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亦受到冲击,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新增就业机会减少。而“611万”这个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克服当前困难,走出危机,实现突围,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篇1: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考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是确保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必须深切提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采取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等策略,多方位、全角度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同时,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也是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涉及到学校的声誉和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非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有关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困难因素分析

就业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 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扩招,在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的同时,也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近年来的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状况,给就业市场又蒙上一层阴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重,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关于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社会因素,主要包含就业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等;二是高校因素,主要指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等;三是毕业生个人因素,主要指高校毕业生自身就业期望与社会实际有巨大落差,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不难择业难”的普遍现象。

二、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

(一)工作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需求为工作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工作中心,以创建一流水平为工作方向。全面谋划,抓好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作贡献。

(二)工作理念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坚持“服务、创新、实干、高效”的工作理念。

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起服务理念,才能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热情接待用人单位,主动开展工作,取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永不止步。

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务实,既要认真谋划,又要一件一件的去干。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才能将学生的就业单位落实下来。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避免浮而不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

高效:一是高效率,就业工作有其“黄金”时间,要在“黄金”时间内高效率工作,才能显见成效,事半功倍;二是高质量,各项工作要用高标准要求,高标准行事;三是高成效,就业工作要尽力取得高成效,争取一流水平。

(三)工作方法

一是充分调动三方(学校、学院、毕业生)积极性,发挥三方作用,形成做就业工作的整体合力。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发挥好对就业工作的宏观布局,重点工作的设计和操作,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学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项就业工作要在学院予以落实。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要把毕业生充分发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就业。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对就业整体困难的学院,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尽力提高就业率;对毕业生多的学院,要加强指导,推动他们尽量提高就业率,为学校多作贡献;对个别专业就业有困难的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对就业状况整体好的学院,要指导督促他们不懈怠,使毕业生充分就业,将就业率提高到最高点;对就业工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总结和宣传,进行表扬和推广;对发现有问题的学院要及时予以指出,帮助改进。

(四)工作重点

就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和就业市场的开拓两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通过就业市场实现的,学校只是起到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连接起来的中介作用。所以,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联系更多的用人单位和用人信息,并通过就业市场,尤其是校内就业市场,将双方连接起来,才能促成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五)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

所谓广义的就业工作观,就是“三化”工作观。一是就业工作要“整体化”,除做好毕业生教育、就业指导、市场开拓等就业工作外,还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做好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得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就业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就业工作要“全程化”,从低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教育引导,高年级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形成系统,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成长成才目标。三是就业工作要“全员化”,就业工作人员要专兼结合,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教职工全员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发挥重要作用。只有树立广义的就业工作观,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考虑

(一)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点、线、面结合”、“新、老结合”、“与外联工作结合”、“校、院结合”,即“四结合”的思路进行。所谓“点、线、面结合”,“点”,就是用人大户,要重点开拓;“线”,就是按照行业开拓市场,不仅煤炭行业,其他需求量较大的行业,也要加强开拓;“面”,就是需求量较大的省市、地区,要重点开拓,而且,要向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延伸。所谓“新、老”结合,就是对原有的就业市场要加以维护、巩固和调整,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意识,不断拓展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份围,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谓“与外联工作结合”,就是学校、尤其是学院在对校外进行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交流合作时,要注意结合就业市场的拓展进行,一举多得。所谓“校、院”结合,就是学校从宏观、总体层面上进行就业市场开拓,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适合本院专业需要的就业市场开拓,体现出微观专业特色,两个层面的就业市场开拓结合起来,以形成广覆盖、无死角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开拓,可以按照“三联系、三借力”的方法进行。所谓“三联系”,就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与人事、劳动、人力资源中介部门的联系,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通过加强“三联系”,以创造更好的外部工作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支持;所谓“三借力”,就是借教职工之力,借校友之力,借毕业生之力,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就业市场。

1.巩固煤炭、地质、铁路、化工等就业领域的基本市场,积极开拓“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主动到用人单位联系需求信息,争取用人单位选要本校毕业生。除学校组织外,各学院要针对自身情况,单独组织外出联系就业工作。

2.举办好校内专场招聘活动。校就业办积极联系并举办全校性的招聘会,各学院应举办有针对性的小型招聘会。据统计,近几年安徽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内招聘会找到就业单位的。

3.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充分发挥本学院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作用,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少数人做,变成大家做、全员做,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员化转变。

4.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把实习实训与就业紧紧联系起来,使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实现一个基地,两块牌子。

5.成立校友总会。通过校友会将本校校友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加强对外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介绍学校,介绍学校的专业和毕业生,使社会和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为他们选要毕业生提供信息。

(二)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加强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教育引导工作。到基层就业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基层需要人才。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学校要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根据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分析,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都是到基层就业。到基层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的总的趋势,只有引导毕业生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才能使学生充分就业。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设计方案,采取切实措施,在毕业生中开展“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党委宣传部要及时宣传报道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典型。各学院可结合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措施,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第二,抓好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办和教务处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要求,修订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做好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就业指导课既要讲理论,更要讲实践运用,要增加实际案例教学。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毕业生讲课,教授如何在工作单位成长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岗位成才意识。

从新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就要把就业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及早树立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责任感。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进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的“全程化”。可以邀请校友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讲课,讲解为适应今后工作需要,如何在校健康全面成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活动。就业办、校团委和各学院要积极邀请校友来校给毕业生进行创业方法和示范教育,要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实用本领。

把经济贫困、身体残疾、女生等有求职困难的特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为重点来抓。对弱势群体和就业困难毕业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帮助和重点推介。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课教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的同时,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指导和督促。实践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各学院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要求,帮助和指导学生求职,也是老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只有学生较好地就业了,才能有利于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的就业状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就业指导,把毕业生充分动员和发动起来,使他们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三)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继续加强就业网络建设,建设好无形就业市场。积极推进学校就业网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信息网的联通。校就业网要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通过网络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确保学校就业网与各学院网络的畅通,各学院就业网就业信息要及时更新维护。不断拓展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学生网上求职包括远程面试的需要。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进一步提高网上就业服务的水平,充分发挥网络便捷、高效、信息共享的优势,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降低毕业生求职风险和择业成本。

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需求信息搜集和发布机制。各学院要建立一支就业信息队伍,收集和传递就业信息。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信息专栏、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就业信息,保证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当中,为毕业生择业提供有效服务。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职人员按要求配备;各学院均配备1人以上的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并配有计算机等工具。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校就业办专职人员和学院的分管领导应成为骨干和专家;学院学生辅导员应逐步成为行家里手。学校每年要举办学院就业工作专(兼)职人员培训班1次以上,并通过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培训、调研等形式,提高校、院两级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指导,他们处在工作的第一线,直接面对毕业生做工作,他们的工作质量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五)高度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

切实重视就业安全与稳定工作,把维护就业稳定摆在就业工作突出重要的位置。保卫处以及各学院,要针对大型招聘活动安全和毕业生离校前后等重点时段,制定稳定工作的具体方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加强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求职的安全教育,防止受骗上当,防止误入传销组织。认真排查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特殊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加强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毕业生就业安全稳定。

进一步强化就业信息安全意识。就业办要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资质和需求信息进行认真审查,确保提供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安全。

(六)抓好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

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平安、有序、和谐、文明”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教育和毕业生派遣各环节工作。

学校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制定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日程安排,指导、协调全校的毕业教育和文明离校工作。各学院要成立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学院的毕业教育、派遣以及文明离校工作。校毕业生派遣工作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学校派遣工作的总体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为毕业生离校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稳定。学生处、团委和各学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校荣校活动、遵纪守法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在毕业生中形成“成长思源、毕业思进、爱心留校园、文明赴社会”的良好氛围。确保毕业生无违纪现象,做到文明离校。

(七)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同步发展。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以指导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校就业办和各学院要制定具体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活动,以研判形势,总结和提高工作。

坚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到学院和有关单位。不断完善学院年度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不但要考核就业目标的高低和完成情况,还要考核就业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还要考虑各学院就业工作的难易程度,以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的规范程序,汇编成集,提供给就业工作人员,以指导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和统一对工作的要求。

根据就业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学校就业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八)重视就业工作的研究和改革创新

就业办要继续做好每年年底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研究,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就业办牵头,继续组织各学院外出调研,跟踪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撰写调研分析报告。提供给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进一步主动发挥就业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总结、提炼工作,理清工作思路,站得高、看得远,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推陈出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校的就业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的不断改革创新,做到工作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工作要有新进展,科学发展要上新水平,使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

(九)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学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组织,进一步加强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学校和学院两级组织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学校和学院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就业工作“一把手”的重任,加强领导,亲自过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领导、督促和推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学校和学院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就业工作,使得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加大对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工作的基本需要。现在,学校和部分学院在市场开拓上工作量大,难度也大,投入也大,开拓市场已经成了就业工作的瓶颈和关键环节。因此,增加投入,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基本保障。

(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学校在申报新专业时,应做好前期市场调研分析和论证工作,使新专业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容易就业,培养人才具有社会效益。专业设置不能为了增设而增设,确实市场需要,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能设置后又成了学校的负担。

对专业方向不明确的专业,应加强市场调研和考察学习,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利于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就业。

在招生指标分配上,须考虑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指标;对就业困难的专业,要控制规模。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有关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和行业工作的要求,及时做一些调整,以利学生的求职就业和工作的需要。大四的课程,能尽量调整到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上,便于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实习和求职。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适应现场工作的能力。

应建立就业工作部门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定制度,听取就业方面的情况汇报,了解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根据对影响学生就业因素的分析,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的通过率,以提高学生求职的竞争力。

对就业困难的专业,可以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学生既可以学习深造,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低年级学生起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工作。从校、院、学生班级三个层面,有规划、成系统、形合力地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且要将工作重点要放在大面积的学生身上,这样才能普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根据职能部门和学院反映,要切实加强学生室内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条件。

学校要注意听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常有目的地利用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校友返校等机会和邀请有关方面人员来校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听取方方面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争取社会对学校办学的重视和支持,按照社会的需要和高等教育的规律办学,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2):6-8.

[2] 王利超.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大学士就业工作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44-45.

[3] 李为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 付勇.政府政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9.

作者:王洪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语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应对策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中国经济亦受到冲击,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新增就业机会减少。而 “611万”这个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克服当前困难,走出危机,实现突围,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充分了解目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大环境

1.全球经济大环境对外语类人才需求的影响

外语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为国家外事部门、国有企业的海外事业部门、对外贸易公司、外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等单位。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下降、外来投资减少、外资企业裁员等后果,有效需求岗位严重减少,部分外贸企业因生存艰难而停止人才招聘,世界各国因经济不景气减少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情况,对外语类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2.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对外语类毕业生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值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很突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外语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来处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就业层次相对较高,个人期待值普遍居高不下。而全国外语类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几乎每一所大专院校均设有外语专业,非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外语水平也大大提高,这些无疑增加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3.学生对危机的恐惧心理及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之间矛盾突出

在危机面前,本来就对求职过程不确定性充满紧张感的毕业生再一次受到强烈冲击,他们普遍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部分毕业生存在失眠、易怒、悲观、绝望等严重负面情绪。即使如此,大多数人仍对一份高层次、高质量、高薪水的职业充满期待,不愿降低期望值。在一项针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中了解到,75%的学生重视就业单位的知名度、薪资水平及高福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80%的学生渴望一份稳定的职业,尤其是女生。

二、科学应对、大胆创新,把高校建成保障外语类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屏障

面对困难,外语类院校应积极应对,整合资源,科学探索,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创新机制,确保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争取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1.构建健全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

多年来的就业工作实践证明,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以及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三级就业工作体系是就业工作取得圆满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金融危机面前,学校党委只有始终站在就业工作的最前线,明确“全校上下齐努力,开辟就业工作新领域”这一重要目标,统一思想、统筹资源、统览全局,分阶段明确任务,分部门分解任务,才能形成全校师生员工“人人关心就业,就业工作关系人人”的局面。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就业工作列为“365工程”,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学校党政一把手多次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各部门发挥优势,从不同渠道推介毕业生,宣传学校就业工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努力使用人单位形成“一旦需要外语外贸人才就想到北外”的概念;学生工作系统及共青团,学联更是把就业作为核心工作,建立了一批实习见习基地,成为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2.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坚持精英化培养战略

学校招生部门应结合毕业生就业流向特点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本着“招生规模与学校精英培养的步幅协调,招生结构与社会需求合理匹配”的原则,在生源特点、优势特长、外语背景、性别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将有志于祖国的外交外事外贸领域的优秀青年吸引过来,为学校教育教学及就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就业部门从2009年开始联合启动“人才战略”,到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联动宣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学校始终坚持“小班教学”,班级规模从16人至24人,保证了精英人才培养。在一项针对数十家用人单位的调研访谈中,99%的单位表示“之所以来北外招聘,主要是因为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出色的外语能力”。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更加苛刻,北外毕业生之所以能在严酷的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青睐,也是学校实施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学校英语类学生除了出色的专业水平外,经贸、金融、外交、法律、新闻、中文等复合专业的学习使他们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许多参与竞争的机会;非通用语类专业除了本身的外语专业外,专业的英语水平为他们在竞争中增加了砝码,使他们成为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3.与用人单位多渠道共建,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新的形势面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学校应围绕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着力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方面寻找突破口,不断探索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摸索出一条有外语院校特色的与用人单位合作之路,即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就业的全过程,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近些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外交部、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等党和国家重要外事部门,新华社、中国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中国银行、中冶集团、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重汽集团等大型央企,以方大集团为代表的优秀民营企业,以及 “外办共建计划”中的全国省市外事办公室等用人单位,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共建关系,联合开展了用人单位代表和专家到学校授课、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交流、优秀校友返校招聘、毕业生参加就业实习实践等多种促进就业的活动。用人单位代表直接参与北外的建设和发展,为北外毕业生的成长成才建言献策,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帮助北外学子在就业竞争中增强了自信心与适应力。同时,北外的教学科研成果通过各种外语支持项目辐射到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了解程度不断加深,既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动员适合的毕业生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人职匹配”,降低求职和招聘成本,取得共赢。

三、积极实践、提升素质,帮助毕业生主动出击,保持就业优势

1.利用社会实践这个有效载体,锤炼自身意志品质

社会实践一直是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措施。外语类院校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的毕业生在实习、见习等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一份北外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就能显示出学校精心搭建的社会实践大舞台的功效。 2006年以来,学校以“歆语工程”和“志愿奥运”两大体系为依托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不仅锤炼了学生过硬的外语水平,向社会各界展现了北外学生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还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报国志、爱国情。“歆语”,即美妙的语言,带着传播美妙语言的光荣任务,学生走进边疆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和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陪同贵宾的志愿者64%来自北外,学生的外语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高度提升。正是这些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使北外毕业生在2009年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表现出了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后奥运时代,奥运会多语言服务中心转化为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继续为首都及全国提供优质高端的外语服务。北外学生在新的历史机遇中继续谱写青春之歌,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必将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2.理解支持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调整自我就业心态

在就业工作实践中,毕业生求职前焦虑茫然,签约前不知如何选择以及入职前后违约等行为均是职业规划不清晰造成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就业信息,实现合理分流?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此,北外通过 “十个一”工程建设,即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工作队伍、一个由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一个就业必选课、一个学生职业发展社团、一条咨询热线、一批学生干部党员、一份《职场扬帆》报纸、一本《北外就业》杂志、一个就业网、一场“职场嘉年华”品牌活动,推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全程化、全员化建设,实现了科学指导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做到了“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多对一”的交互式立体化的指导服务,使毕业生的茫然与焦虑通过科学指导、成功就业而得到解决。

3、积极参与学校就业工作,变客体为主体。

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是学校就业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学校有效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支持学校工作,响应国家号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党员成立了志愿岗,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协助处理办公室事务,接待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了解就业政策、熟悉工作流程后,走到院系普通毕业生中间,和非毕业年级学生座谈,进行政策讲解和就业规划指导。他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既是党员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又起到了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在毕业生的积极参与下稳步有序地推进。

总之,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开动脑筋,科学筹划,在危机中寻找出路,是高校就业工作始终面临的课题。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王成]

作者:曹文泽

毕业生难就业策略策略论文 篇3: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政策、措施是清晰、有力的,但效果并不理想。从微观层面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观念、自身素质、传统文化、社会心理等对就业工作策略的落实影响很大。由此,政府和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策略进行改进。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改进策略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始终为全社会所关注,尤其是自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再次遭遇寒流。一方面近年来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在增加,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很多外向型及相关企业受到波及,提供的岗位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择业竞争的加剧,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顺利就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为更好地掌握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全面把握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寻找相关的对策,从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44万人跃升到2009年的610万人,增长了6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2009年需要安置的大學生为700多万人。并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不会减弱,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但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远远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

1.市场需求与大学专业设置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不能与企业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至于蜂拥而上的一些热门专业如今出现人才供给的过剩。

2.区域结构性矛盾非常明显,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矛盾较大。

目前,大量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况。

3.不同行业与专业就业冷热不均。

目前,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就越容易就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艺术领域,二是生命科学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和农学专业。同时,低就业率往往和低薪相连。

(三)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直接导致了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目前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不少企业甚至停止了招聘。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不足

1.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是结构性失业,并不完全因为大学的普及率高。

我国目前各产业吸收就业的结构还不合理。第一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最差。随着各地工业化逐渐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作为现今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将减弱。只有增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吸收就业能力,才是解决目前和将来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

2.某些行业受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同时,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也是缘于就业人口的巨大供给量这一因素。

(二)大学毕业生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轨较为严重

目前,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轨严重,以致出现供给结构性失业。一些高校盲目扩张,教学质量下降,更加剧了高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背离。

(三)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

从国外的做法来看,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见效更快的作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取缔私人职业介绍,实行政府垄断公共就业服务的局面。近几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公共就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但整体而言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不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还得靠收费性服务维持运行,难以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改进策略

(一)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应当充分发挥就业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二是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三是扩大职业指导对象的范围,将有效的职业指导辐射到应届毕业生的家长、亲友、老师等群体中,减少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亲情阻力。

(二)加大对应届毕业生技能培训的力度。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不同岗位对大学生的技能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一方面通过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调研,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主动为企业开办技能定向培训班。另一方面关注随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后逐渐产生的新型产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政府补贴培训的项目和内容,加大培训规模,为社会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再一方面是加大职业见习政策的宣传和扩大见习基地发展。鼓励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见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顺利就业。

(三)开辟多形式、多途径就业渠道。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是通过宣传和引导,鼓励应届毕业生积极加入创业者队伍,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实施人才储备,吸纳更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社区或农村就业。三是在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大学生就业领域、疏通过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

(四)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调整招生专业和规模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明确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政府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及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同时,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六)改变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大学毕业生应端正就业择业观念,转变一次性就业观念,树立多次择业思想。要经常、及时关注浏览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和文件,利用国家的各项政策为自己的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应该把“学校办学、市场用人、学生择业、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中介组织为桥梁的“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保障新格局,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重大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和最终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敏:《大学生就业现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2007年第4期。

2.张毓洲:《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2008年第18期。

3.王鉴棋:《大学生就业需求调查与成功就业分析》,2007年第14期。

作者:王 娜

上一篇:生活科履职工作报告下一篇:教代会工作报告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