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1

1.要想火车快,全靠车头带。学校领导希望自己的下属都是干将,但如何做,有什么标准,虽已逐渐出台,但缺少事例样本,希望领导能以身示范,给诸位教师一个引领,使得工作有的放矢。例如:18 个小时工作制的时间安排,保证学校布置的工作和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在 8 个小时内完成。2学习跟踪领导教学活动。领导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相信必有实践的出类拔萃,领导进课堂教学一周或一天或任教一个年级的主科,教师进教室学习,相信在领导的先行引领下,教师的工作能力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2、不要让口号成为空话。人们一直在说减负、减负,其结果是越减越多,教师身心憔悴,学生身心疲惫。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教育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可现在改来改去却变成了一刀切,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根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也完全是学校授意,必须如此这么做,教师何谈张扬个性,这样又哪来的教师的主导例如:1 作业用本的格式2 作业批改的形式 3 作业的设计相信学校领导的设计用意是好的,但是否想到固定、统一的同时也带来了专-政,使得民怨四起。

3、请关注教师健康。“打个 120,把我送精神病院吧,这样的重负我实在受不了了”常听到这样的话,工作干了这么多年,又有几人是身心健康他们的生活又如何压力有多大,领导是否知晓多关心关心你的下属吧

4、在管理上照顾教师子女入学、入园。教师在教育前沿拼命,可子女的入学都成问题,学校是否考虑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5、学校的政策一经出台,是否想过一步到位,不要朝令夕改。

6、给班主任通讯费,便于及时有效的管理学生与家长沟通。

7、给村小特殊补贴,以稳定教师队伍,保证完小教学质量。

8、基本功考核太频繁。

9、考试内容、题量要适合本镇学情且要给统一答案。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2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教育的目的观已从重知识发展到重知识与能力, 并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重素质的历史新阶段。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素质是当前职业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必须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把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紧密结合, 从简单的语言教师转化为能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英语教师, 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 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综合型人才。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相关理论, 培养科研意识, 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只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身的这种状况彻底改变, 只有从“职业”的特点出发, 才能制定出适应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才能迈出职业教育英语改革的新步伐, 探讨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模式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已经逐步形成特色, 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也逐步趋于规范。但是, 英语教学得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水平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成为制约和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 缺乏思考, 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到一起, 导致知识脱节。

2.教学过程强调手段, 忽视基础应用

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 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薄弱, 没有良好的习惯, 进行高层次教学有难度。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教学手段而忽视学生基础, 那么极容易造成学生一开始因为手段新鲜而暂时的产生一定兴趣, 但是日久天长, 随着自身的水平能力最终放弃英语学习。所以,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基本能力时候, 他们才会真正的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这种“基本能力”必须从基础踏踏实实地抓起。

3.“教”、“学”脱节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因为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差, 教师无法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影响课程实施, 课堂缺乏“教”、“学”合作。但是如果教师因此放弃与学生合作, 毫无疑问对自身专业发展和解决教学问题毫无益处。

4.教学经验丰富而理论高度不够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多年英语教学中, 无论在课堂教学、教学实施还是学生管理、课堂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 可以说, 不少人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教学风格。但这还不够, 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是职业进一步发展的开端, 如果教师没有对教学中的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引起重视和研究, 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教学理论深入研究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建议

1.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执行者

对于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学理论来自于教学实践, 而教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极强的互补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学习和了解教学理论, 依托课堂作为英语教学实践的首要场所, 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2.做反思型教学的实践者

反思型教学旨在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创见、有分析和客观性的思考的能力, 以作为改进课堂实践的一个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该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 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分析、师生的互动、同行之间的相互评课、说课、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习惯和经验、评价同行教学经验, 澄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以便更好地修正、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打破“自以为是”的常规或习惯做法, 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教与学的局限, 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3.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者

中职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鉴于此, 教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先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积极倡导和尝试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方法。

4.做改革英语教学内容的探索者

改革教学内容,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轻视文化课,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 英语没什么用处, 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打破课程体系之间的壁垒, 要精选、优选教学内容, 注意把体现学生专业特性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计算机、数控、汽修专业的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 国际通用技术标准等;旅游服务专业的各个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求职招聘时的常用对话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 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总之, 新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 就要更新观念,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对自身的习惯定位, 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 不断向教师群体学习, 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职业的特点对于教师的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由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需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师职业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特点,对策,反思型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示范引领;资源建设;技术培训;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60-04

一、全面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资有效性

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所有的中小学校创建普及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然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经费如何投资等问题。笔者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保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与不断增长,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持续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因为投入的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重要。所以,在投资创建数字示范校的过程中,投资的有效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提高投资有效性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对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同样适用。其所反映的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科学的评估等多种办法实现。因此,笔者们认为要解决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的问题,除了政府财政部门应做好预决算逐年增加投入外,是否还要创新投资形式、融资渠道等都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考虑;再就是建设实施单位更需要规划好如何合理利用投入的资金,才能更好地提高投资创建教育信息化设施的有效性。

1.投资来源及主体多元化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丽水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少部分学校靠其他形式的融资。这表明我市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还过于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必然会造成资金投入的短缺,致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正常实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也可分为两种:一种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的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按照一定比例共同作为投资主体,其优点是在调动地方积极性的基础上,国家和地方可以通过评估等办法,在政策、标准等各方面进行有力地监控。由于是政府参与,其可靠性得到肯定。第二种是民营学校的联合投资(民办股份制学校),事实证明也是现实可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多渠道、多来源的投资方式,这不仅有助于获得及时、足量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管理也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投资效果。最终,促成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局面。

2.投资规模及比例合理化

投资规模及比例的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据了解,我市现在多数地区的实际投资情况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师资培训投入更少。因此,建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培训与软件的投资比例以接近5:3:2较为合适。当然,这三者的比例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程度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其次,要根据财政状况和已有基础,引进“总拥有成本”的概念,即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到达学生“手中”所需的各项成本,包括建设成本与营运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

3.对投资效益作科学评估

科学评估对投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的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的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显现。因而科学的评估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评估可以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应与“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现状、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并可持续性发展。

二、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

在资源建设方面,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投资了比较多的项目,企业和学校也积极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一定水平。比如: 具有浙江乡土特色的“浙江——我的家乡”百集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等,大家引用公共教育资源已经比较方便。但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反映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优秀资源还不够丰富,而且有些优秀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这说明数字化校园尤其是数字示范校,要示范和引领好本区域内其他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需要建立和不断更新适合本区域教育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库。因此,在创建数字示范校中,应及时考虑本土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并着力解决本土优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以及有效共享等问题。

1.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积极建立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如:我市丽水是依托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建立的“浙江省教育资源网”、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网等,利用各种形式和各级组织的评选竞赛活动,全方位开展教育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竞赛、推荐、交流等工作,已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我们认为要在本区域内的下属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委托相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以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的管理体制,尽早结束那种管理多头的局面。这样就容易形成强大的资源合力,对扎实推进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效果更加有利。

2.制定教育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

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来制定本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买、一次开发、重新开发)以及载体;以此满足农村各类规模学校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式的需要。

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的应用endprint

纵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体系结构,涉及的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关于资源的。标准的制定使资源的编制与共享成为可能。只有制定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估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环节都有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为促使这些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广泛地应用,形成共享的机制,就要进一步使之本土化,以满足和适应本区域内大中小学校实际的基本需求。同时有关教育部门还要以标准为准绳,去衡量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的建设和广泛应用。

4.建立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共享的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因此加快开发和制作资源依然是当前资源建设的工作重点。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和信息化标准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要求,使之切实可行并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各区域性的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想发挥资源建设的中枢作用,不仅要运用好政府的影响力,采用行政运行的办法,在市级资金支持下规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估资源,还要重点考虑农村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需要,去带动本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进步,为农村学校不断提供实用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从我国的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本土教育资源中心的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根据澳大利亚等国解决国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可用市级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专项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的产品市级收购。该项基金不同于县(市、区)级投资,因此必须保证其投入的回报,以保证专项基金的增值和事业的滚动发展。为管理好专项基金、应该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策,本土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运作。重要的、急待开发的、有市场回报的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的办法,由企业或事业单位承担。

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政策,创造必要条件,促使软件企业按照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的市场机制。

三、积极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的多模式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以及中小学网校等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真正深入有效地应用与融合,从丽水市存在的情况分析就可以看到。

1.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目前,我国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广大农村家庭能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机会非常有限,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因此,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笔者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中提出的要求,增加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活动安排。

(2)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渠道,而信息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技能与品质。然而据调查显示,仍有少数学生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学习它是额外增加了负担。这些错误的认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措施给以转变。

(3)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现,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所有任课教师的比例少,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也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仍然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中的PPT演示文稿等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应用。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承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承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的工作,以及帮助其他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因而,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需要从教学、管理、支助这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

(1)应提高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认识,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一种全新的既能发挥教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这种理想的教学结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的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的结构化信息组织与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的人际交互,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等。

(2)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整合;

2)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要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endprint

3.拓展校外信息技术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的信息技术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信息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北京四中网校”等一批网校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些网校里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网校将优秀师资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缓解了地区差异所导致的教育差异。但从目前网校的内容来看,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笔者认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家校互通互动,运用信息技术为社区服务等、作为信息技术校外应用新的模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教育在校外信息技术应用中也已开始流行。这些新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可以加强学校、家庭、相关社团之间的沟通与交互,同时解决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4.根据不同应用环境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同的技术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教师主导的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以及基于Web的学习环境。分别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的自主性学习以及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

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下的不同学习内容也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方式、媒体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等,从而确定不同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

另外,也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模式与学习者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兴趣的学习者,丰富的媒体呈现、较强的交互反馈是比较合适的;而对于那些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学习者,基于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

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家校互通的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总之,只有最适合的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都最好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条件,正确合理地采用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四、加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重要的工作:硬件、软件与教师培训。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根据教育部2013年10月25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文件精神,结合当前教师队伍实际情况,重点工作应该是加大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使教育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师手里被娴熟地应用起来。

1.开展全员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过程,不能搞重复性培训。要把重点放在解决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根本性地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基本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提出的要求,去扎实开展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我们的培训大纲和教材也要突出以任务驱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这一指导思想,重视教学设计这一条主线,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以切实解决好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尽量利用好远程网络学习等现代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设备、环境,全力做好师资培训工作。

2.强化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要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所以,我们要十分强调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培养。我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高于参加上级管理机构组织的培训。通过分析认为,开展校本培训可以节省经费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校本培训是比较适宜的方式之一。除了集中在培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理论培训、统一授课内容外,可以发挥在学校内培训的优势和潜力,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校内结合本校的课程实际进行。

3.改革培训评价制度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效果如何评价是提高培训有效性的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有些能力是教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与其他教师的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建议要创新教育信息化培训考试评价的办法,重视过程性考核,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多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教师的考核过程。培训结果可以是一次大作业:如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等等。

总之,数字示范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教育技术,通过与区域内其他学校的结对帮扶、引领示范等方式方法,促进教育公平、共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何提高投资效益,怎样建设持续适用的教育资源;重视区域本土资源的开发建设,关注共享资源的应用效益;积极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使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这四个问题,是制约数字示范校引领示范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2004,12.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课件).2009,8.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2013〕13号),2013,10.

教师对学校意见和建议 篇4

2、我想作为一个学校,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学习,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3、注意食堂卫生,特别不应该一边拿包子一边收钱数钱。

4、上课时间早,放学时间晚,注意学生的安全。

5、多开展各种安全纪律教育活动。

6、学校老师应该更多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这样的话,培养的学生只会模仿,而没有很多创新精神,在中国来说,学校最大的弊病可能也就在于此、

7、多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

8、家庭作业要少而精。

9、这个是给民乐的老师们提的意见:我知道你们很多都是恨铁不成钢,但是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搞个什么拖着病还来上课,还有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成绩就算再差,可是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你们话说错伤了他们的自尊心,那就不好了。

10、教师要注意身心健康。

11、教师应多做耐心教育,多表扬学生,少用打骂威胁。

12、学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这样也不至于白读几年,走到社会更有用处。

13、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14、多举办一些周末培训班,发展学生的特长。

15、个别教师有打骂学生的现象。

16、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17、多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优化育人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青年到校扰乱。

18、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文体活动,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19、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部分学生在路上违反群众纪律。

20、让学生多实践学到的知识。

21、加强学校的管理,对与中国人来说,要有严格的纪律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学生作为后来的一代,教育是值得关注的

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5

一个学校中拔尖教师的数量也集中反映了该校教师队伍的实力和面貌层次。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定数量拔尖的、专家型的教师来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使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走出一般或低迷。

(二)加强教研组、学科组建设,建设一流学科

在高中教育如此火爆的今天,作为重点高中,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带头学科,加强学科教学研究。我们必须建设一批省级、市级的的学科,以此带动所有学科的建设。

(三)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常规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稳定的提高,也主要靠常规的教学管理。首先我们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切实加大集体备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集体备课的正常进行,集思广益,确定重点,攻克难点,设计教法,优化结构,使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成为较高水平的课,真正做到堂堂有高潮,节节有绝招。

(四)加大教改力度,革新教学方法。

首先,要加强在岗的理论学习和进修。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如何反馈,都要定出适当的计划,做到人人都要学,个个有获。

其次,创造条件支持老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进一步发扬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风格,开阔教师眼界,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素质。

第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推进教法改革,我们首先必须提出一些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较高效率的且又合理的基本教学模式。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就是模式。有了模式,我们的公开课、优质课、一般课就有了统一的稳定的标准。你要写某课的教案,就要写出它是什么课型,用什么模式。

第四,开展各学科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设计除强调有效性和创新性外还特别强调原创性,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同时教学设计要求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参加,以推进教师间的相互协作。

对学校未来发展走向的计划和建议 篇6

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乃学校之根本。好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如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都在不断思索的问题。从以往和这段时间的教学经历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针对教学上的建议,还望校长见教。

1、由于目前学校各个班级层次的学生水平参次不齐,要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免有些偏颇,然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迫切提高的要求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学校的教育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然后让家长和学生根据自身不同要求选择:

糼儿教育------以剑桥预备级和一级为主,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早期语言教育,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低段教育-------以剑桥二级及以上,小升初为主,渐渐培养学生除听,说外的读写能力,和应试成绩

高段教育(基础块)--------以新概念一、二册为主,全方位的提高听,说,读,写,译,试的能力。

高段教育(中学应试块)---------(考虑开设)以公立教材为前提,以考试资料包为教材,传授解题技巧,解析考试动向,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成绩。

那么根据我们清晰的分位表,学生若是想提高兴趣或是

综合能力可以选报剑桥或新概念班,但若是要提高成绩,选基础教育就效果较慢,我们就可推荐考试班。

2、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寒暑假除外)。由教学主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分派幼教组长,低教组长,高教组长。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师心得体会讨论,教师教学,专业素养交流共享。

3、引进公立学校教材,教师用书,教辅及试卷,供教师研习讨论。只有和公立学校接轨而后高于公立学校我们学校才能真正保持长青。

4.定期去不同的公立,私立,培训学校参观,交流,学习。没有学习就只会停滞不前,所以只有培养教师,以教师为本才能保持教学的常新与活力。

二、提高教师积极性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每3月开展教师专业素养大赛,促进教师间良性竞 争和学习氛围。对考试前三名的教师给予如浮动工资系数或一次性奖励等

每6月开展教师教学大赛,以说课形式为主,还

包括模拟电话教学,家长会等。对考试合格的给予如浮动工资系数或一次性奖励等

2、对中表现合格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给予年底分红,切实地让员工体会到做主人的感觉,提高教师的积

极性。

三、管理

加强学校管理,使学校走上正规化,首要做的就是明细工作细则。如:

明确校长,教学主管,教师等工作职责:

公布每月账表及打印教师个人工资,做到账目清晰透明;

单独拿出前台咨询一块,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习教材。每半年制定、打印、宣布下半年工作计划,使教师知道 学校进展,学校也更好地推动计划。

四、招生

招生是一个学校运转的前提,除了优良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外,我们还可以多研习市场,了解市场需求,打开市场盲区。

比如:目前我们的教学大多处在基础教育上,虽然我们定位在中小学生上,但由于教材的脱节和师资的缺乏,使我们一直未能打开中学市场。那么配备合适的考试教材和水平较高了解中学教育的教师就是我们做这块的前提了。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7

我校属于卫生中等职业学校,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青年教师引进力度的不断加大, 其已逐渐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在教育需要年轻一代教师勇挑重担的呼唤下, 每一位青年教师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 又是使我校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保证。

青年教师知识新、思维活跃, 教学有热情, 但缺乏系统准备、缺乏教学经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善于总结经验[2]。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使其逐步成为我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我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就任教以来所得的体会, 对如何提高青年教师工作能力, 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领导及同行参考。

1 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水平

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 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培养其从业的操守, 也就是说, 要全面立体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提升教师的素质着手。首先要激发青年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也就是俗话说的“干一行爱一行”, 使青年教师真正感受到教育是值得做的一项事业, 要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更应该要求教师做到:充满爱心、爱校尊生;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自信自强、勇于挑战;善于合作、追求上进;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充实自我。

其次, 青年教师要想成功就必须有压力、有目标、有强烈而持久的进取心。我校每年要求青年教师制订个人发展提高计划, 制订个人奋斗目标, 从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观念与技能、教学特长等多方面细化要求, 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所追求, 有目标可寻。

2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1 理论教学培训

2.1.1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我校经多年来的岗前培训实践证明, 这是现阶段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获取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主要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让青年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为了增强岗前培训的针对性, 帮助青年教师拓宽思路, 掌握基本教学及科研技能, 我校还安排了若干相关专题讲座和报告。另外, 青年教师还应通过不断进修、学习, 更新、丰富已有的知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1.2 向老教师学习

重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及培训, 广泛发动并积极鼓励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 让中老年教师的高尚品德和精湛教艺在广大青年教师身上传承、发扬。要具体安排骨干教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 指导其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并定期进行考核。在向老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中, 青年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取长补短。

2.1.3 做好课后分析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看似事小但贵在坚持, 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校要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学习、反思的习惯, 将教学反思活动日常化、制度化。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注重撰写教学随笔, 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及困惑, 可以在课上、课后随时摘记, 也可以从书籍、网络的学习中摘记。这样, 思考型、研究型青年教师也必将从这种不断反思、积累、探索的教学实践中产生。

2.1.4 组织观摩教学

观摩教学是推动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案评比活动, 由青年教师独立设计教案, 经导师指导、修订后讲授评比, 目的是激励和帮助青年教师越来越规范地书写教案, 提高教学水平。学校也可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或优秀教学录像片, 其中展示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1.5 接受新的挑战

心理学研究表明, 领导敢于放手, 以信任的态度让员工做从未做过的事、干从未干过的工作, 他们的兴趣、胆略、能力、工作热情会迅速得到提高, 这就是:赏识+使用=培养。在工作上放手, 给青年教师压担子, 是促进青年教师成才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的一条成功经验。因为每接受一项任务, 对青年教师的能力就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教师需要做出一番努力才能达到目标。学校应该多为青年教师创设这样实践锻炼的机会,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2.2 专业技能培训

我校是一所卫生中等职业学校, 要求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有一定的临床、专业工作经验。因为专业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特色, 技能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快慢, 而且很多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多引用实例, 避免照本宣科。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或演示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解决了学生的疑问, 同时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信服。

青年教师最缺乏的就是临床、专业工作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技能训练, 建立青年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定期进修的制度。要充分利用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对青年教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短、中期业务培训, 以帮助其开拓思路、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通过短、中期业务培训, 除了可以让青年教师获得临床、专业工作经验, 提高操作技能外, 还能够使其切实了解该项工作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 在教学上可以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训练。

2.3 提倡“一专多能”

这里的“一专多能”指的是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 能够较为系统、熟练地讲授一两门专业课程, 并且在有需要时能够担任若干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怎样才能做到高效率呢?笔者发现, 不断复习旧知识, 巩固新知识, 是优秀教师常用的而且有效的方法。这里的旧知识指的不仅是本课程的内容, 还包括其他相关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少、知识面窄, 使其在教学中联系其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欠缺。青年教师刚开始讲授某一门课程时, 往往就只局限于教材的内容, 对于学生学过的其他知识不甚了解也难以将其应用在本门课程的讲解中。这就造成青年教师在讲解分析某些重、难点内容时, 有时会在涉及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或概念性的内容上出现错误, 而且对某些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没能用精简易懂的语言把它讲解清楚, 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被学生质问为什么现在讲的内容和原来教师讲的不一样等现象。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一专多能”, 将多门学科融会贯通呢?笔者认为在青年教师开始教学的第一、二年应该先安排其于每学期独立或与老教师共同担任一两门相关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课时不用多, 目的在于让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备课, 进一步巩固及掌握知识。通过教学, 能够促使青年教师再次学习该门课程的内容, 把知识从课本转入大脑, 当这些知识在其他课程中出现时, 能随时将其挖掘出来。前两年是我校青年教师参加临床业务培训的关键时间, 由于课时不多, 教学和培训可以同时进行, 这样使其能够在短时间里较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能力。相信青年教师在经过一两年基础课的教学后再讲授相关专业课, 就能够更好地讲解和分析课本的重、难点知识, 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有提高。

2.4 发展“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需要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 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正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和理念的体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这已在各校达成共识[3]。应在青年教师中推行与所教专业相对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制度, 通过此条途径, 使青年教师取得中、高级技术等级证书, 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既是合格的教师, 又是称职的科技工作者这样的“双师型”复合式人才。

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及实习指导教师, 不仅可以评聘教师职务, 同时也可以申请评定相应专业 (工种) 的技术资格, 各地方和行业的有关评审组织应接受职业学校教师申报评定相应专业 (工种) 的技术资格。

学校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相关培训, 以提高青年教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应该鼓励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去人事部门申报第二职称, 甚至是第三职称, 在取得讲师资格的同时也考取如制药工程师、药物检验师、护理师、药剂师、医师等职称。如果条件许可, 中等职业学校还可制订激励性政策, 鼓励专业教师申请所教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现在我校已有不少教师同时拥有一个或两个高级职称, 青年教师也应该向成为“双师型”教师这个目标努力,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总之, 学校要切实树立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 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从时代、全局和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学习、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专业课,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昕捷.我国中职师资缺口达30万[N].中国青年报, 2007-04-23 (1) .

[2]李金香, 吴丽文.论对高职新教师素质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6) :16~17.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困惑;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59-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与要求,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对此都高度重视,逐步形成了错位发展、三级联动的培训体系。在三级培训(国培、省培、市培)体系中,培训人数、质量和时间呈现金字塔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国培质量较高,时间长,培训人数少,市培质量相对低,时间短,培训人数多,省级培训的各项指标居中。“十二五”期间,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参与市级以上培训次数超出了人均一次的基本要求,培训项目覆盖了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有力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目前各级培训是多级联动,错位开展,国培注重企业实践与专业实训方面的培训,省培注重各种类别的教科研培训,市培关注公共基础课及班主任培训,这种培训模式避免了重复培训,实现了培训内容全覆盖。但是,从组织过程和培训成效来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依然困难重重。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校参与国培的积极性不高

“十二五”以来,教育部每年定期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及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培训(统称国培)。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培全程为12周,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全程为24周,均以连续不间断方式实施。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国培的质量和效果一般优于省、市培,教师通常对国培很感兴趣,期望能够获得参培机会。然而在实际组织过程中“供过于求”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徐州市在每年的国培报名过程中,均会出现上级下达的指标报不满,省里压市里,市里压学校,“抓壮丁”的现象见怪不怪。本市某些职业学校甚至在国培报名中出现“有培训需求,但派不出人”的尴尬局面。但在,分配技能大赛、重点专业建设方面的培训指标时,却出现校长主动打招呼,抢指标的现象。

其实,国培派不出人是学校在衡量各种利弊的情况下作出的“最优决策”,并非教师个人意愿,也不是学校的唯一选择。这一方面说明学校没有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没有清醒意识到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下的中职校更注重面子工程,不注重内涵发展,忽视了教师培训的长久之效。由于国培是自上而下下达指标,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不得不派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再加上3年不得重复报名的政策要求,普通教师参培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影响学校“关注”的工作,只派学校里非骨干教师参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英不国培,国培非精英”的乱象。

(二)省级培训项目配置不够均衡

近年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省级培训均由各培训基地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规模化培训。这种规模化培训降低了培训成本,扩大了教师受益面,有效推動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省培是由各培训基地负责管理,虽然每年都要遴选培训基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部分项目几乎没有遴选的余地,往往长期固定培训基地。一方面,固定的培训基地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能够逐年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没有遴选的余地”说明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或高校中与该项目有关的专业开设较少,缺乏更多的优质基地可选。就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而言,这些专业教师配置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每年只有部分学校有培训需求。然而,培训组织部门和基地都不想闲置培训资源,促成此类项目和其它项目一样年年开班,造成此类项目报名需求逐年下降,出现部分人员重复培训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项目需求量大,而培训供给不足,市培部门不得不加大市培规模弥补省培中的供给不足。这表明省级培训中各项目的需求不均衡,而省级培训部门在配置项目时,没能有效化解不均衡带来的矛盾。

进一步梳理省培报名情况不难发现,公共基础课和大专业(机电、计算机、财经商贸等)相关的学科教研类培训供不应求,管理类、部分技能训练类和小专业(旅游服务、汽车等)相关的培训供过于求。公共基础课教师群体庞大,培训需求远高于其他专业,但国培主要设置针对专业课教师的项目,所以省培成了基础课教师珍惜的机会。小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是普遍现象,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开设热门专业,在没有或缺乏相关专业教师的条件下聘用兼职教师,配合公共课教师强行开设新专业,所以在培训时无师可派。通过调研了解到技能训练类的培训需求不旺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培训基地主要是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并非企业,项目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学校与教师缺乏兴趣;另一方面规模化培训理念引导的培训策略使一些项目缺乏针对性,如旅游服务类中导游和烹饪本不适合集中在一起,但是由于基地难找、参训人员不足,有时不得不合并成一个大项目,教师原本期望的培训成了“鸡肋”。江苏的中职教师省级培训项目每年都细化到80多个,有时更多。这些项目基本覆盖了全省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大类,但是却很难覆盖具体的二级专业门类,更不用说具体课程。中职专业门类较多,若让每年的培训都覆盖所有门类是不现实的,但若只针对易凑班的专业或者采取易于开班的大类专业培训,又很难促进中职教育结合地区产业,做精特色专业。与此相反,省培项目中管理类培训却分布过细,这些项目分类对教务教学、教科研、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团委、财务、实训基地、示范校(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创业教育等部门负责人进行培训。不同的学校分工不一,以上项目均是学校的不同部门交叉负责,而且这些管理者也都是教师身份,也有专业发展需求,却因为参加了管理类培训不能参加其他培训。所以,在管理类培训中机械地将培训项目划分过细,让参培人员顾此失彼,既不利于管理者选择项目,也不利于他们综合能力提升。

(三)市培质量与深度不够

市培在三级联动培训体系中属于“后动者”,一般安排在国培和省培之后,缓和了国培和省培的诸多需求矛盾,同时也填补了一些项目空白。如徐州市中职培训机构每年都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定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从报名情况看,教师对市培较积极。因为资金和资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市培人数多,质量相对低,培训时间也较短。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专业课的市培不易组织,由于地区经济差异,本地区物色不到有培训实力的相关企业,走出本地区培训成本太高,只能不定期依靠办学质量较高的职业学校组织实施,理论研修为主,借助学校实训车间进行模拟实践。为了满足公共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徐州市每年定期组织公共基础课相关培训,培训时尽可能提升效果,采取专家讲座、互动交流、现场上课与评课等多种形式。即便如此,资金缺乏仍是市培的软肋,培训质量和效果远落后于国培和省培,所以各项指标在三级培训体系中处于金字塔底层。虽然如此,报名人数还是逐年增加,给市培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培训组织部门基于政策的要求,尽可能提供全免费的培训,减轻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培训学时的考评压力也促使教师先看量后看质。

(四)校级培训组织随意性较强

上文没有将校级培训纳入“三级培训体系”,一是因为校级培训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大项目培训,也可以是单一主题的讲座培训。二是因为各校因办学条件及学校发展需求不同,组织时各自为政,无系统规划,想到哪做到哪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财政管理措施日趋严谨,培训经费需要专款专用,徐州市的不少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大量的培训专项经费无法从其他途径支出,于是这些学校在日常校本培训基础上,开始考虑走出校门,主动寻求高质量的培训。这些学校每年花费的培训资金有的远远超过市培的总资金,但是学校人员过少,不便于寻求专门的培训基地开班培训,只能以零星访学或插班的形式为主。由于校级培训部门工作性质的局限,可利用的培训资源也相对缺乏,在校级培训走出校门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欲出无路”的现象。

二、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若干建议

(一)将教师参加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纳入相关评估指标

省级以上培训往往有3年不得重复参培的限制,其本意是用行政化手段确保教师人人有培训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该项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受到部分单位的诟病:小专业人员少,不重复报名派不出人;人员身份发生了变化需要新岗位的培训,无法落实;参培人员身兼数职,却只能参加一种培训。近年来,取消限制的呼声越来越大。其实该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取消,各职业学校势必找出种种理由培养“培训专业户”。有的专业户是学校力推的专业骨干,也有的是在学校工作中无足轻重的“二线教师”,专职消化培训指标。透过学校对课程开发、技能大赛、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培训项目比较感兴趣,报名较积极,而学科教研,教师专业化进修等方面的项目报名意愿较弱的现象,不难看出,学校申报培训时没有将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统一起来,而是将学校需求凌驾于个人之上,从侧面反映学校没有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没有重视内涵发展。综合来看,政策只是手段,学校能够科学、客观地安排教师培训才是培训良性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学校能够主动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重要常规工作来抓,政策限制就无足轻重了。基于这种学校意愿决定教师培训去向的现象,建议用行政化手段导向学校的培训决策,如将学校合理选送教师参培作为各种评估、评比的重要指标,让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灵活变通各级培训组织形式

国培时间长,造成参培教师脱离教学岗位太久,不利于学校安排日常的教学工作。且近年来职业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衡,教师本身的课时量就很大,若再把参培教师的原有课时量长期分给其他教师无疑是雪上加霜。建议国培计划部门能够压缩培训时间,或者将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化整为零,变换形式拉长培训战线,定期集中,或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尽可能避免教师长时间的集中培训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现象。

省培应进一步合理制定培训计划,需求小的专业不必年年培训,要尝试打破规模化的班级培训制,試点师带徒的培训模式,防止同专业异方向的专业课教师混编在一个大班进行培训。由于职业学校数量急剧减少,省级培训基本能完成几年一轮训的目标,这也使省级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内容与形式换汤不换药,重复性较强。轮训不需要重复,参照普教点线面辐射的培训机制,职业学校的省级以上培训应重思想、重理念,培训要办得井然有序。

市校级培训内容与节奏要紧跟省级以上培训计划,充分消化省级以上培训成果,有效展开“面”的培训。某种程度上,市校级培训是检验与落实省培成果的重要阵地,如果仅根据资金和自身能力开展补充式常规培训,那么它们与省级以上培训的联动仅仅是错位的机械式补充,而缺乏延伸递进式的补充。在培训体系中市级以下培训虽然属于“后动者”,但是,组织方便,效率高,为中职教师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培训学时,有效做好市校级培训对提高本地区中职教师水平,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各级中职教师培训大都是点对点培训,旨在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实践中发现,单一的重复报名控制机制也不科学,有些教师在学校一人身兼多职,需要多种能力的培训,单一的报名限制不利于兼职人员的培训发展。建议建立点面辐射的培训体制,进一步提升高级别培训的质量,同时设置科学有效的限制方案,促进兼职人员的全面发展。目前,如徐州市的省级培训多以集中开班的方式进行讲座式培训。初步调研发现教师更注重培训时的交流与相识,更主要是为了培训后实践方面的交流。所以,评价培训效果要看是否给教师带来思考,而不是看传输了多少知识。建议组织培训时要减少单一的讲座形式,众所周知的内容及思想狭隘的观点也不能确定为培训内容。

(三)中职教师培训要避免重量轻质现象

在各级中职教师培训报名过程中,不难看出各级培训机构多以完成培训量为主要目标,将对参培人员的筛选放到了次位。面对这类困难时,各级培训机构不应该勉强“抓人”,要冷静分析,主动调整培训计划,始终将培训质量放到首位。要敢于在特殊专业培训时设计小规模培训,甚至一对一培训。建议各级培训报名组织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加强组织,避免重量轻质的现象。从长远看,提升培训质量是培训良性发展的保障,也是开展中职师资培训的价值所在。

(四)推动有针对性的“双师型”培训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而省市培多设置理论和技能竞赛类项目,缺乏有针对性的“双师型”培训。目前,如徐州市的省级培训多是分学科的教科研培训,将教师企业实践的任务交给了学校。首先,这种模式不是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的培训;其次,各学校由于认识和培训资金的差异,企业实践效果也参差不齐。建议省或市级中职培训机构考虑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丰富中职教师培训内容。

(五)加大底层投入,促进市校联姻

由于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市级的培训专项经费数额不同,总体看来,市培机构经费明显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经费难以落实的情况下,校市联合扩展培训不失为一种折中策略。市培部门负责组织,计划项目,校级培训部门负责落实参与,相关费用各自承担,市级部门还可以帮助学校联系培训基地进行个性化培训。如前所述,市培在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主管部门应增加市级中职教师培训机构的专项培训资金,促成中职教师培训有效落实。

上一篇:普通高中生自我鉴定该怎么写下一篇:办理安全备案明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