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共12篇)
就业乃民生之本。2013年以来,我们按照省人社厅和省就业局的安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目标,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己任,努力践行人才强市战略,为建设富裕、和谐的吕梁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推进情况
1、组织开展2013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
为切实帮助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和残疾登记失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开展2013年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的通知》(晋人社函[2012]989号)要求,我们在2012年12月下旬至2013年2月上旬期间,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通过认真制定援助计划、落实援助责任、提供就业岗位、落实社会保障等有效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成效。就业援助月期间,分别于1月28日、2与17日、2月23日组织三次专场招聘会,共达成人才意向 1821人。同时设立服务窗口,实行零距离服务。在吕梁人才市场招聘大厅设立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窗口,配备专人,实行全天候工作制,免费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三次招聘会有近5000人次高校毕业生进场交流,交流大厅,人头攒动,场面火爆。我们为入场的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热情、周到、优质的服务,耐心解答求职人员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招聘会期间,市人社局任光华局长带领有关领导,亲临招聘会现场指导,了解招聘情况,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行沟通交流,征询意见,了解他们的心声及市场热点和焦点问题。
2、组织开展吕梁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
根据省就服局发【2013】23号《山西省就业服务局关于开展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们吕梁市人社部门积极行动,及早安排,于4月25日和吕梁学院一起成功举办了吕梁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吕梁学院专场招聘会。据统计,招聘单位提供用人岗位3215个,应届毕业生参会人数达20000人,初步达成人才意向1950人。招聘会期间,现场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就业服务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解读国家及省有关高校西野生就业和创业方面的新政策、新措施,现场发放宣传资料35000份,接待咨询2000余人次。活动中安排了专家为在校生进行了职业指导讲座、创业指导讲座,并提供了就业见习、实名登记和人事代理等项活动。
3、开展吕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为进一步做好2013年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帮助我市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2013年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吕梁人才市场于9月开展了活动主题为“强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全面实施就业促进计划”的服务月活动。服务月期间共召开了10次招聘会,参会单位154家,需求人数1867人,初步达成意向897人。我们将开展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作为强化就业服务的具体举措来抓,开展实名登记,拓宽就业渠道,为前来求职的每一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
4、开展2013年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夏季网络招聘月活动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夏季网络招聘月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市于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13年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夏季网络招聘月活动。网络招聘月期间,我们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帮助一批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活动期间,分别于8月3日、8与10日、8月17日、8月24日、8与31日组织5次专场招聘会及网络招聘会,网络招聘点击20万人次,网络咨询人数400余人。初步达成人才意向 1651人。
5、完成吕梁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生选拔工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帮助离校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增强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其尽快就业,我们根据省人事厅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2013就业见习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我们和市局人才流动开发科联合组织开展吕梁籍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报名、对接活动。本次活动,工作时间长,任务重,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活动方案,对报名、对接等环节安排合理,科学组织,圆满完成了 名就业见习生的甑选任务,受到上级相关部门及社会的一致好评。(附:各县市完成情况统计表)
二、认真做好就业信息统计工作
1、做好统计报表工作。根据省就业局要求,中心责任专人,认真填写并上报省就业局《返回原籍高校毕业生情况统计表》、《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台账》、《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吕梁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月报统计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汇总表》和《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等。每项统计工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精神,所有数据都是经过再三核实,真实有效。积极开展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共实名登记300多人。建立3000多家用人单位信息库,人才信息储备4700多人。
2、建立高校毕业生人才信息库。从2012年开始,我们对未就业且有求职意向的高校毕业生进行详细登记,信息资料经整理、审核无误后登记到本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中,以备用人单位查找。截止到2013年10月30日,本地人才信息数据库中共有4000条数据。毕业生本人也可登陆到吕梁人事人才网进行个人信息注册,经网站管理员审核无误后进入网上人才数据库。用人单位可免费进行网上人才信息查询。截止到11月底,网上人才库中共有5660条信息。
三、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服务工作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重视,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做好201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69号)要求,我们开展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并且召开县市区人才中心主任会议,安排部署全市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管理工作,全市目前共登记3000多人。
当然,在给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就业压力之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供需矛盾突出,高级人才和实用人才短缺;二是就业岗位不足,特别是对高校毕业生有吸引力的岗位缺乏;三是用人渠道部畅,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就业优惠政策不到位。
1. 从宏观因素来看。
(1)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了扩招后, 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沉重, 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方向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却呈现高层次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用工荒和人才闲置, 许多岗位想招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许多大学毕业生想找合适的工作却找不到, 二者的不平衡日益凸显,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显露, 越来越多的本科在校生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压力, 一时间高学历教育受到普遍追捧。与此同时, 由于就业岗位有限,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先就业后择业, 致使原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本科生来做, 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研究生来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 “过渡”教育现象显现。 (2)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着学校的发展。中国的很多大学是岗前培训机构, 为工厂培训上班工人。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很茫然, 什么专业吃香, 就开办什么专业, 虽与市场接轨, 但很容易与市场脱节, 造成人才培养的缺失。大学授课教师整天为评职称和津贴赚外快等忙碌着的例子举不胜举, 大学教师很多是兼职,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莘莘学子的学习之路荆棘满布。 (3) 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各种“拼”、各种“坑”层出不穷。 (4) 国家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 但高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 许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也因此而与创业失之交臂, 许多都是形同虚设, 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2. 从微观因素来看。
(1) 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陷入了一种两难局面, 是踏踏实实地上课, 还是将大学的学习时间往社会实践方向倾斜。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与市场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 报录比高的甚至达到几千比一,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 福利待遇好, 收入逐年升高, 医疗、养老都有保障, 没有失业压力, 这是绝大部分热衷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虑的关键因素。 (3) 现代的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与现实相距甚远, 许多人宁愿啃老也不愿从事那些基层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给给人民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现今的大学生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 对其精神、意志方面的锤炼极少或缺乏,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极大, 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 但性格方面的自立自强的锻炼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这是大学生成为啃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当大学生满怀希望地走出大学校门, 期望着文凭成为敲门砖时, 才突然发现要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一般有以下原因: (1) 就业实习: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就业见习的组织单位。 (2) 职业培训: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3) 升学出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需要到国外完成相应的学习。 (4) 应征入伍:对有志于到部队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 (5) 其他:由于在规定的学年内没有完成必要的内容学习, 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等因素。
三、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工作。
1.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政府应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上, 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 应当通过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来发挥作用, 合理协调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以及专科学校的层次比例, 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 协调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1) 政府应做好服务的责任。政府要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二是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如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 (2) 政府履行好监督的责任。最有效的、最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是政府, 政府需要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履行监督责任。 (3) 政府还应该履行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是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手,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不等于政府包办大学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靠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来实现。
2. 从学校层面来说:打造优质高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产销对路的“制成品”。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的发展应与市场相连接, 形成良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人数都要接受就业市场的约束和检验。 (2) 转变求职观念, 树立市场理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要协调好国家、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招生制度、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为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即使高校就业服务指导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但有效性不够, 很多毕业生觉得并无多大实质性作用。
3. 从离校时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方面来说: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 幻想毕业就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味地去追求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企及大型企业。把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缺乏耐心和踏实感。 (1) 提高心理素质。不管竞争多激烈, 总有人能应聘成功, 只要敢于竞聘, 就有可能获得岗位。同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每次失败的面试中都可以有所收获, 要调整心态, 多吸取教训, 把挫折看成是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寻找“铁饭碗”, 多寻找就业机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寻找机会适时创业”的思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许多大学生一心想通过大学改变命运, 离开农村, 拥挤在大城市, 给社会和自己都带来很大压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需要高校毕业生甘于、敢于到广阔的农村、基层去实现自我价值。 (4) 正确面对短期待业。当前就业形式严峻, 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短期待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对待, 调整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 解决困境。
四、结束语
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与服务链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强就业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必定能切实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 起到良好效果。本文的研究还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复杂严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中国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故构建大学生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连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出现的原因、现状分析, 提出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解决方案,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蒋志明.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 2011, (4) .
[3]刘瑞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1) .
[4]蒋静希.大学生求职——路漫漫其修远兮[J].特别关注, 2010, (5) .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西安七成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年底将实现就业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秋季人才交流会上,西安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将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推进力度。到今年年底,目前西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有70%找到工作岗位,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据统计,今年西安市大学生实际就业率达到78.1%,6~9月,仅西安市市属单位就接纳大学生3.6万人。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进工作,同时加大对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援助。到年底,我市未就业大学生要有70%找到工作岗位,困难大学生的就业率更要达到100%。此外,今年陕西有3万大学生要进入见习基地实习,其中西安市有3000个名额,年底要保证这3000名大学生全部进入见习基地学习。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我院就业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我院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同时跟踪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状况,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帮助每一位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特制定本制度。
一、调查宗旨与目的
1.调查宗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全面、准确地了解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为我院毕业生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详实的参考意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反映情况,提供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
2.调查目的。动态掌握毕业生就业状况,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我院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我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我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完善我院办学特色。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1.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的方式进行,辅之以毕业生座谈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方式。
2.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主要调查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创业情况、签约情况、升学情况、就业地点、待遇福利、就业单位性质、工作岗位等)、就业观念(就业意愿、择业因素、期望值等)、对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以及对就业工作和对母校的总体评价和建议等。
3.用人单位调查。主要调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实际评价(包括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职业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技能、综合评价)、用人单位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评价(包括对我院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以及就业创业工作的评价和建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需求情况。
4.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积极推荐我院毕业生,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了解未就业应届毕业生状况,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帮助每一位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调查范围与要求
1.毕业生跟踪调查是学校毕业生工作的延续和深入,每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于每年11月启动,覆盖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参与率不得低于80%,有效样本率不得低于40%。
2.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牵头,确定调查时间、内容、方式等具体事宜;负责对各系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掌握我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负责撰写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当年12月下旬形成初步调查报告,次年1月中旬向社会公布当就业质量报告;总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我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建议和意见;负责逐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制度。3.各系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由各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每届毕业班辅导员负责动员当届毕业生参与跟踪、调查及信息反馈。在了解毕业生具体工作单位的基础上,建立跟踪联系网络,建立跟踪调查数据库,作为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基本信息来源。
四、调查结果汇总与利用
1.根据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并撰写就业质量调查报告;同时注意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努力把就业质量报告做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2.根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促进我院就业创业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
3.通过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促进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从而促进我院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我院的社会声誉。
4.建立未就业应届毕业生数据库和专用QQ群,在毕业生离校后的半年内,过电话、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及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
尊敬的用人单位负责人:
为促进我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我校将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请贵单位填写此表(只须在相应项目上打“√”即可)。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学生姓名:学号:班级: 工作岗位:性别:专业:
2. 单位名称(盖章):联系人:联系电话:贵单位的主要产品:
3.贵单位属于:□国企;□ 民企;□ 外企;□军工企业;□ 学校;□ 其它
4.贵单位所需的人才:□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质检员;□机床维护人员;□数控机床编程工艺员;□售后服务人员;□其它
5.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整体印象(认可的打“√”):
A 优B 良C 中D 差
6.贵单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如何(认可的打“√”): ①敬业精神优□;良□;一般□; 差□。
②工作态度优□;良□;一般□; 差□。
③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一般□; 差□。④沟通协调能力:优□;良□;一般□; 差□。⑤学习意愿、可塑性:优□;良□;一般□; 差□。
⑥文化素质(根据该生所学专业而定)
a、外语水平:优□;良□; 一般□; 差□。
b、计算机能力:优□;良□; 一般□; 差□。
c、综合素质与能力:优□;良□; 一般□; 差□。
⑦专业知识:优□;良□;一般□; 差□。
⑧岗位技能优□;良□;一般□; 差□。
⑨熟练程度优□;良□;一般□; 差□。
山西省政府将购买6800个基层公共服务岗位, 吸引毕业两年内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 可申请最高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近日, 为了稳定就业、促进创业, 山西连续出台4个文件。按照就业新政, 对合伙经营或者组织起来创业的, 可将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每人15万元;对已经成功创业且带动5人以上就业、经营稳定的, 可给予最高达50万元的贷款再扶持。
据悉, 山西省本级财政在去年压缩10%的情况下, 今年将再压缩, 挤出10%左右的一般公用支出保障就业投入, 其中仅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一项, 就可以为企业减轻负担超过126亿元。抗风险能力弱、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将享受缓缴社保费、培训补贴等多项政策扶持, 缓缴期间, 参保职工不受影响。
首先,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前,必须了解当今毕业生就业现状,通过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可得出很多有效数据,进一步帮助职业指导的工作者提高认识,进行有效指导。
2015年6月至9月,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发放共51160份,收集有效问卷21353份。
学历层次分布方面,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1.05%、48.82%、25.26%和4.87%;性别比例约为1:1;从专业类别的角度划分,基于目前北京高校各专业学生数量总体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分别得到12个专业类别的学生样本比例,哲学0.24%、历史学0.34%、农学1.79%、艺术学2.55%、教育学4.12%、医学4.43%、法学6.09%、理学7.09%、经济学10.56%、文学10.74%、管理学18.04%、工学34.01%。
从不同专业的入职地区分析看,在北京就职比例最高的专业是艺术学、经济学、医学、均在75%以上;其次是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均在70%以上,然后是工学、农学、哲学、历史学;最低的是法学、理学,均不足55%。
从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比较集中,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最多,为31.25%;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27.42%;然后是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均为6%~17%左右。
从性别层次来看,男性去往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超过60%;女性则以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比例最大,为33.77%,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2.46%。女性毕业生去往教育业、金融业、文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相对较多,男性毕业生去往信息软件业、建筑业、制造业、科学技术业、生产供应业相对较多。
从学历层次来看,随学历的升高,去往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增加,同时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另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去往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院校类型层次来看,211院校去往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大,专科院校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而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去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比较平均。
从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分散,但仍有集中趋势。其中,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业相对较高,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
从职业流向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所占比例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别是:教师、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会计、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
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职业流向等信息,既是毕业生理性就业的需要,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支撑,对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有积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是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理性选择职业、科学谋划职业有效的参考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探寻人才培养与成功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发展观念;坚持能力为重,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查形成的就业障碍职业发展跟踪数据库信息,对国家未来人才战略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既有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自身外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条件要求、环境等等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原因。毕业生对环境和条件的不满意是导致不期望工作的一项原因;接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招聘的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聘条件的限制,导致求职者未能顺利就业。近三成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不满,导致无法顺利就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专业及能力要求,是为了帮助毕业生找到努力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毕业生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底蕴
应届毕业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在这方面是相对缺乏和比较弱势的,想要尽快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在学校期间,专业知识的扎实牢记、学习能力是不能缺少的。
2.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积累工作经验,逐渐提高竞争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往往把重点和心思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实际锻炼能力的过程,而实践又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的一项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点,可以大大节省用人单位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和磨合时间。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职业能力、工作经验,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从业竞争力,导致自身在就业的市场中很难立足,没有任何优势和竞争力。面对现在的用人单位很看重工作经验,建议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身心全面发展,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要身心全面发展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技能。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有益的学校和社会活动,使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品行好、乐观向上的人才。
二、自身方面
很多毕业生在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些欠缺,或者说在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一些毕业生因为从未参加过面试,不懂得面试技巧,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毕业生应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很看重应聘者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等。
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看,部分学校学科和专业的设定不合理,没有根据就业及市场需求和环境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甚至不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很突出的成效,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校内网站APP和关于就业指导的自编指导手册:《大学生创业政策文件汇编》《大学生创业流程及常见问题》《华电大学生创业案例》等,如果学校可以做到这样全面的就业指导,与社会就业形势紧密对接,会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身为职业指导师,要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多方式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掌握毕业生的最新情况,实现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招聘信息等数据的及时更新,充分满足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动态互助交流。并且针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按照求职者的自身条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匹配,帮助求职者找到适合他的职业和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特长、专业、性格和各种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整合,分析所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并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日前发出紧急通知,部署开展“百日攻坚”,争取国庆节前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以上。
据河南省教育厅统计,截至6月底,河南省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人数达到22.7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36万人的`63%。针对尚未就业的三成多约14万名高校毕业生,河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日攻坚计划”重点措施包括,选择2000家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2万名以上未就业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对困难毕业生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援助,通过优先推荐见习岗位、帮助自谋职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使家庭困难毕业生实现全部就业。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加强大学生就业八措施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
●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摘要】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态势,高校大学毕业生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情况日渐增多。本文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角度分析原因,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寻求对策,结合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几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原因;对策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近些年来,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这群大学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取得毕业证书,但因为某些原因仍未落实就业岗位,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本文将之定义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究其原因分析对策。
一、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分析
1、严峻的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2014年国内应届毕业生有757万,国外留学毕业生有30余万,加上往年毕业生无工作人数40万上下,总计827万余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仅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2.6万,初次就业率为89.88%,有约5.3万(10.12%)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2013年毕业生总数53.2万人,初次就业率87.14%,有约11.6万(21.86%)的毕业生离校时未就业,比2012年增长率一倍多。2014 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4.1万,比去年增长0.9万,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继2013年被打上“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之后,2014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季”,有更多的毕业生加入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当中。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高校虽然针对学生就业问题开设了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因专业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高校只能局限在某一两个学期开设,加之课时有限,课程内容狭隘,课程形式仅限课堂理论教学,功利色彩相对较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甚微。大多数高校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即将毕业学生的求职指导和服务上,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认为,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却很少关注。缺乏对毕业生职业去向跟踪,高校在就业率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下,狠抓毕业生就业落实,在就业市场拓展、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苦下功夫,而就业质量、单位层次等因素往往被高校忽视,毕业生在首次就业单位普遍工作时间不长,大学生频频跳槽现象严重。
二、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层面
政企联合,多举措增加就业岗位。目前多地就企业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了补偿政策,刺激企业增加提供就业岗位的积极性。如《柳州市2014年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规定在柳州市注册,注册资本30万元以上,聘用员工总数20人以上的企业(含中央、自治区直属在柳企业)吸纳柳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按中小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5000元/人、大型企业吸纳本科以上学历4000元/人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吸纳专科学历毕业生,按30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贴。广东省在经济补贴的基础上,接收毕业生工作的小微型企业还给予1年期限的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扣減营业税、扣减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政策。
2、高校层面
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生在校时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目前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高校应加大投入,采用多种形式,将就业指导工作向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努力,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就业指导实践环节的开展,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大学四年学习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人职匹配”,提高学生的职业幸福度和成就感。高校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就业网络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求职招聘、就业指导、职业咨询与培训提供便利。
3、家庭层面
在近两年的就业工作中笔者发现,家长在毕业生就业选择上的影响增大。在毕业生择业的地域、行业、职位上的要求,给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增加了难度。为缓解子女的就业压力,促使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就业,家长要顺应时代要求,转变传统观念,降低对子女的职业期待,鼓励子女先就业再择业。借助亲戚朋友及家庭的人际脉络,给子女提供适合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早日成功就业。
4、学生层面
首先要做好职业定位评估,找准定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对社会环境、个人状况的了解和把握,寻求自己的职业发展。目前,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日趋频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应尽快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创业的新观念,尽快成功就业。其次对自我要有准确的认知,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有调查显示,最看重的三项素质依次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团队协作与敬业奉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当争取各种机会,充分利用学习和实习机会,锻炼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最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主动积极向既定目标努力,做到全面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择业,提高求职成功率。
三、结语
能否妥善解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综合性社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寻求解决途径,需要政府、高校、职能部门和社会共同配合完成。学生和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努力提升综合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为早日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人社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1号.
[2]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作者简介
陈养彬,男,福建漳州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本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方向研究。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一般指在获得毕业证书后, 离开高校一段时间内还未找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 (包括离职的毕业生) 。这部分毕业生群体人数统计困难, 统计中存在以下问题:就业统计持续时间短;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分类没有统一标准;有就业意愿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相对容易统计, 继续考研、出国、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在一段时间内变数大。
一、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普遍
近年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 毕业生人数不断创造新记录, 2013-2015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人, 【3】2015年成为又一个“最难就业年”。据《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本科院校2013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 2012届为91.5%, 2011届为90.8%, 失业人数分别为57.3万、57.8万、60.7万。【4】受自身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批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后仍未落实就业岗位, 近年来这部分毕业生成为了高校职业指导的新群体。
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 外部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
2014中国GDP增长率为7.4%, 为2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5】经济增速回落逐渐向新常态过渡, 这使得新增就业岗位变得更加困难, 岗位需求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2.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层次和专业结构产生正关联”, 【6】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 高校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 尤其是基础性学科的毕业生, 所学专业脱离市场需求, 出现了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错位, 就业前景堪忧。
毕业生区域就业结构不均衡,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去往经济发达的东南部, 而中西部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省区之间高校毕业生流动不均衡, 集中于发达的省份和大城市。大学生流向的不均衡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这反而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
3.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总量增多
教育部发布通知, “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 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 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7】2001-2015年以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下新高, 离校未就业人数呈递增趋势, 加上往年积累的人数, 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面临激烈的竞争。
(二) 内部方面
1.毕业生职业素质不高, 自身条件不足
这部分毕业生具有以下特点:就业目标不明确, 大学期间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相当一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因为找不到自己预期的工作, 就业目标的实现缺少阶段性;薪金待遇要求高, 但对自己缺乏准确定位, 一味强调学历与薪酬待遇匹配, 认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不是自己喜欢或满意的;人脉关系缺乏, 消息相对闭塞, 部分同学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窄, 周围能够提供的帮助不多;“等”和“靠”的心理, 致使失去就业机会, 有的离校未就业学生总是期望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再就业, 追求一步到位, 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会有等和靠的观念;缺乏创意和勇气, 不愿尝试创业, 就业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 也可以尝试创业。
2.灵活就业毕业生一段时间内面临再就业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在就业高峰期, 一部分毕业生避开了大规模的区域就业竞争、行业就业竞争, 纷纷选择了灵活就业的方式。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式灵活、缺乏稳定性, 档案也被放到灵活就业地或是回原籍办理报到手续。笔者对539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显示539位毕业生在离校前, 签署灵活就业的有239人, 其中包括了创业、再考研、再考公务员的同学, 他们在离校前只是签署了简单的“录用证明”, 半年后有20位毕业生表示自己现在仍在找工作。灵活就业毕业生大多围绕在学校所属的省市找工作, 对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具有依赖性, 母校的就业跟踪服务十分必要。
3.继续考研、留学、考公务员的不确定性
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 也会有相当一批的离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留学、考公务员。很多毕业生聚集在学校周围租房, 在备战复习的时候, 他们再次丧失了寻找工作最有利的时机, 同时也失去了锻炼面试技巧、了解专业就业形势的机会。根据历年的记录, 考研、留学、考公务员的比例非常低, 2012-2014年研究生录取比例分别为:3.2:1、3.3:1、3.0:1;【8】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攻读研究生学历人数再创新高, 但是多集中于重点综合类高校;考取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的比例更低, 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和录取人数, 2010-2015年录取比例为:59∶1、59∶1、53:1、53.5:1、57.3:1、47.2:1。这部分离校毕业生如果未被录取, 将面临再次失业。
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涵义
(一)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定义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指, 针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高校就业工作者根据国家政策和高校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提供、创业指导、职业素质测评、重点扶持等。
(二) 职业指导的主要对象
1.继续找工作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有意愿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他们大多具有以下特点:就业目标不明确、面试经验不足、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信息缺乏等, 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容易错失良机。对这部分毕业生的服务应该着重于就业信息的提供和职业素质测评的指导。
就业信息需要通过学校、同学、网络等方式获取, 但是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缺乏信息沟通, 不能够掌握最新、匹配度高的信息, 这就需要学校就业服务人员根据专业特点及时通知。职业素质测评需要借助专家的就业指导帮助, 使他们了解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目标, 通过系统地补充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职业技能;通过模拟招聘等形式, 帮助人际交往困难、面试经验不足的毕业生主动面对职场;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克服心理障碍, 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减少社会负面效应对自己的影响。
2.继续考研、留学、考公务员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继续考研、留学的毕业生希望通过再教育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则希望通过考试在体制内获得稳定工作, 达到自己期望值。考研、考公务员的同学在复习过程中, 普遍存在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 【9】这部分毕业生需要通过不定期的心理疏导、生活关怀, 保证身心健康。针对这部分离校毕业生的服务, 应该着重于引导他们合理支配自己的复习时间, 在心理、生活方面提供服务和指导。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则更多地希望在信息服务、培训服务方面获得学校帮助, 高校需要提供师资力量, 专业化指导。
3.自主创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自主创业是离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便促进毕业生就业, 使他们不再是求职者, 而应成为就业机会的创造者”。【10】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根据麦可思数据调查, 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增加, 但是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已经失去学校这个平台, 一些政策无法与应届生分享, 这部分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创业失败率高, 大部分仍将面临失业。
(三) 高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都设有招生就业处, 就业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处与基层院系共同承担, 但就业的日常工作几乎全部针对在校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络都由基层院系自由掌握。对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已经要求做好实名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 在就业信息、创业培训、重点扶持等也做出要求。
2014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工作部署:要求高校做好开展双向选择招聘活动;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征兵工作;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11】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政策的出台为其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高校对离校毕业生进行了实名登记, 就业工作中通过网络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但服务中存在粗放化管理, 对所有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服务“一刀切”, 未进行分类管理。
(四) 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关注度低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从此开始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在此之前, 高校的职业指导集中于离校前的就业率统计、就业指导与培训、创业培训等;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着重于构建就业工作协同机制、提高就业工作者能力、加大就业投入等, 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关注度不高, 相关的就业服务工作涉及较少。
2.实行“个性化”就业服务困难, 缺乏时效性、连续性
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基本离开所在院系, 与院系、学校等就业工作部门联系不多, 他们就业方向、工作地点、就业意愿不明确, 给就业工作和服务带来困难。虽然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在离校前进行了实名登记, 但是毕业生的手机号常有更换, 继续考研、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对网络依赖不大, QQ、微信、邮箱等网络平台不时常登陆, 这些因素使得“个性化”的就业工作无法正常展开, 就业服务缺乏时效性、连续性。
3.就业工作关联部门尚未形成合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都涉及到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但高校与政府间的就业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部分工作职能重叠, 不能对这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形成合力;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服务范围广, 涉及就业信息服务、就业跟踪与指导、毕业生档案管理、自主创业服务等, 需要高校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但目前各高校就业部门与基层院系职责不明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方式主要通过电话联系、网络服务、面对面指导等, 如何专业化分工、统合工作成果还没有明确划分。
(五)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1.有利于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通过落实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对基层院系就业工作精细指导、分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等工作, 完备了高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事务咨询、创业教育培训等功能, 促进了就业服务体系科学化、系统化、成熟化。切实做到了毕业生“服务不断线”, 充分利用了高校人力资源, 大大提高了就业质量和效益。
2.提升了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
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 在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季节, 即使离校之后, 毕业生对母校各方面资源也具有依赖性, 学校通过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帮扶, 极大实现了自己的职能, 传播了教育正能量。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很大程度来源于母校对自己就业的积极帮助, 通过对离校未就业同学的跟踪服务, 真正落实了总理“在就业没有最终实现之前, 学校要关心到底”的要求。
3.促进大学生就业, 服务社会
我国每年有几十万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他们的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做好离校未毕业生就业服务,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将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高校的职业指导有效地配合了政府的相关工作, 有利于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改善高校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建议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形势, 各高校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政策, 笔者对比各个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认为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值得借鉴:
1.高校确立服务意识, 做好坚强后盾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母校具有依赖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就业政策, 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寻求学校的帮助。但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起步时间晚, 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一些就业服务措施不到位, 就业指导技能缺乏。面对这种情况, 高校就业工作者必须树立服务意识, 让学校成为离校毕业生最坚强的后盾。第一, 落实“一把手” 工程, 完善机制, 明确职责;第二, 全程服务, 完善职业指导队伍, 做到工作精细化;第三, 增加人力财力投入, 进一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队伍建设;第四, 加大开拓就业市场力度,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
2.建立就业跟踪机制, 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分类和调查
根据各个高校提供的就业年度质量报告, 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分为四种:一是主观上不愿就业的毕业生;二是有就业意愿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三是继续考研、留学、考公务员的毕业生;四是半年之内离职未就业的毕业生;五是有意愿进行创业的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具有一定难度:就业跟踪多集中于对毕业生进行问卷数据调查, 这种形式对于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很难配合;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和分类需要提早介入;内敛、不善交流的毕业生参与度较低, 而他们又常常成为每年较难就业学生群体;“没有按时毕业”的毕业生会成为了未就业的首要群体。因此, 各个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和分类。仅就“有就业意愿但未找到工作”的学生为例, 中山大学将未就业的毕业生分成7部分, 想就业但未找到合适工作的仅占38.25%;【12】中国海洋大学得出类似情况的数据是34.75%, 【13】华中农业大学为20%, 【14】武汉大学得出的数据是19.51%, 【15】四川大学为0.52%。【16】由此可见, 每个学校想就业但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同学比例不同, 这部分大学生可能是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无法就业的“主力军”, 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帮助, 不具备统一指导的条件。
3.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
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是就业工作的基础性内容, 各高校、各院系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随时更新就业信息、有效服务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 做好他们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能力再提升培训等。中央财经大学通过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时跟踪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动态, 提供岗位推荐、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等服务, 做到‘离校不断线”;西南交通大学在毕业生离校后, 学校又在就业网开辟专栏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陕西师范大学还出台《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 要求各学院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定期回访, 进行求职指导和重点推荐;长安大学院系层面指定2014届辅导员密切关注未就业毕业生的需求动态、发动导师及广大教职员积极推荐合适单位和岗位, 对未就业毕业生定期通报。
4.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信息化应用程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评估条件建设的指标, 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直接影响了就业工作质量。建立学校、毕业生、企业三方沟通的桥梁, 为毕业生提供快捷的就业信息, 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信息提供方面, 毕业生离校后, 母校的就业招聘信息比社会招聘更具有实用性、匹配度更高, 另外通过信息化平台的跟踪调查, 进一步加强了学校、毕业生、企业之间的三方合作。浙江大学的就业信息化平台有6个应用子系统, 其中学校就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监测, 及时地掌握未就业学生情况, 作为制定帮扶措施的参考依据;华北电力大学学校依托微信、手机APP、主页和短信发布系统等网络载体, 创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5.做好毕业生跟踪服务, 开展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调查分析
毕业生工作后的离职率调查能够反映出毕业生职场认识和职场适应性。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就业蓝皮书, 2013届毕业生中有34%大学生半年内离职, 主动离职倾向占主要部分, 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福利。武汉理工大学通过毕业生半年内离职指标分析, 发现离职1次的占6.21%, 2次的占0.52%, 3次的占0.19%;【17】西南大学半年内离职的占16.57%;【18】上海财经大学接近10%;【19】华中科技大学92.39%的毕业生离校后没有离职;【20】合肥工业大学5.4%的毕业生派遣后违约;【21】北京中医药大学10.9%的毕业生半年后离职。【22】通过离职调查分析, 能够为学校的就业跟踪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持, 也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6.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2014人社部等九个部门提出, 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力争实现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23】随着国内创业环境的日趋完善, 高校里有创意、有能力的大学生逐渐加入创业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 【24】创业教育与指导是引导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高校应当对有创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责任分工明确, 政策涉及到个人, 包括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推动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创业教育必须深入课堂, 积极引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加入;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咨询平台、经营场所支持等需要惠及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时跟踪, 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 还需要从大学生创业项目本身做文章。【25】
摘要:本文对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 部分就业群体对职业指导有着迫切需求。进而通过对职业指导的定义、对象、现状、问题等因素分析, 阐释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涵义。最后以2014年各高校公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 提出高校改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建议。文章使用的教育部数据、调研报告、各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数据, 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提供有力保证。
【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推荐阅读:
202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09-22
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协议书05-27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报告10-07
江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10-14
调查毕业生就业心理与就业情况06-03
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