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精选9篇)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 篇1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教学真谛,其中,“疑”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能激励学生乐于参与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缺乏兴趣的强制性学习,一定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积极投入到行动之中去,才能喷发出自主探究的思维火苗。因此,我们要合理、灵活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如下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1.开门见山创设问题情境。所谓“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采取直观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譬如,我在执教《前滚翻》一课的导入阶段,直接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球远比方块滚得快?前滚翻时到底怎样操作才能象球一样滚动?通过讨论与体验得出结论:只有把身体抱成近似圆形状态,才能容易滚动,这是参与前滚翻项目中最基本动作。

2.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这是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一个重要条件。譬如,我在执教《立定跳远》一课中,先让学生打开联想的闸门,畅想小白兔、小猫、青蛙等小动物跳动时的敏捷动作,然后让他们感悟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从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率扫清障碍。

3.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譬如,我在执教《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内容时,就用多媒体播放《小猕猴摘桃子》的故事片段,并提出问题:小猕猴如何跳起来摘桃子?摘玩桃子又是轻松怎样落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要领。

4.归纳演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也是不错的选择。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先让他们联系曾经学习过的投掷纸飞机、小沙包等动作,从而让学生思考:投掷垒球的窍门是什么?许多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投掷垒球的基本方法。

二、改变学习方式,锤炼探究能力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有千差万别。我们在尝试探究性学习方式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地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不仅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而且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习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担当起展示自己风采的角色,达到 “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妙境界,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要学”、“会学”、“学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主动去体验高标准动作。在室内上理论课时,还必须鼓励学生借助一些运动的分解示意图或上网查找相应的资料,通过生生互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发现,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注重反馈评价,巩固探究成果

1.自我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自我评价成为学生深层次探究的动力。

2.生生互评。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引导他们开展角色变换、小组之间、个人之间的互评,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道理,从而总结出探究活动的得失,不断提高自身的评判是非的能力。

3.教师评价。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进行合理化评价,并指出纠正探究活动中办法,坚持表扬和鼓励为主,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聚焦核心素养 让学习真正发生 篇3

【摘 要】通过对英语学科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讨论,明确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结合课例分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探讨教学中英语教学法的科学运用,最终实现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学科素养;教学原则;教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030-04

【作者简介】1. 韩炳华,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课程改革委员会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英语学科专家委员,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2. 夏新宇,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210036)《江苏教育》编辑部副主编,副编审。

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给全省教师提供了一个研究课堂教学的平台,通过现场和网络听课、评课和研课,各位参赛教师紧紧围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活动主题,进一步澄清教学理念,加深对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和教学行为的思考。本文将从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对参评课例进行综述,然后选择本次展评课的最大亮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点评,最后讨论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教学法的选择和深度学习的实现策略。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目前,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讨论方兴未艾。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1]

课程标准颁布实施至今,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我们必须看到,教学理念没有实质性改变: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课堂,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教师关注“教”胜于关注“学”;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流程模式化、程式化;教学活动表演化、表层化;等等。这一切均导致英语学科价值严重缺失。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崭新的概念,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也暴露了课程标准“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总目标的不足——“片面追求工具性,忽视人文性,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背道而驰;重英语知识、技能、能力的表层性,轻培育人的独立人格、自由本性和自觉能动性;无限扩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范畴;忽视运用语言直面交际的双向性和多向性”。华东师范大学外语教育学教授章兼中建议:英语教学总体目标修改为发展“综合素养”或“全面素养”;发展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2]

根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王蔷教授介绍,本次修订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思路导向。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

二、英语教学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本次展评活动中,参赛教师都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能力和兴趣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2.基于学习的互动。一切师生、生生和生本互动都是围绕学习这个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营造丰富的交际环境,训练他们的语言技能,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活动,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自信,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提高合作能力。

3.语境化原则。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保证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中学习语言。本次课堂教学展评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围绕语言学习目标、本课的主题或某种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使用相关的语言技能、语法项目或口语和书面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

4.技能综合化原则。语言学习中,无论是接受性技能、产出性技能,还是词汇与语法知识都不是靠单一训练习得的。教师借助各种教学资源,设置各种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与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视、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形成。

5.过程导向原则。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发展依赖教学过程的落实。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范例并在训练学生视、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供帮助。本次活动中,教师们的很多设计可谓匠心独运,课堂教学表现可圈可点,精彩纷呈。但部分教师为了在一节课里向听课者呈现较为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容量偏大,节奏偏快,过程性重视不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各种技能、语法项目、文本结构和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水平,逐步增加语言的难度和文本的复杂程度,体现螺旋式发展的原则。

三、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人物或事物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去理解教材内容和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合理发展的教学理论。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的情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情境教学是英语教学的特色,本次活动有词汇教学、语言点教学、课本阅读教学、补充阅读教学、读写教学、阅读欣赏等多种课型。无论哪种课型,教师都精心设置了各种教学情境,成为本次展评活动的亮点之一。

1.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聚焦学习核心内容。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陈华老师展示的是一节词汇教学课(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7 U3 The World Online,下同),教师在语音学习、词性变换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order take-out food(外卖点餐),go online shopping(进行网购)和watch videos(观看动漫《疯狂动物城》片段)等,教师将多模态用于语言教学实践,即把多种符号模态(如语言、图像、音乐、网络等)引入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学习,刺激学生的记忆和联想,增强对本单元核心词汇的认知效果。这种做法与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不谋而合。

2.创设任务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江苏省宜兴中学的刘佳佳老师在报刊阅读课上首先给学生看一段录制的视频,她在国外求学的学生Andrew遇到专业选择的难题,是听父母的建议还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希望学生在阅读两篇文章后给Andrew提供建议。教学中,创设任务情境,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它能够促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其次,它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和自我强化,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知识,获得精神成长。

3.创设猜测情境,开发思维的灵活性。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的缪思齐老师在语言点教学课上安排了一个猜词游戏。她选择了abundant,withdraw,statistics,avenue,evaluate,educator六个单词,让猜词的学生背对黑板,根据同学的描述猜出该单词。这个游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灵感思维等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很有益处。问题是在新班上课,学生如果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没有掌握相关方法与技巧,那么,游戏时间和效果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4.创设合作情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徐州市第三中学的王娇老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蔚老师等也都设置了合作学习情境。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的康红兵老师在阅读后环节,为学生设计了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人与动物的关系”写一份倡议书。包括:我们的口号、人与动物的关系、为什么倡议和怎么做(至少3个句子)四个部分。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分析和探究创设的问题。通过合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并反思总结,向全班进行汇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参加的广泛学习活动,彼此互相交流,一起分享合作后的成果。

5.创设辩论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的胡昌琴老师在“阅读后”环节,为学生设计了“城市发展与文明保护,哪个更重要”的辩论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去积极地思考和想象,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然后再反驳他人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法的选择策略

多年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法研究一直处于一种跟风、模仿状态,西方的教学方法被认为似乎具有普遍优越性和适应性。本次参加展评的教师在说课环节也都声称自己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或交际法。很多英语教师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教学法越新就越先进、越科学。其实教学法没有优劣之分,适应学习的需要就是好的教学法。B. Kumaravadivelu在《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一书中,根据理论原则和教学实践把现有教学方法归入以下三大类。[4]

第一,以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的教学法:语言理论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例如,听说法(audio-lingual approach),该教学法侧重语言形式和语言的线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第二,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法:语言理论源于Chomsky的形式语言学、Hymes的社会语言学和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例如,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它强调意义的协商和情感因素,但仍属于语言的线性模式,其理念在课堂环境下难以实施。

第三,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的教学法:以Krashen和Terrell的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和Prabhu的交际式教学项目(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为例,阐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注重可理解的、自然的语言习得。其语言理论主要源于Chomsky的认知语言学习观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该教学法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1)教师开展的课堂活动注重意义;(2)教师提供可理解性输入;(3)教师综合各种语言技能;(4)教师偶然改正学生错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存在一些难题,如教材的编写和对学习者的评估等。

同时,书中指出人们对传统教学法的认识存在五大误区。(1)外语教学有一个现成的最佳方法等着被发现。教学法的形成和实施要考虑许多变量,如语言政策、学习需求、学习环境、学习者差异和教师因素等,不可能有一个现成的最佳方法。(2)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的组织原则。这种观念忽略了教师认知、社会需求、文化、政治等因素对教学的影响,不能科学地解释语言教学的复杂性。(3)教学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局限性在于没有考虑教学实际环境的特殊性。(4)理论家建构理论,教师应用理论。该误区造成的不良后果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5)教学法是中立的,不受意识形态影响。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人们世界观的反映。

这些观点有助于外语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反思,进而寻找改进外语教学的新途径。因此,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做一位反思型的自主教师,超越学校、课程以及课本所带来的局限,开展灵活、自主的教学活动。

五、促进深度学习策略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让学习真正发生”,虽然授课教师都做了有益的实践,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是一句口号,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和语用知识与能力,即词汇、语法、语篇的知识与能力;由“识记与提取,理解与概括,分析与综合,评价与赏析”构成的理解能力;“叙述与传达,解释与说明,阐述与论述,批判与创造”构成的表达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研究学习因素与学习过程,考虑课堂教学中的输入、内化因素和内化过程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聚焦输入与互动。思考如何调节课堂语言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设计各种可以增进理解和促进习得的课堂互动活动。

1.确保可理解输入与输出。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且以输入的语言材料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为佳,也就是著名的i+1公式。[5]而Swain的输出假说指出,仅仅依赖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语言输出发挥着注意、触发(noticing/triggering)、假设检验(hypothesis-testing)和元语言反思(metalinguistic function)三大功能,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知识进行巩固、检验和反思,进一步使这些知识得到控制和内化,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6]因此,我们教师要将教学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结构化,将知识与学生建立关联,挖掘知识的意义,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促进学生理解,为理解而教,为表达而教。

2.优化内化要素。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内化的前提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容量大、教学节奏快、活动形式多”现象,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内化率”的提高。我们对那种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地闪,学生回答问题一个接一个,场面热闹的教学活动要保持警惕——学生是真的在思考、在讨论、在消化、在运用吗?还是简单的模仿、套用?设置的教学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感染力?是否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现实性、连续性、开放性?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师生、生生互动是真交往,还是假对话?是否落实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悟中学?让教与学的行为都为内化服务?

3.内化过程显性化。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重要。教学活动重在过程控制,控制了学习过程就使学习结果有了保证。教师实施“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的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最终成败。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流程中一个个关键学习步骤进行监控管理会增加最终成功的把握。其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做到教学过程可视化,明白教学过程即评价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让内隐的心理活动、知识内化过程通过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学生提问、参与讨论、练习操练、板演汇报、小组竞争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活动的巡视以获取准确学情信息,对教学做出及时调整,提供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章兼中.基础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吗[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3]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4]B. Kumaravadivelu.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 [M].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6.

[5]Krashen,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1985.

核心素养培训体会 篇4

----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2016年7月22日—24日,根据学校安排,我们四位教师与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开发区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养成的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在会议期间聆听了钟启泉教授的《核心素养与课堂革命》、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龚海平教授的《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小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周大战校长的《办智慧的教育》、卢艺主任的《综合实践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李慧忠校长《“大科技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六场精彩纷呈的报告,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在我们当下的唯分数至上的,高考、中考“状元”备受追捧的当下社会,还有多少人会在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学校在分数的指挥棒下狠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多少学校会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代表着学生一切都好?是不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一无是处?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可是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唯分数至上,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只有老实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那些所谓的差生不是被老师忽视和嫌弃,就是“蜷缩”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睡觉和无所事事。试问一下,这些所谓“差生”越来越差谁之过?可能有教师会说。这些学生刚开始我也管了,他不听,所以以后我就不管了。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一下,他们为什么不听你的,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几次不听你的,就把他打入“差生”行列,从此管他?有没有反思一下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不重视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养成。只注重学生这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却对学生成绩之外的素养闭口不谈。造成我们的孩子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之外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培养了一个个的“高分低能”、自私自利的学生。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只会照本宣科,只会重复性记忆的考试机器吗?显然不是。从大的角度来讲,我们国家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在学生生涯成绩不错,但那都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在学生时代不挖掘和培养,以后将石沉大海,再也不会回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应对当前教育困境的出路,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像钟启泉教授所讲,要“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行”,要为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我们教师在自己学科的授课过程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如龚海平教授所讲,“核心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文化,它体现在日常教学的点滴渗透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回归到育人,一切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回归到主体,致力于教与学的和谐研究,让学生由苦学到兴趣与思维的回归;回归到科学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也让教师能够由体力到智力的回归。为思维而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为品格而教,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创新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转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我们的角色,用钟启泉教授的总结就是,我们教师要做反思型教学专家。我们在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医生、司机、商人、工人、科学家、教师„„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我们在培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我们在培养的是需要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能够为国家民族复兴而贡献力量的人才。我们教师不但要教授他们学科的基本知识,我们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品格、价值观、表达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从课堂出发,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从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来教书育人。

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5

1、什么是“素养”――素是素质,即本色、本质;养是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在先天禀赋和个性特征;养,侧重后天教育和生命历练。“素养”一词,说的是个体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从广义上讲,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还包括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等。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调动心理与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一般认为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素养。

2、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反映了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双重要求。

3、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之中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有关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组成

最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有人把它具体阐述为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语言建构与运用。即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它是其它几个维度的基础。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四者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所特有,也是其他三项的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新课标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上述的四个维度,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

三、语文老师的自身素养提升

身为语文老师,对语文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有较深的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他们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生刚入学接触到汉字,到现在进入高中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语文素养都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就语文学科来说,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为语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作语文老师,文化底蕴显得格外重要。一位具有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个大概念,就语文学科来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

教师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来自濮阳市第十中学都娟校长《做一名有温度的班主任》中,都娟老师从自身经历、交流两个故事和分享四个观点三个方面强调要成为一位有“温度”的人。通过讲述自身经历都老师建议大家要尝试着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这样才能成长。都老师启示大家:如果可以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永远不要剥夺学生为班级做事的权利。通过分享四个观点,都老师告诉我们要做温暖而坚定的班主任。有温度,就是对教育从未改变的初心和梦想;有温度,就是为立德树人不懈努力的`勇气与执着;有温度,就是一颗永远不会退热的滚烫心的激情绽放!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 篇7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概述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自主选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也有学者把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以及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氛围,让学生有意识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体验、质疑、反思,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使学习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过程以及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帮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要实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心理达到一定的水平;二是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三是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比初中生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相对于初中生具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运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

调查显示,将近80%的高中生不喜欢“老师侃侃而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那些内容呈现方式丰富,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知识结构逻辑性强的内容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运动的描述、直线运动规律、机械能、恒定电流、分子动理论、机械振动、光的传播、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等内容。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及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可以构建如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于基础性的、难度不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课堂互动学习完成,基本上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和目的;第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机能;第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不必再面面俱到地讲授知识,而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向,引导课堂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发展;第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生的自学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假如学生在课前没有经历自学,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显得十分被动,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第五,课堂教学的重点从系统地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更注重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而非简单的复述或讲授。

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学习策略指导

(一)设疑激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们早就做过“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论是兴趣最高的那门学科往往成绩是最好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就能产生巨大的内部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可见,学习动机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对话、创设问题、演示实验、物理史实、物理故事等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应用多种手段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喷泉失喷”“高空落蛋”是我们在讲解《超重和失重》《动量定理》时常用的案例,每次开展实验都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再如,要在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速度为零,加速度是否一定为零?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是否也越大?在学习“物体的内能”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一壶20℃的水,你能用多少种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1千克0℃的水和1千克0℃的冰的内能相等吗?贴近生活的背景材料,直观鲜明的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疑问,唤起思维的能动性,而亲历问题探究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引导方法,培养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方法的总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它包括了阅读、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概括归纳、总结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读不实。因此,我们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突破口,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做好4个环节:粗读、细读、精读、复述。以学习“波粒二象性”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给出复述题目:经典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上遇到的矛盾是什么?请简述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的过程。光子说的内容是什么?请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的4条实验规律。请回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物理意义。这样的复述不是让学生“照本宣科”,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经历概括、归纳和总结的高级思维活动,其实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地、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将客观知识内化于心的过程。因此,“会读、读懂、读深刻”是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nlc202309080904

(三)营造氛围,多元评价

教师设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或者穿插一些比赛项目,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密切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互尊、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尝试探索,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的幽默、机智和亲和力,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足够的学习热情。

物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时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裁判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此外,评价要体现正确的导向性、发展性,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体现师生共同参与,促进教学相长。

(四)加强实验,课题研究

物理实验是一个手脑并用、知识活化的过程。就物理实验本身而言,从实验目标的确定、实验方案的制定到实验仪器的选择,从实验操作过程到实验结果的分析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程序展现了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暴露了不同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别。采取课题研究等方式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物理实践机会。例如,我们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研究串、并联弹簧的劲度系数;②制作带鸡蛋的降落伞;③自行车中的力学知识;④怎样踢出“香蕉球”;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⑥电在我家中;⑦社会生活中的电磁波。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包含了成立研究小组、思想动员、自主选题、收集资料、可行性分析、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课题、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生在开展课题活动过程中,有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五)锻炼意志,健全人格

意志对人的学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维持作用,二是对学习活动的调控作用。学习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不可能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愉快的,也有单调、枯燥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学生虽然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强,但是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加上校园蔓延着一种怕苦怕累、浮躁虚夸、急于求成的不良学习风气,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有决心而缺乏耐心和恒心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指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志。决心、信心、恒心是意志结构中三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尚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3]张奇.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志强.物理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J],2008(11).

[7]王运淼.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1).

(责编 欧孔群)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 篇9

2018年11月21日在实验小学四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落实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此次培训由洮北区进修学校举办,这次培训上午进行了三节听课活动,下午进行了研讨和总结。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收获颇丰。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上一篇:中学生诚信的广播稿下一篇:美术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