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精选10篇)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青年就业问题严峻。今年1月联合国发布报告称,2013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预计增长率为2.4%。欧、美等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面临着经济复苏缓慢、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低增长高失业等诸多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受到波及,呈现出口下滑、投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国际劳工组织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失业人口将突破2亿,青年失业率将高达12.6%。青年失业问题在中东、北非、欧美等地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引发局部地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国际经济及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投资、就业等,势必也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其次,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三重压力。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我国GDP增速由2009年的8.7%下降到2012年的7.8%,今年又下调为7.5%,GDP的下调对就业将产生重要影响。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已达到2500万人,高校毕业生总量比2009年增加了近100万人,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
第三,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在调研的200多所高校中,约有60%的高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很多地方高校反映用人需求下降或明显下降。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这些情况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在2011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首先, 201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人数延续了自09年首次突破600万大关以来的增长趋势, 达到了创纪录的660万。年初在京举行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预计,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规模将达到700万之多,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规模和迅猛的增长速度, 将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对于高校乃至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也仅仅是“就业难”问题中的一个方面, 在影响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中, 毕业生专业背景与岗位不匹配、就业意愿与岗位不匹配、企业需求与毕业生素质不匹配、企业“招工难”而毕业生“就业难”等等问题都是困扰就业工作的难点。
当然存在问题的同时, 也往往伴随着机遇。自09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严重冲击以后, 2010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复苏尤其是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在经历短暂的“严冬”后迅速进入了“春天”。2011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也基本延续了2010年的良好态势, 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毕业生人数增多的同时, 企业需求也在增加
在我国现阶段,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如前文提到的, 2011年660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经是本世纪初期的6倍。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必然对整体就业形势带来冲击, 但从2011年的就业情况来看, 随着全球性经济复苏和当前我国各项经济产业行业的迅猛发展, 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也大大地增加了, 根据上下半年在北京等地的各大院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会情况统计, 许多企业的招聘名额较之前一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有的企业甚至有成倍的增长, 这种需求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数量增加对整体就业形势带来的冲击。
企业招聘计划提前
2011年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招聘计划的提前。笔者通过对在北京高校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单位调查访问发现, 2011年的传统招聘季较之往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前, 多则一个月, 少则一周。招聘季的提前到来让广大毕业生的选择机会相对地增加了。同时, 企业早早进入高校“抢人”也要求毕业生的求职准备工作也要相应的提前, “机会往往都留给早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可以说很好的反应了2011年的毕业生求职情况。
企业岗位设置条件趋于严格
在2 011年, 企业在招收应届毕业生时的岗位条件设置较之以往有更加严格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和毕业生人数增加, 企业的可选择性增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目前我国的企业单位招收应届毕业生更加理性, 针对大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情况, 企业在设置招聘岗位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与岗位的匹配度。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毕业生在完成好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技能的开发和培训, 以便在求职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一些地区的社会壁垒加强
从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整体情况来看,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一些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对于接收应届毕业生的社会壁垒在加强, 也就是针对毕业生的接收条件趋于严格化。就目前我国的大学分布情况来看, 大中城市占很大的比例。而在毕业后继续留在自己大学期间生活的城市工作也成了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以北京和上海为例, 毕业时能否落户已经是毕业生就业时最为看重的指标之一。而在2011年, 北京和上海对于应届毕业生落户当地的条件设置较之2010年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也导致了2011年落户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人数锐减, 从而间接影响了毕业生择业时的选择。这种社会壁垒的增强是我国大中城市发展建设带来的直接影响, 而且从长远来看应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逐渐加强, 因此要求毕业生在做职业选择时要更加注意此类情况。
理工科毕业生选择相对较多
根据2011年高校毕业生在四月、五月和六月的就业率统计以及和2010年同时期的对比发现, 理工类毕业生的签约率要高于2010年同期, 而文科类毕业生基本与2010年持平。通过对北京地区2011年高校毕业生的进一步调查访谈发现, 大部分理工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平均能得到3个-5个企业的接受意向书, 明显高于文科类毕业生。这与当前我国企业对于理工类毕业生的需求大有关, 许多企业在经历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 生产规模和业务增长的需求导致针对理工类毕业生的需求也随之增大。
毕业生择业时更加理性, 去向也趋于多元化
经历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对毕业生就业的冲击和2010年以来就业形势的好转,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理性, 对于自身和未来职业的选择也更加明确。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时的企业类型来看, 虽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仍然是首选, 但2011年底高校毕业生选择外企、私有企业、中小企业和城乡基层单位的比例在增加, 而从就业地域选择来看虽然大多数毕业生希望在毕业后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 但选择中西部地区和回归“家乡”也逐渐成为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发展空间大, 但也存在竞争激烈、淘汰率高和生存压力大等问题, 而选择“逃离北上广”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也是2011年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全新现象。
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的流动性加强
当前, 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正在不断深化, 无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企私企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 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面临着调整自身以适应形势的情况。而这一过程中, 有许多毕业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致使初次就业后的离职率有增加的趋势。当然, 离职本身并无褒贬, 但作为高校毕业生, 在短期工作后迅速离开工作岗位, 如果形成一种大范围的趋势将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2011年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一项调查中发现, 接近2/3的毕业生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跳槽的意愿, 如此高的比例也说明了毕业生在初次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012年已经到来, 这也意味着新一届的高校毕业生即将踏出校门走上工作的岗位。从对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的分析我们也基本可以对2012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做出一定的预期, 包括:
毕业生人数增多带来的求职压力增大。2011年的660万毕业生绝不会是“偶然事件”, 在2012年可以预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接近700万, 再加上前两个年度没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 如此之大的数量, 试想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这个增长速度的。因此数量的激增必然导致毕业生求职压力的增大。
毕业生的选择将更加理性和多元化。就业压力的增大必然会对就业形势带来影响, 但也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冲击。在目前求职者数量多, 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毕业生往往能更加客观的看待自身, 无论是就业形式、地域、行业或是工作岗位, 都更理性的就业。在“北上广”之外的天地往往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了共识。
企业招聘计划进一步提前。在高校招聘计划的提前已经让一些企业“尝到了甜头”, 因此在2012年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将招聘毕业生的计划提前, 早一步动手意味着能收获更多更好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这也是2012届毕业生最值得注意的关键点。
企业招聘岗位门槛提高。可选择性的增加将会使企业在挑选毕业生时除了专业、技能等基本要求外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这就要求毕业生做到“内外兼修”,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日趋激烈的求职竞争。
【关键词】高等教育;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科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已大大超过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医学专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对医学专科生进行就业指导、如何提高医学专科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进行探讨。
一、当前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成因
1.毕业生总量增加而就业总需求则相对减少
近几年来,医学高等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各级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再扩大规模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靠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来促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形成医学专科生的就业难。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目前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择业观念比较狭窄,缺乏开阔的行业视野,缺乏远大理想更缺乏创业创新的精神,从而更加加重了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医学生就业观存在一定的误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就业去向定位为城市或者县城。有八成以上的学生择业定位在大中医院,大部分学生的就业目的是为个人需求,能考虑社会需求,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少之又少。这与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不相匹配。
造成学生就业误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固守“精英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抱着“宁做大医院一条虫,不做小医院一条龙”的择业标准,让整体就业流向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内容使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不足,使学生在做就业选择时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当然,目前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缺乏人才流动机制,也容易使毕业生滋长“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就业观念。
3.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存在,使一些毕业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技能的培养,这又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医学专科学生就业成功率的对策
1.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辟就业渠道
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择业技能,信息面狭窄,心理压力大,不知从何着手,相对而言学校信息面宽,老师经验丰富,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做到:①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把学校每年的毕业生生源及专业情况及时向用人单位进行通报,有需求的单位可到校选择。②充分利用在全国各地的校友,拓宽新的就业渠道。③组织召开各种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挑选毕业生。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发布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双选”氛围。
2.降低就业期望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专科生来讲,在学历层次上已经处于高等教育的最底层,在学历竞争中处于弱势。目前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自我欲望过高。因此要对专科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
3.面向基层大有可为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环境、技术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待遇明显提高。同时,卫生部逐步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让大部分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在正式临床工作之前都能在大型医院接受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也消除了医学生基层就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了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技能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医学院校应在就业教育中,向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更新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意向,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非公有制医院就业,还可以到医学相关行业如保健、健康讲师、产品专员、医药媒体、咨询服务、药品推广、器械营销、寿险顾问等非临床岗位就业。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从基层岗位做起,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就业观念旧。
4.开展择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择业心态
据调查,大学生在择业时常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焦虑不安、过分谦虚、盲目自大、缺乏自信、犹豫不决等,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这些消极心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正常择业。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择业心理辅导,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测试、进行个别交谈等,引导他们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竞争的良好择业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成功选择理想的职业。
5.加大贫困生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贫困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长远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结对服务机制。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班主任助理等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做好每一个贫困家庭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分析工作,及时为其提供专业化心理辅导。
08材料(2)韩洪波 0806032003
摘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普遍表明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越多,就越能促进其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现如今大学生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毕业即失业也显得极为平常。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普遍表明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越多,就越能促进其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现如今大学生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毕业即失业也显得极为平常。
但是,是不是因此就要悲观失望,进而对自己就业择业和人生发展失去信心,这显然是不需要回答的。那么,对当前就业形势如何判断,如何去把握,以至于如何去做出选择,值得大家认真思索。在你们即将踏上求职道路之际,我讲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看法,希望能对大家未来的就业有所帮助,一是就业形势与就业现状;二是就业主要症结分析;三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四是提几点希望。
一、就业形势与现状分析
1、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压力还在加剧。我国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2400万人。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初步估算我国至少有超过1000余万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我们国家的就业压力是很大的。
2、大学生就业仍是就业的难点。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很有可能是经济不断复苏和各方面都将是值得期待的一年。但是,大学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计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不
容乐观。大学生总量大,就业结构短期不会有明显改变,这意味着找份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3、2012年大学生就业趋势预测: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4、2012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有利条件也不少,特别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效力将进一步显现,国家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将深入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继续延续并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将使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其中蕴含的许多岗位会比较适合大学生。今年我国还将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启动大学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对大学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2010年,国家预拨就业专项资金超过460亿元。2011年预计国家将会加大资金预拨力度,体现了政府扩大就业的决心,也给劳动者更多信心。教育部出台措施力促大学生就业。
5、考研升学、公务员招考和国家项目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增长很快,竞争也很激烈。
②国家公务员因为相对高的待遇、稳定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几年来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③各类项目就业报名人数也在增长,广大毕业生参与热情很高。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大学生应征入伍服兵役等,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
6、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及分析
2010年,全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2%,将有近180万左右毕业生离校时找不到工作。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一般在85%左右,到年底有将近80万毕业生无法落实就业单位。当前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就业率统计和评价十分关注,普遍认
为单纯的就业率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就业状况,国家也在着手就业率统计方法改革。但是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就业压力有与学历层次成反比的趋向。二是大众化就业趋势很明显。
二、就业难的症结
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所学非所用,比如,专业不对口、技能和经验不足、人才培养滞后经济转型对人才的需求、高技能人才缺乏、地区差异、性别差异等等,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原因。结构性矛盾的实质是毕业生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才却很匮乏,特别是高技能性人才十分匮乏,国家培养了这么多的毕业生却不能有所用,反映了我们毕业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要求,外语四级是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的条件,四级成绩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就业观念、就业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业观念有毕业生观念、有家长的观念、有用人单位观念、有政府的观念、有社会观念和时代特征等,不是唯一的、是综合的。就业制度包括国家的干部选拔制度、公务员考聘制度、人才使用和管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大学生就业择业方面制度、档案户籍管理制度等内容也很广泛,一定程度上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大家要认识到观念是变革的先导,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当前毕业生观念存在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方面: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知名外企;一些学生一味追求薪酬标准和工作环境;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安逸和享乐,不肯到艰苦的地方去;一些学生一味追求“打工族”的生存方式,缺乏“当老板”的意识等等。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有个别毕业生以不愿离家太远或离父母太远,而放弃与用人单位签约或签了约之后违约,这是对自己的发展很不负责任的做法,要记住任何时候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是第一重要的。
3、求职择业技能和方法欠缺。有些学生不会写求职简历、有些学生不能掌握与用人单位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有些学生注意不到有关面试礼仪方面是否得体、有些学生缺乏诚信道德等等。
三、相关就业政策解读
1、普通大学生就业的方针和基本制度: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1)基层就业及基层就业项目
基层就业是指到城乡基层工作。一般来讲,“基层”即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国家实施的基层就业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
(2)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
①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大学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
②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照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③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大学生,以及应征入伍附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
④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3、国家大力引导普通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1)《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3)《国家鼓励普通大学生自主创业公告》
①放宽市场准入条件;②享受资金扶持政策;③实行税费减免优惠; ④提供培训指导服务;
4、国家积极引导普通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政策
(1)价值: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强军和应对国家间军事竞争的重要战略和重大举措,也是锤炼当代青年意志品质和提升大学生本领重要途径。
(2)享受优惠政策:①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确定义务兵;②优先选拔使用;③考学升学优惠;④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⑤就业安置帮扶。
(3)有关报名条件、报名程序及手续办理和优惠政策具体内容等等,国家出台了制度和文件有具体规定,请大家注意专门阅读学习。
四、几点建议
1、要增强紧迫感、树立危机意识。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要消除等、靠等被动的思想,尽快提早准备、提早动手,积极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关键词: 治水者治天下——水利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
古人云:治水者治天下。中华文明古国悠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兴水利除其弊的奋斗历史。那么,当前水利类专业的毕业生是否也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危机?水利行业是否仍旧面临着“边远穷苦累”的工作环境?考大学时,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所报考学校的就业率和专业的发展前景。水利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刚好和其他专业相反,最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笔者就水利类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简单分析。
一.专业范围
水利类专业主要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方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有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法律(水行政)等。
二.行业现状及就业形势
水利行业是传统行业,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河流众多,地下水储量也很丰富,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利行业发展速度远不能满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需求。尤其最近几年出现了生态环境、历史性电荒、洪水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国家对水利建设更加重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多方面优惠政策,使水利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水利科研和建设高潮的出现,改变了上个世纪末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毕业生就业需求供求比例可达到1:5。同时水利院校面临市场后,专业设置比较广泛;加之水利与电力、环保等部门的联系比较紧密,有很多毕业生到水利行业系统外就业也是顺理成章。这不仅使水利类专业及相关专业需求明显增大,还很大程度地改变了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以某高校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2000年前毕业生就业是以施工单位为就业主体,而近三年则是以设计单位为就业主体。这说明未来的水利事业正在走向一个蓬勃发展的道路,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三.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去向目前水利类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有: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和读研、其他单位(行政、管理单位、教育单位等)。
(1)业主单位,也就是建设单位。是指由投资方派代表组成的,全面负责项目筹资、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归还贷款和债券本息的,并承担投资风险的管理班子。如三峡开发总公司、国电大渡河、云南华能澜沧江、华能宝兴河等单位。
(2)勘测设计单位,是指从事建设项目规划和勘测设计活动的各类勘测设计院。我国水利水电项目的勘测设计由六大流域管理机构(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勘测设计院和八大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院(如中南院、华东院、成勘院、昆堪院、贵阳院、北京院、西北院、东北院)分区域和条块分割进行。同时,各省区有省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从事本省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
(3)施工企业,是指从事项目建筑安装活动的各类企业。如中建国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总公司、中铁系统的工程局、中水系统的工程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水电部队等。
(4)监理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社会服务性企业,如监理公司、监理中心等。根据监理内容可分为设计监理和施工监理。
(5)其他单位,如各省水利厅局和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太湖七大流域管理机构等水行政管理单位,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教育单位,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
2.就业意向调查分析对某大学水利工程系在校的2003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共428人参加调查,有效问卷428人,统计结果如下: 表1 某大学水利工程系2003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统计表就业意向 人数 比例设计 168 43.9%施工 12 2.8%监理 20 4.7% 考研 80 18.7% 其他(行政、管理等)52 12.1% 改行 72 16.8% 暂时不就业 4 0.9%
从该份调查表可以看出,接近半数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设计工作;而施工和监理一起所占比例不到10%;同时有很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为今后的发展寻找更高起点。但是通过座谈了解到,考研的学生中一半以上不打算继续在水利行业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水利这个行业,但是高考因素(录取分数和学费)不得不读这个专业,打算到就业的时候彻底放弃水利,这些学生中计划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占比例最大。
3.实际就业数据参数分析
(1)以某大学2003届水利毕业生(总数60)为样本,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表2 某大学2003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表实际就业 2003年7月 2004年7月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设计 20 33.3% 20 33.3%施工 12 20% 2 3.3%监理 4 6.7% 6 10% 读研 8 13.3% 12 20% 其他(行政、管理等等)4 6.7% 3 5% 改行 12 20% 14 23.3% 暂时不就业 0 0% 3 5%
通过对该大学毕业生2003年、2004年的就业情况跟踪,大致反映出了现今水利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刚毕业时占据前三位的是:设计、施工和改行;而毕业一年以后前三位是:设计、改行和读研。
(2)对某大学水利及相关专业2002—2004届毕业生整体调查结果如下:
表3 2002—200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览表毕业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2002年 939 924 98.40 2003年 1008 944 93.65 2004年 2683 2562 95.49
表4 2002~200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一览表年 度 就业地区 北京、上海、天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其 他(%)2002 15 20 34 10 4 2003 15 26 43 10 6 2004 10 21 52 10 7 注:2002年不含考研学生。
表5 2002~200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一览表年 度 单位性质 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部队(%)三资私营企业(%)志愿服务西部、基层(%)考取研究生(%)其他(%)2002 33.75 20.66 8.06 19.2 0 16.72 1.6 2003 29.67 26.19 5.65 16.07 0 16.07 6.35 2004 33.47 18.56 2.65 23.29 0.44 17.11 4.51
从表
3、表
4、表5的情况分析:近几年水利及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在中东部地区,就业单位也多为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待遇良好、工作稳定的单位。
4.原因剖析
(1)客观原因:水利设计、研究人员需求激增,导致毕业生纷纷涌入各大设计院;施工、监理单位收入远不如以前,且工作地点偏远,生活、工作条件远不如设计单位。
(2)主观原因:现今的毕业生大多生于80年代,追求工作条件、收入、稳定性等;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存在非大城市不去、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想法,所以偏远的施工地点当然不在考虑之列;兴趣原因;其他原因(比如家庭的影响)。
5.结论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水利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是良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喜人变化。但毕业生中有部分因为工作待遇不好,如不愿意去施工、监理等单位而放弃就业,待业或者考研的。
四.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预测
21世纪的中国水利,宏观环境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上个世纪以来我国来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5%,多数江河还没有能得到治理,或没有治好;水利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水利资源的利用与地区全面开发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也很不够,需要在充分研究水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同时,在我国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黄河的泥沙问题还未解决,华北海河流域的旱涝碱灾害尚未消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综合利用的方案还待最后确定;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改善现有水利设施,加快江河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电等重任要求有更多的适合国家需求和市场经济的水利水电人才。
根据国家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期间我国水利行业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江大河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将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将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对水利的贡献率,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这些都将为未来四年后毕业的水利类专业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为依法治水铺平了道路。在崭新的21世纪,水利要保障国家宏观目标的实现,顺利完成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法制水利的转变,水利类专业人才必将大有所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非今日始。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就业还是创业?成为摆在众多应届毕业大学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据国内某权威人才网站数据显示,与相比,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有所上升,由71.2%升至75.6%。这一动向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理性,“在准备创业的行业里先探探路”也成为不少人的想法。
厚积薄发攒资本
“我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想看看有没有适合的岗位,创业对我来说有点远,人们总是看到创业成功者光鲜的一面,却忽略了创业过程的.艰辛,所以,我还是先就业攒些实力再说。”前几天,在我市举行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今年即将毕业的张鹏飞对记者道出自己的想法。的确,张鹏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反映出了众多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心态。
近日,国内一家权威人才网站发起“20应届毕业生求职力”的调研,本次问卷对象为全国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应届毕业生,覆盖各地区、各级高校的各专业学生,最终回收有效样本89170个。
从数据得知,参与调查的2016届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就业的比例为75.6%,较20的71.2%上升了4.4个百分点。同时,今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下降,由去年的6.3%降至3.1%。“这一现象说明包括我省在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更趋理性,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鉴于经验欠缺、资源积累不足等原因,许多人会选择在准备创业的领域先潜心学本事,待时机成熟再撑起属于自己的那片天。”专家认为。
新一线城市吃香
“今年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在大学生就业时的关注度颇高,打破了以往人们思想中“人往高处走”就要去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发展的观念。从学校类型来看,普通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最强,希望到传统的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占29.0%,而38.3%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到成都、天津、厦门等新一线城市就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生活节奏较慢,宜居环境更佳,所以,新一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们就业的新宠。”相关人力招聘专家这样说。
1. 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不高
在校学习阶段, 部分学生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面对专业课程, 很多学生都选择临时抱佛脚, 平时不认真扎实地打好知识基础, 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学习, 应付考试。在综合素质上, 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 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工作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不注重团队精神, 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不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
2. 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培养模式单一, 对就业指导工作不重视, 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差, 达不到培养人才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上, 过于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 忽视了高职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为主的目标, 不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得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 导致就业困难。
二、网络时代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 学生应当树立信心, 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 1) 高职毕业生应当树立信心, 增强自信, 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培训、提升, 在就业面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校学习期间端正学习态度, 转变学习方法,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积极参加志愿者、兼职工作、社会实习等, 获取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
( 2) 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适应市场需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应当实事求是, 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树立 “先就业, 再择业”的就业观念, 先解决 “我能干什么”, 再进一步思考“我想干什么”,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要勇于推销自己, 以冷静、自信的态度, 赢得最后就业的胜利。同时,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看重经济待遇, 更看重发展前途, 就业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把企业的发展和自我提升融为一体, 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全力以赴地干事业的工作, 为未来职业、事业的发展做准备。
( 3) 高职毕业生应当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以面对以后遇到的种种困难。
2. 学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 1)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学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 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保持原有优质专业的基础上, 对落后的专业要及时进行淘汰, 对新兴的专业要大力培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 采用 “订单式” 的教学模式, 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训、社会实践基地,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严把人才招聘关, 招聘学历高、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 保持教师队伍整体的高质量。对在职教师, 要制订完善的人才选拔、培训计划, 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定期选拔一些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学习或到基层去锻炼, 保障课程教学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3) 重视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建立相应的就业信息网, 加强企业与毕业生的双向交流, 积极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帮助毕业生寻找创业项目, 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定位, 端正就业的态度, 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网络时代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 有利于高职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激发学生内心的斗志, 为争取早日就业而努力奋斗; 有利于学校进行反思, 认识到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努力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
一、大学生就业的参与主体
1.从国家和政府角度讲。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指从国家发展的全局而言,这一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协调,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人力配置状态。同时,还应该考虑社会稳定等多个因素。近年来,为应对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除了基本的政策规定外,每年的大学生就业还有一些特殊政策,或者补充政策。比如,《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规定,《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对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进行了引导,《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对大学生报考国家公务员提供了政策依据。另外,各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会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如《上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等。
2.从高校角度而言。其学科专业建设应主要考虑社会需求,使所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前在某些高校实行的“定单式”培养模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高校有关部门要搞好质量跟踪、细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和学生发布。这既是教学管理部门调整学科设置的重要依据,也是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市场行情”的重要渠道。
3.从毕业生本人角度而言。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要追求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由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并不能与社会需求同步,因此,国家与个人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追求目标并不能时时保持一致。因而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协同机制对两者加以协调,使之尽可能地趋于一致,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各机构,尤其是高校相关部门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同时,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了近年来毕业生的普遍心态。
4.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行为对高校毕业生分配机制不产生重要作用。因为用人单位只是毕业生就业分配的被动接收者,高校也不过是按照政府有关部门的指令开设专业、招收学生,并根据政府制定的就业计划将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及毕业生四者的行为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
校毕业生就业机构的基础。
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近年来,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历次机构调整中,分流人员基本上是在事业单位中找出路,而事业单位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本身也面临着精简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制等种种原因,对毕业生的吸纳数量也极为有限。与此相反,民营和乡镇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增无减。这就使得大学毕业生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一方面,从总量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规模相比仍显不够;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2.用人单位应制定合理的人才资源战略。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尤其是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干部梯队已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他们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而且要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而且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这就客观上使一些“名不见经传”学校的毕业生及长线专业、女大学生、学历层次低和综合素质较差者过剩,出现就业难。用人单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问题,由于新进一个大学生,其效益要在几年工作以后才能发挥出来,多进人意味着企业人力成本的提高与职工平均收益的降低,这就导致了企业领导在用人策略上的短期行为;二是在大城市中,由于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与个人偏好失衡的问题,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在我国教育资源还十分短缺的情况下,这种人才使用上的浪费,应该引起政府与用人单位的足够重视。
3.地方和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有些地方和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社会上毕业生需求日趋下降的情况下,明令只接收本地区生源,对外地生源严格控制;有的行业(尤其是效益好的行业)也只接收本系统、本行业院校的毕业生和属于本系统职工子女的毕业生,对外系统的毕业生,尤其是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则拒之门外。这就造成了有的单位需要的毕业生进不来,不愿要的却进了不少;也使有的毕业生虽然有用人单位愿意接收,但碍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未能如愿;有的单位尽管接收了本地区的生源,但由于不需要而出现了许多人无法安排而待业的现象。
4.高等教育改革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首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其次,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而社会需求却瞬息万变,加之近年来人才预测工作比较薄弱,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这就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往往不相吻合,其中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过于求。尤其是前几年部分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新上的所谓“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专科层次,结果使学校培养脱离了社会的需求。
5.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观念需要提高和更新。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大学生的素质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事业心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面过窄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等。这些都是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的。同时,就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人的自我评价过高,毕业生的这种错误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另外,由于大学生属于初次就业,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也使其在择业时过于倾向于大城市、高收入和贪图安逸,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加之近几年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信息不充分,常常会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争相报考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失衡和个人偏好性失衡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对策
1.作为主体之一的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从政府角度讲,应当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在目前仍属稀缺资源这一现实,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认真研究对策并有效地加以调控,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真正有效的机制是一种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混合机制,那种认为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无为”即“有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为此,政府除了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如对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除免交学费和免还贷款等措施外,还要重新认识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并适当辅之以必要的行政制约。政府对用人单位和高校同样要加以指导和管理,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调整更应该予以注意。为了招生竞争,高校往往热衷于增设热门专业或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这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必然的反应,但由此而来的潜在问题:一是可能使一些基础学科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趋于萎缩;二是对热门专业的认识并不真正是由毕业生需求量来判定,而多以报名数为据。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另一方面,要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
2.作为用人单位,应树立人才观,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也是目前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尽管目前我国多数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对我国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已成为当务之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创造财富的力量已不完全在于机器、设备和原料,而在于一种更为有效的因素,知识的价值更有效更直接地体现出来。企业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重视知识,不尊重科学,不尊重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难逃失败的厄运。
3.作为高等学校,应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做好“产品”营销。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个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它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影响着在校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质量。因此,高校除了要积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产品”确实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外,还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产品”的市场营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主择业对高校来讲,是责任更大,事情更多,任务更重了。如果说过去学校只管搞好“产品”的生产就行了,那么现在还要搞好“产品”的“营销”工作。实践证明,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强化推销意识,通过市场推销毕业生,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4.作为高校毕业生,应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切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在社会的大天地里找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虽然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企业已经人才济济了,但中小企业还求才若渴;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但广大的乡镇与农村还大有用武之地。要改变大学生只能当干部,只能去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要既能当干部又能当工人,既可在国有企业就业又可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既可当固定工也可当合同工。在就业地区上,既可城市,也可乡村,既可内地,也可边疆。另外,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择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构建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通过对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控制工程系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我系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就业指导、健全就业体系等工作方式对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毕业就业
0 引言
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近几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听到了不少专科生连连抱怨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因为研究生、本科生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白领和金领;技工类学生一般有一门好技术,可以朝蓝领的方向努力。就剩下夹在中间的专科生,到中小企业做普通工作觉得太委屈,而好一点的单位又根本不考虑专科生。难道专科生就业真的成了“夹缝一族”?就业之路究竟应该如何突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近年来对我院控制工程系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觉得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普遍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自卑心理。许多同学面对不可回避的职业选择,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手空空,萎靡不振,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尾,不敢与招聘单位代表洽谈;或是在“双向选择”中未被看中就情绪一落千丈,悲观失望;或是经受了几番择业的挫折后心灰意冷,埋怨家长没门路,埋怨所学专业不抢手,责怪没赶上好机会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给自己编织各种借口,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一直呆在家里。在今年年初我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中,我就了解到本系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有几位同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各种理由呆在家中,没有就业,且家境并不宽裕。
(2)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具体体现在同学们找工作时的盲目攀比现象,与同班同学攀比,比同学差的单位或差的岗位不想去。有的同学挑三捡四,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就发牢骚,情绪低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集中反映出就业的期望值偏高。这种现象在我系近几年面临毕业的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
(3)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体现在工作中的浮躁心理。有些同学刚踏入社会,希望每天的工作都有点新意,或是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有所收获,而自己又不擅于思考,还
保留着在学校养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时间一长就表现出厌倦情绪,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技术还没学到手,已经开始准备“跳槽”,其结果往往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我们的走访中,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已流露出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有了“跳槽”或辞工的想法。
(4)集体主义思想的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奉献精神比较淡薄。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没有主动性,总怕自己吃亏或是别人讨好,没有团队精神。面对领导下派的任务,宁愿耗整夜的时间上网查资料,也不愿花一点时间在同事间交流。
(5)纪律观念淡薄。有些学生在校时动辄就以各种借口请事假、病假,老师不允假就“先斩后奏”或是旷课。参加工作后,以为社会和学校一样,因此旧病复发,出现个别学生被用人单位辞工的现象。开展形形色色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院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应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协调各方关系,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成立了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生处招生就业办---系党支部书记为主,系级领导全体参与---辅导员、班主任构成。各级机构任务清楚,职责明确,全力配合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举办就业论文竞赛、举办就业知识讲座、建立就业辅导员制度、群体指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指导与业余辅导相结合、学生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技巧指导与观念指导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具体体现如下:
(1)以心理咨询、个别谈话的形式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浮躁等心理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前面所提的我系05届自动化专业邓俊全等两位同学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目前在广东中山天乙公司就业;在深圳柏特瑞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孔海融等几位06届毕业生也戒掉了浮躁心理,通过半年的努力,目前已完全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2)以讲座、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强化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功能,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通过这些方式,解决了学生中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的问题,使得近两年我系学生就业率平均达到了95%以上,其中05届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一次就业率95%,二次就业率达到98%;06届该专业一次就业率为97.1%。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这
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课余活动要改变以往那种少部分学生“精英”热情高涨,大部分一般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必须切实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踊跃投入进来,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
(4)要求任课老师严格考勤制度,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学生纪律观念淡薄,除自身原因外,与现在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堂考勤也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凡是认真做好考勤记载的老师,学生到堂率非常高,几乎可达100%,而对课堂考勤执行不严的老师,其学生到堂率就偏低,甚至只有50%。因此,我系近年来将教师执行课堂考勤的情况与该教师评优、评先挂钩,迫使各位老师严格考勤,以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在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为毕业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健全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定期召开各种类型校园招聘洽谈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择业信息。校园招聘会是目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我院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组织校园招聘会,充分发挥就业辅导员在校园招聘会中的作用,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分班级的做好与相应行业、相应企业、相应岗位的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与服务,真正提高校园招聘会的效益。譬如,今年我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毕业生有69人,被中国神马集团通过校园招聘一次性录用了16名。
(2)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开展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能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等。我院具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近几年学院陆续送教师出去参加教育部暑期高职培训班,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考证,到目前为止我系专任教师63%具备了“双师型”资格;二是在学生中实施“双证制”,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与考核,我系自动化专业05届毕业生(50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其中部分学生获得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06届毕业生(69人)职业技能证书获得率达100%。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6%以上。
(3)为学生多渠道、多元化主体就业提供方便。在毕业生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渠道的分流:对于有条件继读深造的同学鼓励其晋升本科提高学历;对于有望通过努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培养其顺利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准备就业;对于学习较吃力无望取得毕业证书的同学重点加强其技能的培养争取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加强继续进修,同时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方便。
(4)帮助毕业生办理人事档案代理、落户等手续。
(5)做好历届毕业生重新就业的后续及跟踪服务,加强毕业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我系每年4月都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工作,深入毕业生工作现场,听取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意见;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名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结束语
摘 要: 在当前大学生毕业数量急剧增加的新形势下,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毕业生们想尽早就业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切,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难免会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与就业安全相关的问题而不知所措。本文主要探讨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完备的介绍了就业中可能碰到的安全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安全方面的有效方法,以保证高校毕业生安全就业。
关键词:就业安全 有效途径 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48-02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整个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安全知识的匮乏以及急需就业的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有的会给学生求职带来不便,有的会使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阴影,有的会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的甚至会让同学们人身受到伤害,累及家人,影响社会稳定。由此看来,做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就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保护高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
在任何领域,安全教育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当今看来,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是一个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工作,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使学生的身心不受伤害。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就业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会出现极端的选择,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毕业生求职是否安全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2.全面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要加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警惕性,将意外事件的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尽全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努力做好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意识,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毕业生对就业安全知识的了解,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增强防范意识,也可以让同学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是毕业生本身就业安全意识状况的客观需要
高校毕业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思想比较单纯,处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安全问题知之甚少。由于找工作心情迫切,更容易忽视就业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二、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以及就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1000名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有:通过学校就业的网站以及校内招聘会;通过社会人才招聘会;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通过正规人才交流机构;通过媒体广告求职;通过社会关系介绍求职择业;通过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通过自主创业以及通过各种“国家计划”求职择业。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通过学校招聘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很少,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选择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更要重视就业安全教育,教会同学们辨别真假。
新形势下,在就业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具体到常见的就业安全隐患有:
1.就业过程中个人人身安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单枪匹马,有的甚至会一人居住在外地,这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比如说交通安全、住宿安全、招聘会安全、应聘面试安全等,尤其是女生还会涉及到骗色的陷阱中。
2.传销陷阱
传销是一项极其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严重的不仅会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更会危及生命安全。高校毕业生误入传销的主要联系人绝大多数是关系较为好、有一定信任度的人。期间不乏有亲戚、同学甚至是老师。传销组织无处不在,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进入传销骗局。
3.经济诈骗
3.1有些单位利用高校毕业生的不成熟心理,让毕业生缴纳培训费、中介费甚至押金。
3.2一些不法公司为了赚取廉价劳动力,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0薪辞退高校毕业生。
3.3亲戚朋友或陌生人帮忙找工作骗取金钱
有些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看不清社会现实,想着借助一些捷径来找工作,在求职时轻信于人,往往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诈骗
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通常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一不小心就会泄露自己的个人情况。犯罪分子会根据你的联系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骗取生活费用,或者以其他名目引诱家长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会根据你的信息情况提供虚假招聘信息,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上当受骗,威胁到自身安全。
5.就业心理安全
在毕业后求职的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所以,心理调适是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首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便很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轻的会影响顺利就业,严重的同学会做出极端的选择,追悔不及。
三、就业新形势下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1.注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安全教育,着重强调实效性
1.1高校应该为毕业生专门开设就业安全教育的课程
高校应当重视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通过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活动等方式,普及就业安全知识。应当把就业安全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当中,系统的告知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就业安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就业安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许多内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高校就业相关老师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现阶段的就业安全隐患开展课程,突出实效性,而不是一味的因循守旧。要增强毕业生的维权意识,遇到问题能够学会通过有效途?奖;ぷ约旱暮戏ㄈㄒ妫?要开设就业心理调适等课程,关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求职期开始的时候就高校就应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此举旨在提前帮助毕业生们减轻对于求职和就业的恐惧,让毕业生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1.2高校应强调各个部门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
学校就业负责人应严格把控进入学校招聘的单位资质,对于在校园网发布的招聘信息,学校应保证其规范、真实。为学生安全就业提供保障。
1.3高校应提高工作的实践性,增加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初期其实很多都是很盲目的,遇到就业安全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一些存在就业安全隐患的工作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尤其是当学生就业后,高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就业的单位进行拜访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切实掌握毕业生可能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安全隐患。
2.毕业生自身要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的综合素质
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们也要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如此一来,才可能根除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要提高紧惕,且提高对就业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尽量避免被虚假的就业信息所骗的情况发生。毕业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就业安全相关问题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就业安全知识机智应对,冷静处理。
3.执法部门要增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确保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保证
政府部门应积极规范当前的种种招聘制度,执法部门则应增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良好就业环境。
4.加强就业管理
学校要实时掌握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的动态,确保信息的畅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和思想状况。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毕业生在求职或工作期间务必要建立起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在对待外出求职的学生时,应记录其求职单位的基本情况。已经工作的学生要提交就业证明函等证明材料,登记好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毕业班的同学流动性较大,也给我们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学生的就业安全考虑,学校老师应该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正在积极就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毕业生也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确保若有问题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5.高校和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一致努力,增加对毕业生的关怀程度
很多学生家长只在乎学生最后找到了什么工作,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很多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容易造成很多困扰,增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和学生家庭应保持紧密的联系,切实帮助毕业生们在求职时树立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努力提高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是的安全,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期望能够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一个和谐安全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202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推荐阅读: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10-01
届毕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10-23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09-16
202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09-22
2024毕业生就业指导试题答案09-27
2024届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讲稿10-23
202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6-26
2024年大学毕业生入党自传07-21
2024年大班毕业典礼主持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