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精选8篇)
告》,报告显示,2006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近三分之二毕业
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最高起点工资
为22500元,最低起点工资则只有150元,相差150倍。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所反映的现实往往耐人寻味。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样的调查报告时,最渴望了解的事情就是,那个月薪150元的大学毕业生到底是谁,他从哪所
高校毕业,学的什么专业,又是什么样的单位聘用了他。一个大学生花父母的积蓄完成学业之后,却拿着150元的月薪走上社会,这样的就业现状到底该怎样形容呢?无论如何,恐怕摆脱不了一点悲哀和无奈吧。【第 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但是就业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我们的社会似乎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前不久,湖北某著名高校的BBS上发了一个
帖子,标题叫做“我现在终于被逼得变态了”。发帖人到底怎么“变态”呢?原来他听
说哪儿摔下了一架飞机,死了50多人,当时他竟然丝毫也没有痛惜,第一感觉就是——
—又多了50个职位。如果说网上的帖子难免有些夸张的成分,那么,前两天发生在南京
五台山体育馆的“围困”事件就应该有说服力了。某人才市场在那里搞了一个招聘会,以20元门票的高门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参加,但大学生进场后发现,这个面向大中专毕
业生的所谓“特大型招聘会”,不仅招聘单位很少,而且提供的岗位大多是业务员、保
安甚至搬运工。这样的招聘如何收场,也就不难想象。
就业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无法逃避的焦虑,但对于某些人而言,却是趁火打劫的大
好时机。以招聘做幌子收取巨额门票只是最低级的手段,更广泛而隐蔽的情形是,用人
单位利用就业难的困局,拼命压低起点工资,玩命抬高就业门槛。如此一来,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是降了下去、利润也提高了,但国家和社会花了很大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像劣币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这样的局面不能得到改善,如果听任大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过渡地带彷徨不已,那不就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注脚吗?
大学生就业难有着复杂的社会和经济背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决心和智慧,也需要
时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总的来说都是体谅国家的难处、也有耐心等待这
个解决的过程的。但需要郑重提醒的是,在国家拿出完善的教育和就业机制之前,各地
政府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并非就无所事事了。我们都知道,很多城市都制定了最
低工资标准,比如说,北京市2006版最低月工资标准是640元,那么,这个标准究竟是摆
着看的,还是有着法律的约束力呢?那些以150元起点工资聘用大学生的单位,是不是应
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追究?更进一步,看到大学毕业生越来越不值钱,而且这个倾向
难以由市场自行调整,那么,政府就应该制定一个最低起点工资,以扭转用人市场的极
度失衡。粮食收购还有最低限价呢,大学毕业生的“市价”就更不应该一再贬值而无人
过问。
“长安米贵,居之不易”。央视经济节目曾经算过一笔账,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过
日子,每月没有一千多元根本就无法保证温饱。想一想起点工资在千元以下的那些大学
现有的对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的研究主要有2种形式, 一种是纯理论分析,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另一种虽有实证分析, 但研究工具多为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非心理或行为量表, 这类研究工具容易产生社会赞许效应, 即研究对象为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许而虚假地填写问卷。因此, 使用信效度良好的心理量表来调查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是有意义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校大四毕业生450名, 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6%。其中, 文科生154名, 理科生285名;男生277名, 平均年龄22.65岁, 女生162名, 平均年龄22.43岁。
1.2 方法
采用金盛华、李雪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6]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包括由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方面构成的目的性价值观和由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构成的手段性价值观, 共34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重要程度以1~5分计分。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
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的编制从半结构化访谈开始, 访谈内容包括“你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会有哪些心态”和“你觉得你周围的同学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有哪些心态”2个问题。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并参考苏益南等[7]的研究之后, 汇总为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自卑、嫉恨、无助、焦虑、抑郁等维度, 每个维度编制5个项目, 随后选取了15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预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除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意志外还包括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包含自卑、嫉恨、无助、焦虑和抑郁等子项目。在对项目进行调整后进行信度检验, Cronbach’α系数为0.81, 这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高。最终形成的问卷含4个维度, 39个项目, 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就业理性3个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主动性、意志力及理性程度越高;不良情绪得分越高, 说明情绪状态越差。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价值观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体情况就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见表1。
由表1可见, 目的性价值观中, 得分较高的是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 得分较低的是社会促进。在手段性价值观中, 职业前景和规范道德的得分列前2位, 福利待遇和薪酬声望的平均得分较低。
2.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比较
对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88, F=5.66, P<0.01;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5, F=2.32, P<0.05;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15,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价值观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可见, 性别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规范道德、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4个维度上都显著。从平均分来看, 女生在轻松稳定 (3.51分) 、兴趣性格 (3.80分) 、规范道德 (3.92分) 、家庭维护 (3.56分) 和社会促进 (3.21分)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分别为3.22分、3.65分、3.71分、3.41分、3.08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上达到显著水平, 从平均分看, 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 说明在就业时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2.2 就业心态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总体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3。
由表3可见,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志方面的平均得分最高, 其次为就业主动性, 就业理性得分最低 (平均分低于3分) 。不良情绪的各种反应均在3分以下, 在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中, 焦虑情绪的平均分最高。
2.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比较
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和文理科在就业心态得分上的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96, F=2.06, P<0.05;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2, F=3.95, P<0.001;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31,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心态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注:*P<0.05, **P<0.001
性别的主效应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达显著水平, 表现为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平均得分 (3.68分) 高于男生 (3.53分) , 男生的躯体症状平均得分 (2.21分) 高于女生 (2.04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就业理性、就业意志和自卑感上达到显著水平, 表现为文科生的就业理性平均得分 (2.42分) 低于理科生 (2.71分) , 文科生的自卑感平均得分 (2.19分) 高于理科生 (2.00分) , 即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平均得分 (3.77分) 要高于文科生 (3.63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还在抑郁上表现为文科生平均得分 (2.14分) 略高于理科生 (2.00分) , 但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3.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分析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8], 或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9]。本研究采纳了金盛华和李雪[6]的观点, 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并且按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分类逻辑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地位追求是高校毕业生得分较高的目的性价值观维度, 与不以获得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相比, 有地位追求取向的个体的目标则更多地受传统社会期待和赞许的指引, 他们的努力以获得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为最终目的。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 如洪芳等[10]研究发现, 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最受重视的是物质, 王凤仁等[11]认为注重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 唐昆雄等[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他们更多地将择业定位于金钱和地位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 (1)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实用化倾向; (2) 社会舆论对财富集中者及财富作用的吹捧和歪曲。
从手段性价值观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职业前景, 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看重从事该工作今后的发展。相关调查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结合目的性价值观的结果来分析, 高校毕业生同时看重职业前景和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并不矛盾。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导致刚工作的大学生无法立刻追求到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 这就使其期待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即追求职业前景。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 高校毕业生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同时, 也明白现实状况的限制, 从而理智地进行选择。
3.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比较
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发现, 女生在择业时比男生更加在乎工作是否轻松稳定、是否符合她们的兴趣和性格、工作是否规范道德。从目的性价值观来看, 她们的择业也比男生更加注重家庭维护和社会促进。男、女生的这种差异可能来自女生的个性特征和生理、心理条件以及社会期望。女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需投入大量体力的工作, 一部分女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 在心理上也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工作, 再加上社会仍存在对女性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期望以及她们对此的刻板印象, 使得她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家庭维护、轻松稳定和符合兴趣性格等因素。此外, 职业女性在职场上容易成为性骚扰对象, 她们也更加期待工作能够规范道德。这种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与其他一些研究一致, 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如杨超越[13]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追求工作稳定, 但同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要求薪资与福利, 而本研究未显示薪资与福利上的差别。
文科生比理科生在就业时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这可能是文科生多是艺术与人文专业, 与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理科生相比更加追求自由和轻松, 这种专业特性在就业价值观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3.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3.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整体情况
从整体来看, 就业意志高和不良情绪中的焦虑情绪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明显的心态。就业意志高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 能够克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继续朝目标前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情绪是焦虑, 在就业理性上的得分也相对较低。不理性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 仍然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其不切实际, 心态不够平和, 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比较
不同性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得分高于男生, 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加追求安全感以及与他人比较, 迅速地找到工作能满足她们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很多女生适当降低了就业期望和要求有关。
文理科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非常明显。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抑郁和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要高于文科生。常保瑞等[14]的研究认为, 文科生在就业焦虑上要显著高于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而言, 理科生更容易找到对口且满意的工作。此外, 由于理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能很好地迁移到工作中去, 而文科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 且多从事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在日后的工作竞争中他们会显得相对比较弱势。
3.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14.29%;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5.71%。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42.85%,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35.71%,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57.14%;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
[2]朱佳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逐年递增,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速,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种种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20_年开始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致20_年,累计未就业总人数已将近是当年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_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加入失业大军,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安排,这就要求高校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及时的调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变化,导致形成思想观念型、知识技能型、区域差别型等结构性失业[1]。
a.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睐就业率高、工作条件好的专业,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市场机制不够了解,盲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而培育出当时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时间,四年后有的热门专业人才出现饱和或者不再热门,企业也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非常费劲,也不能再达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规模、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很难在宏观上了解各专业就业形势及趋势,盲目的扩招和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会导致小范围内比例失衡、大范围内结构错位。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
c.专业设置的雷同性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性。各个高校只根据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时集中开设某一个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人才培养的过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距离,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同时高校间的无序竞争也是专业雷同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着重培养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人才,造成某热门专业供给过盛,导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降低。
d.高校专业具体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叠与老旧,如本年度设置的学科内容与下年度学科设置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复;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和宏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具体,微观研究方法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
2.市场失灵。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场只能够反应当期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冷门热门专业之间不断的交替变化,加大了高校对市场机制把握的难度。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误导人们对于人才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解决的途径和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的宏观导向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应当对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和失业率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影响因素,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高校招生和专业调整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避免盲目扩招。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寻找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信息。
(二)学校和学生微观调节
1.学校教育改革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就业形势,准确预测专业形势的变化,调整专业规模、结构和比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合理搭配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注重毕业生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的需求绝对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惟一尺度。如果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更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3.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就业观念。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高校或者教育工作者应当率先以_的理论武装自己;第二,要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着重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时间是最好的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
三、结论
论文题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学号:
姓名:郝文静
院系全称:法学院
专业名称:法学
上课时间:周一
上课地点:
交稿日期:20124175858—10节 E105 2014年6月4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毕业生自身因素十分突出。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现状因素自主创业 校企合作学校专业职业教育 国家政策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已十分严峻。“房奴”,“蚁族”等此类新名词已经成为了一脚刚踏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的形象代名词。
2010年数据显示,各高校自身就业率存在差异,综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而这些数字的背后又有多少人是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用人单位及各高校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现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重。此外,导致当代高校毕业生这般就业现状的因素可概括为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社会及国家政府五个方面,其中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尤为突出。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方面
由于当今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门槛要求也尤为突出,然而大学生自身在校表现并未全面综合自身发展要求去适应相关能力锻炼的环境,因为大学生除了对主修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
之外,课外素质能力拓展也属于其精通的一方面。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据2007届xx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某毕业生表示,他至今仍未找到一份工作的原因是其当初高考志愿录取时被调剂到了这个他不乐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全属表面应付,一直只以大学取得毕业证为在大学四年的期待,对于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求职心理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薪”“高职”的就业思想在大部分求职者心中已根生蒂固。但没有基层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就想直奔高阶管理层,这完全违背了职场中的常规运行秩序。如此这般的行事作风更是对职场人员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学校专业职业教育方面
对于以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诸类专业教育课程,校方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合的不到位也或多或少地对高校毕业生在今后职场中的发挥有所负面影响。据xx农业大学2009届动物医学专业某同学表示,在生理解剖实验课上,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以致不能让每位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实践,所谓“熟能生巧”。然而,这种以实验为中心的科学教程缺乏了其特有的内在教学方法,传统的说教式讲学并不会真正让学生亲身体味到学生所修专业与今后职业发展的密切联系。毕竟,理论不能完全覆盖实践,更重要的是“实践出真知”。
(三)国家政策方面
国家政策方面对大学毕业生有着密切关系,就当前律师行业的“律师京籍调整实施方案”,教师职业待遇的稳步提高及2009年全国兽医职业资格认证等国家规定,该类制度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鼓励着大学毕业生这一批求职者尽早踏上职业道路,并协调各行业的发展模式,优化国家大学生就业结构。
二、调查解决措施
(一)树立学生就业全局观念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好基本专业知识,针对专业与自身兴趣多参与与此有关的课外活动,深入挖掘自我潜能,以至适应各企业的高门槛需要;不求做到专业对口就业,但须以自我选择的责任为主,与兴趣对口,找到自己合适的职业角色;脚踏实地,夯实基础,落实基层工作,从社会的基层工作中汲取职业经验,坚持正确的从职理念,以工作责任为第一就业要义。
(二)建立学校多元教学模式
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这一新的“三赢”发展模式来强化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共同促进学生、企业与学校三方面发展。大力投入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动手能力,为其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力发展奠定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积极配合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教学介绍工作,采用“多模式”“多角度”的教育教学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制定国家就业鼓励政策
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协调求职者与公司各方面的关系,并以“优民、惠民”的职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者予以定义,鼓励
大学生自主创业,健康就业,例如适当提高某职业领域的工作待遇等。通过详细数据的参考及分析,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确很严峻,这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当前的时代竞争激烈,想要将“房奴”“蚁族”等成为历史,靠的始终是我们大学生自己,不仅在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还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具有承诺性的责任,让自己踏上职场,分享在工作中付出与收获的喜悦。
管理学院 10信管1班 徐盛 20101510122
调查人:徐盛
调查时间:2012/5/13
调查对象:高校毕业生
调查地点:学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以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基础,了解用人单位提出的大学生在职人员所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用人需求。从而深入探索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性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人才,优化并加强学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正文: 随着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剧增,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了巨大挑战,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和高校及相关部门工作的焦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着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学生和家长在做教育选择时的重要参考。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一些问题进行了释读。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毕业生就业的不利方面:(1)在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人事与就业制度相对落后,企业受指标和户口的限制,不能按自己的需求自主招人;(3)基层特别需要人,但通向基层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4)高校办学没有前瞻性,造成一些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难;(5)国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事业单位的改组使各单位接受毕业生的数量处于低谷状态;(6)市级机构精简改革刚刚结束,区县党政机构改革下半年进行,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后,不可能大量接收毕业生。
有利方面:我国经济继续好转,特别是“十五”计划对就业会有很大的拉动——今后5—10年里国民经济总产值每年至少要达到7%的增长,10年要翻一番,有人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经济结构要实现战略性调整,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另外,产业信息化会带动工业化,据预测,信息化每年要增加5万人才的需求;积极发展小城镇、农村城镇化,等等,都会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量。
二、大学生就业观变化状况
毕业生最看重个人发展。毕业生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倾向于未来的发展。过去的毕业生在择业时要首先考虑户口、工资、福利等,这些择业标准在价值取向上主要指向现在。这种变化更有利于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工作能否帮助自我实现人生理想”一项在“很重要”选中率排序中占第六位。深圳中兴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陈健洲说,中国的大学生在择业观上正在发生一些变化,他们变得冷静、理智。他们仍旧注重社会理想,但已不再把工作理想化。这有利于他们选择工作,实现人生目标,也有利于企业去选择人才,减少用
人单位的培养成本。
三、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
1.健康第一
企业很看重毕业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所在学校的声望、毕业生所掌握的专项技能、学历、实践经验以及在面试中的表现。企业用人是非常理智和谨慎的,他们招人就是要招到能为公司服务的人。在这种招聘理念的支配下,企业并不看重一些比较虚无的东西,如大学的排名仅排在第13位,性别排在最后一位。毕业生还应该特别注意,企业非常看重毕业生掌握某项专项技能的程度,特别是英语和计算机,此项排在第3位。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其所应聘的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符,也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考虑比较多的因素,此项排名第8位。有些毕业生会把就业看成是改变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从调查结果来看,此举有时可能行不通。
需要提醒毕业生的还有,毕业生在累积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更快地适应新工作以外,通过考研或其他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也是当务之急。
2.气质和成绩同样重要
企业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外表、气质,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等。求职者的外表、气质排在第7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排在第10位。而毕业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奖励排在第14位,所获得的学术成果则排在第15位。中铁十二局的招聘人员说,未来工作需要的是学生的潜力。当然,此项排名较后,并不是说它不重要。企业在研究未来员工的求职资料时,学习成绩是他们要考虑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有位IT企业的老总说,如果一个学生的成绩不好,起码说明他的效率很差。
3.学生干部优势不大
企业不看重毕业生是否是班干部、学生党员和性别。一般来说,国家机关倾向于招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因为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组织经验和管理能力。而企业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并没有这么严格。他们就看重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学历、所学专业是否与工作要求相符等。有的企业认为,学生干部可能会因为工作耽误了专业课的学习,使他们难以应付与专业有关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并不把毕业生的性别看作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中山大学就业中心的陈俊松老师说,在南方,用人单位从不把性别限制摆在桌面上,因为限制性别就限制了人员数量。现在,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只会想方设法引进人才,不会拒绝人才。人才是没有性别的。
四、毕业生应对形势的方法
1.要调整好心态
保持处惊不乱清醒的头脑,既然“寒潮已经袭来,就要有“过冬”的准备。认真分析近几年的就业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审视自己。对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广度比以往时候更重要,如自己的优点、缺点、能力、性格及弱点,切忌好高骛远。尤其需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2.准确的职业定位
每个职业人都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在择业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个适合的正确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考虑,大学生在为自己进行职业定位时,不能抱着完美主义的想法,最好是围绕自己的专业,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不要从事自己不适合、不擅长的工作,那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3.要注重掌握专业技能
如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中越来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来说主要就是专业能力,而非学历。一般来说,学历仅意味着更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然而,对于那些学历不高或学校一般的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并参加专业的培训,我们的实际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学的学生差。而很多的企业在用人方面是很实际的,会综合考虑一个人学历和技能。所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作为重点来考虑,不断强化自己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的含金量。
4.提高社会实践经验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有几年的工作应验”,这是现在社会的就业准则,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马上胜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能把理论技能应用到实践中,要参加社会实践。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来参与目标行业或职业的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就能以学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会实践,在毕业之后就有了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
5.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如果能力太单一,那么职业发展也会很受限制。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如掌握一些工具类的技能,如网络、外语、谈判等。提高自己在人际交往、沟通协作方面的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能通过在学校中参与处理各种关系,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人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让自己具备自信、谦让、果断、责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金融危机虽然给全世界带来了恐慌,失业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理性选择,就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当前,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白城地区各个高校都采取积极的手段, 比如引导用人单位正确调整招聘条件, 积极联系人才中介机构, 举办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 提供就业机会, 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办理相关手续, 以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实现尽可能条件下的最充分就业。
1、不要因攀比而失去良机。
白城电大就业指导老师郭先生说, 一些毕业生求职时存在攀比心理, 特别是优秀学生, 看到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就认为自己必须找一个更好的, 否则就很没面子。其实, 这种攀比心理极其要不得。据悉, 各高校尚未签约或落实就业意向的学生中, 相当一部分就是各方面素质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学生。越是优秀学生虚荣心就越强, 总认为既然自己各方面都最出色, 所找的工作也应该是同学中最好的, 于是, 在攀比的过程中丢掉了很多就业机会。
2、要正确评估就业力, 调整就业期望值。
现在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 多是期望值和社会实际发生结合点不是很好。现在, 毕业人数在增加, 而热门行业用人需求在减少。其实, 基层、中小企业和生产第一线都是很缺人才的, 便学生愿意去大中城市就业, 都希望在收入可观、社会地位好的行业工作, 这样势必造成就业的瓶颈, 造成就业难。毕业生不应该只把眼光聚焦在一些热门行业和一些大中城市上, 大多数的毕业生在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对社会的了解的情况下, 完全可以先就业再择业, 先找个岗位锻炼自己, 积累各个方面的经验,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更合适的工作。白城职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李先生忠告, 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毕业生应该知道就业的困难, 并据此调整就业期望, 但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慌。他说, 大学生在上学期间, 就应该对将来的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 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
面对未来, 每个人都需要梦想的牵引, 都需要勇敢地去经历, 但是要“梦想高远, 脚踏实地”, 在理想与现实间为明天定好位, 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因为适合自己的, 就是最好的工作。这是不少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广大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的建议。
二、中小企业就业空间最广阔
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非国有单位成为我省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白城市的民营企业, 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据师范学院就业指导老师陈先生介绍, 截至目前, 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单位就业的至少有50%, 其中至少80是到中小企业就业。今年电大毕业生大部分的就业去向也将是中小企业。有关人士称, 中小企业成为白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已是现实。
三、就业新亮点——社区就业、崭新岗位趋热门
“社区居委会干部”成求职热门。随着白城市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社区工作成为“香饽饽”的现象在我市也已经出现。在招聘社区工作者中, 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师范学院电大职大等院机关报的本科毕业生。这表明, 大学生争当社区工作者看不见然出现。洮北区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社区整合社区建设的深入, 社区工作已经扩大到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管理服务社区治安建设社区文明等方面。社区的职能与任务的转变, 要求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要有相应提高, 以专业化的面貌来服务大众;将来随着社区产业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建设将需要大批各式各类的专业人才的加盟, 同时, 社区工作者纳入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管理。因此, 大学生应聘社区工作者已不再是新鲜事。
总之, 在当前新形势下, 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健全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教育改革、更新就业观念, 才能缓解直至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高校开展女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之我见》,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年12期。
[2]陈旭峰:《从社会学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教育学术月刊》, 2010年12期。
此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由广西人才资源研究所启动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完成。调查对象主要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一年以上)及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各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干部、高校学工人员等)。问卷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总体上涉及广西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和今后建议等方面。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定向调查的方法,范围大体覆盖了广西全区设岗县(市);投送问卷的方式采用纸质、网络(QQ群)、电子邮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40份,其中2010年应届毕业生750份,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在岗人员200份,组织、人事、教育、团委等系统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其中应届毕业生714份、在岗人员163份、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30份,回收率为89.27%。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广西现有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方面
1、应届毕业生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相对充分,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均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调查显示,在高校、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网站和相关单位的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下,应届生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特岗教师除外)了解较多,了解比重均占被调查应届生的50%以上。而且,大部分(60%以上)的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岗位”和“由政府出资开发,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的过渡性岗位”。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大学生公益岗位是“面向普通大众,可长期从事的岗位”(应届生的占46.88%,在岗人员随岗位项目不同而有差别,其中“特岗教师”岗位选择比例为60.87%)。这一方面说明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岗位的界定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纳入公益性岗位的不同项目待遇、出路等差距较大(广西特岗教师项目服务期满基本转为正式教师)。
2、总体上赞同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调查的三类群体总体上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持正面评价。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公益性岗位的意愿很高,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想过、并且条件允许则愿意参加公益性岗位”,同时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西部志愿者计划”。在岗人员也把“寻求认同自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作为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其选择的比重超过五成;而且认为在当前岗位做到了“抓住了机会,把知识付诸实践”和“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超过85%的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广西现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设置基本合理,对广西农村发展是有作用的。
(二)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服务期限、工资水平和专业要求方面
1、大学生接受的公益性岗位合适服务期为2年,希望的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 调查显示,五成左右的应届毕业生接受的合适服务期为2年(男、女生选择比例差别不大),70%左右在岗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也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2年,只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则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回答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工资的期望值问题时,选择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和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到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间”这两个区间的比例最高,均为三成左右。不同项目的在岗人员大多数都对当前工资水平表示基本满意(均超过50%),但三支一扶项目除外,仅有12.12%表示满意、39.39%表示基本满意、45.45%则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公益性岗位认知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对工资水平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2、参与政策人员认为从事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调查中,参与政策实施的科级及以下和处级及以上干部认为从事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在四个备选项中这两者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相当比例(20%左右)的认为“无所谓什么专业背景,主要是看能力”。
(三)调查反映当前公益性岗位存在的问题
1、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大部分各类项目在岗人员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当前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考核机制“合理”或“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项目被调查者反映考核机制存在较大缺陷,需进一步改进。其中,处级以上干部选择最多的是“三支一扶”项目,科级及以下干部选择最多的是大学生村官项目。在回答“您认为个人评估考核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岗位人员均反映评估考核程序化,只注重形式、走过场,不注重实际的工作业绩,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缺乏对考核者的激励性。此外也有人员反映评估考核人员不够专业,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了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服务期内的公益性岗位培训不足。在岗人员反映在岗位培训方面,与希望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50%以上各类项目在岗人员表示仅是偶尔有岗位培训。而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看重岗位培训,尽管对培训的内容侧重点不一致,但比重相差不大,包括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的基本社会情况培训、大学生的心态转换及心理辅导培训、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等。
3、服务期满后,大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不高,且对期满后的去向不明确。应届生对于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均不高(10%左右)。在岗人员则选择“结合自身情况,伺机考虑”的最多(特岗教师除外)。在调查不愿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原因中有40%左右的应届生表示对职业发展前景(去向)表示担忧。应届生即使选择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在服务期内,也有近30%的学生担心服务期满的出路问题。同时,五成以上的应届生对服务期满的去向表示有目标但是不很清晰。
(四)对公益性岗位的建议方面
1、被调查者认为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继续完善,并且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不管是应届生群体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认为广西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加以改进,继续完善。尽管其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岗位的“选拔方式、程序”和“岗前培训及后续培养”及适用对象上。而且高达40%左右比例的应届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考核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培养方式、学习内容等的调整。
2、被调查者建议今后多开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超过60%的应届生和50%以上处级以上干部认为广西今后开发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项目应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接下来是“民政低保、劳动监察、社会保险、工会协管”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在广西的社会总体认知度、认可度均比较高。在调查的三类群体中均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持正面评价,肯定其在广西这样一个后发展省区,广大农村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西农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到公益性岗位中来。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政策,在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过程中要设置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并使其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免去后顾之忧。比如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择优录用;公正严明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等等。不管是在岗人员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都有相当多的认为当前公益性岗位项目考核、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各主管单位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性,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同时,要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择优录用;监督并落实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期满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大学生的权益。
(三)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确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大学生意愿较高的方向上。调查对象均在认可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方面多设置岗位。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开发、设置公益岗位时,在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应结合大学生年轻、有知识、有干劲的特点,多设一些需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切忌简单套用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政策,警惕在岗位设置、工作内容上的大学生“民工化”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06-26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合同记录06-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07-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07-24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特征与缓和对策05-30
江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10-14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使用说明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