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推荐9篇)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税收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为国家建设积极出力的纳税人,维权意识也正日益升温。这不得不迫使我们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逐渐趋于阳光化、透明化、公开化,接受着各层面的监督和制约。但就目前的税收执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征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不廉洁、执法方式不当等执法风险点。为了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收执法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执法行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究其原因,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纳税人利益的驱使。

一是由于税收关系到国家和纳税人两者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因此,部分纳税人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会想方设法利用税收政策和管理漏洞偷逃税款,给税务干部带来失职渎职等执法风险。

二是部分纳税人甚至还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拉拢或腐蚀

税务干部,税务干部如果稍有疏忽,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因执法不严或执法犯法,受到责任追究。

2、纳税人法律意识增强和司法机关关注增加。

一是随着税收法律的逐步普及,纳税人的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处在当今社会矛盾多发期,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

二是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税务部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税收执法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内部因素

1、税务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执法风险意识不强,由于税收执法机关作为执法者兼管理者的强势地位客观存在,使执法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权治”思想,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执法思路不清晰,造成执法漏洞和过错。

二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认真,草率行事;法治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权代法;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和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徇私舞弊。

三是业务素质不硬,执法水平低。有些执法人员业务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税收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由于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容易造成工作方式单一,程序不到位,处理事务的能力差,文书不规范现象等执法过错。

2、税务机关管理有待完善。

一是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执法监督体制主要是以事后监督为主,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较为薄弱,存在管理漏洞可能导致风险。

二是部分岗位权力过于集中,由于涉税事务可能掺杂人为操纵的因素,一旦干部未严格履行职责,或监管不严,就容易为个别税务人员提供权力寻租的可能,滋生人情税、关系税甚至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三是,一些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思想教育乏力,监督管理软弱,对违法违纪行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干部违法成本较小。

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对策

有效规避各类税收执法风险,是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安全的迫切需要。在目前征管条件下,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着手,需要我们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密切与协税护税部门联系、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深化税务管理体制等方面努力。

(一)从外部环境角度看

1、增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力求取得纳税人对税收执法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就能减少税收公正执法中的干扰和阻力,就会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要加大对诚信纳税的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

度;加大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意识。

二是在宣传好税收政策的同时,要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通过多走访纳税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国税部门的亲和力,树立阳光国税的温暖形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

2、密切与协税护税部门的联系。

一是要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与协税护税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地方协税人员的作用、加强与财政、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掌握纳税人的信息,减少征纳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系数。

二是积极密切与纪检部门、司法机关的联系,通过用正面案例的激励和反面教材的警示来教育税务工作人员,预防税务执法人员知法犯法行为的产生,从而营造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

(二)从内部环境角度看

1、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牢记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它直接关系到税务干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幸福和前途,是不能随性而为的,必须严格做到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时刻绷紧责任风险这根弦。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铸牢廉洁风险防护墙。加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育,加强文明执法教育,树立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执法道德水平,从根

本上杜绝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教育,例如税收、财务、会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基础业务知识;开展经验交流会,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做到防微杜渐,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率,避免出现风险差错。

2、深化税务管理体制。

一是深化执法制约,全方位监控管理,实行机器管事、制度管人、人机结合的管理模式,强化对行政执法权的制衡与监控,深化执法制约。成立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专门负责执法异常数据信息的监控和考核,突出对执法程序合法性、实体规范性和适当性、执法效率性的监控,将执法风险控制到最低。

二是严格税收执法权限,按照征、管、查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臵岗位,进一步明确税收执法权限的行使范围,有利于税务人员“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防止越权执法或滥用执法权情况的发生。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2

一、当前税收执法廉政风险的若干体现

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 其执法过程中的廉政风险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大, 主要体现为:

1. 政策风险。

我国目前现行的一些税收法规不够规范, 弹性大, 变化多,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 可操作性差, 对一些税收执法事项的权限及时间没有明确规定, 如税款延期申报的决定权、税务稽查案件的办结期限等, 给税收执法带来的是硬性廉政风险。

2. 管理风险。

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 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未完全执行工作流程、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漏洞、税务检查文书规范不统一、税务登记不准确等等。这类风险日常不易察觉, 最容易被忽视, 而实际最终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甚至要负担法律责任。以简单的税务登记来说, 如果这个最初始的税收资料不准确, 必将在以后对纳税人的管理中对其税种税率和征收方式的确定等造成很大困扰。

3. 环境风险。

从税收执法环境来看, 执法对象的法律意识、知情意识、维权意识、检举意识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一些涉税违法手段不断翻新、违法形式变化多样、违法特点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另外, 税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以及环境的变化, 也可能产生税收执法风险, 如新的税收征管系统上线, 由于新旧系统设计不同和工作人员适应能力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 都可能在新旧系统的衔接过程产生执法风险。

4. 自身风险。

目前税收执法的廉政风险主要来自于自身风险。一方面由于税务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不精所造成的风险, 这主要表现为税收执法不到位而造成的失职、渎职和侵权, 如:税收征管不规范, 未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涉税审批事项;在案件检查处理上, 举证不严谨、法律适用欠准确, 对税收违法案件是否移送随意性较大;执法程序未得到严格执行等。也就是说, 税收执法人员即便“不吃不拿”, 也有可能产生职务犯罪。另一方面, 由于税务执法人员经不起各种诱惑、贪图享乐和交错损友所造成的廉政风险, 这是一种主观风险, 也是我们纪检廉政监察工作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税收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匮乏, 执法过程中利用审批权和执法权谋取私利、权钱交易、见利忘义、不给钱不办事、收了钱乱办事的现象是税务队伍中腐败现象易发的主要问题, 这些都是因为自身原因引发的风险。

二、税收执法廉政风险存在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税收事业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建设应用领域的拓展, 地税系统多元化的“两权”监督网络已具雏形, 税收工作程序逐步规范, 各项规章制度日趋完善, 各单位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多项廉政制度, 但在税收执法中廉政问题却屡禁屡犯,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税收立法的欠缺。

在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 我国当前税收立法工作并未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一是税收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规范, 导致税收执法弹性大, 变化多, 法律责任界定模糊, 可操作性差, 惩罚手段单一, 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难以界定, 在实际执行中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 容易造成税收执法的廉政风险。如:征管法规定, 对于偷税行为处以不缴或少缴税款的0.5倍以上至5倍以下的罚款, 出现相同性质的违法行为适用不同的处罚标准。二是立法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已开征的税种中, 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暂行条例、暂行办法等低层次的法规上, 且这些法规草案和规章处于经常增补、修改和变动之中, 显得刚性不足、柔性有余, 既缺乏税法的严肃性又不具执法的稳定性。三是不合时代的税收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废止。四是法律体系不完备, 容易让人在税收执法上“钻空子”。

2. 思想认识不到位。

表现在:一是少数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走过场, 思想基础不牢固。税务系统的工作主要是与金钱打交道, 在外界的诱惑下, 容易产生急于求富和攀比的心理,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强调“收好税, 带好队”, 但就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看, 我们的工作力度还不够, 成效也不明显。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 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差, 存在着思想教育走过场, 内容设置缺少针对性, 调查研究不够, 领导机关检查指导不力, 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欠缺, 全面掌握税务人员思想动态、工作表现不及时, 居安思危的意识及税务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尚待提高等现象。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意识淡薄, 法纪政纪观念不强。在日常的税收执法工作中, 税收执法风险一直伴随其中的任何环节, 但长期以来, 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如何执法收税, 却很少谈及执法风险, 这一方面反映出各级领导的税收执法风险意识淡薄,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制教育及监督工作的滞后。一些单位领导只注重业务培训, 对法规法纪教育培训往往是计划多落实少, 很多一线执法人员缺乏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系统培训, 对与税收相关的其它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特别是对如何有效防范职务犯罪的法纪意识淡薄, 而相关监督工作往往是安排部署多, 检查落实少, 疲于应付上级各种文件、汇报材料, 疏于管理, 措施乏力。

3. 制度落实不到位。

为进一步规范地税干部的执法行为, 近年来各级税务部门制定了不少管理办法, 如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税收执法 (管理) 责任追究制、工作目标责任制等, 并层层签订责任书,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这些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实用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致使对税收执法权监督乏力, 导致个别干部纪律观念不强, 执法行为不规范。

4. 过程监督不到位。

目前的执法监督工作还没有深入到税收执法权运行的每个环节和过程, 仍存在“盲区”, 制定的制度、办法真正付诸实施不够。一是外部监督流于形式。虽然税务机关每年都聘请特邀监察员进行行风、政风评议, 也采取明查暗访、向社会发放调查测评表等方式, 来实现外部监督。但这种监督往往只偏重于着装、文明用语、服务态度等方面, 与之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一年开两次座谈会, 容易流于形式, 而真正依靠他们对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进行深入监督, 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效能, 则做的很不够。二是内部监督不到位。内部监督仅仅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以及专门机关的监督, 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监督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还比较缺乏, 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制度, 监督的合力还未能真正形成。三是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够。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 日常考核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集中考核难以发现违法的细节问题。四是税收信息化廉政监督缺失。目前现有的税收管理信息化, 许多地方还未能将廉政监督介入税收征管的全过程。

5. 责任追究不到位。

近年来, 各级税务部门按照行政执法 (管理) 责任制的要求, 修订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 加强了责任追究。但责任追究的力度还不够大, 存在失之于宽, 对发现的问题不按责任追究办法处理, 有的对责任追究仅仅给予批评教育、扣发考核奖金等, 没有给予必要的政纪、党纪处理。对相关责任人的追究心慈手软, 使执法监督流于形式, 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

三、健全机制, 提高税务执法的抗风险能力

1. 完善税收立法。

加快税收立法的步伐, 大力推进税收基本法的出台, 彻底取消与税收法律不相适应的条例和规章, 使税收法律不断完善, 提高主体税收的层次, 完善税收法律空缺和税法与行政机关不衔接之处, 规范税收法规、规章及相关文件, 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冲突, 减少税务执法的政策性风险, 最大限度地保护税收执法人员。

2. 健全教育机制。

在当今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要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 就必须以人为本, 从源头上做好各种思想教育培训工作。 (1) 加强思想教育, 从源头上树立风险的防范意识。作为执法主体的税务机关及其税务干部, 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清税收执法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各级税务部门应结合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税收执法廉政风险的防范教育, 增强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做到警钟长鸣, 杜绝税务渎职行为的发生。一是改进廉政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加大廉政教育力度,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 引导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丰富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方式, 区别教育对象, 在经常上下功夫, 在重点上出成效,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基层一线税务人员的教育管理, 引导干部算清政治、经济、人身、家庭和健康等五笔账, 把政治清白、经济清廉、家庭和睦、人身自由、身体安康, 作为安身立本的底线和依托, 不受亲情友情的左右, 不为名利所累, 积极构筑防腐保廉的理性防线, 提高政治思想建设的质量, 努力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廉政文化环境建设。组织干部职工经常开展健康蓬勃、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 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一线执法人员的娱乐阵地, 营造大众化、“大宣教”的廉政文化氛围, 增强税务人员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将廉政风险尽可能地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积极倡导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广大税务干部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职守, 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 避免作为不当或者不作为行为的发生, 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而引起的风险, 养成严格执法、谨慎执法、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 开展素质教育, 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税收执法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税收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 关系到税务机关的形象, 也直接决定了执法行为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抵御税收执法廉政风险,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税收执法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队伍素质, 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首先要结合实际多学习多思考, 提高综合素质。知识是从业的资本、兴业的前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 学习才能获得新知, 学习才能增长本领。不学习就会落后, 落后就不能生存。对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 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同样是如此。”当前, 税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 履行职责的能力就越强。因此, 不仅要加强对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 还要与时俱进, 结合税收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调查研究中学习和提高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增强驾驭新时期税收工作的新本领。其次要完善法律培训制度, 提高执法能力。按照不同的工作岗位, 学以致用, 注重触类旁通, 学习法学理论, 基本法律知识, 提高税收执法能力。

3. 健全责任机制。

一是建立依法行政的岗位责任制度。根据依法行政的规划与计划, 落实依法治税, 做到每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 全面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 将税收执法责任制细化、分级次、分岗位, 做到人人有岗位、岗位有职责、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标准, 一个阶段、一个时期有税收执法结果。并依据考核的内容、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 对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 将执法质量作为奖、惩、培训、辞退和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重要依据。同时, 认真研究探索如何完善兼职纪检监察员责任制度, 充分调动兼职监察员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反映不良苗头及现象。二是实行基层科所长问责制。科所长是基层一线税收执法的第一道关口, 其对廉政工作的重要性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有必要实行基层科所长问责制, 对群众反映应纠未纠的违法违纪案件, 相关领导要引咎辞职或责令其辞职, 并依照有关规定从严追究其党纪政纪责任。三是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注重加强对廉政责任制落实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 建立一整套完善严格的考核、报告、评议、检查、督办巡视制度, 不断完善惩诫机制, 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责任追究这个重点环节, 对违反责任制规定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组织税收收入、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其他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做到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落实。加强责任追究, 使责任心和责任制相统一、履责和问责相结合, 确立良性的责任导向, 以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

4.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是我们廉政建设的目标。因此, 完善监督机制, 以规范管理, 减少廉政风险。通过完善政务公开, 简化办税程序, 创新服务手段, 畅通监督渠道等方式, 努力打造“阳光地税”, 使纳税人真正清楚自己的权益, 使税务干部牢记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引导纳税遵从, 促进和谐征纳关系的建设。一是要强化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把保障纳税人的知情、听证、复议和行政诉讼等一系列权利以及约束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权作为健全税务执法程序的重点, 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 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事中: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制度, 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理、报备本级权限内的税务案件。对涉嫌构成犯罪的税务案件要依法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审理的重点主要是审查案件的主体、法律依据、法律程序、法律文书、定案证据和法定时限。事后:强化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并统一归口管理。建立执法检查通报制度, 将执法检查情况在系统内公开通报, 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严格考核兑现。二是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1) 加强纵向监督。积极探讨研究新形势下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税收征管的执法能力, 明确责任,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探索建立健全既能对处在税收执法第一线, 拥有诸多税收执法权的重点单位和个人加强监督和管理, 又能及时发现和保护税务干部的有效廉政监督制度。 (2) 实行逆向监督。做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 监督者首先受监督。真正实行领导干部评议、述职制度, 并将评议情况反馈到本人。对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凡涉及到领导干部的要实事求是说明情况;确有问题, 限期纠正, 从而真正实现监督面前人人平等。 (3) 拓宽横向社会监督。通过聘请特邀监察员、发放特邀监察员联系卡、税企联系卡、稽查人员廉政督察反馈卡和纳税人监督卡、向纳税人述职述廉、邀请媒体监督、广泛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组织行风评议等活动, 使社会监督日常化。

5. 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3

摘 要 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12月印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进行了详细明确。对于如何运用该项税收优惠政策,本人在实际操作运用中作了几点总结。

关键词 研发 加计扣除

一、研究开发活动的界定与立项

研究开发活动并不是指企业所有的研究开发活动,是有特定范围的,是指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研究开发,如科学史研究、行业发展研究、单纯的科学理论探讨发生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则不属于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是指企业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在技术、工艺、产品(服务)方面的创新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本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的研发费用才符合加计扣除条件。而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或对公开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等活动(如直接采用公开的新工艺、材料、装置、产品、服务或知识等)发生的费用,如外购技术专利直接应用不属于研究开发活动,而购进技术专利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的二次开发则属于研究开发活动。

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在申请加计扣除时,需向税务机关报送研发项目计划书、研发费用预算、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研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委托合作研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等资料,因此自主研发项目立项需经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决议,否则,该项目研发费用不能进行加计扣除。

二、研发机构的设立

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地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根据这项规定,为了准确核算研发费用,用足用活加计扣除,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企业应尽量成立研发机构。如果不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一些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很难分清的项目,如果划分不清,则可能失去加计扣除的机会。特别是研发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时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以及研发人员如果同时从事生产经营的话,其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项目,就很难准确、合理地计算出研究开发费用的具体支出。如果划分不清的话,就将失去加计扣除的机会。如果成立专门的机构,专职的人员、专门的仪器设备,则可以很明显地分清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另外,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究开发活动的,应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额。即使成立专门机构,多个开发项目的费用归集就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多个开发项目分布于多个机构的话,举证、归集、核算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环节也将增多,如果稍有失误,就可能使整个项目核算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加计扣除优惠的享受。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

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再按其当年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摊销年限不得低于10年。

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较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研发费用范围窄。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包括: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的研发费用除上述费用外,还包括研发人员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设计费、装备调试费、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及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等。研发费用支出形成无形资产的,可直接计入当年的研发支出,但该无形资产只能在不低于10年的摊销期内,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税前摊销。

根据国税发[2008]116号文相关规定,实务中间接发生的下列研发费用不能加计扣除:1.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2.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如公司用小汽车接送研究人员发生的燃料费。3.提供研发人员后勤服务的人员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4.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和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不能有其他用途,如可同时作研发之外的用途,则不能加计扣除。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允许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费用和支出项目,如礼品、礼金、赞助费等,均不允许计入研究开发费用。

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凡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由委托方按照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且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研发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四、研发费用的归集与核算

一是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研发费用管理制度,企业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相关科目下,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按研发项目设立项目台账,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

二是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活动时,按照不同开发项目分别设置明细科目和项目台账,归集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额。具体核算过程为:将研发支出设置为一级科目,在研发支出科目下设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软件摊销费、模具及工装制造费、试验费、研发成果评审论证费二级明细科目,并设研发项目辅助核算项,按研发项目归集核算发生的各类研发费用。年终时,将不能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直接转入管理费用;可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若研发项目当年已完成结束就将该项目累计发生的研发费用转入无形资产,否则将研发费用结转至下一年度。

三是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其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在实务操作中,该研发项目的研发费用由集团公司分类归集,待研发项目完成时可按受益集团成员投资比例分摊研发费用。

四是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按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附表的规定项目,按研发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

五、收集整理资料并及时备案

国税发[2008]116号文规定,企业应于年度汇算清缴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本办法规定的相应资料。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得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申报的结果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认为只要是发生的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税务机关都应当允许加计扣除,形式上的资料并不重要的观点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涉税风险,要想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就必须保留和整理相关资料。上报税务机关的资料主要包括: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3.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4.企业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关于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立项的决议文件。5.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6.研究开发项目的效用情况说明、研究成果报告等。

六、加计扣除的时点

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年度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允许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时,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审核后,再依照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的规定计算加计扣除额。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国家税务局税收宣传手册.2009.4.

[2]朱克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法解读.纳税服务网.2009.10.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4

税收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依法治税的重任。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纳税人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司法机关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部门在税收执法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如何积极应对、有效防范,及时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是各级税务机关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基层税务机关执法现状,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谈几点思考。

一、税收执法风险概念及特征

(一)税收执法风险概念

所谓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具有税收执法资格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等所赋予的权力或者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有未按照或者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以致侵犯、损害了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给国家或者纳税人造成一定的物质的或者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所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潜在危险。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承担着为国聚财,堵漏增收的重任。正是由于税务机关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关键部门,已越来越成为国家纪检监察部门关注的对象。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公民和法人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税收执法人员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执法观念,克服随意执法的老毛病,就随时存在着执法风险,小到经济损失,大到触犯刑律。

(二)税收执法风险特征

1.税收执法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税务机关的执法过程及其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中,税收执法风险是始终存在的,这种风险是税务执法主体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措施适当地减少和降低其危害程度,但无法彻底避免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是现实具体的。税收执法风险既会对行政主体相对人产生不利后果,如使国家税收收入受损失、导致行政赔偿和损害纳税人财产等,又容易对执法主体造成恶劣影响,如造成税务机关的公信力下降、税务机关形象遭受损害等。这种不利影响是现实的、具体的。

3.税收执法风险主体是特定的。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是执法风险的特定主体。税务机关执法人员以税务机关的名义在执法过程中违规执法,我们认为即是执法风险的主体。纳税人即行政相对人在在税收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不属于执法风险主体。

4.税收执法风险是可控的。税收执法风险并不是完全无法防范和控制,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如税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落实各项税收政策,就能极大地减少风险事故的出现,实现对风险的最佳防范。

二、基层税务机关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一)税收政策制度因素导致的风险

1.税制设计和税收政策本身的缺陷和漏洞,给税收执法带来一定风险,现行税法体系中至今无税收基本法。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基本的界定,甚至一些税收专用词汇的含义都因缺乏法定规范而无法统一,而且大量的是法规和规章,法院在行政案件判决时对规章是参照使用,这给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2.政策变化快、用语不够准确严谨和缺位的现象。由于形势的发展变化,税务部门出台了大量解释、补充的规范性文件,有的没有使用“法言法语”;刻意用法文件的专用结构单位即章、节、条、款、项、目的设臵与排列去设计和制作规范性文件,不够简洁明了;有的文件往往涉及既往问题,与“法不溯及既往”的现代法治原则相悖。不仅税务干部难以全面掌握,纳税人更是无所适从,在理解上容易产生争议。

3.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上,为了更好地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往往都会结合本地实际逐层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甚至将本应由纳税人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转嫁给税务机关和税收执法人员,无形中加大了税务人员的责任,也为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

(二)内部因素引起的执法风险

1.风险意识、法治意识薄弱,政策业务水平不高,执法能力不足导致执法风险。部分税务人员平时深入学习和钻研业务不够,既不精通法律法规,又不熟悉税收、会计知识;既不掌握政策,也不了解企业,在执法中经常出现程序不到位、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

2.政治思想素质不高,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导致执法风险。有些税务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凭习惯经验随意执法,凭意气盲目执法,论关系、讲人情胡乱执法。3.主观故意,心存侥幸心理导致执法风险。许多税务人员明知程序不到位、操作不合法,仍我行我素,不加纠正。以为以前都没事,别人都没事,自己也不会有事。4.方法简单导致执法风险。部分税务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老是以执法者自居,对纳税人颐指气使,引起纳税人不满,引发不必要的纷争,增加执法风险。

(三)外部环境导致风险

1.形势发展增加执法风险。生产经营方式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偷逃税形式多样,手段翻新,日趋隐蔽化,这些都增加了税务部门税源监控、税务检查的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2.部门配合不力增加执法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虽规定工商、银行、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有配合税务执法的义务,却未明确相关法律责任,或责任难以划分。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难度,执法效果难尽人意。

3.税收环境欠佳增加执法风险。有些地方经济落后、纳税意识差,没有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执法力度难以到位。

三、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律制度建设,提高有法可依的严密性 1.加强税收立法工作。要针对发现的税制缺陷、落实中存在的文艺和税收工作的新发展、新需求,即使加强税收立法工作,建立具有强力指导性的税收法律框架,使税务人员在执法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

2.严格执行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制度。重要文件应广泛深入征求基层税务人员意见,以增强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3.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要全面梳理税收规范性文件和各级税务机关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定,废止不合理,不科学的税收政策和不可行、做不到的管理规定,避免税务人员无所适从,从制度层面尽可能的消除税收执法风险隐患。

(二)加强税务干部培训学习,着力提升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1.增强法制意识,在深化依法治税中规避风险。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和基础,它既要求纳税人依法纳税,更强调征税人依法征税、依规管理、依章办事,体现出征纳双方权利义务对等。若有违背,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只有坚持依法治税,才可规避税收执法风险。

2.不断提升责任心,在严谨工作中化解风险。强化责任意识,贯彻上级文件不出偏差,落实上级指示不打折扣,履行工作职责不走过场,确保政令畅通;恪守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负责、细致严谨,避免因随意性执法产生的风险。

3.加强业务培训学习,在规范操作中防范风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税收政策频繁调整,税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学习意识,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要正确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政策要领,提高执法水平,以规范操作防范执法风险。

4.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优化纳税服务中降低风险。税收工作既是执法,也是服务。“聚财为国”是为国家服务,“执法为民”是为纳税人服务。优质的纳税服务可降低征纳矛盾发生率,从而规避执法风险。

(三)进一步优化好税收执法的外部环境,为防范基层税务执法风险创造良好环境

1.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通过多走访纳税人,在宣传好税收政策的同时,多沟通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并及时帮扶解决,进一步完善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的税收救济制度,从而在理解与和谐的氛围中,化解执法风险。

2.要加强与当地党政的沟通联系,及时汇报税务部门的工作,宣传好税收政策法规,努力在依法治税方面,与工商、银行、公安、法院部门协调方面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提高执法效力,要加强协税护税建设,大力获取第三方信息,增强执法合力。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5

为有效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构建平安国税、和谐国税、阳光国税、效能国税。执法风险防范与化解,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税法宣教,增进法制意识

税收宣传教育是推动税收事业进步和避免执法风险发生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法律意识,使得法制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步协调。这样,可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减少行政执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对全体税务干部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对所有纳税人广泛进行税法宣传和辅导,特别是对纳税人权利的宣传。从而达到增进全社会法制意识的目的。宣传的重点对象应该定位为各级党政领导、纳税大户和与税收执法协税护税有关的单位。基层国税部门平时要多向当地党政领导请示汇报,主动送“法”上门,以求得各级党政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二)讲究执法策略

在工作中,应坚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自觉接受地方人大、政协的监督。凡重大业务活动和重要案件查处,坚持事先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当地方党委、政府的行政命令与部门职能相冲突时,应做好解释、沟通、宣传、协调工作,必要时向上级或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另外加强与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以取得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比如,与司法部门搞好协调配合,形成执法合力;与执法监督部门加强信息互通,形成执法后盾;与上级部门及同行加强信息联系,形成执法网络,共同维护税收秩序,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进一步协助税务机关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

(三)不断探索征管方式改革的新途径

浅谈税收执法风险和对策 篇6

当前,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强,依法治税进程也在深入推进。税收工作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受重视关注程度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也日渐提高,对税收工作监督力度势必加大。作为执法部门之一的地税机关,税收执法活动对税收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税收管理中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减少执法随意性。面对税收管理中的税收执法风险,如何认识、规避、化解执法风险,趋利避害,提高执法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工作中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风险就是指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地税机关和工作人员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税收规范性文件要求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或税收相对人的利益,给国家或税收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它是地税机关和工作人员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在实际地税工作中,由于政策不明、流程不便、业务不熟、人情难却等原因,导致税收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税务干部也就很容易暴露在执法风险中。绝大多数风险都存在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日常管理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

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管理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比如在执行征管工作流程中未严格按规程操作、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纳税评估失真、发票审核不严、“双定户”定税程序不规范、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的纳税漏洞等行为都是其具体体现。这类风险它几乎涉及到税务机关日常税源管理的各个岗位,税源管理中每一项基础管理事项,从日常表现上不易察觉,最容易忽视,而实际最终造成的后果将可能成为其他税收执法风险的诱因,导致更严重的风险的产生。

(二)税收稽查(检查)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

税收稽查(检查)行为的风险主要是指执法人员在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调查取证。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的证据来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违规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如《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做出的决定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

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明晰,定性不准确。在对纳税人做出补税或处罚决定时,未能听取纳税人的陈述,不按程序举行听证或未完整地告知诉讼权等。这些不规范行为往往由此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税务机关将可能承担执法决定被撤销或变更,其直接责任人员被追究责任。

(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的执法风险

1、执法理念不强。税务人员法律意识观念淡薄,主观意识随意性,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靠关系和面子执法,以权、情、言、罚代法,最终导致执法风险发生。

2、执法行为不当。一是抵制或拖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明知故犯。二是疏忽或过失,执法风险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执法方式随意、简单,不按规定程序规范操作。

3、执法水平不精。一是部分人员平时不放松对业务知识更新,对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相关涉税法律条文不熟悉,甚至一知半解,致使执法不明、权限不清、错误引用等业务素质偏低现象;二是少数人员由于职责观念不强,不严格执法,呈现缓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情形,表现在精神低迷、工作马虎、执法随意、疏于管理、处理失度、违法不惩等现象,从而导致工作上的漏洞和过错;三是自身道德素养低下,执法方式粗俗、野蛮。极少数人员服务意识缺乏,方式简单、手段粗暴,易激化征纳矛盾;四是廉洁自律意识薄弱,个别人员平时忽视加强对自身执法效能要求,忽略对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改造,经不起诱惑和拉拢而下水,腐化堕落、害已损公。

二、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有多种,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但就从事税收工作经历来看,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税收执法环境不佳

1、外部因素。一是受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加剧,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执法的公平。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又存在着种种联系,特别是在税源、经费、建设上对地方政府依赖性较强,地方政府在法律边缘的“保护”、“发展”政策不可避免地给税收执法增添了法律风险,有些考核指标不够科学,片面追求“绩效”,不能准确反映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导致基层人员为应对考核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地弄虚作假,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二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纳税人偷税逃税形势多样,日趋隐蔽化,无形中增加了地税部门检查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三是全社会对地税工作的熟悉度和关注度增强考验着执法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内部因素。一是税务执法人员执法质量不高和防范执法风险意识不强是困扰依法治税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部分人员缺乏对职务犯罪风险的足够重视,总认为我们是执法机关,本身就是打击偷、逃、骗税犯罪的,而忽略了自身的法律制约性和受其他执法机关监督的意识,对税法及相关法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税收征管工作的失误会导致自身犯罪的概念模糊,除税收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知识淡于学习或掌握肤浅,一旦上升到司法程序往往茫然失措。有些干部不熟悉税收会计,不掌握税收政策,不了解企业情况,不具备适应实际的工作能力,“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影响了税收执法公平、公正、效率。二是受内部制定的规定、办法的制约。为落实好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大多会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一些具体的办法和规定。可一旦出现问题,就给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或证据。三是受税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制约。每年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互通性不强,文件多、规定多,税收政策趋于复杂化,因对其理解有偏差,在执行中出现有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执法质量不高。四是受内部权力监督机制的制约。目前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一定范围的死角,给个别人提供了违规执法的空间。

(二)税收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缺陷

地税干部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机率。主要体现在有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复杂、模糊,有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明显违背上位法规定的条款,法律地位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缺陷,形成缺陷或漏洞空间较大,执法程序没有明确,执法过程中,执法风险隐患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税干部的执法一方面无所适从,难以正确执行到位;另一方面则错误执法,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税收征管机制不健全,征管流程存在不细的地方。

流程的制定是在制度制定的基础上的明确与细化,一个不严密的流程,往往会出现环节上脱节,部门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执法环节中某些权办不被行使,或因部门间推诿导致权力的消失,最终导致执法缺位或执法弱化从而产生执法风险。

(四)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执法检查,包括后续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都是属于事后的监督和形势环节,面对与地税干部的事前执法监督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而要控制税收执法风险,必须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必须做好事前的执法监督。

三、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虽然不能绝对消除,但是可以防范和控制,针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从构建法治地税和谐,地税保护税收执法人员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强执法证据收集,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具体来讲,需要从观念、制度、执法行为、执法队伍、机构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防控,主要对策在于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谨慎执法。作为执法主体的地税机关及其税务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清执法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努力提高风险预防意识。地税干部要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避免作为不当或者不作为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警钟长鸣,杜绝地税干部读职行为的发生,使全体干部严格执法,谨慎执法。

(二)规范税收立法。完善执法规章制度。一是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要切实可行。一些按高标准,严要求制定的规章制度脱离实际,目前根本不能达到,这无形中增加了地税机关,地税人员的渎职的风险,要以听证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能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二是要强化规范性文件的事前监督,认真执行文中会签制度。

(三)以人为本,提高素质。要着力开展地税干部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地税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队伍素质,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税收执法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系到地税机关的形象。

(四)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一要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大对执法各环节的监督力度,抓大头、抓防范,严防失控,对各环的问题,坚持一查到底,按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二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通报制度,将税收执法检查在系统内公开通报,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语句,严格考核兑现。

(五)加强协作,预防风险。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一是要加强与工商、银行、国税、国土资源、城建、计划、交通、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将地税部门执法中与这些部门的协作情况进行通报,二是加强与司法工作的联系,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机制。将行政处罚,移送案件,立

案侦查、提请逮捕、审查批捕,立案监督情况相互通报,对地税部门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7

全面营改增后,许多没有设立劳务公司的建筑企业为了实现人工费用的增值税抵扣问题,往往通过挂靠劳务公司开具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来抵扣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笔者通过实践调研发现,这种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存在不少税收风险,具体的规避策略论述如下。

(一)建筑公司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收法律风险: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刑事犯罪行为。

1、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现有操作流程介绍

笔者实践调研发现,建筑公司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现有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建筑公司与挂靠的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第二步:建筑公司将劳务费用通过对公账户转入劳务公司账户,劳务公司扣除税点费用后,将剩下的劳务款从公司账户提出给建筑公司的老板本人银行卡;第三步:劳务公司向建筑公司开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第四步:建筑公司对项目部的民工在银行开立工资卡,建筑公司老板每月通过自己的本人银行卡将民工工资汇入民工工资卡;第五步:劳务公司虚列民工工资单做成本。

2、建筑公司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收法律风险分析

(1)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的条件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必须满足“四流或三流”合一的条件。即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和物流(劳务流)。这四流中的合同流和物流(劳务流)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假合同流或假物流。也就是说,一项销售行为或劳务行为同时满足,销售方(劳务提供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方、款项的收款方是同一民事主体,或者说是,满足“劳务流(物流)、资金流和票流”等“三流一致”或满足“合同流、劳务流(物流)、资金流和票流”等“四流一致”(因为物流或劳务流中隐含了合同流)的采购行为(劳务行为)的条件,则增值税进项税额就可以在增值税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

(2)建筑公司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的法律分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法发[1996]30号)的规定,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为他人、为自己、让他人为自己、介绍他人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是虚开发票行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9号)的规定,对外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符合以下情形的,不属于对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1、纳税人向受票方纳税人销售了货物,或者提供了增值税应税劳务、应税服务;

2、纳税人向受票方纳税人收取了所销售货物、所提供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款项,或者取得了索取销售款项的凭据;

3、纳税人按规定向受票方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内容,与所销售货物、所提供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相符,且该增值税专用发票是纳税人合法取得、并以自己名义开具的。

基于以上税收政策的规定,挂靠的劳务公司给建筑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流)、收到了建筑公司通过对公账户支付劳务款(资金流)、挂靠的劳务公司与建筑公司签订劳务分包合同(合同流)和挂靠的劳务公司与建筑公司结算劳务款(劳务流),虽然符合“四流合一”,但是劳务公司没有参与民工管理,与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其列的民工工资表中的民工不是项目部实际进行施工的民工本人,而是虚列的民工人数和民工名单。因此,挂靠的劳务公司向建筑企业开具的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实质上与挂靠的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务服务不符。也就是说,挂靠的劳务公司没有提供劳务服务而代项目部的包工头或班组负责人开具劳务费用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给建筑企业进行抵扣。这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二)建筑公司挂靠劳务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收法律风险规避策略

1、建筑公司必须与挂靠的劳务公司签定劳务分包合同,合同中必须明确载明以下两点事项:

一是明确注明建筑企业代发劳务公司农民工工资;

二是在劳务分包合同中的发票开具条款约定:注明劳务公司给建筑公司开劳务发票时必须在发票备注栏中写明两点:(1)建筑公司代发劳务公司农民工工资××元。(2)项目所在地的县市(区)和项目的名称。2.建筑公司要以挂靠劳务公司的名义和每位民工签劳务合同,一试三份,一份给建筑企业存档备查,一份给挂靠劳务公司存档备查,一份给民工本人留存。

3.挂靠的劳务公司与每一位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时,为了解决社会保险费用的负担,必须在劳动合同注明以下两个条款:

(1)在劳动合同中的工资条款中,注明工资必须是含社会保险的工资。

(2)在劳动合同中必须有社会保险事宜条款,该条款注明以下内容:

①××民工自愿放弃在企业所在地的社保局缴纳社会保险,要求回其户口所在地社保所缴纳社会保险。

②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依法履行承担××民工社会保险费用的义务,每月将社会保险费用和工资按时足额打入民工本人的工资卡。

③××民工如果回其户口所在地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用,则将有关社会保险缴纳凭证交回公司保管备查,如果民工没有回其户口所在地社保所缴纳社会保险,则今后有关社会保险争议事项与本公司无关,一切责任由民工本人负责。

4.建筑企业加强民工工资管理,具体的管理技巧如下:

(1)施工企业必须在工程项目部配备一名劳资专管员,加强民工的进场、出场管理,编制民工考勤记录表,记录表一式两份,一份给施工企业存档,一份给劳务公司存档。

(2)建筑企业财务部必须给每一位民工在当地银行开办银行工资卡并将工资卡发放到民工手中。

(3)劳资专管员必须收集每一位民工的身份证复印件,并要求民工本人务必在其身份证复印件上签字确认。

(4)施工企业财务部每个月要编制民工工资支付清单或工作表,要求民工在工资清单上签字并按手印,一式两份,一份给施工企业留底备查,一份给劳务公司做成本核算。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篇8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12年02月08日 放大 字体 缩小

在税务管理工作中,非正常户管理一直是税收征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未经认定的非正常户存在,不按期申报纳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管质量。不按期验销发票,不办理注销手续,逃避纳税义务,而且携带空白发票,为虚开发票、偷破坏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因此,加强非正常户管理非常重要,同时,在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税收执法风险,下面对非一些看法。

一、非正常户在税收法律法规中的界定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7号)第四十条规定:“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派员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 第四十一条规定:“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布其税务登记证失效,其应纳税款的依法追征。” 为进一步严格非正常户认定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完善税务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公告》(公告2011理又做了补充规定。其中规定:“严格非正常户认定管理。对经税务机关派员实地核查,查无下落的纳税人,如有欠税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纳税人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或虽有可以强行措施仍无法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方可认定为非正常户”。“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

从上述条款看出,在非正常户管理中,从非正常户认定前的催报催缴、责令限期改正、实地核查、强制执行措施到位、程序不合法,忽视了其中的执法风险。

二、非正常户管理中的税收执法风险

(一)非正常户认定前置条件中存在的执法风险

1、责令限期改正环节 登记失效、应纳税款的依法追征、注销税务登记证件等后续管理,都是必经环节,都有法定程序,都缺一不可。但在

对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即主管税务机关应向纳税人送达《税务事项税务机关履行申报和缴纳义务。但在实际管理中存在以下执法环节不到位、程序不合法的问题:

一是未送达《税务事项通知书》,或仅电话催报催缴,月末已将逾期未申报户直接转入下一实地检查环节;二是责书》送达方式不妥、期限有误。《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规定税务文书送达一般为直接送达,直接送达有困难的,这三种送

达方式前提是可以基本确定受送达人能够签收或接收到,而留置送达是受送达人拒绝签收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受送达人众多或其他送达方式无法送达时采用公告送达。一般情况下纳税人被认定为非正常户前往往查无下落,因此通知书》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留置送达都无法实现送达,但主管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公告送达税务文视为送达,而责令限期改正期限最长期限应不超过15日。据此,对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纳税人,从公告送达到是45日后,纳税人逾期不改正的,主管税务机关才可派员进行实地核查,转入下一环节。但在实际管理中文书送达没书无法送达时只在《送达回证》上随意填写“电话联系不上”“查无下落”等等字样,完全不符合法定程序,因此送达的

2、实地检查和强制执行措施环节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规定,逾期未申报纳税的纳税人,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税务机关派员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第021号公告中对非正常户管理又纳税人,如有欠税且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的,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财物或虽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但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仍无法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方可认定为非正常户”。因此,实非正常户的必经程序,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认定资料看,大都仅有未经送达的《税务检查通知书》外,没有任何检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对无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也没有相关证据资料证明,就转入制定非正常地检查和强制执行措施环节中存在环节不到位,程序不合法,相关资料不完备、不规范。

(二)非正常户认定后续管理中存在的执法风险

《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和总局2011年第021号公告中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应在非正常户认定的次月,在办税场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税务机关可以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刊、网络等媒体上公告非正常户”,“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失效,其

但在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按规定开展非正常户公告;二是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未常户恢复经营时,税务登记已被税务机关注销,引起征纳双方法律纠纷。

(三)非正常户管理的税收执法风险成因分析 提高申报率,提升征管质量等因素考虑,税务机关不按规定期限、条件,随意注销非正常户,结果导致应征税款没有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激烈,企业破产、兼并、分立活动大量增加,个体经营由于其经营的灵活性态管理变动较大,主管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后续实地核查与登记信息比对,对其生产经营了解掌握等管理措施难以完 二是税法宣传、纳税辅导等全方位纳税服务还做得不够,未能及时全面地告知纳税人相关

注意事项,纳税人对税缺乏了解,部分纳税人不能按时办理涉税事项,成为被动性非正常户。

三是税收管理员对非正常户管理的税收政策理解偏差,出现税收管理不到位,程序执行不到位等执法风险。四是部分税务人员主观上存在重收入,轻管理的思想,认为非正常户税源少,投入税收成本大,而且非正常户被本部门申报率和征管质量,因此简化执法程序,随意认定或注销非正常户,缺乏风险防控意识。

三、非正常户管理的税收执法风险防范

(一)责令限期改正环节。对未按照规定期限申报纳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应在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广播、电视、网知书》,责令其限期到主管税务机关履行申报和缴纳义务。

(二)实地检查环节。《税务事项通知书》公告三十日后视为送达,责令限期改正十五日后,被责令限期改正的纳税机关应当在责令改正期限届满之日起派税收管理员对其履行申报和缴纳义务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出

(三)强制执行措施环节。如有欠税且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的,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对其无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应出具相关证据资料证明。人无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或虽有可以强制执行的财物但经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仍无法使其履行纳税义务的,方可认定为

(四)非正常户公告环节。税务机关应在非正常户认定的次月,在办税场所或者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网络等为企业或单位的,公告企业或单位的名称、纳税人识别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个体工商户的,公告业户名称、业主姓名、纳税人识别号、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经营地点。对未按经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仍不改正,并且国税部门已认定其为非正常户的,主管税务机关可直接认定其为非正常户。

(五)宣布税务登记失效环节。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主管税务机关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并媒体上进行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公告。公告具体内容:纳税人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码、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姓名、登地址、所在区县、未缴销发票名称及字轨号码、非正常户认定日期、税务登记证件发放日期。对税务登记证件失效的其相关征管资料,以备重新跟踪管理。

(六)非正常户解除环节。税务机关发现非正常户纳税人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应及时处理,并督促其到税务机关分别作如下处理:

1、税务登记证件未被宣布失效的,纳税人应当携税务登记证件,书面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并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转入正常户管理。

2、税务登记证件被宣布失效的,纳税人除按前项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外,必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缴回已被宣布失效的税务登记证件并由登记机关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经认定为非正常户的纳税税务机关追查到案,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责令其缴销发票、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七)非正常户注销环节。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税务机关可以

强化税收执法监督的实践和思考 篇9

“十一五”期间,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意见》,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抓手、以强化执法监督为重点、以规范税收执法为目标,积极探索通过执法监督来创新税收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了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开展执法监督的实践与成效

(一)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以法规部门为主牵头成立办公室。建立税收执法监督检查与区局目标管理考核相结合、与岗位职责考核相结合工作机制。

(二)完善制度建设。以落实执法责任制为出发点和根本点,制定和完善了《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计划》、《内部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规程(试行)》、《税收执法责任制管理实施办法》等等,将执法监督检查的“触角”延伸到税收征收权、税收管理权、税务稽查权、税务处罚权、出口退税权等税务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保障了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有章可循。

(三)规范开展内部执法检查。严格按照税收执法检查的程序开展执法检查工作。⑴制定检查计划;⑵向被查单位下发税收执法检查的通知,明确执法检查的具体要求;⑶全面记录执法检查工作日志和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底稿;(4)征求被查单位意见;(5)形成税收执法检查报告及拟处理意见报局领导审核;(6)制作《执法整改通知书》以及提出执法检查建议;(7)被查单位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区局;(8)根据需要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定期开展日常执法监督。一是定期开展内部税收执法检查。区局由法规部门、监察室共同牵头,成立执法检查小组,做到税收执法检查与执法监察相结合,统筹规划,归口管理,使两项检查互为贯通,共同开展,从每季一次拓展为每月一次。二是规范运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计算机日常考核。对过错行为实行经济惩戒。三是开展日常人工考核。从2008年7月份起各部门对计算机无法考核监控的所有税收执法行为实施考核,对自查出来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所有执法人员、全部执法行为纳入执法监督考核。

(五)积极接受外部监督。推行发放意见征询表、评议座谈会、执法情况反馈卡、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电子信箱)、上门走访等方式,听取社会各界对国税执法的意见建议,从而使税收执法评议更客观、公正、全面。对税收管理员、出口退税人员等,在网上开展执法评议;在办税服务厅开展服务质量评议;对税务稽查员实行稽查回访 和监督卡制度;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及行政处罚情况报区法制部门备案。实行廉政监察与执法监督两员合一,从社会各界聘任了16位特邀监察员和执法监督员,每年开展2次座谈会对税收执法情况监督评议,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通过检查各类户管资料200余户次,稽查、评估案卷95件,执法行为得到不断规范,税收执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并对执法质量的提升和执法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纠正了执法过错,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通过检查,纠正过错78项次,涉及出口退税、税源管理、发票管理、政策管理、税务稽查等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效地堵塞了征管漏洞。

二是落实了责任追究,强化了执法风险意识。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认定责任,落实到人,追究到人。使执法人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作出每一项执法行为,都要考虑是否有法律依据,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有无执法风险,程序、文书收集、使用等有无遗漏,有效地防范执法风险。

三是规范了执法行为,提升了税收执法质量。通过检查,发现了征管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提出了规范执法行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执法质量的提升。根据执法考核系统反映,2008年执法正确率为99.99%,2010年连续11个月执法正确率达到100%。全局的税务登记率达到99.61%,申报率达到99.68%,入库率达到99.93%,滞纳金加收率100%,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采集率达100%,全年未发生欠税,查账征收面达97.7%。

四、促进了干部素质的提高,优化了纳税服务。通过检查,增强了税务干部的危机感,迫使干部不断加强学习,熟悉业务,提高素质;融洽了税企关系,优化税收执法环境。

二、执法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局对执法监督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方面已经形成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在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或有待提高之处,影响、制约着执法监督工作进一步开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制度执行不到位。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考核监督制度,但往往在执行中,许多部门、科室都没有认真将这些考核监督制度落实到位,做表面文章,对检查监督存有抵触情绪,该检查的不检查,该追究的不追究,有的对出现的问题采取遮掩、袒护的态度。从近年来各部门内部开展日常人工考核情况看,没有一个部门对本部门干部由于执法过错行为自行进行过追究。

(二)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从目前区级局机构来看,在部门职责定位中,税收执法监控的职责定位在法规部门,而在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定位上没有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监控的界定,虽然在工作中,税源管理、计统以及稽查局对税收执法进行了管理,但这些部门却将自己定位被监督控制的地位,自己对职责范围内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内控积极性不高,发现的问题要么极力遮掩,要么及时纠正,未及时上报,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三)外部评议内容需进一步统一规范。目前虽然开展形式多样外部评议,但在外部执法评议、意见征询中内容比较简单、笼统,没有统一评议内容、标准。

(四)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到位。实行简并征管流程后,大部分涉税事项实行办税大厅即办,部分涉税事项由税管员审结,极少部分涉税事项由税管员审核后由综合征管岗或科长审结,对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等是否充分、准确等无审核过程,由此造成了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不到位。

(五)税收执法监督力度欠缺。在现行的执法责任追究中主要有两类形式,即行政处理和经济惩戒,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责任追究仅限于扣发奖金,对执法过错人员和其他执法人员的震动并不大。另外,目前由于基层人员紧缺,办税大厅部分岗位从劳务公司聘请临时人员,税务部门与劳务公司结算费用,因此,对这些临时人员执法过错行为实行扣发奖金、岗位津贴难于执行。

(六)税收执法尚需进一步规范。一是税收执法不规范现象依然存在。执法随意性、简单化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个别相同违法行为的税务案件,在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别。户管资料保管不全,资料缺乏。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意识不强。部分税务干部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认为税收执法已经比较规范,然而从几年来的执法检查以及外部监督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低,依法监督意识差。税收执法工作专业性强,标准高,要求严,但部分税务人员执法思想落后,执法随意性大,工作落实不到位,依法监督意识差。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怕问题过大影响单位声誉,有的想方设法“捂盖子”;部分干部认为执法监督是对自已权力的削弱,是对执法人员的挑刺,因而对执法监督产生不理解、不配合;从执法监督人员方面看,工作不能不做,更不能认真去做,存在畏难情绪,怕打击报复,怕影响关系,怕失去人缘,使税收执法权监督难取实效。

(二)个别干部执法只求简单、不求精细。依法治税的理念尚未真正树立,业务水平难以完全适应规范执法的要求,粗放管理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根深蒂固,对税 收执法中的一些具体征管执法程序和制度模糊不清;工作方式只求简单粗放,不求精细周到,难以体现税收管理的逻辑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致于税收执法存在很大程度的管理松散问题。

(三)少数单位对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真研究本部门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没有以创新和发展的精神去开展工作,工作措施不得力、不科学,导致执法责任制推行工作停滞不前,没有起到规范税收执法的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的思考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领导班子要提高对税收执法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税收执法监督与组织税收收入、推进依法治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税收执法监督工作渗透到整个税收征管活动中。单位领导要常过问、多指导、勤参与,法规部门要多请示多汇报,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其次,各部门要强调依法行政,增强税收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帮助税收执法人员正确理解执法监督是一种系统内自我保护,增强自觉接受监督意识,自觉支持和主动配合法规部门开展税收执法监督工作。三是要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制,形成“职责分明、岗责一致、齐抓共管”的氛围。

(二)全面加强对重点执法行为的日常监督。执法监督应体现刚性、力度。要以信息化软件为依托,建立执法监督内容的选项、立项平台。根据执法风险点设置执法监督项目。每年根据税收工作重点,有针对性提出执法监督的主要对象,根据需要,定期织开展执法检查,要坚持“少而精”、突出重点的原则,做到查一项,规范一项,使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三)明确执法监督职能。改变现行执法监督自上而下、形式单一的现状,在“区局、科室”设置 “执法监督岗”;区局法规部门执法监督岗应定期分析各部门执法现状,及时发现税收执法中的问题,指导各部门开展执法监督,组织对重大项目开展执法检查;各部门执法监督岗重点做好日常执法监督,提高监督时效性,赋予其一定的税收监督权,有权对本部门执法行为进行检查,及时督促整改。

(四)增强执法监督效果。一是机内检查与机外检查相结合。根据检查内容,对综合征管软件数据进行分类提取,根据分析结果准确地选准目标,然后到实地进行核查,与机内数据进行分析核对,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指定检查与自定检查相结合。一方面,区局根据各部门存在问题的不同,定期指定具体项目,指定各部门开展自查,限时整改反馈。另一方面,各部门根据实际自选项目开展自查。通过上下互动,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快乐的星期天下一篇:敬老爱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