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通用11篇)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本(专)科段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旨在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有关计算机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原有知识进一步深化、综合和扩展,接受计算机应用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的综合训练。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
计算机应用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最终应完成下面几部分内容:
1、毕业论文 约1.5万字(不含图表、程序等)
2、计算机应用系统(含源程序) 可演示
3、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读书报告) 约3千字
计算机应用类专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最终应完成下面几部分内容:
1、毕业论文 约1万字(不含图表、程序等)
2、计算机应用系统(含源程序) 可演示
3、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读书报告) 约3千字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学生的要求
1、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应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计算机课题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掌握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按时完成所分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包括:
(1) 通过调查研究和毕业实习,收集和查询有关技术资料。
(2) 进行方案的选择、分析与设计。
(3) 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上机实验调试。
(4) 撰写毕业论文。论文力求做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技术先进。
5、杜绝毕业论文内容抄袭。如果论文中需要引用其他论文的观点、方法、流程、代码等内容,必须在论文中注明参考文献。若存在抄袭行为,一律取消答辩资格,作不及格记录。
6、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按17周计)
(1)熟悉课题 1周
(2)调研、收集资料、翻译资料 2周
(3)确定设计方案 1周
(4)方案的实现、调试与验证 8周
(5)写论文初稿、包括计算、绘图、并修改 3周
(6)定稿,撰写与复印 0.5周
(7)送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资格审查,写出评语 0.5周
(8)论文答辩小组组织答辩、评定成绩 1周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选题原则
(1) 在充分注意满足教学要求和对学生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结合社会需要选题。
(2) 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宜。
(3) 毕业设计课题,鼓励一人一题。若几个人同做一个大课题,总体设计每个人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分工明确,不允许多人使用同一软件做同一个子课题。对于硬件方面的课题,可参照上述步骤进行。
2、选题步骤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先由申报,经系主任和学科负责人审定。题目的确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教师先向全班学生介绍题目情况,学生填写选题志愿,教师根据学生志愿,确定其题目。也可以学生自选,但需经指导教师审定。
3、选题类型
(1) 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从社会实际需要中选择应用性题目。
(2) 科研性和开发性题目,科研部门的试验课题亦可作为设计题目。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过程
毕业论文(设计)检查工作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选题→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归档
1、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必须使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按要求详细填写。
2、学生在调研、充分理解工作目的基础上,经开题检查后方可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题应在选题后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开题时学生应提交文献综述和工作进度安排。开题检查的要点如下:
l 学生是否己充分理解了课题的内容和要求;
l 学生的工作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l 是否具备课题所要求的试验条件。
开题检查不合格者,必须在一周内重做。
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均由检查小组执行,检查小组由3名左右教师组成。检查小组的主要成员应参加答辩委员会。
3、中期检查应在毕业设计进行中间进行,检查要求为:
l 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规定工作,所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
l 学生在设计工作期间的表现;
l 题目是否恰当,教师是否负责。
4、结题验收
结题验收在设计工作完成后,论文书写前进行,检查要点为检查计算机程序实际运行结果。
5、毕业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院(部)、系负责组成,由多于5名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以协商或投票方式给学生评出成绩,一个专业或班级分设几个答辩组时,要统一考虑。
学生必须在答辩前3天,将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和指导教师评语交答辩委员会。委员会把材料转给评阅教师审阅,评阅教师要写出评语或给出分数。学生在参加答辩之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写好报告提要,准备好将要悬挂或张贴的图表、摘要,准备将要播放的10分钟PowerPoint幻灯片讲稿、软件演示所需要的环境等。每个学生答辩时间为半小时左右,要出示有关图表、数据并演示程序,讲解十分钟,回答答辩老师的四个以上问题。
六、毕业论文的规范
【编写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文稿必须用A4(210mm*297mm)白纸打印。打印时,要求纸的四周留足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印。每一页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分别留25mm,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分别留20mm。毕业设计(论文)一律左侧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构成:
封面
序或前言(必要时)
摘要
前置部分 关键词
目次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
术语、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
引言(绪论)
1章
2章
2.1(条)
2.1.1(款)
2.1.1.1(项)
2.1.2
正文 2.2
主体部分 2.2.1
2.3
2.3.1
2.3.2
3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部分 附录B
(必要时) 附录C 】
1、毕业论文的组成
A、封面; B、中文摘要;C、英文摘要;D、目录;E、正文;F、致谢;G、参考文献;H、附录;I、有关图纸。(J、毕业设计(论文)评语;K、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封 面 由学校统一印制,按要求填写。封面包括论文题目,导师签字,学生本人签字。
题 目 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专业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摘 要 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摘要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采用了什么工具 (开发环境)、方法、技术、理论;实现了什么系统或得出了什么结果;其系统(或结果) 有什么创新、有什么特点,或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经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少于400字;外文摘要不少于3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略多。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关键词 论文中最重要的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之间空二格。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内容要相对应。
目 录 是毕业设计(论文)的篇章名目,要按顺序写清楚设计(论文)构成部分和章、节的名称。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正文主要层次标题、致谢、参考文献、附录(外文原文与翻译、源代码)等。
正 文 包括概述,方案比较及选定,必需的理论、分析和计算,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测试,算法的描述,实验方法,结果及其讨论和总结。正文要标明章节,图表公式要按章编号;根据毕业设计内容,应有充分的系统功能模块图、程序设计流程图、数据结构表、程序运行界面图和关键代码。
【具体地讲:
1.引言(绪论):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2.正文: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基本观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必要的数据和图表,以及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对结果的讨论等。正文字数一般为1万—1.5万左右,但对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不限字数。
(1)文中所用的符号、缩略词、制图规范和计量单位,必须遵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或本学科通用标准。作者自己拟订的符号、记号缩略词,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
(2)图: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图包括曲线图、构造图、示意图、图解、框图、流程图、记录图、布置图、地图、照片、图版等。所有的图应编排序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如图1、图2……,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
(3)表:所有的表应编排序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如表1、表2……。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表内同一栏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表内不能用“同上”、“同左”“;”和类似词,一律填入具体的数字或文字。
(4)数学、物理和化学式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5)计量单位:
毕业论文中的量和单位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6)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2.1”、“2.2”、“2.3”等,第三级为“2.2.1”、“2.2.2”、“2.2.3”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3.结论(结束语、总结与展望):包含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结论,以及对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的设想与建议。】
致 谢 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在结论后单置一页。
参考文献 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以近期发表的杂志类文献为主。
【具体地讲:
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毕业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专著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及著录用符号:
主要责任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数量.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
其中,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为必须著录项目,其他为选择项目。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 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单字母“A”标识,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例: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6页
(2)连续出版物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及著录用符号:
题名.主要责任者.版本.年.月,卷(期)~. 年.月,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
其中,题名、主要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为必须著录项目,其他为选择项目。
例:地质评论.中国地质学会.1936,1(1)~.北京:地质出版社,1936.~
(3)专著中析出的文献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及著录用符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其他责任者.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其中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为必须著录项目,析出其他责任者为选择项目。
例: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见:程裕淇等编.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
(4)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格式及著录用符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析出其他责任者.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其中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原文献题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为必须著录项目,析出其他责任者为选择项目。
例: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中国科学,1973(4):400~429
参考文献例: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沙群岛专案组.我国西沙群岛的土壤和鸟粪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中.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77
[3].华罗庚,王元.论一致分布与近似分析:数论方法(Ⅰ).中国科学,1973(4):339~357
[4].赵均宇.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光明日报,1977 03-24(4)】
任务书 由导师填写,装订于指定位置,经系主任签字后生效;
2、内容的要求
论文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的现状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和方法,并如何进行设计和编程的,结果及其讨论,总结和进一步工作等。论文实际上就是回答“What?Why?How?What?——做了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要独立完成一个应用软件或较大软件中的一个模块,要有足够的工作量。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
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为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
(一)优秀
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并符合下述良好标准,同时能进一步满足下列两个条件者可评为优秀:
1、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层次分明,论述详尽,比较出色。
2、在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
1)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加以讨论,取得一定成绩;
2)完成的成绩或实物功能,优于规定要求,并且具有一定水平;
3)在设计中运用了新的方法,创建了新型的标准,或能够应用新技术完成实际任务,做得比较出色的;
4)对难度较大或工作量较大的选题,完成得比较出色等等。
(二)良好
按时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并同时符合下列三方面情况者,可评为良好:
1、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完整,能够确切反映出设计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基本概念和算法设计,无原则性错误。
2、完成的程序或实物,符合规定要求,系统组成基本合理。
3、答辩时,讲述清楚,回答问题基本正确,无原则性错误。
(三)中等
基本上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能够较确切地反映设计的主要问题,基本概念与基本设计无原则性错误:完成的程序与实物性能一般。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答辩时尚能回答基本问题。
(四)及格
勉强能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论文质量较差或存在个别非主要的原则性错误,完成的程序或实物性能较差,答辩时讲述不清楚,回答问题不确切或存在若干错误。
(五)不及格
未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同时,或毕业论文不能反映设计的主要方面,基本概念模糊不清,设计时有原则性错误;或完成的程序不能运行,或实物粗糙,从而明显不符合要求;或答辩时,原则性错误较多。
八、毕业论文(设计)应交材料
1、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开题报告(可以不要)
3、调研报告或读书报告
4、毕业论文正稿
5、计算机应用系统(含源程序,软盘或光盘)
所有论文资料的电子文挡需打包,文件名为班级学号姓名,例“计001-24-张三”,并刻成光盘保存。
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打印排版格式如下)
1、封面页:采用学校教务处规定的统一格式(样式见附录1)
中文论文题目用二号黑体,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英文论文题目用16pt Time New Roman,Bold;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用四号宋体。
2、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样式见附录2)(单独成页)
题目: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1或2行居中打印;论文(设计)题目下空一行打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摘要:题目下空一行打印摘要,摘要二字用四号黑体,摘要二字后空一格打印内容用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关键词三字用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二格。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内容均应与中文相同。打印时全部采用小四号Arial字体,摘要内容和关键词内容均用五号Arial字体。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合打一页(样式见附录3)。
3、目录页:(样式见附录3)(单独成页)
目录二字用二号黑体,居中,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一级目录用四号宋体;二级目录用小四号宋体;页码放在行末,目录内容和页码之间用虚线连接。
4、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行间距为1.5倍行距。(样式见附录4)(每章开始分页)
5、引言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若有,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6、标题:每章标题以四号黑体字居中打印;“章”下空一行为“条”,以四号宋体字左起打印;“条”下空一行为“款”,以小四号宋体字左起打印。
7、文中图、表应有自明性。图、表名应附相应的英文和必要的中文图注。制图要求:半栏图宽≤7cm,通栏图宽≤16cm;图中曲线粗细应相当于5号宋体字的竖画,坐标线的粗细相当于5号宋体字的横画;图中文字、符号、纵横坐标标目用小五号字;标目采用国家标准的物理量(英文斜体)和单位符号(英文正体)的比表示,如c/molL-1。表格采用“三横线表”,表的内容切忌与图和文字的内容重复。
8、公式: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加圆括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后应注明编号,该编号按顺序编排。
9、结论:结论二字用四号黑体字,结论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字。(单独成页)
10、致谢:致谢二字用四号黑体字,居中,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字(样式见附录5)(单独成页)
11、参考文献:(样式见附录6)(单独成页)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序码用方括号括起。
“参考文献:”左顶格、四号黑体;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小四号宋体。
十、其它要求:
1、全文内的各章、各节内的标题及段落格式(含顶格或缩进)要一致;
2、全文内各章的体例要一致,例如,各章(节、目)是否有“导语”;
3、时间表示:使用“6月”,不能使用“206月”或“.6”;
4、标题编号:要符合一般的学术规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号”,“(一)、”或“(一、)”等不规范用法,标题结束处不能有标点符号;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VB.Net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从IT行业的前景说,海外软件外包业务可谓热火朝天,国外很多发达国家会把他们要开发的软件放到中国做,因为中国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现在这个势头在中国还是刚刚开始,所以,未来十年内,软件开发这个领域的本科生是非常好找工作的,如果你技术精通,英语、日语或者韩语流利,那么成为一个超级金领不成问题,或者如果自己愿意创业开公司,难度和风险相对其他专业都要小很多。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途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信息与网络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计算机专业在这种趋势下也显现出宽泛化、大众化的特征。计算机相关专业规模大,在教育部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多个分支中一部分,也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随着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发展,市场上对實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趋扩大,而作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成为培养社会人才的热门选择。
(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定位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针对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来说,科学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三大需求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完成程序设计、算法设计、软件设计、微机实习等相关的10项实践课程,以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计算机学科的主要学习还是以理论为主,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课程中占很小的一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操作应用能力上的欠缺。比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
(二)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学校的实验室是为进行实践教学而建的,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是用于少数的几节实验课程。良好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氛围应是课上与课外全面重视实践操作,以巩固所学的理论,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的重要体现是课外的未开放利用。
(三)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为了应对社会需求扩大了计算机的专业设置范围,也增加了招生数额,但是在教学上仍然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这与当前的社会需求是不匹配的,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基础也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
三、实践课程建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实践教学理念建设
首先应从思想高度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围绕这一中心点,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创新。其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理念核心是创新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应用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强化设计与探究课程实验,并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摆脱传统的教条化教学模式。最后学生本身也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意识,在实践课程中勇于探讨,不断开拓思维,成为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的设计与运用
1.实践课程设置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
2.课程实验
大多数的实践课程主要还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完成,因此,教师应提前做好课程的设计,学生也应提前预习,通过互动与解答,优质地完成实践教学,这其中,专业课教师起着指导员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优化实践课程内容
老旧、重复的实验应尽量减少,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践项目。
4.校企合作,学生实习项目
学生的大学最后一年是实习时间,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四、总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满足了社会的革新需求,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寻找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也是高校在教育创新上必然要走的一段路,只有大胆实践,才能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袁志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软件,2014(1).
[2]黄勇,刘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
[3]邱美中.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子制作,2014(9).
1、内容:请仔细阅读《职业岗位技能综合实习指导手册》;
2、格式要求:题目用加粗2号国标楷体字居中,其它汉字用4号国标仿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两端对齐,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间距设为零,单倍行距。
3、使用括号的顺序为1)、(1)、①
例文:
目录
1.概述....................1
1.1实习单位基本情况..................1
1.2实习岗位....................1
1.3实习任务以及完成情况.................1
2.定岗实习的主要内容....................1
例如:2.1 测区概况.................1
2.2测量前准备...................1
2.3野外数据采集......................1
2.4内业处理.......................1
3.总结....................1
4.致谢....................2
5.参考文献..........................2
职业岗位综合技能实习
1.概述
1.1实习单位基本情况
例如:XXX矿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现控股股东为XXX成大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改组1991年3月成立的XX省针棉毛织品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于1993年8月创立的。
1.2实习岗位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1.3实习任务以及完成情况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2.定岗实习的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例如:2.1 测区概况
2.2测量前准备
2.3野外数据采集
2.4内业处理
3.总结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1)技术总结
2)学习心得总结
4.致谢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5.参考文献
(具体内容根据自己实习定岗内容填写)
例如:
[1]王侬等.地籍测量[M],测绘出版社,1996.10
[2]高恒昌等.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J],测绘通报,2001.4
括号的使用例子
2.1导线测量选点与布设
1)导线测量选点
(1)导线测量精度要求
(2)选点要求
①测站四周视野开阔②远远远远离大功率的无线信号发射源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系统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较好外语运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领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工作。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接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训练,具有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能力,能主持或参与软硬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与测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
2.掌握软硬件系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
3.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4.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5.具备各行业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6.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7.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技能专长 | |
语言能力: | 普通话 一般 |
计算机能力: | 证书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 |
综合技能: | 熟悉办公软件,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能独立完成网站建设等 |
教育培训 | |||||||||||||||||||
教育经历: |
| ||||||||||||||||||
培训经历: |
|
工作经历 | |||||||||||||||
| |||||||||||||||
|
其他信息 | |
自我介绍: | 本人熟悉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熟悉SQL Server数据库、ASP.NET,能应用ASP.NET和SQL Server数据库独立完成网站的建设,独立完成《基于WEB的教学工作量系统的开发》。性格热情随和,真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有团队意识,服从管理。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能迅速地适应各种环境。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精神。希望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实和完善自己,更好的把握发展的契机。 |
发展方向: | 计算机软件开发、测试 网站编程 人才资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7一、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在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和现代计算机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都已经过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综合能力。由于缺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缺少竞争实力。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抽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时,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阻碍了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二、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策略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现状,教师对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同时,学校要关注学科的发展,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配置新的专业书籍,及时更新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让学生能在上机操作中掌握最新的计算机专业软件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专业能力,用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地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1)打造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中职学校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时,要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能力,使他们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了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掌握最前沿的计算机信息,学校可以定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促进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在和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学生会被拥有丰富计算机知识的教师所感染,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产生兴趣,并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积极地在探究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 (2)根据人才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在进行教学时,学校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领域中,一种是应用型人才,另一种是技术型人才。学校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从企业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的角度,使学校教育和企业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的是技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使他们能更好地走入社会,进入企业,发挥自己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践操作不重视。这种教学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刻理解,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较差。例如,学生在学完程序课程后还不会编程,这其中的原因包括教师对实践课程设置的不重视,也包括学生对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不重视。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促进他们计算机技能的有效提高。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时间,科学设计实践课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的开展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验室由教师指导完成,邀请专家来校交流或者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减少老旧、重复的实践操作,根据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增设新的实验内容,实现创新与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有条件地设置兴趣课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实践项目。针对毕业班的实践教学,学校和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在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时,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后期实习中能真正参与项目,最终有所收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8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具有基础厚、口径宽等特点,是面向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业领域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质量要求更加具体、严格,给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结合近年来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本专业教学具有相当突出的工程技术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确切 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与完善,存在面向职业技术教学办学方向倾斜的问题。 2.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在高校人才扩招的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师生比与教育部的理论要求之间差距较大,再加上本专业分配制度不够合理,除整体人才支持不够以外,同时也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教学人才。 二、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建议 1.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 从高校育人为先的办学目标角度上来说,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岗位性人才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从当前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角度上来说,除需要毕业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熟悉计算机硬件、软件工作环境,掌握包括编码、维护在内的相关技术性工作,在遵循软件工程基本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展开对软件工程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因此,在展开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中,首先需要理清教学体系的发展思路,即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代表着教育的职业化转向,人才的培养仍然应当以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目 标。与此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遵循生源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当前市场中计算机专业认证机构所推出的各类技术性认证课程,可以将其引入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最好的办法是依托计算机行业,加强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充分融合,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 2.对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质量会直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依托于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加以实现。当前,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课内实践教学;其二为课外实践教学。建议在实践教学体系改进中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引入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构建包括院级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系级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在内的工作模块,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充分融合,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2)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结合本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引入各种专业性、针对性的实验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托,突出实验室教学在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原理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特色。在构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应当将实训、实习拓展到校外,重视对校企合作关系的维持,确保本专业学生实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全面强化。 3.加大对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与保障,为凸显本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实践型优势,就需要特别关注本专业双师型素质的构建工作。一方面,需要委任工作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教师积极参与到一流、超一流大学的进修学习活动当中,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专业发展情况,选派本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突出对知识的更新,以确保师资力量的强大,能够及时与本专业的技术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更新能力。 结合本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活动实施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作为发展本专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各方人员引起重视。文章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几点措施进行了探讨,望引起关注。 参考文献: [1]马雪英,王桂平.以能力为导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1(04). [2]陈艳林,严明,熊焰.整体项目模式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3(18). [3]姜立秋,肖大薇,李彤.民办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06). [4]陈智勇,李民政,钟艳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7). (作者单位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9计算机专业的通用性,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宽广的就业前景。教育、医药卫生、大众传媒、物流、金融等各行各业都活跃着IT专业人才的身影。计算机产业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 人才缺口大、就业渠道广、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丰厚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年年热门。 培养目标 围绕成人学生从事社会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通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具有一定系统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岗位操作与设计创新能力的,有较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开发与应用基本方法和技能,适应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计算机应用与管理岗位工作要求,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用人才。 专业素质课程简介 1、应用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大部分,其中微积分部分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微分学、一元积分学、微分方程等,线性代数部分包括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等,概率统计部分包括概率论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2、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布尔代数、逻辑门电路、组合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模数转换等。通过学习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型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 3、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计算机单机系统的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强调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计算机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及其互联构成单机系统的技术。 4、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主要包括Intel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寻址方式与指令系统、汇编语言与汇编程序功能、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汇编语言程序常用调试方法、中断系统的概念、I/O操作方法、中断程序设计方法、磁盘文件存取程序设计。 5、C语言程序设计: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内容有C语言概论,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简单C语言程序设计,逻辑运算和判断选取控制,循环控制,数组,函数,编译预处理,指针,结构体与共同体位运算,文件,常见错误与程序调试。 6、数据结构:本课程系统介绍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及其典型应用例子,并介绍经典查找、排序算法。使学生学会数据组织方法,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在计算机中表示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 7、操作系统:本课程讲授操作系统功能、结构、模型,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为基础的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操作系统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和基本原理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能力。 8、编译原理: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使学生掌握编译程序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的完整过程,词法分析原理和相关的有限自动机理论,常用的语法分析的几种方法和语义分析的基本思想,优化的常用方法和目标代码的生成方法。 9、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主要介绍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数据库相关技术。了解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模型及其运算,SQL语言的使用、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以及数据库设计方法,具备管理和使用常见数据库系统,以及设计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10、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基本概念和术语、数据通信信道、数据传输技术、数据通信组网设备、计算机网络及其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局域网等内容。 11、多媒体技术:Visual Basic 6.0概述,Visual Basic6.0基本语言,V B 6.0常用控件的使用及事件响应,信号的输出与输入,图形与动画程序设计,文件管理,多重窗体,MDI窗体,利用MCI设计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应用开发,数字组合发声器,调用Windows API函数与自编DLL,彩色分离技术。 12、软件工程:介绍软件过程生命周期,项目计划,需求获取,设计团队开发,测试及测试自动化,软件部署和维护,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13、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对象分析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常见对象实现方法,掌握基本的多层平台的设计技术。 14、基于WEB的应用技术:使学生掌握基于Web的分布式的,企业级的开发和应用的核心技术,掌握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的架构和特点,掌握XML的核心标准和特征,熟悉分布式对象技术,熟悉Web服务器端开发,掌握J2EE架构的核心思想和相关组件,并能应用进行中型应用的开发。了解Web3D技术以及Web开发相关的较新技术。 15、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讲述组网通信技术,高速宽带网络、虚拟网和无线网等内容,涉及虚拟专网技术、互连技术、lP电话技术、大型网络应用平台及其应用系统等内容。 16、嵌入式系统:介绍嵌入式系统的完整设计流程、基于Proteus的模块仿真技术以及典型模块软硬件设计等内容,同时介绍了Altium Designer等实用EDA工具。就业方向 从就业单位及工作内容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到以下单位工作。 IT类外企和IT类国企、民企。Microsoft、Intel、IBM、Google、SUN、HP、Oracle、NVIDIA、AMD、Adobe、Yahoo等,这类企业有着共同的特点:掌握着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内容和专业极为密切、薪水高、发展前景广阔。因此,IT类外企不仅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最佳选择,更是对毕业生的最高认可。 在IT企业中,一般有如下工作岗位:管理类——比如项目经理、软件架构师、硬件架构师等;研发类——比如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系统开发员等;测试类岗位——比如软件测试工程师、硬件测试工程师、系统测试工程师等;服务销售类岗位——比如售前服务、售后服务、市场营销、市场推广等。 非IT类外企及非IT类国企的计算机部门。比较常见的就业单位包括金融业的摩根斯坦利、高盛; 咨询业的埃森哲、麦肯锡;工业类的通用电气、西门子、三星、大众等;以及国内的电力类企业、石化类企业、银行、保险等企业。比如近年来工行软件开发中心、建行北京数据中心等单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新的就业热点。 在这些单位,主要从事企业数据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数据统计与管理、硬件运行与保障等工作。 政府、科研单位及其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办公机构由于工作相对稳定,压力较小,也成为同学们就业的热门选择。主要完成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信息化工作流程培训和推广等工作。 同时,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科研单位提供的待遇也越来越好,也有很多同学选择科研单位,既能获得不错的薪酬,还可以继续自己热衷的专业研究,一举两得。 总的来看,到计算机类的企业工作,今后的发展空间更大,能得到较高认可。但比较辛苦,工作压力相对较大,甚至需要长时间加班;非计算机类企业的计算机部门工作,往往扮演的是IT技术支持、保障、维护等角色,工作相对轻松,但是很难成为公司主流,也许薪水不低,在个人价值的体现上,还是比较有限。 学历水平也是能获得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一般来说,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各科研院所继续从事计算机方向的专业研究、高校任职、大型IT企业高级研发员工、非IT企业的IT部门管理人员等较高端的工作,也能争取到更高的工资。 升学率及就业流向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00%。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9.28%;其他企业就业为23.47%;三资企业为9.49%;其他灵活就业6.70%:机关为1.24%;其他事业单位2.10%;出国及退学2.54%;自由职业2.24%;部队2.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101.计算机数学基础 计算机数学基础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是学习专业理论课不可缺少的数学工具。本课程主要包括: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代数系统和数值分析等内容,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 1)掌握离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熟悉数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数值计算方法,提高数值计算能力。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是吸收了软件工程领域有益的概念和有效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出模块化、数据抽象程度高的,体现信息隐蔽、可复用、易修改、易扩充等特性的程序。 本课程主要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C++语言的基本概念。以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机制为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量的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逐步掌握C++的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功能,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本课程中,作为一种编程环境,简要介绍了VISUAL C++5.0中最基本的编程工具。 3.数据结构 本课程介绍如何组织各种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传递和转换。内容包括:数组、链接表、栈和队列、递归、树与森林、图、堆与优先级队列、集合与搜索结构、排序、索引与散列结构等。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讨论数据结构技术,并以兼有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双重特色的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为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微机接口技术 本课程以当今主流微处理器80X86为结合点,分析它的结构特点、操作原理、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重点讲解80X86外围主要支援芯片的功能、结构、编程方法以及接口技术。在此基础上,对键盘、LED数码显示器、打印机、AD与DA转换器等基本外部设备的原理与接口技术进行讨论。此外对微计算机系统总线、先进的微处理器结构也给以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微机接口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技术。 5.信号处理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目的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信号处理,尤其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主要内容有:介绍信号的基本概念,以及信号的基本运算,包括信号与消息,卷积与相关等。 信号的傅里叶分析:包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一般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分析,抽样定理,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拉氏变换: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以及其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离散信号的Z变换:包括Z变换基本概念和性质,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方法(如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稳定性、因果性等)数字滤波器的原理与设计等。简介信号处理方法的最新技术:如小波变换,时频表示等。实验: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知识。 6.计算机组成原理 本课程是本专业必修的硬件课程中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逻辑器件、部件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学懂简单、完备的单台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学习计算机设计中的入门性知识,掌握维护、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常用的组合逻辑器件,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编码器、ALU原理;常用的同步时序电路,如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原理、参数及使用方法;可编程逻辑阵列:ROM,PLA,PAL及门阵列的原理与使用。数字化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数据表示,检错纠错码;数据的算术与逻辑运算,运算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运算器实例。计算机指令系统综述,指令格式与寻址方式;教学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功能、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控制器实例。多级结构的存储系统综述,主存储器的组成与设计,教学机的内存储器实例,CACHE存储器的运行原理,虚拟存储器的概念与实现,磁盘设备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盘阵列技术;光盘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磁带机的组成与运行原理。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与输入/输出系统综述,显示器设备,针式打印机设备,激光印字机设备;计算机总线的功能与组成,输入/输出系统的功能与组成;教学机的总线与输入/输出系统实例。几种常用的输入/输出方式,中断与DMA的请求、响应和处理。 7.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 8.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本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设计基本原理及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名词及术语;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和设计技巧和方法;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 具体内容有: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定义及发展、五大类型五大功能、操作系统属性、“生成”概念。(人机交互)界面管理:人机交互的特点;第一、二、三代界面;基本的键盘命令和系统调用;作业调度算法。文件管理:文件的结构与分类;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目录结构;存取控制和安全机制;文件系统。存储管理:分区、分页、分段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扩充” 技术;分配算法。输入输出设备管理:功能与分类;独享、共享、虚拟设备的管理;管理策略。处理机管理:操作系统核心功能;“进程”概念;并发与并行;进程的基本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P-V操作;死锁概念。操作系统程序结构:层次、模块结构;设计与检测。 9.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软件素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与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介绍软件的基本概念和软件工程的目标,通过对传统的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通过对软件开发过程和过程管理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软件度量和管理,怎样进行质量保证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 10.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是支持软件开发的一些工具软件的集成系统,是协助开发人员进行需求分析、设计和程序编制、测试的有效手段。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实用角度出发,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当前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掌握典型的软件开发工具环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提高使用这类软件工具进行软件开发的能力。 11.数据库系统概论 该课程主要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 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以及数据保护等,同时讲解一种重要的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初步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并能用数据库系统建立数据库及简单的应用。 12.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计算机图形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用计算机及图形设备输入、表示、修改、变换和输出图形的原理、算法和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和应用;计算机图形设备和系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图形标准;人机交互接口技术;基本图形实体、自由曲线和自由曲面的生成算法;图形变换和裁剪;曲面和实体造型算法;颜色、光照模型及真实感图形显示技术与算法等内容。结合讲课的内容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编程实践才能掌握,加深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处理图形的全过程,并能利用综合图形环境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 13.编译原理 介绍编译程序的基本构造、一般设计方法和常用实现技术,讲解编译程序自动构造的原理和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形式语言、有穷自动机原理及词法分析程序的自动构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 上的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及中间代码生成,目标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组织策略及代码生成等等。并结合教授内容,安排学生在剖析一个简单的编译程序的基础上,完成编译程序的有关实验。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但掌握一般高级语言编译程序的初步设计和实现的基本技能,并能为不同模式和不同领域的语言的实现方案寻找解决途径,另外还能运用编译程序构造的原理和技术完成相关软件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14.Java 语言与 WWW 技术 该课程重点讲述WWW 技术和Java 语言程序设计。Java 语言作为Internet 上最流行的编程语言,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Internet 和 WWW(World Wide Web)密切相关的,所以课程中还将对Internet 和WWW技术进行必要的介绍。 课程主要内容: (1)Internet 的基础知识:Internet 的基本概念,它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FTP、Telnet、WWW、电子邮件、新闻组等等)。 (2)WWW 知识介绍 :WWW 的基础知识,如何使用浏览器(IE、Netscape)对WWW 上的资源进行发掘和获取,主页的制作。 (3)Java 语言编程技术:Java 技术概述及语言特点;Java 虚拟机(JVM);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技术;Java 语言基本规范;实用编程技术(包括使用Java 的异常处理机制控制程序的执行;使用I/O处理机制进行文件的输入/ 输出处理;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及事件处理;Java Applet 程序的设计;多线程程序的设计;使用Java 通过Socket 访问服务器和客户机,进行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高级Java 应用技术;常用开发工具介绍。 15.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其应用课程从研究、开发和应用角度出发,综合讲述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视频和音频获取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结构、多媒体数据库与基于内容检索、多媒体著作工具与同步方法以及多媒体通讯和分布式多媒体系统。 16.系统分析与控制 课程主要针对连续系统,同时兼顾离散和采样系统,介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综合和设计以及采样控制系统理论等内容,在介绍上述内容时,侧重于物理概念的阐述以及理论和方法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互相结合,简要介绍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内容。 17.人工智能导论 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本课程主要介绍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思想,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员以及其它学科中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 18.计算机系统结构 本课程通过具体介绍指令系统、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流水线和并行处理技术,使学生能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 具体内容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系统结构定义、分类、设计技术、评价标准和系统结构的发展;指令集的系统结构,包括CISC指令系统和RISC指令系统;存储系统原理、虚拟存储器和CACHE存储器;标量处理机、包括流水线、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和超标量超流水线处理机;并行处理技术、包括向量处理机、互连网络、SIMD计算机和多处理机。 19.语音和图像数字处理 语音和图像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是人机交互必不可少的方式。数字语音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计算机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课程将讲解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语音分析、编码、识别和合成的算法和系统;介绍图像处理的主要过程和系统。 通过学习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与掌握一些典型语音、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国内外语音、图像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和水平,为进一步开展本领域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绪论;数字语音基础;语音的时域处理与特征表示;语音的线性预测处理; 语音的压缩编码;语音的识别和合成;数字图像获取及其表达方式;数字图像正交变换;图像处理的基本运算;图像滤波与还原;图像描述与分析;图像编码与压缩;典型图像系统与工具软件。 20.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 篇11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香港等世界各地高校交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内地学生将来内地读书、就业,面对这样一个高等教育不断全球化的趋势。面对一个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面对一场世界性的教育大转型,IT世界的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寻找并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是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其特色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有利于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与定位,促进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上进一步完善,顺利告别落后的教育方式。迎接务实创新的先进教育方式。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和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到60年代专业教育逐步进入了科学研究的轨道,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则采用学术团体提出的参考方案。从20世纪中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参考美国的体系,1985年以后,面对学科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组织结构的日渐庞大,美国的学术团体开始寻求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模式,1990年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并推出“’91教学计划”。但“’91教学计划”及其相关研究报告对学科方法论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关键问题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述,没有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注意到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内涵的逻辑结构,没有注意到学科方法论中典型方法与典型实例在内涵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注意到思维方式数学化的重要意义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时间与空间制约因素的地位,从而使人们产生“’91教学计划”难以实施的印象。 中国高等教育參照美国的“’91教学计划”制定了’93教学计划,并延续至今。1995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并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由复旦大学等九所学校组成项目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分类、分层次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思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又启动了35所重点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程,力图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是在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数学与电子科学的基础;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培养的人才须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l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脱离不了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特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体制调整的速度落后于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速度。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材陈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较强,但实践及动手能力普遍很差,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都较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或公司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公立高等学校与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为生产相互同意的教育服务而把自有资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办学形式。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往往依托母体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从而形成有别于母体高校本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特点。 这种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关系到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与发展。影响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便找到一条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结语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本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保持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加本专业市场竞争力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质量、从事软件开发与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我国目前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以基本适应国家软件产业今后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同时探索、建立与形成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致琢,刘椿年,许满武,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2000(11):91-97. [2]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04(8):ll-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论文格式要求】推荐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简历01-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识报告书11-20 09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个人简历05-25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07-25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考研方向07-26 计算机学院毕业实习报告格式要求11-18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测评师个人简历07-27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学生简历表格07-27 计算机网络与防火墙技术论文01-20 计算机科学前沿论文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