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网络的建设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网络的建设(精选8篇)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1

【摘要】网络话语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语言与交流方式,高校学生以网络话语为媒介,在网络环境下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以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哲学视角下高校网络德育的话语体系建设,对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话机制以及提升德育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哲学视角话语体系

一、引言

话语是人们书写或者表达所依赖的语言,其存在于解释活动与理解活动中。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通常以话语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媒介与桥梁,教师以书写或言语的形式向学生传达道德等德育内容的重要性与思想,学生以对德育的理解为基础与教师进行话语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理解为导向形成一种交流机制,这种机制所依托的正是话语,因此话语是实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理解、达成共识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话语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德育教师通过德育话语可以顺利开展其教学任务,完成教学指标,实现自身作为德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在高校的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德育教师能否一定高度的话语权、能否经由自身的话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话语能否得到被教育对象的认可与信服,是教育主体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话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话语本身就是社会权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权力下的产物,话语的垄断即意味着权力的独霸,话语的拥有即意味着权力的拥有,话语的缺失则意味着权力的丧失。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话语权力是影响德育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教学任务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高校应高度重视德育话语权的分配与利用,充分保障德育的成效与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步扩大与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2G、3G、4G)建设的日益完备,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任何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通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访问到互联网上共享的各类信息与数据,也能以网络为媒介尽情表达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与认知,这种借助网络技术表达或宣泄自身的思想与态度的模式即新一代的网络话语时代。网络话语与传统话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传播媒介、传播速度、影响力等均非传统话语所能媲美,这种带有青年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话语依托高校学生得以迅速传播并广为接受,为高校德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二、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与重申实践的重要性,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教育主体与被教育者双方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以话语作为德育传播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媒介,保障二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话语能够合理均衡分配,进而在德育所传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强化德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因此,德育教学应当注重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学,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与对接关系,进而使得德育教学走下理论化、抽象化的神坛,走向实践的现实论域。

现阶段我国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话语权失衡现象,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本应处于重要地位的被教育者所拥有的话语权不断被弱化,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德育教师所传递的理论知识,而无权表达自己对于现象或现实最主观的想法,沉重的教学任务给德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转而施加到学生身上,形成对学生思维与思想的束缚,话语的失衡与重心不稳使得德育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杀,极大地违背了德育教学挖掘学生潜能、释放学生天性、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初衷与目标。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德育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强化学生的话语权,注重生命的个体化表达与成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与成长机制。

三、哲学视域下网络德育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网络话语面向的用户群主要以高校学生为主,高校?W生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化技术使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学生借助各类社交网络平台与移动终端可以极为便捷地发送与接收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信息在互联网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共享与转发,具有极大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如何以哲学为指导思想与理论支撑,借助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打通德育话语的教材、学科与教学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德育教师、学生之间高效的沟通机制,实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本化培养,是建设高校网络德育话语体系的关键所在。

1.加强网络话语的研究,消除网络话语差异。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环境是其释放自我的新天地,能够为其带来乐趣与满足感,满足其对个人情感宣泄与社会交往朋友圈扩张的需求,在这样的情感需求与社会需求下,大学生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快速掌握网络环境,快速融入到网络环境与网络文化中。而对于德育教师而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融入能力较差,甚至对新事物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网络话语,导致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话语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无法有效、敏感地捕捉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不利于学生德育成效。因此,教师应当抱持着学习的心态融入到网络环境中,充分吸收网络环境下属于高校学生的青年亚文化,深入理解网络话语的内涵与符号标志,掌握在高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话语,适应学生的网络交流方式,然后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网络话语,以寻求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真正走近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实现以网络话语为依托的心灵交流。

2.加强网络话语策略的研究,平衡德育话语权分配。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学生借助网络环境发展自身的文化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了话语权独霸,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权威与话语力量,德育教学的成效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德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网络表达方式与接受习惯的研究,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话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德育课堂中,使得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引导、平等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打破学生对教师独霸的不满,形成互动式的平等对话方式,使得德育课堂的话语权能够均衡分配。

四、结论

网络话语的出现代表着新一代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高校德育教学而言,网络话语能够为高校德育教学提供更为丰富且多样化的手段,推动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深入变革,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新型渠道。

参考文献:

[1]齐尚晓.公共生活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转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01):99-104.[2]孙金晶,丁慧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J].学理论,2016,(12):238-240.[3]徐志刚.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2):62-64.[4]张翠萍,董瑞军.基于生命哲学的高校德育话语体系建构[J].学术探索,2015,(06):143-146.基金项目:

1.本论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常态下基于校园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B04)。

2.湖南省教育厅2016年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互联网+德育”模式创新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550)。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德育,“三贴近”原则,新方法

网络环境下, 信息消除了地域和国界, 各种各样的言论和观点铺天盖地。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 往往无所适从;面对网上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 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困惑。这就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网络德育建设。

一般认为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 与现行德育相比, 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和超时空性等特点。网络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 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是学校德育的延伸, 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探索网络德育教育的新方法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高校网络德育应坚持“三贴近”原则

1. 贴近实际。

网络德育在内容上应当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网络德育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立足实际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大学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求知欲强, 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生活。因此, 网络德育必须密切关注时事政治,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适应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要求, 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当前,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 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关注。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深入了解研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 澄清模糊认识, 解除思想困惑。

2. 贴近生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建设不是要求我们脱离生活实际, 反而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尤其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调查实际情况, 发现并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 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德育工作者应当善于从中挖掘生动事例和感人事迹, 通过网络加大宣传, 以此激励大学生乐观向上, 奋发图强, 使网络德育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

3. 贴近学生。

高校网络德育贴近学生, 就是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意愿, 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更好地促进他们成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 以提升学生的境界、实现学生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时时处处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网络德育的本质要求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纪教育。在网络世界中, 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得尤为充分, 因此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贴近学生, 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实现学生的切身利益, 高校的所有工作, 特别是德育工作要始终着眼于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网络德育的方法探索

1. 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

在校园网络建设中, 应该为德育设置专区, 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各项内容都充分地体现其中。德育网站既是网络思想工作者的教育手段, 又是网络德育的教育工具, 因此, 高校领导及思想工作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 不断更新完善, 使其功能充分发挥, 收到理想的效果。

德育网站应该功能齐全, 这就需要学校动用各种相关资源, 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 开发有校园特色的网站板块, 努力把“两课”教育融入网络, 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传播性等优势, 在网上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但是过于单调的思想政治宣传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反感, 要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就要探索网络德育教育教学的新方法,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 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疏导讨论的方法, 使网络德育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方式, 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另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高校间的联系, 学习比较成熟的德育网站的经验, 比如像“清华红色网站”这样的专门宣传邓小平理论的网站, 还有像“北大在线”、“北大青年”这样的既坚持正确导向又能体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的网站, 它们的成功经验都可以为其他高校学习和交流。如果能够进一步突破技术限制, 形成全国各高校互联互通的德育网络系统, 则既能体现地方特色, 又能实现资源共享, 那么将会更大地发挥网络德育的作用。

2. 培养网络德育专业工作者队伍。

高校德育网站建设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 但是网络德育工作绝不是单纯性的技术性管理, 而是集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 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专业人才队伍, 使他们成为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专业的网络德育工作者必须成长为一名“专家”, 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 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时效性。

高校应加强对网络德育专业工作者的培养。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 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 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设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所以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培训要具有针对性, 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 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 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 增加教育信息容量, 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高校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 应当顺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到网络上。目前不少高校已开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 但建设速度还比较缓慢, 内容还比较简单, 往往只是上传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教材、练习题, 也有的高校上传了部分讲课录像。为了发挥网络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作用, 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 挑选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老师讲授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 使大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要上传丰富的参考书、参考资料, 以满足有网上阅读习惯的学生的需要;要定期开展网上答疑, 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在线辅导。另外, 还应该展示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增强思想理论课的文化含量。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网络德育不是单向的宣传教育, 而且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一切工作都是无效的。所以我们还应该采取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发挥主体作用。例如, 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德育网络, 学生活动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 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 激发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使德育网站成为学生网上的精神家园。另外, 还可以在网络上设置电子意见信箱, 倾听学生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对老师在教学方法、内容上的一些意见和要求, 使德育网络成为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阵地,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5. 加强网络管理, 把握正确导向。

网络德育具有较强政治性和导向性, 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慎重对待, 防止出现政治错误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网络德育工作者在网上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时, 要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对于有益的信息, 要积极推介, 扩大影响;对于不同的声音, 要进行甄别、分析, 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有害的信息, 要坚决予以删除, 决不允许其流传、泛滥。

从学生角度来讲, 由于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 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 他们在其他网络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文明、不道德, 甚至是违法现象, 所以我们在网络德育教学中还应增加“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等相关内容, 在网上与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大讨论等活动,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 使他们能够依靠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另外, 加强网络管理还需要建立网络德育工作管理制度, 以保证网络德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领导、部门主管、网络信息员的岗位责任。

网络环境下呼唤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 为了适应网络条件下的社会, 德育教育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和改进。高校网络德育教育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意义重大,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肖光荣.论虚拟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3) .

[2]尚元东.大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 2008, (6) .

[3]张晓明, 李爱民.试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德育[J].湖北社会科学, 2001, (9) .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建设; 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223-01

一、德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概念的出现,从教育史上看,始于中国近现代教育,并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在中外教育史上,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决策、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概念均曾单独或并列使用过。1957年毛泽东正式将德育同智育、体育概念并列起来。

20世纪80年代,德育内容不断的丰富,出现了广义的德育概念,并逐渐在政府文件和教育工作中使用且推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我国《若干中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学术界对德育概念的界定,结合我国德育工作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帮助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我国的中学德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法制、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网络传播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已经根深蒂固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功能,网络传播对中学德育建设的影响都是客观存在的,探究网络对学校德育建设的影响也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内容。

针对网络传播对中学德育的影响,既有积极面的,也有消极面的。本文主要从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来探索出对策,如:因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因网恋而影响正常人际交往,因网络游戏而传播暴力血腥等负面能量。当然,父母、教师对于网络问题所持得一种戒备态度,也使得利用网络传播进行德育教育陷入尴尬境地。当前,很多偏远乡村中学禁止学生使用网络,或城市中学的教师、家长不引导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这些做法都不利于青少年认识和了解网络,也导致学校和家长针对学生上网的行为一味地采取防、堵的方法来应对,但最终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的上网欲望增强,甚至使老师、家长、学生三者关系出现裂痕。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十分重要,全面认识网络传播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也应该成为当前开展中学德育的重点。

三、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建设对策

(一)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中学德育工作机制。

中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十分重要的阶段,网络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型重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我们德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新方向。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创办有“红色网站”的学校早在2001年就多达250多所。学校可以在网络上开设形式、内容都很丰富的栏目,把教学管理、班级工作、思想教育、团队活动、科技创新等放到网上公开;组织相关的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络活动;邀请专家、教授、名师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很好的管理模式。

(二)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传统的中学德育工作者难以适应,需要通过教师培训,使那些不适应的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做到电脑操作得心应手、熟悉网络技术和各类软件的应用,树立依靠科学技术增强中学德育工作生命力的观念,自觉地把网络技术应用于德育建设工作的实践中,从而加强德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

网络环境下开展中学德育建设,是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以网络环境为依托,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观、思想和行为方式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品德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因此,中学的德育工作必须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网络德育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融入时代、贴近学校、贴合学生实际。

(四)改进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方法。

1.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的隐蔽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辅导提供了便利,可以在学校网站主页开设“心理课堂”,就中学阶段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专业应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2.引导中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选择,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当前德育仍然是教师在发挥主要作用,这很难充分调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也难以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的提高。通过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或参与设计各类德育活动,鼓励学生在对多元信息资料进行整合、筛选时融入自己的想法,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德育学习的趣味性,从而在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

3.增强中学网络德育建设凝聚力。

中学生的德育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构建出协调一致的中学德育网络系统。如: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网络德育观的科学引导,以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益和水平;建立家校联系电子邮箱、家校交流QQ 群,学生和教师可进行网上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相关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由学校出面来争取政府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不良网吧,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开展中学德育工作需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对德育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理性的认识。育才先育人,德育是首位。在今后的中学德育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网络及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功能,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大胆探索和实践,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为德育工作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简介:李俊蓉(1987.10-),女,汉族,四川省阆中市人,在读研究生,教育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 篇4

[ 2005-3-11 13:42:00 | By: 老同学 ]

推荐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多媒体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它快捷地传播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迅速地改变着世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我们在客观地承认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加紧对其他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积极推销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并形成了一股凶猛的不良信息浪潮。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在我国,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

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应该说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们所能检索到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尽管有一些关于加强对学生上网教育、培养学生网风和网德教育的文章,但关于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系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认为,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构建网络德育的内容、方法、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学校局域网系统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教育现代化环境下一种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和途径。它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网上德育基地等内容,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载体,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本课题的研究以信息学、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为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借助多媒体和局域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多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者在预先对学生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发展需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氛围下进入虚拟社区活动,进行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使受教育者表露真正的思想、观点,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通过网络德育资料库、连心桥等栏目的建设,使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等正面教育的声音成为网络信息中的主旋律。通过网络热线等栏目的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小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风”与“网德”,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网络自律的能力,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四、研究内容

1、网络德育资料库的建设研究

2、网络德育活动课开发研究

利用网络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网络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更为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的体验提供了便捷条件;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创办自己的电子刊物,这些刊物,图文并茂,显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起到了对其他学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班会的网络运用,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班级网页,并成功运用于主题班会,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取得良好的效果。

3、网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4、雏鹰网校的建设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原则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网络德育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德育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如此,方能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趣味性原则:网络德育资料库、网络热线、网络德育课的建设与应用,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资料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提高道德水平。

3、活动性原则: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要通过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内化和巩固积极的德育情感。

4、交互性原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意志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六、研究对象

以本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打乱原有班级、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安排

七、研究步骤:(研究时间两年)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3.4----2003.5)

1、组织调查、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上网情况;

2、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3、课题论证并进行修改。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3.6---2005.7)

1、2003年6月,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2、2003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总结,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5.7-----2004.8)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召开鉴定论证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开展活动的原始材料;

3、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案例及撰写的论文;

4、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负责人:范丽英天宁小学副教导(分管德少)总辅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职责:(1)、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4)、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小结,直接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5)、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教案、录像、反思、案例分

析、活动照片等)。

课题组人员:

汤燕萍天宁小学团支部书记二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吴李英 天宁小学五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罗国明天宁小学六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张志华天宁小学四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许虹燕天宁小学三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龚关珍天宁小学一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郑建明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张宏伟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全体班主任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

1、天宁小学是嘉兴市教科研基地、海盐县教学研究基地、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嘉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嘉兴市文明单位,海盐县教科研先进集体,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保证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所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过市、县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课题负责人曾担任海盐县教师基本功培训《教育组织管理》指导老师,获得过省、市、县少先队优秀“十佳”辅导员,市、县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性,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无论从教育教学硬件,还是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我们认为本校基本具备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 篇5

2.1 网络信息污染对社会价值观教育的冲击

2.1.1 网络色情对健康性伦理教育的冲击

由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存在着的差异,有些发达国家主张性自由和性开放,色情信息在网上流传被认为是合法的,网络的全球化又使各种黄色信息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的大小网站。据有关人士调查研究,网络上除学术信息以外,其他信息的47%都与色情有关。虽然黄色毒害很久以来都是社会重要病毒之一,但网络使色情内容声形相融,并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再加上网络传播不需花费大多成本,安全性又高,许多大学生都是无意间就接触到这种俗称“电子海洛因”的网上黄色信息继而受到很深的伤害。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加上从小到大很少接触关于性的健康教育,所以对它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如果让他们接触到很多不良的色情内容,将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非常大的危害。据美国某大学调查,该校通过网络观看色情视频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这严重破坏了学校本有的学术氛围。日本网络公司中有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在从事色情服务,他们通过将外国的色情出版物重新包装后到网上传播,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可以说,网络色情的泛滥,正在猖狂的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给我国健康性伦理教育将带来巨人的冲击。网络色情传播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扭曲他们的心理,甚至导致他们走向性犯罪,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高度予以重视。2.1.2 网络的暴力和虚假信息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目前的软件市场中,有95%以上都是游戏软件,而网络中的暴力语言就是在游戏里出现为多,在网上虚拟的各种暴力游戏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的用各种暴力工具杀死自己的对手,胜方可马上获得各种赞誉和奖励。游戏中的“杀手”不仅没有因杀戮受罚反而因此获得奖励,对游戏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替代现实心理的过程,甚至到他们企图把虚拟转变为现实,这无疑会造成不小的危害。据相关新闻报道:制造1999年4月20日美国某州的中学校园发生一起枪杀案,作为凶手,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博莱克,就是因为过于沉溺在网络暴力游戏中无法自拔,导致以游戏作为模板策划了他们这起犯罪事件。于此同时,网络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它们给诚信等社会价值观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人们的诚信意识有所下降。据报道,南昌某女大学生王某利用互联网用网上贩卖笔记本电脑的名义诈骗南京博士生赵某,在骗得4500元之后,王某在网上的论坛里不仅对自己精心设计的“网络诈骗”供认不讳,甚至还在网上对赵某大加嘲笑和挖苦。在网上更是出现了很多不法分子和恐怖分子,他们伺机利用互联网来迅速传播他们的歪理邪说和各种指令,捏造事实以诋毁我国的方针政策,引诱数很多无知的群众上当受骗。这也使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2.1.3 恶性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认知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它拥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虽然有大量知识信息,但同时它也成为撒播很多恶性信息的垃圾场。以往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这些媒介传播出去的内容往往要经过很多人的检查,自己过滤后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都会被删除掉。而网络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很多,阅读者只需找到网址,便可随时看到任何媒体的任何内容。伴随着各国报纸、电视等媒体施行网上浏览,各种社会思潮、各国政党的不同意见在网上大打“口水战”,甚至一些诸如“自杀方法”、“泡妞技巧”等下流庸俗的信息和赤裸裸的语言也会在网上畅行无阻,导致网上信息的混乱不堪和严重污染。而这些有害、恶俗、虚假的信息对那些分辨能力弱,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成熟的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据某些研究表明,有大约五分之三的大学生上网时会无意中接触到色情信息,而接触过这些信息的青少年中九成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大大增加了青少年的犯罪几率。

过去担心信息量少,现在网络资源共享,信息量过于丰富,常常使大学生无力判断真伪,乃至不知所措。据统计,1983年以前全球数据总容量为3.1亿条,1984年达到10亿条,1995年达到81.6亿条,2000年达到100亿条以上。以前,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都是由国家掌控,从而使舆论导向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然而网络的飞速发展却打破了原有的党和国家的控制局面,使舆论导向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和失控。这主要因为我们对网络这个新生事物缺少充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在管理上存在缺陷和缺少主动性。另外从技术层面上理解,网络功能的独特性是造成舆论导向出现偏差和失控的直接原因。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不同点在于它大大增强了个人或组织发布、交流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又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冲击

2.2.1 西方网络文化消解着大学生传统人生观 网上就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除了本国传统文化外,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西方文化。西方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量,但另一方面,西方网络文化的负面信息正在消解着大学生传统人生观教育。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西方网络文化,就会受他们思想的影响,经常不自觉的按照西方网络文化观点去认识和了解社会。逐渐的他们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接受西方人生观。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会变得消极,人生目标狭隘,伦理观念错位,人生态度随意等。那些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消解。西方网络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慢慢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里,导致他们逐渐走向自私的深渊,慢慢远离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2.2 西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冲击

由于网络中呈现出的文化有虚拟性,它可以消解大学生原有的道德行为约束力。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在道德意识方面所传播的多是道德主体自我化。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屏幕前的到底是什么人,这样大家可以轻易摆脱现实生活中的所有道德约束。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规范主要靠网友自身的信念来约束,个人素养因此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介于成年和未成年人之间,他们的自主观念比中小学生强,做事冲动,没有真正形成道德自律,在网络环境中成长又十分容易越过有限的道德自制力,造成网上为所欲为的局面。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这甚至包括网络犯罪。西方文化中宣扬的“自由”观缺乏责任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给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不小的困难。2.2.3 西方网络语言对汉语的冲击

由于网络最早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它的构成和特征都是和西方文化相符的,并且操纵他们的也是美国为首的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以英文必定是网络上的主流语言。网络上大肆传播的信息也主要源自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因此,要想熟悉网络必须懂英语和适应西方的思维方式、了解西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网络化的过程更像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过程,甚至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网络渗透的过程,通过网络进行殖民。当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再把自己的语言当做这个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而任由其他语言所替代的时候,那么它可能会导致国民使用本民族语言能力的下降,更严重的是会产生民族个体殖民心态的萌芽。在复杂的网络文化世界,汉语只占网络信息总量的百分之一,而在这百分之一的界面里,也是汉字、英文混杂,稀奇古怪的新词和象形符号充斥页面。网络语言已把古老精致的汉语翻了个底朝天,汉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作为主要网络群体的大学生更是这种语言污染的传播者和受害者。为了上网方便和在网上展示个性,他们以牺牲传统语言为代价,创造应传播着具有网络特征的个性鲜明的网络语言,大学生就这样在英汉混杂,充斥着稀奇古怪的符号的网络环境中,乐此不疲的是有网络语言进行表意和沟通,久而久之他们会忘记怎样正确使用汉语,同时也会失去对民族语言认同和学习的兴趣,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是非常危险的。这应该受到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2.4 西方网络文化引起我国大学生性观念、性态度、性行为的变化

在众多影响大学生思想的西方网络文化中,首当其冲的莫过于西方开放的性文化。在西方,网络性文化受“性解放”思潮影响,大力宣扬性的自由和解放,它在西方网络文化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大学生的性观念、性道德、性行为,正在这一观点的冲击下 渐渐远离中国传统观念。随着西方网络性文化的侵入,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出现严重偏差,他们强调“性”的开放性,认为性与婚姻、责任无关,在行为上体现“性”的无社会性、无责任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性取向与行为上对社会规范超越,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对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高校德育工作困难重重。

2.3 网络对高校德育方式方法的冲击

2.3.1 网络对以往德育教育方法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随之面临的挑战是全新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和虚拟变得模糊起来,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这种虚拟空间的存在使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和失去理性。然而,面对网络的挑战,高校德育教育却远远落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最近几十年,我国高校德育一直比较关注以往的德育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法。因为德育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很多有所接触,所以德育教育一直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不发表言论,师生很少互动,德育效果自然不佳。而开展课外德育活动,也主要是以听报告、参观记念堂等单一的形式进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也不强,无法触动学生的思想情感,德育只能形式化。然而,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许多问题是需要被指导的,如学习动力和未来发展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他们对学校和生活问题的迷茫和困惑需要德育教师的帮助。但长期的单向教育,使他们不愿意与老师交流情感,德育工作很多达到实际效果。

而网络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可以不在乎身份和地位自由的表达思想,在自由平等的虚拟环境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网络上显示出充分的活力与积极性,他们的许多思想道德心理问题在网络互动中充分显示出来,这对德育以往的单向灌输法提出了挑战,需要德育工作者提高警惕。要学会借鉴网络的沟通技巧,将大学生在网上的积极主动性引入到整个德育过程中去,加强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2.3.2 网络对传统德育形式的冲击

很久以来,我们都是以传统思想教育为主流,为高校德育服务。而传统思想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人物教育和理论教育两大类,人物型教育主要指楷模教育,通过宣传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等光辉业绩和他们的思想行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理论教育则包括民族传统和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原则、阶级觉悟等教育内容。传统德育形式与内容相适应。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传统思想教育都出现了明显的僵化,如传统思想教育维度的有限性、速度的缓慢性、手段的简单性、内容的乏味性等均无法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需要。

现实大学生中的心理事实表明,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对他们来说已没有了新鲜感和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追求新奇时尚的东西,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仍用传统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讲台上你说你的,在讲台下他却做他的,你在上面讲完了,他在下面什么都没记住。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的传统教育显示出明显的僵化和滞后。不论是内容的滞后,还是方式方法的滞后,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和对待。

2.3.3 网络客观上降低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

目前,我国己经建立起了庞大的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校的党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思想教育教研室、心理咨询室等都可以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要想做好德育教育,就要把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并且网络的发展,使我国对德育队伍的现代化素质要求日益增强。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深,这更加需要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德育工作者,面对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她们在政治思想方面、观念意识方面和业务能力方面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下降,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他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素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好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另外高校的一些科技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的责任,为大学德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2.4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挑战

从心理学上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成年初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有很强的转型性。他们在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内心世界变得复杂,既不想中学时直率单纯,也不想成年人成熟稳重,他们容易冲动,并且极端。在自我意识方面,自我意思很强,但控制力却不够强,这个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在接触网络时,并不能很好使用这项技术,因而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并且从社会性的角度而言,大学生虽然正在长大,但并不成熟,他们对其社会角色及责任、义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这就是在网络这种新兴事物面前缺乏足够的自律性。在大学生中,由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时有出现,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多加重视。2.4.1 网络使大学生产生人格障碍

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它的虚拟性和广泛性是人们很容易在为人处世上得到满足感,甚至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网络可以使现实中的乞丐变成网上的富豪,也可以使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变成网上的风云人物。网络可以使人们在虚拟世界里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网络让人们感到快乐,久而久之,人们会慢慢迷恋于网络世界。而大学生还处在学生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接触现实社会,学校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对社会中很多现象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尤其是在社会阴暗面与人生挫折面前,他们更是会感到惊慌、无所适从。这就使他们在心理上宁愿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选择逃避现实生活,这样势必减慢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导致其人格障碍。2.4.2 网络诱发了大学生的“信息综合症”

网络提供的全新的信息环境中,网络信息的增长率和信心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大学生并不能很多的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有些学生的无节制上网,导致陷入到了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无法自拔。信息的剧增引发了大学生的“信息综合症”,即他们对诸多信息的处理不当,枉耗时间、浪费精力、身心疲惫。由于面对大量信息不知所措,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信息的吸收不良,也导致他们学习倦怠,无法集中注意力。

2.4.3 网络人际交往导致大学生人格分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虚拟性,即网络是除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世界。虚拟与现实的对立就产生了人格的特殊分化。大学生在慢慢走近社会的同时又对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尚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这就使他们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分化明显。

互联网的交往方式具有广泛性,人们可以在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员中选择交往对象,同时可以和其中许多人交往,网上的人际交往不受任何限制。在网络上人们不在乎对方的身份,也不担心对方会泄露秘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害,正是这种独特的优势,使他们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网络交往中,尤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是选择逃避现实,选择在网络中完成虚拟的完美人生。就是这种对网络的迷恋是很多大学生染上“网络毒瘤”,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同时,网上没有任何责任无所顾忌的交往,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远,产生了道德冷漠现象。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异化现象,网络中那种缺乏真实情感的人际交往,容易使大学生变得孤立、冷漠。而大学阶段又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旦产生心理异化现象,就容易脱离现实、与社会敌对。

2.5 网络对高校德育内容的挑战

我国的高校德育一直以来都是以“三观”为主要内容,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高科技网络技术,超越国界,畅通无阻地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这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对高校德育的内容形成了严重的冲击。2.5.1对传统德育内容形式的挑战

在以往的高校德育中,德育内容的形式是平面化的,静态内容较多,形式相对狭窄。但是针对性强。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一致,导向性强,教育者可以根据既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选择相对应的教育内容,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但是,进入网络时代后,大学生通过网络听到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党的政策和方针,而是来自于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消息;他们接触的除了本国传统文化之外,更多的是世界文化的交融。面对这种全球化的交融和信息剧增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大学生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在接受内容上往往辨不清真伪,结果导致判断力的下降,使高校德育变成形式上的教育。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强调过,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己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极力掌控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极力向中国等东方国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如果高校德育的内容在形式上不从平面化解放出来,大学生经历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可能在网络上被瓦解和替代。2.5.2对传统德育内容内涵的挑战

网络使德育内容的内涵由通俗化逐渐走向了科技化,作为一种历史必然,网络凭借着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内容的内涵起着重要作用。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等其他现有众多媒体的所有优点,具有整合优势并采取相对独立的形式。网络上的内容包含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但同时,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信息传播的掌控者,英语在网上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西方文化也是网上的主流文化,这表明,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新殖民主义的挑战。这是对我们传统德育的巨大冲击。因为网络的超大信息量和其本身固有的特质,德育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较以前相比,它也具有了极高的科技含量,德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具有高度客观性和可选择性。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各种知识,他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创新高校德育的内容,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新要求,进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则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5.3 对思想内容的冲击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6

论文摘要:网络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开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论文关键词:网络;德育工作;机遇;挑战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也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先遇到的是晚自习包机的问题。学校允许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问到机房学习相关课程,因为学生要练习打字、熟悉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仅仅依靠每周的四节课是完全不够的。所以学校的制度完全正确,但真正执行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晚自习时我到机房去,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是在练习打字,大部分都是在打游戏、聊天、看电影。我要求学生必须练习打字,不能玩其他的,学生们无奈地打开了金山打字通,但很快我又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障眼法”,你去看别的同学时她马上又开始于自己喜欢的事了。有个同学还说:“老师,你的qq多少?我把你加成好友吧。你也找个机器坐下,咱们聊聊天吧。”我说:“想聊什么咱们现在就能聊,还用qo干什么?”那学生说:“那不一样呀。”她的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呀,学生都爱上网聊天,就是因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垦,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会有别人去干涉,去批评指责。那么中职学校的教师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何不采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抱着这种试试看的心理,第二天我在班级公布了qq和电子信箱,欢迎同学们给我留言,说心里话。随后,我又让班里的一位同学建了一个网群,把大家的qq都加进去,方便交流、联系。以后,我有时间的话就会上网看看学生有没有给我留言,遇到学生就和他们聊几旬;有什么好的文章就贴到群里,让大家都看一一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哪个同学最近有什么情况,我就单独与她私聊,指出她的问题;有时候也说一说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期望。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效果还真不错。很多学生愿意在网上与我谈心,告诉我一些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我适当地进行开解、劝慰,学生和我之问的关系竟然越来越融洽了。

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任何事物都不是单方面的,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同样也要学会利用这把宝剑,让网络成为帮助教师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德的利刃。因此,网络对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网络条件下如何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有专家提出要像“大禹治水”一样,该引的引,该堵的堵,要为我所用、困势利导。关键是――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一、机遇――利用网络阵地。开辟德育教育新天地

1.建设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站和德育网站

怎样才能建设好学生喜欢的校园网站和德育网站呢?答案同样很简单,让学生自己来建设、维护、更新网站!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自己建设的网站,同学们当然会去捧场的,而内容自然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学生自己建设,会把网站搞成什么样?别担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教给学生,他们会慎重思考,不会乱来的,当然,为保证质量,德育老师也要适当把把关。

2.鼓励教师开辟个人网页和博客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自然是教师、班主任。学校应适当鼓励教师开辟个人网页或博客。在这里老师们可以把自己教学中感受记下来,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章推荐给别人,可以把好听的歌、好看的电影放在上面,也可以把自己讲课的教案或课件放在网上,甚至可以把作业放在网上,让学生在网上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来了解老师、认识老师、与老师沟通交流。而在浏览这些老师的网页或博客的时候,自然就潜移默化的受到了道德熏陶。

3.开设班主任电子信箱

班主任在网上申请电子信箱,将之公开给家长、学生,可以使联系的方法更快捷、方便、及时。这个电子信箱,可以解决学生、家长的疑难问题,有了这个电子信箱后,学生可以在一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上采取写信的方式向班主任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如我班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外打工,家中只有七十多岁的外婆看家。父母只给他钱,对她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无暇顾及。她本人又性格内向,孤言寡语,她的眼睛又高度近视。所以她觉得自己比别人笨,学习很用功,成绩却很一般,感到非常自卑和痛苦。是班主任电子信箱的开设,使她鼓起勇气向我说明了一切。我有针对性地用e―mail方式给她回信,鼓励她树立自信,也经常找她谈心,关照其他同学多照顾她,又让她担任班级的劳动委员,与同学多接触,为班级做贡献。让她感到大家的关心,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解开了她的`心结。

二、挑战――对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教育技术的考验

1.要想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剑客”自身的武术修养了。因此,这无疑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现代教育能力的考验。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手段,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能,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比如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这就要求学校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这也需要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同时也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大,工作时间更长。也可以说,教师是更辛苦了。

2.网络只是工具,不要让主体被工具异化。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是非分辨能力,给学生树立一道防护墙。也就是既要“引”又要“堵”。用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又要适当杜绝学生接触不健康的、不良的网络垃圾,同时还要避免网络对学生心理、性格和人际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7

网络虚拟性及其发展规律

要做好网络德育的发展规划,首先需要认识网络空间和网络生存的特点和规律。与现实空间和现实生存方式相比,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由此也形成了网络空间独特的发展规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是由网络的“数字”结构决定的。在网络中,一切事物都是由符号代替,因此,尽管在虚拟空间里有各式各样的社区,在这些社区中“生活”着各种身份的居民,这些“居民”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也要生活、学习,同时进行着相互交流,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但这一切都是虚拟的:场景、人、物,甚至人的表情都是用数字和符号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互动。网络的虚拟性又决定了网络具有隐蔽性、开放性和超时空等特点,从而使网络空间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网络空间的发展规律表现在:虚拟并不等于虚幻,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的前提和基础仍是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但虚拟空间一经建立,它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又会反过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是在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中,随着现实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首先,现实世界决定着虚拟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发展。因为现实的技术装备是构成网络虚拟空间的物质基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计算机、光纤线路及各种通信,网络和网络虚拟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并且虚拟世界中的“居民”都只不过是现实的人的映象。不管他在虚拟空间是怎样的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人对自己或自己某些方面的展示。“虚拟人”的性格、能力、素质都是由现实人所决定的。

其次,正如意识对存在具有能动性一样,网络虚拟空间一旦建立,它对现实世界又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它通过广泛传递信息,扩大信息的影响力。这一点在网络对流行时尚的影响中得到充分体现:虚拟空间中特有的交往方式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网恋”的出现;网络的迅速发展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正由于网络虚拟空间具有这样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且对现实社会又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看待网络德育,为网络德育的发展制订一个战略规划。

网络德育的战略规划

所谓战略,即指导或决定全局的计划或策略。对网络德育进行战略规划,就是从全局出发,对网络德育的发展作一个长期性的、整体性的规划。下面就一些决定网络德育的主要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战略地位。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知识、人才是信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网络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网络的媒介作用。如果说德育是一切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的话,那么网络德育就是保持现代社会神经系统健康、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网络德育还是争取广大青年、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桥头堡”,只有占领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这个虚拟空间,才能赢得信息社会“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胜利。

(二)战略目标。

网络德育的战略目标,就是要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传递给受教育者,使他们在网络中能受到健康信息的包围、熏陶,并通过网上、网下的教育,提高被教育者的认识、选择能力,能自觉地选择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遵守网络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使网络成为德育的有效途径和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战略方针。

加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共同营造文明、健康、进步的网络虚拟空间。

(四)战略手段。

要营造文明、健康、进步的网络虚拟空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中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 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

由于网络虚拟空间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上的任何思想道德问题都是现实社会中思想道德问题的反映。而现在人们往往把引起“网民”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的罪魁祸首归因于网上五花八门的信息,而一些有据可查的数字,使人们对此更加深信不疑。但是,事实上网上信息资源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只不过是对现实信息资料的重新处理。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网络中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切和信息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些令人们大惊失色的黄色、暴力信息垃圾,只是现实社会中黄色宣传品的网络版或电子版。因此,网络德育不应仅仅作为针对网络行为的应时之举,而应作为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尽管青少年是网络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但是青少年并不是网络的唯一使用者,不能忽视网络对其他使用人群及其他使用人群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全社会角度出发,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做好网络德育的前提与基础。

2. 倡导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

从广义上讲,网络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因此,由网络构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从这层意义上讲,建设高尚的网络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建设网络文明。从狭义上讲,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文学、网络艺术、网络思想观念等具体的文化形态。我们这里主要分析狭义的网络文化与网络德育的关系。一方面,网络德育有责无旁贷的建设网络文化的义务。通过网络德育激扬起网络文化的清流去冲击网络中的污泥浊水,从而使网络虚拟空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使网民们在遨游虚拟世界时也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网络德育自身也要用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把正确的理论观念、价值观念、精神风范融入多种形式的文化作品之中,再通过完善的网络文化氛围来陶冶人的思想和心灵,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3. 实行“以德治网”与“以法治网”相结合。

在人类社会中,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网络虚拟空间中,也要把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将虚拟世界中的文明管理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独特属性和发展规律,给传统法律的适用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致使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网上不良信息的危害和网络犯罪问题更加困难。1994年以来,我国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等法规,使我国的信息服务业逐步走向规范化。但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对网络的规范化管理。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个整体战略决策,同样,“依法治网”也是网络德育的一个战略手段。除了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立法、执法工作外,还要加强网上网下的法律宣传工作,使上网者自觉做到知法、守法。对于学校网络德育而言,需要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使其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4. 技术手段。

由于网络虚拟空间本身就是高科技的产物,技术手段就成了完善网络德育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完善网络德育要依赖先进的技术设备。正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计算机设备和上网费用大幅降低,使网络得到广泛普及,并使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使德育能够在虚拟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网络德育还依赖于开发各种高水平的有益软件。通过这些软件,限制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控制不道德现象和不良信息的蔓延,减轻不道德行为造成的后果。如各种防病毒软件、计算机过滤软件和防火墙等就属于这一类。另外,还需要开发形式多样的教育软件,使网络德育采用更合理的“对话模式”。针对上网娱乐的需要,还需要开发出各种有益的游戏软件,使网络德育的形式更加具有吸引力。

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回避网络的影响,而应该积极应对。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站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网络德育,把其视为合理利用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功能的有力保证,使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莹.高校网络德育方式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3) .

[2]瞿卫星.网络德育:世纪之交的德育新课题[J].教育评论, 2004 (3) .

[3]林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的理性思考[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德育网络的建设 篇8

【关键词】网络德育 德育管理 德育现代化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文化、网络德育课、虚拟社区、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家长学校、网上漫游等,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网络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二是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一、网络德育的特征

网络德育一般利用校园网或者因特网进行。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特点:

1.开放性。网络德育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开放的网络必将改变德育工作的时空,使人们可以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它以计算机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通学校、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2.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又一大特点,分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分两种,即人—机—人交互、人—机交互。前者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的双向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或聊天室中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后者则是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回答,实现人机对话。而非实时交互是指人们通过E-mail、电子公告板、留言板等来相互传递信息。

3.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教师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4.预见性。网络德育的预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模拟现实的德育仿真实验,二是由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针对某一主题设计虚拟社区,让受教育者进入社区活动,根据活动者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导出最终结果,受教育者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准。这些都是现行德育无法做到的,试想,“毒品的危害”“性犯罪的后果”“爱滋病患者的悔恨”等主题,能让学生去实验吗?

5.能动性。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因而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6.隐匿性。虚拟网络社会可为用户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王国”,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用户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摆脱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扰,随心所欲地成为“大侠”“剑客”。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由于这种隐匿性,网民甚至无需顾及“脸面”和“政治风险”,受教育者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观点。这是现行德育无法比拟的。同时也因为这种隐匿性,许多人的“流氓意识”,违法、失范行为在网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网络德育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新时期职中德育面临网络虚拟等多种文化的浸染。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孩子拥有自己的电脑将不是什么难事,上网溜达一下更不难。因为家长们清楚地知道,能够利用网络是现代人的标志,孩子利用网络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来学习更多的知识。

但职中学生确实是在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吗?根据调查,我校职中学生家中有电脑的在75%以上,能上网的在98%以上,平均每周上网时间5. 9小时,其中用于上网学习查资料的时间只有1.8小时。那么,剩下的时间他们在干什么呢?聊天、玩积分游戏、做黑客,甚至浏览黄色网站。网络作为一种改变人类历史和生存方式的新生事物,其“双刃剑”的作用是明显的,如果不百般警惕,随时都有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可能。

面对这种背景,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教育者必须抢占这个高地,同网络中的黑手争夺我们的学生,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在我们没有能力限制低级趣味的东西进入人们生活的情况下,让青少年脱离低级趣味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高级趣味的东西;在我们没有能力消灭“感冒”“霍乱”等有害细菌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养吾浩然之正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那么,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网络德育。

2.理论意义

网络德育作为德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研究具有较新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探索网络德育的方法、手段,建构网络德育的理论体系,可以丰富德育学的理论基础,拓展德育的方法论。

网络德育是对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正在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新的生活环境,对于新生活环境中德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必将使这一理论得以发展。

研究网络德育,是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德育实效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德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会有实效。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交流是绝对平等的,人的名字、地址都可以是虚拟的,因此,青少年在与教师进行网络交往时,几乎没有任何顾忌。讨论也好,咨询也好,求助也好,他们都能够做到说真话,吐真情,讲真事,甚至可以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尤其是困扰着青少年的一些与性有关的心理、生理问题,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他们可能难以启齿,甚至没有勇气走进咨询室,而在网络上他们就可以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咨询:这样德育工作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认真研究网络德育,找出网络德育的规律,总结、创建网络德育的方式方法,就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因此,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模式的挑战,是德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三、新时期学校网络德育展望

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德育模式的挑战,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未来的网络德育前景非常乐观,但提高网络德育实效的途径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在网络德育这个全新的课题中,要想使学校网络德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中的每个问题都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尽可能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好,做实,并不断总结经验,以适应信息时代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网络德育将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在德育工作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网络德育要像大禹治水一样,根据具体情况,该堵的堵,该引的引,该教育的就教育,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于该堵的东西,比如宣扬色情、暴力以及反社会主义制度言论的网站等,不仅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彻底封杀,发现一个就堵一个,至少在校园网内保持一片净土,变原来的无限上网为有限上网,尽量不让网络毒害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而且还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建立相关的网络规则,形成一定网管制度来予以保证。

上一篇:有哪些能让人坚强的话下一篇:以兴趣为导向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