园一线实践改革如火如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依然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引领者,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指导的学生很难形成较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育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理论、技能只有通过学前教育实践行为,才能不断外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五年制师范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而且分散,校内实训教室以及实践设施设备和材料数量不足,种类单一,难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分散,校外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监管,校内实践教学管理比较松散,造成个别实训课没有真正进行技能实训,严重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4.幼儿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清醒认识,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比较轻松、假期较长等,从而选择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观,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学习的兴趣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因而影响其参与各类活动、培训课程资源选择、校本课程开发、培训锻炼等,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培育也会受到制约。

三、传统文化融入五年制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中,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为需求,充分运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以及园校合作,逐步实现“学、感、练、展、悟”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一)课程“学”素养

1.构建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内涵。按照“一个目标、两大内容、三类课程”的结构,对传统文化学习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所谓“一个目标”,是指围绕“立德树人,修身养性”这一核心理念,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两大内容”是指“经典古籍”和“传统技艺”;“三类课程”是指“经典品读”“技艺传承”“文化讲座”三大课程。

2.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及现代价值。应将《中华传统文化概论》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列入必修公共课程,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道德修养、现代礼仪、就业与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门的文化和素养培育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实现以优秀传统文化涵育职业素养的目的。

3.编写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以《经》《史》《子》《集》《论语》《孟子》为参照,撷取素材,编写校本教材。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积累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科学合理地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积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二)校园“感”素养

1.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人文景观设计、教学生活活动场所布置、系列活动的开展等环节,打造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环境。另外可以运用宣传栏、校报、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和载体,建立高质量、大容量、形式新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网站和文化论坛,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和職业素养专题讲座。开设“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相关学者、专家和行业优秀人才举办讲座。学校要出台详尽的讲座安排计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将传统文化的讲座制度化、规范化。讲座内容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如何提升人格修养、如何培育道德情操等多个专项,专家通过解读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可以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性情培养等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的统一。

(三)活动“练”素养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因而在五年制师范院校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探访“家乡历史名人”、考察“家乡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锻炼学生能力,加强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实现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

(四)大赛“展”素养

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历史故事讲授比赛、传统礼仪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古代脸谱制作比赛、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进行专业技能、才艺特长大比拼,也可成立特色社团,如“书法”社团、“古典诗词鉴赏”社团、“中华美文朗诵”社团、“国画”社团等,展示师范生职业素养,选拔出各类优秀选手,为学前教育专业成长起标杆作用。

(五)园所“悟”素养

依托园所,感悟职业素养。与多所幼儿园建立联谊关系,建立幼儿园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观看、感受真实的职业场景,不断体悟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素养的具体存在形式,并把所学知识和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初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同时,建立学生毕业后跟踪引导机制,做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非一日之功,更非一日之时,需要在长期的优秀传文化熏陶中不断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逐步推进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曾海滨.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6)

[2]杨晨曦,于凯.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7)

[3]穆宏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融合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菏泽学院教改课题”(编号:202005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敏(1975--),女,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副教授,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杨晓敏

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篇2:

浅谈幼师礼仪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

摘要:章服之美故曰华,有礼仪之大而称夏,尧舜故土上,繁衍着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贯穿着华夏文化,联结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和文化内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要知礼、学礼、传礼,将华夏文明的璀璨精华传承下去。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幼师对幼儿的影响不仅携穿于幼儿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幼儿的一生。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标尺,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衡量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标尺,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幼师礼仪;礼仪修养;行为规范;重要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修身”一直是个人发展中至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工作交往、日常生活中,个人的魅力往往能影响到教师生涯和交际圈。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幼儿教师,相貌很普通,却很受孩子和家长欢迎,这便是内在气质的表现。而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礼仪所体现。

幼儿教师礼仪,便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从事班级管理及对幼儿进行教育、保育工作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或表现出的应有的气质与风度。内容包括幼儿教师的仪容仪表、职业素养、言谈举止、交际方法、文化素质等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一、幼儿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于幼儿教师的行为规范,有以下基本要求:

1、标准的幼儿教师,应有的行为规范。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如果幼儿教师是一朵花,礼仪就像鲜花上的花瓣;如果幼儿教师是一只鹰,礼仪就像鹰翼上的羽毛;如果幼儿教师是一片海,礼仪便是那晶莹的浪花。

2、幼儿教师礼仪修养有着特殊的性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文明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礼仪。作为幼儿教师,礼仪修养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制性

作为一名师范类学生,只要进入了幼儿教育这个领域,就需要遵守职业的礼仪规范。一旦教师违背了教师礼仪,便无法正常开展绝大部分工作,这便是幼儿教师礼仪的强制性。

(二)形象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的所有言行将不仅仅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整个教师群体。教师形象出现光辉典型,得到提高的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形象出现了污点,轻则影响幼儿园的形象,重则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这便是幼儿教师礼仪的形象性。

(三)示范性

幼儿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仅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对幼儿起示范作用。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会对幼儿教师进行模仿。幼儿教师拥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将有助于幼儿礼仪的培养,相反的,不良的礼仪修养也会阻碍幼儿礼仪修养的培养,甚至使得幼儿养成陋习。这便是幼儿教师礼仪的形象性。

(四)深远性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容易对不良行为进行模仿。一旦幼儿模仿不良行为,往往会养成长久的坏习惯,难以更改,甚至伴隨一生。同样的,幼儿教师如果能产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也将终生受益。这便是幼儿教师礼仪的深远性。

3、幼儿教师学习礼仪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一)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一个懂得礼仪、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幼儿在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 "x,我可以和你一起做游戏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同理 ,当他知道别人想介入到自己的工作领域时,也会很有礼貌的同意介入。这时候,孩子就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上,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专力,进而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星。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也显示,那些懂得礼节、礼貌的孩子,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交的朋友也更多。由此可见,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和秩序感,还能让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进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信心以及尊重他人等习性的养成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理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朋友的增多无疑又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并且这些朋友还能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需要一一个过程 ,需要一一个社会环境,更需要教育的作用。"礼借助于普遍性来控制人,并通过教育使礼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幼儿的社会化离不开礼仪教育的干预, "知书达礼"就是对幼儿社会化的一种表征。通过对幼儿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社会公德的礼仪教育,幼儿形成了社会习惯,逐步趋向于社会化。所以说,礼仪教育在幼儿的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礼仪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优雅的穿着仪容,优美的走姿、站姿无不散发着美,这种美不仅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作用,而且也能净化幼儿的心灵。通过礼仪教育,使幼儿做到知礼、达礼、崇礼、用礼,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多方面的促进幼儿审美能的发展。

二、当前形势下幼师的素质情况分析

当前在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下,多数教师很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行为,例如穿奇装异服、染彩色头发,涂指甲油,浓装艳抹;随意对学生说粗话、脏话,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与尊严;随意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等等。

据调查,在我国师范院校各专业开设教师礼仪课是近几年的事情。目前,鲁东大学师范类本科生开设的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教师的礼仪,包括校内礼仪和校外礼仪:教师的仪表、仪容、仪态礼仪(服饰、饰物、发型、化妆、举止等);教师课堂教学礼仪;参加学校活动的礼仪;与学生、同事、家长交往的礼仪;人际交往礼仪;通讯礼仪等。教师自身应注重礼仪,这样才能较好自己的学生。

三、幼儿教师礼仪修养的培养方式

(一)树立正确的礼仪观

礼仪观指人在各种情况下对待不同礼仪的态度和方式。怀着不同礼仪观的人,在处于各种情况下,或在处理各项事务时,将会对同等条件下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反应,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礼仪行为。正确的礼仪观有利于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幼儿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礼仪观。

(一)树立正确的礼仪观要以社会公德为基础

社会公德是一个在社会、国家中用以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社会公认的人们在各种场合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树立正确的礼仪观,首先要以社会公德为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礼仪观要以职业道德为载体

职业道德是树立正确礼仪观的载体,在公共生活中,职业生活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道德,并有意识的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必须进行的一个学习阶段。

(三)树立正确的礼仪观要以长远发展为目的

礼仪观的树立要以长远发展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工作需求去学习。礼仪修养是长久的事情,对人的一生都产生很大影响。我们树立礼仪观时,要看得长远,认真透彻的去了解礼仪,不能仅仅因岗位需求去学习礼仪。

(四)将礼仪融入日常

要提升一个人的礼仪修养,仅仅有正确的礼仪观还不够,需将礼仪融入生活,融入每天的一举一动中。每一天,我们都会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着我们每个人的礼仪修养。要提升礼仪修养,就要下意识的依照正确的礼仪规范完成这些小事,从而将礼仪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实我们每天都应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礼仪教养行为,有得当的,亦有不妥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观摩同行们的一日活动,我们自己心里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别人的礼仪教养行为加以评判。在幼儿园的一日保教活动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环节的管理。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应该一些礼仪融入日常,让其深入我们的骨髓。比如说:老师请小朋友们帮忙拿一本书或者拿水杯时,要对小朋友说“乐乐小朋友,请你帮我忙拿一下,放在桌子上的水杯(读而乐这本书)。”当乐乐帮忙拿水杯(读而乐)给老师时,老师应该说“谢谢乐乐小朋友。”接递物品给家长时,应该使用用双手,以来表示对家长的尊重;当老师与幼儿进行对话时,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谈话,不要着急打断,并时不时的点头表示,老师正在注意倾听。在幼儿园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老师,幼儿期幼儿以模仿为主,所以老师应该做好榜样,将礼仪融入日常。

(五)博览群书,增长见闻

开卷有益,博览万千,我们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提升各种阅历,能提高人的语言能力,了解各地风土人情与礼仪风俗,从而礼仪幼儿教师礼仪修养的培养。

附属幼儿园有一条规定,就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个月要阅读一本书,并在月末读书分享会的时候,进行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小雨老师刚刚加入附属幼儿园这个团队的时候,她很不习惯,因为她觉得每天早上从7:40分到下午6:00,都是在幼儿工作。每天带班已经很累,回到家的时候只想静静的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还要抽出时间来看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她觉得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老师就应该做到带好幼儿的同时,抽空阅读好的书本,增长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用培根的一句话来概括读书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讀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结: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 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幼儿教师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综合表现。加强礼仪修养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人民的期望。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 ,幼儿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修养的提升,要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教育幼儿统一起来,时时处处成为幼儿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2]刘素梅《教师礼仪素养》2012.

[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师大出版社。(1994年)

[4]刘凤英、张春梅、姚志刚主编的《教师礼仪》2012. 10.

[5]中国幼儿园教案网

作者:农月利

职业素养礼仪教育幼儿教师论文 篇3:

校企合作机制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摘           要]  当前,国家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日益重视,良好职业习惯养成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上对幼儿的影响,其发挥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中职院校与幼儿园、早教机构合作紧密,如何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搞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养成教育是值得中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分析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阶段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情况,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及意义。找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当地学前教育企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做贡献。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学前教育;职业习惯;养成教育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幼儿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国家和社会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执行者之一的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及职业素养。

由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强,个人职业素养欠佳。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把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当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为社会发展、人民整体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职业养成习惯教育的现状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状

1.存在自卑心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不佳。因受家庭、学习环境影响,很大一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焦虑,学习目标不明确。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学生不懂如何表达自我,缺乏有效沟通的方法,形成内敛、不爱说话的表象,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不佳。

2.文明礼仪培养缺失,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较差。相比同龄人,中职学生受社会和家庭影响较大,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社會当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学生素质教育养成部分不够重视,造成部分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缺失,出现行为举止粗鲁,不注意文明礼仪的现象。

3.自律性差,未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中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大部分教育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表现出规则意识差,未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道德行为与幼儿教师标准存在差距。

4.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欠佳。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游戏、浏览短视频等上,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动脑去思考专业学习上的问题,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未能及时养成。

5.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职业认同感低。受认知水平影响,部分中职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职业目标并不明确。因为家长选择,所以就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仍有不少。部分学生仅是单纯地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但自身并不喜欢孩子,对自己的职业成长规划缺失,职业认同感低。

(二)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现状

1.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要求幼儿教师需因材施教。由于目前中职学校本身的局限,对最新的学前教育方法了解不足,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或过时的情况。因此,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掌握更多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2.将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习惯养成教育。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等同于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未能把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这造成教育教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进展缓慢。

3.教学实践活动欠缺监督机制和总结反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虽然很多中职校企合作长期开展,但在具体合作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无法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习惯行为进行连续性的监督和记录,缺乏总结反思,没有形成更好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4.校企合作深度不足。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教育,养成与未来幼师岗位标准相一致的职业行为习惯。但中职院校与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合作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的内容了解不够,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和学习的动力,阻碍了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进展。

二、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基础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人的行为是通过自我调节和观察学习的共同作用而发生的。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在中职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行为规范的标准,树立行为规范典范和榜样,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而形成同化效应。重视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建设,从物质和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对中职学生的行为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他认为知行结合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学校为学生创建“从做中学”的环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将教学活动与未来的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教师职业规范标准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在职业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有:(1)行为方面:坐立行走姿态端正大方,形态自然。(2)语言方面:注意文明用语,举止文雅,使用标准普通话。说话语气温和,面带微笑。(3)衛生方面: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公共环境卫生。(4)服饰方面: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不穿奇装异服。(5)情绪方面:热情待人,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德修养,爱岗敬业,对待幼儿要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善于用故事和案例等教育引导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体罚和打骂孩子。诚实守信,克己奉公,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言行身教,树立正面形象影响幼儿,保证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沟通表达习惯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以幼师语言标准要求自己,通过训练形成良好的、标准的语言习惯。学会赞扬别人,说话时面带微笑,自觉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掌握科学正确的沟通方式,不但要养成对幼儿良好的语言习惯,需要与幼儿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要具备和同事沟通相处的能力。

(三)生活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着装打扮习惯,举止得体,以幼师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尊师重道,塑造为人师表的形象。培养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爱护公物,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自觉做好宿舍内务,保持住宿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科学合理的起居习惯。

(四)学习思维习惯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来发现学身边的人和事,在未来的幼儿教师工作中,细致入微的学习观察力是每位幼儿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记录、每日总结的习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五)情绪态度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南迪·内森在研究中发现,人一生中约30%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中职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入职前学会正确处理自己情绪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习惯,不把负面情绪带给他人。培养学生有爱心、责任心,不卑不亢,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转换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关键之一就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在教育教学课程中,加入职业法律政策的内容,使学生对虐童等违规违法操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引以为戒,懂得运用法律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在学科课程设置中加入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规范的内容,使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二)丰富教学活动,渗透职业养成教育

学生的职业习惯养成教育,需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在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渗透,逐渐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模式,使学生按幼儿教师的标准规范自身言行,实现学校学习和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

(三)规范学生日常管理,提升职业素养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抓起,对学生严格要求,且常抓不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表现不佳情况,应及时纠正。定期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加强学生的卫生习惯教育。重视学生的衣着打扮习惯,以幼儿教师着装标准要求学生,对不符合标准的学生通过思想教育、监督、整改等手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创设学习生活环境,完善评价机制

环境对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中职校要为学生创设环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并对其进行及时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逐渐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提高教育成效。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良好的共育模式,及时了解实习学生状态,联合幼儿园加强学生职业养成教育。

(五)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优质人才

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学校教师要身先力行,发挥榜样的力量,定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当前幼儿园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方法,并总结反思,把先进、实用的内容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校企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对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对区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相互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祝英.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之对策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7):17-19.

[2]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S].2012-02.

◎编辑 张 慧

①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机制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编号:GXZ ZJG2018B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周晓阳

上一篇:节能减排考核方案通知下一篇:客户联谊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