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交通廉政文化建设谈(6篇)编者按:交通部门一度时期曾是腐败的高发区,这不仅是因为旧的体制与新的市场环境的矛盾冲突,而且还由于交通部门本身的行业特点。因此,交通部门的反腐败,一方面要坚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针对交通部门的特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论文 篇1:

城建监察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初探

腐败侵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腐败是对党风的严重损害,造成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和谐文化建设。腐败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干广大部队伍的健康躯体,城建监察队伍对此也没有先天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反腐败的斗争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内部制约和监督,逐步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城建监察人心中构建运行良好的党风廉政机制是最现实、最有效抵的屏障,现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探讨。

1.突出重点,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效

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全面。党风廉政教育既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帮助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创先争优活动之中,推动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单位建设文化的重要内容,坚持廉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总结经验与提炼升华并举,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探索教育途径,完善教育机制,形成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教育对象要以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实权人物”为重点;教育方式以灌输为主走向突出个性化,坚持贴近性,注重互动性,形成系统性,体现规范性,更加体现组织的关爱和提醒;教育内容从抽象走向具体,更加贴近党员、干部、执法队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

2.分类施教,创新党风廉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教育对象的职务、岗位职责、工作特点、思想状况等,选好载体,做好分类,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力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区分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实权人物”、一般中层干部、普通执法队员等不同教育类群,各有侧重地开展教育活动,做到教育既全员覆盖又因人而易,切实增强党风廉政教育效果。

2.1对大队领导干部的教育

着力解决大队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的问题。通过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引导大队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组织警示教育活动,防微杜渐,警钟常鸣;通过民主生活会,组织上廉政党课、开展反腐倡廉专题学习等活动,深入学习十七届五、六中会全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强化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习的责任意识。发挥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表率带头作用。

2.2对大队中层干部的教育

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抓好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岗位职责、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等教育。紧密大队中层干部思想状况,着力解决中层干部存在的“中梗阻”,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通过组织他们就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等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正确行使权力的认识;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学习英模先进事迹,剖析反面典型案例,通过经常性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打牢廉洁从政思想基础。

2.3对普通党员队员的教育

对普通党员重点是结合岗位实际,加强理想信念、道德宗旨、党性修养、组织观念、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教育。同时针对党员队伍中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或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某一问题,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廉政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着力解决意志衰退、纪律涣散、自甘落后等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努力提高党员队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3.强化责任心,提高拒腐防变“免疫力”

狭义上来讲,责任心是对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到尽心尽职,从广义方面而言,是对国家、社会、集体、家族的一种应尽的责任态度问题,也就是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城建执法人员责任心的加强与提高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依法行政、廉洁奉公、文明服务”这是城建监察部门应有的职业道德。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城建监察大队在这方面应在社会上大力宣传,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道德风尚,揭露、批评抨击不符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言论和行为,达到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普及城建监察职业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自律意识,具有道德使命感,自觉遵循道德准则、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吃、拿、卡、要、报” 等以权谋私行径表现为城建监察执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责任心。这类问题大多发生在城建监察第一线的执法人员,直接败坏了城建监察执法人员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城建监察大队应着重教育干部队员树立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感等思想,同时要定期开展城建执法督查,加强廉政有效监督。城建监察大队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执法部门,能否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廉洁奉公关系到城建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影响,认真开展城建监察执法检查,结合大队岗位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每月针对不同问题确定检查的范围和主题,开展各项检查与考核评比活动,以规范城建监察人员的执法行为加强责任心,抵制各种歪风、邪风的侵袭。

4.完善机制,建立党风廉政工作长效管理

提高执法水平,搞好文明服务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队伍,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必须设立统一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引进一套切实可行的用人机制。建立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廉政教育的督查機制和问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廉政教育工作激励竞争机制,营造创先争优、奋发向上的氛围;建立健全廉政教育的保障机制,从组织机构、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保障反腐倡廉教育长期有效地深入开展。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一种经常化、常态化的教育形式,使岗位廉政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制度硬、机制好、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奏效。城建监察部门一方面应实行岗位轮换,建立廉政运行机制。城建监察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长了,容易形成熟人熟事,不可避免地会遇上托关系、走后门,说情送礼等“人情风”的干扰,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固守一地,逐步形成的“关系网”、“裙带风”等已成为依法行政的一个严重障碍。一些思想觉悟不高,在歪风邪气面前经不住考验者就可能会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从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实行岗位轮换可以为城建监察干部公正、合法、廉洁有效地行使执法权力,执行公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健全监督机制,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城建监察大队应通过聘请行风和执法监督员,在社会上建立和健全监督系统,注视大众行为选择动向,尤其应监察干部队员的行为方式,及时反映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公开的或隐蔽的违规行为。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和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反腐倡廉机构的同时,严格执照党纪、国法的规定办事,增大惩处力度,让群众看到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提高参与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样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使我国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作者:陈卫东

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论文 篇2:

得道多助,至廉而威: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交通廉政文化建设谈(6篇)

编者按:交通部门一度时期曾是腐败的高发区,这不仅是因为旧的体制与新的市场环境的矛盾冲突,而且还由于交通部门本身的行业特点。因此,交通部门的反腐败,一方面要坚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针对交通部门的特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为此,本刊诚邀了部分专家学者就交通廉政文化建设谈了他们的看法,现以飨读者。

一、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地位及其逻辑关联

文化是一种价值、制度与物质的共在过程。其中,价值文化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提供思想基础。从广义上说,交通廉政价值文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核心价值理念和表层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是这一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原点。表层价值理念是以核心价值理念的价值主张为纽带,围绕核心价值理念而建构起来的、与核心价值理念密切相关的基本理念。交通廉政价值文化理念体系的表层价值理念主要包括公正理念、服务理念、依法行政理念等等,这些理念都是其核心价值理念的有力支撑和具体体现。

从狭义上说,交通廉政价值文化主要是指核心价值理念。核心价值理念构成交通廉政价值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交通系统及其每一个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价值评价标准和所崇尚的最高的和最后的精神元素,是交通廉政价值文化最根本的观点与最概括的表述,也是支撑交通廉政价值文化的内在的、持续的精神力量。

简单地说,在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中,关键是核心价值理念的构建。按照组织文化的一般理论,核心价值理念又可以分为核心价值观、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它们构成交通廉政价值文化体系的内核和主体内容。

我们认为,在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中,“得道多助,至廉而威”是其核心价值观,“路畅人和,廉通你我”是其基本使命,“培育交通廉政生态,共创交通美好未来”是其共同愿景,它们共同组成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整个交通廉政价值文化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联。

核心价值观推动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的形成。如上所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内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表明该系统及其成员所共同持有的基础价值理念。首先,这种共有的信念具有极强的目标功能,体现在核心价值观对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够引导其成员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其次,核心价值观对组织有激励功能,即能够长久地鼓励、促使其成员向着既定的共有目标努力。最后,核心价值观还具有对组织的凝聚功能。作为一种共同秉持的信念,核心价值观能够将组织成员凝聚到一起并为这一共有的信念而奋斗。由此可见,核心价值观能够促使全体成员坚持不懈地向着共同的基本使命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会使其自然地产生出一种对组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生成对未来的一种美好共同愿景。

在交通廉政文化中,“得道多助,至廉而威”作为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总的精神核心,是交通系统成员的共同信仰,也是交通系统廉政建设的驱动力。在“得道多助,至廉而威”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和激励下,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形成了对交通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得道多助,至廉而威”的核心价值观对“路畅人和,廉通你我”的基本使命和“培育交通廉政生态,共创交通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景具有统领作用。

基本使命是共同愿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共同愿景包括基本使命,基本使命是共同愿景中具体说明组织活动和行为的理念。因此,在交通廉政文化中,“路畅人和,廉通你我”这一基本使命是“培育交通廉政生态,共创交通美好未来”这一共同愿景的一个方面,是共同愿景中努力实现的具体的廉政建设活动和廉洁行为理念。

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表现。一般说来,核心价值观作为组织的内核,是组织文化中最为深层的内容。正因为如此,核心价值观在同外界的交往中很难被反映出来,也很难被系统外的其他人所直观了解,所以需要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将这种抽象的价值理念直观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外化”。基本使命作为其在社会中身份角色的表现,反映了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之间的一种联系,是一种外化的物质表现形式,这使得核心价值观比较容易且直观、真实地被外界感知、认知。同样,共同愿景作为组织成员对组织美好未来的一种描绘,会在内部形成一种强大的共鸣,告知其成员如何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基本使命,因此也使得外部特别容易直观、真实地体验到核心价值观。它常常通过各种外向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以使其成员更明确地了解自身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同时这种外向的表达方式也更易为组织外他人感知。因此,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使命和共同愿景也是其核心价值观在交通廉政活动中的承载和表现。

二、核心价值观的构成

交通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又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交通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文以载道,道以载文”。这里,“文”是指廉政文化,“道”是道路、方法、法律法规等等的总称。因此,“文以载道”就是要在交通领域内,以文化来承载廉洁为官、发展交通、兴国安邦的道理。同时,也要强调“道以载文”的交通道路不仅仅是物化的形态,更是一定的文化在交通道路上的反映。离开了文化的熏陶,各种交通道路都是僵死的,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文以载道,道以载文”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价值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文”的表现形式和“道”的承载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文以载道,道以载文”确实具有方法论上的永恒意义。因此,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精确地体现“文以载道,道以载文”的原则要求。在交通廉政价值文化中,我们将这种原则要求首先表述为“得道多助”。

在中国,“得道多助”的思想已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成为各种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也需要“得道多助”。一方面,就其直白的意义上说,“得道多助”是指多修路、多架桥、多建阳光工程,就会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就其引申意义而言,“得道”和“失道”的人在现代社会可以引申为官员。“多助”就是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帮助。因此,在交通领域提倡“得道多助”,就是将其中的主体和对象等统一起来,认定交通系统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遵纪守法,廉洁勤政,合乎正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这种“多助”反过来又能促进交通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以载道,道以载文”和“得道多助”的“道”都是广义的、多元的。这种“道”体现在交通廉政价值文化建设中就是“廉”,“廉”是“道”的一种。对于交通领域来说,仅仅有“廉”是不够的,还必须是“至廉”。“至”的第一层意思是“大”,体现了廉的程度;“至”的第二层意思是“事物的尽善尽美”,体现了廉的性质;“至”的第三层意思是“极”,体现了廉的地位。将这种“至廉”实现于整个交通领域并取得权威的效果,就是“至廉而威”。因此,“威”是权威,体现了“至廉”后的效力。只有最廉洁的官员,只有最廉洁的交通才能有权威,才能得到人民的景仰。

综合起来,作为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得道多助,至廉而威”意为只有通过整个交通领域及其工作人员努力崇尚并践行廉政建设,具备过硬的思想道德修养,勤勉敬业,才能在整个交通行业乃至全社会树立权威,得到公众的认可,交通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可见,“得道多助,至廉而威”不仅是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应有的美德,也是人民对交通事业的期待。

三、“廉”的三维向度与价值排序

作为交通文化建设中“道”的一种,“廉”的本体形态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在“得道多助,至廉而威”为核心价值观的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有效建构廉的本体形态。

众所周知,一种有效的行为规范必须拥有有效的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作为普世价值的“廉”的本体也需要解决这三种效力。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廉洁状况进行全程覆盖、全域覆盖和全员覆盖。否则,交通廉政文化建设就必然存在漏洞和死角。

在时间维度上,“廉”的本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时间外对廉洁的态度。就理性的一般要求而言,“廉”既贯穿于八小时工作时间之内,又涵盖了每天24小时的生活时间。

在空间维度上,“廉”的本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内和工作场所外对廉洁的态度。就理性的一般要求而言,“廉”既必须包括公务空间(个人的公务空间及与此相联系的他人的公务空间),也必须包括私密空间(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空间)。

在主体维度上,“廉”的本体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为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廉洁要求。就理性的一般要求而言,“廉”的规范对象应当多元而全面,既必须包括其本人,也必须包括其家人,还必须包括交通系统内和交通系统外的其他工作人员;既要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也应包括履行普通职务的工作人员;既应当包括履行决策、执行等职能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包括履行监督职能的工作人员。

在价值的天平上,上述三个维度是相互平行的。或者说,这三个维度将交通领域工作人员视为全无差异的抽象个体,因而在这三个维度中都必须做到廉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对待廉洁有不同的态度也是绝对的。这就提醒我们,在交通廉政文化的建构理性中,必须恰当地反映这种差异。

因此,在交通廉政文化的实践理性中,必须实现上述三个维度的相应转换,将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对待廉洁的价值选择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相联系的维度: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对廉所持的态度、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外对自己及其家人对廉所持的态度、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对他人的廉洁或腐败所持的态度等。相应地,“廉”的本体表现为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清廉正直。这三个方面包括了交通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应当遵从的“廉”的价值的全部内容,它们互相作用,互为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廉”本体。

从价值层面上说,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清廉正直具有不同的排序。正是这种不同,构成“廉”丰富多彩的形态,也使人们在这种价值排序面前分出了道德上的差异。

“廉洁奉公”中的“廉洁”指的是清白,“奉公”指的是奉行公事,意指廉直不贪,忠诚履行公职。因此,“廉洁奉公”约束的是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所有职务行为,其基本含义就是要求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提供廉洁、高效、优质、便捷的交通公共服务,不允许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条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当的利益。作为履行一定公务的交通领域工作人员,本来就应该在其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遵章守纪、为民办事,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做到勤政为民,以积极的作为方式来实践“廉”的内涵要求。因此,在交通廉政价值中,“廉洁奉公”是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对交通领域工作人员最起码的价值要求。

“廉洁自律”中的“廉洁”即不受不贪,“自律”即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这是从主体性角度对交通领域工作人员提出的一项职业道德修养要求,也是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应有的道德素质。因此,廉洁自律是对交通领域工作人员24小时内的廉洁要求,具体是指交通领域工作人员无论是否处于工作时间内和制度强制内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修身正德和遵纪守法来达到“廉”的价值要求。

廉洁奉公与廉洁自律的联系在于:两者都强调廉洁;都是法律和道德对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共同要求。两者的区别在于:廉洁奉公是8小时内的要求,廉洁自律则是24小时的要求;廉洁奉公虽然不排除自觉地遵守廉洁的要求,但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廉洁自律虽然不排除法律和道德的强制性规定,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显然,廉洁自律要求广大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都能够“慎独”。“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私底下单独自处的时候,要小心谨慎,不可让自己放任散漫,或者瞒着别人做不善的事情。它来自中国的传统思想,通过严格的道德自律形式获得,因而是个人廉洁在道德自律上的最高境界。

清廉正直意即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清廉正直就是要求做到自身的廉洁,起好榜样的表率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达到“不令而行”,上行下效,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正直,更进一层的清廉正直应该主动教育、引导、监督身边的人,营造人人廉洁的环境。

但是,无论是廉洁奉公还是廉洁自律,都只是要求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守身”和“修身”,更多的表现为对自身或其家人的要求,是“律己”与“正己”。然而,社会是连带的,仅仅“律己”与“正己”、仅仅做到“慎独”还不够的,还必须“律人”与“正人”,这就是“清廉正直”的价值要求。

交通领域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除了在系统内产生效果之外,同系统内的其他人员和系统外的人员进行公务交往也是交通系统职能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这个过程也极易产生腐败,是反腐倡廉必须高度重视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交通系统内的廉洁,也必须把目光放到系统之外,关注交通领域工作人员与他人发生公务行为的交往过程。由于交通领域工作人员与外部系统进行互动时以行使交通行政权力为主,特别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因而更应强调清廉正直的价值理念。

“清廉正直”除了强调交通领域工作人员自身要廉洁外,更强调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在与他人进行公务交往时也要廉洁;不仅要抵制腐败行为对自身的侵蚀,也要抵制腐败行为对他人的侵蚀。一个人,能做到“正己”已属不易,能做到“正家”更为艰难,能做到“正人”最为神圣。因此,清廉正直是交通廉政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中的核心,是最高程度的价值要求。

四、结语

廉洁奉公、廉洁自律、清廉正直三个基本价值所作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是有内在逻辑区别的。“廉”是“得道多助”与“至廉而威”的联结点,是桥梁,同时也是交通行业交叉千行的凝固剂。通过廉政建设,使“文以载道,道以载文”,“得道多助,至廉而威”一脉相承,层层递进,并能动地发挥着反作用,进而推动并加快整个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宋伶俐 施婕妤

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论文 篇3:

论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摘 要】网络的迅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样也冲击着政府的传统管理方式,面对网络这一新的舆论监督方式,政府的许多行为借助网络的传播,更快更直接的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政府由以前的主动地位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网络舆论监督已对政府的行为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影响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针对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各种行为,依据宪法和法律通过互联网展开的评议,检查和督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大规模运用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监督方式。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网络舆论监督以互联网为基础,公民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二,表达内容的自由性与快速性。第三,网络监督主体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第四,交流方式的平等性与多元性。第五,传达信息的情绪性与复杂性。

二、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

(1)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权力的运行必须接受监督的,没有有效地监督必然产生腐败。我国现在仍处于“行政主导”的时代,以行政机关为主导的公共权力必然极易产生异化和腐败。网络舆论监督以其透明性、连续性、公开性、广泛性使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无处藏身,同时网络监督还可以给政府官员产生震慑力,促使其依法行政,廉洁奉公。网络监督揭露官员腐败行为的大致途径一般是:网络曝光—网民评议—舆论形成—媒体报道—政府调查—腐败铲除。(2)促进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网络舆论盛行的今天,网络的开放性使各阶层公民能够表达各种意见和观点,使政府能够从网络舆论中最大程度的了解民意,从而为正确的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基础,同时网络舆论的主体匿名性使人们敢于讲真话,使政策的制定更符合民众的心声和诉求。公共政策的执行也需要网络舆论的监督,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发生使政策的执行发生偏移,而网络舆论监督政府行为的优势,可以随时监督国家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的反馈信息,形成网络舆论声势,促使政府及时制止违法乱纪的行为,保证正确的政策的顺利进行。(3)增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有利于公民的参与权、知情权。2007年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政府信息的公开范围,以及违反义务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网络监督话语权的兴起,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使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政府和官员的行政消息,实现政府行政权力的实施完全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使政府的行为更具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透明性,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进行。通过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设,使公众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意见,而政府通过了解民众的心声而不断加强自身依法执政的水平,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对政府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

(1)网络舆论监督对国家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网络舆论监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的信息公开,这是建立透明、民主社会的必要条件。但那些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等更高利益的信息,是否应该公开,还需要审慎。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的利益散布国家的秘密信息,2010年国家统计局经济数据信息的泄露给国家利益和公共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就是一个例证。(2)失真的信息对政府形象的损害。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来自不同的职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再加上匿名性的特点,网民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发表一些偏激的语言,使发布的信息失去真实性,特别是近两年网络上不断出现针对政府和政府官员的信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网络舆论对于政府的信息尤为关注,特别是有关政府的贪腐违法信息,这些虚假的信息可能误导舆论导向,对政府的形象和权威造成影响。(3)网络主体的素质影响监督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虽然我国网民数量众多,但素质层次不齐,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是“跟风”,本来网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就是一种自觉行为,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监督的持续性。网络信息的过分庞杂,使很多网络监督的信息会淹没在如海的网络信息中如石沉大海,显得重点不够突出。此外,网络舆论的自由性特征使网民显得很随意,网络上会出现许多曝光政府及政府官员违法的信息,政府没有及时回应网络监督信息,网民会对此类曝光信息出现麻木而影响网络监督的效果。

虽然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媒介,但却起到了其他监督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舆论监督,我们既要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网络监督政府行为的优势,使其成为民众参与知情的一个重要方式;又要避免出现损害政府形象与权威、误导公众、信息失真等缺点。只有掌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在政府行为中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监督优势,推进政府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建国.网络监督: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社会观察.2009(2):44

[2]娄斌.网络舆论监督对政府行为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1(24)

作者:符加飞

上一篇:精简辞职申请书下一篇:公司主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