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德者,本也。”中国古人就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可见,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因此,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1:

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新时代,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挑战。文章以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为研究对象,探析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希冀引导和教育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关键词]思政课;选修课;中职学校;德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1]。为了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文章坚持问题导向,以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职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积极查找和发现问题,推动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德技并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职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是衔接初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纽带,能够为高职院校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慣,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导向性和引领性的重要作用。目前,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链条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在德育工作上面临着重大挑战。

1.市场渴求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急需大批高水平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学徒制”“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创新性要求,而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任务。“职教20条”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2020年4月,教育部明确要求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适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中职教育发展再次引发广泛关注[2]。中职学校的教育价值在于对受教育人群进行最初的科学理论与实践创新等教育启蒙和熏陶,促使和帮助这一群体掌握各类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承担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重任,成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对中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2.中职学校生源多样化和学生身心复杂化

中职学校大多主要招收往届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这部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群体,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呈现出复杂性、多元性和多变性,易受突发事件和无法预见的大环境的影响和左右,其主观认知和实践体悟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其成长有着无限可能性。近年来,为了促进中职教育发展、服务于精准扶贫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鼓励拓宽中职学校生源渠道,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也加入中职学生行列,使中职学校形成了生源多元化和学生身心复杂化的特点。如何着眼于中职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积极地去塑造和改变他们的思想认知,赋予他们选择的权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是中职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3.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有待加强

在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其他选修课程则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选修课往往以一种微妙的、无形的和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其他必修课产生联系,但在一些中职学校,选修课体系建设被形式化,甚至让位于其他专业课程。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师资力量不强,传统德育方式不足以应对时代变迁,中职学校必须探寻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思政选修课的设置与管理成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

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要在一定的价值理念指导之下,选择排列和优化组合有关课程内容,科学设置思政选修课学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思政选修课体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遵循,其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内在的逻辑理路。

1.宏观层面:规划和制定思政选修课体系的教育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为做好中职德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大中小思政课教育一体化的新时代研究背景下,国家教学指导部门必须加强对中职学校思政课的重视和研究,创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明确教育目标。设计者如何规划设计、制定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的原则、章程及细则,这主要涉及教育理念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和统一的发展,而且要促进学生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维发展。德育是整体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要通过思政必修和选修课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促进学生扩大知识面、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升内涵。因此,思政选修课应尽可能满足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长或才能。教育的本质是要教导学生学会生活和思考,而不是单纯被迫谋生,所以规划和制定思政选修课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量,将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彰显教育的智慧性和创新性。

2.中观层面:选择和组织思政选修课体系的运行机制

中观是相对宏观和微观来说的,本文指德育活动在某一特定区域或学校的展开,这是构成职业教育的重要子系统,但又不等同于整体性职业教育,不能归之于宏观职教领域,同时,区域(城市)、职业学校又自成体系,不能归于微观职教领域。在中观层面,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遵循,立足基层实际,研究如何具体指导和推动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这主要涉及教学运行机制的问题。

当前,建设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德育有效性。实现有效德育,使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学习后,能够获得进步和改变,其衡量的标准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的思想品德被作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依据。“职教20条”已明确,经过5~10年时间,要实现“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3],政策利好有利于推进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职学校应努力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科学设计线上和线下课程体系,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程融入专业教学之中。

3.微观层面:贯彻和评价思政选修课体系的学习效果

在微观层面研究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主要是关注教学内容如何在班级教学中得到落实和在学生心里真正得到内化,这主要涉及德育理性的问题。

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要立足教学实际,注重从基层教学时空中发现问题和反馈信息,探究思政选修课开设与立德树人理念及其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中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生力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5]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要立足于深厚的历史背景,扎根于广阔的生活实践,要从道德失范产生的现实根源出发,从中职生心理的生发机制介入,在面向学生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育和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一种方向上的指引,引领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同时完善德育评价和相应的奖惩机制。现将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归纳分析一下,如图1所示

图1 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

三、新时代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W.泰勒曾提出的课程编制原理(即泰勒原理)主要涉及四个步骤:一是确定教育目标;二是选择学习经验;三是组织学习经验;四是评价学习效果[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要学习和借鉴泰勒原理中的合理成分,研究和分析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思政选修课体系主要由特定的思政课程观,课程目标、内容和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组成,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1.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基本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和本质性的联系,是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要通过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发现和总结师生思想和行为特征,促使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教师要坚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力促学生的思想品德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明晰思政选修课定位和课程观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选修课和必修课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必修课侧重于基础性和均衡性,主要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选修课则侧重于多样性和拓展性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一般来说,课程观在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要着眼于当下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学生日后发展的切实需求,采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双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在有目的、有预期、有计划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侧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理论知识,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思辨力和判断力;隐性课程则是以无意识、春风化雨式的隐性方式指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中职学校要把握好选修课程建设的力度和深度,积极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改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逐步具备快速适应环境和社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科学设置思政选修课内容和学时

首先,在选修模块设置方面,要包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效果,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彰显广泛性,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又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质,又要反映人文价值和精神,真正落实德技并修和工学结合。其次,在课程排列和组合方面,可开设心理健康课、团体意识课、生活教育体验课、工匠精神训练营等。心理健康課主要是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完善人格,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包含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团体意识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团体关系,对他人、团队、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持正确的态度,具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能够为了共同目标奋发前行;生活教育体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行动力。

4.积极创新思政选修课活动方式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离不开德育的熏陶和培养,国家正在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分散教学和集体教学。考虑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思政选修课除了单独开设的针对性课程外,还可尝试参照目前应用型大学实施的“课程思政”,将思政选修课与学生专业实习课相融合,使学生在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锻炼的过程之中,充分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无论采取哪种教学组织形式,思政选修课的活动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互补的。科学合理的思政选修课组合和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将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这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强化思政教育话语权,对于培养高素质劳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培养广大企业认可和急需的优秀人才的实现路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德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法治和道德等教育和影响,使受教育者获得积极的认知体验与实践体悟,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知行合一的品性。

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态度、价值观念和判断尺度。优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价值观、职业习惯、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切实发挥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健全和完善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不仅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国家支持高职扩招、职业教育本科试点、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扩招等有力政策,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学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等的有序衔接,为中职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加快和推进中职德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与必修课一样,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教学是师生在一定教学条件下的互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等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要素。中职学校应健全和完善思政选修课体系,使教育任务具体化,初步解决“知行分离”的德育问题,强化思政教育话语权,培养广大企业认可和急需的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内生式发展、学校内涵式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赢”。

五、结束语

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既要坚持教学“供给侧”改革,又要注意学生“需求侧”变化,注重谋划中职学校德育一盘棋,促进理念向实践转化,力争做到知行合一。中职学校要理直气壮地开好和办好思政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力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中职学校思政选修课体系建设研究置于改革大背景之下,着眼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将其放入具体教学情境及职业实践中进行系统思考,不能开展分割化、断裂式的德育教育,要精心引导和教育中职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发展,助力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佚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20-05-12)[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2005/t20200511_452724.html.

[3] 佚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N].人民日报,2019-02-1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12-04)[2020-09-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912/t20191203_410649.html.

[6] 泰勒.課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杜立文 杨中强

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研究

摘 要:“德者,本也。”中国古人就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可见,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因此,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就目前的中职教育来说,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问题,甚至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脱节。这样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教育原本的功能。该文就基于这样的题材下针对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学 社会教育 研究

1 學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先育德。虽然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人的培养教育既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仅仅单一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尽管社会教育在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仅处于补充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其地位和作用不同,但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就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形成互补。学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的德育资源,坚持以“走出去”为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参观学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充分地和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中职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的现状

德育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也是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途径,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灵洗礼的过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并且引导学生养成生活上、学习上以及工作上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1]。

而社会融入性则是指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职场、人际交往等领域的融入性和融合性,能够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上得以应用,并且能发挥所长,在人际交往上有发展空间等,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价值。

但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和社会融入性教育的课程都设置得较少,有八成时间都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社会融入教育的培养和认识,而且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也较少,认为只要考试成绩优秀,就可以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这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思想,所以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和社会融入性教育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的。

另一方面,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无法给学校教育以有力的支持与配合,表现为:其一,不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二,学校个别教师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重知识传授和技能提高,忽视以德为首的学生的全面发展;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没有或很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其三,有些社会教育机关把不好关,对青少年进行的影响是反面的[2]。其四,社会教育机构数量少,活动内容以及方式还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现在的德育工作,更多的是简单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限制,一些教师错误地行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其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千人一面”地施以相同的教育,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路径

3.1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目前,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和社会实践的比例失衡,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多门学科,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3]。

3.2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应根据中职德育程思想性、实践性、时代性三者融合统一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依照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构建课堂教育、阅读熏陶、网络延展、活动感悟、实践养成“五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教学生踏踏实实做真人,认认真真求真知,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崭新人文品质的时代新人。

3.3 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目前,德国是世界上所有职业教育国家中最为发达的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就在职业教育中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本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 开展切实有效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坚持以“走出去”为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德育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当地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丰富学精神生活,提升道德素养,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

3.4.1 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进一步增强临洮农业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该校德育教育水平,该校组织开展了“青年之眼,行在洮河”生态调研、“同寻花儿迹,共筑非遗梦”临洮花儿调研等活动。其中,2020年暑假,为深入了解该市农村地区的“五改”政策的落实情况,该校组织开展了“公共卫生,青年观察”主题调研实践活动,对该市“农村厕所改造”问题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农村“五改”情况[4]。通过该次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提升了学生的交往礼仪,增进了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2)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帮助了他人,服务了社会,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从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中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及关爱他人、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良好品德。基于此,该校组织开展了“文化的传播者”临洮县上梁村关爱留守儿童、临洮县第十二届花儿歌手大奖赛服务、临洮县马家窑文化节服务、临洮县太石镇敬老院“传递温暖”、“弘扬志愿者精神,共建和谐美丽农村”主题志愿者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清明祭英烈”烈士陵园扫墓活动。为悼念革命先烈,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并以先烈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熏陶感染学生,进而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4)开展参观体验感悟活动。在我国,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以及现代媒体等。我们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参观体验感悟活动,有效拓展教育途径。如组织学生参观临洮“三馆”、陇右革命纪念馆、杨明堂纪念馆、马家窑遗址、“狄道乡韵”廉政教育基地等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观中体验和学习、思考和感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

3.4.2 合理安排专门课时,“请进来”举办报告会、讲座等活动

除了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外,还应根据学校德育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专门课时,把道德模范、公安干警、宣讲团、非遗传承人等请进学校来,举办报告会、讲座等活动。例如:邀请身边的“道德模范”“定西好人”“最美退役军人”等做报告;邀请公安干警或司法人员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校园安全教育与禁毒知识宣讲活动;邀请宣讲团举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等[5]。

3.4.3 借助现代传媒,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专题教育节目

得益于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设备的日益完善,为该校组织学生集中观看专题节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6]。因此,该校应积极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有计划地精心选择专题节目,并组织学生认真观看。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及纪录片《为了和平》等。

3.5 走德育教育、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的发展道路

利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把德育教育纳入专业课实践教学计划,利用开展劳动教育的契机,把德育教育纳入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探索建立德育教育、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实践教学和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热爱劳动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4 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学校應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源头上严把教学质量关,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教育的培养以及社会教育的融合培养,不断为未来工作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兰芳.例谈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重要作用与教学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0):79-80.

[2] 洪淑娟.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革新要点[J].中国农村教育,2020(9):30-31.

[3] 张展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情感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4] 董丽.中职德育课教学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5] 黄庆洪,黄庆芬.抓好中职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德育水平[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144-146.

[6] 吴一红.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德育课融合发展措施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55-56.

作者:许友强

网络发展中职学校德育论文 篇3:

关于新时期中职德育工作的若干问题

摘 要: 社会快速发展,瞬息万变,信息全球化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在国家空前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出现的崭新的情况和问题,省教育厅作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学术支持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文章以为,研究分析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对于加快和深化德育改革,使德育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于自身的历史使命,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 新时期 中职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

党的十七大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事物都有两面性,跟随“快速发展”这个成就而来的有关于青少年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新难题:网瘾成灾、赌球泛滥、快餐文化、拇指运动带来的问题,等等。

在此把新时期定位在当前,重点分析当前的“90后”中职生。

“90后”学生——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已是全球信息共享、激荡碰撞的时代,网络等各种信息化手段拉近了全球的距离。他们普遍地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与“80后”相比,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个性,在某些方面更愿意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

记得参加广东省第一期中职学校骨干培训的时候,李季教授提供了一些调查数据和一些观点,我非常认同。

他们价值观多元化。例如:在观看影片《白毛女》后,有的学生指责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钱不还,还有劳人家上门去讨,真不应该;有的说喜儿也真是太傻,人家黄世仁那么有钱,干吗不肯嫁给他;有的说那个大春也太不识趣了,家里无钱无权,还想娶美女?

他们价值西化——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观的冲突。我接触的“90后”学生中最流行的字眼就是:非主流。价值西化表现为: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个人主义”、“自我中心”、“金钱万能”、“宗教自由”、“享乐人生”、“性自由”(72.5%的中小学生同意“性自由”。)等西方价值观念,50%以上的学生表示认同。价值西化的实质是伴随着麦当劳、好来坞电影、多元文化而来的美国化价值观念,与学校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形成冲突。

“草莓族”,他们“心理脆弱”;“迷网族”,他们“沉迷网络”;“青苹果族”,他们“低龄恋爱”;“追星族”,他们“狂热追星”;“问题族”,他们是“单亲子女”;“漂移族”或“守望族”,他们带来“流动、留守儿童问题”。

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列快车,带着我们奔向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鼠标轻轻一点,世界尽在眼前。天南海北,奇闻轶事,神奇的网络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小小银屏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看新闻、听音乐、欣赏动漫,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网络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查资料、网络课堂、信息共享,网络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方便。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胜枚举。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吧,造就了一大批痴迷的网虫。他们无心学习,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纵横驰骋,玩得不亦乐乎,荒废了学业,贻误了青春。更有甚者,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单纯的学生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离家出走,被坏人拐骗,有的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只留下父母一声声泣血的呼唤。

可以说,当前的教育处于转型期,旧的价值体系解体,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使得德育举步维艰,效果不佳。我认为中职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若干方面。

一、德育的具体地位不高

近年来尽管省教育厅对中职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一些学校还是表现为:一是德育在学校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德育经费不到位。“德育也是需要投入的”,这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王川教授语重心长说的话。的确,广东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在全国可算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却大量投入在硬件设施上,换来一幢幢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环境优美如画,可真正投入到德育上面的又有多少?二是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德育没有吸引力。如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它不仅传授一定的道德政治知识,更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但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只为考试死记一些条文而思想上却无所触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高扬造成德育在生活中的失落,大大削减了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削减了德育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而德育远离学生的切身利益,没有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深受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生活社会缺乏建立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又不能促使其内化。

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要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而且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四、德育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的现状,省教育厅已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精神为重点。简言之,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台湾教育家高振东说过,学生学生,他们是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新时期德育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德育量化的滥用,目前不少学校把品德量化作为德育的“常规武器”大用特用。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减分,年终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排等级,便是一年德育的结果。至于在这些“加减分”的背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的行为,以及平时如何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做好过细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的教师就考虑得很少,甚至不考虑。学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流行,使学生的道德内化严重受阻,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增加“品德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容易导致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养成,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德育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无疑会影响学校德育对人才的精雕细刻,而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态势也限制了德育作用的发挥。此外,德育忽视自身的“本职”工作也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从德育总体发展情况看,这些不足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日的现实条件下,有些局限也是难以避免的。

为此,我们应创设多样化的德育方法。现代德育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而传统的德育往往凭借“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的方法实施强制性的灌输,极大妨碍学生自觉自愿精神的形成,所以,创新德育方法势必成为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德育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突破以往课堂坐而论道的局限,扩大德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是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德育,提高德育的覆盖面、渗透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另外,还注意借鉴国外学校德育和心理辅导的方法,把“角色扮演”、“价值澄清”、“倾听”、“体验”等方法运用到德育中来。这些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故易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二十一世纪,中职德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处理社会价值多元化与学校德育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滞后的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相对呆板的反差,这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在国家空前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新形势下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出现的崭新的情况和问题,省教育厅作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学术支持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让人鼓舞,也看到新的希望。

作者:吴少佳

上一篇:司法局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