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科学实验(共9篇)
三:器材:
水槽,玻璃杯,干燥的纸张,毛巾 四: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3:将杯子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4: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观察现象
(一)5再次将赛有干燥纸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观察现象
(二)6:将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取出纸团,观察现象
(三)7:观察现象,得出结论。8:整理实验器材
五:现象:
(一)纸团没打湿
(二)有气泡冒出
(三)纸团打湿
六:结论:
关键词:实验创新;安全实验;绿色实验;趣味实验
本研究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完成了“自制小喷泉”“霸气的空瓶”“聽话的乒乓球”三个创新实验,用绿色环保的材料代替了有毒橡皮泥,实验更安全,用乒乓球代替纸团,避免浪费,保护了森林,其中“听话的乒乓球”小魔术,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创新点:①材料创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用橡皮塞代替有毒橡皮泥,乒乓球代替纸团,更安全更绿色;②设计小魔术“听话的乒乓球”,使现象更明显,实验更有趣。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8页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学生气息不足或操作不当时,不易将水顺利吹出来,导致现象不明显。
3.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把纸团掉在水中,且采用纸张,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水槽、下部分套有铁环的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注射器、红墨水、记号笔、可粘贴的刻度尺。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①用橡皮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使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可用记号笔做标志更直观)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1)连接装置;(2)推拉活塞,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无底矿泉水瓶代替玻璃杯,是变废为宝,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所有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
备注:该项目代表邵阳市参加湖南省实验创新大赛,荣获湖南省实验创新比赛二等奖,全省共有一等奖4项。
(作者单位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占据空间。
2、指导学生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在实验研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教学准备
1、塑料杯子(也可用还盖去底的饮料瓶)、钉子或小刀;杯子、沙、水、泡沫小块(上插小红旗,旗杆可用大头针制作)、吸管、玻璃水槽、注射器、气球。
2、“贮藏室”真空袋的使用录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2、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3、教师总结结束本课。
1、提问:
(1)你能说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吗?
(2)什么地方有空气?
(3)(出示三只杯子:一杯沙、一杯水、一杯空气)谁能说出这三只杯子里分别装有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杯子里的空间被什么物体占据了?
(1)谈话:(出示水槽、杯子、乒乓球)水面上有一只乒乓球,谁能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把它送到水下?
(2)学生讨论,提出正确的方法。
(3)根据方法,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为什么水进不了杯子呢?
(5)教师按住杯子提问:假如我们在杯底戳一小孔会怎么样?(如用去底的饮料瓶可反复实验)或提问:旋松瓶盖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演示,为什么水又能进杯子了呢?杯中的空气在水的压力下从孔中赶了出去,杯中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6)根据以上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课题)
(1)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水又能赶走空气自己去占据空间,反过来,空气能不能把水赶走,自己去占据空间呢?(出示水槽,内有一只沉入水底的玻璃杯以及一只杯子,一根吸管)
(2)学生讨论,结合课文第44页下面一组插图,自己想出办法。
方法一:一只杯子倒扣压入水底,慢慢倾斜,让空气进入倒扣的装水杯子中,将水赶跑。
方法二:用吹管向倒扣的水杯中吹气。
(3)提问:你能用这种方法把沉船打捞上来吗?
(4)学生讨论。(将钢桶灌水沉入水底,焊接在船边,再向钢桶内灌气,将水赶出,就使沉船浮了起来)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设计实验。让一只注射器中的空气去占据另一只注射器的空间。(用两只注射器和一根皮管做成连通器)
(7)学生分组实验。玩一玩空气去占据空间的游戏。(每两位学生相互按连通注射器,或将其中一只注射器放入水槽中,注入空气上浮,抽去空气下沉)
课后感受
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
《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从这一实验又紧扣着进入下一实验,去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由老师扶着走,进而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发现了,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却不能,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锻炼了他们动手的能力。如果这里只是教师直接讲,而并没有让他们亲身实践,学生是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变化,更不会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地探究,让学生获得的岂止是科学知识……
三、平等对话,引学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课的两次探究实验中,并不是如老师所愿的,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出正确的结论来,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是存在异议的。比如说,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时,有些学生就说我们的纸湿了,而此时我也并没有责怪学生操作有误,或者粗暴地说他们做得不对,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你们的纸会湿?而人家的没有湿。”学生通过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知道了,原来是自己的杯子没有竖直倒扣入水中,而导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赶跑了里面的空气,所以纸湿了,如果竖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较快的话,水是流不进去的,进而知道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
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大的,有学生汇报说:向下压活塞时,装水的注射器能被压下去,装空气的注射器不能被压下去。实验结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组听了他们的汇报,都不赞同,也有的小组,赞同他们水是能够被压下去的,而我并没有一票否决他们,而是鼓励全班同学,再来做一次实验,并且亲自指导了汇报结果错误的小组,当他们再次实验时,才发现了,是自己实验操作的失误和没搞清对象才造成的。我鼓励他们将现在实验结果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一遍,并且引导他们分析了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老师引领着学生走向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教学生分析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教学生不怕失败,在反复实验中,得出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许在这一堂科学课中,学生都能有所体会。科学探究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实验与发现中才获得真知的,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以平等地态度对待他们,已朋友的身份引领他们,学生的探究会更深入,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说教材:
一、教材体系: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学情分析: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设计理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小矿泉水瓶、1个乒乓球、2个注射器、4根吸管、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二、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是按照“问题——假设——论据搜集——结论——交流共享”这些环节设计的,通过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
本课具体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
1、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2、指导学生探究纸杯中的纸会湿吗。
3、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4、指导学生对水和空气进行比较。教学时间:1课时。说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是用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识的形式引入。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会喝到水。从而使“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对学生来说,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好奇心和幻想的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心中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教师适时追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的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的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在塑料袋当中收集空气”或“用向饮料瓶中注入空气的方法迫使饮料瓶中的水流出”这两个实验其中的一种实验。从而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空气也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并完成记录单。
教师首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再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组实验。此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播,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这样做易于让学生理解,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当各小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解释,这将对后面的活动有意义。
第二部分的探究活动是: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
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测,这样做既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可以使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教师操作之后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实验材进行同样的实验。学生实验后,要让学生解释纸没有湿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学用科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对比实验、深入探索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里。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变。对于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很模糊,为了学生能够有一个清楚直观的认识,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由此把问题引向深处,继而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开展下一步探究活动。
学生对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或向外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对于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教师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实验之前,先让有经验的学生对注射器基本构造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开展此项探究活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教师可做适当补充,并友情提示学生在两次实验操作中,用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公平。同时,还要提示学生为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接下来学生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可以请学生对注射器内空气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并且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解释空气变化的原因。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尝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学生解释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只要表示出组成空气的粒子的间距发生变化就可以了。
最后让学生填写水和空气的比较的结果,完成教材80页最下方的维恩图。水和空气的维恩图是重要的评价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依据,收集学生的图表并且反复多次使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寻找空气占据空间和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可变化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生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对原理的解释不做过高的要求,能说明问题即可。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引向生活。因为《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尤其通过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更是给予了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彰显学生创造的才华。这也正是体现了教育要以人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附板书设计:
6.空气占据空间吗
占据空间
空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你用漏斗漏东西时,斗孔紧贴在瓶子的瓶口时,水是很难漏进瓶子的。
有一次,我用漏斗漏东西时也遇到这种情况,于是,心里的疑团油然而生:为什么当斗孔紧贴在瓶子的瓶口时,用漏斗漏东西会十分困难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做起了实验。我首先把漏斗放在一个瓶子里,再把一杯水迅速倒进漏斗,只见水只进了一点点,其它的水则在漏斗里越聚越多,最后由于漏斗上的.水的重量比瓶子的重量重,所以水全侧倒了。由于是第一次做实验,所以我没有气馁。我吸取第一次做实验的教训,我端正了瓶子和漏斗,又把一杯水缓缓地倒进漏斗,同时我又用手把漏斗微微向上提,只见水十分顺畅地流进瓶子。这是为什么?我反复做了几个实验,结果还是像刚才的一样。渐渐地我就知道了第一次实验失败,是因为漏斗完全紧贴着瓶口,使瓶子里的空气无法排出,所以漏斗上的水无法流进瓶里。第二次做实验时,漏斗没有完全紧贴着瓶口,使斗孔在水冲入的同时留有空隙,使瓶里的空气容易排出,所以水就能顺利通过漏斗进入瓶子里。我翻阅了有关材料,证实了这一点,可见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验证实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的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教学准备:
水槽、饮料瓶、玻璃杯、气球、塑料袋、蜡烛、纸、扇子、粉笔、水、带漏斗的橡胶塞、集气瓶、木块、铁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
课件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到处跑,动物植物都需要。”它是什么呢?(空气)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的有关知识。(板书:《空气在哪里》)
(二)探究空气的存在及性质
1、想办法找空气。
提出问题:到底哪里有空气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认为哪里有空气? 学生回答问题。
提出研究问题:既然空气到处存在,那空气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想出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想想办法。
(师参与小组活动,共同讨论找空气的方法,然后小组开始用自己设想的方法找空气。)
师:你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也可以。
学生谈自己找到的空气及找空气的方法。
2、实验探究“杯子里有空气吗?”
①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空气。粉笔、砖头里有空气嘛?(猜想 验证)
②出示饮料瓶,它里面都有什么? 学生可能答案:什么也没有、空气
提出问题:里面究竟有没有空气呢?你能相出办法说服大家吗?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到各组参与讨论。)
师:好,请同学们跟大家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研究饮料瓶里面是否有空气呢?
小组汇报自己的做法。
(生分组研究,教师到各组,参与研究,指导研究。)师: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瓶子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你们用的什么方法?
学生汇报。
③出示一个杯子,它里面都有什么?(方法同②)
3、分析现象,获得结论。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谈认识。
师:不错,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师:所以,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学生举例 自由活动:
师:(出示两个空杯子)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学生脸上露出疑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到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师:成功了吗?谁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师:让“空气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的方法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研究。
课堂评价、拓展活动: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生汇报)做达标题
二、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资源。
在让学生认识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这一环节,学生说到了“飘”字,可能在学生的概念里,空气就是会飘,而没真正认识到流动,我可以把“飘”字板书在黑板上,反问学生:有风才会飘,可现在我们教室里没有风啊?在交流中让学体会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三、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准确点播。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5.15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4.了解风力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44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流动的空气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
3.风有力量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小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科学实验】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科学试题11-15
小学三年级科学期末试卷分析12-04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05-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09-19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蚂蚁》教案10-04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6-01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06-06
有趣的实验500字小学三年级优秀作文10-27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期末测试卷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