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精选8篇)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篇1

专业类别

毕业五年平均薪资

工作地点

男女比例

化学类

¥5859薪酬超过26%的专业

上海市12%在上海市工作

男生较多男51%-女49%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学工程基础等。

1化学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通过36311份化学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化学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 5580 元。

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4420,0-2年工资5390,3-5年工资6520,6-7年工资8460,8-工资11550。

你认为上面关于化学专业的就业薪酬统计准确吗?太高还是太低了?

2化学专业就业排名统计化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化学专业在所有 1099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52;

化学专业在理学36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3;

化学专业在化学类4个专业中,就业排名第1。

3化学专业就业区域和方向统计化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哪个地区需求量比较大?根据54079份就业数据分析出: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地区是 上海,占27%;

需求化学专业最多的方向是 制药/生物工程,占30%。

除了上述就业地区和方向外,化学专业在下面地区和方向中也特别受欢迎:

一、化学专业就业方向分布

排名

方向

占比

1

制药/生物工程

30%

2

教育/培训/院校

16%

3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14%

4

新能源

7%

5

环保

6%

6

检测,认证

6%

7

贸易/进出口

4%

8

医疗设备/器械

4%

9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4%

10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

二、化学专业就业地区分布

排名地区占比1上海27%2北京16%3广州11%4深圳10%5杭州6%6南京6%7苏州6%8天津5%9武汉4%10成都4%

以上关于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的各种数据分析仅供参考。选择大学专业不仅要看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要注意就读人数和个人兴趣爱好,再好的专业,因为就读人数过多,也同样会导致就业困难;另外选择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不但影响你的后期学习,也会影响到就业选择。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介绍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篇2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现状

曹贤姿、杨军认为影响师范类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原因, 是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导致的。师范类毕业生大多数愿意在城市工作, 主要选择国家企事业单位有编制的岗位, 不愿到农村和基层就业, 学校应加强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2]。裴广为提出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 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所致, 师范类毕业生供过于求,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适当控制师范生的招生规模, 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3]。张金华认为, 师范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教师管理体制缺乏流动性, 缺乏淘汰机制[4]。目前城市学校教师需求趋于饱和, 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由于没有选聘教师的权利, 教师需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学界研究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困难的问题研究方面, 没有看到近几年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引领学生就业去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看到高校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也在理性地自我调整就业观念。对于如何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对策的实用性研究成果不多, 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少。

二、师范类毕业生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目前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有所转变, 就业意识不断增强、就业思想更加务实, 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和基层就业。但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思想的影响, 部分师范类毕业生选择的农村就业岗位局限于乡镇政府公务员、教师、大学生村官, 而在农村其他领域和行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的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人数较少。据统计, 近几年国家针对农村地区招聘的农村特岗教师和服务农村的“三支一扶”项目, 受到大多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热捧, 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某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去向调查统计近三成表明, 已有近三成的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某些高校师范类毕业生认为农村教师工资收入较低, 王嘉毅、田蓉对西部地区农村教师工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并存在教师工资不能足额按时发放, 教师对现有工资不太满意等问题。”[5]农村教师社会福利待遇不好,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个人发展机会较少, 导致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宁愿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打工, 也不愿意到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当一名教师。目前高等学校教育共同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 忽视了教师教育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学生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即使一些高校师范类学生有到农村和基层从事生产性劳动和服务行业的理想和愿望, 但由于缺乏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技能, 而望而却步。少数高校师范类学生由于缺乏创业思想的教育和对农村发展机会的认识, 立志在农村积极创业发展的意识不强。

(二) 农村的教师岗位不能满足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从我国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 大学生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管理体制到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体制, 我国的教师资源也经历了从极其匮乏到供过于求的历史转变。在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弥补我国教师数量的严重不足, 弥补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教师的不足, 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邓小平坚持发展教育要“两条腿”走路, 高等师范教育和中等师范教育同时并举。二十一世纪,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我国教师的需求, 我国中等师范教育完成了历史使命, 中等师范学校陆续被取消, 或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或本科院校。高校师范类教育和中等师范类教育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培养的师范类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力量的中流砥柱。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改变,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严峻问题, 尤其是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局限性———主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 在教师岗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农村教师岗位需求减少。近些年由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加大投入, 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教育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 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且老龄化比较严重。虽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自然减员, 对增加教师还有一定需求, 但是农村学校由于没有选聘教师的权利, 加上受地方财政能力、教师编制的限制, 农村中小学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另外,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县城私立学校大量兴起, 出现了城市私立学校和农村学校争抢生源的局面;城市对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门槛的降低, 农村许多家长外出打工时通常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孕育了新一轮的农村孩子读书无用论,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不少农村学生辍学外出打工。这些因素导致农村中小学学生数量逐渐减少, 不少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新增教师的需求, 降低了农村学校对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刚性需求。当地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整合, 缩减了部分学校,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学校对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与此相反, 几乎所有本、专科学校都开有师范类专业, 每年培养大批师范类毕业生, 严重超出了目前社会对教师的有效需求, 导致师范类毕业生供给大量剩余, 出现了农村教师岗位需求量远远低那些有志于在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类毕业生数量的现象。据统计, 2011年河南省农村特岗教师招聘10000名, 全省6万多名大学毕业生报考特岗教师, 5万多人参加了笔试考试, 录取比例6:1, 部分岗位录取比达30:1[1]。

(三)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迫切需要人才支持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加速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 迫切需要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经为主,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目前城镇常住人口中农民工及家属有两亿多人, 其中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超过一亿人”[7]。乡镇企业和城市的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解决了出路, 但同时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塌陷, 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 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缺乏高素质人才, 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 到建党100周年时, 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没有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 也就不会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8]。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 还是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无论统筹城乡发展, 还是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无论让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 还是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9]。农村拥有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农村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渴求, 为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锻炼成才, 实现就业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遇。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农村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和就业的鼓励性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这些都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建功立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 高校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业规划大赛, 引导大学生自觉规划个人职业发展, 提高职业技能, 树立创业理想, 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就业。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把个人就业理想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转变思想观念, 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到农村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农村是他们建功立业, 施展才华的舞台。许多为党和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人, 都离不开对农村和基层的认识和了解, 离不开在农村和基层落后环境的锻炼和成长。“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 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0]。也就是说毛泽东认为谁抓住了中国农村问题, 谁就抓住了就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正是毛泽东长期对农村和农民的深入调查研究, 在农村复杂斗争环境的锻炼和成长, 才得以开辟“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最终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是多年身体力行地工作在农村田间地头, 潜心研究, 才成就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 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人生梦想。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玲, 她用自己的坚守、责任、爱和人生的价值, 点燃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梦想和希望。关心、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健康成长, 支持青年自主创业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号召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11]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对知识和人才的强烈需求, 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镇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 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就业提供了良好机遇。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洪流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自己的青春年华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 引导和鼓励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建功立业

政府要继续做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工作, 做好农村特岗教师的招聘, 选拔、培养工作, 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 由政府出资, 设置新的服务于“三农”的公益性岗位, 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建立留得住、用得好的农村人才保障和鼓励机制。当地政府要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 帮助大学生申请小额银行贷款, 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高校要帮助学生在农村进行自主创业的可行性论证和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通过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农村自主创业的典型示范作用, 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多种经营, 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应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 积极参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 可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管理,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增强农民民主管理农村事务的意识, 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促使农民改掉陋习, 传播农村文明新风。教育专业毕业生可参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 可参与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和婚庆礼仪主持服务。历史教育专业毕业可参与发掘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理教育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可参与农村环境治理、特色农业发展、农资咨询服务、家电维修服务等。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在大学学习期间, 接受了一些通识教育, 属于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资源, 可突破专业限制, 多渠道就业,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过程中, 积极参与乡镇和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

(三) 师范类高校加强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

师范类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计划, 压缩师范类专业招生计划, 增加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招生计划, 满足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 农村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目前不少大学生缺少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 缺少对社会的深入接触, 缺乏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了解, 缺乏社会生产劳动实践锻炼。师范类高校应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认为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社会实践发挥了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持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2]。恩格斯1893年12月在《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大学生应当向工人学习, 同工人相结合。在信中, 恩格斯强调大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现代科学知识, 还必须成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人才。他曾明确指出:“如果明天我们必须掌握政权, 我们就需要工程师、化学家、农艺师。”[13]“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 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 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 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4]我国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当前, 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 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15]。师范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应联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联系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动漫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动漫类;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46-2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涉及动画专业的二维、三维、漫画插画、动漫衍生产品、动画数字娱乐、转本六个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字影视特效、媒体包装、网络多媒体、数字娱乐四个方向,回收问卷351份,有效问卷342份(男女比为150:192),问卷有效率为97.44%。

2 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主要从学生的择业态度、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

2.1 毕业生的择业态度

①关于就业形势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就业形势持“形势较好,容易就业”的比重占3.22%;持“形势正常”的比重为26.61%;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重占41.23%;对此“不了解”的比重为28.95%。由此可见,学生面对就业现状存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②对于自身就业状况的态度,调查表明,对自身就业状况持“很乐观”心态的比重是18.13%,持“有难度但能克服”的比重是63.16%,两者总比重是81.29%。从中不难发现,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的心态是基本稳定的,且是积极向上的。但持“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和“其他”心态的毕业生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为18.71%。

③关于择业观念,调查表明,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0.94%,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占40.35%,选择“继续深造”的占7.60%,选择自主创业的占7.89%,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其他”的占3.2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其实对就业和择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基本都抱持积极的就业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地面对毕业就业环节。

④对于毕业生自己目前所处就业状况,调查表明,“已就业”的学生占2.92%,“意向就业”的占24.56%,“正在

寻找中”的占48.54%,“拟出国”的占7.31%,“拟考研”的占7.60%,“准备自主创业”的占5.56%,由此可见,学生们面对就业,主动出击的学生占大部分,且目标基本明确;但是仍然存在不想就业的学生,“暂无就业意向”的占3.51%。

⑤对于创业的态度,调查显示,“在创业准备中”的占0.88%,“正在考虑”的占7.60%,“对创业不清楚”的占21.05%,“不创业”的占70.47%。这表明,随着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学生已不在局限于择业就业的模式中,毕业生存在创业意向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大。

2.2 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①对于优先考虑的就业区域,调查表明,希望到“江浙沪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比重最大,占70.47%,其他依次为“广州、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占8.48%,“京津地区”占6.43%,“江浙沪地区县以下小城市”占6.14%,到“中部大城市”、“东北三省大中城市”、“西部大中城市”的学生比重都比较小,分别仅为4.97%、2.05%和1.46%。可能由

于学校处在南京,再加上生源的分布,绝大部分学生愿意留在江浙沪区域,选择去中部、西部等中小城市的学生较少。

②对于意向行业和行业性质的选择,调查表明,毕业后32.75%的选择“IT与通讯业”,11.11%的选择“金融、证券、保险业”,33.92%的选择“商贸业”,55.85%的选择“新闻出版业”,15.20%的选择“政府机关”,6.73%的选择“房地产业”,9.94%的选择“旅游交通民航业”,3.22%的选择“制造业”,3.51%的选择“医药食品业”,2.63%的选择“电力、石化等能源业”;对于行业的性质,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比重为15.50%,选择“国营企业”的比重为38.60%,选择“外资企业”的比重为36.55%,选择“私营企业”的比重为16.67%,选择“合资企业”的比重为12.57%,选择“政府机关”的比重为15.79%,选择“自主创业”的比重为23.98%。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行业的选择已不再只要求专业对口,已开始面向多种行业,更加多元化的去就业,符合国家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整体就业政策。

③对于就业岗位初始月薪最低要求,调查数据表明,对单位提供的初始月薪最低要求在“2001-3000元”的毕业生占42.11%,“3001-4000元”的占36.26%,“4001-5000元”的占9.36%,绝大多数毕业生关注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并且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2.3 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①对于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调查表明,考虑“个人发展机会”的学生占38.60%,考虑“经济收入”的占23.98%,考虑“工作稳定性”的占11.70%,考虑“个人兴趣”的占11.99%,考虑“专业知识的应用”占7.02%,考虑“生活环境”的占4.09%,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就好”的占1.46%,“由家长决定”的占0.58%,“其他”的占0.58%。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收入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因素。

②对于影响毕业生择业决定的因素方面,调查表明,毕业生在做择业决定时,主要从“个人发展空间”、“薪金福利”、“地理位置”、“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行业发展空间”这几个方面考虑,分别占的比重为53.51%、53.22%、46.20%、46.20%和31.87%。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的重视性。

③对于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方面,调查表明,随着媒体的发展,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其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承载和传达。通过“老师、亲戚朋友”的比重为30.70%,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比重为13.16%。

④对于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缺乏的素质,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缺少“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此,在校期间,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十分有必要。另外,有26.6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欠缺“沟通协调能力”,缺少“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占16.37%。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要增加交流沟通以及抗挫折方面的能力训练。

⑤为促进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学生希望学校能从多渠道去帮助大家获取信息和机会,以及能力的提升。“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占比最大,达78.36%,“多联系用人单位”占47.66%,“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占46.20%,“多开设创业指导”占29.53%,“召开校友座谈会”占10.82%。

⑥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最希望获得的信息,调查表明,希望获得“用人单位信息”的比重占48.54%,希望获得“应聘技巧”的比重占40.06%,希望获得“专业出路”的占39.77%,希望获得“职业规划辅导”的占25.15%,希望获得“创业指导”的占17.25%,希望获得“求职心理辅导”的占11.40%,由此可见,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是最大的,同时缺少应聘技巧的练习。

3 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面临毕业时的就业心态比较理性和稳重,基本的就业期望与自身状体符合,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就业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并且能够主动利用多种资源来帮助自己就业。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就业定位,求职主动性较差,认为没有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和岗位,或者不愿意到西部等地区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观念。

3.1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促进毕业生求职能力

学校在开展课程设置时,应适当增加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辅导。在开展课程学习的同时,应适时开展介绍社会现实状况,注意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结合起来形成职业意向,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

3.2 加大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生对信息资源利用的不高,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需求信息,并发布给学生;同时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双选,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

3.3 加强基础文化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衔接,拓展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所学为艺术类专业,如能真正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大家共同期盼的,但艺术类岗位的短缺,若要求专业对口,那必将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就业。因此,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空间是必须要去实现的。庆幸,学校与学生都已经在做尝试,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更多的提供就业渠道;学生打开了思路,将自己在校内所学和在校外所学结合起来,扩大就业领域。

3.4 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自我调试

大学生在就业地区、期望的职业和薪酬方面都有趋同的现象。都愿意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都倾向于工作待遇好、发展好的工作。这个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自身间的竞争,造成了同学之间的就业困难,而且对整个资源的利用上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应该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融合,转变不恰当的观念,正确定位自己的求职意向,放开眼界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求职就业本就是大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科学确定目标,用于面对各种竞争。毕业生应该面对现实调整就业预期,就业第一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可能经过三到四次的职业调整,才能做好匹配。

3.5 增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篇4

记者从吉林省教育厅获悉,今年该省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创历史新高,达到17.2万人。截至8月底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3.59%,其中研究生80.74%,本科生84.97%,高职高专生81.43%。与去年相比,初次就业率提高0.82%。

从就业专业看,理工类专业仍占需求主体,财贸金融、IT、地产、现代服务业需求增加;农林、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稳定;师范类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从就业单位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仍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大型国企、机关事业、教育科研等单位需求减少。

调查显示,“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观念已逐渐被毕业生接受,部分毕业生降低了就业期望值,一些研究生下移了就业层次。

就业中九类毕业生容易被淘汰 篇5

看不出来吗,我才是高手!

工作看我心情,不高兴我就“闪”人!

真的很可惜!他们有知识、有激情,却因为种种原因被企业匆匆淘汰。近日,记者在沈阳远大企业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访时了解到,一些高校毕业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为手高眼低、好高骛远、自我意识过强等原因,适应不了工作,成为企业的“过客”。

“我们企业把他聘来,是想拿他当‘宝’用,没想到他设计出的图纸都成了废纸。”事到如今,沈阳机床集团研究部的张新,还很惋惜被企业淘汰的刘明(化名)。

刘明是东北大学的毕业研究生,去年进入机床集团的技术中心。初入职场,刘明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华。在企业技术中心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刘明不按集体商讨的方案工作,而是在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中选择了其他方法,以显示自己是高手。结果,生产部门按照他绘制出来的图纸加工产品,出现了大量废品。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尽快显示自己的水平,他们不重视集体,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去征求前辈或同事的意见,这往往使他们游走在逞能与犯错的边缘。”沈阳机床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企业的集成化日益紧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当尽快融入团体中,提高协调能力,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太过自我,丢了客户丢工作

“小丹(化名)被解聘,是因为她太注重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把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上,责任感太差。”小丹在远大集团工作时的部门主任何磊说。小丹去年从沈阳大学毕业后,应聘到远大集团一个销售部门工作,不到一年便被企业淘汰了。

何磊说,销售部门工作的连续性很强,但小丹自我意识太强,常常是凭自己的心情工作,兴奋起来热情高涨,甚至抢着干工作;情绪低落时就“玩失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两次她与男朋友吵架,一赌气第二天干脆不来上班,也不跟部门的领导与同事打招呼,甚至关掉了手机。在小丹最后一次“玩失踪”时,玩得企业丢了一个大客户,企业不得不婉言将她劝辞。

何磊说,“今年,我们企业多个部门的招聘出现了新趋势,对人才的定义不仅仅看其学识,更看品行,明确提出‘意志坚定’、‘善于交际’、‘忠诚度高’的毕业生优先录用。”

好高骛远,三次丧失发展机遇

只有失去之后,才感到曾经的拥有——刚刚被沈阳机床集团淘汰的刘晓龙(化名)便是这样的感觉。去年,刘晓龙从沈阳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床集团边参加培训边工作。刘晓龙没想到,大学毕业生竟然到一线当工人!他希望找到的,是一个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高级白领工作,而在培训期的车间里,他却一直穿着“农民工的工作服”,整天生产铸件。

因为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太大,刘晓龙在工作中便心不在焉,时不时就发牢骚。当其他学员因为工作成绩优秀、提前被公司其他部门调走后,他更是心态失衡。后来,企业给过刘晓龙三个新岗位,每次都因为他在铸件车间工作时没有积累经验,对机床没有基本认识,无法适应新岗位。最终,企业根据合同将他解聘。

“个人发展的机遇是踏实肯干争取来的。”刘晓龙培训时的同事于谦说。于谦在培训期间,因为踏实的作风、谦虚好学,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工作仅仅一年之后,他连跳两级,进入机床集团的技术中心工作。

九类毕业生容易被淘汰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尽快地适应工作也不易。近日,沈阳联诚传媒的一份走访调查显示,沈阳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就业第一年的被淘汰率已经达到了25%。

“有九种类型的大学毕业生,最容易被企业淘汰。”5月27日,在沈阳机床人事部门工作多年的杨伟解释说:“第一类是从大学生向企业员工身份转型不适应,不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第二类是自身定位不准,工作眼高手低的;第三类是学历较高,无法忍受基层艰苦工作的;第四类是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只讲索取不知付出的;第五类是不能融入集体,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第六类是学习技能的能力差,不会完善自我的;第七类是在岗位竞争中,缺乏化解压力能力的;第八类个性较强,执行力却较差的;第九类有道德问题,对单位的一些公共设施‘顺手牵羊’的。”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篇6

一. 事项名称

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手续

二. 设立依据

《关于明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管理工作的通知》(潍政办函【1997】90号)

三. 程序依据

《关于做好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报到、二次派遣和调整改派工作的通知》(鲁人办发【2006】119号)

四. 办理条件

符合相关规定,材料齐全。

五. 申报材料

(一)就业报到证;

(二)毕业证;

(三)身份证;

(四)1、未就业毕业生已落实用人单位的,需提供用人单位出具的在“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下简称“信息网”)上生成的就业协议书(接收函);

2、已就业毕业生又落实新用人单位的,需提供原用人单位出具的在“信息网”上生成的解约函和新用人单位出具的在“信息网”上生成的就业协议书(接收函);

其中:

① 中央、省属单位的就业协议书(接收函)或解约函由用人单位出具。② 潍坊市属单位的就业协议书或解约函由用人单位出具,需毕业生签字、用人单位盖章。

③ 潍坊县市区属单位的就业协议书或解约函由用人单位出具,须经县市区毕业省内就业主管部门审核盖章;

④ 外市单位的就业协议书(接收函)由单位所在地是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出具。

六. 审查步骤

1、受理、2、审查、3、核准、4、审批。

七. 承诺时限

当天办结

八. 收费情况

化学类毕业生就业 篇7

我国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 占全部本科院校80%以上, 毕业生的供给虽然非常充裕, 但很多用人单位反映聘到合适的人才比较困难, 认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素质不高, 其较低的就业现状根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就业环境严峻。

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而每年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在快速增长,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较迅速地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使得高学历求职者骤增。这种形势必然增加学历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 就业理念落后。

近年来,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 有的地方需求总量甚至大于当地生源数, 而边远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需求则相对不足。就业意愿过于集中,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 毕业生自身就业素质低。

传统的教育体制着重知识的灌输而非素质的培养, 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不足。

学生大多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观察不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 或者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自我分析不全面导致或者过高估计自己, 或者过低评价自己。

2、责任心较弱。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健全人格, 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 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轻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忽视道德、价值观、心理健康、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修养。

3、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很多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 在择业中或盲目从众, 或消极逆反;不是过于自尊, 就是过于自卑。大学生过多学习的是书本知识, 缺少实践训练, 脱离实际需要,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与用人单位需求差别较大。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分析

(一)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受宏观经济发展周期、企业经营发展情况、政府就业政策、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多元、动态、综合的概念, 本文从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管理自我能力、沟通能力和成长背景等几方面的考虑, 建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1、学习能力 (B1) 。

学习能力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学生的就业有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专业素质 (C1) 、计算机能力 (C2) 、外语水平 (C3) 和科研能力 (C4) 几个方面。

2、创业能力 (B2) 。

创业能力直接影响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速度及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能力 (C5) 和创新能力 (C6) 。职业能力是指是否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创新能力即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的能力。

3、管理自我能力 (B3) 。

管理自我能力表现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 (C7) 、心理素质 (C8) 、意志品格 (C9) 及健康状况 (C10) 四个方面。其中, 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为人的道德基准, 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心理素质是指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意志品格是指败而不馁, 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健康状况是工作的必要前提, 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4、沟通能力 (B4) 。

沟通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 (C11) , 是指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的能力。

5、成长背景 (B5) 。

成长背景主要包括性别 (C12) 、学历 (C13) 、所在城市 (C14) 、父母的社会地位 (C15) 以及毕业院校级别 (C16) 等。它决定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选择条件, 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 评价体系的计算。

此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 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0.1~0.9数量标度取值, 构造模糊一致矩阵, 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向量, 并进行单层次排序。 (表1) 经过层次总排序得到第二准则层中所有指标的组合相对权重向量:

三、提高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通过FAHP对模型的计算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即团队合作精神这三个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相对最大, 这就说明毕业生不一定成绩越拔尖就越受欢迎, 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懂专业, 又懂管理, 又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毕业生适应能力强, 工作上手快, 发挥作用明显, 这要求学校和学生都要积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一) 学校方面

1、侧重企业经营实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经管类毕业生缺乏实践锻炼和实际经验的特点, 将培养方案的设计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相结合, 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使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

2、重新调整专业设置。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要, 超前进行社会预测, 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以质量求生存, 以效益求发展, 对于专业核心能力不强, 又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必须砍、停。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设置地区、行业所需要的新专业。

3、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应对日后的就业竞争, 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是对学生的长期投资。通过模拟职场、校友论坛, 企业家论坛等形式, 加强在校经管类学生与企业间的联系, 通过对成功校友成长历程的分析, 明确自身定位, 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4、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对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 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其次,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含义。自主创业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 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 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 学生自身方面

1、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经管类专业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比理工科大, 学习的知识需要经过一定的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应用能力, 提高学历层次, 可以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另外, 用人单位对经管类毕业生高学历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提高学历的外在原因。

2、积极参加学生管理、兼职、假期实践等活动。

兼职与假期实践是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结合的过程,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毕业生较快显示优势, 尽早适应工作。

3、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现在的毕业生不是没有就业机会, 而是在寻找工作时不切实际, 期望值过高。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总之, 影响经管类专业应用型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 各高校必须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 培养的毕业生才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 才能有效提高本校毕业生就业率。

摘要:通过分析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建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于模糊层次分析法, 分析影响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几项途径。

关键词:经管类,就业能力,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田仲林.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

[2]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 2009.1.

浅谈石油机械类毕业生的就业趋势 篇8

[关键词]石油机械;毕业生;就业趋势

石油机械行业,主要从事的就是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等一整个石油工业链条上机器的设计,制造和维修工作,是比较艰苦的行业,但薪资待遇颇高,每年石油机械类毕业生的发展状况都比较良好,但逐年有下滑的趋势。

一、我国石油机械行业发展现状综述

纵观我国石油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悲喜参半。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唯一能生产成套石油钻机的国家,其技术和质量已接近国际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石油钻机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基本满足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需要,并且形成了几个比较集中的石油机械制造基地,如以兰州、宝鸡等为主的钻井设备基地,以上海、江苏为主的石油工具制造基地,以济南为主的石油钻机专用柴油机制造基地等。自2001 年我国加入WTO后,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与销售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各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虽然是石油设备的制造大国,但品种少,技术发展相对较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多为五、六十年代的老厂,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缺乏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导致生产技术落后。2.轻视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老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货物销量较小,企业难以发展。3.企业管理水平滞后,使得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效益下滑。4.由于市场观念淡薄,低水平重复建设增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目前,我国陆上石油装备的总需求量大概有80亿元,而全国已形成的制造能力却超过了103 亿。5.中石化同意江钻股份以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购买中石化所持有的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100%股权。6.大部分油田机械厂长期依靠油田企业,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由于新产品开发进度缓慢,缺乏竞争力,好多已经开辟的市场正逐步流失。同时,对于国外的市场信息不够灵敏,抓不住商机,无法占领国际市场。以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石油机械在科研技术创新上比西方国家落后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是我们要改善的关键,其次,西方国家的油气主要靠进口,而我国自行开采的行为相当泛滥,这对我国能源危机的发展有害无益。所以石油机械类的毕业生就业方向理想化的场所是研究院,而大众化的场所就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油机械厂。

针对石油机械厂的问题,我国目前的大规模厂家主要有一下几个,上海挡圈厂有限公司 ,上海挡圈厂有限公司是原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厂家,也是国内最早生产弹性挡圈、垫圈的专业厂,并以其可靠的技术设备、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汽车、仪器仪表、电器等行业提供配套。2005年2月通过了SGS通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ISO/TS 16949质量体系的第三方认证。另外,荆州市巨鲸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也是综合实力颇为强大的,荆州市巨鲸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家最早定点的专业减速机生产厂家之一,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减速机专业生产厂家。中部的还有重庆市通盛机电研究所,重庆通盛机电有限公司(重庆市通盛机电研究所)地处重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从事专业研究、设计、制造滤油机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运行油标准》定标协作单位,ISO9001-2000标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国内唯一获得“防爆滤油机”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并独家享有国家技术监督局“同行业先进水平”认证企业。

石油机械厂家的广泛分布对石油机械类毕业生的就业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石油机械厂家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吃苦精神的要求是非常看重的。毕业生在本科期间除了认真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厂家生产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吃苦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取得领先单位,签到满意工作。

二、石油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状况预测

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了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战略任务,特别指出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并明确发展新能源的5大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

2014年7月4日,中国石油大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正式通过国家竣工验收。12月16日,中国石化首个LNG接收项目在山东青岛正式投运。截至2014年7月底,中国海油分别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珠海和天津建成投产6个LNG接收站,总接卸能力超过2380万吨/年。12月底,中国海外首个大型LNG生产基地—柯蒂斯项目成功试产,中国海油也将获得长达20年、每年860万吨的LNG资源供应。

2014年,石油行业企业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力打造清洁能源升级版,在新能源开发、油品升级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中国石化地热开发区域扩展到14个省市,成为国内最大的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商。中国石油连续多年天然气产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而在油品质量升级方面,中国石油仅在国Ⅳ车用汽油标准升级中累计投入就超过200亿元。中国石化用于油品质量升级的投入10年间累计达到2000多亿元。

石油行业转型升级,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石油机械类的就业形势,未来肯定会遇到一定的障碍,随着每年越来越多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涌入市场,但岗位有限,所以未来的毕业生一般是以考研深造为主,在增高自己学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以匹配要求甚高的机械厂要求。

三、结语

石油机械行业是石油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行业作为我国工业的老大哥,其发挥的作用和创造的效益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国家未来的转型方向是绿色经济和节能型社会,石油行业的绿色整改势在必行,石油机械类的每年大批的毕业生们,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史习盐. 对中石油集团公司机械制造业重组发展的设想[J]. 石油机械. 2000(03)

[2] 南剑飞,张鹏,熊志坚,赵丽丽. CS战略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J]. 石油机械. 2002(12)

上一篇:尾矿库防汛措施下一篇:歌德的励志名人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