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推荐6篇)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1

过去,但凡涉及“钱”和“人”的政务信息大多不够透明和公开,由此产生诸多“暗箱操作”,甚至滋生腐败,群众对此颇有意见。为了让群众更充分地享有知情权,从而更好地行使监督权,2006年4月,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展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目前,各地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已经成为依法行政的阵地、群众监督的窗口、联系群众的纽带、社会互动的平台。为此,笔者对兴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初显成效

兴山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县后,领导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工作,于2006年6月29日正式开通了“兴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到目前登录网站的人数已4000多人次。这一举措在昭君故里产生了积极反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促进了财政资金“透明”运行。全县通过网站公开了36项财政专项资金的政策依据、分配方案和拨付流程,增强了资金管理的透明度,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了网站在监督专项资金使用上的巨大效力。许多村民、移民反映,现在在网上很快就能查到国家的一些补贴、补偿政策和资金情况,如果自己得到的补贴、补偿资金和别人的不一样,还可以直接打电话找相关部门查询、申诉,确实方便多了。

(二)促进了机构编制“阳光”管理。在公开过程中,对全县在编人员建立人员编制数据库,实行表、册、卡、网同步,采

1用“实名制”管理。通过互联网公开了全县249个行政事业单位4401人的详细编制状况。通过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了机构设置,严禁随意增设机构;严控了人员编制,对编制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不准超编进人;理顺了人员管理,严把进入关,实行用编许可、凡进必考。

(三)促进了行政行为“幕前”操作。通过公开,一方面,把方便群众知情和群众办事的政务信息在网上公开,群众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要求有了更深的了解。用上网部门的话讲,就象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工作如果出了差错,就经不起公开的考验,经不起群众的监督。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按章办事有所作为,又不能心存侥幸胡乱作为,部门和单位自我约束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办事程序的简化,责任追究制度、投诉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单位的服务质量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促进了人民群众知情察政。在网站上公开群众关心的财政资金和人员编制等敏感政务,有利于营造公众参政议政的环境,增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很多群众对网上公开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表现出极大热情,网站正式开通仅仅4个月,上网查询人数就达到了4000多人次,共接到相关查询电话120多个,收到并答复、处理网上建议、咨询、投诉30余件。县政府领导及各局长的电话在网上公开后,县长、局长直接和农民、下岗职工进行沟通,解释政策法规,倾听群众呼声,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财政与编制政务

网上公开工作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一)思想认识难统一。极少数单位和部门存在“怕公开”和“走过场”的思想,甚至简单地把这项整体性工作看作是财政和编办两家的事,认识上存在偏差。个别党员干部对做好这项工作存在“四怕”思想,即:怕难、怕投入、怕暴露问题、怕引发矛盾。主要表现在个别领导干部缺乏对政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对公开工作领导不力,安排不具体,人员不固定;少数单位公开内容不全,专班不专,宣传不广;在财政政务公开方面,有些专项资金还没有完全按政策配套到位;在编制政务公开方面,少数单位还没有做到编制“实名制”。对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逐步加以解决。

(二)广大群众难参与。当前,在已经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群众对网上公开不知情、不会参与、不能监督等问题。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干部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组织程度,网站的生命力则取决于广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如何让群众踊跃参与,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层层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公开信、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消除群众的抵触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自觉参与其中。

(三)查处力度难跟上。个别地方认为在网上公开了就万事大吉,对公开后的处理和整改有所忽视,有公开无落实。在个别部门还存在“领导督办我重视,无人问津我安然”的不良风气。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在查处力度上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以公开促规范的目的。当前,如何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快速反

应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查询设施难满足。目前受财力限制,全县共建查询点18个,都设置在各主管部门和乡镇财政所,老百姓查询要跑很远的路,还是有些不方便。全县正在尝试将查询点延伸到村,但是投入太大,财力有限,很难满足需要。

三、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是打造阳光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对以往政务公开形式的根本性突破,是规范行政行为、和谐党群关系、促进党风政风转变的重要机遇,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克服麻烦、厌战情绪,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好网上公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公开工作的整体合力,促进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刚刚起步,要长期做好这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政务公开要以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为宗旨,进一步深化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一是健全日常工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变的基础上,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要固定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政务公开信息更新、咨询答疑、资料审核、网络维护和综合协调等日常具体工作,并长期保持专班不变、人员不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把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常规化工作范畴。二是健全政务信息更新机制。各公开责任单位应尽快建立政务公开信息更新维护制度,确保信息公开及时有效。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员岗位责任制,信息管理员对网上公开内容必

须规范管理、及时更新,对群众的咨询、投诉必须及时答疑处理。三是健全政务信息监督机制。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对政务公开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加大对各部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健全群众诉求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整改情况限时在网上公布。

(三)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要采取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公开方式,掌握查询办法,特别是在偏远乡村,要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操作程序,送服务下乡,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只有广大群众知晓公开的方式、内容和查询、投诉的办法,才会参与其中,从而支持公开工作。另外在网页设计上要多听取基层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操作的便捷性、直观性和画面的生动性。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2

绩效预算发端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经过试点和改进之后,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推广和应用,如英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并在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理念一同传入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并在多个地区进行了试点,如广东南海、上海浦东、浙江温岭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可以预见,绩效预算将成为预算改革的发展潮流,引领和推动政府组织的角色由管理者向控权者转变,这也正应新《预算法》立法主旨匡正之义。

对于财政预算绩效信息,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任晓辉,2014.)。狭义的财政预算绩效信息仅指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报告的内容,而广义的预算绩效信息则泛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收集的用于判断绩效的证据”(董静,2014.),本文所论述的预算绩效信息,主要是指后者。

二、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

(一)健全预算绩效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法律法规对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描述较为模糊,导致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在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过程中缺乏指引和规范,各自为政、管理混乱。即使是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绩效信息公开的要求也仅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尤其是一些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绩效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而对公开的细则,却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大胆创新,如邢台市财政局出台《财政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办法》,首次从地方执行层面对财政预算绩效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流程等作出了相对较为详细的规定,颇具典型意义。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推进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和使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在充分理解和贯彻《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属地工作实际,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预算绩效信息披露制度,对预算绩效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流程、分工、方式、时间、考核、责任等予以详尽说明,并加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宣传和推介,增强制度规范和执行, 确保预算绩效信息依法、有序公开。

(二)丰富预算绩效信息披露内容

从当前财政预算绩效信息公开的管理实践来看,预算绩效信息披露过少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监督部门、媒体和社会公众聚焦的重点。 尽管相较于以前,预算信息公开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目前公开的预算绩效信息来看,仍存在公开内容粗泛、公开项目不够全面等问题。 邢台市财政局《财政预算绩效信息公开办法》中,明确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绩效信息公开内容主要包括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规章制度、申请财政资金要达到的绩效目标、资金使用关键节点目标完成效果和资金完成后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信息公开做的较好的上海市闵行区,将绩效评价信息通过区政府、财政局和部门网站进行公开。公开的绩效信息包括:项目内容、项目预算、项目绩效目标、项目资金安排和执行情况、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项目评审情况以及项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虽然闵行区财政局公开的内容涵盖了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且较于邢台市财政局公开的内容更为丰富,但对项目预算测算依据、分项预算、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等却涉及的不够。总体而言,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还处在低层次阶段。预算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全过程,预算绩效信息公开的内容也不应仅仅局限于预算绩效规章制度、评价报告的内容上,应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三)拓宽预算绩效信息披露渠道

信息传递渠道受阻、或者渠道过窄的话,预算绩效信息就难以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披露渠道体系,这种渠道体系应当同信息披露的对象和内容有关。就当前财政预算绩效信息披露的对象层次而言,可以将这种渠道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财政部门同预算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一种是财政、预算部门同人大、审计等监督部门的信息渠道,最后一种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渠道。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依据这三种渠道的不同特点,构建出相应的渠道体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内部构建起互联、共享的预算绩效信息处理平台,实现预算绩效信息在内部的有效传递与共享。同时,在预算信息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给予外部授权或开放外部端口等,搭建面向社会的全面公开的信息化平台,并依托微信、微博、网页、新闻、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工具,及时、准确地将预算绩效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实现预算公开、透明。

三、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的使用

预算紧张曾是西方国家政府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工具之一,随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广泛开展,绩效信息也被用于政府预算的编制管理控制上。

(一)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预算的使用和控制情况是绩效信息的重要构成部分,绩效信息又可作为安排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预算编制必须有目标。通过绩效目标管理、开展事前评价工作,使预算部门逐步将绩效目标融入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各个环节,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编制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一方面,可督促预算单位更加注重绩效导向,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努力向精细化预算转变。另一方面, 可有效解决预算部门编制预算随意性大、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为财政部门安排资金提供依据。

(二)与预算执行相结合

绩效跟踪监控管理,旨在确保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通过对项目资金安排及执行情况、项目完成进度、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项目实施进程和资金支出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绩效偏差,促进绩效监控与预算执行的有机结合,保证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顺利实现。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单位的预算执行能力和支出绩效。

(三)与预算监督相结合

预算绩效管理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为核心,强调预算支出的结果导向,实施结果问责,“谁花钱谁负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因此,预算绩效管理要落到实处,必须同有效的监督管理相结合。在西方发达国家绩效预算的管理实践中,绩效问责是一种较为常见且有效的管理措施,如新西兰就通过同地方政府、部门签订绩效合同,建立起了完善的绩效责任服务体系。在健全的责任管理机制下,明确了财权和事权的归属,政府和职能部门不仅能够获得相对较大的自由行政空间。同时,由于问责机制的确立和奖惩制度的存在,也能推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不断改进绩效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首先,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预算绩效信息的框架下,建立起完善的绩效预算报告体系,通过绩效预算报告为监督部门提供真实、可靠、准确、 全面的预算绩效信息。其次,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起由财政、人大、审计、舆论和公众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全面绩效预算监督体系。人大部门切实履行监督职能,通过对绩效预算、决算报告的审议来加强对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督,就一些重大事项或重点问题,人大部门还可以组织专项调查。审计部门则应充分发挥再监督职能。此外, 也可在加强预算绩效信息公开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建立和完善举报机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监督作用。第三,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确保预算绩效信息能够在各监督职能部门之间有效传递和共享,有力保障监督职能落实。

四、结束语

预算绩效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而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和使用是推动绩效预算改革走向深入、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 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当加快完善预算绩效信息披露机制,丰富信息公开内容和渠道,并将预算绩效信息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 预算问责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预算管理能力和水平,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摘要: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财政部的部署,积极研究探索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和使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将就如何加强财政预算绩效信息的公开与使用进行探讨和分析,以资借鉴。

关键词:绩效预算,信息公开,监督

参考文献

[1]任晓辉.预算绩效信息应用的经验借鉴与模式选择[J].财政监督.2014(16)

[2]马媛,卓越.政府绩效预算中的绩效信息使用探析[N].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3

全心打造利政惠民联心网

——京山县2008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08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在财政和编制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在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省、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以“阳光政务、利政惠民”为主题,逐步实现了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已成为促进党的各项政策落实,监督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和预防腐败发生的有效手段。

一、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基本情况

1、政务信息公开情况。截止12月3日,我县共录入上网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1683条,其中政务公开新闻166条(政务公开动态信息28条),公告通知47条;财政政务信息649条,包括财政局机构设臵、预算管理、国库管理、国资监管、财政监督、会计管理、非税收入管理、农村财政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政府采购、政务公开、管理制度、政策信息、办事程序、服务承诺、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等方面内容,所有栏目都有新的文件、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编制政务信息71条,包括全县编制概况、编办机构设臵、机构编制管理、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编制办事指南、工作动态、编制政策信息等方面内容。

2、财政专项资金及部门预算公开情况。截止12月3日,我县共上网公开财政专项资金70项(全口径统计),总资金额87395.48万元,涉及1493220人次,913 个项目。其中:到人(户)

事业单位中),县直事业单位236家,乡镇事业单位14家;公开各级各类人员10651人(含县教育部门的代课教师、县直事业单位在职不编人员以及全县党政群机关、县直属事业局“改非”不在编人员共794人),其中县直党政群机关1401人(含原使用自定编制的70人),乡镇党政机关506人,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机构304人(含使用工勤编制的27人),县直事业单位8197人,乡镇事业单位243人,公开率达100%。几年来,我县立足于制度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刚性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机构、管编制,以程序制约权力,全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网上咨询投诉回复处理情况。今年,我县共收到网上诉求53条,其中财政方面25条,编制方面10条,转其他部门13 条,设臵密码答复2条,上报省删除3条,我们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均进行了回复。

5、查询点建设情况。目前,我县共设臵35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分布情况为城区13个,具体是行政服务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农业局信息中心、移动收费大厅、国税缴费大厅、民政局信访接待大厅、财政局、编制办公室、人事局、农办、县委组织部;镇(区)14个,设在各镇(区)财经所一楼;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查询点3个;农村文化中心户查询点3个;农家书屋查询点3个。各查询点按要求做到了“十有”,即有政务公开查询点牌匾、有专用电脑、有查询告知、有专(兼)职服务人员、有记录簿、有笔墨纸张、有茶水、有桌椅、有监督电话、有意见箱。

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办委局负责人为成员,继续由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日常工作由财政局监察室负责,做好牵头协调和监督检查,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公开办调研部署公开工作,涉及公开事项的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安排督办本单位的公开工作,为今年公开工作的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年初印发了《关于做好2008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京财发[2008]109号),把全年应公开的财政政务信息、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部门预算、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职能逐项分解落实到全县各相关部门、单位和财政局各业务股(室)、15个镇(区),并按资金分配形式对公开时限、分配过程逐项进行了明确,确保公开及时性,同时进一步明确上网公开的要求,必须保证公开内容全面、准确,合理、合法、规范。

2、落实公开内容,提高公开质量。为全面落实2008年各项公开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把各项工作任务按职责分解到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确保应公开的全面公开,并且把省公开办《关于做好当前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鄂财编办发[2008]5号)文件,复印后发到各相关单位和财政局有关业务股室,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公开工作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为确保公开质量,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要求财政局各业务股室督促各资金项目主管部门按要求将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公开办,同时严把资金报送审核关,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政策要公开到本级,到人(户)的财政资金要将分配结果公开到享受人的具体地址,城镇要到门牌号、农村要到村组;到项目的资金要公开项目立项、验收情况和资金拨付结果;分级拨付表、分配明细表要全面反映各级分配情况,做到上级拨付数与本级纳入分配的数额一致,到

参培人员645人次。同时,县公开办公室和乡镇财政所联动,坚持开展宣传指导流动查询活动48次,全县15个镇(区)38个村1900人次参加了查询。全年在宣传查询活动中,共印发《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介绍》、查询指南和辅导教材等资料55000余份。二是继续完善免费查询点建设,强化查询点服务意识。组织宣传专班定期对各查询点进行检查,在确保“十有”的基础上,要求查询点工作人员做到“五个一”服务,即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个座位、一杯热茶、一个满意答复,做到热情待人,周到服务,营造诚信、热情、和谐的服务氛围,对群众的咨询、投诉、建议,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最大限度地吸引、方便群众查询。通过以上活动,群众上网查询不断增加,点击率不断刷新。宣传活动开展以来,网页浏览次数增加了近1万次,收到了较好效果。

4、规范工作机制,健全考核制度。一是规范政务公开各项工作机制。我县以《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暂行办法》为依据,本着规范、简洁、实用的原则,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财政与编制信息及时公开制度、公开审查制度、意见反馈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奖惩制度、预审制度、安全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网站管理制度等配套管理办法,明确了审核各种信息的具体标准,规范了信息报送工作流程和网上咨询、投诉及建议的处理程序,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障了公开工作的连续性、时效性和程序性。二是完善网上诉求制度。一方面,按照《京山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答复处理程序及规范》的要求,安排专人值班,定时登记,每天上午对网上咨询投诉内容进行查看,实事求是填写《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咨询

2、政务公开促进了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县财政局将服务承诺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开承诺后,社会反响很大,特别是一些长期与财政部门打交道的预算单位,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建议。财政局迅速组织专班进行认真研究,及时有针对性地规范了预算指标管理、用款计划申报及资金支付等业务,进一步明确了财政局各业务科室的职责,既方便了单位用款,又在减少审核环节的同时,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根据现行的业务流程,预算单位申请用款时间同比缩短了2天,国库直接支付率也大大提高。

3、政务公开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我县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回复制度和工作考核办法,将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内容的回复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信访工作一同考核,对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在网上登录的群众咨询、投诉,按规范的处理程序和不同的诉求性质分别转交相关部门限时调查回复。2008年上半年我县共受理咨询投诉31件,其中:财政和编制部门直接答复26件,转相关部门答复5件,回复处理率达100%,群众给予了高度评价。

4、政务公开发挥了监督检查的作用。县纪委监察局、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审计局等部门与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建立了联系制度,及时掌握网上诉求中反映的涉嫌弄虚作假、资金分配和编制管理方面违纪违规、部门和单位“吃空饷”等重要线索,经常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办理了多起违纪违规案件,不仅问题查得准,解决及时,而且工作成本比以往同类检查减少37%,有效地发挥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监督检查作用,预防了腐败的发生。今年在对雪灾救灾资金检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部门和镇村截留挪用恢复农业生产雪灾资金、恢复重建倒房补助资

集、整理,报公开办,由公开办审核后上网;并对网上已不适用的政务信息进行清理,及时报公开办予以删除,确保政策信息的准确实用。

3、查询点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免费查询点的管理和农村查询点的建设,改善查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指导查询技能,借助农村查询点开展宣传查询,继续做好流动宣传查询,扩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社会影响,力争消除政务公开在农村的查询盲区,提高政务公开网的知晓度。

4、技术保障方面。组织开展查询点工作人员和政务公开信息员技术培训,提高查询点查询服务能力、政策解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软硬件保障能力,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员的业务技能,增强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力争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确保上传数据的成功率、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政务公开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4

总结

今年以来,洪湖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省、荆州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不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机构编制管理,努力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我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真总结,全面部署

为全面总结2009年我市政务公开工作,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4月16日,我市召开了全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会议,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市直相关科局分管负责人、人事科长及各乡镇办区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组织干事、财经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通报表彰了2009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10家先进单位(各奖电脑一台)、20名先进个人,同时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乡镇查询点给予经费补助21万元(含农户查询点经费补贴1.8万元)。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柏如同志出席会议,对做好2010年的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动员,并就每一阶段的工作和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各地各部门继续加大力度,结合实际,推动2010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上新的台阶。

二、积极落实,扎实推进

3月16日,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2010年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

1年工作要点》(鄂财编办发[2010]2号),明确了2010年政务公开的工作要点,11月30日,省公开办又印发了《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考核验收办法(试行)》(鄂财编办发[2010]8号),我市公开办针对工作要求和考核验收办法组织专班人员开展了集中学习,特别是考核验收办法,要求专班人员逐条领会,并按照考核要求将相关工作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

一是按要求及时更新各项资金信息。截止2010年12月15日共公开2010年财政专项资金43项,共37285.322万元。其中到人到户资金20项,20910.402万元,到项目资金23项,项目数1198个,16374.92万元。由于我市部门预算没有通过报纸、网站公开,所以没有在网上做公开链接。

二是及时更新和调整编制信息。平时只要有机构调整,人员变化情况均及时更新,机构编制数据发生变化后,均在30个工作日内更新。除平时的更新外,每年集中两次对网上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核实和更新,确保网上公开资料与单位编制簿、个人编制证记载一致。截止目前,全市435个机关事业单位、16187人的编制状况全部在网上公开,行政机关和参公单位实名制达100%,其他事业单位实名制达83.6%。

今年我市进行了市政府部门的机构改革,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机构编制进行了重新核定,党群各部门的人员编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根据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要求,为确保网上信息的真实、准确,我们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了更新。一是对纳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市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调整隶属关系的其他机构的信息进行了更新;

二是对纳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部门的在编人员,按新“三定”规定调整后的职务进行信息更新;三是对撤销、合并和调整管理体制的机构信息进行了更新;四是对因调出、退休、病故、臵换身份等人员信息进行了更新;对2010年12月31日前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在填表时一律按退休人员处理。另一方面我们对新增信息进行了补充,主要是对新设立机构信息和新增的人员信息进行补充,最后将错误信息进行一一修正。

三是继续做好清理“吃空饷”工作。今年继续开展了中小学机构编制核定工作,加大清理清退在编离岗人员力度。4月-5月,从市政府办、编办、教育局、财政局等单位共抽调20余名工作人员,用20多天时间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进行了核查。重点核查了教师在岗状况和中小学班级数、学生数,通过“每校必到、每班必查、每师必核、每生必点”的方式,清理出今年来脱岗外出等吃空饷教师24名,给予了停发工资、注销编制处理,年节省财政经费50余万元。并根据“按生配师”标准,重新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截止目前,全市中小学校编制实名制达100%。

除对教师队伍的清查外,今年我市还开展了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的清理工作。

三是及时更新各项政务信息。按省公开有关要求,扎实做好政务公开相关信息的上网公开工作,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15日,共公开信息148条,其中政务公开新闻67条,财政政务信息64条,编制政务信息17条。四是做好网上咨询回复工作。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2月15日,共受理网上咨询投诉73件,其中省公开办

和荆州公开办交办各1件,全部按要求进行了调查处理和回复。为处理好网上投诉事项,市编办先后会同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组织调查专班,赴瞿家湾镇、万全镇、戴家场镇等地就投诉事项进行调查,通过核查,查处了刘妮等24名公办教师脱岗问题,对他们予以了停发工资、注销编制处理,2010年1月12日,市编办收到网上举报万全镇中心学校教师肖四华脱岗的信息后,立即组织专班赴万全镇开展调查,经调查,情况基本属实,专班对中心学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责令肖四华立即返岗。同时对一些与财政编制政务公开无关和一些重复的诉求件,我们按要求及时向省公开办报告,请省公开办进行了删除。

五是认真做好宣传查询工作。6月18日,市公开办组织深入老湾回族乡老湾村、龙口镇堤街村、新堤办事处叶家门村开展流动查询活动,发放宣传单1200余份,接受查询100余人。18日下午,市公开办在新堤办事处叶家门村党员远程教育点开展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知识宣传活动,叶家门村全体党员参加了宣传讲座。6月24日下午,市公开办在市实验中学电教室开展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实验中学七(1)班和七(11)全体同学近150人参加了讲座。8月10日,市公开办又在新堤办事处老官庙村农户查询点开展了宣传和查询活动,8月17日,市公开办在市就业训练中心悦兮半岛温泉度假村首届学员培训班上开展了政务公开知识的宣传活动,200余名新学员参加了讲座。12月7日-8日,市公开办又分别到新滩镇中学八

(二)班、新滩镇胡家湾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新滩镇夏家墩村、燕窝镇红光村、燕窝镇洲脚村、燕窝镇河口村农村党员远程教

育点开展流动查询及宣传活动,共接受查询2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800余份。

三、明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公开工作。对列入资金目录的专项资金,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地予以公开,同时在此基础上扩大资金的公开内容,并按要求将涉及公开资金的分配政策全面、准确的公开。

2、狠抓日常工作,特别是加强财政与编制政务信息的报送和上网工作,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的质量。

3、继续做好流动宣传查询和免费查询网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4、进一步做好网上互动工作,对网上诉求的各种问题,认真予以调查和回复。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5

下财编办〔2007〕5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陆区2007年上半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

总 结

2007年上半年,下陆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在下陆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区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扎实工作,不断充实与完善公开内容,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我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财政与编制政务网上公开的情况

(一)信息公开情况。

我区已按照上级要求,在政务公开网公布了相关政务信息。其中:财政和编制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相关信息442条;财政和编制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方面信息 306条;财政和编制管理制度,包括部门预算编制、审查制度,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农村税费改革管理制度,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使用和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财政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财政各项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等方面信息136条;经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2007年财政预算和2006年决算报告各一篇。

(二)财政专项资金公开情况。

根据《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全省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方案》(鄂办发[2006]18号文件)精神,我区2007年上半年公开7项财政专项资金。公开资金目录包括: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补助、退良种补贴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农村低保(特困户救助)资金、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农村“五保”户供养资金、农村分散孤儿救助资金等,资金总额达1456.8万元,涉及到约24000余户(人)。

(三)部门预算公开的情况。

我区围绕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确保人员工资和机构运转的目标,大力完善部门预算,同时做好部门预算的编审工作。2006年部门预算已于去年公开,2007年部门预算政府尚未通过,暂未网上公开,预计今年8月份予以全面公开。

(四)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全面公开。

我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司法专项、事业、老干、工勤等编制的核定总额和分类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内设机构情况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情况进行了仔细核对并全部在网上进行了公开。我区共有行政、事业单位89个,其中行政单位31个,事业单位58个;公示人员编制涉及915人,其中行政编制161人,事业编制(含老干编、专项编)749人,工勤编制5人。

(五)行政机关落实编制管理实名制情况。

我区共89家单位都已经严格按照规定对全部915名人员实行了编制实名制管理,对所有人员的姓名、性别、职务(或岗位)、职称、所占编制类别、进入现单位时间、渠道、在编状况、编制卡号等,都按照真实情况进行了严格统计、登记并在网上公布。

二、取得的成效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区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编制管理的透明度,真正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体现。

(一)财政与编制管理更规范。

1、财政资金使用更规范。今年,我区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相关政策予以公布。网上接受问题咨询、意见建议、行政投诉几十起,我们对疑问逐一细致解答,对投诉逐个认真调查回复,对查实的问题及时解决,化解了社会矛盾。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是一向社会关注的热点,过去一直是封闭运行,群众异议较大,现在公开部门、单位的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后,管钱用钱透明,群众得到实惠。全区城市低保资金在网上公开前的审核中,3次取消不符合条件的对象78人,网上公开名单后,受理群众举报,经查实取消虚假者的享受城低保资格;今年我区涉农资金严格按照省规定,在省拨付后45天内及时和农民兑现,比往年提速4个多月;现在人民群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意见少多了,通过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向社会公开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情况,杜绝了财政资金的暗箱操作,促进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2、编制管理更透明。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政策性强,长期以来一直未对外公开,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此次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编制管理的各项政策、办事程序等都在网上可以方便查询,全区所有人员的编制情况在网上也是一目了然,编制管理更透明。今年以来,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我区共清理财政“吃空饷”人员3人。

(二)信访渠道更畅通。

为切实保证网上投诉得到迅速落实,我区将区信访部门纳入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专班中,并规定网上投诉答复由区信访局、财政局、人事局负责,涉及单位和部门积极配合,所有问题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对于直接来访,必须做好登记,及时向各单位和部门通报情况,将反馈意见在网上公布,实行信息的公开和共享。为促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的咨询、投诉的回复起到明显效果,下陆区对网上投诉、信访来件纳入日常信访工作中,制定了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信访事项查询登记制度、办理制度、时限制度、复查复核制度、督办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全区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项目,有效地促进了财政与编制公开工作效率,使我取信访渠道更加畅通。

(三)群众办事更方便。

许多部门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程序严格,许多办事群众也常因办事程序不清楚对部门的工作意见纷纷,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区结合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果断采取措施,在全区各部门开展了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各部门编印包含部门职责、服务内容、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政策法规、服务承诺等内容的《办事指南》,并分发到5个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查询点,供市民免费取阅,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及建议

(一)认真做好下半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地扩大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的范围,切实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建立健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长效机制,从组织上、制度上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建议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在省级、电视台开辟专栏,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公民参与这项利国、利民工作。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 篇6

关键词:财政体制,运行机制,零基预算,预算编制

近年来,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 广泛应用了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标准定额预算和项目预算等先进预算编制方法,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迈出了基本的一大步。但按照公共财政预算的本质目标要求衡量, 当前地方财政预算改革并不完善, 尤其是编制粗放、执行乏力、变更随意和资金使用低效现象相当突出, 严重地制约着财政预算改革向纵深推进。要建立以编制部门预算为核心, 编制、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规范化、科学化、绩效化预算运行机制仍有若干问题亟待研究完善。

一、当前地方预算编制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预算编制仍然“粗糙”

一是编制政策、依据掌握不全不准不统一。财政部门安排预算时必须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编制预算, 但不少地方财政部门对于政策法规的掌握并不是特别清楚、准确、全面。譬如对于经费开支规定, 政出多门现象十分严重, 往往人事、财政、编制、劳动、土地、房管、房改、计生、教育、政法、纪检以及农业、科技等等部门都有与支出相关的政策文件, 时常发生“打架”现象。二是编制预算不够严谨科学。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人员、资产、业务活动等情况并不掌握, 预算虽然细化到相关科目, 但每一科目具体用于什么人员、什么项目却不详细, 常常造成一方面有的单位经费预算浪费, 另一方面一些部门正常业务活动难开展。三是一些地方的财政预算编制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基数递增的阴影, 为保单位既得利益, 在给各单位批复预算时, 经常还出现安排结余预算的情况, 不管收入还是支出科目经常出现“其它”的记账结果。一些地方收入预算的安排不是以定量、定性分析和预测来确定增长量, 而是一种基数递增型的行政决定式预算, 简单地预测总收入的增长幅度后, 再分解到每一类、每一部门的收入的增幅, 行政决定的因素很强, 政策依据、公平合理的科学性很差。

(二) 预算执行仍然弱化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行的刚性不强。由于法律本身的漏洞及不合理性, 再加上预算编制过于仓促和粗放, 致使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 给某些机构和人员滥用权力谋私提供了便利。如预算收入执行部门违法违规, 擅自减征、免征或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 截留、占用或挪用预算收入, 职能部门将实现的税收转放成扶持企业的周转金, 变相转作自有经费的情况仍有发生。财政部门不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资金, 预算资金使用单位不按预算规定的数额和用途使用资金, 甚至将预算内资金转化为预算外资金, 或者干脆以“小金库”的形式侵吞预算资金等等。二是体制本身存在缺陷。由于长期以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职能界限不清晰, 预算拨款部门集编制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本位主义思想。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竭尽全力争取更多的资金, 预算拨款时却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权威;对于预算执行与监督却无暇顾及。

(三) 预算监督仍然乏力

当前财政预算监督主要是各级人大及审计或财政自身监督体系。而从实际监督情况看, 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实效性不强。人代会时间短、议程多, 加之政府提交人代会审查的报告过于笼统, 预算草案按功能大类罗列一串数字, “内行看不清, 外行看不懂”, 代表们难以对预算草案进行切实审查, 搞不懂来龙去脉, 这种监督基本上上程序性监督, 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二是约束力弱化。由于受政策、经济、社会事业决策与预算决策不协调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预算执行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加上预算资金未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 客观上造成了“部门伸手、领导批条、追加预算”的隐性分配或二次分配, 肢解了整体预算, 弱化了执行力。三是缺乏经常性。由于人大机构普遍缺乏专业监督力量, 一些地方日常监督主要由财经工委承担, 但多数财经工委对口联系部门多, 难以对财政预算全方位地跟踪监督。另外, 由于预算法对“预算调整”所规定的范围很窄, 仅指“在预算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 使原批准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 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 而很多地方基本上没有《预算法》所规定的预算调整, 故各种频繁的预算追加、收支或项目的变换等等均因不属于预算调整规定的范围, 无须报经人大批准, 频繁追加即成为可能, 使财政预算监督也就变得相当软弱而乏力。

二、预算编制难执行难的原因分析

(一) 法律制度不统一, 预算编制处于“撞车“状态

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不列赤字、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但目前教育法、农业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都对财政投入作出了明确规定。农业法规定农业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不能低于上年, 并且要逐步达到15%以上;教育法规定教育投入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科技三项费用、卫生、计生事业费等投入也都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比例规定。如果执行这些法律规定, 实事求是地拿预算保障, 就不能保证收支平衡;不执行这些规定, 不兼顾实际情况, 不仅给“法定支出”项目留下硬性缺口, 而且还会使地方难以稳定。更何况按照这些法规确定的口径, 其投入合计也超过了预算100%的总框框, 直接给年度预算留下“后遗症”, 使预算安排处于两难境地, 最终只有编制粗糙预算。

(二) 职能不明晰, 预算协调统筹有难度

一方面是上下级财政体制不顺。目前县级财政管理体制大多处于不规范的分税制管理体制下在运行, 受上级政府及其财政的干扰过大, 使本来就十分弱小的地方基层财力被层层削弱, 导致基层财政财权与事权严重背离, 债台高筑。另一方面是财、税之间关系不顺。税务部门执行的是上级税务机关下达的计划, 不受本级政府预算约束, 也不受本级职能监督。往往本级收入预算与税务部门收入计划之间存在很大差额。为了补足这个差额, 人大监督预算执行的角色很容易被税收“协调者”的身份所取代, 由此造成收入质量下降, 甚至引发花钱买税、挖税、引税和税收空转等虚增收入现象, 这在地方尤其县、镇普遍存在。导致不少县级财政虚空, 上半年基本上入不敷出, 很多支出难拨付, 下半年才能基本保障部分拨付, 而不断滚动虚列着预算或寅吃卯粮地运行着。

(三) 财力不充足, 收支刚性矛盾突出

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力匮乏, 收入增长难度大, 而支出增长过快且呈刚性, 政策性不断增支因素太多, 使地方预算本身就存在着突出矛盾。目前不少县市级财政都有如此窘境:就是教育这一块的保障问题相当突出, 无论把他们纳入公务员序列还是纳入事业单位序列, 都得全额预算保障, 而且按现行体制, 仅中央和省财政拨付到县的必保财力全部给他们, 都还不够其预算所需, 实际留给地方的几乎没有了, 只有靠自身仅有的财力或拼命挖潜来维持。所以, 对很多预算单位财政只能保“吃饭”, 不少单位人头经费预算不能打足。对于那些挤不进预算盘子但又必须支付的项目, 一些地方只好在预算执行中“见机行事”, 致使预算约束软化。结果, 预算安排的支出项目无法到位, 预算没有安排的项目又先动了资金, 造成年终实际执行结果与年初预算方案出入很大, 最终归转到赤字或债务账上, 有的为了掩盖财政赤字, 甚至采用挂账结转下年支出的办法实现虚假的收支平衡。

(四) 预算不精细, 实施执行难左右

目前收入预算基本上是采用上年完成数加上增长幅度确定的, 或参照上级指令性指标, 或凭行政长官意志而定, 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和科学预测, 形成了财政收入因素的极大“水分”。预算编制依据不明确, 方法不科学。支出预算也是采用基数+增长的办法, 难以打破原来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 且支出项目大都只编制到类, 并没有细化到项目、科目, 固化了财政资金在部门、单位之间的分配格局, 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高的降不下来, 低的补不上去, 单位之间苦乐不均, 使预算安排严重脱离实际, 不利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二是预算安排粗糙, 预算指标在功能预算框架或目录下, 各项资金无法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 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事权和收支全貌, 既不利于预算监督, 更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 是一种不严肃、不规范的预算行为。三是专项资金分配主体分散, 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难以发挥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 削弱了财政资金的积聚功能。四是预算追加随意性。遇到有事要钱或领导需要, 不管有没有预算、有没有钱, 强行财政想办法追加的情况时常出现。五是预算编制程序不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并不透明, 尤其当各预算部门与财政的意见不一致时, 基本上是财政说了算。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审定本级预算草案的程序, 也没有一个公正机构监督和裁决, 谁对谁错都不服, 最终是行政长官说了算。

三、改革预算编制执行难的对策建议

(一) 归并完善法律和体制, 维护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一是要针对预算法与其他部门法规在预算支出安排规定中相抵触的情况, 有必要对其他部门法规进行修改, 甚至终止关于财政预算的部门法规, 今后预算安排的法律依据只能来自于宪法和预算法, 其他法律不再作硬性规定, 从法律程序上改变当前政出多门、无所适从的现状。二是要理顺财税管理体制, 健全地方政府职能。随着强县扩权为实质的“省直管县”改革的强力推进, 也要相应遵循“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的原则, 完善行政体制, 尤其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县级财政管理制度及财力分配比例, 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同时健全地方政府职能, 实现财、税关系上的统一协调, 既有效降低行政成本, 也有利于税收征管监督。

(二) 要狠抓基础工作, 增强“零基预算”的切实性

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年度的收支水平, 一切从“零”开始, 根据当年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趋向, 按照“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的原则来安排收支预算的一种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预算编制办法。一是建立完备、系统的预算政策库。严格遵循政策法规, 财政要把各部门各方面与预算安排相关的政策法规整编汇集成政策库, , 清理过时和不适合的政策规定。政策库要及时更新, 实行动态管理, 确保政策库维护更新的连续性。二是建立详细的基本数据库。在建立好政策库、掌握好相关政策标准后, 必须进一步掌握各单位人员、资产、业务需要及事业发展等基本数据, 夯实零基预算基础。三是要进行分类分档, 合理测算预算标准定额。坚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地预算分配, 确保预算编制科学严谨。对一些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或规定比较粗略的公用支出、少数人员支出进行分类分档, 并出台相应的标准和定额。四是强化推行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改革和管理, 分配到部门或项目上的预算运行账户都得单一, 严禁串户、混户。可先探索中央和省的大型专项资金分配直拨到户的办法, 切实解决地方预算运行混乱、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严重的被动局面。

(三) 要改进编制方式, 强化部门预算的规范性。

在时间要求上预算编制、上报、下达的时间均要提前, 以保证在年度开始前预算就已确定好, 这样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执行时效性。彻底摒弃简单估算总额增长的行政决定式的预算做法, 财政部门要建立收入基础资料库, 逐年将收入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指标、重点税源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等整编入库。在对历史资料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 依据现时发展客观情况, 结合推理统计等方法进行合理预算。要大力推进部门预算精细化, 不论预算内外财力, 都要精编细化到所有项目, 从分配环节控制财政资金的流量和流向, 既有利防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又有效遏制预算分配和执行中的“暗箱操作”。对建设项目性财政支出预算要加大绩效预算改革力度, 不管当年或3-5年甚至更长的, 从预算一开始就制定出预期目标效果, 随同预算方案下达, 达不到效果的就扣减指标, 甚至下年或下期立项时削减或取消。从而有效地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 强化执法效力, 遏制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强化预算的执行力不是某一项制度孤军奋战能够奏效的, 而应从多方面加强努力, 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一是明确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中的特殊性。预算调整绝不应该成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如果调整过于频繁, 对预算及预算法的权威会构成很大的威胁。预算审批通过以后, 除非发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特别重要的事由, 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调整。二是严格预算调整的审批程序。预算调整方案应当在本级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召开一个月前提交预算委员会进行初步审查, 形成初步决议。审批通过的预算调整方案还需由本级政府行政首长签署公文予以公布方为有效。如果国家发生紧急情况, 应规定紧急情况下批准预算调整的特别程序。县、乡两级政府处于基层, 不需要应付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情况, 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而无法通过本级预算自求平衡时, 可以通过上级转移支付途径予以解决。三是完善机制, 规范程序, 强化硬约束。应将预算总会计职责独立出去, 成立总预算执行机构, 负责管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账户, 办理预算内、外资金拨款, 编制财政预算内、外总决算, 管理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工资银行代发等工作。还应紧密结合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改革机制, 切实推进预算专门机构改革的有益探索。公共特殊所需动用或追加预算的情况, 也必须坚持按程序讨论通过了再办理, 遏制预算执行随意性的动因和后路。

(五) 着重强化事前或环节监督, 增强预算运行的安全性

上一篇: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给家长教育孩子的几点建议-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