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1

2011—2012学年,我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我院2012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将本年度就业工作总结如下:

一、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我院2012届毕业生总数XXx人,就业人数XXx人,就业率XXx%。各专业就业率:暂缺。

二、学院措施实施情况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xxx、院长罗xxx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XXX、副院长XXX、XXX、XXX任副组长,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把握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2012届毕业生工作稳步推进,定期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指导。党委副书记XXX老师具体分管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担任就业工作组组长;XXX、XXX、XXX担任副组长;工作组成员包括毕业班辅导员XXX,见习辅导员XXX,具体处理毕业班各项事务。

(二)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工作组分析了我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指出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重点是结合西部大开发和“重庆314战略部署”发展需要,鼓励毕业生多区域、多层次就业与创业。在毕业实习前,各专业先后召开实习动员工作,与实习单位、实习指导教师、学生本人保持密切联系,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及时反馈教学,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我院人才培养始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三)精密细化就业服务,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

1、根据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利用班会、讲座、谈话、咨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大四学年规划教育、就业意识教育、择业心态教育等就业系列教育。

2、毕业班辅导员从始至终关注每名学生的就业情况,通过电话交流、电子邮件、飞信、qq等途径,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与校园的差异,面对求职中遭遇的困难,指导学生积极乐观地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沟通交际能力,提高专业实践水平。

3、具体指导学生撰写自荐信、制作个人简历,介绍面试技巧、网上求职技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引领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鼓励毕业生多途径就业,在学生遇到相关问题时及时为其解决。指导学生明确就业协议和劳务合同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如何签订《就业协议书》;配合就业处做好毕业生各项数据统计上报工作,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客观推荐、及时派遣等就业服务工作;帮助学生办理一系列离校手续,保证所有学生安全顺利离校。

4、专业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有效地完成综合技能课程的学习,有目标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结合全球经济危机缓解后的就业市场现状,教育学生客观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社会需求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以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5、充分调动有利条件,组织现场招聘活动。2011年10月,我院充分调动有利条件,在XXX校区综合实验楼大厅组织“旅游行业专场招聘会”。联系并邀请了30多家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旅游行业用人单位参与,当天现场面试、招聘学生300多人,成为学校双选会的补充,为我院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

6、广泛动员精心培育,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去年,我院多次通过各种途径对2012届全体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和学校创业政策宣传,成效显著。毕业生李某的餐饮项目“香鸭居”在大学城开张;毕业生肖某与朋友合办教育培训机构在业内已小有名气;毕业生包某自主开办幼儿早教机构……还有一些毕业生正在探索新的路子。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我院对其活动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其申请学校创业优惠政策,有效推进了我院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良好成效。

三、相关工作经验总结

(一)采用联动机制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巧,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采集力度,辅导员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并通过qq群、飞信等通讯方式,及时向毕业生发布大量就业信息。

(二)拓展就业市场

联系30多家单位来我院进行毕业生双选会,积极向毕业生宣讲应征入伍、西部计划、乡镇人才等国家优惠的就业政策,保证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

(三)拓宽就业平台

日常工作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特别是面向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对未就业学生开展情况调查、心理疏导等工作,争取让所有学生都顺利就业。

(四)积极引导鼓励考研

我院对学生考研工作高度重视,对有志于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我院开办多场考研讲座,在考研方面为学生解疑答难,积极对学生进行考研辅导和咨询,保障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院给予创业团队积极的支持,创业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通过学生会的翼乘创业团队为基础年级学生开办就业经验交流会,为基础年级学生提供就业经验、摆正就业心态,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一系列就业政策和就业措施的保障下,我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XXx%,较之2011届毕业生保持相对稳定。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尽量多联系邀请其他地区未曾到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拓宽学校就业面,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促进学生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交通成本,对老校区学生予以照顾,适当简化招聘、就业手续,为学生提供便利。

(三)扩大创业基金的扶持范围,拓宽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惠及面,让更多有想法的学生敢于走上创业之路。

(四)由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将根据行业不同,组织多次有针对性的行业双选活动,改善目前双选会“大而全”,部分非师范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对口单位的情况。

地理与旅游学院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2

这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总结2015年工作, 分析当前形势, 全面部署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刚才, 黑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通大学、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讲得都很好。各地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 认真学习借鉴, 同时要加强宣传报道。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 不仅关系亿万家庭福祉, 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加强政策支持,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李克强总理多次指示, 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并倡导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还多次深入高校、创业园区视察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今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印发8个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文件, 召开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有力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年来, 各地各高校精准发力, 综合施策,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就业创业人数实现“双增长”, 截至9月1日, 就业人数582万人, 同比增加19万人,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超过70%;创业及参与创业大学生总数42.3万人, 同比增长6.8%。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全国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68%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场地, 613万人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带动全国1800余所高校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取得新进展, 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57.6%, 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大学生征兵工作迈上新台阶, 应征入伍大学生比例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就业帮扶进一步加强, 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国务院同意,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 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全国第二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 予以了表扬。

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 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应当看到, 我们具有做好工作的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确定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等目标要求, 将催生许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也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我们要更加坚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信心。同时, 也要看到, 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是宏观就业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总体偏弱。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 当前失业风险有所上升, 四季度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高校、部分专业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部分人群就业压力较大。三是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地方和高校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指导服务还不精准、政策措施还不落地, 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创业。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是确保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关键一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为抓手, 着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以打造精准对接服务为重点, 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以完善就业创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 促进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 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近日,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这里, 我重点强调四方面工作。

第一,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任务, 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一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课程建设, 促进通识课、专业课等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推动教师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强化协同育人,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二要落实完善创新创业政策。进一步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积极会同人社、财政等部门逐条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推动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新政策。结合实际, 尽快出台创新创业学分转换、休学创业等具体办法, 细化学生管理规定, 完善个性化培养方案, 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三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等资源进一步面向在校学生开放, 优先向高校学生创办的中小微企业转移科技成果, 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多渠道筹措安排资金, 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千方百计解决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短缺、场地不足等突出问题。四要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 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 组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 实现创业导师专业化、专家化。优化升级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 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创新创业大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对准备创业的学生, 提供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对正在创业的学生, 给予项目孵化、资金支持、市场拓展等支持, 努力做到创业指导服务零成本、管家式、定制化。

第二,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适应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 不仅充分利用传统就业渠道, 还要主动拓展新的就业空间。一要大力推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和服务保障, 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 开发实施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等新项目。二要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就业岗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等实际, 积极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输送毕业生。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 开拓就业空间。瞄准新兴领域, 引导毕业生到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社会工作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三要扎实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与兵役机关密切配合, 建立定期会商机制, 提早部署2016年大学生征兵工作。对大学新生、在校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分类解读政策, 认真落实好“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力争2016年大学生征兵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三,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要职责。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 组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形势、师生讲感受、企业家讲经验,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二要精准推送就业服务。健全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网络, 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分时段、分类别推送, 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知晓和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将毕业生数据库与用人岗位数据库相对接, 根据毕业生专业、求职地域等因素进行智能化供需匹配, 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重要作用, 举办多种类型的校园招聘活动, 帮助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三要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 做好毕业生档案、户口、组织关系的转递和接续工作。要把维护就业安全和校园稳定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度重视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心理焦虑等问题, 切实加强大型招聘会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 会同有关部门严密防范招聘欺诈和“试用期陷阱”,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把问题招聘企业挡在校园之外。维护好学生权益, 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院校、性别、民族等歧视性信息, 确保就业创业工作平稳有序。

第四, 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建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的长效机制。就业状况统计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础工作, 也是精准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一要加强未就业毕业生统计。落实“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要求, 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的同时, 要重点做好有就业意愿尚未就业毕业生、暂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要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做到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掌握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意愿, 院系认真核实汇总就业数据, 学校实时更新就业监测系统相关信息, 确保就业统计准确、及时、无水分。二要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具体情况, 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 开展精准帮扶。积极协调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 做好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申请和发放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要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 配合实施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持续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 帮助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2016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已全面展开。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 切实落实“一把手”工程, 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狠抓落实。要建立会商机制, 相关职能部门定期研究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重心下移、责任到人, 做到工作有部署、落实有分工、过程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要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构, 切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高校示范性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要健全督查机制, 采取日常督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 重点督查各项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落实完成情况, 对落实不力的, 要限期整改并追究领导责任。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3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三次全国核学科院长、系主任联络会”日前在东华理工大学举行。教育部高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教授,国防科技工业局郭永吉副司长,中核集团核工业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周刘来,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刘庆成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程建平教授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核学科、核工业企业界代表八十多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听取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规范”“台湾核技术与核能源发展”“核专业国防特色教材出版”和“核特色教学实验平台”等会议主题报告,分组讨论了核工程与核技术、核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核反应堆工程、核化工与燃料和核物理等核类专业教学指导性规范研制与专业评估,交流了各院校核学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国内核学科发展的总体战略,协商了下届联络会的召开事宜,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东华理工大学校园及核技术实验室。(殷学军江光亮)

赣南师院积极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赣南师范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做好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学院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采取七项举措着力加强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主要领导、主管部门领导、各教学学院主要负责同志是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调动各个方面的资源,努力形成全员动员、人人参与、全校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学院加强毕业生就业机制建设,落实责任,发挥各教学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健全校、院二级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加强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和有效对接,建立专业就业目标管理和招生制约机制,建立就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学院加强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定位,树立新型就业观和成才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开辟就业市场,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信息收集,完善信息渠道,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就业反馈,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加强就业考核,进一步完善学院就业评估、激励机制建设,务必使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更满意的成绩。(林俊华)

南昌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根据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文件精神,南昌大学理学院朱传喜教授申报的“公共数学教学团队”于年前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将资助30万元给予重点建设。

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建设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南昌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朱传喜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多年,由其主持的高等数学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朱传喜教授还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田海虹)

南昌航空大学后勤服务

集团顺利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年度监督审核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4

我校2013届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在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扎实有序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总结如下。

一、2013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2013届共有523名毕业生,其中治安学97人,治安学(反恐防暴方向)32人,治安学(国际警务合作方向)36人,交通管理工程35人,法学(公安法制方向)33人,侦查学130人,侦查学(公安文秘·传播方向)36人,刑事科学技术44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警务方向)50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方向)30人。523名毕业生中,西藏班毕业生20人,外省籍英烈子女毕业生1名,其余502皆为浙江生源毕业生。2013届523名毕业生中共有516人获得毕业证书,7人因校内考试(体能)不合格准予结业。

二、201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3届523名毕业生(其中西藏班20名和外省籍英烈子女1名),于2012年11月25日全部参加了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其中472人达到报考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合格分数线即总分不低于85分,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低于45分,合格率达93.84%(西藏班学生除外),最后共有10人分别被法院、海关、税务、铁路公安等单位录用。20名西藏班毕业生被西藏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武警边防总队等单位录用,1名外省籍英烈子女毕业生回原籍自谋职业。

502名浙江籍毕业生均参加了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人民警察)特殊职位考试,笔试和面试通过率分别为100%和99.8%,共有465名毕业生取得了浙江省公务员资格(国考录取的10人除外),27人因各种原因未被录用:11人因排名职位数之外被淘汰,1人因面试不合格被淘汰,2人因体能测试不合格被淘汰,5人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2人政审不合格,1人放弃公务员资格,7名学生未取得毕业证(其中1人公务员体测不合格,1人职位数之外与前面统计重合)。

未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的27名浙江籍毕业生,经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和所在大队的后续跟进指导和服务,目前自谋职业并确定就业单位的有11人。

综上,我校2013届523名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人数为495人(其中西藏班20人,国考10人,省考465人),考取公务员比率为94.65%;入警人数为486人(其中西藏班20人,1人国考被杭州铁路公安处录用,省考465人),入警率为92.93%;就业人数为506人(其中西藏班20人,国考10人,省考465人,省内自谋职业11人),就业率为96.75%。

经分析比较,2013年浙江省各地市公安机关考录公务员(特殊职位)核定招考职位数654个,实际通过公务员局资格审核缴费报考人数共有786人,考录比率为83.21%。我校参加省考的毕业生有502人,其中465人取得录用资格,考录比率为92.63%,高出浙江省平均比率9.42个百分点。就我校学生应对公务员考试能力看,经公务员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后进入职位数内的有488人(包括参加国考被录用的10人,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但因校内成绩不合格未取得毕业证书的5人,因体检、政审不合格而意外未取得录用资格的7人和放弃公务员资格的1人),比率为97.21%,说明我校毕业生在应对公务员省考方面的竞争力较强。

我校2012届毕业生(08本科大队)公务员考取率为95.3%,入警率为93.5%,初次就业率为95.4%;2013届毕业生(09本科大队)公务员考取率为94.65%,入警率为92.93%,初次就业率为96.75%(截止8月31日)。经比较,在毕业生公务员考取率和入警率方面,2013届比2012届略低(一个百分点以内);在初次就业率方面,2013届比2012届高1.35%,说明在应对公务员考录体制改革过程中,我校就业工作部门和各大队对于那些未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的毕业生加强了后续指导和服务力度,促其充分就业。

三、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措施及经验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政策性强,要求高。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在省公安厅、省教育厅、人事厅和院党委的领导下,依据政策,认真指导,及时向校党委汇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制作2013届毕业生在校表现情况一览表供用人单位参考,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良好服务。学校各部门也非常重视毕业生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献计献策,并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依据政策,公开公正地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按照“依据政策、公开公正、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的原则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制定了《浙江警察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指导并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制定了《毕业就业工作廉洁自律规定》,对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部进行纪律约束,确保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公开公正、廉洁高效。

(三)群策群力,积极应对毕业生公务员考录体制改革 面对公务员考录体制的改革,我校就业工作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与各地市用人单位(公安机关)及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配合各地市用人单位(公安机关)保持对本地区生源数据的跟踪和应届毕业生在校表现的关注。成立了公务员考试辅导、职业指导服务、心理辅导三个团队加大就业指导服务力度,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毕业生参加保安押运人员、执法资格和救护师等技能培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毕业生入警就业和职业发展。

(四)拓宽渠道,依托网络媒体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站,根据我校就业工作实际开设相关栏目,及时发布毕业生就业动态,宣传就业工作政策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公布公务员招录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提供完备的毕业生在校表现情况,分享公务员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并通过QQ群、邮箱等网络媒体做好毕业生就业咨询工作,形成广泛互动,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五)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各项后续工作

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各项后续工作。组织全体毕业生有序办理各项离校手续,办好警院特色的毕业典礼,欢送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毕业生派遣报道证的打印,人事档案、户籍、组织关系投递,就业方案上报等各项后续工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还对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认真核查,确保相关录用材料规范齐全,就业率数据真实无水分。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

2008年以来,由于公务员考录体制改革,我校毕业生都要参加当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和浙江省公务员(人民警察)特殊职位考试,面向社会竞争,择优录用,就业去向复杂,招录过程漫长,也使毕业生就业工作难度有所增加,近三年公务员招录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现行的人民警察特殊职位录用制度,其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对选拔优秀的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进入公安队伍作用不明显,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公安专业教育的要求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势必产生轻专业课学习,重公务员考试的错误思想,从而影响我校学风建设,长期以往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二)对我校正常教学秩序冲击较大

学生为了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公务员考试课程辅导和学习中所投入的精力时间过大,影响校内课程学习;公务员招录考试整个过程中的笔试、体能测试、面试、体检和政审,分散于11个地市,而且各地市安排的体能测试、面试、体检和政审的时间也不完全统一,学生按地市甚至县(区)为单位,请假来回奔波,时间跨度长。对我校日常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冲击较大。

(三)政审环节重复进行

我校在学生招录过程中,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招录要求,进行心理测试、体能测试、面试、政审和体检等环节。其中心理测试和政审与公务员招录要求完全一致;体能测试和公务员招录三项考试中二项一致。我校招录的学生经生源地公安机关,依据人民警察招录政审要求,对学生政治面貌、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等进行了严格的政治审查,合格录取。现应届毕业生因公务员招录仍需要学生生源地公安机关再次进行政审,且两次政审的标准和要求一致,重复政审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

(四)体能测试环节(部分项目)设置不合理

我校学生入校时就进行了严格的体能测试,并按一定比例分数计入高考综合成绩,在校期间不断强化警体素质,要求已超过人民警察录用达标要求,但由于体能测试环节4*10项目规定只有一次机会,往往学生因紧张、鞋滑等原因十分容易踩线犯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体能测试环节,学校共有8人被淘汰,其中7人因4*10项目违规被淘汰;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体能测试环节,学校共有2人被淘汰,其中1人因4*10项目违规被淘汰。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及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优生优录,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省人社厅和省公安厅制定关于《浙江警察学院应届毕业生招录公务员(人民警察)工作实施意见》。浙江警察学院应届毕业生公务员(人民警察)招录单独设置职位,参加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同时结合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表现,公平竞争、择优录用。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5

我系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系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及全体毕业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共建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达到了预期目标。多年来我系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其重要原因就是全院、系上到领导,下至每一位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针,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学生的任务,帮助学生寻找就业途径,经过不断努力,为学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筑工程系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加强常规工作,巩固发展成果,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工作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在院领导、基础部、纪检监察室领导及其他部门领导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认清形势,积极组织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院也是我系2010—2011学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我系共有毕业生671人(24名代培生),是占全校毕业生人数比例最多的系,就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形势严峻。为做好“就业工程”,我系成立了以系党总支、系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基础部主任、纪监察室主任和系副主任为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毕业班辅导员为成员的系就业工作办公室,按照学院“就业工程”的总体要求和安排,制定了我系就业工作的总体计划和详尽的阶段性计划,确定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为我系就业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二、统一认识,全员参与

为了使“就业工程”计划落到实处,系就业工作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并在全系工作会议上)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认真分析,让全体教师都了解学生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思想状态、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等,使每位教师了解系就业工作思路;要求教师了解、关心学生,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应渗透到教学、实践的每个环节中;要求各教研室在教书育人上要有具体办法,在学生就业中要有具体措施;在日常工作中要体现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学生的思想,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刻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按照学院【2004】27号文件精神,预支部分就业经费作为就业启动经费,尽量做到责权利三者统一,为我系就业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和经费保障。

三、就业指导,形式多样

为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我系结合近年来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状况,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为此,我们深入研究,认真组织,具体如下:

(1)制订详细的就业指导计划,聘请学工处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举办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2)辅导员通过召开班会、座谈、沟通等多种形式适时进行就业指导;

(3)组织已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座谈;

(4)正确引导、教育学生主动走向社会,自我推销;充分发挥“引进来,走出去”的作用。

四、扎实工作,稳步推进

1、动员到位,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动员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期间,重点是目标分解。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从新生入学起就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同时指明目标和努力方向,将三年的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实行目标管理,使新生入学后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第二阶段放在二年级,重点是准确定位。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树立高职升学的目标;对于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强调加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提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争取多拿一些奖证,为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同学们基本上能找准定位。第三阶段的就业动员工作放在三年级上学期,重点是降低学生期望值,合理定位。动员会内容: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包括联系方式。分析当年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适度调整期望值。教育学生从实

际出发,调整好心态,根据自己的成绩、能力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既不能缺乏自信心也不能期望值过高,以避免求职理想与现实出现的较大的反差,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失去所有机会。特别指出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动员学生到基层工作。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的、更好的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处理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就业指导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逐步更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观念,避免期望值过高现象的现象。在对于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做到不再将目光仅仅放在国有企业上,应当考虑实际情况先就业再择业。此外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择业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在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建立信心。对学生如何抓住机会、参加面试以及如何签约一一作了具体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和抓学风建设的过程,明确告诉非毕业班的学生我们的作法,以此促进学风建设。

2、目标明确,狠抓落实

(1)明确“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原则

通过“给学生生家长的一封信”提醒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的就业工作,明确“推荐就业,自主择业”的原则和学校积极推荐学生就业的态度和举措,形成学校、家庭、学生、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2)明确责任,制定目标

“就业工程”是学院生存和发展大计。一是按学校要求,明确系主任的直接责任,辅导员(班主任)的具体工作责任;二是按照学院就业目标,结合系的就业情况,制定每月就业率的小目标。

(3)细致工作,争先创优

我系每周三定期召开就业碰头会,掌握就业动态,互通就业信息,统计就业率和顶岗率,使每位辅导员(班主任)不忘就业工作,争先创优。

3、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全方位拓宽就业途径

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走出去,请进来,做好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至关重要。

(1)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一是注意随时、随地、多渠道、全方位的全员信息采集,二是专人进行分类整理。

(2)主动积极,上门拜访

系就业办工作人员,多次走南闯北,不辞辛苦地携带本校本系资料南下苏、沪及省内各地市用人单位,广泛地向他们宣传我校的专业

设置、课程开设、技能培训、学生素质等情况,使他们能了解本校,以至签订用人协议。

(3)热情邀请,积极沟通

在张敏副院长及共建单位的积极推动下,我系与上海浦东建筑业协会、江苏通洲建总集团、合肥建筑业协会等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联系,同时,我系每一位老师都把指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找工作看作自己的事,他们广泛联系自己的同学、朋友来学院招收毕业生,躬身前行为毕业生“打江山”,他们多方采集就业信息,甚至不辞辛劳,去招聘会现场、到用人单位联系,热情邀请用人单位来我院举办专场招聘会,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4、抓好宣传工作,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布就业信息

我系就业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了解就业形势,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宿舍的黑板报、就业简报等及时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消息,公布就业动态,并随时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条件,了解用工需求,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利用手机短信、QQ、电子邮件、博客等网上发布就业信息,使在外实习、找工作的同学及时了解到学校的相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大的节约了通讯成本,减少了信息交流花费的时间。

5、规范离校手续,注重就业安全

(1)学生离校进行毕业综合实践申请书(学生-辅导员-学校)

(2)学生顶岗综合实践协议书(学校-单位)

(3)毕业生实习鉴定表

(4)毕业综合实践报告(不少20000字)

(5)人才社会需求调查表

(6)就业推荐保证书

在安全就业方面,一是教育学生不能参与“传销”,慎重对待“中介”,以免上当受骗;再者,对学院推荐就业的学生,我系都会委派教师专程将毕业生安全送往用人单位,直到安排妥当。此举受到用人单位的一直好评。

6、掌握毕业生信息,关注每一位毕业生状况

一是多次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和统计分析,二是建立毕业生详细联系方式和就业情况一览表。对就业单位和岗位进行动态登记,掌握每一位毕业生的去向,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同时,我们积极走访以往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在单位工作情况和各方面表现,将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总结,为今后培养学生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7、严把诚信关、质量关

我系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学生自荐材料真实可信,到单位应聘或参加面试时要守时守信,言行一致。凡是经院系推

荐就业的毕业生离校时一律在辅导员处填写“就业推荐保证书”。此外,我们本着对用人单位高度负责的原则,在单位选拔毕业生时,为他们把好关,与用人单位进行多方位沟通,保证了单位选人质量。这种做法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8、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我系及时向院就业指导中心通报毕业生顶岗、就业信息,加强与就业办及其他系的联系与合作,举办了多次成功的招聘,先后向上海、广州、浙江、安徽、山东青岛等用人单位输送毕业生,尤其有部分毕业生前往沙特阿拉伯工作。在就业过程中既加强了系部之间联系,增进了系部之间感情,又实现了资源共享。

9、全面完成2011年就业工作目标

截止到2011年6月底,我系2011届671名(含24名代培生)中、25名专升本、3名入伍参军、2名考入公务员、3名(因需考核外),毕业生就业率为99.58%以上,签约率83%,对口率70%超额完成学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就业质量较之2010年有所上升。

五、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2010年1月9日我系与上海洪铺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上海洪铺向我系提供学生实习生产基本设备44万元,组织实训,保证毕业生与企业员工零距离对接,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了校企共同发展。

六、任重道远,努力工作,不断创新

1、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课程结构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先前的课程设置出现了与当前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部分,我系应紧跟时代的脚步,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使之做到用其所学,学有所用,除开设一些常规课程和必修课程之外,还应开设一些与当前经济形式及本专业、本行业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主动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在日常的教学和各项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适应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角色转换,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目的的选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参加实习,让实习与就业挂钩,以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要求班主任能掌握每个毕业生的求职动态、意向和签约结果,及时统计学生的意向和签约情况,以便向用人单位推荐时有的放矢。

3、更新观念,及时教育学生,多与家长沟通

作为家长,总希望子女有一个好工作“金饭碗”,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家长与其让子女在家观望,也不让其尽快就业,与目前的“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吻合;再则,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娇生惯养,创业性差,这就给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更多困难。在这方面还需加大教育力度,扩大教育层面和提高教育深度。

4、多方重视,齐抓共管

我们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指导,明确工作方向,制定相关的制度和细则;并逐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大投入才有大效益,大回报;我系应加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思想教育,使之深晓时代的紧迫性、竞争性,树立吃苦耐劳精神;学校、社会、家庭要齐抓共管,共创“就业工程”的大氛围。

5、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就业工作新办法

(1)从有实效、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出发,逐步形成阶段性工作一体化机制。

(2)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6

就业工作

昌吉学院中文系

二〇一一年九月

昌吉学院中文系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2011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实现稳步增长。

一、我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基本就业情况:2007级汉语言文学本科90人,2007级新闻学专业67人和2008级语文教育班48人,共计三个专业205人,其中本科157人,专科生48人。截止2011年12月14日年终统计,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本科有148人,签约率94.26%,专科46人,签约率95.83%。

二、我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措施

(二)坚持推行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各学院、处室党政“一把手”、学生工作全体干部共同出席了会议,学校领导与二级学院一把手签订就业责任书,并对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全体师生员工有力支持。学校在逐年加大编制、经费、队伍方面保障的同时,建立了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校层面校长负总责,学院层面院长或书记负总责,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一把手”工程。通过学校和学院的联动,将各学院院长、专业系主任、专业导师、专业教师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通过这些措施,“领导主抓、处室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效性得到了不断的增强,就业工作“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坚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出口逐渐成为各二级学院的共识,各学院进一步加大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中文系在人才培养中践行博雅教育理念,并不断拓展与

国外(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毕业生境内、境外就业市场并进;外语系通过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实践体验学习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等大力增强毕业生的市场适应性;美术系积极构建、实践常规教学和专业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化学系采取科学配置课程资源和特色化建设和隐性课程开发,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

(三)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国内众多知名大学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纷纷加大了投入。学校在资源紧缺、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件竞赛,校外培训学习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推进就业“两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校外高层次的就业指导课程培训,探索新形势下的我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就业“两课”教学质量。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技能的实训,积极推动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创业意识。联合校内各单位共同推出“就业实训月”系列活动,共举办近50场/次高水平的就业指导与实训活动,积极落实省厅“企业精英进校园”的要求,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实训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如招生与就业处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以及系列就业指导讲座等。加强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保障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同时依托网络开展政策宣传、就业指导等服务。招生与就业处联合各二级学院召开“双困”毕业生就业座谈会、毕业班班干代表座谈会及毕业班党员代表议会等,帮助“双困”毕业生解决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精心挑选合适的就业岗位,对 “双困”毕业生给予优先推荐。

(四)坚持就业研究与就业宣传相结合,有效引领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针对毕业生甚至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市场及国家各级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对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研究,如开拓就业市场的队伍回来后都会将有关就业市场信息汇总招生与就业处,并及时整理分析后通报给各单位;在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招生与就业处作了2011年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汇报,结合我校近年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作出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使各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各部门工作

针对性的开展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在2011年我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上,共有11位教师提交了8篇就业工作论文,其中二等奖一篇、三等奖两篇、优秀奖四篇。在大量进行就业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通过印发资料、网络宣传、张贴海报、悬挂横幅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积极开展“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的主题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敢于吃苦,勇于挑战自我,为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思想,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2011年,我校共有305名毕业生响应广东省“三支一扶”专项计划号召,志愿到贫困地区去建功立业。

(五)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固拓并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一是精心设计、编印毕业生推介资料,及时通过网上网下各渠道向700多家教育及企业单位寄发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校地合作以及就业见习、实习等工作,抓住机会积极推介和邀请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三是联合校内各单位,分别分批组队奔赴省内十几个地区走访校友及企事业单位,积极推介我校毕业生,并诚请各类型用人单位到我校召开中小型招聘会;四是发动全校教职工通过电话、网络、信函等途径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如向历届校友寄发《致校友一封信》,积极发动校友帮助师弟妹查找就业信息等。我校在“湛江师范学院就业网”共发布864家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岗位27972个。其中,校内举办招聘的单位有182家,总共提供了5431个岗位;校外招聘的单位有682家,提供了22541个岗位。

三、工作展望

(一)加大保障力度,建构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与目前国内及省内同类院校的就业工作保障情况相比、与学生就业工作的需要相比,我校就业工作的保障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努力按国家及省厅有关文件要求认真落实“三到位”外,也要逐步建立学生就业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等。要增强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效性,真正落实“三个适度挂钩”要求,不断推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二)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反馈及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校毕业生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学校

要全面研判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机制,以推动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配合学校的转型升格,各专业教学也要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力气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全面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适当延长及科学安排专业见习、实践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等活动,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专业特点,以各种竞赛为载体,建设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推动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增强指导实效,树立科学就业观实现充分就业。人才培养质量除外部的客观条件影响外,学生主体的意识影响更为主要。从就业工作中的众多个案来看,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职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存在不少陈旧的就业观念,“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甚至对自己的就业不闻不问。就业指导水平不高、效果不好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就业指导活动品牌的打造都仍需加大力度。因此,要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在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就业激励机制等保障情况下不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教育、有效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把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确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职业素养,以实现充分就业。

(四)创新市场开拓,岗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尽管我校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升,但与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相比,我校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仍需加大。学校要在目前粗线条的市场开发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就业状况,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各具体专业岗位就业信息量的供给。专业教师与社会相关行业的联系非常密切,而且对本专业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要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教师、专家教授等的积极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另外,在各行各业的历届校友也是我校就业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也要利用各种方式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要做到想尽千方百计、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为我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创新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指导及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当前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趋势,强烈要求我校就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实现与社会同步。

招聘场馆的多媒体设备、学校信息发布户外电子屏幕、就业信息移动网络发布平台等的增设亟待解决,以为我校就业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实现“幸福湛师”添砖加瓦。

2011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7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了方向,才不会错失良机。

下面笔者针对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创业、升学作详细分析,从而合理解决就业问题。

一、求职

绝大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进入各机关单位公司企业求职面试,那么社会用人单位又是如何看待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呢?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评价如下: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怕苦怕累。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应对就业险峻形势,如果一味将就业困难归诸于客观环境而怨天尤人,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自己。上面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路程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首先,应该将求职心态摆好。遇到困难时要坚信:有志者,事竟成。危机中最忌讳的是浮躁和颓废。浮躁会让你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颓废则会让你丧失争取斗志的机会,而这些正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所欠缺的。要成为积极上进、敢于挑战自我的强者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修炼,培养健康而平和的心灵环境,切忌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误而一蹶不振,乱了方寸。

其次,在就业前,我们应该在内心诚实回答如下问题:

(1)作为一名大专生,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吗?你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吗?

(2)你愿意从基层做起吗?

(3)你有上进心吗?

(4)你一定要求专业对口吗?

(5)你能接受低工资吗?为什么?

(6)你有执行力吗?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处境仔细作答,要知道,和你同时甚至同校、同班毕业的竞争者和你可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有些人拥有“啃老”的资本,有些人拥有比你更专业的技能,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而已。在结合自身条件仔细作答上述问题后,就要为你的工作制定明确的上下限,如此才不至于盲目地漫天撒网,而收效甚微且劳心劳力。

另外,在忙于就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确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我们对“百家著名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用人要素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46%的企业最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

第二,36%的企业注重团队精神。

第三,32%的企业注重专业能力和背景。

第四,25%的企业注重创新能力。

第五,23%的企业注重适应公司文化的能力。

第六至十八的分别是发展潜力、外语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经验、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个人品德、责任意识、诚信、职业操守、学习成绩、动机目标、是否党团干部、性格个性等。总的来说,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一是看能力(能否胜任),二是看性格(能否相融)。

能否胜任,就是工作能力的体现。它直接与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平时所学专业技能挂钩。我们所学的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比如网络管理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等。因此,这方面的能力毕业生应该已经具备。

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

在明确了上述问题后,我们必须准备求职材料。求职材料是毕业生求职的敲门砖,一份完备的求职材料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求职信或自荐信(要求:内容不超过一页纸)。

(2)个人简历(要求:彰显个性)。

(3)学校毕业生推荐表。

(4)学校教务部门提供的学业成绩。

(5)在校期间的各类获奖证书,各种资格和技能证书,取得的各种成果和作品证明,担任过的各种社会职务证明材料等。

(6)能代表自己专业创新水平的设计作品、论文等复印件。

(7)实习单位或工作兼职的能力评价意见。

二、创业

创业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这与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在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做出倾斜不无关系。但尽管如此,大学毕业生创业仍然面对重重困难。与往年不同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在2009年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下面以湖南长沙为例作出说明:

2008年9月17日,长沙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动创业富民加快建设创业之都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

1. 税费优惠。

初始创业三年内市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照公开、自愿的原则统一归口收取。大学毕业生初始自主创业的,可按照有关规定三年内减免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

2. 降低门槛。

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至3万元,注册资本足额到位有困难的,可分期限出资设立。这一举措大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使大学生能更容易、更快捷地投入到创业热潮中去。

3. 简化手续。

实收资本100万元以下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及分公司的登记管辖权下放城区工商分局,个体工商户登记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提高工商登记时效,个体工商登记手续应在3天内办结,企业工商登记手续应在5天内办结。

4. 财税扶持。

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区县(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奖励基金,并逐年递增。

5. 优化创业环境。

大力推行“一纸告知、即来即办、一次办结”,公开办事制度,畅通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清理和规范行政收费项目。

6. 提供住房保障。

将解决外来创业人员住房问题纳入“安居工程”保障范畴,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相对集中的园区规划建设创业公寓,突出解决创业青年的住房困难。

三、升学

虽然升学在严格意义上说并不属于就业,但笔者认为这也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金融危机下的一种选择,虽然这个选择受就业危机所迫而显得有些无奈。

首先,尽管你是迫于形式而选择升学,但也要以谨慎的态度选择深造的专业,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其次,在为升学做准备的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准备就业,争取做两手准备,以备将来不时之需,但应该注意的是要以不影响升学为前提。

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篇8

——土木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土木工程学院2008年就业工作在校学生处及院领导重视下,通过全体师生不懈努力,取得可喜成绩。截止目前,我院的毕业生基本就业率已经超过98%,位居学校前列,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部分:2008届毕业与就业情况概述

在各部门关心重视下,在全体老师和2008届广大同学的辛勤努力下,我院2008届毕业生的一次性毕业率首次达到91.5%,就业率达到98%(6月30日学生处提供的数据),毕业率和就业率均双双刷新学院历届记录,创造学院历史新高,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总体达到

91.5%,创造我院历届毕业生毕业率之最。当然,从中也 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学习之难、毕业之难。

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总体达到98%,也创造我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之最。当然,也可以看出 我院学生是很受市场欢迎的,土建行业还是社会的“朝阳”产业。

从表三可以看出,今年我院应届学生的考研上线率按低到高依次为:给排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总体达到38.3%;研究生所总人数占比率按低到高

依次为:给排水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

结合前三表,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1.毕业率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毕业率越低的专业往往就业率越高,这是由于目前

统计就业率的基础是毕业情况,如果毕业率不高,即可毕业的人数相对较少、“分母”不大,其计算出来的比率自然也会较高。

2.毕业率、就业率与考研率三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越难毕业的专业,越好就业,因

为可供投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少了,按照市场供给关系,自然也会更受市场接收;而由于很好 就业,就也前景较好,很多学生急于马上出去工作,造成比较少学生去考研,可见,就业形势 好的专业,往往考研率会比较低。就这点,今后教育和引导我院学生考研的工作任重道远。

1.我院学生投身本专业的站主导,就业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我院08届毕业生中,真正

“改行”去从事选调生等工作的只有9个人,而从事本专业或土建类相关专业的人数达到321人,占总就业人数的97.2%,这说明,今年我院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好,就业十分对口,也反映出学生对学院各专业的兴趣和喜爱;另外,有268人选择了去各类企业工作,从事土建方向的现代企业工作,占总人数的81.2%,表明今年我院毕业生就业受市场影响大,也说明了大家屏弃了“官”本位思想,从事纯粹行政工作的很好,就业选择更加趋向理性和专业优先。

2.就业区域与地理分布依然不均:从整体层面看,在省内就业的达257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8%,说明大家就业的视野还不会很宽广,不愿意远走他乡,而今后引导大家提高就业眼光、放眼全国的工作压力也不小;从省内分布看,集中于福、厦泉三地的达到217人,占省内人数的84.4%,说明传统意义上的就业“黄金地区”观念还是根深蒂固,说明我们在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和理性就业宣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经济条件看,在省内外经济条件好的大城市就业的有27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4%,说明经济条件好的地方还是更受学生亲睐,国家在制定鼓励到西部、到落后地区就业政策的力度还要加大,我们的就业宣传和引导还要加强。

第二部分:我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介绍

一、强化领导、分工合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组织保证

我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早在2007年9月初,在学院党政联席会上,研究通过了《关于成立土木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决定》的文件,决定由院党委张和秋书记、刘朝晖副书记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要负责研究就业工作战略决策和宣传,部署各项工作;并由各系负责人、院党委秘书、院办主任、院团委书记及2008届毕业班辅导员担任工作组成员,主要负责组织落实与用人单位进场联络事宜,做好对外宣传、信息采集及发布、用人单位接待和后勤服务等工作。

正是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在组织机构上确实保障了我院就业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

二、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

更新就业观念不仅需要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也需要参加就业工作的老师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我们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非常重大。

1.认真作好思想工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召开就业师生座谈会,组织毕业生积极有关就业指导讲座,在网络上开辟就业论坛,邀请往届毕业生畅谈就业感想等方式,引导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最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实践锻炼成长。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赴西藏、贵州、广西等边疆地区工作的同学,以及2个志愿扎根基层的选调生。

2.切实转变就业指导老师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求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们观念要有新变化,做到就业数量与质量并重;具备主动拓宽就业渠道的自主型就业观。另外,要求指导老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3.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摒去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制作了2000份的《土木工程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宣传小册》、开辟了《就业光荣榜》、就业工作网站(挂在学院网站上)、及3个年段就业信息QQ群等(年段所有学生都加入,到目前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屏弃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落后观念和滞后思维,努力宣传自己,积极向市场推销自己,利用各种渠道在就业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学校形象和专业形象,以形成吸引用人单位的良好效应。

三、微观入手,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体现,是学校的“产品”能否为社会认同的标志,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极大。为此,在2008届毕业生中,我们做了如下努力:

1.帮助毕业生调整求职心态,树立新的就业观。我们通过每月1次的年段大会及个别交流等形式,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与期望值,引导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树立自主择业与竞争观念。另外,我们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心理辅导,指导学生正视现实、对待挫折,自立自强,如先后举行5次的毕业生心理指导专题讲座、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定期心理咨询等方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家。

2.指导毕业生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教育学生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正确面对现实,以健康的心态投身于即将来临的生活中;要实事求是的认识自己,以便扬长避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优势。

3.指导毕业生初步掌握求职技巧。在开学初,我们还进行了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求职材料的制作能力与应聘技巧。

四、及时沟通汇报,争取校就业指导中心关心支持

做好就业工作,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密切保持与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主要的做法有:

1.安排学生秘书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我们安排2位学生前去就业中心协助工作。一年来,学生秘书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除了做好常规工作外,还出色地完成了就业信息发布及登录、就业方案核对、档案交寄等工作,受到领导老师的积极认可。

2.及时上报就业工作简报。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坚持每月向就业中心准时报送《土木工程学院就业工作简报》,保质保量完成,一方面能向上级汇报本月份工作心得,以便得到及时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对本阶段工作很好的总结,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

3.邀请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给学生做辅导交流。我们很荣幸地邀请了就业中心曹乐平、鄢智强等老师来给学生做就业方面的交流,及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提高了就业技巧。

4.积极完成就业指导中心安排的各项工作。我们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就业中心安排的工作,如5月30日承办周末校园招聘会等,受到就业中心的认可。

5.加强毕业班辅导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联系。在平时工作中,我院毕业班辅导员许长宾老师积极与就业中心相关老师联系,咨询相关就业政策、汇报相关工作、办理就业手续,有利地推动了我院就业工作发展。

五、拓宽信息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基础

我们努力拓展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信息,采取了以下措施:

1.注重就业信息的及早发布与正确筛选。我院积极主动地把毕业生信息提前向社会公开发布,在学院网站专门开辟就业主页,把年段300多位学生信息加以上传,使用人单位了解学院的人才资源情况。另外我院十分注重信息的搜集准确度,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信息注意分析和预测,力争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准确率高、有效率高。

2.我们努力拓宽就业信息渠道。我院积极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省内外人才市场、参加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配会、到具体用人单位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积极利用我院丰富的校友、教师资源及有关社会资源获取就业信息。同时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信息反馈及回访工作,掌握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要求等,做到可持续发展。

3.集中举行专场招聘会与个别接待相结合,形成就业主渠道。我们先后在4月19日和5月18日在素质拓展中心召开2场土建类专场招牌会,吸引了近200家土建类用人单位前来招聘,打造出我院专场招聘会的强大品牌;一年来先后接待了80多家企事业单位前来招聘,收到良好效果。

4.切实促进就业信息在毕业生中的资源共享。针对毕业生享有就业信息不均的现象,我们着力做好就业信息的搜寻和资源共享工作。当掌握较多就业信息的毕业生签约时,尽量说服他们将其它信息奉献出来,这些信息经整理后通过公布出来,便可做到资源共享。

5.重视就业信息的再利用。对因为考研成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部分毕业生无法按协议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尽可能推荐别的优秀同学替代该岗位,让用人单位能够理解并再次聘用我院毕业生。同时,对往年就业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主动联系已接收我院毕业用人单位,了解今年是否还存在需求情况。

六、多管齐下、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再创新佳绩

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我院就业工作另一个特点是改进单一就业模式,多管齐下,群策群力,把就业工作看作一个权变的系统工作。主要表现在:

1.“以热带冷”,促进专业间就业机会的共享。我院的给排水、路桥方向毕业生今年就业形势较好,而交通工程等专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针对我院不同专业有部分专业课程相同的情况,一旦有用人单位需要其中一种专业毕业生,则询求是否需要同一大类但又是冷门的不同方向毕业生。

2.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目前,我们已经在12家用人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与其他更多家单位也正在联系之中。良好的实习机会,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彼此得到了解,给毕业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4.积极开拓就业市场。除了福、厦、泉地区,我们还加大对我省其它地区和省外用人单位的推介力度,以此挖掘市场潜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5.营造良好品牌效应。在推荐过程中,我们严格把关、实事求是,加强毕业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另外,我们也慎重核实用人单位,以防毕业生受其误导。

6.有的放矢,做好考研落榜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与他们共同分析现状,帮助他们认清现阶段是否适合继续学习,若适合,则协助他们了解人才储备的手续;若不适合,则鼓励他们尽快摆正心态,把握住现有的就业机会。

七、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保证就业工作规范化操作

我们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注意为毕业生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舆论环境和就业氛围。辅导员及有关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教育毕业生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竞争对手,都要正直、诚恳、讲究道德,公平竞争,逐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工作的规范化、连续性和有效性;方法要灵活多样,应校系结合,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多考虑毕业生的实际困难,细致耐心地解答疑虑,提供的就业咨询作到有的放矢,使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八、坚持“量”与“质”的统一,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我院已经明确地把就业质量摆在与就业率同样重要的高度来抓好就业质量的提高。高度重视,把好就业关:一方面狠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慎重考虑用人单位,切实提高需求单位的质量,做到暂时的令缺勿烂。科学的决策定位加上勤勉的工作,使得我院今年的就业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作到了就业的“量”与“质”的统一。

九、做好毕业生的离校后续工作,维护校园安定稳定

临近毕业,我们对少数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及消极因素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管理力度,对毕业生的行为从严要求,在特殊时期甚至“严防死守”,让毕业生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对于容易引发事端的摩擦、矛盾能做到及时化解;对于突发事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能“冷”处理,不激化矛盾;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及时按规定处理。

另外,我们把严格管理同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结合起来,同关心爱护学生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爱校、爱院”及文明离校活动,发挥党员学生干部带头作用,有效地维护校园安定稳定。

第三部分:遇到的问题及工作展望

一、存在几个问题

1.毕业生就业服务队伍尚未实现专业化。目前,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主要由毕业班辅导员承担,但辅导员岗位人员流动性很大,担任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辅导员多为“新手上路”,缺乏必要的培训,不利于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2.土建行业“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土建类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野外现场施工性质的单位,这对女生要求的条件更高,许多用人单位明确声称只需男生,而婉言拒绝女生;另外女生就业也较为挑剔,希望去一些安稳点的单位,因此女生就业就相对较难,目前尚未落实单位的也大多为女同学。

3.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地方的学生就业动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一些促进就业的政策对他们不起作用。这部分同学仍处于观望当中,希望能利用生源的优势多花些时间找一个更好的单位,实在找不到,关系回生源所在地也可以。

4.存在个别毕业生“毁约”现象。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程中,发现有不少毕业生“脚踩多只船”,在签订就业协议后不把协议书上交学院,“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找到更理想的单位后,以原

协议书遗失为由申请补办并多头签约,造成毁约、违约问题,影响了学校、学院在社会上的信誉。

5.考研热情不高。受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但土建类专业就业前景相对看好等因素影响,今年我院毕业生总体考研热情不高,从长远角度考虑,会对我院毕业生今后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

二、工作展望

1.尽早实施专业化、全过程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建议学校能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纳入人才培养的始终;并且成立专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咨询、指导与服务。

2.关注弱势群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建议学校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及女学生的就业扶持力度,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采取有效措施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推荐,促进他们充分就业。

3.积极开展土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划教育。要结合我院特点,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就业指导,如大一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专长和兴趣,进行专业启蒙,进而选好专业;大二时,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情况、市场需求,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多考取相关证件;大三时,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参加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促进考研与就业理性决策;大四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专题训练,帮助毕业生了解需求信息,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总之,要从长远角度,对学生进行富有学院特色的土建职业经理人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编写教材,开设选修课。为了更好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我们将针对本院的特点,结合形势发展,编写《土建类学生毕业生择业方略》,作为就业指导的教学用书。同时,针对我院课程量较大,课时有限的特点,开设选修课,在每周固定时间举办就业指导讲座。

5.加强就业诚信教育,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我们要对毕业生进行深入的诚信教育,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成功,典型的案例,并通过介绍应聘成功与失败的生动案例,使学生从中取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加大考研宣传和引导。我们要多方努力,采取各种激励与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大考研宣传和引导,改革学院研究生专业考试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让更多的能继续在包括我院在内的各研究生学府深造,提高学生长远竞争力,推动学院毕业与就业工作良性发展。

以上就是我院在推进就业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设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优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开创我院就业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全册备课下一篇:读《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