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阅读心得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精选8篇)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 篇1

六(6)班肖雨萌

我很喜欢《科学实验》这本书,因为它可帮了我的大忙了。记得有一个星期六,我们一家和小姨一家去姥姥家玩。姥姥和姥爷明天要去三亚旅游,需要半个月时间,正在收拾行李。这时,心细的小姨叫起来:“妈,您种的这些花可怎么办呀?”姥姥一拍脑袋,说道:“你瞧瞧我这老糊涂呦!怎么忘了这事了?家里的花半个月都没人浇水,那岂不干死了?”

我正在和妹妹妞妞玩,忽然听到这,急忙跑到跟前去,“我有办法!”爸爸一听,乐了:“大人都没办法,你小孩凑什么热闹?”我不慌不忙地说:“看我的吧,我来做一个自动浇水器!”

我拿来一个空酒瓶,把瓶子灌满水。用左手捂住瓶口,把瓶子倒立起来,然后将瓶口直接插入花盆中。“做好啦!”瓶中的水会慢慢流入花盆的土壤中,湿润的土壤就将瓶子密封起来,空气无法进入瓶中,水也就不再往外流啦。当花盆里的土壤上层干燥以后,就又出现了缝隙,空气又能进入瓶子,水又自动流出来。如此反复,自动浇水器就成功啦!“我振振有词地说道。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 篇2

一、自身在“充电、实践、研究、合作”中提高

1. 主动“充电”充实理论依据。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 我们始终加强理论学生, 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指导》并做好笔记, 写好反思、小结, 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还经常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 理论知识的丰富, 开阔了眼界, 也促进了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真学习课题方案, 学习英语方面的教育专著, 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 搜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定期进行交流和小结。

2. 通过课题实验, 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课题实验的实施, 通过专家的指导以及交流, 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对于我们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学习, 掌握现在语言教学方法和技能, 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支撑和帮助, 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 教育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更新, 整体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研究, 科研意识不断增强。通过这次课题研究的实践, 我的科研意识明显增强, 觉得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寻找资料、阅读、分类、核查、筛选、汇总和分析工作是研究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这样就促使我形成了学习的习惯。有了课题任务, 我会用研究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把课堂作为研究的现场, 这样就促使我逐步形成了反思的习惯, 我把自己在反思中取得的成果付诸实践, 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 相互促进。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 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集体评议。课题组成员相互探讨对教材的理解和体会, 定位和把握教学重难点, 交流各自的想法, 设计出合理的任务, 创设出合理的情景, 优化教学过程。然后再撰写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二、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乐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真实阅读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思维方

式, 复习、巩固旧知识, 扩大词汇量, 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等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解题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及英语综合能力、对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意识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 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寻求学生的闪光点, 抓住以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鼓励、理解、接纳、信任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积极营造和谐、互助合作的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建立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从而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必须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 给知识、信息附加更多的感情色彩, 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 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 要尽量做到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享受感, 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的交融,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状态。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共振阅读,科学的阅读策略 篇3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纵观整个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外乎两种教学生态。一是以课本为主阵地,在那里精耕细作。由于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不同,又形成了三种教学流派。古人云:文以载道。所以课堂以释道为主,形成了教学的“主题派”。文何以载道,所以课堂以分析结构为主,形成了教学的“形式派”。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所以课堂以品析语言为主,形成了教学的“语感派”。我们可以统称为“课本化”流派。二是不囿于课本,为学生开列一大堆阅读书目,让学生在书海里畅游。我们称之为“去课本化”流派。

仔细考察这两种教学流派,各自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课本化”流派把文本的内容、形式、语言三要素人为地进行割裂,变成了三张皮,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影响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1]。仅仅局限于几本课本的阅读,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

“去课本化”流派抛开课本或只将课本蜻蜒点水式处理,也有失偏颇。学生要多阅读,广阅读,这个一点没错,也是人们达成了共识的。只是要厘清学生阅读与社会人阅读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阅读采用怎样的策略才是最优最高效的。社会人阅读的特点是:休闲式、无目标、无计划、无压力等。而学生阅读的特征是:互动性,个体阅读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与课本是互动关系;目标性,个体阅读要接受考试检测,要接受阅读能力评价体系检测;制约性,个体阅读受时间的制约,受课本的某种规定性制约,受阅读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制约。所以,课外阅读并非无根之浮萍,漫无边际地读;并非空中楼阁,无所依傍地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并非两个不可逾越的壁垒。课内阅读是源,课外阅读是流;课内阅读是原点,课外阅读是辐射;课内阅读是支点和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与发展。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问题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何科学地发生紧密联系,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掘与探求,找到母体与子体的“肚脐”,找到一条正确的阅读途径。

二、共振阅读的依据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2]“不是一个终点”[3],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4],它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5]。这就是说,教材是起点、向导、拐杖,它指向无限宽广的课外阅读;反之,只有在无限的“类例子”中,才能更好地比较、分析、把握“例子”。

同样,科学界和文学界的巨匠们的研究方法,给我们语文学习与研究有益的启示。

面对“治水”这个世界文学流行的母题,人类学鼻祖弗雷泽在名著《〈旧约〉中的民间传说》里[6],把诺亚方舟的洪水神话和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北欧、南亚、东南亚、大洋洲和美洲印第安神话放在一起看,一口气举了四十多个例子。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洪水传说的母题和细节都很像的结论。

钱钟书为李商隐的《锦瑟》写下札记的时候[7],他不会局限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也不是限定在中国文学史的框架中,他把作品放在世界文学和整个人文艺术的宝库之中。在这个视野开阔而资源丰盈的时空之中,找到与它相似和相通的内容,把它们聚合在一起,借助精细的分析和总括的力量,对某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穷形尽相的认识;在内在关联的各类素材的互相参照、四面烛照之中,对某个实例的独特性形成更加深刻的洞察。

从弗雷泽、钱钟书开凿学问的深井中,我们瞥见了富有启发的粼粼波光。不要把自己的眼界局限于现有的学科框架,不要让已有的知识成为思考的障碍。只有把对象放在人类史、文学史的背景中,才能够看得分明,其特点也容易把握。

的确,借鉴弗雷泽、钱钟书的这种思路,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境界。我们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唐三藏西天取经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唐太宗的灵魂游历了死后的世界,重新返回人间之后,他决定要超度地府中的亡灵,并派遣高僧前往天竺国大雷音寺求取大乘佛法。而类似的游历死后世界的情节设置,在人类文化的时空隧道中,能够听到一声声来自世界各地、久远而绵长不绝的回响。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归家旅途中,他也有过一次短暂的游历冥府的遭际,在苏美尔人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但丁的《神曲》中,都有游历地府的声声回响。当我们把这些丰富的素材聚集在一起,不但能够在穷形尽相之中,对这个重要情节及其背后的深刻意蕴获得更全面、更多元的考察,而且能够在极其丰沛的素材的交相辉映参照中,对《西游记》唐太宗游历冥府这一构思的独特性和原创力,它对死亡的思考和想象,它所折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等等,获得了更深入的洞察和探索。

所以说,教材“例子”不能是孤立和静态的,应该是动态和整体的。它好比一个运动物质的质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课本为质点,发散指向若干文本,形成以课本为核,以课外文本为壳,以课文为文本母题,以课外文本为子题,构成富有生机的文本小宇宙。这样的语文学习不再是薄薄的几页课本,而是指向无限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外延。让语文课堂的辐射范围之广,探究性学习之深,学习收效之大。这就引出了共振阅读。

三、共振阅读的教学

共振阅读以课内文本学习为依据,并向课外阅读有机延伸。课内单篇阅读教学犹如一片羽毛划过水面,只能轻轻地荡起小小涟漪,旋即归于平静;如果加上相关作品的连类阅读,就会发生共振,产生共鸣,其阅读效能的合力远大于分力。

共振阅读涵义的数学表达式为:1+x。“1”是课本中的某一篇文章,“x”即若干篇课外文本,既可以是若干单篇文章,也可以是整本书,甚至是影视剧。共振阅读成功的关键是核心话题和中心话题的质量,这是关系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能否联系的“脐带”,要求教师对“1”提炼出精准的核心话题,对“x”提炼出精准的中心话题。核心话题可以是对“1”的主题的探讨,形式的赏析,语言的品味,更可以是三者的融合;中心话题是对核心话题的强化与深化。“x”是“1”的发散,“1”是“x”聚合,“1”与“x”在教师提出的中心话题下发生紧密联系。

例如,《归去来兮辞》的共振阅读,“1”:《归去来兮辞》,“x”:《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晋书·隐逸传》《桃花源记》《皇帝的新装》《瓦尔登湖》《伊利亚特》《奥德赛》《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课文《归去来兮辞》的学习围绕“出发与回归”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学生在文本中探知诗人出发的种种痛苦,体验回归的种种快乐,品味诗意的语言。学生在话题的引领下,对文章进行有根有据的多角度深度探求。《归去来兮辞》共振阅读围绕“回归的价值”这一中心话题展开。在同质、同向、同类的文本群中酣畅地阅读,学生感悟出发时的梦想与追求,出发后的痛苦与磨难,出发后人性的蜕变与异化,回归后的宁静与欢乐,最终形成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即自然纯朴的生活才是人类心灵的原乡。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研究性阅读,使共振阅读有素材、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张力。

又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水浒传》《红楼梦》共振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学习的核心话题是“伏笔的妙处”,沿着这一切口探得了文中蕴含的富矿。有寻“风雪”描写之神韵的,有探“掇得一块石头”细节一石三鸟之趣的,有挖“牢城营外酒店巧遇李小二”情节一箭四雕之妙的,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学习的生机盎然。作品聚合的中心话题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学生在整体的、充分的阅读中,把对“伏笔”艺术的定向钻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发现了伏笔的微观作用,如作铺垫、制造悬念,不让读者对情节感到突兀,更可贵的是还发现了伏笔的宏观作用,或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构成整个小说的结构艺术等。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我有一个梦想》《曼德拉传》、电影《甘地传》又一次共振阅读。为什么同一篇课文两次共振的篇目不同呢。因为这一次共振是为了培养学生用现代观点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所以这次的共振中心话题是“抗争与法治的统一”,这里远离空洞的说教,学生在文学形象的熏陶中,在比较、整体研读中,明白拳头不是现代文明社会解决矛盾、纠纷的正确选择,依法维权才是正途。

这就是共振阅读的魅力。在这类阅读中,或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刻研读,或对某种文学现象进行充分认知,或对某种思维能力进行反复训练,或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熟练迁移,或对某个价值观进行强化,让其入脑入心。总之,发挥“1”与“x”的最大合力,挖掘“1”的最大值。

四、共振阅读的价值

共振阅读促进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共振阅读可以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麦琪的礼物》与欧·亨利的同类作品《最后一片藤叶》《爱的奉献》《二十年后》,在中心话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聚合下,进行共振阅读。这样对欧·亨利式的艺术构思有了充分的体验,再去解读同类作品的艺术构思,就如获得了打开作品之门的金钥匙。为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度,我们专设了“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学生轮流介绍相关作品主题、情节、人物、象征意义、讽刺意义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定期召开作品研讨会。要求主讲人有观点、有根据、有条理、有感染力;要求听者明白主讲人的观点、大意、优缺点等,然后反驳时有理有据,能把讨论引入深入,从而将说与听有机地结合。共振阅读中,要求学生不动笔不读书。具体的读书建议是,画出书中的人物社会关系网络图;为主要人物写小传;对费解的段落提出问题;抄写或评论你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最重要、最不寻常、最有意义的词汇、句子或段落;选择一段使你联想到自己生活经验的段落,并解释是什么经验;写一段有关人物的笔记,说出你对人物的认同,你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为什么同情他;给故事写一个不同的结尾或开头;最后写书评或推介文章。总之,共振阅读也是读写听说的和谐共振。

共振阅读将过去单一、静态的教材阅读,变为“涟漪”式动态扩展的阅读过程。共振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师生共建中不断更新、丰富、发展文本。学生在共振阅读《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发现诗歌里面一些人物的关系,好像有点乱伦,感到非常困惑。我又让学生阅读美国作家房龙的《圣经的故事》,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有关章节,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在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共同特征,弄清了家庭起源、发展史上的来龙去脉。在读书中产生疑惑,又在读书中释感。书越读越广阔,人越来越充实越智慧,并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共振阅读是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自身格调、培养公民品格、形成人生价值观的过程。《斑羚飞渡》的教学我们没有只停留在“动物的生存智慧,向自然学习”的题旨上,而是围绕中心话题“生态文明与生态化人格”,与《红狐》《最后一头战象》《山羊兹拉特》《素芭》《杂草的故事》《狼图腾》及电影《忠犬八公》等展开共振阅读。不同的文本展示了人与动物的不同关系,通过充分的阅读、比较和研讨,学生对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即生态化人格的特征有了基本的共识:一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有感激之心,二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有忏悔之心,三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有敬畏之心,四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有谦卑之心,五是对大自然始终怀有珍爱之心。

共振阅读是学校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一个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不仅仅要完成学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今后阶段的社会化打下基础,能够影响社会,改造社会,做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人。《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的一篇初中课文,我们不光看其作为说明文的文体价值,更看重它在新时期独特的生态教育价值。我们每年在相关年级开展以“生物入侵的种类、途径、危害、防治”为中心话题的共振阅读。在这方面我们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收集了大量共振阅读的经典文本,如《外来物种入侵考验生态安全》《莫使“放生”成“杀生”》《“一枝黄花”卷土重来蔓延3公里》《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警惕有害生物借道跨境电商入侵》等。学生联名致信市长,建议制订“地方放生条例”。向社会发出抵制生物入侵的倡议。这项共振阅读时间长达15年,涵盖学生约5千人。他们成了生物入侵知识的宣传者,生物入侵危害的抵制者,生态安全的维护者。这5千人又像种子一样,撒向无数家庭,各个行业,各个地方,乃至国外,其社会影响之深广。

共振阅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具有很大的实践空间和阐释空间,其价值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注释: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4][5]叶圣陶·叶圣陶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英·弗雷泽著,叶舒宾、卢晓辉译《旧约》中的民间传说[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1、儿童观的转变,使儿童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儿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读物——绘本。绘本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是人类对童年这种生命的认识更透彻以后诞生出来的书籍形式。绘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世界。从80 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据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婴幼儿读书量与丹麦相比为1:50,与日本相比为1:40,与美国相比为1:30。而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与低幼儿童阅读的图书,绘本阅读是低幼儿童阅读经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绘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在中国内地才刚刚起步。

2、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而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系,对于尚未掌握阅读技巧的幼儿来说很难理解。相反,以“图”为主的绘本更为直观生动,更贴近生活,理解它们过程更多的是一种识别与其他事物的相似性,而不是取决于与文字符号的熟悉度,图画所传递的信息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另外,我国心理学家已经对儿童对形状和色彩的感知觉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儿童的形状抽象最早,3岁后形状抽象下降,颜色抽象比率上升等一系列结论。由此可以看出,集形状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是符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形式。

3、绘本研究家多罗西·霍华特说:“绘本是小孩子在人生中最初接触的书,在透过长期读书生活所读的书之中,是最重要的书。根据小孩在绘本中所发现的快乐的量,可决定他的生涯是否喜欢书本。”与大人是为了从书中获得知识与某种帮助不同的是,幼儿往往因为书中故事、图画的趣味性以及在读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乐而变得喜欢书。快乐的体验是幼儿读书的主要引力。儿童文学博士徐丹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儿童绘本最早出现在欧美,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有时也叫“图画书”。绘本中的图画一般是手绘之作,生动迷人。它与我们儿时看的小人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认为小人书是带插图的文字书,图画是文字的补充,不看图画只看文字也能把内容弄清楚。绘本的绘本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它的生动趣味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绘本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就像一颗颗珍珠,文字则是将珍珠串起来细长的线。儿童借由绘本可以进入自身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窗口”,是幼儿寄托情感的精神之所。借助绘本,幼儿可以释放自己的情感,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曹文轩说道:“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所以,选好人生的第一本书非常重要。绘本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抓住了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通过绘本可以轻松地把很多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幼儿,让他们在绘本阅读中理解真善美。透过故事中的榜样,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社会化。与其他儿童文学形式相比,集图像和颜色于一身的绘本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幼儿想象力不可缺少的书籍形式。此外,绘本中多样的形象,丰富的情节、有趣的故事可以增加幼儿的体验,而体验是想象力的源泉。正像松居直所言:“图画书是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4、我国在2000年前后开始大量(此前有少量引进,但未明确提出绘本的概念及相关理念)引进绘本并关注早期阅读。尽管绘本更适合幼儿阅读,但绘本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来说仍是一种挑战。柯南指出:“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因此,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专家的引领下,部分地区的教师对绘本阅读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践中带动家长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发现,幼儿主动参与的阅读活动较少,且独自阅读时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经过分析得知,影响幼儿早期阅读的因素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家长及教师的因素;幼儿读物的因素等。我们认为重视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改革传统阅读方法和阅读刊物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它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是“图画书”(picturebooks)的一种。

“阅读”的概念一种是着重于译码过程的阅读概念:强调阅读是从视觉到听觉的一个转换过程。另一种是着重于意义获取的阅读概念:人的阅读是把视觉的信息转化为在自己头脑已有的概念基础上所建立的新意义,是对书面符号的知觉。我国北师大心理系教授张必隐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幼儿图书阅读”是指幼儿借助生动活泼、色彩变化的图象,借助朗朗上口,能反复出现的语言文字,在成人的帮助与指导下,理解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一种视与听、说与玩相结合的过程。

三、研究的理论假设与目标

理论假设:

通过“集体阅读”、建立“种子图书馆”、开展“专家座谈”、“绘本故事表演”等活动。从根本上唤起家长、教师对早期阅读的重视和专业指导能力,提高幼儿、家长、教师的整体阅读素养,引导幼儿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的兴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研究目标:

(1)探索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引导幼儿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的阅读素养和教科研能力。

(3)深入挖掘绘本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探索有效使用方法。

四、研究内容

(1)家园协作,亲子绘本阅读的相关研究。

(2)幼儿园环境氛围与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相关研究。

(3)幼儿绘本阅读的个案研究。

(4)绘本阅读活动开展与管理的研究。

(5)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阅读难点与指导方法的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同时辅以个案法、资料法等。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研究任务及主要内容

研究措施

(1)、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制定和论证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方法,提高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召开实验班的家长会,纠正家长对早期绘本阅读的误区,力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1、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和论证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下发有关课题的书面学习材料,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3、集体讨论家长会的内容,各实验园的业务领导自行组织本园的家长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研究任务及主要内容

研究措施

(1)家园协作,亲子绘本阅读的相关研究。

(2)幼儿园环境氛围与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相关研究。

(3)幼儿绘本阅读的个案研究。

(4)绘本阅读活动开展与管理的研究。

(5)各年龄阶段幼儿的阅读难点与指导方法的研究

1、各实验班根据课题组的阶段计划制定班级的课题计划;

2、下发与课题有关的书面学习材料;组织理论学习交流会;

3、课题组每月组织一次观摩活动;

4、举行幼儿故事比赛;

5、举行幼儿绘本表演比赛;

6、举行亲子读书会;

7、邀请绘本专家进行讲座;

7、每学期末组织经验交流会

(三)总结阶段:

1、归纳整理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

3、进行结题。

七、研究的组织领导

课题组成员业务素质过硬,语言教学有专长,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并保证课题研究人员的尽量稳定,连续三年不换人。幼儿园领导全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并在人员、时间、资金、材料等方面给予支持。

八、研究的保证措施

1、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研究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额外负担。另外,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是当前幼儿园比较关注和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教师希望通过研究弄清楚早期阅读的作用、内容、目标和指导的方式方法等,教师的需要为课题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整个课题组人员是由本区几所省级实验(示范)和市级一类幼儿园业务领导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成员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较高,有相当一部分业务领导和教师多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实验课题并获奖,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3、课题组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我们将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并聘请绘本教学和教科研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对参与研究的有关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4、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规范、保证课题管理研究落实到位,做好研究过程中资料的积累。

5、各实验幼儿园建有图书室,班内有大量绘本版图画书供幼儿阅读,园里有图书馆、资料室、可供课题参与人员随时随需使用;各幼儿园具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实验班备有摄像机、数码相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单独设备,满足了科研的硬件需求。

九、预期研究成果

2018年8月以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幼儿活动光盘、教学活动设计案例与汇编、个案指导案例、幼儿绘本表演、教师与家长在课题研究中的变化与故事集、图书室的建构与管理模式、图书区的建构与管理模式等形式呈现。

郯城县第三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课题组

《科学实验》阅读心得 篇5

那一天,我数算你的手指,轻轻把它们亲遍。

那一天,初雪飘落,我把你高高举起,看雪花在你柔软的肌肤上融化。

那一天,我们一起穿过街道,你紧紧抓住我的手。

曾经,你是我的婴孩。

现在,你是我的女童。

这是我读给女儿的诗歌,节选自《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绘本《有一天》,讲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一本令人动容的亲子读物。女儿出生后,我对阅读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关注。也许因为自己是语文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参差不齐,每每批改作文,总会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那就是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借用作家龙应台致安德烈的那句话——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我希望你,做一个快乐的人!

《朗读者》,来得刚刚好!看过此片的人都应该知道,片子前面会放朗读亭在不同城市的录制画面。“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有记者调侃道:很久没有一桩文化事件像召唤神兽一样,把所有本地媒体都集齐了,又看到了久违的“长枪短炮”。

生而为人,容貌不同,成就不同,但感情波动却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感动。

很多学生抱怨道,“我文采不行,写不出好的作文来。”试问,什么样的文章才最受关注?我想,唯有那来自心底的,才最能打动人心的,才是好作文。就像小时候我们在班里听同学读作文,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烦恼,快乐,掩饰甚至还有戒备展现出来,所引起的内心波动,才会让我们难以忘却。

当今时代,你有多久没被感动过了?有没有一本书,读过以后,常会觉得自己与读书前相比,仿佛判若两人,有时甚至觉得好像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一扇门,自己有了明显的成长,变得强壮、勇敢、高雅。而看完感人的故事后,自己也感同身受,或在内心暗暗期待能尝试一次书中的故事。这种体验,或许可以称之为感动吧。

拜读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一位做母亲的幸福,这幸福来自于成长的陪伴;赞赏一名教育者的智慧,这智慧源于对教育的尊重。身为人母,陪女儿经历人之初的喜怒哀乐,感受生命的奇妙,让我的生活五彩斑斓;身为老师,与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见证成长的足迹,让我的理想尽情绽放。

同样,我希望我的学生,心甘情愿地坐下来,静静地读一本书,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和终身的习惯,而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我们可能依然平凡,读书让我们拒绝平庸;我们生活的空间可能依然狭小,读书却可以让我们胸怀世界。在读书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在读书中提高生活品味;在读书中成长成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读书、做人、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让我们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人生的充实与美丽。让读书在我们的校园蔚然成风,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

做人的科学阅读答案 篇6

②热胀冷缩,在【甲】上表现得更明显些,因此有膨胀系数这一说。我们乘火车时,为什么那车轮总是不停地哐当哐当地响呢,就是因为考虑到钢轨的胀缩,所以在接缝处,要预留下一定宽度的缝隙。其实,焊接技术发展到今天,要做到钢轨相接处绝对的严丝合缝,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真的如此做了的话,钢轨到了夏天膨胀,到了冬天收缩,那火车可就要出事故了。

③人呢,在【乙】上也有微弱的膨胀系数。例如,患高血压的病人都有这个体会,到了热天,血压就要低一些了,因为夏天的血管舒张得多。到了冷天,是心脏病的多发季节,就是由于血管收缩的缘故。

④不过,说到【丙】上的热胀冷缩,那就明显得多了。那些春风得意者,一帆风顺者,升官发财者,胜券在握者,没有一个不膨胀的。不过,有的人把握得住自己,表现得不那么强烈;有的人沉不住气,头脑一热,管不住自己,什么自以为是啊,骄声傲气啊,目空一切啊,趾高气扬啊,就全来了,那一副德行,真是让人不敢恭维。不管他再有权,再有势,或再有钱,也挡不住别人在他背后撇嘴。

⑤反过来,那些倒霉失败者,栽了跟头者,雪上加霜者,没有一个不收缩的。不过,有的人,能够处变不惊,跌倒再来,吸取教训,重新振作,这种收缩,是一种正常收缩。有的人,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从此,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如蚕作茧,止步不前,好像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那样,人前抬不起头,人后耷拉脑袋,整个人都垮了似的,就是不正常的收缩了。

⑥因此,在这个世界上做人,要懂得人好比是一个玻璃水杯,过热,冲进冷水要炸;过冷,倒进热水也要炸。所以,得意不要忘形,失败仍需努力,无论怎样膨胀和收缩,始终保持不愠不火,不卑不亢,不躁不蔫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去处世谋生,那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了。

⑦我们知道,现存于巴黎的国际度量衡中心地下室里的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器,都是用膨胀系数接近于零的贵金属,例如白金制成。我们也知道,黄金所以值钱,也因为其超稳定性,不大受外界变化的影响而变化。所以,那些一胜则骄、一败则馁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自身内在质量上存在问题,才受制于外部世界,若是不那么浅薄无知、幼稚和失态的话,也就不会热胀冷缩得厉害,而贻人笑柄了。

⑧可见,做人也要懂得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而加强修养,充实思想,锻炼意志,提高质量,便是每个人时刻不能忘的事情。

科学使用评点阅读法 篇7

一、评点要赏析要联想要质疑, 不要随意浏览。

许多名人都用这种阅读方法, 像金圣叹评点《水浒传》:“那雪正下得紧”【夹批:写雪妙绝。】又如, 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 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 今日倒来害我!”【夹批:非骂陆谦, 骂天下也。】这是读者阅读时可能会忽略的地方, 但金圣叹却联想到社会现实, 融进个人独特感受, 略加点评, 从而给后人以深刻启迪。

评点法阅读, 不是做随意浏览, 它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以培养学生调控自己阅读过程的能力为己任, 发展学生的这种能力, 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学科课文的阅读理解”。

古人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评点法阅读就是跟作者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冰心的《往事》, 一草一木一事一景皆成妙文, 当然可以背可以记, 而更多的应该同作者交流观点和感悟。评点法运用娴熟了, 我们就会说“我愿意用我的头脑去读《论语》而不是尽听于丹的”。

二、评点要示范要指导要鼓励, 不要听之任之。

灯不点不亮。以学生熟悉的课文做示范评点, 使学生有“规”可循, 有“矩”可蹈, 起到引路作用。如讲授韩愈的《师说》第二段时可示范评点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点评:开门见山, 提出论点。】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点评:点明老师的职责。】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点评:人刚生下来, 懵懵懂懂, 能懂得什么道理呢。作者从生活中举例, 道理浅显易懂, 很有说服力。】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点评:孔子还向项橐 (tuò) 学习呢。项橐七岁那年, 与五十二岁的孔子相遇, 那一天, 项橐在路口用泥巴垒起一座高高的城池。已经是大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 坐着马车来到路口。车子到了项橐的面前, 可小家伙并不让路。孔子只好停车下来, 十分生气地说:“小朋友, 怎么这样不懂礼节?快快给我的马车让路啊!”小项橐没有丝毫畏惧, 他站起身, 指着自己垒的土城说:“老人家, 您没有看见这城池吗?世上只有车给城让路的, 哪听说过城给车让路的道理啊!你说, 究竟谁不懂礼节呢?”孔子被项橐说得无话可答, 他们的马车只好绕“城”而过。后来, 孔子拜项橐为师, 向他请教做人的礼节。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 就在当年孔子向项橐请教的地方树了一块石碑, 上面写着“孔子问礼碑”几个大字。就这样几个简简单单的字, 却体现了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啊!韩愈在文中的这句话不正是要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吗?】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点评:提出择师的标准, 谁懂得道理, 谁就可做老师;这具有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和辩证思想。】

教师先示范这种点评阅读的方法, 同时要及时地对不同内容的阅读作出相应的点评指导。比如小说阅读, 就应该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巧妙的构思、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散文阅读, 就应该指导如何把握写作主旨、揣摩语言、寻找写作线索、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议论文阅读, 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论证方法、论据和论点方面进行点评;诗歌阅读, 就应该指导学生从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风格方面进行鉴赏。如果没有这些内容的指导, 学生不可能有深层次的探究, 也会影响阅读的兴趣。

当然, 学生实践内容选定后,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践, 教师巡视课堂, 发现问题, 随时指点, 因为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 恰恰是应当做出点评的地方。学生发现这种评点法既能使他们开阔视野, 又能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相信他们会愉快地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评点要涵泳要执著, 不要慌忙急躁。

点评法尤其要重视涵泳的功夫。宋代陆九渊诗曰:“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只有重视涵泳了, 那文句、那意境, 才会萦绕心头, 如发于已心, 如出于已口。愈积累愈丰富, 愈丰富愈自然贯通。曾国藩在教儿子写诗的时候, 他说:“尔欲作五古、七古, 须熟读五古、七古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 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二者并进, 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 则下笔为诗时, 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诗成自读之, 亦自觉琅琅可诵, 引出一种兴会来。”

对于要点评的文本, 一定要先让学生读, 只有读懂了, 才能去感知、去联想、去领悟。不要为了赶进度, 甚至为了图省事, 一篇文章, 很多学生甚至还没读下来, 老师就急着要求点评, 须知, 欲速则不达。更不能学生没点评完就慌忙收场,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兴味、表达。

熟练地运用评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师生持之以恒。毛泽东读书有“注重批注、读活、创新、悟到真谛、读好无字书”等特点。毛泽东在书上尤其是精读书上做的批注已出版的有5万多字。他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充分说明没有广泛而精深的阅读, 没有执著的毅力, 是不可能使点评成为成功的助推器。

四、评点要合作要反馈, 不要胡言乱语。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评点法阅读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的“四方对话”。作者为“甲方”, 学生、教师、编者为“乙方”, 三者均为阅读主体, 但学生是阅读集体对话的“主辩手”。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 要让学生树立“阅读合群”和“阅读交友”的理念, 学会切磋琢磨、交流心得的评点法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宜的交流平台, 打开“交流”大门。学生交流评点内容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反馈, 及时对评点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当堂讲评, 对好的评点予以鼓励, 对于不正确的甚至胡言乱语的评点要予以纠正, 同时指出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评点式阅读需要作出学习性评价, “学习性评价是寻求解释证据, 让学生和老师以此确定他们当前的学习水平, 他们需要追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点阅读的质量和价值。

学生科学阅读指导策略 篇8

一、 创设阅读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动力和倾向,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科学探究中因势利导创设阅读氛围,帮助学生读到新知识、建构新概念,达到激情引趣之效。

1. 发挥主导作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作必要引导,有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问题入手。《日食和月食》开课就开门见山:你见过日食吗?你想知道日食是怎样形成的吗?太阳光辉被谁遮住了?这些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引上文本阅读之路。②多媒体引路。教学《种类繁多的动物》一课,笔者运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图,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动物分类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扩展导读。在教学《太阳系》一课时,提出“我们还知道哪些天体在围绕太阳运动?这些天体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激发了学生对除地球外的七大行星和宇宙知识的兴趣。

2. 挖掘教材内涵,激发阅读兴趣

科学学科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蕴涵了精深博大的知识,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如生物知识部分,课文通过多种多样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特殊形态结构和不同种群、不同颜色的生物。同时通过介绍生物界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从而使学生了解生物进化规律,懂得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3. 运用教材资源,激发阅读兴趣

《科学》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单元概述”,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兴趣,并指明该单元的研究方向。如《能量》的“单元概述”对学生很有激励性,我们要去探究电与磁的秘密,在探究中逐渐发现一个不断变化的能量世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与能量有关。通过引领学生对“单元概述”的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又如运用“资料库”资源激趣阅读。《科学》在每个单元的结尾安排了“资料库”,这个“资料库”既有单元知识的相互融合,又有单元知识的巩固提升,更有极具拓展性的单元相关信息,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极好资源,对于指导学生阅读十分必要。如《生物的多样性》这个单元后的资料库中介绍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拓展了教材的内容。生存是生物的基本权利,“资料库”既揭示了生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构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揭示了生物对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我们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道理。

4. 提供阅读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兴趣重在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和推荐阅读书籍。常用的形式是课前或课后阅读,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课文,或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书刊,也可以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但对阅读书籍中的有关知识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阅读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指导阅读方法 增强阅读能力

加强科学阅读实践,不仅仅是对原文的机械重述,更重要的是对原文或句、段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思想,把原文中的语言符号或图示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加强有效的阅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综合梳理

教材中有的课文安排有单元小结内容,如《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的第三个活动是“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运用综合梳理是有效方法之一,通过知识梳理、小结回顾,巩固提升,更好地温故了本单元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2. 分析概括

该方法是各学科的通法,科学课运用此方法有它特定的效果。《谁选择了它们》一课中,通过分析青蛙的去与留、三种狐狸生活的不同环境和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概括寻求生物多样性的合理解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不但因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类活动也在改变着生物,这就造就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3. 图文对照

科学教材语言表达简洁、清晰,多为提示性语言,好在科学教材配有丰富的图片,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运用图文对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是整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怎样在自行车上找出简单机械呢?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读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通过文、图对照阅读,轻松地解决了学习任务问题。

4. 实验探究

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内容,要指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验探究来帮助解读教材。如《杠杆的科学》一课,课文简要陈述了“用一根木棍能撬起一块大重物”,在认识杠杆的基础上,怎样来揭示杠杆的秘密?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分析、综合,顺利得出“杠杆省力的大小与支撑点和物体的距离有关”。接下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榔头拔钉子、老虎钳剪铁丝等生活中常见的事实,使学生尝到通过读练结合获取知识的成功喜悦。

三、 养成阅读习惯 体验阅读创新

养成良好的科学阅读习惯,不但能丰富知识,而且能激发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为此在加强课内阅读指导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体验阅读创新,提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如《土壤》一课,一开始就提到植物生长一般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能提供植物一些什么呢?教师由此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土壤里有哪些成分?土壤中的养料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自然界土壤中的养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懂得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微风中,国旗飘扬为什么没有声音?老师立即用音叉实验解决了疑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寻求正确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2. 研究性阅读

教师可适当介绍给学生可查阅的文献资料、阅读书籍及查阅的工具书,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自己获取知识、获取研究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查阅课外读物资料的本领,达到学生能够独立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如蝙蝠归类在哪一类动物?有的学生说是鸟类,因为它的外形像鸟,有翅膀能飞行;有的学生说它不是鸟,因为蝙蝠体表没有羽毛,是胎生,用乳汁哺育幼仔,应该是哺乳动物。后者为什么敢肯定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呢?这得益于老师借给部分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他们经过阅读查找从中获得了有关知识,从而知道了蝙蝠的有关习性等。学生由此明白:查阅资料是寻求答案的有效途径,研究性阅读不但能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寻求答案必须要有依据的科学态度。

3. 拓展性阅读

一是指导性拓展阅读。如教学了“浮力”单元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更深的了解,建议学生阅读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和相关知识,以巩固单元知识。二是推荐性拓展阅读。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推荐阅读书目,如教学《地球在自转》后,可以推荐摘自网上科学家傅科的故事和《少年百科知识》;教学《地球在公转吗》,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凡是老师介绍推荐的读物,学生都特别喜欢,读得也更认真。三是自助式拓展阅读。当学生阅读了教材内容后还需了解更多的知识,可以进行自助式拓展阅读,图书馆借阅、网上阅读、相互传阅都是有效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后,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表现欲也更强,长期指导必能引发兴趣,养成习惯,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科学阅读融入科学教育,目的是通过科学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面,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上一篇:集团成立发言稿下一篇:除四害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