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2023-0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谈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浅析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摘 要: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关系各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保证。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体制下,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制约。纳税人能否纳税和纳税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尤其是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是“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也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结合,所以,税收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企业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政;税收;关联关系

一、财政和税收的定义

1.什么是财政

说起财政,它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是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顾名思义,也就是国家财政部门,它的作用主要是从地方或中央收集金钱或者物质来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种物质支持。财政作为经济领域一种必不可少的事物,能够满足国民的公共支出,进而使经济达到平稳运行,公平正义,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经济运行能力提高。

2.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保证我国公共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是指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在地方征收不直接偿还的实物或者金钱。税收是财政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事先规定好的,这保证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强制性的特征又保证了税收具有无偿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税收的三个特征。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

二、财政税收的现状

1.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

目前来看,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我国一直针对税收体系和政策在做调整,但是由于长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税收政策很难实施,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及其不合理。国家目前一直在针对财政税收做出调整,但即使有好的效果,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税收有时候确实会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负担,因为一般来说,只有27%和18%这两种税率,主要是这两种税率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所以中小型企业负担起来就会有些吃力。我国财政税收的政策目前看来绝大部分是为强大的国有企业服务的,财政税收力度过大,使得只有生命力强,资金雄厚的才能承担的起这一挑战。在政策及其不合理下,企业的发展势必举步维艰。我们想要保证税收资金充足有活力,就要改财政税收的现状,这离不开对政策的大力改进。

2.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税收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少,再加上税收制度的限制和制约,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天平明显偏向对中小企业不利,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的收入,又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更加不利于税收的征收,使得税收形式出现不利的形态。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国家没能完善其政策法规,使得在财政税收上出现很多漏洞,严重制约财政的征收。

3.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其中的一个问题则是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税收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时,面临着很大的阻碍,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进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体系方面很难再继续改进,使得管理体系停在原地,不能继续向前发展,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征收力度。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规划,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征收的目标基本一致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在最小的投入下,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通过进行税收筹划,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不同的纳税方案会起到不同的效果,恰当的纳税方案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在税收筹划制定中,必须事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然后尽可能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案使企业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通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可以使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完成纳税义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也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税收筹划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灵活周转资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先规划,其中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安排所涉及的各类资金支出与预算。纳税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义务,这对企业的资金调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度,其次,对于企业来说,纳税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会使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背上重大的经济负担。再者,企业的财务管理力求在税收的投入上保持更小的力度,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税收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资金收入来划定的,在根本对象上,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税收筹划,可以使企业合理避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3.税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对税收的管理,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求对税收做出一定的规划,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企业营业亏损额。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地位,同时说明了企业对税收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税收征收和避税的不同。虽然税收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税收和避税存在不同,其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够减轻税负。但是税收筹划却不会影响到税收的正确合理发挥,不会影响税收在我们身边的形象和作用,而避税确是严重与国家规定相违背。我们必须承认,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行的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一旦税收的天平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税收筹划很有可能转化为偷税漏税,违反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四、政策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税收的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应尽到其自身所应该履行的义务,着是企业对国家的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企业管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规模扩张,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必须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除了进行成本控制以外,还会为投资留有一部分资金。在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利息的情况下,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制约企业财政的重要条件。首先,税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第二,政策变化会影响到消费税的调整,第三,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统一内外资金的税收。其次,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政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消费税的增长,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这会对企业的整体税率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利用好企业财政中优惠税率如果能好好的对企业进财政统计,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优惠税率进行充分利用,在不触犯相关税法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企业所获利润。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企业发展,会经常推出一些税率优惠政策,但是每次政策的推行都是有一定依据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税率的关注。通过降低税收,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这也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家政府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贯彻落实,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额度,从而降低企业发展压力。通过这种方式,必定会使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一个新时代。

五、结语

纳税是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是对社会的负责,而税务处理是企业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企业财政必定会与政府税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部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可以对企业的财政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当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萍.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绩效评价[J].农机化研究,2011(12).

[2]周仁俊,杨战兵,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2010(12).

[3]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03).

[4]韩冰.财政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J].现代管理科学,2013(07).

[5]肖念涛,谢赤.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J].求索,2012(02).

作者:陈红梅

第2篇:浅谈财政税收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税收是财政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调整收入分配,对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各种税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确保税收管理的全面性和严肃性。但是,在税收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税收的合理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实施,不利于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财政税收管理目前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税收进行管理,使税收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保证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税收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管理者给予更多的关注。传统的财政管理和税务管理不能很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时代的发展,管理人才要树立创新意识,解决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税收和财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确保财政收入和资源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民众解决税收不平衡问题,给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一、财务税收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税收管理中存在偷税漏输问题

由于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缺陷,缺乏统一、高效的行政和相关制度,一些税收政策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被规避,导致逃税。首先,税收制度不完善、不统一,导致财政管理的存在漏洞。政府税务机关效用有时会重叠,在税务管理领域没有适当的权限划分。另外,監督管理的缺失导致了一定的逃税事件发生。税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管理人员甚至也会一起贪赃枉法,从而导致监管不力,税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职业信仰,出现了一些徇私舞弊的案件,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发展是。最后,由于我国税收制度的不完善,强制效果不明显。特别是税务机关通过税票进行收税,为不遵守税收法规,利用漏洞偷税漏税,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财政部门要严格管理制度,谨防偷税漏输情况发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二)财政部门监管不力

财政部门的管理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长期的保障发展,是能否与税收政策积极配合的关键,是税收标准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功能。特别是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长远发展,没有严格遵守财政管理规定,也不注重内部审计,这对税收的顺利实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三)缺少与财政部门的沟通

沟通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税务部门,应该与有纳税能力有密切的联系。但在实践中,税务部门缺乏与的联系,这是现行税制的主要缺陷,也是政府管理体制中缺乏优质服务思想的体现。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观念,我们就不能在一个进步的社会中与时俱进,也不利于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专业财务税收人员缺失

税务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税务工作者具备很强的税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在税务会计工作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保证税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在纳税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保证工作人员不会因为不熟悉相关法规而带来一定的损失,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涉税政策的变化和补充,充分把握市场和政策的变化。事实上,虽然目前对专业素质高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大多数人都不想从事财务和税务相关的工作,这种工作既复杂又枯燥,以至于大多数人无法在这方面实现长期深入的发展行业。

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现状

(一)税收管理体制具有局限性

税收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税收收入和支出分配比较密集,税收制度实施中带来了的一些困难。再者,地方税收收入分配不均比中央宏观调控更为严重。因为一些来自国家资源和资产的税收入不属于预算收入,因此给税收制度带来了一些限制。

(二)预算管理存在漏洞

近年来,虽然预算管理制度有了一定的完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相比,预算管理体制还不够成熟,相应的预算不能纳入财政收支过程。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极大地影响了内部工作的约束力,同时制约了财政预算的监督管理,从而阻碍了财税管理制度的实施。

(三)财务核算不具备真实性

目前,财政账户中仍然存在虚假信息,必须进一步调查账目结果的真实性。这个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税收中偷税漏税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许多犯罪分子利用实际情况进行虚报增值税,专项发票数额巨大,久而久之会带来大量税收,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许多人为了金钱的利益,人为地控制财务会计的结果,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环境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混乱。在纳税申报过程中经常使用假账,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税务机关,其中一些为了造假账,来利用自身条件掩护。财务会计不仅会影响国家税收收入,还会导致国民经济指标失衡。

三、财政税收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

(一)管理财政税收支出

从多方面考虑,税收和税收可以为税收和财政支出创造有利条件。首先税收支出管理要与支出环境挂钩,在实践中创造科学、完善的控制管理和完善管理体系。在财政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监控独立财务资源的有效控制和良好的资金管理环境。同时,应该不断加强财税管理优化,使财政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开展,让财务模式符合全面财务控制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税收制度

建立宏观经济负担适度、税制结构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减轻纳税人的税负,适当减轻宏观经济负担;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负的基础,统一国家财政收入,取消体制外收入,扩大财政管理范围,适当增加宏观经济负担;如果我们要提高直接税在国家税收中的比重,近似发展财政税收的平均水平,转变为“双重税制”的税收结构,配合直接税和间接税,加快增值税转化,及时征收增值税;房地产税,对各级政府的税收进行合理设计。

(三)在财政税务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

在财政收入规范化管理的背景下,要强化预算管理结构,强化预算模式,推动预算管理不断创新,为预算管理精细化、全面实施营造良好氛围。行政和财税监管体制要一体化,建立完善的财税管理体制,为税收管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在财政收入规范化运作的过程,应将资本投入与管理效率相结合,不断提高财务周转的资源优化、实施创新税收模式,为全面优化税收收入创造有利条件。

四、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对策探究

(一)充分构建税收机构

鉴于纳税人重复纳税,建议将国税和地税合并,财务报表每月只报一次。税务机构可以由中央进行直接管理,减少了纳税人的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的便利性和支出它是税务管理有国税和地税两种。各地可实行国税和地税社区试点。在不同地区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许多地区正在讨论新政策的争议,以便共同解决问题,优化税务机关,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二)完善民主制度

民主管理是财税管理的重要工作形式。为解决民主管理手段缺乏的问题,采用创新手段完善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保证税收管理的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建立民主管理团队,成员可由公众选举,确保选举的公平公开,选举专业技能强、整体素养高的管理人员,有效监督财税管理,促进税收工作稳步推进。

(三)全面完善税收管理制度

财税管理要以税收制度为基础,采取有效的遏制措施,提高管理质量,一方面制定奖惩考核制度,调动税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人员认真工作的态度,拓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提高服务水平改进。税务机关对税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对认真工作、为税务工作作出贡献的从业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经常犯错的税务人员进行处罚,以纠正税务工作人员的错误。对多次受到警告的员工进行辞退。运用奖惩制度,可以纠正工作中的不良风气,带来积极的影响,提高税收和税收管理的质量。加强财政监督,地方政府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监督管理制度,为税收活动创造更好的行政基础,加强对监管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建立具有专业监管机构的税务监督部门,加强财税管理。此外,税务机关完善税收制度,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适合社会发展的税收机制和金融體系中的非税机制;还有优化间接税实施状况,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省、地方税收收入的合理性。

(四)落实税收管理的评价工作

在财税体制中存在着项目多元化的问题,导致最终评估出现问题。因此,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标准化指标和内容的制定,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和腐败现象的减少。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必须改进评价内容。内容可以由多个管理者执行,以避免评价内容过于片面和不完整。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用绩效考核方法,摒弃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更新评估表和评估内容改进。此外,财务分析将评估金融市场税收管理的效率,由于评价指标和内容存在问题,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不科学、不规范,所以对于管理效果上来说有所减少,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应注重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创新管理方法。

五、结语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税收制度创新研究和税收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对财税系统创新管理的分析可以知道,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财税体制创新的作用,税务机关必须采取多种创新手段,实施财政管理和税务监督措施,国家不仅可以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进步,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坎北街道办事处)

作者:徐锦霞

第3篇:浅谈国际税收竞争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关系

摘要: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 各国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 政府的政策行事目标旨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基于此, 在国际税收协调过程中, 各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并不是对所有加强国际税收协调、反对恶性税收竞争的计划都投赞成票。

关键词:国际税收竞争;国际税收协定;均衡

一、国际税收协定概述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纳事务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通过政府间谈判所签订的确定其在国际税收分配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或条约,也称为国际税收条约。它是国际税收重要的基本内容,是各国解决国与国之间税收权益分配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工具。

国际税收协调的必要性包括以下两点:1.有利于解决双重征税问题。双重征税导源于课税客体的跨国流动与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各国间人员流动, 尤其是高技能的专家、学者、运动员和明星跨国活动频繁;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扩大。然而, 各国在税收管辖权方面存在属人与属地原则的区别, 两国或两国以上的税务当局对某个纳税人都有征税权的情况经常出现, 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基于国际双重征税的种种危害, 减少、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就成为各国政府与从事国际经济活动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2. 有利于国际经济交流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各国经济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正在扩大, 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 双方都认识到互相依赖的必然性, 这样进行国际交流就成为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税收领域同样也不例外。

二、国际税收竞争概述

国际税收竞争指的是各国政府竞相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纳税人税收负担以吸引国际流动资本、国际流动贸易等流动性生产要素促进本国是降低税率减轻税负。国际税收竞争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按税收竞争的对象划分,可以分为广义的税收竞争和狭义的税收竞争。广义的税收竞争主要是指针对国际流动性资源,诸如资本、技术、人才以及商品而展开的广泛的、多种形式的税收竞争。狭义的税收竞争主要是指针对资本而进行的竞争。

在各国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税收竞争政策取向下,国际税收竞争可能愈演愈烈,恶性税收竞争不可避免。恶性税收竞争则会损害国家的税收主权,导致竞争国税收优惠收益下降,削弱国家的财政收入,危害公共物品供给,梗塞资源再优化的可能。因此,国际恶性税收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下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三、国际税收竞争与国际税收协定的关系

国际税收竞争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与加拿大就开展了大规模减税运动, 此后不久发达国家便掀起了一股减税浪潮,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紛纷效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这种为了把国际间的流动性资本或经营活动吸引到本国, 从而采取对这种资本或经营活动实施减税措施或优惠政策的活动, 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国际税收竞争手段。

1、国际税收协调是缓解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重要措施

经济全球化下, 国际税收竞争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如不加以约束和限制, 就有向有害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因此,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 国际税收竞争始终存在着无害论和有害论两种观点,即适度的、合理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无害的, 而过度的、恶性国际税收竞争是有害的。恶性税收竞争可能会产生诸如侵蚀各国税基、扭曲国际间资源流向、不利于税负的均衡分配和贯彻税收中性等负面影响, 因此对国际间的税收竞争不能采取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态度。否则, 国际税收竞争将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永远不会停息, 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各国税收利益的损失和税收主权的丧失。

2、国际税收协定会产生新一轮国际税收竞争

以公式分配法为例来说明这一观点。公式分配法是国际税收协调的一种新方式, 公式分配法是指将一定时期公司集团的收入汇总, 然后根据公式按照一定要素比例分摊到相关国家, 各国按本国税率就其分得部分征税。目前, 美国、加拿大两国在州公司所得税的协调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德国、瑞士等国也曾在一些领域实行过, 但这种方法从未在国家之间使用过。近年来随着欧盟税收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有关公式分配法的讨论逐渐提上日程。欧盟报告指出, 公式分配法有望成为欧盟公司所得税协调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中长期目标。但如果没有共同税基, 公式分配只是一种形式, 难免会沦为成员国税收竞争的工具, 从而由于国际税收协调方式不当而产生新的国际税收竞争。竞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就业和增加税收收入, 而是即使公司在本国亏损, 只要该公司集团是赢利的, 本国就可以取得税收收入。这表明公式分配法会增强公司决策对税率变化的敏感性, 从而强化国际税收竞争。

3、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与国际税收协调的立场决定对良性和恶性国际税收竞争的界定

良性国际税收竞争主要是指以特定产业特定交易形式为对象的税收优惠措施;恶性国际税收竟争则是指将税收优惠发展到极致可能导致显著侵蚀税基的避税地行为。

从辩证观的角度来看, 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国际税收协调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走进税收协调之路是处理国际税收关系的趋势。在理论研究方面, 也有众多的国际税收竞争模型都试图阐明在各国经济存在异质性的条件下, 国际税收协调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方式。具体到国际税收竞争问题, 国家间进行税收协调以及在某些经济区域实现税收一体化是可能的, 也是可行的。

四、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对我国税收政策调整的启示

我国主要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为了更多地吸引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基本上都实行力度很大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中尤以所得税的实际税率低而突出。就东南亚国家来说, 泰国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为35%, 实际税率只有18. 3%; 马来西亚公司税的名义税率为32%,实际税率也只有18. 3% 。而我国的情况似乎更糟,在2008年1月1日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之前, 外商投资企业的名义税率为33% , 而实际税率仅为12%。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通过过度的税收优惠吸引外资, 而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及其他经济活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一份实证研究表明: 来自日本、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对欧洲各国的公司税税率并不敏感, 欧洲各国公司税的差别性规定与外国直接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研究对欲以税收优惠吸引外资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使他们认清税收优惠并不是吸引外资的万全之策, 它是一把双刃剑。

我国的实践也已证明,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公平和效率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不仅起不到吸引外资的作用, 反而会导致财政资源的浪费、税收经济调控职能的削弱。因此,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尊重国际惯例的过程中, 吸取OECD国家和欧盟国家关于国际税收竞争和协调的教训, 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方面, 全面评估与调整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 增强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 制定更为有效的税收竞争战略; 另一方面, 加强国际间、特别是与周边国家的税收协调, 广泛开展国际间税收合作, 建立稳定、可持续的税收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作者:王云汉

第4篇:13-财政税收论文-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叶东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结构,战略调整,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政府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

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 ②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

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②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③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④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⑤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①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③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④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

第5篇:论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税收执法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之一,它是指国家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适用于纳税人及其他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执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它是税务机关针对特定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或事采取的专门行为。(2)它以国家名义实施,体现着国家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3)它是税务机关依法单方面实施的行为。(4)它是税务机关必须认真履行的职责。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职权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税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众多的、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规范。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虽然种类不同,方式各异,但都是一种执法行为,都在行使着税收执法权。因此,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它是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职责。

纳税服务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纳税服务的提供者即主体是税务机关,客体是纳税人。(2)纳税服务是基于法律对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要求而产生的,体现了征纳双方的地位平等性。(3)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是税收行政行为的组成部分。(4)纳税服务的目的是通过税收行政执法行为法制化、规范化,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有效降低全社会的税收成本,促进税收环境的优化。(5)纳税服务的内容是为纳税人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

纳税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等各个工作环节,分布在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中。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共同之处

1、二者有共同的目标

税收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税务机关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才能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税收执法的目标就是:税务机关履行职责,完成税收职能,打击涉税犯罪,纠正税收违法行为,促使管理相对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创造法制、公平的税收环境。而纳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纳税服务体系,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此可见,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

2、二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

税收工作是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载体,离开了税收工作就谈不上执法,也谈不上服务。从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含义和内容可知,二者同样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党的十六大和十届人代会都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当包含“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这几项职能均直接或间接地融入了服务的理念。税务机关作为税收行政执法部门,在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的主体都是税务机关,客体都是纳税人,服务行为必然寓于执法过程当中,因此,二者显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税收执法的过程,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态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的对抗心理,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因此,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两种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不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不同。

(1)执法就是执行法律。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已经载入我国的宪法。宪法规定:国家权利机关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具体贯彻执行。这种执法行为能够直接产生特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和后果。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依法治国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依法治国是依法治税的前提和条件,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而严格税收执法则是实现依法治税的手段。

(2)服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为他人做事,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宗旨。党和政府中的一切工作人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公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服务是“三个代表”的本质体现,服务是对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服务是对管理相对人的人权和利益的尊重和保护。税收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税收工作的实践看,服务工作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纳税服务的内涵是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通过行政方式改革和机构改革,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纳税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通过适当的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周到、高效的涉税方便,包括税收宣传、税法公告、意见反馈和举报投诉、纳税救济等公共服务,使纳税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或行使税收权利。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纳税服务不同于其他市场化服务,纳税服务是无偿的公共产品,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服务的本质是护法维权,通过推动税收的公正、公平,进而维护征纳双方的社会公信。广义的纳税服务则包括优化税制、完善税政,改进体制、健全征管,降低成本,提高税务行政乃至整个政府效率等方面内容,具有更高的要求。

2、基本内容不同

(1)税收执法的内容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所实施的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行为。税收执法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能否得到全面有效的执行和税款是否及时足额入库,以及税收对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实现。从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税收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五大方面。

(2)从纳税服务的概念可知,纳税服务的内容极其丰实。从征管法的内容上看,已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直接涉及到保护纳税人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的条款就有近30个,还有多条通过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纳税服务的理念在税收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从税收工作实践上看,纳税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办税服务、环境服务、援助服务五大方面。服务无止境。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和服务立法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服务内容将不断丰富充实,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规范。

3、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1)税收行政执法的原则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贯穿于税收执法活动全过程的,对税收执法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税收执法的理论和实践,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执法主体法定;执法权限、内容、手段法定;执法程序法定),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

(2)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理念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税收工作实践来看纳税服务也有其遵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无偿性原则。

(三)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通过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和异同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税收征管法实施后,纳税服务已和行政执法一样成为整个税务行政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依法治国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大背景下,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与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对于税务机关而言,就如同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

显而易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降低纳税人的办税成本,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这是做好整个税收工作的前提,也是税收执法的基础。而良好的税收执法既可以为纳税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可以提醒纳税人循规守法,避免事后加倍处罚的损失,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服务。因此,要树立税收执法也是纳税服务的观念,把从严执法和热情服务结合起来,既把纳税人当作管理对象,更把纳税人当作服务对象。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努力做到在严格执法中提供优质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税收执法。

三、当前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和行为表现

(一)重执法、轻服务的单纯权力观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影响,在诸多法律规定中,强调国家行政执法机关权力多、义务少,而强调管理相对人义务多、权利少,甚至没有在法律上对相对人的权利予以明确,导致一些税务人员仍然存在权力至上的思想,衙门作风严重,认为“我是执法的,高人一等”,将自己凌驾于纳税人之上,只讲权力,不讲义务,漠视纳税人的权利,甚至发生滥用职权的行为,造成纳税人对税务工作的逆反心理,严重损害了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弱化执法力度

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建立和纳税服务工作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出现了一些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忽视税务机关管理职能和弱化执法力度的现象。如:一些基层单位对纳税人提出的要求,缺少用法治观念思考问题,强调优化服务而淡化了对纳税人的管理, 忽视了执法的严肃性,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偏松、执法不严

的现象,以至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漏洞。基层单位出现的这些问题,反映出相当部分税务干部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认识上的误区,经常简单地将二者对立起来。

(三)职责与职权的缺位或越位

由于对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含义理解不清,致使不能正确面对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也不能正确认识纳税人所具有的管理相对人与接受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把本属于执法范畴的工作运用服务手段处理,或者把本属于服务范畴的事情采取法律手段来对待,造成职责与职权的履行过程中的缺位或越位。

四、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

(一)转变陈旧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优质、高效、公开、透明和便捷的服务。因此,税务机关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纯执法向执法与服务的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形象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做到热情服务,牢固树立税收“四观”,建立良性互动的征纳关系。

(二)树立法治观念,严格执行税法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观念,严格执行税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不仅是“治外”更要“治内”。对税务机关而言,依法治税实际上是一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治内”的重要内容就是“治权”,即制约税收执法权,执法不规范、执法随意性过大等问题有相当部分都是滥用、错用执法权引起的。要解决税收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内外并举、重在治内、以内促外的指导方针。

(三)不断加强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要加强礼貌服务。这是一切税收服务的起点和基础,也是税务人员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的表现。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资讯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办税服务,大力简化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五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在纳税服务上大胆创新。纳税服务不能仅仅理解为推出几项便民措

施,还必须从根本上简化办税办事程序,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手段,优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创新税收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

(四)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两大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二者监督制约机制的保障,必须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一要公开办税制度。完善税收法规信息库,公开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开办税制度、管理流程和服务标准,接受广大纳税人和全社会的监督。二要健全岗责体系。按照定责定岗、职责明确的原则,将执法与服务的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岗位的整体合力。三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和量化对执法和服务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四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税务人员在执法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失职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五)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税收执法还是纳税服务,关键要看执法者的素质。因此,税务机关应从加强自身学习入手,使每一位税务干部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到位,从而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辅导、培训、咨询等系列服务。

总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执法中体现出服务,服务中蕴含着执法。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既存在着紧密联系,又存在着不同之处,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6篇:论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的关系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在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按照纳税人对自觉、主动、及时、完整地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理、合法期望,为其提供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各项服务措施的总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环节。开展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对外可以加强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社会各界的良性沟通和互动,增进全社会对税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密切征纳关系,提升纳税遵从度;对内能够促进税务机关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关系密切,同等重要,两者之间辩证统一,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首先,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同为税务机关法定职责。在现代法治社会框架下,行政机关的权利与义务来自法律。现行征管法中,对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做出明确规定,要求税务机关依法负责税收征收、管理,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征管法在授予税务机关行使税收征收管理权的同时,也将纳税服务作为税务机关的重要义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都是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搞好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工作。

其次,纳税服务与税收征管同为税务部门的核心业务。税务部门是

- 12

第7篇:论税收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摘 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税收工作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全面运用,其中着重介绍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然后介绍信息技术与税收业务相融合运行的现状,从而引出网络时代带给税收工作的各方面的挑战,依次从税收政策制度和税收管理手段两方面切入。最后根据信息技术对税收工作所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明确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方向,维护税收信息化的正常有序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税收工作;税收信息化

引 言: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展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技术在税收工作的应用中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和综合的,并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一般规律进行了必要的研究,通过分析找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在实际工作应把握重点和难点,确保税收信息化的正常、有序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对税收工作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领域的全面运用,使税收工作的内容、方式、手段、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信息技术使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商务活动网络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传统的重要手段。因此,既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扶持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又要对这些新经济现象产生新的问题做一些探讨和研究,以便二者相辅相成,健康发展。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三期的全面展开,税收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税收信息化在税收工作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税收信息化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税收管理,实现税收管理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储和传输系统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税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税收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税收信息化的实质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它既是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又是税收管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化税收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深度应用和全面提高数据能力为目标,将先进管理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税收管理体制。税收信息化与信息化税收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税收信息化是逐步深入、逐步发展的;信息化税收也是与税收信息化同步深化、同步构建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改善了税收业务的流程。建立起一个高效实用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税务部门的工作绩效,降低管理过程的运营成本,形成 “科技加管理”的信息化模式,是税收工作的发展目标。随着信息技术与税收业务不断走向融合,信息技术对税收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而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有机结合互动也是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信息化建设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是税务机关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关系到税收事业能否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二、网络时代带给税收工作的挑战

当前,税务系统已全面实现了总局、省局、地(市)局及县局组成的税务管理机构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构筑起一体化的税务信息平台;开发应用了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为组织税收收入、强化税收征管提1

供了有力支撑。以技术部门为主,从业务需求的提出,到软件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信息中心负责,业务部门处于从属、被动地位。一套新的软件从开发到推广运行,往往是由信息中心人员全权负责,基层技术人员对软件进行简单了解后,安装并交由业务部门使用。随着业务需求量的增加,业务部门必将对业务提出新的要求,软件所提供的功能已远远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 网络时代带给税收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挑战。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了3C牌照,其中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全体国民普遍参与的移动电子商务从此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从此站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之上。中国中小企业的商务环境从此翻开新的一页。根据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发展水平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现状,应进一步明确财政税收政策对于3G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工程的支持,制定具体而又可行的有力措施。

网络时代带给税收管理手段和技术方面的挑战。第一,税收管理、稽查与处罚的难度增大。例如,现在各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千差万别,支持其运行的数据库系统也大相径庭,并且可能这些数据还有各种不同的加密技术保护。税务部门究竟用什么样的征管软件来采集这么多不同类型财务系统里的涉税数据。第二,商品的计价与计量产生困难。在网络时代,大量的无形资产,例如商标、音乐、电影、软件、视频等等成为交易对象,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还有许多新的无形产品加入到这些交易之中,例如近些年比较流行的网络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的交易等,并且这些无形资产的交易主要通过网络来进行交易的。还存在着大量以物易物、使用虚拟货币支付等特殊交易行为,如何对这些新的商品和交易进行准确的计量、计价,核定其计税金额,也是税收征管中一个很大的难题。第三,税收管理部门的网络安全受到冲击。当今税务部门开展征管活动也基本上需要依托各种征管软件与各种网络才能正常进行,并且这种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这样税收管理部门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非常突出。例如,电脑黑客基于个人或者企业利益的需要,攻击税收管理部门的网络系统,非法窃取、篡改、传播一些重要的税务经济信息;再如病毒、木马的攻击和破坏造成征管系统或者相关税务相关网站的瘫痪、堵塞等,这些可能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对税务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如果税务部门不重视自身的网络安全建设,不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水平,就无法应对这些挑战,可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对策与建议

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

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 庞磊. 信息技术对税收工作的影响及影响层次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7,(1):37-40.

[2] 中国税务报. 实现税收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 群言,2012,(10):16-20.

[3] 吴萍. 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7):55-56.

第8篇:处理好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思考

【摘要】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税收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国民获得公共物品的物质基础,一个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成熟的税法。但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因纳税服务的不到位及一些“吃拿卡要报”现象的存在所导致的征纳关系的不和谐,也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这两种行为的定性与定位,论述二者的关系,阐述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其中的共同与不同点。并根据当前税务机关在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二者关系的思路,最终协调征纳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税收执法 纳税服务 关系

【正文】长期以来,兼顾严格执法与纳税服务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个难题,“在服务中执好法,在执法中服好务”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共同追求的目标,2001年《税收征管法》和2005年总局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把两者上升到法律界面,纳税服务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进一步规范,这两种行为始终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一)税收执法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重要的执法活动之一,它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税收法律法规适用于纳税人及其他管理相对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管理职权的不同形式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有关税收管理的法律法规,形成众多的、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规范。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虽然种类不同、方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一种执法行为,是在行使着税收执法权。因此,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二)纳税服务的概念及主要表现形式

纳税服务是指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贯彻落实国家税法,更好地为广大纳税人服务为目的,通

过多种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正确及时地履行纳税义务,满足纳税人的合理期望,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项综合性税收工作。

纳税服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

现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复议等各个工作环节,分布在税务机关各部门的工作中:税前——为纳税人提供公告咨询、辅导服务,提高纳税人的办税能力;税中——为纳税人方便、快捷、准确地依法纳税创造条件;税后——为纳税人监督投诉、行政复议、损害赔偿提供渠道。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在税收工作中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

在和发展的,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都是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共存于税务行政行为之中。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特征:一是目标相一致。税收执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而纳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纳税服务体系,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和谐、高效的税收环境,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税收工作是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载体,离开了税收工作就谈不上执法,也谈不上服务。从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含义和内容可知,二者同样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税务机关作为税收行政执法部门,在税收工作中执法与服务的主体都是税务机关,客体都是纳税人,服务行为必然寓于执法过程当中,“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是二者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三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税收执法的过程,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体现着法律的尊严和税务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纳税人对税收的遵从度。执法水平高,有利于消除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情绪,改变纳税人对税收的消极态度;服务质量好,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办税能力。

(二)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不同之处

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税收工作的两个外在表现形式,二者

在基本内涵、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1.基本内涵不同

(1)执法就是执行法律。这种执法行为能够直接产生特定的行政法律效力和后果。党的十七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对税务部门来讲,就是依法治税。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态。

(2)服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为他人做事,为国家、为集体或为别人工作。税收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从税收工作的实践看,服务贯穿于税务工作的全过程。纳税服务就是要求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依法治税、规范执法,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提高办税效率,降低税收成本。

2.基本内容不同

(1)税收执法的内容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所实施的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的行政行为。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税收执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处罚、税务行政复议等五大方面。

(2)从纳税服务的概念可知,纳税服务的内容极其丰富。从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内容上看,已把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直接涉及到保护纳税人权益和为纳税人服务的条款就有近30个,还有多条通过规范税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从税收工作实践上看,纳税服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办税服务、环境服务、帮助服务五大方面。

3.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1)税收执法的原则主要包括:法定原则(执法主体法定;执法权限、内容、手段法定;执法程序法定)、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效率原则、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原则。

(2)纳税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组成部分,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从税收工作实践来看纳税服务也有其遵守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无偿性原则。

三、当前税收工作中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存在的几种模糊认识和行为表现

现阶段,通过新征管软件的应用,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推行,干部廉政教育的深入,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少数税务

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其主要表现:

(一)重执法、轻服务

片面强调税收执法,而没有把握好规范服务的内含。譬如在受理新办纳税人登记时,对生产经营地与注册地不一致的,经办人员在审查时,不认真研究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不认真实地核查,不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往往就以“不符合税法规定”而被打回票,地方政府对此反响很大。又如窗口人员在接受申报纳税或涉税事项申请时,只注重依法处罚,而友情提醒不够,造成纳税人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多次出现。有的新办户由于办税人员缺乏相关的税法知识,而在申报时少报税种,窗口人员未及时提醒,造成“未申报”而被处罚,尽管在于纳税人本身,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对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审查,有时过于原则化,而忽视了灵活性,造成纳税人同一涉税事项多次跑、跑多头。在稽查环节也同样存在执法与服务偏颇的问题,与征收、管理系列相比,有时更注重于严格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未能体现纳税服务意识,一味追求查补罚量的指标,特别是以查促改、以查促管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二)片面理解服务的科学内涵,弱化执法力度

还有一类人又片面强调纳税服务的重要性,而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如在区域经济税源偏紧,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指标相差甚远时,为了追求服务地方政府的满意率,而对入库的税款来源没有认真审核把关,“当年入、次年退”的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的行风评议、作风建设评议期间,少数干部不是以自己真诚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去赢得广大纳税人、各级政府、人民团体、社会各界的信任,而是用回避严格执法去追求完美的得票率,“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出现了不该收的税收了;该查的不查了;该罚的也不罚了;该加收滞纳金的,也可变通了;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的也可通行了,等等。

(三)职责与职权的缺位或越位

由于对执法与服务两种行为的含义理解不清,致使不能正确面对税务机关所具有的执法与服务的双重职能,也不能正确认识纳税人所具有的管理相对人与接受服务者的双重身份。把本属于执法范畴的工作运用服务手段处理,或者把本属于服务范畴的事情采取法律手段来对待,造成职责与职权在履行过程中的缺位或越位。

四、正确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关系的思路

鉴于少数税务人员对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模糊认识和行为的偏差,在税收工作中坚持执法与服务的“相辅相成,二者并重”的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一手抓税收执法,一手抓纳税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法治理念,严格执行税法

必须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观念,严格执行税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的随意性,维护税法的尊严和权威,杜绝执法中的不规范行为。依法治税不仅是“治外”,更重要的是“治内”。对税务机关而言,依法治税实际上是一场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自我革命”。“治内”的重要内容就是“治权”,即制约税收执法权。严格税收执法,还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税与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

(二)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一要加强礼貌服务。二要严格执法,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对某一纳税人的特殊宽容,就是对其他纳税人利益的损害,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直接破坏。三要加强政策咨询服务。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把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告知纳税人。在普遍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重点企业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服务。四要提高征管工作效率。大力推行“一窗式、一条龙”办税,尽量简化程序和手续,最大限度减少纳税人的效率损失,降低纳税成本。五要鼓励基层税务机关改革税收工作体制和工作模式,创新税收征管服务手段,优化税收征管制度。

(三)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监督机制

在税收工作中,为保障执法与服务两大体系的有效运行及功能的发挥,必须建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一要落实公开办税制度。二要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按法定权限,将执法与服务的职责和要求嵌入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书面形式明确每个执法人员的执法职责和任务。三要明确工作规程。四要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和量化对执法和服务的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五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税务人员在执法和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失职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四)治理“吃拿卡要报”现象

吃,是为了维持生命,而维持生命必须要吃。吃的本身并无大的错误,但如果说,借职务之便,大吃、特吃、铺张浪费,或

者说丧失了原则立场,致使国家、集体的利益遭受损失,那么这个“吃”就要进行追究了。

拿,故名思意,就是归己。拿的前提是他人从感情或是出于某种目而主动提示或者主动相送某种物品,才能拿得到,但能拿的人多数都是掌握一定权力或者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亲朋除外),否则,别人想拿也拿不到。

从字面理解,“卡”是关卡,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掌握一定权利的人,都运用卡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所需求的目的,一旦得手,就会视法律、规定与不顾,放开出口,应该说,能卡的事情多数都是可上可下的问题,不办也可以,办也无大毛病,所以说在一些实权部门或具体办事人员身上会时而发生类似情况,。

要,就是索取,具有占有为目的。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贪占心理严重的人,习惯成自然,总觉得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视索要为一种荣耀,权力的象征。

报与索要基本相同,只是报会比索要含蓄些,应该说报比索要更含蓄,更隐蔽些,使人们不易发觉,危害性更大。

总之,吃拿卡要报是社会掌权者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应该说这种现象占据一定的市场,它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同时也给干群关系增加了紧张气氛,如不加以解决,将会进一步败坏社会风气,从而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综上所述,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是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是税收工作的有机整体,它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在处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重执法、轻服务,也不能只讲服务,不严格执法,要用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要用服务的理念和手段去严格税收执法,又要用法治的理念以及对照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纳税服务事项,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努力做到在税收执法中提供优质服务,以优质服务促进税收执法,确保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为推进“法制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出贡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政府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第9篇:财政与税收

滨江学院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院系 滨江学院经贸系专业 物 流 管 理学生姓名 王智峰 学号 20102347021 指导教师 罗玉

二O 一 三 年 6 月 7 日

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王智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摘要: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32年了。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字: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建议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个人所得税既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手段,还是人才竞争的因素之一,因此税负高低至关重要。而税率是影响税负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在设计税率时是以调节个人收入为主,同时兼顾组织财政收入,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了分类(项)税制模式,各类所得的适用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实行累进税率,有的实行比例税率,最高税率分别为45%(工资、薪金所得)、40%(劳务报酬所得)、3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等所得)和20%(利息、股息等所得),因而税率形式较为复杂,税负差别较大。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断加强。从收入规模上看,个人所得税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在我国现阶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并不理想。对工资薪金外个人收入难以监控,对偷税处罚不力,对部门协调工作不够等等因素,促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现状。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

尽管,如今我国经济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位于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2001年这一比例为6.6%,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40%.我国周边的国家,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均超过我国水平。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测算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每年的税金流失至少在一千亿元以上。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水平的30%。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占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实在是太低。可见,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现状令人堪忧。

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这些都造成了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不妥。三是偷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纳税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富人逃税、明星偷税好像是习以为常、无所谓的事情。

2.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体现出较高的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相当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来保证。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

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并不能起到多少控制贫富差距的作用。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而我国的现状是: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

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目前的所得税累进制,主要适用于工资,而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特别是资本所得,按照现行的征收办法,很难保证这部分收入会纳税,尤其是即使他们逃了税,他们也没有法律责任。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1.现行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合理

法制的公平合理能激发人们对法的遵崇,提高公民依法纳税的积极性。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税制设置上的某些方面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要求。

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现阶段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相对来讲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较落后。所以,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项确定适用税率,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

所以,这种税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也不利于拓宽税基,容易导致税负不公,征税成本加大,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很难体现公平合理。

2.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左右。另一方面,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因而人治大

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既然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也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上问题。

四、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几点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

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其次,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

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3.扩大纳税人知情权,增强纳税意识

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

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

4.加大对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不能以罚代法,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5.加强税收源泉控制,防止税款流失

在我国目前普遍存在个人收入分配多元化、隐蔽化且支付方式现金化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加强税收征管,首先要加强税源控制。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

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整个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已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朱蔷《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待个人所得税》.理论导报

许达能《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思考》.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

张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征管约束》.税务研究

上一篇:德育工作三年计划下一篇:学校重点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