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科教兴国道路的发展,实验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就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事故现状来看,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确保科学实验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1: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摘要:基于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的特点,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开放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建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良好开放平台,对同类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创新能力;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实验室开放则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2],是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3,4],同时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5,6]。

国外开放高校实验室已经非常普遍,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虽然国内各高校都认识到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性,但从现状看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处于深入探索阶段。因此,本文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的特点对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这对于同类实验室开放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一、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概况、特点及开放现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始建于2002年,现有1700余平方米的实验用房,仪器设备800多台件,总资产达1000余万元,主要服务对象为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等。与国内同类环境实验室相比,因我校无环境类专业基础课(化学类)相关支撑学科和公共环境基础实验室,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在功能定位上有其独特性: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集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创新实验和科研实验为一体的实验室。

目前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在时间、内容和范围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并取得了良好的开放效果。但由于该实验室功能的特殊性,还存在一些制约实验室开放的因素和问题:设备种类多、试剂复杂,管理难度大;常规仪器设备使用量大,大型设备维护专业性强,资源相对不足;实验教辅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实验室开放管理难度大;实验室师资力量不足;开放成本高,经费不足等。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的重要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环境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环境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虽然在时间、内容和范围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開放,但实验室开放潜力还非常大。因此,为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对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示范效应。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并发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平台,使实验室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基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养成良好的自主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求实的科研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7]。

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实验室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高校实验室功能定位、支撑学科等不同,制约因素较多,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和经验,必须探索适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实际的开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4]。

(一)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理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管理体制,将其分为环境基础实验分室、水污染控制分室、大气污染控制分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分室、环境监测与评价分室、环境工程设计室以及创新实验室等功能实验室。实验室开放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分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学院分管领导和实验室主任统筹规划实验室的使用规划及明确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责任人进行分级管理,实验员负责整个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的统一管理,将实验室开放管理责任细化到各功能实验室的房间责任人,各责任人具体落实相应实验室房间的使用管理。统一管理有利于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的统一调配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分级管理使实验室开放管理责任明确,责任到人有利于确保实验室开放安全运行。

(二)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室安全开放

建立建全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基础和前提[4],是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动实验室有序开放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建立了系列切实可行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安全与卫生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

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并层层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责任明确到人。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将实验室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是实验室安全开放的关键。各有关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员和责任人等)均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认真履行职责,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室开放环境和氛围,才能确保实验室安全开放和持续稳定运行。同时要根据实验室开放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断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三)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保障,有序推进实验室安全开放

随着实验室开放工作的进程,实验项目和实验人员也不断增多,给实验室管理带来了较多的安全隐患。因此,保证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的安全是实验室开放的前提和基础。(1)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开放。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8]。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和事故预防及应急处理能力,形成牢固“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9]。高度重视环境工程与科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工作。我院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参加“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目前,已对2013—2017级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工作,接受安全教育的学生人数达800余人·次,效果良好。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核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实验室开放的安全运行。(2)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规范管理。高度重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剧毒物品、易燃易爆物质、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等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对实验室化学品实行分类管理,对危险化学品采取“统一采购,统一管理,专人保管”的管理制度,并建有危险化学品备案登记制度。(3)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检查常态化。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完善的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实验室安全与卫生进行例行检查,节假日加强检查和巡查,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安全隐患。

(四)实验仪器实行分类规范化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的仪器遵循分类管理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1)常规玻璃器皿等消耗品管理:根据具体情况,由建制实验室统一为各功能实验室一次性给配一定数量的最常规的玻璃仪器(如烧杯、移液管等),由各功能实验室负责具体管理;后续所需易耗品由指导老师自行负责,定期检查和补充,经费由指导老师从各自的开放项目和科研项目中支出;仪器分类摆放,方便查找,定期清理和统计,避免浪费。(2)小型普通仪器管理:实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制度;由管理员统一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各功能实验室按规定借用,用完及时归还,并保证使用过程的维护和保养,避免仪器的闲置和浪费现象。(3)大型高精密仪器管理:由专人负责仪器使用、管理、操作及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其他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私自动用。根据开放项目需要,采取“提前预约,集中使用”的管理模式。

(五)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模式

1.实验员管理与开放对象自我管理相结合。基于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实验室开放大大增加了管理员的劳动强度和管理难度,因此必须采取“实验员管理与开放对象自我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才能把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做好,确保达到良好的开放效益。实验室开放管理以“实验员管理为主,学生助管为辅”。实验员要增强责任心、加强对实验室的日常巡视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检查做到细致和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杜绝安全隐患。开放对象是实验员做好开放实验室管理的好助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室助管作用,学生要积极配合和协助实验员管好、用好开放实验室,自觉遵守和严格执行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特别注意实验室化学药品(尤其是危化品)的安全管理问题,禁止闲杂人员进入实验室,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做到离开实验室时“关灯、关水、关电、关窗、关门”,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管理员汇报和协助解决等。因此,实验员和学生在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上可以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只有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发挥其在管理开放实验室上的作用,才能做好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工作[7,1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落实开放日志结合。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管理经验表明,除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教育与考核、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外,填写开放日志的办法在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开放对象每天必须认真填写翔实的开放日志,实验室员坚持每天检查开放日志的填写情况和督促实验室开放日志的落实,时刻留心注意,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发现学生中有不安全的因素及时纠正,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7,10]。

(六)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模式

1.基于工程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模式。在完成实验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实验项目后,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结合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开放。在实验室空闲时对学生开放,把实验项目或设计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或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或设计。该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实践能力。

2.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开放模式。结合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放,该模式具有项目内容明确、开放时间明确、学生人数明确、需求明确的特点,开放对象为学生团队,并配有指导教师。学生根据所参加的竞赛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向实验室提出申请,预约开放时间,按规定办理必要的手续,实验室视情况给予一定的支持。近年来,我院环境类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节能减排”、“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的竞赛活动,成绩喜人。实验室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基于科学素养和科研精神培养的开放模式。主要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放,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当中,学生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我院鼓励教师在实验室结合自己的科研,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这种模式通过科研项目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反过来学生又支持了科研。

通过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放,增强了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求实的科研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同时发挥了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兴华,王方艳.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6,33(1):9-12.

[2]关共凑,梁钊雄.资源环境实验室开放探索[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08,(10):139-143.

[3]许丽,黄漫青,仝其根,等.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280-281.

[4]张艳芬,刘中成,耿强,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3,30(3):180-183.

[5]杨燕,李坚,李锦春.实验室开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9):7-8.

[6]何洋,宋瑱,李东梅.“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267-68.

[7]彭儒武,徐海花.高校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1):129-132.

[8]赵庆双,闻星火,李明.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7,24(9):8-11.

[9]赵艳娥,贺锦,乐远.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6):290-293.

[10]高丹,王英刚,董怡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J].广东化工,2016,43(22):182-183.

Key words:laboratory opening;innovation ability;management model;operation mechanism

作者:杨怀金 叶芝祥 羊依金 张菊

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2: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科教兴国道路的发展,实验教学以及科学研究活动越来越多。因此,实验室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就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事故现状来看,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力度,确保科学实验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 工程实验室 安全管理 对策

一、当前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1.管理制度的缺失。目前各高校的研究任务由一个个课题组构成。每次实验前后的实验室日常管理由实验组负责,这将导致由于实验组对管理标准的不同而出现管理好坏区别的现象。部分高校未制定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对安全管理重视度不高,从而导致课题组不负责任且管理员也无制度可循。与此同时,监察制度的缺失也是实验室疏于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知识的匮乏导致紧急情况下应急能力差。不清楚急救措施,逃生路线,急救设备使用不熟练防范意识不强,未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精确使用操作设备,忘记关闭水电设备等是目前安全教育较为匮乏的表現。

3.化学试剂管理不严格。首先,轻视采购管理,很多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在采购前或使用新试剂时没有做任何风险评估而直接进行实验。其次,实验室当中的很多化学试剂,并未充分结合相应的特性进行分类储存,部分甚至直接放在台面上,危险品也未进行特殊保存。最后,很多学生以及教师在完成实验之后,并没有合理处置废试剂。甚至直接将有毒害的废试剂直接倒入水池,这将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4.实验设备滞后,管理不善。当前部分学生在使用一些实验室设备的时候,并未进行专业的培训,就直接进行操作。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应准备不同灭火材料。给学生配备的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也应具有针对性。当前还有很多的学生以及教师,在使用紫外灯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最后,通风系统不完善,通风橱被占等工作场所常作为储存空间而被占用。

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安全管理对策

1.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一个实验室安全、正常、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首先,实行安全与环保准入制度。只有通过相应的实验室安全与环保考试者才可登记办理准入卡进入实验室。对于特殊设备,使用人员需再次刷卡,且刷卡即责,系统会自动跟踪准入卡,保证责任到人。然后,实行负责制。每一间实验室需配备一个负责人,对各负责人可实行量化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再者,实行培训制度。在本培训环节中,负责培训任务的是高年级研究生,培训过程需有老师监督。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要人员,接触实验室机会很多,对试剂较为了解,往往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经验与低年级同学进行广泛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枯燥给同学们带来的不重视的态度。最后,监督制度的落实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保证。

2.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很多高校都具备的一个环节,但实际成效是各高校需格外关注的一个问题。学校需要的是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防火培训、实验操作培训;也应设针对相关专业的培训,比如紧急救护培训,放射性安全培训等。安全培训由学校统一安排,老师决定学生参加哪一类培训后,将任务分配给高年级研究生。研究生经备课后需将内容交予老师审核并进行修改和补充。培训也可具有多种形式,比如网络培训、讲座、学长报告会等。培训结束并不意味着安全教育的结束,想要有成效,必须收到反馈。培训结束后应设置相关考核,未通过考核者需反复学习,直到通过并拿到准入卡方可进入实验室。

3.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化学危险品,它们都有着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因此一旦储存不当,必然就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在购买新试剂前进行风险评估。在存放危险品处和盛危险品的容器上,应该张贴醒目且通俗易懂的安全标识。对危险试剂严格分类,必要时设立专门库房,并提前制定安全措施,设立监控。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需要设置专用的库房,实现专室专柜进行储存,并安排专门人员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与此同时,在使用化学危险品的过程当中,要明确使用流程,例如,在使用一些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的时候,必须佩戴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过期的化学品和盛装过危险试剂的容器也需进行严格检查,统一交给专门的科研单位进行无害化销毁。

4.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应配备完善的防火报警装置,安装足够的消防栓以及灭火器。不仅如此,各个实验室也应安装灵敏的烟感报警系统,并设置相应的保护措施,包括接地保护、安装总配电、粉线配电以及设备供电开关。同时,要处理好一切可能导致漏电的金属部位,形成一个完全封闭式的实验导线与插座。不仅要确保实验操作为的标准性、合格性,确保台面良好的通风状况以及照明状况,以及实验室各种设备的走线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最后,在实验室中心,应设置专门的保安人员,实行二十四小时巡逻。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室作为广大师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场所,其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及培训、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安全设备管理等有效手段,进而最大限度的确保科学实验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郑春龙,李五一.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教材建设的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2]廖秀萍,刘 屿.加拿大国家研究所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刘浴辉,向 东,陈少才.从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4]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作者:刘念

环境科学与实验室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信息化发展的 实验室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 随着实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对实验室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中落后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不能保证维护实验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实践教学培养效果,因此,需要对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革新。本研究以信息化发展背景为出发点,分析创建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结合当前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表现,提出应引进专业化实验室人才、强化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科学、高效管理目标。

【关键字】 信息化发展 实验室 管理模式

引言:

实验室数量、实验室内硬件设施等不断增多,也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应对实验室管理新形势,需要在实验室管理手段、管理理念方面作出突破,加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而一种以信息化发展为基础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还能够为提高科研人员的实验效率与效果提供平台。因此,结合实验室管理现状,研究如何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完善实验室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研究意义。

一、创建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实验室中的硬件设备具有规范性、复杂性等特点,在实际的硬件设备管理中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仅是以避免发生相交性、连环性的系统连带伤害为目标,不能保证满足日益变化的实验室硬件设备应用需求,也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环境中,承受较大工作压力。而如果能够在实验室管理中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则能够实现实验室管理基础工作程序的信息化,发挥信息化手段的特点与优势,搭建一体化实验室管理载体,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系统连带伤害,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减少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另外,采用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更符合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充分渗透到实验室管理中,注重应用系统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实验室管理程序,有助于深入挖掘出实验室的隐藏资源,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对挖掘出的实验室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实验室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

2.1人才不足限制信息化管理实施

对于实验室管理人才的流向,大部分优秀人才选择在北京、深圳、上海等一类城市的实验室工作,而与之相比,二类城市、三类城市乃至地级市实验室的专业化管理人才数量有限。

正是因为实验室管理人才多关注尖端的实验室,这就形成了尖端实验室管理人才过于饱和,而其他级别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十分短缺的形势。同时,尽管普通实验室中有实验室管理人员,但是,大部分实验室管理人员并不专业,尤其缺乏信息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操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普通的实验室不仅出现管理人才不足的情况,还会因此难以有效保证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维护效果,甚至会影响实验室硬件设备资源的正常使用,严重制约实验室管理质量。

2.2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影响管理效率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整体投资力度仍比较有限,尤其普通实验室的投资力度远远比不上自身发展需求,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建设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導致该类实验室的信息化硬件设施简陋、数量不足,实验室内的设备也并不完善。在此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下,科研人员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完成研究。

受此影响,当前的一类实验室因信息化硬件设施充足而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与之相比,普通的实验室因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而发展缓慢。加之大多数实验室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尚未充分将信息化硬件设施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造成实验室不能利用信息化技术采集数据,进而导致无法有效分享实验室管理数据,并容易出现重复管理或是漏管等情况,降低实验室管理效率。

2.3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低

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下,诸多实验室未能做到将信息化与实验室资源置换相结合,这种情况会引发的问题是,要么大量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要么就是无法正常使用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这对于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言都是阻碍,也不利于发挥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原有的作用。

现阶段,许多实验室并不处于全面开放状态,仅作为内部实验或宣传用,导致不能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加之现有实验室存在信息化硬件设施本就不足的问题,且缺乏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才,更容易造成本身能够重复使用的实验室设备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加重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问题解决对策

3.1引进专业化实验室管理人才

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团队,是维护实验室技术设备、发挥实验室作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是要在硬件方面、资金方面加强投入与强化,更关键的是引进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对于目前面临的实验室专业化人才分配不均的情况,应需要采取措施实现普通实验室也拥有充分的专业化管理人才。

例如,安排顶尖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普通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交流或是参考考察,由此解决普通实验室管理漏洞,还可以帮助普通实验室人员了解先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另外,对于选择进入普通实验室的管理人才进行精神、物质方面的嘉奖,快速帮助普通实验室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在引进专业化实验室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考查其是否具备信息化管理能力,以便保证引进的实验室管理人才在工作中,能够提升实验室内各类设备、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效率与使用率,此也是强化实验室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于实验室现有的管理人员,应为其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让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在培训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理论水准,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与应用信息化管理、专业化管理知识的现实意义。

3.2强化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对于实验室中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由于其为实验室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条件,因此,还需要强化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实验室各类硬件设备的多样化,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为了能够保证完成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的建设水平,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那么在吸引资金时,不能仅仅依赖于学校拨款,实验室自身还可与商业领域的大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共享一定的研究成果获得大公司的资金赞助,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完善有资金支撑,还能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帮助大公司的发展。在获得充足的保障资金后,实验室也能够具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实力,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管理效率的提高。实验室将完善之后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与实验室日常管理相连,更大程度的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让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带动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3.3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

为了避免出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应注重搭建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将实验室内的现有各种资源信息上传至该平台上,创设对应的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信息库,便于后续对资源信息的调取与查阅,真正做到将信息化与实验室资源置换相结合,实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的共享,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另外,各实验室应借助信息化发展优势,成立空间网站,将实验室成果展示到空间网站上,在此基础上提高开放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共享。

同时,实验室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与其他高校实验室的跨区域交流、共享,不仅能够节约自身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购置、管理成本,还能够在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拓展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思维空间。

另外,实验室在进行开放管理后,还需注重各专业信息化设备资源的相互利用、共享、融合,避免重复性购买各专业实验室所需的同种设备,既能解决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基础建设经费紧张的问题,还能够为提高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打下基础。

四、结束语

将信息化技术与实验室管理相结合,是当下科技进步、信息化时代发展对实验室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验室管理的必然趋势。基于信息化发展完善实验室管理措施,不仅能够切实解决实验室信息化硬件设施不足、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还能够降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强度。

而为了能够进一步实施基于信息化发展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学习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与要求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更新信息化管理技术与观念,在实践中,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管理与利用中,从而在保证充分利用实验室信息化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

参 考 文 献

[1]陶建平、詹广辉、曹霞. 基于PaaS的高校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292(12):285-288.

[2]孟令军, 刘艳, 李臣亮,等. 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J]. 中国医学装备, 2019, 16(02):122-125.

[3]殷社萍, 王皎月.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 35(10):262-264.

[4]吴浩, 孙毅超, 柳淑学. 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 036(007):270-273.

[5]徐烜峰, 王岩, 荆明伟,等. 基于RBI理念的化学实验室设备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 35(10):241-244.

[6]徐嘉,佟璐.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高校管理学科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20, 17,193(21):95-96.

[7]刘晓彤, 王玉壘, 崔斌,等.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高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20, 17,179(07):151-152.

[8]景少军. 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20, 21(10):238-239.

作者:吕飞

上一篇:法院政工科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档案局公务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