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市场十大乱象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银行业市场十大乱象

以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为抓手 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安排,并在部署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部分,针对金融治理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再次针对金融治理提出“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等具体要求。完善金融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促进银行合规建设,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一段时间以来银行业运行中出现的部分市场乱象,不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成为摆在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更成为稳定我国金融根基的核心。

整治市场乱象是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一些商业银行悖离审慎经营理念,简单追逐利润,进行无资本支撑、脱离监管的加杠杆,依靠同业负债拉动资产高速虚假扩张,表现为异地展业无序化、表内业务表外化、贷款业务投资化、表外业务信用化、非银机构通道化,造成资金层层嵌套、空转,严重脱实向虚,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整治市场乱象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发展面临增长速度回调、风险集中暴露、前期泡沫消化等重大挑战。实体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和压力持续向银行业传递,企业风险和金融风险交织。特别是历史包袱沉重、前期经营偏离定位、所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中小银行资产质量劣变,流动性风险凸显,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整治市场乱象是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前期部分中小银行存在股东资质不达标、隐身代持银行股权现象,个别企业甚至通过违规入股、虚假注资、循环注资、抽逃股本等方式违法搭建金融集团。部分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混乱,内部制衡机制失灵,风险管控体系形同虚设,埋下恶意违规经营、利益输送和过度承担风险的祸根。部分大中型银行通过多层控股和交叉持股等方式形成了复杂且不透明的集团架构,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机制障碍。

整治市场乱象是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需要。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银行业务结构和风险表象出现新形式、新变化,对有效银行监管提出了新要求,加之此前监管工作更多考虑发展因素,致使存在事实上的监管短板,如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弱化,穿透监管不到位,对跨业跨市场套利问题,监管规则体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编而不密、扎而不紧、“牛栏关猫”的现象等。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的指导下,银行监管机构主动作为,稳妥有序梯次推进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取得积极成果。一是银行机构经营管理乱象基本遏制。一批重大案件得到严肃查处,行业性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有效杜绝,不法分子控制的金融集团平稳有序拆解,机构盲目扩张、野蛮生长现象减少。二是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由发散转向收敛。不良贷款真实反映并加快处置,三年来累计处置4.4万亿元;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风险持续收敛,2017年以来累计压缩交叉金融类高风险资产约16万亿元。三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多层嵌套业务下降,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得到纠正;“房住不炒”政策有效贯彻;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本,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超过25%。通过整治市场乱象,银行业落实了党中央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前瞻性重大决策部署,降低了总体杠杆水平,提高了抗风险能力,稳固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增强了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运行的韧性,为我国经济在面临重大风险挑战和外部冲击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巩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提供了回旋余地和政策空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现代金融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在储蓄者和企业之间架起成本最优的桥梁,促进资金要素的高效公平配置,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不足、宏观调控政策传导不畅、监管制度体系薄弱等问题,整治市场乱象正是完善金融治理,健全金融體系的有效抓手。

以整治市场乱象为抓手,培育有效治理的市场主体。整治工作注重激发机构自我纠偏内生动力,提升单体机构治理能力,促进形成理性发展、审慎经营的金融市场主体。一是提升公司治理规范性,将公司治理特别是股东股权管理作为整治重点,坚决打击股东掏空银行等行为,督促机构严格股东管理,建立有效制衡机制,强化并表管理。二是提升风险内控能力。推动机构将“问题整改”上升到“问题治理”,查找弥补体制机制、流程控制和系统应用等方面薄弱环节,提高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能力,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减少盲目跟风行为。三是厚植合规文化。随着违规成本提高,“合规创造效益”、“合规从高层做起”理念深入人心,机构普遍能够树立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合规文化氛围基本形成。

以整治市场乱象为抓手,深化金融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治工作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市场环境和金融机构体系协调发展,优化市场机制,促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的银行体系,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创造良好条件。一是形成规范透明环境,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严厉打击各类套利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严肃市场纪律,督促银行资产透明化和投向合规化,使资本约束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二是降低整体风险水平,激发市场活力。通过主动暴露和积极化解风险,校正市场运行中的偏离,防止风险大规模转移蔓延,避免金融体系出现大幅震动。三是推动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各类机构回归本源主业,找准自身市场定位差异化发展,形成服务实体经济梯队,特别是中小机构回归属地、回归小微效果明显。

以整治市场乱象为抓手,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传导效率。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此次整治工作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有效发挥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职能,是将我国金融体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整治,一是增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银行机构普遍能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二是加强了对银行机构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行为的激励约束,对落实不到位行为予以严查严处。三是完善了宏观政策传导落实长效机制,把机构落实情况镶嵌到日常监管中,使金融调控更加适应开放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以整治市场乱象为抓手,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强化监管,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此次整治工作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全面整顿,也是金融监管部门的一次“自我革命”。一是健全监管规制体系,针对新的风险表现固化整治成果,出台“补短板”规制,加强规制衔接配合,压缩套利空间,构建公平有序的金融体系。二是改进监管机制方法。充分发挥处罚问责“利器”作用,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提高监管对创新行为的响应速度和质量;扩大监管科技应用范围;进一步培育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三是提高监管应对处置风险能力。深入理解当前风险特征,着力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处置高风险机构能力,筑牢金融安全防線。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下一步,要在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健全金融体系的根本目的。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关要求,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用足用好各类政策工具,形成有利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利于稳住市场主体,有利于改善民生就业,有利于有效扩大内需,有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有利于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金融体系,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以提高“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作为健全金融体系的目标。在守住防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以加强适应性为纲,以提升竞争力为绳,以坚持普惠性为本。尊重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银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坚持用市场化改革方法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

以强化金融监管作为提高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消除套利空间,清除监管空白。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政策与经济发展规划的契合度,并积极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健全监管协调机制,逐步将各类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全部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提升宏观政策传导有效性,降低金融体系不确定性。

以发展金融科技作为提高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此次整治工作中,监管科技的运用已在节省手工工作量、查明资金池掩盖下资金来龙去脉、破解股东穿透审查难等方面体现出明显优势,为监管工作提供防范风险的先手。可以断言,科技赋能是未来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必须树立“科技+”理念,大力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运用金融科技使所有资金流动置于金融监管的监督视野之内,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

(作者: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主任)

责任编辑:刘玉成

作者:王朝弟

第2篇:证券市场“乱象”及其思考

【摘 要】文章指出了证券市场运作的基本结构,并据此分析了证券市场中常见的几种违规乱象,从理性人假说、制度架构、法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形成这些乱象的原因,提出根治这些乱象需要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开展有效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建立“四位一体”的有效的监管体制等,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金融市场伦理生态体系。

【关键词】证券市场;金融市场伦理;证券监管;金融生态

证券市场的发展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制度架构也在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尽管如此,一些违背金融伦理的事件却频频出现在市场上,似乎成为无法根治的顽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的证券市场,概莫能外,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

我国证券市场作为资金融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投资人和资金需求企业的纽带,从资金效益的角度来讲,投资人和筹资企业的利益诉求是矛盾的,企业总想用最小的成本获取资金,而投资人总想用最少的资金获取企业更多的权益。完成这种交易的我们称之为一级市场,企业发行证券给投资人,投资人将资金提供给企业换得企业提供的权益凭证。完成这一环交易的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投资人对企业了解更少,为了实现公平交易,需要引入公正、独立的中介机构,比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为交易双方提供公正的信息服务,这些中介机构从为交易的双方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取收益;投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决定持有或者抛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这就构成了二级市场,又称交易市场。为了保证整个市场的有序运作,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其运作结构如图所示:

显然,这个市场交易的核心问题是证券的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

二、证券市场乱象的表现

证券市场这一具有高效特征的金融市场,长期以来存在一些“奇特”的根深蒂固的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欺诈上市与虚假陈述

一方面,企业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发展资金,希望借助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然而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门槛相对较高,包括的发展前景,盈利能力,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等,将大量不具有或者不满足条件的企业挡在公开募集资金的门槛外面,为了能够达到进门要求,不惜联合金融中介,编造事实和谎言,骗取上市门票。另外一方面,企业为了某些特定的目标,如骗取再融资资格,获取二级市场上的投资收益等,不惜进行虚假陈述,误导诱惑投资人,使其蒙受巨大损失。如彩虹精化等。

(二) 市场操纵

作为投资方的投资人,无论是机构投资人,还是公众投资人(散户),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应该是按照公司成长的价值对公司进行投资,静候公司合理的回报;然而,也许是我国证券市场只专注融资而忽视投资的制度安排,大多数公众投资人耐心的守候结果是悲催。于是,投资人的投资理念有了改变,都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实力和“智慧”在市场上获取快速和超额利润,实现快速致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开始操纵市场,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等,形成了我国名副其实的庄家市场。

(三) 金融中介集体失职

金融中介机构链接企业,投资人和监管当局的纽带,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十分重要的“看门人”,是“经济警察”,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能力的把关者,也是良心道德的守候者。然而,正如我们常说的金融中介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无论是投资银行,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由于他们的利益来源于企业的成功筹资,于是他们不惜集体帮助企业作假,成为伪劣企业的帮凶,残杀投资人的刽子手。比如在麦科特公司欺诈上市案件中表现出来的中介机构流水线作业为企业造假提供服务。

有这些乱象,目的就是要扰乱价格,从价格的扭曲中获取利益。

三、证券市场乱象的形成原因

(一)利益主体的“理性”诉求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使得人的一切活动围绕着经济利益最大化展开。各个利益主体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必然会形成企业需要用最低成本筹措资本壮大企业规模以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二)监管缺失

我国虽然建立起来了较为系统的监管体系,并成立了网络遍布全国的政府监管机构——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但是这种来自于政府的外部监管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经济自由花,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必然带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机构层出不穷,金融产品花样不断翻新,即便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难以招架,以至于酿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三)法制不完善,惩戒不力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过二十余年,各种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执法手段有待改善,更重要的是证券市场上的违法犯罪惩戒不力,收益与违规成本严重不对等,使得大量利益主体挺而走险。当亿安科技案被起诉到最高法院的时候,居然出现高等法院不予受理的现象。

四、建构金融伦理,消除证券市场乱象的措施

通过对常见证券市场乱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角度开展治理。

(一)重塑社会价值观念

证券市场上所出现的一切乱象,归根到底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价值的评判变成了金钱,无论在宣传上如何,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潮流。证券市场中,这种利益至上更加明显。

1.强化人类对社会活动的认知,开展全面的理想主义教育。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要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全人类——不仅仅是制度的解放,物质束缚的解放,更是精神的解放。有了这种崇高的信仰,我相信利益主体就能有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约束。

2.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在证券市场上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流于形式,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加强职业道德和技能教育,应该成一种教育的一种常态,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立法保护和经费投入。同时要防止职业教育中只重技能,不重职业伦理的问题。

(二)形成主体自律、行业督促、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对市场的监管,任何外部的监管是否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还取决于被监管主体是否能够严格自律,自觉接受监管。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总是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是影响因素,不是决定因素。

作为市场运作的主体,为了加强行业自律,证券市场有着自己的证券行业协会,协会对本行业的运作规律和特点具有很清楚明晰的认识,需要大家理性应对其中的问题,相互监督。这种监督可以说是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所不能替代的。

社会监督是证券市场监督的重要环节,我国众多的公众投资者深受证券市场乱象的毒害,对此有着刻骨的疼。我们可以设立一种激励机制,对向证监会提供有效证券市场违规证据,经证监会相关部门审核过滤,查证属实的,应该给予处罚金额的一定比例举报奖励。这样可以构建一个人民战争的海洋,让所有证券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三)完善立法,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真正的威慑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一整套证券市场的法律体系,但是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对市场证券市场操作、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处置的条例还不够具体、详细;比如证券市场中的违规行为的处罚必须在行政处罚后才能够进行民事处罚和行使诉讼。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处置并没有对违法行为处置力度不够,是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违法收益,使得违法者更加肆无忌惮。

五、结论

证券市场乱象的治理,最终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证券市场生态。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企业以最优的成本筹措资金,使得投资人能够获得最佳的回报,中介机构由于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声誉(独立性),而政府却能够借助于证券市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建立起一个利益主体自律,行业督促,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四位一体的监管体制,也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惩戒力度,更需要加强社会价值观念的改造。

参 考 文 献

[1]冯玉琦.《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

济师》.2003(12)

[2]江雪莲.《现代商业伦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任重道.《证券伦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刘慧丽.中国证券市场的主要分析方法[J].企业导报.2009(3)

[5]田保良.《中国股市的问题与出路》,《经济学家》.2000(1)

[6]倪元春.《财务造假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经济师》.

2004(1)

[7]王曙光.《金融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旭渡

第3篇:解读银行员工“飞单”乱象

所谓银行员工“飞单”,是指银行的工作人员利用接触客户的便利条件,依托商业银行的平台,向机构或个人私售各类非本行的产品,从中收取各类提成、计价费、手续费的行为。“飞单”事件的频发,严重损害了银行的正常经营和客户的经济利益,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近期,银监会下发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规范银行代销业务,其中明确了商业银行需要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这意味着银行代销的产品首先要经过第一层的风险识别,把住第一道关口,大大降低了代销产品发行机构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1 “飞单”事件频发

4月下旬,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通州支行某分理处曝出理财产品“飞单”事件。17人在该分理处客户经理李某办公室购买了“理财产品”,到期后,2000多万元的本金与收益均未兑现。对此,农行北京市分行称,理财产品非农行发售,建议客户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决问题。

类似的还有“华夏银行理财门”事件。2012年年底,当时一批投资人在华夏银行上海某支行购买了投资产品,产品到期后血本无归,涉事总金额高达上亿元。而原本这只名为“中鼎财富一号股权投资计划”的理财产品承诺年收益率高达11%。事件发生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随后发布公告称,该“计划”不是华夏银行推出的产品,银行也从未代销过此类计划。最终,银行涉案员工获刑四年零九个月,投资者通过维权拿回本金,但未获得利息。

“飞单”事件主要分为3种类型,如图1所示:一是银行内部员工向客户推荐非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二是银行合作机构向银行客户推介第三方理财、保险产品;三是银行非合作机构渗入银行网点接触客户、介绍业务及推销相关产品。

根据广东银监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下半年,仅广东就发生9起“飞单”事件,涉及7家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并引发数起群体性上访维权事件。

有专家认为,银行员工频频“飞单”,为的是不菲的佣金,而客户之所以被“飞单”击中,是被其承诺的超常规收益率吸引。如此看来,“飞单”行为中,双方各有所图。看似自愿的交易之所以能够达成,离不开银行这块金字招牌。银行员工身着工作服,在营业时间于银行营业场所向客户推销私货,无非借助银行的声誉,客户也是本着对银行的一贯信任做出决定。员工无良,客户无畏,银行在“飞单”事件中似乎成了无辜被利用的冤大头。一旦“飞单”事件发生,银行常见的对策是马上撇清自己——称从未代理过相关理财产品,员工所为与本行无关,并将涉案员工开除了事。也有少数银行因顾及声誉私下对客户进行补偿。可以预见的是,在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之后,受损害的客户将会更多针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维权。

那么,银行是否应该为员工所为承担责任?专家表示,当前,国家一般采用雇用人侵权责任制度,即雇用人对受雇人因执行职务所加于客户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追究雇用人责任的主要理由,如中国台湾法学家王泽鉴所言,是“雇用人因雇佣他人扩张其活动,其责任范围亦应随之扩大”。英美判例法更是直接采用“归责于上”理论,认为该规则“适合现代工业文明,为一个自明当然的制度”。雇用人侵权责任,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一款之规定,即“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该规定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制度。

从最保守的角度看,雇用人是否承担责任,应在于是否尽到合理选拔和监督受雇人的义务。雇用人所承担的是代负责任,而不是代理责任。“飞单”事件频发,暴露出银行内控制度存在问题,银行无从推卸责任。从无过错责任的严格意义上讲,让银行承担责任的条件,只要客户有理由相信银行员工所为是“执行工作任务”已足。从严把握和适用相关立法,有利于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和促进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2 动因:高额提成

目前银行代销产品状况鱼龙混杂,笔者近日以投资人的身份走访了多家商业银行,发现一些银行理财经理仍在为获得高提成而热衷于向投资者推荐银行代销产品,其中不乏误导现象。

笔者来到一家国有银行时,一位理财经理主动推销了一款保险产品:“现在普通银行理财收益率不高,但像这款分红险产品不仅保障高还有收益,十分不错,您是否考虑?”

笔者又走进另外一家城商行,当得知来意后,该行理财经理递来一张理财产品宣传单,宣传单上除了银行的理财产品外还有几款标注为“信托”字样的产品。

不过,“飞单”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部分银行的注意。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向笔者表示,他们很早就已经不代销高风险的信托产品,但仍然进行基金及保险产品的代销,对于本银行之外的理财产品并不做推荐,由投资者自己选择。

另外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同样表示,他所在的银行目前也代销信托、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但仅限于集团内金融机构的产品,对于集团外的产品并不做代销。其中的主要原因不但在于其他金融机构产品风险不易控制,更重要的是,对于银行而言,如果是集团外金融公司合作代销,不方便分红。

银行理财经理主动推荐代销产品的背后,实际上是因为提成较高的缘故。笔者走访的多家银行的理财经理均表示,信托和保险产品给理财经理的提成是最高的,而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则最低。

一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向笔者透露,一些理财经理之所以热衷于推荐代销的产品,主要是因为卖代销理财产品总体比自身银行理财产品提成更高。“理财经理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哪个提成高,推销起来动力就更足。”

部分员工甚至大胆地将保险产品当作存款向年纪较大的储户推荐。对此,上述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表示,“整体来说,银行是十分注重信誉的,代销的是保险产品,很少会把保险产品当成理财产品推销给客户,但不免有一些胆大的理财经理会做这样的事”。

“有时候银行员工是为了完成银行下达的任务促成签约,因此才会有意淡化风险甚至隐瞒风险,重点强调收益。”一位股份制银行从业人士说道。

3 银监会增设“防火墙”

专家纷纷表示,在“飞单”事件频繁发生,给银行业及投资者都带来极大影响的背景下,应该由监管层出面对这种行业乱象加以整治。

一位银行业专家表示,近期银监会下发的《管理办法》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从中可以看到监管部门整治银行代销业务乱象的决心。其中,名单制管理这一措施对投资者非常有利。因为商业银行需要担负起对合作机构资质尽职调查这一责任,而且这种尽职调查不但在代理业务发生之前需要,更有后续的跟踪评价。

有分析师认为,如果《管理办法》可以顺利贯彻执行,那么银行理财经理的误导销售行为将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管理办法》显示,规范银行代销业务,明确银行不得对代销产品提供任何形式的收益担保。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减少银行误导销售的行为,从而减少“飞单”现象。

银监会在此次《管理办法》中明确定义,代销业务是商业银行根据合作机构的委托,通过本行渠道代为销售非本行金融产品的代理业务活动。其中,本行渠道是指银行营业网点、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Pad银行、自助系统及其他电子渠道。

《管理办法》中还明确了商业银行需要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专家认为,名单制管理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对合作机构的资质进行持续跟踪,建立新品的禁入和退出制度。这项规范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需要付出的调查成本。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想要了解一家机构的资质着实困难,但在银行对合作机构实现名单制管理后,银行代销的产品首先经过了第一层的风险识别,把住第一道关口,大大降低了代销产品发行机构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

此前,银行员工“飞单”事件时常发生,不仅令投资者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银行的信誉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4年某位投资者举报称,自己在一家国有大行网点VIP理财室购买了360万元所谓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期限1年,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21%,而实际上这是一款由理财经理私下代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运行1年之后,因为帮助运作产品的投资管理公司法人代表跑路,以致引起投资人与银行之间的纠纷。

实际上,几乎所有银行均涉及过“飞单”事件。3月,某国有银行位于长沙的一家支行就发生一起因牵涉湖南博沣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托产品无法兑付的“飞单”事件,涉及总金额高达5亿元。

4 投资者仍需擦亮双眼

“飞单”的本质即银行违规代销理财产品,这在金融业并不罕见。经济向好或行情看涨时,大家尚能相安无事,但若遇到违约或难以兑现收益承诺,银行则常常会与投资者私下相商,以息事宁人。

业内专家称,“飞单”在不同的商业银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除去行业自律不够,银行内部对员工监管不足等原因让一些不正规的私募基金有机可乘之外,投资者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容易被高收益率诱惑,疏于防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专家提醒,要避免“飞单”事件发生,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银行应该对员工加强监管;另一方面,在银行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的同时,投资者同样需要擦亮眼睛,自己要进行基本的判断,对于理财产品,要通过中国理财网验证是否是银行所发行,对于基金,要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上验证是否是正规的私募基金。

除了以上两方面基本判断,投资者在购买过程中具体如何操作?一位资深理财经理向笔者介绍,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辨别银行理财产品是否为“飞单”产品,如图2所示。

首先,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公章。银行的代销产品,在客户所签署的产品协议书里一定会提及银行名字,而且客户会签名,产品投资方和银行也会签名盖章。银行作为代销主体,成为销售过程中的当事人。通常情况下,如果是银行代销的产品,为了利于监管和吸收存款,银行会要求客户将购买产品的资金归集到该银行账户。

其次,看宣传资料上是否有银行名称。投资产品的宣传资料上一定会显示出代销机构有哪些,比如说这个产品在某个银行代销,会有具体代销银行的名字。但有些宣传资料是投资公司负责印制的,客户在查阅的时候也需要多留个心眼。

收稿日期:2015-05-16

作者:文兴

第4篇:中国红酒市场的十大乱象

有人认为“中国红酒业已由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稳定、巩固、提高的崭新发展阶段”,我倒觉得未必。最近,中国红酒网建起了旗下红酒销售网站,想试图寻找一条全新的红酒营销通路。困惑的问题是,时下中国红酒业营销竞争的现状究竟是品牌营销,还是品味营销;是产品质量营销,还是广告营销;抑或价格营销,造假营销,还是人文之争的文化营销?我是觉得中国的红酒市场越发混乱了。

从产品质量来说,从1994年试图与国际接轨的 “国标”出台后,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的综合条件,继而又出台了一个“行标”,并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等,这给中国红酒市场带来了一片混乱,直到今年下半年国家废止了《半汁葡萄酒》标准。当时“行标”出现,“国标”遂就作为推荐标,企业可执行可不执行,这本身就给一些葡萄酒企业有了“弹性发展”的空间,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差异性,使葡萄酒质量的标准之争风流云散终无结果。于是,争论中的各执一词演绎为现实中的各行其是大战,这场大战或许有企业利润超常成了赢家,但中国整个葡萄酒业却是输家无疑。因为质量标准低级、混乱,规则放逐,使中国葡萄酒业看似蓬蓬勃勃繁花一片,却老也高攀不上和国际葡萄酒业对接的台阶。低投入高利润的白日梦驱使我们厂家蜂起,群雄逐鹿,却“杀出去”的鲜有,而今,别人——欧陆、澳洲等老牌的葡萄酒帝国“联军”倒在“打进来”了,而且攻势将愈来愈烈。老实说,中国葡萄酒业正在面临“围剿”,就因为我们对质量标准的姑息,我们对规则的藐视,中国葡萄酒业滞迟了整体规模化良性发展壮大自己的时机和步子,正在吞咽自己酿就的苦果!

在今年8月份,在第五届昌黎国际葡萄酒节开幕式上又正式为国家葡萄、葡萄酒质量检验中心揭牌,但这又能怎么样?倘若根本上就可以宽容,而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手段,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就根本无法确保市场的优胜劣汰,到头来可能还是自己定自己的标准,各行其道!那么我们还是只能“内战内行”,而我们可笑的“内战”在外来“联军”的围剿下还能打多久?当中国这块世界上最后的最大的葡萄酒市场一旦无可奈何地沦陷,被“殖民”了,我们可怜的“内行”们去哪儿讨生活?

时不我待。但愿今年年底出台的新标准能挥洒出真正的力度。

从产品价格来说,市场上已经是“周瑜打黄盖”了,关于这点,厂家和经销商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制控权,事实证明,价格的伸与缩,更多的不是按照产品质量及成本来核算,而是以竞争优势与否量身定做为其性价比,无序的竞争,使价格大战长期此消彼长。在南方一个糖酒会上,从吉林来深圳的一个葡萄酒企业,瓶瓶罐罐摆出了很多样品,企业负责人说,15元一支的红酒在人们收入普遍不高的北方集市上卖人们还嫌贵了可以理解,怎么在这里5元一支还没有人理会?这位负责人不知道,在中国西部某知名企业可以把在江苏市场上卖86元一支的酒,拿到深圳来敢卖12元一支,西部的这家大企业试图想通过新闻炒作以低价位夺得一席之地,再顺势扩大市场份额,就象股市里操盘的大鱼,总要想吃掉其他可以吃掉的鱼的,而吉林来的小企业怎么晓得这里的水是深是浅。同一款酒,地域不同,卖场不同,价格都会截然不同。还有一些葡萄酒企业自己网站明码标出一种价格,但实际销售却是另一种价格,让人莫名其妙。

从年份品种来说,更多中国红酒的出生岁数,我一直保持警惕,甚至怀疑。毕竟中国不象国外有着严格的关于葡萄酒的法律——谁要是年份不符或有其他作弊,都将被视为对消费者构成欺骗,就处罚得他甚至倾家荡产。而中国红酒业中,很多即使2000年后生产的葡萄酒真敢标上1993年制造,谁会调查其酿造历史?谁又能研究其酒质真假?就算有执法人员,倘若葡萄酒文化知识匮乏,又能奈何?品种上更是离谱,白诗南、霞多丽、蛇龙珠、赤霞珠 品丽珠、梅洛……根本不是本地产的葡萄硬说是来自自己优质的葡萄产区,用最普通的葡萄酒冒充名贵葡萄酒。消费者不可能是品酒大师,更不可能拿去鉴定(何况中国还没有这么个权威机构),消费者也只能朴实地看标签,而标签提供给消费者的所谓年份、品种、产地等一定会真实吗?相映成趣的是,国外厂商即使从中国进口一些葡萄酒时,都从不相信其生产年份的证明,尽管证明上言之凿凿。

从品牌品位来说,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身份,一种级别,一种等级分明的标志;是一种象征货真价实的徽章;是一种产品元素、要素持续一致的保证。国外的品牌是,什么级别的酒庄或庄园,就只能生产什么级别的酒,错了不行,他们要的是一种质量,一种经得起拷问的信誉度,比如,法国的罗曼涅·康蒂庄园、白舒伐尔庄园、拉菲、拉图、里鹏……。而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一个酒厂既能生产出“高价位高档次”的酒,同时还能大量生产没有档次的“垃圾”酒,在“高档次”酒商标的宣传下,没档次的酒也同样沾光得道鸡犬升天成为“品牌”,事实上,倒是自己把自己搞得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品味了。没错,酒是有好坏之分,但同一品牌之下也有好坏之分吗?既是品牌应该质量始终一致才对。

从广告宣传来说,一句口号吹得震天响,不惜重金来做形象。由于红酒文化的缺失,至今更多的消费者仍处在这种广告的盲从中,以为谁广告做得大做得响谁就是优秀品牌,就觉得买他的酒没错,即使提着原本仅值几块钱的酒送礼或“享用”也觉得有面子,因为这是知名品牌。但究竟那酒怎么样?只有懂酒和造酒的人心知肚明。对于一些酒质不错,但做秀缺金少银的企业,就只能悄然愤然地卖点儿原汁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使中国的酒盲们更会误入歧途,这种中国特色的浓烈现象还需要时间和意识去改变,尚还可期的希望,那就是惟待中国的消费者能快点成熟起来。

从跨行加盟来说,农业种植起家的新天国际,从1999年建设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开始,为躲避新疆同行在番茄、胡萝卜种植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转行到葡萄深加工产业上。同年,奥地利著名企业家、世界水晶大王格诺特·朗格斯·施华洛奇先生投资2900万美元在中国昌黎独资兴建了朗格斯酒庄。2003年,国内的两家摩托车巨头“隆鑫”和“嘉陵”也陆续进军葡萄酒业,给传统的葡萄酒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从日化产品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一度在资本市场眷顾良久,收购ST康达并改名为广西红日、组建国海证券的香港梁氏集团,斥资1.2亿,再度跨行业扩张进军葡萄酒业……就在这两年中,白酒啤酒巨头也把手伸进红酒行业,茅台股份推出茅台红,五粮液集团携三方联营,古井贡收购葡萄酒厂,金六福巨资在蓬莱成立葡萄酒公司,青岛啤酒与新天国际联手开发kv红……混乱已久的红酒业,加之这么多业外巨头的搅和,一起“浸泡”在红酒业的这口大“染缸”里,市场可真是“百家争鸣”了。

从制假造假来说,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有人可以去专门写一部大书来逐一剖析——傍名牌,换商标,假年份,伪品种,以次充好……诸如此类,都司空见惯了,屡见不鲜了。在所有造假的手段里,还有种种暗技坑蒙着消费者,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销量在30万吨左右,但用中国自产葡萄做出来的葡萄酒只占市场总量的20%,这说明80%的葡萄酒是从国外进口的,进口的酒汁到底如何?我想,国外等级庄园的优质酒都自己装瓶了吧,剩下一些弃之可惜的葡萄榨的汁,倘若运到缺失葡萄酒文化的中国来,一勾兑,可能比中国的某些企业的葡萄酒还要好,装了瓶,换个标,就可以直接做广告,然后堂而皇之的上市了,尤其是进入夜场的酒,更值得怀疑。国内目前大约有600家左右的葡萄酒生产厂家,有很多根本没有灌装线,更不生产成品,只有榨汁机,我去过一些这样的企业,但即使一些有生产线的知名企业,也没有自己的葡萄基地。我曾问及从附近农民手里购买葡萄,那质量有保证吗?葡萄酒本是上天赐予的圣物,我赞同“七分品种,三分酿造”的说法。农民提供葡萄是希望多有些分量,不能缺斤少两,先别说葡萄的好与烂,那数量大了,连葡萄品种都不会一样的,企业就什么样的葡萄都混在一起榨,然后放在罐子里,等人来贴牌。一块一毛钱一个瓶,三毛钱一个塞子,数量大了还可以再便宜些,只要申请了商标就可以去尝试灌装自己的红酒,在市场上假的就成了真的,不乱才怪。

从红酒进口来说,国外葡萄酒破门而入并欲成威势,这是有目共睹的。针对中国市场高档次葡萄酒消费需求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品质优异、价格合理的国外葡萄酒会越来越多地涌入,这必然给国内葡萄酒市场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尤其我国与世贸组织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世贸组织框架下的经济贸易合作,允许外国葡萄酒行业到中国投资办厂,这又给国内葡萄酒行业构成很大威胁。面对国外葡萄酒的精湛工艺和品牌质量,以及深厚的葡萄酒文化和全新的营销手段,中国红酒业只有仓促应战,和张裕联袂的法国最大的卡斯特集团就曾说:“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

拥有133年悠久历史的法国波尔多奇连士文在深圳举行的品酒会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全球最著名葡萄酒产区波尔多的“入侵”威势。奇连士文公司亚太区总裁ThomasJ.Percillier先生透露,最近法国政府规定了法国葡萄酒出口到中国的出口额已达到500万欧元的价值,此数字还不包括法国由港、台中转到中国大陆的那一部分。在市场策略上,他们将采取文化营销的策略,即不仅仅销售红酒,而要以灌输波尔多红酒文化为市场吸引点。这只是国外红酒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代表。

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网站——中国红酒网其旗下的销售网站上,有98%的品种都来自国外。尽管现在还不能统计今年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的确切数字,但去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进口量已经是35755.35(千升),同期增长38.14%,进口额为6690.75(万美元)同期增长50.25%,这意味着国产酒每年会有多少万吨滞销!国产葡萄酒的地位当然岌岌可危。

空谈抵御或竞争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性价比。国产红酒的价格基本可以揣摩甚至透明度高些,而国外红酒的价格则难以猜度,如在欧洲市场上和中国啤酒价格等同的一支红酒,在中国就可以卖大几百元,中国的老百姓谁知道是不是“洋垃圾”?只知道送礼什么的是瓶“洋货”, 够“体面”的国外红酒的价格其实更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其更具有价格的竞争优势。

从灌装散酒来说,目前,国产葡萄酒不超过30万吨,而进口大约有9万吨散装葡萄酒,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产葡萄酒使用的其实是国外的散装葡萄酒。

散装葡萄酒的利润当然较之原瓶装进口要大得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意贴牌换标,基本上国外的企业很配合,他们只要卖酒,你贴什么标不予干预。这就给中国很多的代理商或企业带来了方便,什么越民族的就是越国际的,就有那么一些企业搞得消费者不知道哪种酒才是中国哪片热土上长出来的葡萄酿造的。现在,尤其中国的南方有很多人,不再“媚外从洋”,转而喜欢国产的葡萄酒了,爱民族是件好事,但他怎么知道这个民族的瓶子里是不是灌装的国外的葡萄散酒?“进口散装葡萄酒行为不但破坏了国内的葡萄种植产业,也损害了国产散装葡萄酒的出口。”站在民族的角度,因为经常低头辨酒,我的脊梁总挺不舒坦。

从市场垄断来说,企业和总代理恩威并施下的经销商争夺战似乎告一个段落了,现在,该轮到经销商挑三捡四了。尤其是有成熟的销售网络的经销商,更是跷着二郎腿晃动着脚尖就可以“守株待兔”了,这些经销商的条件是越来越苛刻,因为他们多年终端市场的努力拼杀,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有了自己稳定成熟的销售渠道。几乎所有的酒吧、咖啡厅、商超、酒店、西餐厅、会所等都被他们垄断着。也有财大气粗的葡萄酒企业,可以舍得高额的进场费,舍得提成、回扣、礼品或其他奖励,对终端市场进行垄断,同样要求不许进别人或别的品种的葡萄酒。这样一来,谁要是代理了几款新酒,而没有销售渠道,那将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严重的是,后来者有再多的钱,有再品质优秀的酒和价格优势,无奈别人合约在先,也只能望洋兴叹。于是,要想吃红酒这块肥肉就只有去拜访那些有销售渠道的经销商了。想想2001年前后,葡萄酒企业或总代理商对经销商在选择上是非常吹毛求疵的,一方面利益诱惑,一方面“政策”拉拢,一方面严格考察。现在“本末倒置” ,可以看出中国红酒市场的病变,这早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的公平竞争了。

第5篇:家用净水器十大品牌排名解析市场乱象

最近,媒体与企业关于“水标准”的论战再次引发人们对饮水安全的高度关注。从自来水到桶装水,从小区自动售水机到家用净水器,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近年来中国人频频“换水”。 在国内水污染事件频出的大背景之下,在“喝放心水”愿望的强烈驱使之下,十几年来不温不火的家用净水器市场在最近两年开始异军突起。

目前家用净水机品牌非常多,国内净水机厂家多达3000多家,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突出,多数商家考虑转行或扩大产品经营。但是好的品牌根据那些东西评估,作为净水机销售商应该要考虑首先是品牌的实力排名,品牌的实力排名是非常关键的,以下中国家用净水器十大品牌排名的前五大排名优势。

第一名安吉尔,一贯坚持科技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在同行业率先使用了全密封快卸式聪明座、全过程空气杀菌过滤、抗菌硅胶管、RO逆渗透等先进技术。再产品的创新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第二名泉露,产品设计及装配采用复合式结构,可自由独立更换活性炭、KDF、远红外线矿化球、超滤膜等产品主要零配件,不仅更换更容易,使用成本也更低,最成功的还是其央视广告和电子商务结合的宣传品牌的模式,为其建立了不少的名气。

第三名当属沁园 ,沁园集团作为中国水处理技术的领航企业之一,已先后获得数百项国内外专利,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国家级奖项。先后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等项目。以这这些荣誉,当然轻易的获得市场的认可。第四名美的,拼接美的家电的名声,轻易的靠已有的品牌人气移接到了美的净水器的头上。

第五名属安之源莫属了,安之源凭借自己研发,生产,销售与一体的模式,轻易的不断改进净水器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能够拥有十分成熟的技术。在加上一直与美国OSMONICS、KDF、FLECK等国际著名净水设备厂商密切合作,在国内净水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永保技术领先,为消费者生产确保饮水安全的净水器系列产品。同时,以销售商与厂家共同承担的售后服务模式,方便的为消费者解决了后顾之忧。在加上与央视合作,品牌得到了极大的宣传,有很厚的民众基础。

但你对净水器有需求,我想最主要面对国内水质进行选择。因为国内面对的主要水源较差问题,一般是管道污染及二次污染等。所以在国内,净水器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过滤。国外的净水器主要针对国外的水质,过滤功能不容易经受国内污染严重的环境。现在国内很多假洋鬼子品牌,更不值得一提。同样越是标明自己的血统里有多么的洋气的牌子,肯定要么就是华而不实产品没卖点,或者挂羊头卖狗肉的。所以你要找净水器,可以去了解一下过滤功能比较好,声誉度比较坚硬的品牌,这东西要看消费者口碑的。至少别人用得比较多,又说不错的产品,可以比较放心。一句话,适合你的使用环境才是最好的。一组值得关注的数字是,中国饮水电器产业已经发展到3000多家生产企业,但有有关部门许可批件的只有1500家。国家卫生部曾经对家用净水器市场进行抽检,其公开发布的公告显示,11种净水产品被查出砷超标等严重质量问题。家用净水器,这个在众多消费者眼里的最后饮水“防线”,产品质量是否可靠?有无国家强制标准?售后服务是否规范?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乱象

1品牌乱

进入门槛较低 竞争鱼龙混杂

家住南开区的陈思最近想购进一台家用净水器,把家里用了5年的饮水机替换掉。“家里就两口人,一大桶桶装水没有十天半个月的喝不完。”陈思担心,天儿越来越热,桶装水时间长了水质会有问题。走访津城主流家电卖场,发现有陈思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少。前几年,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家用净水器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不买房子、不装修,不去逛家电、建材市场的人很少关注。但随着水污染事件的频频曝光,以及在商家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净水器被很多消费者寄予厚望,成了很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必然选择。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生产净水器的企业已达到3000多家,去年共生产净水器3000万台,总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净水器行业每年正以30%的速度增长。巨大的市场需求,必然带来巨大的商机,一位多年从事净水器生产的业内人士形容,水家电被业界公认为是“家电产业的最后金矿”。

在国美、苏宁、亚马逊等各大家电卖场,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净水器市场的热度。记者从卫津路某大型家电商城楼面经理处获悉,在传统家电波澜不惊的销售形势下,净水器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最快的板块,就拿今年“五一”小长假来说,三天的促销使得净水器卖场交易量突破300台,这一数字是3年前一个月的销量。

净水器市场成为家电产业新的蓝海。据记者了解,因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带来的巨大商机,本市净水器的营销渠道也不断扩张,从一些高端商场、电器专营店,扩大到跟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超市,一些品牌干脆在小区门口开设了专卖店,为了普及净水器知识,一些厂商、代理商也纷纷走进社区,把销售触角伸到了普通百姓家门口。

某国产品牌天津总代理张先生坦言,现在的净水器市场有点像十几年前的饮水机市场,一方面,发展前景很好、市场空间也很大,相对于传统家电的低毛利,净水器行业的毛利率超过50%,更重要的是,这是家电行业少有的“耗材行业”,除了制造利润和销售利润外,还可通过销售滤芯等耗材来持续获得服务利润;但另一方面,入行门槛低、企业竞争无序,也使得该行业成为鱼龙混杂的“重灾区” ,受净水器巨大利润的诱惑,无数小型企业投资生产净水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净水器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真正取得有关部门批准的只有1500家,大多数是无专业设计、未取得卫生许可批件的小作坊。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随着传统白电品牌TCL、海尔、格力宣布进入净水市场,净水器品牌终究会因竞争而面临首次大规模洗牌,净水行业内的并购、强强联合将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群雄混战的“战国时代”终将不再。

乱象2

概念乱 宣传五花八门 买者一头雾水

“在卖场转一圈反倒不知道买什么样的好了。”陈思走了几个电器商城后直言“头大”,“什么前置过滤器、纯水机、直饮机、超滤机、活水机、软水机,等等,种类太多,听完销售人员介绍我都蒙了。”记者在某电器商城净水器专柜前转了一圈,便遭到了销售人员的轮番“围攻”,并都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最新科技成果”。

“我们这款台式净水器是进口品牌,安装、使用非常方便,滤芯是进口的陶瓷滤芯,采用深海海底的纯天然矽藻泥素烧,还运用纳米银抗菌技术,内置高压缩活性炭棒,能去泥沙、铁锈等混浊物,去铅、汞等重金属,去致癌物。”

“看看我们这款活水机,6层过滤,有离子滤芯和能量滤芯,除了能去除水中重金属、致病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及农药等有害物质外,还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通过磁能震荡使水分子团活化、变小,水的溶解力、渗透力特强。”

“还是直饮机最方便。” 一位销售人员力荐他家的直饮机,“顾名思义就是出水能直接喝。”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净水器名目繁多,粗略统计就有纯水机、管线机、反渗透直饮机、管道超滤净水机等十几种,宣称的净水技术也是五花八门,许多净水器打出“亲水膜”、“纳米膜”、“中空过滤膜”、“远红外矿化”等概念,让消费者看得有点眼花缭乱。而类似“纯晶技术”、 “树脂软化”“银离子杀菌”等附有高科技概念的说法更是数不胜数。正所谓各品牌争得难分难解,消费者听得糊里糊涂。

第6篇: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

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 1.课程学习 2.课程评估 3.课后测试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在履职和考评方面起监督作用的是( )(20 分)

A 董事会 ✔ B 监事会

C 股东大会

D 高级管理层 正确答案:B

判断题

1、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需要经监管部门核准任职资格,才能履职( )(20 分)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向股票市场和两高一剩企业放款违背了信贷政策(20 分)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银行可以以自身信用直接为房地产企业支付土地购置费用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20 分)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金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或担保(20分)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再次观看

第7篇:5号文: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要点概述

1. 银行业规章制度方面的市场乱象行为涉及以下哪些方面( ) ×

A B C D 公司治理 绩效考评

风险管控

员工行为准则

正确答案: A B C D

2. 以下属于超业务范围经营的有( ) √

A B C D 超授权开展资产业务

违规开展业务创新

违规授信放贷

未按规定要求开立账户

正确答案: A B C

3. 开展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目标有( ) √

A B C D 回归本源

服务实体

防范风险

分类施策

正确答案: A B C 判断题

4. 内部授权和授信制度要充分体现分支机构、不同业务的差异性。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正确 5. 银行可以通过出租账户给市场中介进行票据买卖等业务,从而增加中收。 √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误

第8篇: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课后练习答案

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的挑战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在履职和考评方面起监督作用的是( )(20 分)

✔ A 董事会

✔ B 监事会

✔ C 股东大会

✔ D 高级管理层 正确答案:B 判断题

1、董事、高级管理人员需要经监管部门核准任职资格,才能履职( )(✔ A 正确

✔ B

20 分)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向股票市场和两高一剩企业放款违背了信贷政策(2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银行可以以自身信用直接为房地产企业支付土地购置费用提供各类表内外融资(20 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4、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资金为本行理财产品提供融资或担保(20分)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第9篇:【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2015-11-07 财经女记者部落

提要: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 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小编通过梳理近年来被舆论争议较大的新闻舆情事件,总结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1、时效性抢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了抢头条,抢点击率,新闻从业者展开了“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新闻发布时效,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热衷于缩短新闻流程,减少求证和把关环节,以抢占发布先机,比如记者从社交媒体直接取材发布;再比如编辑从网络平台直接转发搬运等。不过这种不加求证和核实的时效抢发,实际上却给谣言和虚假新闻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引发了舆论对新闻真实与时效的巨大争议。案例:2020年夏季运动会举办地乌龙2013年9月8日凌晨4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揭晓,日本东京最终获得主办权。不过在投票刚一结束,新华社就抢先发布快讯“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而央视主持人则直接口播东京首轮出局,甚至还打出了东京出局的字幕。这一乌龙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转发。待确切消息发出后,舆论一边倒地痛斥央媒不专业。李光耀“被去世”乌龙3月18日晚21时56分左右,国内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官微账号上争先推送一条来自社交网站推特上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通告”截图,称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10多分钟后,新加坡总理公署出面澄清,声称未发布这一信息,并就相关事件向警方报案。随后,原本抢发转发的媒体又纷纷致歉撤稿,声称消息有误,上演了一场乌龙闹剧。2. 盲从化转发新闻盲从化是指媒体在转发新闻时,不加考证而完全照搬,其与时效性相辅相成,构成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最大安全隐患。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多数网站没有采编权,只能依靠转发、搬运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以实现自身效益。此后,随着全媒体的发展,两微一端的崛起,新闻转发盲从化现象愈演愈烈。虽然这种复制黏贴的信手转发能实现效能优化,提高资源使用率,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新闻版权的侵权问题;二是一些权威性媒体的示范,一旦出错就会加速下游媒体的扩散,形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案例:今日头条的版权之争2014年6月,《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多家传统媒体向国家版权局投诉国内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今日头条”侵权。同年9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展开立案调查确认,权利人投诉的部分新闻作品及相关图片均由该网站存储和传播,而非链接跳转方式,“今日头条”构成侵权。之后,“今日头条”积极整改,删除了所有侵权内容,并主动与媒体洽谈新闻版权使用问题。这起版权战也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类似口水战的第一例。公务员工资增六成误传1月18日,香港文汇报刊发文章《内地公务员今年加薪超六成 以后每年或调整一次》,此文随即被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在时效性上稍差一些的电视台和传统纸媒在这些权威网络媒体的示范作用下,次日也纷纷加入报道队伍。消息误传了多天后,23日,在人社部的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回应表示,报道并不准确,这次调薪的增长幅度并不大,月人均实际增约 300 元。3. 碎片化解读媒体“标题党”行为是当下被舆论吐槽最甚的媒体乱象。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适应网民的碎片化浅阅读方式,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和同质化的内容转发中吸引眼球、拔得头筹,将功课做在标题上。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断章取义,创作刺激性、庸俗性题目以吸引关注。这类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碎片化、极端化、至简化解读,很容易背离文章的初衷和原意,造成公众误解,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舆情危机。案例:济宁市长两会相关发言被断章取义3月15日,南方都市报网站刊发《济宁市长呼吁理性对待官员:我每天工作超10小时,月入7000元》的访谈性报道,文中济宁市市长结合工作实际,就基层干部待遇、四风问题等谈了认识,意在展现近年来地方政府施政的新气象、新变化。但该报道发出后,各大网站却迅速以《山东济宁市长:县委书记月薪3千 还不如工厂打工的》为题进行转载,将文章主旨置换为官员、打工者两个群体的对立,把发言的正面理性气息转换为官员的叫屈喊冤情绪,引发网民的习惯性不满。深圳“尿歪罚款”如厕规定被误读2013年9月,深圳颁布《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规定在“在便器外便溺”的,将被处以100元罚款。这条本意为处罚随地大小便规定随即被媒体提炼为“尿歪罚款”,将原文旨在维护公厕文明的正当性解读为庸俗不堪的雷人性,直接刺激了舆论槽点。事后,深圳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警示,强调市民文明如厕,随地大小便会被处罚,尿歪是不会被处罚的。但依然有多家媒体坚持以“尿歪罚款”的雷人点进行点评,误导舆论。4. 娱乐化迎合媒介的变更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单一宣传渠道,获得了发言权和主动权的网民猎奇的心理被大大激发。在注意力时代,相对于那些正面传统的宣传报道,网民对负面、怪诞、低俗、煽情等极端性的内容更感兴趣。为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媒体记者也着力于从硬新闻中挖掘娱乐性因素,通过炒作渲染以满足公众好奇心,刺激舆论情绪点。这类新闻的娱乐价值常大于新闻价值,容易遮蔽事件原有的议题,冲淡社会聚焦点。案例:女官员落马制“通奸地图”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不断有高官落马,为了满足舆论的窥探欲望和心理刺激,“时政+桃色新闻”式的信息挖掘就成为媒体报道官员落马的重点。去年11月,山西公布两名女官员被查消息时首次提及女官员有通奸情节,这一非常规细节立即引发媒体“性趣”。随后,人民网发布文章《官员通奸地图,给31名通奸官员亮亮相》,以红色标识曾有官员因通奸落马的省市。@大众网朱德泉 对此指出:个别涉案官员岂能代表一个地域?通奸官员个人的节操固然碎了,但这幅通奸地图的制作及发布单位,其媒体品质、品味、公徳、节操则碎得满地!上海踩踏事件复旦女学生特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死49伤。在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一些媒体背离了救援、安抚、追责的主线,将焦点对准了一位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女生,就其个人信息及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人物特写,引发了复旦方面的不满。在《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中,作者批评道,“面对这么多失去的生命,媒体却独独抓住了复旦这一名学子,花了大篇幅来报道。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们,面对众多失去的宝贵生命,你们是不是已经为了新闻的噱头而分出了高低?”5. 片面化采访近年来,“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引发了网民情绪的“过山车”,也让公众对媒体责任和社会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这类问题的出现多由于记者在片面采访当事一方,信息链条不完整,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而妄下的定论。但因为事件常常聚焦社会矛盾群体,在新闻报道时又对人物进行标签化的挑逗性解读,并利用舆论天然同情弱者的心理而影响恶劣。从影响来看,记者的议程设置和片面化采访,不仅容易扭曲损伤事件真相、伤害舆论情感,也会在无形中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案例:湘潭产妇之死的舆情反转2014年8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其家属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随后,媒体纷纷以《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进行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医生无德”的同仇敌忾。然而院方的回复显示,是患者家属“围攻”在前,医生护士因担心个人安全“失踪”在后。整个生产过程,一直有医生和家属的沟通。舆情随之反转,网民开始指责媒体报道失实煽情。老外遭大妈讹钱的舆情反转2013年12月,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在首页头条位置推出新闻称“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在“扶不起”成为舆论痛点的背景下,这条新闻立即成为公众发泄口,针对“讹人”大妈的抨击高涨。然而事件随即转向,北京警方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处罚。事后,新闻发布者表示,“因为中年女子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有点夸张,再加上之前我看到她平躺在地,至少我看到就有两三分钟了,我是下意识就以为想多要点钱。”6. 标签化引导社会对一类现象或群体的某个特征传播过多,就容易在舆论中形成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就会被标签化。这种“标签”,简单、直接,特别适合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浅阅读的思考惰性。为此,标签传播也常常被媒体记者所采用,其利用舆论“固定的成见”对新闻内容进行主观性暗示,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或价值标签,有时甚至偷换论题、转移焦点以迎合民粹。但这种不负责的标签化解读,很容易以偏概全,加剧舆论站队,造成对某个群体的误伤,扩大舆论的负面情绪和社会的割裂对立。案例:“女干部”骂保安看门狗事件2014年11月16日,合肥某小区门口,一名女司机因逆行问题与值班保安发生争吵并辱骂其是“看门狗”,随后保安倒地不起,后抢救无效身亡。从报道来看,这是一个由小矛盾而引发的意外,但媒体却纷纷以“女科长骂死保安”为题进行报道。一时间,女司机的干部身份成为戳中舆论的兴奋点,网络舆情也开始由一起单纯的民事纠纷转向对公务员群体的挞伐,“权利任性”成为事件的核心议题,舆论焦点已然超越了事件本身。“宝马车”拖行交警致其死亡事件3月11日,上海一辆宝马车不听交警指挥,强行闯关,将民警拖行近十米摔倒在地后继续行驶,随后被截停。而受伤民警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起事件的焦点本应是谴责违反交规的司机,呼吁公众遵守交通规则,但媒体却将目光放在肇事司机的背景上。“宝马车主”、“网络公司老板”,媒体为肇事者打上了“有背景”、“有钱人”的标签,激化网民仇富情绪,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怀疑其有深厚背景,很可能被轻罚等等,造成事件关注点的失焦。7. 暴力式发难社会的媒体化与媒体的社会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话语权的垄断。一方面,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官网、官微等打开话语权,另一方面媒体“无冕之王”的地位也遭受挑战,不得不接受社会监督。在这种格局下,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就遭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反击,媒体报道的不专业和监督的暴力式也越来越凸显。这种媒商之间的口水掐架既大大浪费了媒体资源,损害各方声誉,也增加了舆论对媒体公器私用的反感。案例: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华山之争”2013年4月,农夫山泉的水质问题遭到舆论质疑,随即陷入“三重门”。4月10日,京华时报加入“监督”行列,此后28天,京华时报连续用了67个版面,76篇报道与农夫山泉展开了多个回合的论战,至5月6日,农夫山泉新闻发布会达到高峰。双方从最初的交手逐渐升级为誓把对方公信力打倒,以捍卫自己名誉的决斗,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版面、财力,并开创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记录。这场对“标准”问题而非质量问题的拉锯,不仅让农夫山泉声誉受损,退出北京市场,京华时报也因其不专业和蛮横式的报道而饱受质疑。长江商报与贵州茅台的“长茅之战”3月

17、18日两天,长江商报连续刊文称茅台百年来引以为傲的“巴拿马奖”是假的,指茅台“篡改获奖等级、编造故事”,并呼吁“工商局应该严肃查处假借爱国之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19日,茅台官微回应表示获奖一事“有史可查”,“纠结于对百年前获奖等次的争论,实在没啥意义”。不过话题并未休止,20日,长江商报继续纠缠于获奖之事,在头版头条强调“回应本报报道 茅台不提金牌”,引发了舆论对媒体无理取闹的反感。8. 审判式介入随着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加快,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介入越来越深,在对司法公正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时也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社会关注和争议最大的就是“媒介审判”。在一些社会影响力大的司法案件中,媒体往往带有预设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超越正常的法律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使新闻报道情绪化、倾向化较重。这种以媒介话语权代替舆论监督的“未审先判”,很容易干预司法独立,对司法系统产生压力,同时也会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诱导舆论产生“情绪审判”。案例:复旦投毒事件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由于官方信息较少,媒体趁机大肆介入。该案件由最早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开始,在网络上关于该案件的各种报道便不断升温,甚至流传出“情杀”、“竞争”、“误杀”和“痛恨医生”等多个版本,部分媒体在尚未获得确切的消息前,依据警方提供的嫌疑人林某的信息,挖出他的QQ空间、微博等信息“佐证”他是凶手,并对其做出投毒认定,贴上“杀人犯”的色彩标签,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被斥为“媒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准则”。平度陈宝成事件2013年8月10日,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被平度警方刑拘,此事迅速引发了陈宝成曾供职媒体的介入。一些媒体在未采访的情况下,通过整合陈宝成的微博和财新网的声明对案件定性为“抗拆被拘”,坚定陈宝成是合法维权,制造“警方设局论”,质疑非法拘禁罪的成立,并将受害司机郭晓刚前去清理垃圾联想为“强拆”的延续,甚至有记者提出郭晓刚是自愿留下。随后南北系媒体大肆渲染陈宝成“维权”的艰辛,抨击平度政府“强拆”的残忍,对舆论情绪进行倾向化诱导,引发了网民的非理性“站队”。9. 敲诈式报道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部分记者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逐渐失守。在利益的诱惑下,有偿新闻屡屡出现。他们以负面报道要挟企业实施敲诈,并为一些无良企业的恶意竞争充当推手,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品牌危机和舆情困境,同时也触碰了法律底线,严损了记者声誉和媒体公信力,社会危害极大。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加强对有偿新闻的整治和查处,对净化行业风气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案例:《新快报》陈永洲事件2013年10月19日,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拘《新快报》记者陈永洲。23日,新快报头版通版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披露中联重科财物问题,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请放人”以及“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一时轰动了舆论及媒体界。26日,陈永洲在央视镜头前认罪,自述收钱发表失实报道,事件发生逆转。27日,《新快报》在头版位置就陈永洲收钱发表失实报道致歉。2014年10月17日,陈永洲一审获刑1年10个月。21世纪报系涉新闻敲诈被查2月28日,原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等30余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罪名为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多宗个人犯罪,涉案金额上亿元。 据警方介绍,21世纪报系利用其在财经界的广泛影响力,与一些公关公司勾结,以发布负面报道为要挟,迫使上市公司、IPO公司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收取“保护费”,非法牟利。10. 策划性炒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不能逾越的职业操守。这条特性适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包括“正能量”的新闻策划。在“眼球经济”下,一些媒体从业者利用其掌握的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资源,通过戏剧化和煽情化的方式包装加工悲情故事,激发社会道义和同情心,即便做出了公益性质的慈善效果,也往往会因其带有欺骗性、策划性的初衷而遭到舆论非议和谴责,透支社会信任,更对社会慈善事业造成伤害,加重舆论对社会和陌生人的不信任。案例:励志儿童杨六斤事件2014年5月23日,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节目报道了广西男孩杨六斤的故事,称其“独自生活”、“半夜出去找妈妈,担心给妈妈添负担半路折回来”、“吃野菜捕小鱼”等,激发了社会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一个月内,社会捐款就达到500多万元。然而随着事件的深入,有媒体走访发现,杨六斤的生活并非那般艰苦:他之前一直同堂哥一家住;偶尔吃的野菜是当地的家常菜;生活享有各种补助。广西频道总监随后坦承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想帮助他,想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故而造成失实。事后,舆论纷纷指责媒体包装过度,消费公众。艾滋病男童被驱逐事件2014年底,某媒体网站报道称,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欲将村里一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8岁男童驱离出村。这种违背基本人权的行为立即遭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然而事件高潮未过,就有消息指出,所谓联名信,其实是村民为了配合两名“好心的记者”的策划,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社会关注,接受更好的治疗和教育。炒作虽然带有“善意”,但舆论依然不能接受被欺骗。

上一篇:感恩父母主题队会记录下一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