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的内容(精选8篇)
专业论文
财政预算审计重点内容分析
财政预算审计重点内容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财政预算审计工作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财政预算审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整个工作开展的时间极长,审计的项目极多。这就导致财政预算审计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审计不全面、审计不准确的问题,进而导致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质量下降,影响到财政管理。面对这种现象,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财政预算审计工作,提高预算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财政;预算审计;重点内容;财政决算;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47-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便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经济实力的推动下,综合国力不断地提升,财政预算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财政预算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审计,其二是对国家财政预算报批的审计。在财政预算审计内容中,其审计的重点可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预算编制审计、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其他资金审计以及财政管理效益审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有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必须要对本部门及其以下各级单位的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在该法律中还规定审计部门必须要对本级部门及以下各级单位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由此可知,财政预算审计是法律所规定的审计机关必须执行的内容。本文主要从上述五个方面中选取最为重要的4点对财政预算审计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
重点内容之一:财政预算编制审计
关于财政预算编制审计,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其一,审计预算的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财政预算是如何编制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国家关于财政预算的总体要求,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否合理,审查编制工作是否坚持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为基础,是否坚持了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以财政分级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是否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预算编制的范围恰当与否等,上述众多问题都是预算编制方法的审计范围;其二,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内容是否合法。这其中主要审计的内容有审查国家的财政预算计划是否与当前的生产总值相符,各种收入预算指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审查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是否符合党的政策以及各项法规的要求,是否坚持了“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有没有大力压缩行政管理费、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审计预算财力的准确性等;其三,审计财政预算的编制程序是否合理。这其中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检查预算编制是否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预算编制的时间是否充足,预算草案是否及时上报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预算编制的上下级财政是否依照体制要求进行分级编制等。
重点内容之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关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也可从三个方面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其一,审计财政预算的批复是否及时。审查相关财政部门是否在规定时期内将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财政预算批复回去,收入预算工作是否及时落实到相应的征管部门,收入任务是否及时分解到各种不同的税种,支出预算是否严格按照人代会审议的结果及时下达到相关的预算单位以及用款单位,未下达的支出预算因何原因出现问题、可在何时解决,待下达的支出预算占整个预算的比重是多少、合理与否等,这些内容都必须要认真审查;其二,审计财政预算的执行是否严肃。对于这项审计任务,其中需做的审查工作有检查各预算执行部门及单位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着重检查是否存在预算执行力弱化、超预算办事、无预算办事等行为,检查收入征管单位是否严格依法治税,是否做到了月税月清,审查有无收入过渡户,是否存在将预算内收入划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审查国家所出台的各项税务政策是否及时的落实到工作中,审查收入报解及时与否,是否存在压款压库的现象等;其三,审计财政预算的调整是否有效。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因为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导致财政的收支可能会出现增减因素,致使预算不足或是收入超预算等现象发生,此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必须要进行预算调整。对于编制的预算调整方案,其审计工作主要是审查预算调整的内容、依据、原因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审查是否存在未经调整就私自减收增支的现象等。
重点内容之三:财政决算审计
关于财政决算审计,其审计内容需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审计财政决算编制是否可行。审查决算编制是否以执行预算为基础,自下而上的进行编制;其二,审计财政决算的收支是否准确。在收入方面,审查本的预算收入是否按时、按量的缴入国库,并且编入本的决算方案。检查有无地方政府或单位截留国家收入,检查是否存在划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的现象,检查收入预算的完成情况,若是未完成,还要寻找未完成的原因。检查收入科目反映准确与否,是否存在擅自更改税种或是调整收入等现象。检查上缴的财政收入中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资金垫交空转的现象,检查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增收入等现象。在支出方面,检查各项财政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年终突击花钱现象。检查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其效益,检查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的划分界限是否清楚,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严格按照其规定用途进行使用。检查财政结转结余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进行,有无空转、虚转现象等;其三,审计财政平衡是否真实。这其中主要审查财政收入是否真实,财政支出是否全部列支反映,财政的平衡目标是否实现。审查在财政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措施,调用了哪些项目资金来弥补。检查在达到财政平衡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虚增财力、虚报空转收入、支出转挂暂付等现象。其四,审计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及其他会计核算是否规范。这方面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查税务会计、预算会计、重点单位预算会计、国库会计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算工作是否合法、是否规范、是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账表、账证、账物等是否齐全,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检查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有效。与此同时,还要对财务部门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完善,是否存在失控现象,检查财政资金是否安全,是否有保障。
重点内容之四:其他财政资金审计
对于其他财政资金的审计,其主要审计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审计财政直接管理的未纳入财政预算的其他资金收支是否合规。检查地方上建立的财政基金收入项目是否合规,检查是否存在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私设收费项目等不合法行为,检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其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支是否合规。这其中要重点审查工商、建设、公安、教育、物价、交通、法院等执收单位的收费是否合法,收费金额是否尽数上缴国家财政,是否存在隐瞒、截留预算外收入的现象。检查这些部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现象,是否存在滥发奖励、乱支滥用等现象。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财政预算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国民全面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我国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鉴于财政预算审计的重要性,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财政资金效益审计是以财政资金为对象的一种效益审计, 根据审计机关的职责, 主要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效益、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效益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进行审计。
1.预算执行的效益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的效益审计应突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审查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水平直接影响财政预算执行的结果, 同时它也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依据。因此, 预算执行审计要以预算编制审计为基础, 围绕预算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审查预算的执行情况。预算一经批准, 各部门各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时要严格按财政批复的预算执行, 保证项目资金按预算和规定的用途使用。三是审查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强化预算执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需要有制度和规范为保障, 因此要加大对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的审查力度,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分析原因, 提出对策, 促进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2.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效益审计。
加强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效益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效益审计旨在考察部门和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具体地说, 主要审查分析财政支出比率是否协调, 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否合理, 政府采购是否透明、公开、有效、节省, 是否有严格的支出报销审查制度, 预算内、外收入的界限是否清楚, 有无坐支、贪污、挪用、隐匿不报预算外资金或转移的情况等。
3.财政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
财政投资项目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审计机关不仅要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中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审计, 而且要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具体审计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投资决策环节的效益审计。即审查投资项目的立项程序是否合法,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否客观公正, 论证结果是否科学, 各项风险是否识别并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项目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二是投资管理环节的效益审计。即审查项目招标是否符合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 对招标资料进行审计评估, 对招投标合同价款的测算进行审核, 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及是否存在越级承包工程和转包工程等情况。三是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效益审计。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资金是否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审查分析项目实际投资额与预算投资额的差异, 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 保证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四是投资效果的审计。主要是审查项目实际运行能力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 项目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4.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审计。
专项资金是国家为了发展、扶持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 有专门用途并需要单独核算的资金。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项资金来源的审计。主要审查项目申报和审批的真实合法性, 看是否存在虚假概算、重复立项的问题, 审查资金的到位情况。二是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的审计。专项资金分配使用环节的审计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环节。应审查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 资金拨付是否及时, 资金使用是否专款专用, 有无虚列支出, 违规转移资金, 挤占挪用以及贪污私分等问题。三是专项资金管理审计。即审查使用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是否制定了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责任制, 管理机制是否科学, 管理机构的运转是否高效。四是专项资金使用效果审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方法
我国现阶段审计机关开展的效益审计往往是与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的, 所以财务审计的一般方法, 如审阅法、函询法、抽样调查法、分析法等同样也适用于效益审计。但由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 其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业务工作指标和责任制目标的完成情况, 并结合统计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等知识, 对财政资金的效益进行全面的衡量, 防止片面性。具体方法可以采用:
1.审计核实方法。效益审计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 这就决定了效益审计需要获得多方面的大量资料,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财务资料。实践中可以通过审计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 获取关于审计项目的综合性信息;也可以采用座谈会的方法, 与被审计对象的有关人员座谈询问, 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和新的审计线索。
2.审计对比方法。对比方法是将反映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数据指标与相关的投入、业务指标、判断标准等进行比较, 通过对被审单位当期数据与历史数据和同行业先进水平横向数据的对比分析, 查找管理上的漏洞, 并从业务流程入手, 沿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路径,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审计分析方法。审计分析法可以广泛运用于财政资金效益审计的全过程, 即从财政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到使用过程的规范性, 直至使用结果的效益性, 都可以运用审计分析方法做出评价, 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
4.审计评价方法。审计评价方法是将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的审计证据, 根据审计评价标准, 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不同层面进行分析评价, 进而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在财政经济效益审计中, 正确地运用审计评价方法, 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恰当的评价, 并可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管好用好资金, 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三喜, 李春胜, 徐荣才.经济效益审计精要与案例分析[M].中国市场出版社
[2].王树凯, 李洪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财政监督, 2007 (8)
[3].宋晓霞.效益审计方式方法的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J], 2007 (4)
[4].辛金斐.浅议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 (1)
[5].张勤喜, 邹金梅.浅谈财政资金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及方法[J].审计月刊, 2006 (8)
[6].蔡建新, 郁志良.浅谈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重点与方法[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1)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在更高层次中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意义。
财政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和法定职责,在国家审计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更好地发挥在财政审计中的免疫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就多年来的县、乡(镇)财政审计工作实践,谈一谈“免疫系统论”框架下县、乡(镇)财政审计的内容、方式和重点等方面的粗浅认识。
一、财政审计的内容
根据财政审计在国家审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审计署对财政审计的“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工作思路以及当前县、乡(镇)两级财政的状况,为了“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县、乡(镇)财政审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预算管理审计
对财政预算管理审计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的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1)收入预算的增长是否与当地CDP的增长趋于同步。
(2)流转税收入预算占当地的GDP的比重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随流转税征收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是否与当地的流转税相配比。
(4)非税收入预算是否参照上年和当年收入数,依据下年的政策变化及其他增减因素进行合理编制。
(5)支出预算总额是否在可用财力总额范围内;可用财力的计算是否考虑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其他政策性影响因素;上年结余是否按规定纳入当年支出预算安排。
(6)基本预算支出的编制是否依据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其中:人员经费预算是否考虑增资因素,是否与部门(单位)预算中的基本支出预算的人员经费一致;公用经费预算在同一个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是否考虑各部门、单位履行政府职能的资金需要编制。
(7)项目支出预算是否为当地政府研究确定的项目;项目支出预算安排是否建立在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上,有无编制“空头”项目列入下年支出预算项目。
2、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是否有效。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否结合当地的实际,既集中了财力,加强了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提高了财政支付能力,又保证了部门、单位履行职能的资金需要;各代理银行账户设置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2)“收人两条线”管理制度的实施,是否促使各部门、单位各项规费收入及罚没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3)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利于节约财政性资金;是否确保了采购物资的质量;政府采购的程序是否严格执行到位。
3、预算调整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法》的规定,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并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二)财政预算收入审计
1、财政部门组织入库的预算收入审计。
(1)预算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有关规定,有无擅自扩大收人范围,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增加(或减少)收费项目对象。
(2)是否存在擅自减收、缓收、免收预算收入;或虽收缴预算收入入库,又从“预算支出”渠道拨回,变相减收、免收预算收入的现象。对减收、缓收、免收预算收入的项目要审计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手续。是否齐全。
(3)有无擅自隐瞒、坐支、截留预算收入;将应纳入预算收入项目转为预算外收入;有无将应作预算收入不按规定及时结算,长期挂往来账,并从往来账科目直接拨付的现象。
(4)有无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另行存放在国库以外的过渡性账户中,不按规定及时纳入预算收入的现象。
(5)有无违规办理预算收入退库,或本应作预算支出的项目作为收入退库处理的现象。
(6)有无为了完成年初财政预算收入任务,违规调入资金用于平衡年度预算的现象。
2、税务部门组织入库的预算收入审计。
(1)是否按税收政策及时足额征缴应入库的各项税收,有无违规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各项税款的现象。
(2)是否存在违规设置过渡性银行存款账户、随意调节税收入库的现象。
(3)是否存在违规办理税收提成,继续提取税务征收业务经费、奖励资金和代征代扣税款手续费;办理退税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的现象。
(4)有无为了完成年度税收任务,不按税收征管的属地管理原则。存在借税、引税,有意混库挤占上级收入的现象。
(三)财政预算支出审计
1、预算支出是否真实。支出列报是否符合规定的用途列入相应的支出科目;有无虚列支出挂暂存;预拨下年度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支出;将应在预算外支出的款项转为预算内支出。
2、经费拨款是否有预算;超收安排,追加预算支出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审批。
3、上级下拨的各种专项资金是否及时拨付,有无挤占、截留、挪作他用的现象。
4、是否按规定比例设置预备费,动用预备费是否按规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四)财政预算结余审计
1、结转下年支出是否真实,是否按规定落实到具体的支出项目或用款单位。
2、是否按规定从当年的预算结余中设置和补充预算周转金,是否存在挪用预算周转金的现象。
二、财政审计的方式
从目前地方财政审计的方式来看,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均由地方本级审计机关负责审计,本级财政决算审计均由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审计,这种审计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不足之处:
1、从审计的对象内容来看几乎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这样势必造成重复审计。
2、从审计资源的有效性来看,居于上述原因,必将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做重复事。
3、从审计的时效性来看。上一级审计机关受审计人力、精力、异地条件的限制,最多每两年安排一次对下级财政决算审计。而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几乎每年一次,对比之下时效性差。
为此,笔者认为,财政审计方式,按《审计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应作如下调整:
1、县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应由县级审计机关列入当年审计工作计划安排负责审计。
2、乡(镇)一级政府因没有设立国家审计机构,乡(镇)财政审计由县审计机关负责审计。
3、上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根据工作需要和政府要求对关系到国计民生,宏观决策有重大影响的财政投入项目安排专项审计。
这样既保证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和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又避免了重复审计。
三、财政审计的重点
县、乡(镇)财政审计应该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县、乡(镇)两级财政管理体制和目前的财政状况,主要应突出如下审计重点:
(一)重点审计县、乡财政收入的真实性
1、审计中注重分析非税收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情况,如增长(减少)过快则应分析增长的原因并重点抽查收入增长过快的项目,审计其有无违规调入资金,虚增财政收入的行为。
2、重点审计土地出让金是否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列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是县、乡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每宗土地的出让都应该审计到位。看土地出让是否按法定审批权限,有无将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审批的现象,土地出让程序是否合规,拍卖成交的土地出让收人是否全额缴库。
3、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县、乡财政收入进度情况和税务部门提供的县、乡税收入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入库金额较大的月份和税目进行重点抽查审计,看有无异地借税、引税的现象。
(二)重点审计县、乡财政预算支出的有效性
1、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是否做到专款专用。
2、教育支出、科技支出、支农支出的增长是否与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同步。
3、地方教育附加费,城建税收入是否按规定专门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无挪作他用的现象。
4、对县、乡(镇)财政的支付能力和保证程度指标进行审计分析评价。
(1)某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预算支出总额/(预算收入总额一本年净结余)×100%
其中:预算支出总额=地方-般预算支出+体制结算、专项上解支出。
预算收入总额=地方-般预算收入+体制结算、专项补助收入+上年净结余
该指标的比例越高,财政的支付能力越强,反映出的财政状况良好,财力充裕;反之,支付能力越弱,反映出的财政状况恶化,财力短缺。
(2)部门、单位经费保证程度=财政对部门单位的拨款总额/该部门单位支出总额×100%
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报送审计报告是有关单位和社会掌握各部门财务状况、遵纪守法、履行职责等方面的重要窗口,是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审计报告可以提高或者降低有关单位和社会对各部门报送信息的信赖程度,可以证明国家审计对于审计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表明审计工作质量和明确审计责任。
向有关单位和社会报送审计报告应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向有关单位和社会报送的审计报告主要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的组织实施情况;二是审计得出的结论;三是目前审计事务所处的阶段、状况或者地位;四是提出政策性建议;五是附录部分。
一、审计组织实施情况
审计组织实施应该包含的内容有:说明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审计目标的针对性,审计程序实施的恰当性,取证的说服力,模型的精准性,方法的科学性。审计机关应该弄清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的性质、影响。组织实施阶段应当汇报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
1.被审计单位或者事件性质。此处要说明被审计单位属于哪一类,例如是否为政府机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或者人民团体。此阶段应该了解被审计单位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日常工作情况(筹资、投资和经营活动)以及财务报告和业务报告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此类事项是为了说明被审计单位性质与所审计事项的联系以及影响。
2.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也是十分关键的。例如对于财政部执行财政政策的了解就需要放在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行业状况条件下。
3.被审计单位对于法律法规以及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主要说明被审计对象是否利用法律法规做出过度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形成监管套利。说明被审计单位重大和异常的会计处理方法,在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有争议或新兴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对于会计政策的使用是否是一贯性的。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强调被审计的目标、战略和相关风险主要是为了分析被审计单位造成需要上报的动机或者压力。这有利于分析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从而找到破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或者突破口。
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和业务的衡量和评价。衡量和评价的内容包括关键的业绩指标、关键比率、趋势和经营统计数据;纵向的财务和业务绩效比较分析;同期横向的财务和业务绩效比较分析。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分析说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主要有关于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及对于法律的遵守。审计报告中应该对于内部控制发表审计意见,并要说明针对内部控制采取的审计程序。
(二)审计的目标
审计目标是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最终结果,包括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现实目标和直接目标三个层次。审计机关在初步了解审计对象或者审前调查之后应该设立明确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开展应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决定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三)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主要介绍实施程序的性质,主要包括检查、观察、询问、查询相关账户、重新计算、重新执行以及分析程序;审计程序时间安排汇报主要包括审计组在何时实施审计程序以及获取什么时期或者时点的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的范围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程序的数量和审计的覆盖面。
(四)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主要以审计目标为指南,根据实施审计程序叙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情况、财务方面、内部控制方面、法律法规层面的问题。
何搞好财政审计,充分发挥好“免疫系统”功能呢?笔者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免疫系统”理论下审计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既是我们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在“免疫系统”理论下,如果说审计好比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保护、清除、修复、预防等功能,那么财政就好比人体的循环系统,发挥着向人体各个器官输送养分的作用。循环系统缺少了免疫系统的保护,病毒就会入侵,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纹乱;免疫系统缺少了循环系统供给的养分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与财政之间是一种相互服务、相互依存又有机统一的关系。
二、“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目标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财政审计要在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国家财政管理、健全财政制度法规、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仅仅把查出多少违纪违规问题作为我们的审计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虽然财政审计的组织方式有所改变,审计的重点有所调整,而且目前财政审计还面临着审计力量不够、资源分散、层次不高等问题,但是,在“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仍然要把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作为财政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
三、“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着力点
一是以提高对财政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为着力点。目前,财政审计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审计报告越来越短、揭露的问题不同小异,年年同级审,年年老一套,在思想上产生了厌战情绪,有的甚至对年年进行财政审计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这些现象都说明有的人对财政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我们国家审计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工作。
二是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着力点。要构建财政审计的大格局,一要整合审计计划,实行科学管理,明确审计目标;二要整合审计人力资源,统一组织,打破业务股室界限,统筹组织实施审计项目;三要将不同的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结合,做到互相配合,减少重复审计;四要从财政体制和财政绩效的高度整合审计信息,充分挖掘、利用审计信息,揭示财政体制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是以提升财政审计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财政审计不是以查错纠弊为目标,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以维护财政安全,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为着力点,审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一手抓揭示和反映财政体制性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四、“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重点环节
一是关口前移,延伸触角。传统的财政审计大都是事后审计,重点是查错纠弊,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定处理。在“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仅仅搞好事后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主动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一要积极参与预算审查,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法性;二要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审计专业支持;三要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事中监督,全面掌握工程质和量的一手材料。
二是加大整改,务求实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才能体现出审计的效果,才能发挥审计作为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功能。审计查出再多的问题,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不到位,审计决定就成了一纸空文。因此,一要推行审计公告制,以舆论监督督促整改;二要实行跟踪审计,形成审计的高压态势以促进整改;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借用外力落实整改。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目标
(一)推动细化转移支付资金支出预算,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从地方预决算编制的完整性入手,通过揭露财政预决算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编报不完整、不规范的问题和脱离人大监督的危害,反映转移支付支出预算不细化、不公开的问题,提出细化预算,增强资金分配透明度的建议。
(二)促进专款项目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项目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入手,通过揭露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中存在的项目交叉重复、缺乏统筹协调和资金分散、政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反映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设置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提出清理整合专款项目,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
(三)促进完善资金分配的决策机制。从资金申报、审批程序、资金的使用效果入手,分析资金分配的依据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通过揭露使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存在的资金供需脱节、项目调整频繁、损失浪费严重、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反映目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体制、制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资金分配决策机制的建议。
二、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重点
(一)转移支付资金整体效果分析。一是总体上了解近年来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结构、分配管理方式等情况;转移支付资金在地方财力中的比重以及转移支付资金的增长变化和结构性变化情况,从政策层面分析其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揭示过多依赖转移支付资金或专项补助资金比例过大、过散等问题。二是分析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在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支持地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其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情况。一是检查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法》“按上一年执行数或上级下达的预计数编报”和《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报告财政预、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指导性意见的通知》的规定编入年初预算,有无脱离人大监督的问题。通过年初预算与上年决算的比较,反映出漏编总额和漏编比例,同时要着重反映专项补助是否漏编,并分析其漏编原因。二是有无将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或改变规定项目用于其他财政支出问题。三是有无收到专款后虚列预算支出挂往来或列支转入财政部门自设专户或过渡户,造成预算支出不实的问题。
(三)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和拨付情况。重点检查有无挤占挪用、分配不及时、配套资金不到位等情况。
1、重点检查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和流经环节、累计时间,并分析由于环节多、程序复杂、时间长等因素对项目实施产生的影响。
2、重点检查有关部门有无擅自改变规定用途,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重点抽查农业、教育、社保以及基本建设等项目。
3、重点审核项目的申请资料,发现有无多头申报、虚假申报、重复申报财政资金等问题。
4、重点摸清配套资金情况。一是检查要求配套的项目数量、资金比例、具体金额以及实际配套情况,在对地方财力作出客观评估的基础上,分析配套资金对本级财政构成的影响和形成配套缺口的原因;二是分析配套资金来源情况,是否存在以增加地方债务、加重农民负担以及乱收费等方式进行配套的问题;三是检查是否存在项目申报不真实导致名义配套和虚假配套的问题,同时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部分项目正常运行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四)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效益情况。
1、对照上级专款,核实专项补助资金结转情况,对结转原因及造成影响要做出客观分析。
2、重点关注结转时间长、项目金额大的专项补助事项。核实是否有具体真实的支出项目,是否有国库资金做保证,有无以结转为名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平衡预算的问题,有无因项目情况变化导致专项补助失去原有意义而造成资金闲置的问题。
3、延伸抽查部分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照项目申请和可行性报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方法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金额大、项目多,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大多在基层,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查账与延伸审计相结合、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全面审计与专题审计相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具体做法:
(一)查账与延伸审计相结合。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要以资金流向为主线,重点延伸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重点选取新建基础设施项目、农业、教育、卫生、救灾和社会关注的其他项目进行延伸审计,注重发现挤占挪用、资金闲置、损失浪费和效益不佳等问题。
(二)“同级审”和“上
审下”相结合。由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大多在基层,工作中,要在同级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熟悉情况、审计面广的优势,统一方案,上下联动,核实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全面审计与专题审计相结合。转移支付资金金额大、项目多,全面审计难度较大。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心,根据专项转
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形式是资金缴、拨均通过国库集中收付来实现。这里的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健全的财政收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施清算系统为依托, 是一种从收入缴库、资金拨付、使用清算, 直至资金到达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运行和监控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 所有财政资金都通过国库的单一账户和一个总分类账系统进行收支核算, 实行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程序。收入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直接划入国库单一账户, 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 通过代理银行将款项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 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设置国库单一账户,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能够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层层拨付、流经环节多的问题, 缓解财政资金调度困难的矛盾;能有效遏制以往发生的财政资金挤占、转移、挪用等问题;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执行管理, 加快部门预算改革;是推进“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 规范政府性资金收付的有效途径。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影响
具体来讲,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审计实施的主线将更加清晰。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要求,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 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管理, 财政国库账户能全部反映被审计地区财政收支状况的全貌, 国库单一账户毫无疑问将成为实施财政审计所必须依赖的主线。二是审计的对象、重点和方式将有所改变。在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和实行部门预算之后, “管钱”和“用钱”单位完全分离, 审计也应从目前的单纯的事后审计变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三是有利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掌握全局, 做出合理的审计假设和判断。四是更有利于先进审计手段的使用。五是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是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有所降低。
三、对国库单一账户设置的审计
目前我国国库单一账户的改革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财政部改革方案模式为代表, 即每个预算单位在每一天发生的每一笔支出都通过财政支付信息得到能否列入预算并在当前确认支出, 预算单位的经办银行应根据国库集中收付机构的支付通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 并通过银行清算系统及时从国库得到等额资金补偿;二是以地方改革方案为代表, 实现财政支付专户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之间的清算, 使预算单位账户余额为零, 财政专户虽未实现零余额, 但资金沉淀量大大减少, 待人行国库单一账户系统启用后, 实现单一账户与财政专户之间的实时清算。无论哪种改革模式, 审计人员都应注意审查该账户体系的设置是否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 能否达到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进行集中管理, 操作上有无可行性, 财政数据信息在各用户之间的运行是否安全、高效。同时对改革前遗留的一些问题也要充分关注。
以陕西省为例,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置采用上述第二种模式, 由会计核算中心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和单位零余额账户, 进行集中支付的实时核算。这种账户设置模式目前尚不能满足财政支出专户余额为零, 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同时在近几年的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 省级预算单位的账户减少了, 但财政部门账户开设却有增无减, 除预算总会计在国库设有预算内及社会保险账户外, 财政部门各业务处室在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多达百余个。财政多头开户, 资金分散管理, 不利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资金调度, 极易成为多种违法乱纪现象及滋生腐败的源泉。在目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尚未规范运作之前, 审计人员在发现财政多头开户的情况时, 要注意是否隐藏以下行为:是否将待解户、过渡户作为“蓄水池”, 变换税种解缴截留;是否利用多头开户, 提退收入分成, 或虚列支出, 或转移资金, 或转户吃息甚至个人捞取利息等;是否将财政部门自身经费同财政资金开户严格区分;商业银行是否将应缴人行的财政性资金, 转为自身信贷资金, 收取利息差额。
四、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的财政审计重点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直接缴库由缴款单位或个人通过开户银行将款项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集中汇缴由征收机关将收缴收入于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中支出的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对于工资支出、购买支出及转移支出实行直接支付, 预算单位提出支付申请, 由财政部门向中国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 代理银行根据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财政性资金实行授权支付, 由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 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指令, 代理银行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用款额度内,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对于以下问题仍然不能起到有效防范:税务机关违规减免税或多征税款;征收机关混淆税种和入库级次;混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性质;征收机关以罚代收;集中汇缴不及时, 为转移、截留、挪用埋下隐患;财税部门征管不严, 存在人为跑冒滴漏现象;财税部门在行使经济管理职能中的“近水楼台”现象;财政资金在支出结构上不够合理,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群众比较关心的问题, 也是政府和财政部门工作的重点, 应该作为财政审计的重点。财政审计是对财政的收入、分配责任和财政的收入、分配行为的监督, 要从微观入手, 宏观着眼, 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在审计时要重点审查财税部门是否有以下行为:税务部门随意乱开减免税口子, 尤其是个人所得税、新办企业减免税方面;税务部门人为调节税收、混库现象;征收机关以罚代收或为谋取部门利益卖税分成;预算收入安排过低, 造成超收资金较多, 并将这部分增收资金隐匿起来, 完全由财政自行支配, 失去人大约束;预算支出上, 财政部门有意留空额, 造成实际执行中有些项目资金结余较大, 扩大财政自主安排的财力, 脱离预算的约束和监督;预算批复上预留大量待分配指标, 作为财政自主安排的机动财力;预算分配上向本单位、本部门倾斜。如果存在上述问题, 应认真查处, 除向政府、人大报告中反映外, 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同时向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审计建议上升到政府决策。如提出尽快转变财政管理职能, 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各环节强化指标控制, 改革预算编制方法, 实行部门预算等建议。
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 要求建立和完善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和现代化国库、银行收付清算系统, 并实现财政数据在财税部门、预算单位、各银行之间的共用。计算机不仅仅是被审计单位的一种重要资源, 而且是信息化条件下运行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部位。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出现的错弊, 是十分重要的错弊, 甚至是其他错弊产生的根源。开展计算机审计, 一是要对网络安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审计整个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环境控制, 应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分工、系统开发与编程、系统运行与维修、文档资料保管等方面的有效控制做出合理评价;审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过程控制, 主要包括接触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方面的审计。二是对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审计。对基于网络的被审计系统的程序处理过程是否遵从管理要求和现行法规制度、标准等进行审查和评价;考核网络系统对错误的检验和控制情况, 这决定了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方面, 要求审计机关为开展计算机审计做好准备, 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 与被审计单位联网, 在规定的权限内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 并建立审计用数据库;另一方面, 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 要掌握数据的采集、转换、查询、分析等计算机审计基本技能, 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以适应网络审计的要求。
摘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整个财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预算执行的制度性保障。随着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开始全面推行, 这对财政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提出了更高的考验和要求。在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下, 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 值得关注和探讨。
关键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财政审计,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财政税收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简析
1.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目的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绩效最大化实现净收入最大化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实现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的收支平衡,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成本最小化控制,进而避免出现财政危机,并实现净收入的最大化。
2.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依据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来说,其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收支平衡,也就是说,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对财务的管理,实现净收入的最大化,而且能够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确定相应依据的时候,事业单位应该将绩效理解为所有特点活动下的理想效果,所以其本身具有双重目标的特点。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需要将净收入最大化,还需要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分析和研究。
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稅收重点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两者具有相同的重点,也就是说需要根据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确定。而且在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并对这个过程中的依据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另外,还需要对其外部性、社会性和宏观性及逆行分析和理解,确保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具有较高层次的目标。
4.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特性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来说,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审查非盈利事业单位履行其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利用这样的审查,可以实现对这个过程的全面分析和评价,并据此提出审计建议和专项审计方法。非盈利事业单位本身属于非生产型部门,所以其本身进行活动的时候,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特性,决定了其执行效率,更决定了这两者之间的绩效关系具有必然性。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要点
1.有效确立目标
一般情况来说,非盈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的综合性审计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包含了对财政资金的配置绩效审计和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资金绩效审计相当于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利用对相关目标的确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收入支出平衡
收入支出平衡对于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质检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资本性的支出是以提高相应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并最终建设出专项的设施和相应的工程,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资金支出。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对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平衡进行合理的审查和计量,并确保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3.遵循相应原则
原则是所有的核心,所以对于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来说,也应该遵守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原则。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统一的原则。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实现全面的综合分析,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的多年度综合性分析,促进事业单位本身的稳定性。
4.兼顾质量与数量
在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的时候,不但要坚持质量的原则,还要兼顾数量原则。如果仅仅从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根据相应的质量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此实现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综合性绩效考核和评价,并得出其真实的评价结果。只有兼顾质量和数量,才能确保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符合国家的标准,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三、结束语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传统的非盈利事业单位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快速的发展。人们逐渐对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进行了研究,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关注。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并据此对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进行多方面的经济管理和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卫文才.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健全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15(03)
[2]陈晓瑜.关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税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07)
[3]张争祥.对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2)
[4]白雨燕.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现代商业.2015(30)
[5]王娟.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总会计师.2015(12)
【财政审计的内容】推荐阅读:
新形势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重点关注的内容11-02
财政审计报告11-05
宏观服务型财政效益审计的研究06-26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思考11-04
建设工程财政审计09-14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1-21
工程审计内容有哪些05-31
村干部离任审计内容06-07
试论中国财政监督与监督财政的理论思考07-14
公共财政的职能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