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发展三年规划(精选7篇)
三年发展规划(2016.03---2019.03)
一、培智部情况分析:
2015年7月份原临河区培智学校与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合并,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培智部正式成立,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培智部的规模日益壮大。培智部现有在职教师24名(16名在编教师,8名代课教师),在校学生78人,学生年龄跨度大,残疾类型多。
二、培智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管理松散,常规工作重视不够。
2.一部分教师学习意识、进取心不强,进修、读书以及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不高,缺乏相应的班主任、教师激励竞争机制。
3.课程设置不完善,实用性课程没有与学生实际和地域实际相结合,亟需开发校本教材。
4.现行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质量低。
5.广大教师教学研究意识不强,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三、培智部发展目标:
1.提高培智部教学质量,研发系列校本教材,“走班制”教学形成系统的模式,有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研水平,进一步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3.提高部门管理水平。
4.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让特教教师在工作中有幸福感。
四、具体措施: 1.培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每月带学生去菜市场、银行、超市等地方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智力障碍学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编订一系列“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涉及实用语文、实用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美术手工以及心理健康等各个学科,每个科目至少研发1--2册校本教材。
3.“走班制”教学模式从实用语数逐步推广到劳技、计算机和手工等领域,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
4.编订巴彦淖尔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论文集”“随笔集”“个案集”,培智部教师每人至少参与一篇。
5.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培智部教师承担自治区级集体科研项目1--2个,个人承接课题不少于3人。
6.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和计算机,拓展职业教育,培智生增设园艺管理、烹饪及宾馆服务等专业。
7.开放家长学校,定期请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给家长进行讲座;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班听课。
8.自我规划,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自定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学校通过多种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读书、反思、进步。9.通过成立学校合唱团、钢琴兴趣组以及书法班等方式,丰富教师的日常生活,让教师在紧张忙绿的工作中拥有幸福感。
10.教学管理常态化、精细化。通过推门听课,定期检查等方法及时发现教学问题。11.“请进来、走出去”,加大对外交流渠道,派遣教师外出学习,请专家进来讲课,与各地优秀的特校建立交流机制。
12.对口培养,搭建舞台。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使之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努力为青年教师创设各种崭露头角的机会。
13.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鼓励教师扩大阅读量,定期购阅有价值的理论书籍,每季度编写“培智部科研文摘”。
沛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区两带”发展战略, 推进三个开发区产业集群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功能完善、景观开发, 把龙固镇工业区建成重化工业中心、江苏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铝产业带及高新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以及工业园区建成农产品深加工中心。
目前沛县三个开发区均位于沛县北部, 沛县北部电网是最为复杂零乱的电网, 存在供电区域多方位交叉, 一部分是沛县供电公司电网、一部分是由于地域交叉形成的山东电网、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历史形成的转供电区域电网, 由于电网的交叉又形成了多级电压供电的现状, 无法适应沛县地区的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为此, 十一五期间结合沛县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电网的现状, 根据县政府开发的战略定位和近远期目标、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化、城市化发展要求, 初步拿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通过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沛县电网现状及问题
沛县电网经历了城网、农网建设与改造, 以及近几年的电网规划建设, 新 (扩) 建一批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 进行部分中低压配电网和一户一表建设与改造, 并对各级电网结构进行优化, 变电站和线路过负荷状况基本消失, 各级电网供用电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35千伏及以上电网已基本满足N-1的要求。
随着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沛县电网将面临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 现有电网将不能满足用电负荷动态增长的需要, 新的供需矛盾将依然较为突出;电网结构仍不能满足高可靠性、高质量供电和经济运行的要求, 电网规模及控制、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不能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2.1 互供及转供电方面
由于沛县境内有山东居民及土地的穿插, 历史造成该地区供电电网的交叉, 线路通道交叉、迂回供电、多级电压串供现象产生, 低压网络设施陈旧老化、低压线供电半径过长、表计故障较多、管理与配电网建设不协调问题。部分区域, 尤其是分支线路末端, 受到承载能力低及线路走向限制, 新增负荷受到影响, 使末端电压达不到要求, 影响了居民用电。局部地区电压低、三相不平衡, 接 (进) 户线故障报修比较多。使该地区电网建设造成了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 沛县北部电网与山东的微山的赵庙、鱼台的赵庄镇地势上相互交叉, 供电网络交叉, 江苏境内的很多用户使用山东的电能。
2.2 选线选址困难现状
由于沛县北部地下煤炭贮量丰富, 造成北部矿产资源多方分割, 随着地下矿藏企业秘密煤炭资源的增值, 因此在选线选址上要付出多倍努力, 各方都要确认后, 才能确保选址选线不压覆矿藏, 否则会因为压覆矿藏造成因地质塌陷而影响供电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塌陷区的增加, 而使得该地区土地资源稀缺, 老百姓的补偿要求也因为煤矿的高额补偿而水涨船高, 从而为电网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2.3 社会舆论现状
多年来, 北网的电力客户已受益非浅, 还有更多的电力客户想要进入北网用电, 政府招商引资也多以北网低电价吸引投资者。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以低劣的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代价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 由转供电企业带来的低劣电力, 却让供电公司背黑锅, 在一次次停电造成损失的情况下,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将后果转嫁到供电公司头上, 好多知情和不知情的客户在媒体上大肆宣扬供电公司供电质量差, 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损坏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3 沛县电力规划创新的内涵、实施方法和成效
3.1 规划创新的内涵
电力规划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和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和专业领域广的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 还需对现状网进行深入的分析, 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虽然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 采用新技术, 数学模型等方法已经成熟, 但是仍然要考虑到现状的特殊性, 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
沛县作为江苏省农村电网,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过去总认为农村电网是以农业为主,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稳定发展, 农林经济的成分不仅仅只限于农业, 对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县来说, 规划标准应提高一些, 应该运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对农村电网进行新的规划。
3.2 规范电网实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效
3.2.1 具体做法
沛县北部电网除了存在转供电现象外, 还因为与山东地域的错综复杂的交叉, 导致供电主体不清, 中低压电网被凌乱分割, 为了躲开外来电网的通道和山东土地, 导致迂回供电。电网凌乱一方面是由于地域分割原因造成;另一方面是为解决地方用电、初步规范电力市场, 在通道资源紧张的情况下, 就近搭接而造成的。为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了解存在北网中的300多平方公里的山东区域的供电主体, 通过理清主体供电模式, 经过与地方政府协商方式解决线路通道问题, 本着就近、沿路、沿河、沿湖的思想, 重新规划中压线路, 逐步解决因线路迂回供电、通道困难而引起的土地资源矛盾、电压质量和供电可靠性问题。经了解, 沛县北部地区有三方给山东区域居民供电, 大屯电厂供其周边山东区域;西北部部分地区由山东鱼台县供应;其余部分由山东微山县供应。由于供电区域基本划分清楚, 结合十一五期间对35千伏变电站改造和新建110千伏周庄变的契机, 运用《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对电网进行新的规划, 按照充分利用通道资源, 加强协商解决通道问题, 将北网中低压线路逐步完善。
3.2.2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基本解决了沛县供电公司电力市场的用电问题。沛县北网电力市场得到基本完善, 随着十二五期间对20千伏的推广, 将能进一步解决用电质量问题。
3.3 选址选线实施方法和取得的成效
3.3.1 具体做法
沛县北部电网位于煤矿资源开发区, 塌陷区较多, 开采主体较多, 对电力建设中的选址选线造成很多困难。虽然存在很大困难, 选址问题上一是要遵循靠近负荷中心原则, 积极与采煤企业、地方政府沟通、宣传, 做足前期工作, 有预见性的预留所址, 为下一步电力建设打好基础。二是要尽量选择在不压覆矿藏的位置或者是政府保护范围, 能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和减少前期工作的工作量, 为变电站建设争取时间。三是要选择开阔地段, 有利于线路的敷设。
解决了选址问题, 最困难的是选择线路通道, 由于沛县北部煤炭资源丰富, 塌陷区较多, 线路走廊选择困难, 由于塌陷地区为不规则塌陷, 塌陷最深在3-4米左右, 已经塌陷稳定地区, 有水的不适宜作为线路走廊, 无水的可以适当考虑加高基础的做法加以利用。已经塌陷无水但未稳定或者目前尚未塌陷地区, 如果不能绕过, 可以考虑加高基础做法加以利用。
3.3.2 取得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改进, 在确保经济最大化、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对线路走廊问题探索出了比较可靠、安全的建设方法, 彻底解决了线路路径矛盾。
4 沛县电力规划创新的进一步思考
综合以上对沛县电网的现状及分析, 可以看出:沛县电网的建设与改造焦点集中表现在沛县北部地区, 因此解决好北部电网发展问题, 同时解决好南部电网布点, 沛县各级电网将趋于合理, 供电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 不仅能满足沛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为今后的电网可持续发展和电力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我们感到, 沛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和规划的实施为沛县电网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1) “三区两带”发展策略的确定将使沛县电网出现新的负荷中心;
(2) 沛县北部开发区规划和实施对电网的要求与现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电网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经历农网向城市电网、工业化电网逐步转变的过程;
(3) 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开发更加强调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态自然的保护, 要求未来电网的建设要进一步注重提高供电质量, 减少环境污染, 实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4) 由于地区和电网的交叉以及煤矿资源的分割, 目前电网的规划建设面临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路径选择极其困难的局面;
(5) 中低压配网的投资渠道与供电企业、客户之间的资产分界存在矛盾, 不符合电力体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面临以上挑战和机遇, 我们的建议如下:
(1) 需尽快研究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以应对电网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
(2) 地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与电网专业规划的衔接将更加重要, 并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 将电网专业规划有效地纳入地区总体规划中去, 并予以控制和落实变电站站址用地和输电线路的廊道;
(3) 努力协调地区电网规划与年度建设计划的关系, 做好电网规划建设项目的前期储备工作;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練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年度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編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年度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创建于2018年8月,原为虞城县第一实验小学(新景明德)分校,2018年8月因城区划调整,学校施教区管辖范围发生变化而更名为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
建校伊始,学校秉承“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精神,通过努力,学校在德育、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等领域,围绕“差异教育”主导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基于儿童文化的差异教育为特色的整体风貌。学校先后荣获县级文明学校、县级美丽校园、市级语言能力示范校、市级编程教育实验校、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市级“五好”基层关工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木兰实验小学着力创建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品位高雅的虞城县县级名校,为虞城县发展优质基础教育做出贡献,为科教兴县和科教兴国做出贡献。为此,学校特制定《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19年9月—2022年8月)》。
本规划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第五部分: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整体情况
现有40个班级,2200名学生,教职工108名,专任教师105名。学历合格率达100%,其中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105人,占全校教师的98%,小学高级职称73人,占80%,师资力量较为雄厚。
二、学校发展优势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1.周边环境良好,外部关系氛围和谐
学校地处木兰大道南侧,毗邻县人民医院,周边有新景家园、西湖春天、和谐北大等比较成熟的住宅小区以及新近开发的高档小区。学校与友邻单位关系融洽,互动良好,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生源状况总体良好
学校近几年接收新生为8个班360人,主要是新景家园、西湖春天、和谐北大等小区的适龄儿童,生源比较稳定。近几年家长普遍对教育都很重视,学历层次也比较高。从总体来看,生源逐年递增的速度非常之快,在城区小学内相对比较好。
3.办学条件趋于一流
学校选址合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三座教学楼和一座办公楼都是徽派风格。学校班班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和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同时学校各类辅助教室配置齐全,拥有各类艺术、科技等功能教室,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器材和仪器设备均按市一级标准配备,设备齐全。总体布局新颖,景致迷人,设施齐全,是少年儿童求学的乐园。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学校管理科学高效
学校规章制度健全,落实到位,规范、有序、民主的管理方式体现依法治校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师资队伍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建立体现以人为本、追寻校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管理制度。
德育管理方面。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德育功能,系统构建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2)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和校本研修制度。如建立了一整套的骨干教师培养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地将一批优秀教师纳入学校骨干培养规划中。
(3)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一方面学校以常规管理制度为依基础,规范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实践常规管理创新活动,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4)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实现了课题管理全程实施“技术性”管理,包括申报、论证、立项、实施、总结及成果答辩、推广等等,并完善各级立项课题的申报程序,形成“校级研究专题——县市级立项课题——省级立项课题”这一课题申报链,建设好了“金字塔式”的课题申报支撑体系。
(5)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从课程体系设置、构建和美理想的课堂、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行动等方面进行规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2.师资队伍雄厚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人数108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行政人员5人,教辅人员3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占5.5%),中级职称者68人(占86%),初级职称者33人(占30%),未定级者1人(占1.1%)。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毕业92人(占85%),大专毕业16人(占25.3%).近年来,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市、县级的优秀教师。学校已经逐渐形成一支崇尚师德、钻研业务、潜心从教的较为优秀的教师队伍。现对学校的师资优势分析如下:
(1)年龄结构合理
从年龄结构来看,整个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成正态分布。30岁至45岁的教师有103人,占了专任教师的95%。这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这些教师不仅充满活力,有充沛的体力,是最有可能发挥其工作潜能的阶段。
(2)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较高
一直以来,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优秀、乐于奉献的教书育人队伍。2018年至今教师在县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中获奖的有20人,拥有县级以上教坛新秀和骨干教师28人,获奖人数占专任教师的58%。近两年,学校在商丘市级以上的论文案例评比中,共有15篇获奖,6篇发表;共有8个课题立项,其中有5个课题获商丘市级奖,共有8个课题结题,大多数教师具备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的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良好
(1)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良好
学校学风良好,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在xx市多次检测中名列前茅,后20%学困生也得到有效帮助,学业成绩显著提高。
(2)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全面,个性特长多样
学校课程理念为差异发展,多彩课程,以“多”和“彩”为表象特征,通过课程多元化、学习的选择化、教学个性化、评价多样化等手段,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坚持兴趣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样化原则等原则。开设特色班级,受到市县领导的一致好评。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学生以红领巾志愿者和科学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学校、社区的公益性、服务性、体验性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学生自主开展的科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多次荣获xx市奖。
4.办学特色逐步显现
我校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差异教育,着力营造校园文化,打造科学教育品牌,创建体艺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初步形成。学校积极开展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儿童阅读、特色课堂、校园足球等项目,语文晨诵、趣味数学、体育足球、英语口语和科学实验等学科课程,培养专业教师,建设活动场地和开展活动体系建设,制定一年促规范、三年抓特色、五年树品牌的阶段发展目标,建立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优秀的师资队伍、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学科拓展型课程撬动课堂变革,实现课程由国家单一向丰富校本转变、学生由全面向个性发展、教师由良好向专业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小文学家培养基地学校、小科学家培养基地学校、小数学家摇篮基地学校等十多项市县级学科特色荣誉称号。
三、学校发展面临问题
学校在现代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名优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办学思想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已得到一定发展与建设。学校管理思想和制度得到广大教师认可,已形成80多位骨干教师梯队,办学理念、课程建设和学科特色被社会所认可。但在学校发展、办学方面临着一系列质的问题:
1.办学规模控制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人口稠密的新城区,学区范围大,学区内新楼盘众多,随着学校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学区内生源迅速增加。如何根据标准化学校的要求,科学地控制学校的合理规模,使学校能够稳步、健康地发展。
2.提升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层次的问题:如何形成更有针对性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求的队伍建设模式? 在以往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已经实施有差异的教师专业发展与管理,我们已经关注了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但省特级教师、商丘市名师缺乏,对走名师——名校的办学思路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缺乏有效引领,市级课题缺乏理论指导和支撑。如何更深入地探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教师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措施,激发学校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内在发展需求,培养一两名特级教师和省级学科带头人。
3.如何进一步在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儿童文化的差异教育研究”,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从基于儿童文化的差异教育思想到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再到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变革、拓展型课堂建设和完美教室,尽管我们在差异教育理念引领下对学校的多个领域进行了探索,但重建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化,所以如何从学校课程设置层面、课堂教学改革层面、学生学科活动体系层面和学校文化建设层面等进行发展性研究,是未来三年必须关注的问题。
4.学校文化积淀不够,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虽积极投入学校文化建设,搭建各类平台以深入挖掘办学理念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等,突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但尚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品牌化的学校文化特色。
第二部分 学校办学理念阐述
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促进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的教育。从建校至今,我们不断实践和提炼“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在实际操作层面将这一目标分解为三个部分,立足实现为每一个孩子和孩子的差异发展、为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特色发展,如果将来做的更好一点,为每一位教师的特色发展,为每一门学科的品牌发展。我们将其概括为差异教育。
一、指导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管理机制、教育策略等方面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系统,以学校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促进形成适合小学特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
二、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办学历史短、起点高、发展快的城区公办小学,在新三年中着力凸现以下办学理念:
1.学校精神:质朴务实与开拓进取相融合的木兰实小精神
质朴务实是木兰实小的风格,近年来木兰实小人以质朴无华的气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培育每一位学生;学校努力挖掘内外部的资源,因地制宜,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2.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属
学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归属,就是“人”。我们认为一所秉持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学校,它所开展的一切教育实践必须回归到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生命独特性、惟一性的关注,回归到以成全每一个富有个性的人的差异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来。未来三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
人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差异教育大体有四层含义。
一是个体间差异。教育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有目共睹的。
二是个体“内差异”,即每个人的整体素质结构的内差异。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组成的一个独特的结构。个体这种独特的素质结构,是人在自然的基础上,经过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学生自身长期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发育和发展正常的儿童,在这个独特的整体素质结构中,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同时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弱点,即表现出个体内素质之间的差异。
三是阶段间差异。人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就表现出各阶段的不同特点。由此,阶段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发展阶段性的差异,并非人人相同。
四是群体间差异。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以至学校与学校之间,由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学校和社会环境条件的不同,群体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
3.学校办学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推进特色和品牌战略,建成管理科学、队伍优化、特色鲜明的在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虞城县一级学校。
4.办学的核心追求: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表明,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的目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校和教育的价值最终应由学生来检验;第二,强调“每一个”,不是个别、一群,而是每一个,“每一个”与“所有”不同,“每一个”强调个体及其差异性,而“所有”可能突出每一个的综合与共性;第三是“孩子”,意指学校不仅将学生视为“学习者”和“教育对象”,更是可亲可爱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到学校里来度过六年时光,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学习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第四,“幸福人生”,则意蕴着我们既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质量,希望每一个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获得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获得主动的、富有智慧的生存方式与学习方式,获得蓬勃的生命力量,实现生命的幸福成长。同时也是希望由此开始孩子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5.学校口号:小天地,大舞台,为每个孩子的卓越发展
小天地,大舞台,指使人生起点的小学学校生活是多彩的、丰盈的,充满成长的幸福与快乐;为每个孩子的卓越发展,指为学生今后的幸福人生打下坚实、丰厚的基础。
6.学校使命:建设和美校园 营造和润课堂 打造和洽团队 引领和美人生
7.教师形象:质朴务实 追求卓越
8.学生形象:德艺双馨 身心和美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坚持走“内涵发展,文化办学”之路,打造学科教育品牌,建设体艺特色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跨跃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管理科学、队伍优化、特色显现的虞城县一级小学。
二、培养目标
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审美、会劳动、会交流、会创造、会生活,培养学生成为 “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健康人。
第四部分:领域目标、实施策略、推进计划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
1.领域目标:
在依法治校和民主办学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讲究成本和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出台《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以制度保证学校教育质量高水平;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聘任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深化团队绩效共担制度。从而使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争创虞城县品牌特色学校。营造“团结协作,优质高效,和美共振”的管理氛围,实现“和谐、发展、品牌”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2.实施策略:
(1)深入实践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促进管理走向民主化
实现教育民主化,必须走学校管理民主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将以第二轮发展性学校评价制度的实施为契机,完善学校自我评价、自我反馈、自我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评价干部制度,做为学校选拔任用中层干部的重要依据;完善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收集家长信息,改进学校管理;建立岗位服务满意率评价制度,把班主任工作评价权交给家长,把干部评价权交给老师,把教学评价权交给家长和学生。
(2)出台《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促进管理走向标准化
随着社会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保证木兰实小教育质量的一致和高水平,就要不断巩固木兰实小的品牌。学校需要建立一整套能够保证优质教育质量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流程,让学校从传统的“人治化”管理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未来三年,学校在总结木兰实小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木兰实小教育的质量标准以及为实现这样的标准需要完成的管理操作过程,以完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编制出台《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
(3)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促进管理走向开放化
未来三年,学校除了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资源的扶持、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利用各种社会教育场地、师资资源外,还将积极开发家长教育资源,营造学区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吸引家长积极投入教育研究,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技术和理念,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
(4)推进网络化管理,促进管理走向信息化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化,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可以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手段极迅速地传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这种形势下,未来学校的管理必然从经验管理、行政管理走向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未来三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制作新的校园网和班级主页,推进统一信息化办公平台,力争做到无纸化办公,使网络成为管理、教育、教学等交流的常用手段,成为学校师生展示交流的共同平台。
3.推进计划:
2021年9月—2022年8月:规划《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构建现代学校基本制度;以绩效工资的改革为契机,完善各项考核条例;形成学校和教师自主发展、自我评价机制;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运作规范,逐步明晰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系统,形成共同价值观和发展愿景。
2020年9月—2021年8月:初步形成《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形成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自主发展机制;继续推进管理者队伍建设和学校开放化、民主化、信息化管理,达到办公管理现代化。
2019年9月—2020年8月:出台《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坚持人本、校本和精细管理等现代管理制度的实行,营造“团结协作,优质高效,和美共振”的管理氛围,实现“和谐、发展、品牌”的学校管理总体目标。
4.成功标志:
(1)出台《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质量管理手册》,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名列县前茅,学生综合素质高。
(2)社区、家长、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高。
(二)德育工作
1.领域目标:
通过培育校风、培养队伍、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等方法来构建“和谐校园,温馨教室、精彩教育”德育大环境;100%中队行规合格,鼓励60%中队形成特色;鼓励参与各级各类班主任评比,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举办“班主任沙龙”或“德育论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探索素养教育的德育品牌,通过养性、养正、养智、养德等系列活动,开展德育课程研究,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工作体制。创建市县锥鹰红旗大队、德育特色校和家长学校。
2、实施策略:
(1)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发挥德育骨干引领、辐射和孵化作用,开展年轻班主任指导培养工作。力争完善教师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并在学科教师队伍中培养若干位育德意识和专业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在班主任队伍中培养若干位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双发展的领头人。
(2)探索素养教育的德育品牌。通过一日常规、好习惯等内容,开展养性、养正、养智、养德等系列活动,开展德育课程研究,整合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工作体制,以素养教育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塑造美好心灵。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学校课程实施与校外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新颖、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且为不同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外活动;建设一支热爱校外教育、具有奉献精神、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并能与课内体系相融通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力求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健康成长。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通过强化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提高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度和决策权,进一步促进家长之间的教育交流,让家长资源主动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新资源,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活动,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不断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队伍建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为工作抓手,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阳光小屋心理辅导室和信箱等对个别心理有偏差的同学进行辅导与追踪研究。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树立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辐射到每一个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
(6)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建设在学科德育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批以素养教育为主题的精品课。注重德育科研,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德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落实德育常规教育,实施全员德育管理制度,落实学生多元德育评价,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100%中队创合格中队。落实素养教育主题德育细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优良品性。
2020年9月——2021年8月:通过培养德育队伍、深化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等,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达到市级德育特色校标准,德育素养教育成为学校特色和品牌。
2021年9月——2022年8月:创建“无烟学校”,保护师生健康,减少烟草危害,营造环境优美、健康文明、清洁无烟的校园环境。
4.成功标志:
(1)德育队伍精良,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教育形式多样。
(2)形成木兰实小素养教育品牌。
(3)创建为“无烟学校”。
(三)教学工作
1.领域目标:
进一步深化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教学研究,形成符合学校实际并适应有效教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内容的同时,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过程指导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课堂变革顺利推进的教学常规管理体制,有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建设优秀的教研组。
2.实施策略:
(1)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在未来三年内,学校将更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对有效教学的感悟和探究,引导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教学进行课题研究,激励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体现出学习任务的改革思想和举措,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评价制度,选修课学生管理和成绩评价制度,教师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校本教研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制度等。第二,各教研组继续以“品牌创建”为核心理念,通过团队的相互沟通、支持、配合,将品牌理念落实于具体的实践中。通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课题成果展示”等活动加大教研组品牌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将体育组的快乐大课间武术操、语文组的丹音霞诵、数学组的趣味数学、美术组的陶艺、科学组的小小科学家等多个学科项目做强做大。
(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创新行动
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以课题为载体,对教师日常的备课、上课(含课后反思)、作业批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和学业评价等常规管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真正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具体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备课管理,通过研究备课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文本材料”向“研究备课方法”转变;第二,课堂管理,通过常规听课,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研究教学问题”转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三,作业管理,通过改进作业管理的方法,引导教师从“关注评改状况”向“注重作业分析”转变;第四,学习指导管理,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状况的关注,从“关注学科成绩”向“重视特殊学生发展”转变;第五,学业评价管理,通过多种渠道的建立和活动机制的完善,从“单一的学业评价”向“学科多元评价”转变。通过实践探索,除了实现传统教学常规管理“管”、“督”、“评”的功能之外,拓展教学常规管理的功能,体现教学管理的“理”、“研”、“引”,真正实现课堂变革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从“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转变。
(3)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差异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
基于差异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个性成长的理念,学校努力构建一套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系统,通过教育评价唤起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提出“基于儿童文化的差异教育”的理念,在未来的三年中,学校教育评价将对多元化学生评优方案、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组织教研组长等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个人素养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能力。认真研究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坚持及时、适度、多元的原则,学校通过 听课、常规检查、考核、问卷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完善学校资源库,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以综合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主题教学设计或特色项目教学设计,形成特色课程。积累材料,语文级、数学组等力争申报xx市优秀教研组创建。
2020年9月——2021年8月:强化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进有效教学方式的转变,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形成本校课堂教学风格。优化学校多元评价,推进活动评价、过程评价、综合评价,组织相关经验总结或论文交流。拓宽综合实践研究视野,充实综合实践课程教材;设立校园文化节,扎实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数学节、英语节和体育节,开发校本活动课程,申报精品校本课堂。
2021年9月——2022年8月:三类课程结构比例科学合理,基础型课程教学渗透拓展型探究型思想、方法、手段等,使基础型课程教学充满活动。制定拓展型课程教学管理规范,推出若干教学骨干。深化新教育实验系列读书活动,举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教育蕴含智慧”为主题的教学沙龙,开展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资源丰富,上传、下载频率不断提高。
4.成功标志:
(1)学校被评为县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名列市前茅。
(四)教科研工作
1.领域目标:
坚持“科研强师、科研提质、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使教育教学和管理常规工作与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精选题、真实践、勤反思”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三年内构建形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品牌。教师学术论文、案例发表、获奖占教师总数20%以上,每年都有3个以上课题立项和结题,荣获市县先进教研组和教科研先进集体。
2.实施策略:
(1)建设成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科研网络体系。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切实、有效、深入,学校在择定课题时要切准教学改革的热点,凸现课题的前瞻性和推广价值,确定一个今后三五年中对学校工作起导向作用的整体性、探索性的主干课题(省级课题、市重点课题),再围绕这一主干课题,确立一批在商丘市、校立项的辅助性课题着力研究,各科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一个主干课题覆盖下的系统的完善的课题研究网络。现阶段学校管理方面基于儿童文化的差异教育为核心,课程方面以拓展型课堂研究为重点方面,课堂方面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文化方面以和美校园文化为主线等。
(2)实施规范化的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建设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答辩等课题“三段介入”常态化管理模式,对学校各级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学校一线教师课题研究规范化管理进程,保证学校教师的各类教研课题能够正常开展研究工作,并能够及时地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问题解决。加强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强化对研究成果的理性思辨,从而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特质与推广价值。
(3)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好各种校本教研活动。
继续完善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把优秀教研组创建、教研组专题研究、年级段教学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丰富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扎实有效推进的教师个人专题研究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在适当调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个人专题”的研究工作,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常态化。
(4)加大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在人力、财力资源分配使用上适当倾斜,以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质量比较高的课题成果给予适当的包装。包括外请专家对课题成果鉴定及参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成果评比,提供相关的成果推广平台,以宣传推广相应的研究成果。每年将教师的课题成果汇编成册和《教科研通讯》,及时反映学校课题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师生教育方面的言论,以传递课改经验,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先进典型,交流研究经验,提升理论素养。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以商丘市促进有效学习变革项目“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促课堂变革”和商丘市课题“数学导学”为抓手,落实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人员和经费,做好课题的成果撰写;针对本xx市级获奖的部分课题,根据教研室教科办的精神指示,申报xx市级课题。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问题,鼓励教师申报商丘市级小课题;学校每年将投入6万用于教育科研相关活动,提高课题层次,至少有2个课题分获商丘市奖项。
2020年9月——2021年8月:通过教代会制定加大为教科研奖励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工作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定期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介绍论文、案例的撰写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定期召开课题结题会议,让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成果撰写的进展,保证已经到期的课题要其按时结题。
2021年9月——2022年8月: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大幅度地提高,争取有10%的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或在省级刊物发表;做好课题研究的考核评价工作;深入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丰富教育研究成果,形成高效教学的优秀案例,积累研究成果,编写一定数量的校本教材,充实学校内涵,努力形成学校特色。争创虞城县教科研先进集体。
4.成功标志:
(1)教师的科研意识高,有一半教师能熟悉做课题的操作程序,青年骨干教师在三年内参与过课题研究。
(2)在学校的绩效工资考核中,三年内逐步加重教科研的考核分,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中。
(3)每学期都汇编《教师论文集》、《教师案例集》、《公开课教案》、《评课稿》、《教科研主题活动日汇编》。
(4)三年内有3个或3个以上课题获xx市奖项;有两个课题获商丘市奖项或结题。
(5)能根据课题的研究方向,编写校本教材,申报精品课程。
(6)参加xx市级的有关论文、案例评比中,获奖率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0%及以上,并且有6篇教育论文在商丘市或省级刊物发表。
(五)队伍建设
1.领域目标:
加强师德教育,强化师德考核。力争三年内培养2名商丘市教坛新秀,5名商丘市“三坛”,5名中高级职称,5%左右教师成为市县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50%以上教师能够开设一门以上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各学科均有商丘市级骨干或商丘市级学科带头人。做好市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2.实施策略:
(1)关注教师个体学习与成长过程的持续完善,使教师成为自主的变革实践者。通过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设计,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支持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日常的、经常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创建“清风校园”为契机,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的意识;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2)建设优质、高效,具有品牌特质的教师专业团队,在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促进教师职业生命内涵的重建。未来三年中,我们将努力把过去那种过于行政式的、主要落实在教学规范(或为教学而教学)的组织转化为以教师职业生命内涵重建为核心的、旨在激发教师开展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内在潜能和动力的专业合作团队。学校将继续推进教研组、班主任、课题研究组等相关团队建设,扶持因为有相近的专业兴趣爱好、共同目标而形成的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生活品位和工作质量。
(3)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在坚持各项薪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调整教师薪酬结构。我们将进一步建立公正、公平的效绩评估体系,包括质量评估、教科研评估、满意度调查、工作目标达成度评估、师德评估等定量评估。努力提高骨干教师和名师的奖励,提高高业绩个人和团队奖励,提高承担创新任务教师的奖励,提高超工作量教师补贴。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名师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在权威性的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以个人名义举办教学研讨活动,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教师。
2020年9月——2021年8月:制定新的市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方案(数学),实施校本培训特色项目,组建名师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继续开展系列师训活动,评选三到五名市县骨干教师,评选1个市级教研组。
2021年9月——2022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争取培养二名商丘市教坛新秀和三名商丘市“三坛”,5名中高级职称,有1个市级优秀教研组,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继续做好商丘市和商丘市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基地,申报数学学科项目。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培养二名商丘市教坛新秀和三名商丘市“三坛”,五名中高级职称教师。
(六)校园文化
1.领域目标:
以“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校园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xx市优美校园。
2.实施策略:
(1)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突出理念的“和•美”主题。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营造走廊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和•美”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周、五小培养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营造走廊书香氛围,丰富社团活动文化、五小培养和学科活动文化。
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的丹小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21年9月——2022年8月: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和•美”文化建设为学校的核心内容,树立“和•美”校园文化品牌,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虞城县优美校园。
4.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品牌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建立健全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
(3)建设虞城县书香校园和优美校园。
(七)学校课程与特色
1.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社区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
(4)构建“评”、“研”、“引”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倡导自由、宽容氛围,促使有更多的名师产生。三年中,学校将给更多教师表达自由的机会,以传播其思想和行动;并积极拓展校外各种媒介传播本校教师思想和行动的空间,为教师创造在更高层次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机会;同时鼓励教师在权威性的教育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鼓励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展示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学术组织,鼓励教师著书立说,鼓励教师以个人名义举办教学研讨活动,保护教师为成名成家而做的一切努力。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通过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研讨、评选,优秀教研组建设等活动,把校优质课、全员赛课等课堂教学评比打造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常态活动,探索培养骨干教师的系列化推进策略,在扎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进一步提升学校已有骨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争取评选一到二名市县教师。
2020年9月——2021年8月:制定新的市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基地方案(数学),实施校本培训特色项目,组建名师工作室,完善分层培训方案,继续开展系列师训活动,评选三到五名市县骨干教师,评选1个市级教研组。
2021年9月——2022年8月:通过三年努力,丰富内涵,扩大名师队伍,争取使更多的教师会以研究的眼光来思辨课堂教学。争取5名中高级职称,有1个市级优秀教研组,总结教师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4.成功标志:
(1)具有一支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社会评价良好。
(2)继续做好商丘市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基地,申报数学学科项目。各学科均有市级骨干老师,培养二名商丘市教坛新秀和三名商丘市“三坛”,五名中高级职称教师。
(六)校园文化
1.领域目标:
以“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宗旨,完善学校“文化。结合学校管理思路的整合提升,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校园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激活校园活动文化;挖掘环境文化,开发利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校园环境,美化行为、绿化环境、净化心灵,建设书香校园,创建虞城县优美校园。
2.实施策略:
(1)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聘请专家指导,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健全办学理念等核心价值文化。
(2)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营造走廊书香氛围,丰富主题班级文化,挖掘环境文化,深化校园文化的环境内涵。
(3)丰富社团活动、主题活动周、五小培养和学科活动文化等,建立活动文化。
3.推进计划:
2019年9月——2020年8月:不断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整体架构学校的办学思路。精细规划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长廊,营造走廊书香氛围,丰富社团活动文化、五小培养和学科活动文化。
2020年9月——2021年8月:在探索办学思路、环境建设和活动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塑造,以“做最好的木兰实小人”为目标,在做最好自己的基础上营造师生追求积极向上、勤奋敬业、终身学习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价值取向,在教风、学风、校风的培育上有深化提高,注重班级文化和主题活动周文化建设。
2021年9月——2022年8月:创建无烟学校、继续优化、深化学校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让民主、和谐、美好的校园精神立起来,创建虞城县美丽校园。
4.达成标志:
(1)形成宣传学校文化品牌和树立学校形象的学校特色的识别系统。
(2)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突出和•美主题。
(3)建设虞城县无烟学校。
(七)学校课程与特色
1.领域目标:
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团队,规划编制学科系列校本课程,能够科学地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根据课程实施的效果,科学调整课程计划;充分整合挖掘校内外资源,利用学校已经积累的经验和社区的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每个学科教研组都拥有自己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学校的课程资源整体得以优化。争创xx市科普示范基地与省体育特色学校。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管理小组根据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
1.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翁亚民
副组长:徐同彬
组 员:范建设 张广民 袁俊锋
2.项目工作小组
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下,根据本《规划》的工作任务,落实校长全面负责规划实施制,副校长具体分管制,中层部门执行责任制。
教导部门:提升教育质量,探索有效教学的评价机制。
科研部门:负责课题运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德育部门:完善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技术部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数字化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总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持。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
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环境保障:
1.外部环境
协调好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关系,努力争取政策支持、财力支持、舆论支持,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的外部环境。
2.内部环境
充分发扬民主,积极调动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听取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下一心,同心协力,积极营造和谐奋进的内部环境。
(五)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六)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虞城县木兰实验小学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朱集中心学校
朱集中心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第一部分: 学校办学现状分析
(一)基本状况:
朱集中心学校是一所规模型的农村小学。学校始创于1971年,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占地 910平方米,绿化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学校建有2座教学楼、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
学校现有13个教学班,在读学生640人,在编教师38人,教师达到本科学历的13人,占总数的30%,高级教师18人,小学一级教师 24人,(二)发展优势
1.学校过硬的教育质量产生广泛影响,牢固确立了朱集中心小学的领先地位。
2.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一支比较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为青年教师量身制定培养目标,推动个性化发展,以构建健康心态系列活动,加强教师精神家园建设,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多年来,教师在学校行政领导的引领下,勤奋耕耘,不断探索,自觉学习,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充满希望和憧憬,奉献意识、敬业精神强,整体面貌积极向上。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层次相对较高,领悟力、理解力相对较强,冲劲足。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较强,能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主动申报教科研课题,课题的数量较多,课题的质量较高。
3.重视课程改革,生态课堂构建呈现新气象。学校按照上级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足、开齐所有课程,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校本培训,转 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并通过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活动,举办乡、县级活动的大型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展示平台,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步伐,学校教学质量在本市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加快了发展步伐。学校多次承办了塘桥乡、县级的课堂教学研讨等大型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心基地学校的作用,成为本乡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的重要场所。
4.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步伐。多年来,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广阔舞台,校园文化艺术节、围棋、摄影、书法、绘画、写作、航模等学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形成浓郁的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制约因素
1.由于多种因素,部分优质生源流失,制约了学校发展的空间。2.从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因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
3.青年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4.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5.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设施设备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第二部分: 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
基本思路: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着力点,以生活化德育为新亮点,以生态课堂构建为增长点,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 品牌。
办学目标:进一步确立本校的教育质量优势,建成一所在具有广泛影响的农村小学。
师资培养目标:发挥校长的专业引领作用,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抓好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形成师德高尚、学识水平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结构优化的新型教师队伍,办学特色:以生活化德育教会学生做人,以优质的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
培养目标:把朱集中心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基础扎实,并且能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特长发展、自我完善的小学毕业生。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塑造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根据教育部通知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立足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书育人,身先示范,争作奉献。从小事入手,从小处着眼,推进教师精神家园建设,优化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以和谐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引领全体教师严格依法治教、依法从教,规范职业行为。强化师德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竞聘等挂钩,加大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培训,推进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二、切实抓好师资培训,全面提高师资质量 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规范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努力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亮点。
1.认真抓好校本培训工作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大对教师工作情况的检查力度和密度,做到定期与随机督查相结合,细化检查过程,建立资料跟踪机制。继续开展教师“教育叙事研究”特色活动,推动教育反思走向深入,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为教师快速成长搭建广阔舞台。深入开展评优课、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切实抓好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努力推进生命课堂的构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聘请教育局和兄弟学校的领导、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开拓视野,每学期的专家来校讲学活动不少于四次;每学年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组织全体青年教师进行外出观摩活动,开展与兄弟学校及友好学校的协作交流活动,创造一切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走近名师。
3.加快学历进修、学历提高步伐
根据学校确定的到2012年本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以上的目标,对教师量身定衣设定成长目标,通过报销费用、协调好课务、提供方便等途径,继续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研究生,扩大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队伍。
4.推进生态课堂的构建工程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采取定时与即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 式,引导教师学习生态教育理论,不断增强生态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紧迫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为生态课堂的实验、研究、交流活动搭建广阔舞台。通过开展“生态课堂研讨月”活动,举办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把全体青年教师推上展示的舞台,在不断实验、不断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努力开创生态课堂新局面。
三、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打造优秀的管理团队
1.两位正副校长在理论学习、专业进步、依法办学、民主决策、廉洁自律、精细管理等方面作出榜样,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创设上下一心、和谐相处、团队合作、敬业奉献、勇挑重担、追求强大、不断进取的良好氛围;校长要努力成为学习型、学者型、事业型、研究型的校长,坚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艺术,为全体行政班子成员带好头。
2.进一步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行政例会,组织全体行政班子成员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全体行政的执法执策水平;建立行政阶段工作剖析机制,努力提高行政的办事能力,提升团队战斗力;建立行政工作提示机制,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建立行政蹲点机制,搭建行政工作新平台,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扩大行政的影响力。
3.进一步加快学校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努力探索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规定,规范收费,深入推进校务公开,完善教代会机制,改革优化教师人事、分配制度,优化校园氛围。
四、学校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是完成规划的可靠保证。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 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五)后勤保障
北山小学地处李沧区政府所在地。学生来源于夏庄路以西、中心广场以北、京口路以东、大村河以南及部分东西大村庄居民的孩子,这些孩子家庭情况不一,受教育程度不同。十几年来,北山小学以其较为出色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学校现占地16.5亩,建筑面积2990平方米,共21个班,11个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及各种配套室13个,在职教师53人,在校生94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43人,专科10人,高级教师25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教学能手3人,市优秀专业人才4人,区级教学能手6人。
青岛北山小学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名师、英才济济的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青岛市红旗大队”、“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优秀数学教研组”、“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依法执教示范学校”、“青岛市课外文化活动示范学校”、“青岛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全国助残先进单位”。
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肯于钻研、锐意进取、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全校53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大专学历以上100 %。学校领导班子老中青三结合、观念超前、锐意进取、敢于争先。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精湛。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一批省、市级教学能手、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坚持“求真、求实、求新、求进”,逐步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本,生以成才为本”的办学特色。我校以教育科研为龙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承担着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形成了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造就了一支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科研的创新体系,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家长及社会的好评。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具有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科研为先导、以改革求发展”,用创造的教育培养创造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帮助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满怀信心的走向明天,把学校办成了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学园、发展兴趣爱好的乐园、陶冶情操的花园。
办学理念:围绕“面向世界求智慧,放眼未来求发展”的思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目标:走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
校风: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长为志
校训:尊师爱生、守纪好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教风:教书育人、团结协作、诲人不倦、科学严谨
学风:互相学习、精益求精、勤学苦练、不耻下问
二、学校发展思路
(一)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基本定位:
学校已经达到各类示范化学校,由于受到地域和环境的限制,已不具备进一步提升的条件。但是,面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十七大提出的坚持教育创新的要求,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学校的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我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与思考,一致认定只有抓管理、抓特色,把学校内部的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迅速发展,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二)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突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和艺术特色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北山”品牌,使北山小学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一所名校。
三、重点项目和主要措施
(一)办学条件方面
工作目标:校园环境优美,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资金的使用规范,硬件、软件的设施逐年改善,创建省艺术示范学校。
2011.8-2011.7:学校塑胶操场建设及附属3个小院建设;改造9个配套处室(包括地面内墙粉刷、墙裙、内设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外墙粉刷。
2011.8-2011.7:学校教学楼、实验楼楼梯走道铺设、饮水工程改造和建设三个洗手间
2012.8-2013.7:创建省艺术示范学校、各艺术专用处室建设
工作措施:
1.服务意识——后勤工作树立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提供一流的服务。
2.岗位意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考核力度,发挥后勤人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保障功能。物品的申购、领用、出借、赔偿、报损有制度、有记录。防火、防盗设施到位,维修及时。资料归档及时。
3.合作意识——树立大局观,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
4.经济意识——严格校产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管、使用责任制,提高利用率,降低非正常损坏,杜绝浪费。严格财经纪律,清财理帐,合理使用资金,履行节约。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持续发展的实力。
5.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防范意识,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排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办好食堂,不断提高食堂质量,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二)师资队伍方面
工作目标:加强教师管理和岗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通过三年的努力,按照择优引进、重在培养的原则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本科学历和小学高级教师队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市级名师2人,区级名师10人。
2011.8-2011.7:规范校本培训机制,以领雁工程为契机组织全校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
2011.8-2012.7: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校本培训与联片研训的实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教坛新秀和校、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督促全校教师实施“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
2012.8-2013.7: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探索晚上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和实绩评价机制。全面测评教师“个人三年专业成长规划”达成情况。教师本科学历率争取达到90%
工作措施:
1.加强师德教育,发挥师表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规范教育行为。加强教学环节考查,注意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3.加强岗位自学,开展“五个一”(每期精读一本理论专著、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年研究一个课题、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案例)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提高。
4.搞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要求每个教师精通本学科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教研动态,熟悉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提高教师水平。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上课、评课(或观看他们的教学录像),拓宽教师的视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组织教师到名校参观学习,参加市内、省内举办的教学研讨会、培训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倡导资源共享。并通过定期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定期召开教育教学经验研讨会等活动,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把“目标导学”引向深入。
四、实施规划的策略和保障措施
1.上级支持
近几年来,区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我校硬件配套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办学过程中,也同样离不开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2.制度保障
健全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实施以人为本的精细化管理,根据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将各种管理力求规范化、科学化,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
3.经费保障
教体局按时拨付办学经费,学校周边单位资助,学校自身加强资金的支出预算,以确保每一笔的投入都能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4.社会认同
对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 专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 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 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第二,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个良好的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第三, 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活动, 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创造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基本特点。这些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 必须经过专门训练, 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达到教师专业资格法定标准, 成为专门人员, 才能从事教师职业。所以, 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 至少应是一种正在成熟过程中的准专业。第四, 特殊教育则是以残疾儿童少年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较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 不仅要掌握普通教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 还要掌握残疾学生身体、心理教学训练方法, 以及医学、康复、保健、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并具有对残疾学生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价及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 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门职业。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 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残疾问题, 是世界性问题, 据资料显示, 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的残疾问题, 而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共有6 000多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 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 其中男性占50.03%, 女性占49.97%。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人, 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70多万人。可见, 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需要众多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抽样调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06个教学班级, 平均每所学校有13.73个教学班级, 共有20位专职体育教师, 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33位专职体育教师, 每位专职教师平均要完成10.3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 已远远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的规定, 而专职体育教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51.28%, 另外还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 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 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8.72%, 可见特殊教育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二)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 具有中师学历的教师占10.34%, 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8.97%, 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0.69%, 没有特师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在上述统计数据中, 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由原来的中师或大专学历经过函授或自考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 可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 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48%, 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2.07%, 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45%, 没有特级教师。显然,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 这充分说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三)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业认识偏差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优劣, 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造成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不容乐观的各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高校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待遇偏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次, 大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的, 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从事特殊教育体育工作非常吃力, 在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 总认为是临时的, 专业化思想不巩固。第三, 从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 特殊教育不仅是身体的劳累, 更多的是心理压力较大, 结果有54.5%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 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四)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特殊教育是一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科, 它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残疾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既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 还要掌握必备的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肢体语言等。据调查, 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较少, 培养的教师不仅不能满足数量上的要求, 而且教学工作能力较差, 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群体活动的开展, 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 政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系到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办好特殊体育教育, 首先要有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因此,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制定有利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法规, 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及福利待遇, 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 才能加快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
(二) 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岗前培训
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 不断使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学校在引进教师时, 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选拔人才, 尽量引进受过特殊体育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教育人才, 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科研力度。
二要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一般来说, 被招聘的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 他们具备基本理论知识, 缺乏教学实践, 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就很难适应工作。尤其对特殊教育来说, 那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大, 他们不仅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 而且面对的是有较大差别的残疾儿童, 常常看到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一筹莫展。因此, 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 是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拓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1.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多年以来, 我国普通高师院校都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 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最佳体制和渠道, 承担着培养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将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现状的最佳举措。
2.在体育院系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目前, 我国高等体育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师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 具备培养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的能力。
3.在教育学院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近年来, 各省、市教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 在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可根据个人学历、层次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进修方式, 是解决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职称学历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的有效渠道。
(四) 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制度
在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格条件》中明确要求, 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实行双证书制度 (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 是教育系统内的一项人事制度改革, 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这将有力促使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有志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 能尽快拿到进入特殊教育行列的“通行证”。
四、结语
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是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理论指导下, 全面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只有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拓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渠道;大力推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将担负着增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短缺、知识结构不合理、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较差等问题, 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证, 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 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丁勇, 专业化视野下的特殊教师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10) 69-73.
【特殊学校发展三年规划】推荐阅读:
学校工会三年发展规划06-04
慰问特殊学校策划书10-09
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心得06-07
特殊学校老师工作总结07-13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10-12
特殊学校音乐教学计划10-23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工作汇报05-27
湛江市特殊教育学校06-11
特殊学校助残日活动方案06-27
特殊教育学校健康教育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