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推荐8篇)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篇1

(一)政府为什么要对自来水进行价格管制

如果资源从生产到使用的过程中其社会平均成本分担比例明确,市场本身能

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而无需政府干预,否则就需要政府介入。

自来水作为公共品,其价格调控是政府的重要工作,政府必须对其实施管制,政府对自来水行业的管制主要体现在对其价格的管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水资源的短缺。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因水资源短缺带来的水源性缺水和污染恶化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需求将随之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随着水资源的短缺以及水污染的加剧,自来水的消费将直接影响水资源的保护,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管制政策。

第二,自来水行业的垄断性。

首先,在竞争性行业中,消费者可以通过讨价还价购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而在自来水领域中,消费者通常不具备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只是现行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市场竞争中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垄断的产生。

其次,由于自来水行业的垄断性特点,政府通常只允许一家企业经营该地的自来水,如果授予该企业定价权,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企业必然垄断售水价格,从而降低资源分配效率。

最后,水是人们生活消费的基本必需品,需求弹性低。在缺乏充分市场竞争以及对市场竞争的评判有失公正的情况下,如果不对垄断行为进行管制,自来水生产企业就会大幅提高垄断价格,价格的持续上涨不仅不会导致用水量的减少,反而进一步提高了供水企业的利润与福利水平,造成一方利益增加另一方利益受损的局面,不合理地减少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成本大大提升,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同时自来水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产品,其他价格提升会对下游产品市场带来连锁涨价冲击,进而推高整体通胀水平。因此,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政府必须对自来水企业所制定的价格实施管制。

第三,公共安全是居民的共同需求。

一旦饮用水出现安全事故,必然影响一大批居民,也就是说,“公共安全”与作为普通物品的饮用水捆绑在一起,才构成了自来水的全部。换言之,如果是生产或销售普通的饮用水,政府是不会介入的,例如矿泉水的生产。

一家自来水供应公司通常会供应很多客户,才能生存下去。如果某家公司的自来水有危害健康的物质,受害的居民就比较多,这样就容易引起社会治安问题。并且如果自来水供应中断则会导致居民生活的极大不便,因此,政府通常会制定饮用水标准,强制自来水厂执行。最关键的问题是,自来水这种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信息费用都不大,可竞争的维度不多,容易导致非市场竞争。比如,一家公司为了占领另一家公司的市场,在别家公司的水管里投毒。这种竞争方式的后果是会导致很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政府要防止这类治安问题,需要花费巨大的监管费用。但如果只允许一家经营,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二)政府如何干预

2009年08月12日,近期各地政府纷纷上调水价,许多网民认为当地的供水成本和水价调整依据不透明。水价可称得上是中国最为复杂的价格,它虽然被称为价格却不是由供需决定的市场价格,而是政府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定价。供

水价格不仅是企业与公众的博弈,更是包括政府在内的三方平衡。由于其区域性特性,政府尽到公共服务责任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监管实现对供水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的约束。

(2)通过适当的投资补助来调节总体服务价格,同时定向性的弱势补助来实现服务的均等性,让属地所有人享受同样质量的服务。

第一,干预在垄断性公用设施。

自来水行业为垄断性公用设施行业,城市供水行业与电力行业是同种性质。是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但是此行业与电力行业有很大区别,在于拥有区域特征。由于水的传输成本非常高,难以在大的范围内对供水自由调度,不可能建立全国性的运输管网。因此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实际上是在各自区域内实行垄断经营,地方城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各城市间的供水成本差异巨大,导致成本监审部门难以简单明确而单一地确定合理的成本和监审标准。

第二,干预在自来水的定价。

水价虽然被称为价格,但却不是由供需所决定的市场价格,而是政府根据多种因素的综合定价。价格是政府最主要的调控手段之一,在地方城市政府所掌握的为数不多的价格手段中,以水价手段最为敏感和突出。因此,水价虽然在居民支付比例中所占很小,却往往搀杂了过多的政府政策性因素,水价调节手段在多种层次被滥用。

一般的水价调整过程:自来水公司向县物价局提出调价申请,物价局向县人民政府报告,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后,由物价局组织人员对自来水公司供水成本进行核算并对周边县市水价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证报告,提出水价调整方案,再由物价局组织水价调整听证会,听从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共25位听证会代表的意见后,形成水价调整报告报县人民政府,经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最后由市物价局批复方可执行。因此,水价的调整不仅要经过很多程序,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最终形成。

第三 干预在补贴自来水公司。

作为需要政府提供一定补贴的准公共产品行业,自来水和公交行业一样接受政府补助达到盈亏平衡,如果任由这些垄断行业自主定价相当于政府对公众的变相征税。因而放开自来水生产企业定价中主要的受害者应该是公众消费者,考虑到后续整个经济体的通胀成本,事实上这一政策转向的间接成本可能远大于直接收益。相关部门在这一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分析研讨。

目前,水环境恶化,水源地已经不是二三十年前的水源地了,大量污染水源产生,原水现在合格率是不能乐观的。而原水污染的环境代价由城市供水行业担负,而水环境污染的收益已经部分体现在了政府税收之中。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政府投资和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补偿。

第四,干预在补贴弱势群体。

政府城市供水的公共服务责任,除了沉淀性设施的投资之外还包括对弱势群体的补贴,以实现供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府在提高价格的同时还要考虑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因为,价格提高了并不是所有人支付得起,对贫困人群进行补贴是国际上一致的做法。间接方式是,通过社保,考虑水价增加的因素来增加社保。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水补贴,老百姓用水在最低水量之下政府允许其少付钱甚至减免。

(三)政府对自来水定价的影响

政府对于自来水价格与供给进行政策性干预的同时,也会因为政府其他政策与措施带给自来水价格一部分影响。

第一,据部分资料调研显示,一些城市供水公司迫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的压力,为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担保,部分亦间接进入了水价成本。也有一些城市为了配合当地政府的引资政策,对定向企业减免了水费。还有少量城市政府及事业机构少付水费等等。这些政府因素导致的社会成本最终会体现在价格之中。

第二,由于政府的投资缺位,将所有供水设施的投资成本全部推进了价格,造成过大的价格压力。因为供水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公共服务,但是供水不是普遍公共服务,所以国际上叫受益者支付原则。不主张完全拿政府税收的钱支付供水成本,因为这对没有享受供水服务的人群是不公平的(目前城市供水服务人口不到4亿人),所以一般供水叫全成本核算,要通过付费负担基本运营成本,但是,收益者支付的原则不排斥政府特定的投资义务。现在,政府在城市供水中沉淀性资产的投资却长期存在缺位,2008年底,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许多方面照顾到了,唯独将城市供水被排除在外,近20年来很多政府基础设施专项列支里都很少有供水的钱。由于政府的投资缺位将所有供水设施的投资成本全部推进了价格,造成过大的价格压力。

第三,一户一表及配套管网的改造都是服务于政府社会目标的投资,但是政府采取适用于使用者支付的原则。因此,水价总体压力也有上升。

(四)政策性建议

从政府管理的政策制定技术,政府对自来水产业的良性培育,和政府在市场机制下对自来水企业的引导三个方面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首先,考量更为科学的计价标准。一方面不再单独核算水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价格,将其纳入自来水成本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在考虑供水企业合理利润率的基础上将多收水款纳入财政统一安排,可用于边远区域涉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低收入家庭用水补贴、供水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奖励等等;第三方面调整阶梯水平,降低第一阶梯用水量,提高居民用水户节水意思,目前12立方米的第一阶梯无法达到促使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目的。

其次,调整涉水行政部门价格以外职能。目前地级市涉水行政职能主要由建设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承担,其中建设部门承担城市自来水供应的职能,水利部门承担水资源费征收与自备井审批职能,环保部门承担排污量、污水处理及排污费征收职能。多部门之间因职能有交叉,形成管理效率低下、部门利益纠葛等不利于供水行业发展的局面,建议将全部职能调整到一个部门,这样有利于高效便捷的形成管理。

第三,将水价调整制度化。第一个环节上开展定期成本监审制度,在核定供水企业固定利润的基础上如果水价低于或高于成本监审结论则对供水价格进行调整。第二个环节上将水价调整方式按照不同的调价因素设定固定的数学模型,将数据计入数学模型调整供水价格,减少人为控制因素。第三个环节规范听证程序,加大听证会的公开透明程度,捋顺普通群众对价格调整的意见反映渠道,增

加征求意见环节。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篇2

1阐述税收降低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

财政支出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 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 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 也称预算支出。在我国, 由于存在预算外资金, 所以财政支出的概念也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支出;广义的财政支出则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 我们所说的财政支出, 一般是指狭义的财政支出概念。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 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 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

当前, 我国出台的降低税收的政策, 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市场秩序, 为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应国内综合经济发展需求, 为了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我国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类中的投入资金越来越多, 降低税收使政府公益性事业中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更加突出。因此, 本文接下来对税收降低在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过程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相应对策。

1.1降低税收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辩证关系

税收与地方财政支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税收降低是导致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 降低税收意味着政府掌握资源的比重减小, 用于提供公共物品的公共支出能力也减弱。降低税收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绩效, 且降低税收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确定不仅以经济增长率为依据, 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本文把降低税收、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研究降低税收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关系, 为应对降低税收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产生负面影响提供对策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1.2 降低税收的功能定位模糊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

现行对降低税收功能的定位比较模糊, 导致无法根据明确的税收策略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体制,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制度不健全、支出结构不合理, 经济建设支出挤压社会公共事业支出, 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巨大, 严重影响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水平, 不利于以人为本的贯彻落实、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全面进步。不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3降低税收对地方经济增长及财政支出的影响

我国地方的税收有一个非常普遍现象:税率不算很高, 但地方企业的税费负担非常大。按照地方征税标准, 大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为25%, 高新技术企业只需缴纳15%的企业所得税, 远远低于欧美35%的所得税, 但地方征收的税费是由18个税种构成的整体。所以, 降低税收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实施层面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税种, 但地方税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分税制往往要求各级政府都有自己的主体税种。但目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未建立起省级以下各级财政之间的规范化财政体制, 导致地方税种繁多而凌乱, 没有完整的体系、较为分散, 缺乏主体税, 这种情况导致了在降低税收过程对地方经济增长及财政支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具体影响表述如下:

(1) 研究表明, 降低税收时,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减小, 政府支出对产出的增长效应将占主导地位, 此时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将伴随着产出增加;但当政府支出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后, 产出的增长效应会递减,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同时降低税收会对地方政府支出和税收衡量的政府规模扩大产生双重效应:税收的降低提高了经济中的激励, 提高了经济增长率;政府支出的增加降低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降低了经济增长率。

(2) 降低税收可以协调地方财政支出, 地方财政支出受到税收降低的刺激, 短时间内会受到强烈的影响而偏离长期均衡状态, 但随着税收的降低, 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产生约束力, 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从非均衡状态回到均衡状态, 说明在税收水平许可的极限范围内,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 不会超支。

(3) 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具有惯性和刚性的特点, 但税收规模在一定程度会抑制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张;地方税收增加对财政支出扩张有较强的刺激效应。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的加强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尽管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但受量入为出和收支平衡等财政原则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总体上会处于当前税收水平刺激和历史税收水平、财政支出规模制约的交互效应当中。

(4) 降低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内容, 财政过程包含着财政支出与税收的双重选择。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税收增长虽然刺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 但是财政支出扩张并未对税收产生过多的压力;财政支出增长虽存在惯性和刚性, 但总体上处于当前税收水平刺激和历史税收水平与财政支出规模制约的交互效应当中。目前, 规范财政支出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深化税制改革是确保我国税收增长与财政支出规模扩大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的重要措施。

2税收降低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影响的应对

2.1 改革完善税收体系、调整完善分税制体制,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系和统筹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的财政体制;对税收功能的定位要明确, 才能调整税收政策, 以此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 改变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医疗卫生等经费紧张局面,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2规范税收的降低范围, 以此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首先, 根据地方政府职能的要求,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合理调整税收范围, 以公共产品的“纯粹程度”确定具体的税收政策。其次, 要以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为目标, 优化税收结构, 以此确定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范围、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

2.3地方政府提取征收税中的一部分加强对能源、交通、通讯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公共事业建设的投资;同时优化地方政府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结构;重点增加农业支出, 用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通过教育、科技及农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实现税收的良性循环。

2.4深化税收管理改革, 提高税收资金使用效益。结合地方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地方政府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多项改革, 逐步实行绩效预算, 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5提高税收人员的工作素养, 高素质工作人员能够为税收过程中保障质量、能够减少税收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是开展税收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就目前税收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来看,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需要尽快提升整体管理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定期对在职人员进行管理考核, 必要时对技术要求不达标的在职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或取缔招投标管理资格, 避免能力不足的招投标管理人员降低工作质量。同时扩充税收队伍、引进国外高素质技术人才, 改善在降低税收时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不良影响, 为地方经济增长助力。

结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税收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 国家出台降低税收的政策, 降低税收对普通市民而言是最直接的优惠, 降低税收可以让市民的工资待遇上涨, 同时降税使得进口的商品价格更低、市民的选择也就更多。但是, 随着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应国内综合经济发展需求, 为了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我国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类中的投入资金越来越多。受地方税收降低的约束, 导致地方政府公益性事业的开展也受到制约[2]。降低税收容易引发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类支出的忽视, 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本文将重点论述税收降低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 主要存在一下问题:1. 降低税收功能的定位比较模糊, 导致无法根据明确的税收策略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体制;2. 地方税种繁多而凌乱, 没有完整的体系、较为分散, 缺乏主体税, 这种情况导致在降低税收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税收体系, 无法对对地方经济增长及财政支出提出合理的预测。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优化解决方案:1. 对税收功能的定位要明确, 以此调整税收政策, 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2. 规范税收的降低范围, 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3. 通过教育、科技及农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实现税收的良性循环;4. 深化税收管理改革, 提高税收资金使用效益;5.提高税收人员的工作素养。通过以上的调整, 相信通过合理的降低税收, 能促进地方政府财政合理支出,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降低税收可以刺激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推动地方财政支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但降低税收也容易引发地方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类支出的忽视, 降低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因此, 需要针对税收降低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负面影响做出相关的政策进行应对, 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降低税收,政府,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李真男.政府支出结构与税收分配比例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最大化社会福利机制推演[J].财经研究, 2009, 35 (9) :14-25.

[2]刘长生.税收、财政支出政策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影响机制——基于中国不同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 2009, 6 (3) :47-54.

[3]王旭东, 刘蕾.财政税收效率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财政支出结构为例[J].东岳论丛, 2007, 28 (2) :82-85.

[4]梁学平.我国税收与财政支出互动影响问题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 24 (6) :32-36, 47.

税收成本对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税收成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

一、我国税收成本现状

1、税收成本普遍偏高并存在区域差异

征收成本(征收成本率=征税费用/税收收入,说明:这里的征税费用主要包括税务行政费用)逐年上升,预算内支出的征收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如果加上尚未进入统计的预算外支出,则征收成本更高。从国内区域分布情况看,由于地区经济结构和税源状况的不同,税收成本的分布很不均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即地区间的税收行政效率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税收成本高于发达地区,农村高于城市,山区市、县高于平原市、县。

2、地税的征收成本普遍高于国税

国、地税间税收征税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因为从税种构成看,地税系统所负责征管的税种具有征收税种较多、税源相对分散、且有一定的隐蔽性,征收管理难度较大、需要聘用较多的协税护税人员等特点。而国税系统所负责征管的是税源相对集中的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等,因此地税的征收成本高于国税;即地税的税收行政效率低于国税系统。

3、不易控制

一方面,税收成本涉及的主体较多:征税机关、纳税人和所处的经济社会,情况各异,牵涉的因素较多。另一方面,税收成本不易于量化,都使得税收成本不易于控制。

二、税收成本对经济的影响

1、税收成本较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财政收入规模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影响。较高的税收成本导致了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规模的减少和宏观调控功能的弱化。在税收总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税收成本与税收净收益收入二者高度负相关。因此从相对的意义上看,税收成本过大造成了税收净收益的流失。税收净收益的流失就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减少,国家财力比重下降,减弱税收在宏观经济中发挥的“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使“相机抉择”的税收导向传导机失灵,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作用。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分散与浪费,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2)对财政秩序的影响。在我国,税收成本的居高不下,不但影响政府收入的规模,还导致了政府收入形式的变化,甚至影响了财政分配秩序。税收收入规模过小很难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一些政府部门经费紧张,甚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支出,不少地方存在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的现象。为了弥补财政支出缺口,现实的财政压力使得政府更为依赖有效的收入机制,即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选择那些能实现筹集收入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如设立其他收费项目,自1992年以来,税外收费已超过了税收收入。尽管近年来税费比例有所下降,但该比例依然保持在1:0.6左右。这种以收费形式取得的政府收入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过多的收费还侵蚀了客税对象的税基。据估计,目前中国的税外收费规模约为税收收入的15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多交费必然少交税,“费挤税”的现象无法避免,收费过多必然导致征税减少。由于大多数以收费形式的取得的收入不列入国家预算,而由政府部门自收自支,必然会干扰国家正常的资金分配秩序和格局,造成资金严重短缺,使得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无力保证。

(3)对投资消费与就业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占全部企业的75%以上,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的65%左右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因此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再就业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不规范收费加剧了企业负担,限制了企业的投资和创业活动,尤其是中小企业。导致在GDP的高增长的情况下,就业容量的相对减小,失业率增加。连带产生居民工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增长远低于投资增长的局面。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如果消费不足,消费率过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与出口,不仅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而且带有一定的风险。1998~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投资快于消费2.4个百分点。近两年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4)对税收行政效率和税收经济效率的影响。税收行政效率是指税务机关为实现其职能,从事税收征收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取得的收益主要指税务机关取得的各项财政收入,支付的成本主要指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制度的最基本、最直接要求。而税收成本是反映税收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而言,税收成本低,则税收行政效率高,反之,则税收行政效率低。

由于税收成本是因征税而从征纳双方所产生的资源耗费,因此在中性的税收条件下,税收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私部门产品或服务的产出数量,从而降低公、私部门的生产效率。征税成本高,会使政府部门用于生产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资源减少,影响公共产品或服务供给数量,从而降低公共部门的公共物品供给能力;而纳税成本高,也会使纳税人用于生产私人产品的资源减少,影响私人产品的产出数量,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实现公、私产品的生产效率,必定要尽可能地降低税收成本。

2、税收成本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1)企业利润。企业在进行财务成果的核算时,将承担的纳税成本列入企业的费用进行核算,它与企业的利润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即:企业承担的纳税成本高,则企业的利润下降;企业承担的纳税成本低,则企业的利润上升。

(2)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策。纳税成本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支出会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如果企业的纳税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净利润会减小,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或其他投资的规模就会减小。对于个人来说,较高的纳税遵从成本会直接导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减少,从而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和投资的决策。

(3)企业的税收遵从。纳税成本高影响企业或个人的税收遵从,导致部分中小纳税人的厌税心理和强烈的偷逃税动机。由于税收任务总量是一个定数,偷逃税款的存在,就使得非法偷逃税款者逃避掉的纳税义务和负担就必然会转嫁给遵纪守法的纳税人,从而加重了遵纪守法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产生了税收转嫁和税负不公。为促进税收遵从,必须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特别是降低中小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

(4)企业的公司形式选择。目前,我国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公司的营业利润在企业环节课征公司税,税后利润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还要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因此,公司实质上须负担两个层次的税收,即公司层次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层次的个人所得税,需要承担两个税种的纳税成本。而合伙企业则与公司不同,营业利润不交公司所得税,只缴纳各个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只需承担一个税种的纳税成本。另外我国对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纳税规定也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往往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二者承担不同的纳税成本。为了减少税款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合伙企业或分公司形式。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篇4

一、小企业财务核

算现状

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核算管理比较混乱。因小企业对税法的遵从度参差不齐,对财务核算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企业聘用财务人员随意性上。目前小企业财务会计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离退休老会计,乡镇上的一些企业会计普遍老龄化,对新的税收知识接收能力差,对电脑信息化的使用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二是年轻的下岗会计和没有就业的大中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这类会计虽然接受新知识快,但缺少做帐经验。三是亲朋兼职会计,现阶段大多小企业的投资属个人独自或合资,夫妻企业、亲戚合伙企业、朋友合伙企业的出现是不争的事实,投资人把自己信得过的亲戚朋友(稍有或没有会计知识)作为财务人员聘用对象。四是由于亲属或某种关系在敏感部门工作,利用此方便介入到企业代理记帐。这些小规模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专职会计,大都是聘用代帐会计代为记帐。多头兼职的多,一名财务人员在几个或在十几个企业同时兼职,更换频繁,有的甚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更换两、三个会计,税务机关查帐时要找两三个会计。这些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企业老板月初将一个月来的单据传递给会计,由于会计依老板报来的几张单据做帐,如果就帐查帐,无法查清企业真实经营情况,企业进销货在帐面反映都是现金支付或者挂往来,其实这样的帐务全凭老板良心记帐。现金交易不用开具发票的,一般帐面不会反应。企业弄帐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开具增值税发票,否则,企业都不会主动建帐。到税务评估稽查时,有的企业会计也无法说清具体帐务情况,帐务的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财务核算不健全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一)财务人员聘用不规范。一是聘用手续不全,聘用期限与财务核算年度不一致,出现年度帐务中断,难以稽查。二是更换频繁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缺乏为企业负责的精神,短期行为严重,表现为:工作热情不高,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税收知识缺乏,电算化水平低,特别是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建账不实、账目不全、纳税申报不实的现象,查证难、执行难,偷逃税现象无法抑制。

(二)税收核算不规范。一是账目不健全。部分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设置、使用、保管账簿。有的账簿设置不全,有的设置账外账,甚至有的不设账簿,造成收入、成本、费用凭证残缺不全,不能正确进行税收核算,长亏不倒企业大量存在。二是由于小企业具有大多采用(流水)手工的形式记账,经营方式广泛且灵活多变,致使其核算方式与财务人员核算口径有一定的差距,企业财务核算和税收核算比较混乱,影响税款计算的准确性。三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财务人员记账脱节。兼职财务人员大都不参与生产经营,老板提供什么资料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归类记账,完全按照业主的意愿做账,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账、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账等现象,造成大量申报不实。

(三)财务核算已失去监督作用。由于代帐会计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记帐时经常出现现金与银行混淆、挂帐与销帐不及时、存货和现金出现倒挂等非正常现象; 由于代理记账仅仅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汇总核算,也就是拢拢帐而已。但会计工作主要是核算当期经营成果,这就失去了财务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四)税源监控难度加大。一是虽然税务机关不断加强对小型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业户的建账建制工作,但是难度较大,尤其在基层,效果不明显。基层大多数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水平(流水账),现代化征税手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由于小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变化大,税源分散,开业停业频繁,生产经营情况难以及时被税务机关掌握,三是现金交易收入不开票,也不入账,帐外经营税务机关难以监控。

(五)税务稽查震慑力发挥不够。一是受到任务及稽查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们税务稽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检查上,对小企业的检查只能由管理部门通过纳税评估的来进行。大多解决在纳税评估环节且评估补税居多。二是受到阳光稽查、查前辅导等稽查方式的诱惑,在日常检查中小企业多以自查补税的方式对存在的偷漏税进行补缴,不作处罚处理,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偷漏税者的侥幸心理。三是受到税收执法考核有关指标的制约。如申报率考核指标100%,纳税人在申报期不按期申报使基层税收管理员工作压力增大,在逐户催报无果的情况下出现税收管

理员代为申报,自垫税款的情况,更谈不上行政处罚。“保姆式”的管理弱化了《税收征管法》的威慑力,引发潜在的法律责任风险,客观上助长了纳税人的不法行为。

三、完善小企业财务核算,强化税收管理的对策的思考

针对小企业财务核算对税收管理的影响,本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手段。

(一)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财务核算水平较差的现状,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免费发放税收资料、召开政策发布会、网上税收宣传等措施,使纳税人及时了解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严格要求企业报送会计核算办法,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设置账簿,突出对企业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督促企业财会人员正确核算,从而不断增强纳税人自核自缴能力,促使企业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准确计缴税金,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二)建立企业财务人员监督机制,规范企业财务人员聘用体制。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代帐会计的管理和指导。首先,代帐会计在有会计证的基础上,还要经有权部门(财税联合)批准核发的“会计代理上岗证”,持证上岗,一年一验;其次对个体代理会计要进行分类、分地区集中管理,最好归口于“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其三,每年要加强对代帐会计的培训和进行业务学习,让代帐会计及时了解和掌握变化了的财税政策,使其吃透精神,正确运用;其四,对代帐户数要有限定,一个有资质的会计最多代理多少企业,超过限定作何处理。

(三)加强小企业税收和财务核算监督。一是税务部门要联合财政、工商等部门,加强小企业财务和税收核算管理,帮助和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小企业财务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账务,并进行正确的税收核算。二是要将财务核算工作列入税务代理的视线范围,通过职能部门监督和代理部门的完善,使税务代理与实时监督相结合。通过中介服务,使小企业帐册日趋健全。

(四)严格执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大力推行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由企业财务主管部门、国税、地税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小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利用公众信息网公开信用等级,接受社会监督。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篇5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改革开放也在欣欣向荣的稳定进行,“营改增”在现阶段的我国中的产业升级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加突出,我我国经济提升的必经之路。“营改增”自从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其税负在大部分的企业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趋势。但是针对于港航物流业而言,“营改增”对于这个行业的税负有大幅度的上升趋势。本文针对港航物流业由“营改增”的改革所受到的影响来进行分析,讨论了“营改增”在税负和利润等方面对港航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进一步的分析了为什么港航物流业的税负上面会出现上升趋势的原因。同时本文也为港航物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措施。关键词:营改增;港航物流业;重复征税;税负水平引言:

与2011年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为了更好的进行税收制度的改善,发布了一系列针对营业税和港航物流业有关的改革方案,其中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通过颁布的这种方案办法来对营业税的征收问题作出妥善处理,其目的是:在2012年起对上海市港航物流业和某些现代化服务行业进行具体的改革,主要是“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在2012年的8月份起到2012年年底,该改革的试点从上海扩大到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区,范围较广,显示出了国家对“营改增”的重视。对于福建省的“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包括了许多的纳税人。此次改革对福建省具有很大的反应,对其整体经济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由于港航物流业所受“营改增”改革的影响较大,本文就此次改革对港航物流行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也为港航物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措施。

“营改增”改革对港航物流企业的现实意义

港航物流企业对于国家经济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提供的物流服务对于市场生产和运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市场的生产过程得以稳定的流通。港航物流行业的物流服务既可以使得市场生产出的货物得到稳定的流通,也可以影响货物价值的变动。“营改增”的改革进行,为国家税收的改革取得了相应的优良成果,特别是对港航物流行业具有良好的改革影响,不仅完善了国家的税制消除了在税制上的某些征税的问题,也使得在市场经济结构中专业化更加分化,并使得各行各业能够高效率的进行分工等,“营改增”对港航物流业的具体表现如下:

1.“营改增”解决了港航物流行业的征税问题。

港航物流业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行业也应依据国家的税法进行相应的纳税,其纳税人通过港航物流行业对他们发给的全部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物流服务的劳务也应以税法来缴纳营业税。港航物流行业在缴纳其营业税的同时所包括的增值税不加以另外的扣除。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港航物流行业同时承担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两种税收,增加了该行业的税负增加。为了避免上诉该情况的税负增加问题,国家实行了“营改增”的改革,从而避免了港航物流行业的双重征税问题,大幅度的减轻了该行业的税负过重问题。“营改增”的改革而极大的降低了市场上物流服务的价格,改善了市场经济体系,大幅度的促进和提高了港航物流行业的发展。

2.“营改增”的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便利了港航物流行业,通过减轻该行业的税负问题降低了该行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使得市场上货物的运输成本。在实行“营改增”改革后对港航物流业所购买的燃料、设备和修理费用支出上面的税收进行了降低,从而使该行业的运营成本降低,大幅度的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

3.“营改增”改革使得港航物流行业向着大型企业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1)国家在实行“营改增”改革后,使得港航物流行业的正常运营所需购买的运输设备成本的税额降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该行业的税负过重问题。这一方面也使得港航物流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的进度得到很大的提升。

(2)根据国家发布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这一规定,在市场是需要港航物流行业对其进行物流服务的企业来说,为其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为纳税人,对纳税人的纳税额降低11%;某些属于小规模的纳税人需要港航物流行业对其进行物流服务的情况下,这些纳税人的纳税额降低7%的额度。

对于具有大型港航物流的能力的企业而言,这些企业都具有作为一般纳税人的资格,因此这些大型港航物流企业的纳税人拥有较高的纳税额折扣率,这就使得大型港航物流企业相对而言更受到一般纳税人客户的青睐。这一方面,使得小型港航物流企业努力的向着大型港航物流企业大方向进行努力的发展。

“营改增”改革对港航物流企业的税负影响及原因分析

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规定,对“营改增”的试点改革所包括的纳税人,纳税人根据年销售额的不同可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由上文可知,这两种纳税人的纳税额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纳税人所承担的税收问题也是不同的。

(一)港航物流企业的一般纳税人税负有所增加

对与港航物流企业来说,依据大型港航物流业和小型港航物流业的划分,对其归纳了一般纳人与小规模的纳税人,这两种纳税人采用的计税方法不同,其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一般纳税人采用的是一般计税方法,也就是对该纳税人的纳税额降低11%的税率的方法进行计算,所得便是最终的纳税金额。首先,此次改革大幅度的降低了港航物流行业的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照比之前具体调低了8%,这就使得税率大幅度提升,导致销项税额过大。其次,国家进行“营改增”改革后,港航物流企业在抵扣项目的方面出现了抵扣时间差的问题,并且也出现了抵扣项目范围变得过小,还有港航物流行业不能做到充分的抵扣等问题,这就导致了进项税额偏小。上诉的情况的具体表现为:

(1)港航物流行业主要实行物流服务其具有很多的运输方式,主要是通过轮船和汽车的交通运输工具。港航物流企业用于运作本公司所购买大部分的相关工具是在此次改革之前购买的,按照相关的规定,港航物流行业在之前所购买的的这些运输工具是不能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的,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在刚进行“营改增”改革时,使得纳税人受缴纳的进项税额的抵扣程度偏小。

(2)国家在实行“营改增”的改革过程中分为了三个阶段来进行,根据国家的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营改增”改革的第一个阶段。虽然目前的改革范围不大,但这还是会使得港航物流企业受到影响,在其他企业接受港航物流行业服务的时候出现不能取得充分的进项税额的抵扣发票。港航物流企业在交通运输上主要成本支出是过路费和过桥费,这两种成本支出约占港航物流企业的总成本的25%。就现阶段而言过路费、过桥费不属于“营改增”范围,这就使得港航物流企业的成本仍然较高,使得港航物流企业不能取得这一方面的折扣发票。除了过路费和过桥费的成本之外工人的工资、保险费等成本费用也同样不属于“营改增”改革的范围,使得港航物流企业在这些方面同样不能获得折扣。

(3)现阶段“营改增”的改革方案没有在全国普遍开来,使得许多没有列为“营改增”改革的地区无法取得这一改革带来的优惠政策,不能享受这一改革政策的折扣发票。在没有覆盖“营改增”改革的地区,港航物流行业的运输成本上燃油费和修理费照比享受“营改增”改革的地区所支出的要占很多,其燃油费和修理费占这些港航物流行业总成本的40%,无法获得税率折扣的优惠。但是相对而言,港航物流行业不仅限于某一地区,大部分的港航物流行业覆盖了全国很多的地区,在这样的港航物流企业路径“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地区时,所购买的燃油费、水电费和支出的修理费同样会获得国家该税收改革方案的优惠,这就使得港航物流行业出现了定点的修理和定点的购买燃油的情况。如果港航物流行业的运输工具行驶在没覆盖“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地区,只要出现了运输工具出现故障应进行立即到当地修理厂进行修理,或者出现燃油不足应立即到当地的港湾或者加油站进行加油的情况时,这就使得该港航物流行业无法取得增值税的专用票,使得该企业在这一地区的支出出现了减少了可抵扣的税额的情况。

(二)港航物流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有所降低

根据国家近年的相关规定,对于小型港航物流企业所归纳的小规模纳税人有具体的计税方法,其计税方法较为简易,这种计税方法的目的是相对减少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问题,但是减小的程度相比一般纳税人来说程度较小,计税方法是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的应税服务的不同对其纳税额的收取降低3%的程度,但这些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抵扣进项税额的优惠政策,这很大的促进了小型港航物流行业的发展劲头。港航物流行业的原本税率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原有的定价体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对于该行业进行计税方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使得,国家在实行“营改增”这一改革过程中,对于一些港航物流行业的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问题上得到了改善,使得该类纳税人的税负有所降低。

“营改增”改革对港航物流企业的利润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个企业的营业能力是依据其利润的指标来进行衡量的,然后有很多的因素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本文主要分析在国家实行“营改增”的改革后,对于港航物流行业的运营收入、成本和税收等因素对企业的最终获取的利润的影响。

1.营业收入的影响。

在“营改增”的改革实行之后,港航物流企业的税收计算的方法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了该行业的最终利润。港航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在改革之后将不再含有税价。港航物流行业改革之后,假设仍然在以前的定价体系下,该行业的运营所得收入会必定出现降低的情况,这就使得该行业的利润减少。

2.行业运营的成本的影响。

“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实施后,国家对港航物流企业在对外进行物流服务时所支出的燃料购买费用、水电费用和运输工具修理费用进行了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港航物流行业的运营成本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从而增加了该行业的利润。

3.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依据相关规定,港航物流业的营业税是依据营业额的情况来进行计税,并把该行业的利润进行记录,把所记录的利润在企业利润表中反映出来。由于多方面的营业税金的附加影响,使得港航物流企业在“营改增”的改革后,依据税法进行的税收得到减小,从而使得该行业的利润增加。

4.外购固定资产的影响。

对于外购的固定资产的影响有很多的方面。一方面,在改革后港航物流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增值税金的可以获得一次性抵扣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港航物流行业的纳税额得到了很大的降低,同样也减少了在城市建设中应维护的附加费用,在这一方面增加了港航物流行业的利润。在另一方面,改革之后允许固定资产的纳税额得到抵扣的情况,使得原有的行业固定资产得到了降低,同时也减少了其他的折旧费用,在这一方面,也同样使得港航物流行业的利润得到了相应的增加了。港航物流行业对外购买的固定资产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依据以上的分析都可以使得该行业的最终利润得到增加。

建议与思考

在国家实行“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后,国家的税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并进行了完善。本文依据对企业征收增值税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广发的对征税问题的深度、税率的选取方面、税率的计税方面等问题做了很大方面的讨论。“营改增”的改革出现之后,虽然有一定的优点,但其出现了对于港航物流行业的一般纳税人税负过重的问题,使得这些纳税人的税收没有得到相应的减少,反而出现了上升的状况,这种情况违背了国家对税制改革的初衷。因此,对于“营改增”的这一改革举措,必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对与在实行税改前,企业原本的库存资产应该采取相关的政策,使得企业原本的支出税收得到抵扣的优惠。在国家实行“营改增”的改革之前前,港航物流行业之前对外已支出了许多资产,诸如运营材料,运输工具支出,运输燃料费用,人力方面的支出,之前企业的这些支出能得到改革之后相应的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在这一方面就使得交通运输相对支出增加了很多。根据相关的所得税法的规定,对于运输工具的折扣年限为4年,因此,本文建议改革应对港航物流企业4年内所购买的所有运输工具按相关的折扣额进行实施抵扣措施;对于该行业之前所够买的其他库存的资产,可以按照之前的增值税的相关改革方案来进行处理,对其降低进项额税。

2.某些企业存在税负过重的状况,对于这些企业应该实行相关财政上的补贴。根据国家规定的试点改革方案存在的税负不增反降的情况,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消除很大程度上的重复征税问题,并实行相应的税制改革。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的初衷就是一项减少税收的举措,但由于这一改革方案目前还不成熟,使某些行业出现税负过重的情况,与该改革政策的初衷相违背。就这一情况而言,本文建议应该对“营改增”这一改革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改善。针对上述这一种情况,应制定相关政策,在下一批的“营改增”的地区应做好合适的改进方案,具体的应按照之前在上海市的改革做法。在“营改增”的试点改革过程中,对改革的试点应该按照企业的自身情况,和财政方面进行相应的补贴措施,并且及时的进行资金的预拨,在很大程度上进行财政扶持政策。

3.“营改增”的改革进程应该进一步扩大覆盖的行业。在收纳营业税方面的以交易额征税具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分工建设,同时也可能导致像港航物流行业出现的重复征税的情况,这抑制了市场的交易规模,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营改增”的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针对的是港航物流行业和其他六个现代服务业两大类进行改革,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行业的税收改革,这一情况会使得前述两类行业的增值税方面出现断链的情况。这种税收上的断链使得行业的税收增加,由于不能取得一些方面的增值税的进项抵扣发票从而导致了行业运营的成本也相应的增加,因此才使得这两个行业出现了重复征税的情况。对于上述情况的综合考虑。“营改增”的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其所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在改革的同时应该进一步的扩大对行业的覆盖范围,使得所有的行业都能进行“营改增”的改革,这种情况得以解决可以避免上诉情况。

4.“营改增”的改革还应扩张其地区上的范围,使得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实行“营改增”的改革。“营改增”的改革扩大到全国范围内有利于改革的进程,具体来说:一是使得全国各地区的企业收益得到平衡,不存在某些地区的税负不平衡状况。根据相关的税法规定,目前,处在改革试点纳税人需要获得购买企业相应的服务的专用发票来进行税收的抵扣,但是这些处在试点改革地区的很多企业的服务不仅限于自身处在的地区,很多时候这些企业会面向非试点改革的地区进行服务,于是拿港航物流行业来说,当物流服务到达非试点改革的地区时,在该地区难免会支出一些燃油费和修理费等费用,由于这些地区属于非试点改革地区,那么企业在该地区的费用支出不享受税收的抵扣政策。这种情况使得处在试点地区企业获得了较多的外单,相应的获得了一些收益。二是,对于处在“营改增”的试点改革地区的纳税人,对该类纳税人规定一个抵扣发票的限度,降低纳税人的税负过重的问题。像港航物流业一样,由于试点地区的纳税人不能在非试点地区取得相应的增值税的抵扣发票的政策,这就会使得处在试点改革地区的纳税人出现税负过重问题。针对上述两种情况,对于“营改增”的改革,应该是更加广泛的改革,进一步进行地区范围上的扩大。

5.国家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像定价政策,这种政策可以使得纳税人的税负转嫁给下一行业的纳税人上身上。比如,港航物流企业在“营改增”后,可以通过提高定价将增值税税负增加的部分转嫁给下游企业,如果下游企业也属于一般纳税人,其取得的进项增值税也可以抵扣,其税负及实际成本也都会下降。

总结:国家实行的“营改增”的改革政策,其目的和方向是使得税收制度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通过“营改增”的改革的进行来促进和激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现一阶段的“营改增”改革还不成熟,覆盖的地区和行业过少,使得该改革出现了缺点,使得纳税人的税收出现了不降反增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于港航物流行业来说出现的比较严重。对于港航物流行业出现本文分析的诸多情况,对于此次改革的进行具有典型性,为了使这种情况得以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在改革期间对相应地区的港航物流行业的一般纳税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补贴,使得改革方案得以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税收政策对房价产生什么影响 篇6

“国五条”中征收“差价20%个税”,虽然是2006年就有的“旧政策”,但其引发的后果,超出许多人的想象。“20%个税政策”啥时候严格实施?目前还未有定论。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老百姓因为担心“被多征税”,恐慌性地办理二手房交易手续。记者了解到,郑州市房管部门已有6位工作人员,因为3月2日以后长期加班而晕倒,但第二天仍要坚守在岗位上——因为办事老百姓太多!

秦虹认为,税收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济手段之一,强制性很强,它的特点是市场选择性好。但税收对房价传导机制是比较复杂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供求,但是它对房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例如,香港去年出政策,外地人买房子交12%印花税,销量降下来了,但房价没有降。因为税收不像土地政策那样,对房价产生直接作用。

政府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篇7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在近10年间取得了快速发展,住房资产占家庭净财富比重从2002年的44%上升至2009年的73.4%,年均增长率高达15.7% ;但与持续增长的住房财富相悖,城镇家庭消费持续不足的问题凸显,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1978年的48.4%降到了2009年的35.36%,显著低于58.8%的世界平均水平(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宏数据库;BVD全球金融与经济分析数据库)。住房财富的急剧增加和消费倾向的持续低迷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细分居民消费组成结构发现,教育与医疗等人力资本支出由于个体支付能力有限以及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公共品”属性,需要政府加以补贴和矫正。然而,我国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却呈现“总量增长但增长率减缓且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的特点。以教育投资为例,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教育投资总量虽然从1991年的731.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6502.71亿元,但增长率却从1994年的40.5%迅速跌至1997年的11.9%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至2008年,我国政府教育性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3.3%,明显低于欧盟21国的5.5%、经合组织国家的5.9%以及美国的7.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OECD Indicators)。我国政府对于作为“公共品”的人力资本支出投资水平过低,严重增加了城镇家庭负担,扭曲了财富增值背景下的居民消费结构。

因此,本文以政府公共品供给为视角,分析人力资本支出在政府和居民之间的分配是否会影响住房财富和居民消费的关系。有别于传统的财富效应和信贷约束视角(Skinner,1996 ;Lustig & Nieuwerburgh,2005 ;Levin,1998 ;邓淇中和周丽,2009 ;陈彦斌和邱哲圣,2011),本文更关注消费结构的变化,研究思路不仅能从全新的角度阐释消费困境,同时也有利于从政府对于公共品投资比例分担角度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实现宏观财政行为与微观消费结构的相互联系,以及住房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

2 理论分析

本文从短期和长期出发,分析政府公共品供给对于房价——居民消费关系的影响。

短期效应的分析建立于不计人力资本支出对于提升居民收入作用的前提下。基于信息完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没有遗赠动机的基本假设,在跨时预算约束条件下,理性消费者通过分配其一生的收入从而对其一生的消费进行规划,以实现生命周期内的效用最大化。假定经济人具有不变的相对风险规避倾向,他具有以下形式的VNM效用函数:

消费的边际效用弹性为一常数。假定个人消费函数由三部分构成,即:

其中,Ht是消费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支出,Rt是消费者个人的住房消费支出,α 和 γ 以及分别表示消费者个人对于其支出的偏好。假设效用函数具有可加性,因此消费者的消费规划问题是:

式中,E0为基于0期所有信息对未来的预期,C*t 表示t期总消费, β为贴现因子。At表示t-1期末的实际资产,At-1表示t-1期末的实际资产,r表示实际利率(假设为不随着时间变化的常量), Yt表示t期收入。

由Lagrangean函数的一阶条件可以推出:

即:其他消费的增长率=constant+κ1×人力资本支出增长率+κ2×住房财富增长率 (6)

根据“预算约束”理论,家庭的收入可以基本划分为投资、储蓄、直接消费支出三大部分。假定居民的储蓄率在短期是一个常数,在房价持续增长加重居民财富的不平等性及社会分化的背景下,作为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居民需要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金烨、李宏彬和吴斌珍,2011),但由于政府教育医疗公共品供给不足,居民人力资本支出负担加重。易证得,κ1< 0因此,政府公共品供给不足导致的居民短期人力资本支出增长会通过预算约束和负向替代作用挤压其他消费。

长期效应需考虑人力资本支出对于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根据人力资本模型,政府对于教育医疗公共品的供给以及居民的直接人力资本支出都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载体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增加居民收入,因此体现为对于居民消费的“倍增效应”(Harmon & Walker,1995 ;Glewwe,2002 ;Erosa et al.,2010)。值得注意的是,和物质资源投资相比,对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具有更高的效益 (Schultz,1961),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3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住房价格、家庭可支配收入、家庭人力资本支出(分教育和医疗保健)和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支出(分教育和医疗保健)为主要的研究变量,采用Panel VAR——脉冲响应分析的思路,基于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分别测定房价对于人力资本支出的影响,以及政府公共品供给和家庭人力资本支出之间的关系。

3.1 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政府在人力资本支出方面的财政支出当前仅能够获取省级数据,因此本文采用26个省和4个直辖市从2003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面板数据。数据中的住房价格数据来自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CREIS),采用省级住房价格指数。家庭人力资本支出数据来自EPS全球统计数据、CEIC中国数据库、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其中,家庭教育支出指人均教育支出总额,包括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家庭医疗保健支出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总额,包括医疗支出和卫生保健支出。政府公共品支出数据来自各地区统计局。在分析中,所有的季度数据均根据区域消费物价指数(CPI)进行了平减。统计显示在区域的住房价格和居民收入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居民和公共投资呈现出东部地区的最高水平、西部地区最低水平的特征(见表1)。

3.2 PVAR 模型建立与脉冲响应分析

在测定Panel VAR模型之前,我们首先对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见表2),并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通过建立Panel VAR模型,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3.2.1 全国层面房价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关系

由于数据长度的限制,Panel VAR分析使用一阶滞后,计算结果见表3中的回归(1)。其中,dlrhp、dlrinc和dlrprhc分别表示对实际平均房价、家庭实际平均个人收入以及家庭实际平均人力资本支出(包括教育投资和医疗保健投资)的对数值进行一阶差分后的结果。在控制区域居民收入的情况下,短期上房价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正相关,即房价的升高对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房价上涨幅度每增加1%,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上升0.11%。基于在中国普遍发现的住房——消费负相关的事实基础上(陈彦斌和邱哲圣,2011 ;高春亮等,2007;杜莉等,2010),我们可以推测,住房价格的上涨和住房财富的迅速增加有助于拉动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从而对家庭其他消费起到挤压作用。

3.2.2 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在住房和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中的作用

在上面的Panel VAR模型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政 府实际人 力资本支 出一阶滞 后项(dlrpuhc),在全国层面上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计算结果见表3中的回归(2)。结果显示,房价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与住房价格的负相关关系与上面保持相对一致。但是,我们同时发现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增加和政府公共品供给增加呈现负相关,即政府公共品供给增加1%,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减少0.18%,即政府人力投资的增加有助于减轻房价上涨在短期内对于居民消费的挤压效应。3.2.3东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比较

注:Rhp表示实际平均房价(元/平方米);Rpredu表示实际居民教育支出(元/人/年);Rpuedu表示实际公共教育支出(元/人/年);Rprmed表示实际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元/人/年);Rpumed表示实际公共医疗保健支出(元/人/年);Rinc表示实际平均家庭收入(元/人/年)。

注:T+C表示ADF检验模型含趋势和截距项;C表示ADF检验模型只含截距项。

将地区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划分并分别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中的回归(3)。从东中西部对比来看,中部地区房价与居民个人人力资本支出显著正相关,房价上涨幅度每增加1%,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分别上升0.29% ;西部地区房价和居民个人人力资本支出关系不显著;东部地区房价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负相关,房价上涨幅度每增加1%,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下降0.15%。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支出大于中部地区,因此,房价上涨对于东部地区家庭人力资本支出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于政府公共品供给占比较低的中部地区,仍呈现比较明显的“挤出效应”。另外,计量结果显示,在控制政府投入和居民收入的条件下,东中西部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对住房的增加均产生负向影响,其中中部地区最为敏感,其次为东部地区。另外,实证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和政府公共品供给均呈现负相关,即在固定收入的条件下,政府公共品供给降低会增加居民人力资本支出负担,从而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压效应。

3.3 脉冲响应分析

在Panel VAR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Cholesky正交分解并利用GMM估计和蒙特卡罗模拟给出脉冲响应函数两倍标准误差的置信区间,进一步进行全国层面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层面的脉冲响应分析。一方面,通过某一变量对另一变量冲击的响应,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对VAR的模型结果进行检测(见图1)。

结果显示,当房价增幅受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后,全国层面上居民人力资本支出首先有所下降,约6期后成相对稳定状态;从东中西部地区比较看,中部地区居民人力资本支出首先有所上升,一定时间后成相对稳定状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与全国变动趋势一致,都是先降后升,最终体现相对平稳的趋势。即在短期内,房价增加通过预算约束和负向替代对于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在中部地区最为典型,但是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挤出效应不明显;在长期内,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收敛后的居民人力资本支出水平明显低于原有水平。

另外,通过对于人力资本在政府和居民间分担的互动关系脉冲响应可知,在全国层面上,伴随着政府公共品供给增幅受到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居民人力资本支出首先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随后逐步增长,至3期达到一定峰值后再次出现下降趋势,最终波动至逐步收敛;而政府人力资本增加幅度首先存在小幅上涨,后逐步下降,2期时达到最小值,约6期后最终波动至收敛(低于受冲击时的原水平)。由此可知,一方面,人力资本支出具备明显的短期刚性,虽然刚性特征在长期内表现不明显;另一方面,居民对于人力资本支出的增加在短期可能给予政府公共品供给积极的信号,即促进政府加强对于教育、医疗公共必需品的投资力度,但是从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对于居民在人力资本支出方面承担比重的增加呈现明显的消极反映。另外,在地区层面上,东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居民人力资本分担的互动机制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从长期来看,中部地区居民投资和政府投资的互动作用更加敏感。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短期来看,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家庭人力资本支出增加,从而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压作用;同时地方政府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力资本支出下降,进一步加重挤压效果。长期来看,人力资本支出的投资属性凸显,影响长期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情况,从而影响未来居民的收入情况,因此人力资本支出增加在长期将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

如果增加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支出,会相应减轻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压力,从而减轻对于居民消费的挤压作用,促进短期居民消费;另外,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增加有助于促进居民人力资本支出,将有助于提升居民教育和健康水平,促进未来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未来居民消费。综上所述,扩大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本支出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居民当期消费,并在长期内推动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1 加大人力资本支出力度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和医疗保健的财政支出预算,并通过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加强企业在人力资本负担中的作用,从而减轻居民个人对于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人力资本支出负担,降低挤压效应,带动居民消费。

4.2 规范人力资本市场,提升质量和效率

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劳动力流动、税收政策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对人力资本支出的影响,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支出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规范和鼓励地方政府加强教育和医疗保健支出。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查处教育和医疗领域乱收费的问题,对中央所属大专院校本科生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在政府网站上发布所有符合政策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一步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并提出要通过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完善医疗服务评价体系,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

4.3 区域平衡发展

考虑到房价通过人力资本支出渠道影响居民消费的区域异质性,应重点加强中部地区的政府公共品供给占比,以更加有效地缓释中部地区相对突出的挤压效应。对于西部地区,也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扶持策略,促进教育和医疗配套体系建设。对于东部地区,应进一步规范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对于教育和医疗保健的分摊作用。通过差别化的应对措施,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经济平衡稳定发展。

摘要:采用2004-2010省级宏观数据,通过建立房价与政府和居民人力资本支出的Panel 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分析,探讨房价、政府公共品供给与居民人力资本支出的关系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从全国水平上来看,短期居民人力资本支出与房价正相关,与政府公共品供给负相关,住房价格上升对于居民消费产生挤压效用;从长期来看,住房价格的增加能够通过人力资本支出的渠道促进居民消费。东中西部地区计算结果与全国层面大体吻合,中部地区的房价和家庭人力资本支出相关性相对明显,短期挤出效应和长期促进效应最为显著。最后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市场化企业等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建议。

美元升值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 篇8

欧元之父蒙代尔也认为,1914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霸权货币体系(美元本位制);1914年至今的国际货币演化周期,是美元周期。因此,深入考察美元自身之周期波动,乃是理解全球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自美国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元周期呈现16年的一个轮回。其中10年为弱势美元周期,6年为强势周期。

1971-1979年:弱势美元周期。尼克松冲击之时,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一次性贬值,幅度高达15%。美元从此进入持续贬值周期,到1979年,美元相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之贬值幅度,超过30%!美国和全球货币供应量急速增长,触发石油、贵金属(黄金等)、基础原材料价格飞涨,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陷入史无前例之滞胀。与此同时,石油危机和没有锚的美元本位制,共同造就了庞大无比的石油美元和欧洲美元市场。巨量石油美元滚滚流入拉美国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对外借债高潮和虚假繁荣,埋下了拉美债务危机之祸根。

1980-1985年:强势美元周期。1979年 7月,保罗·沃尔克临危授命,以铁碗手段遏制通货膨胀,他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前所未有之高度,猛烈的紧缩措施很快见效,美元结束近10年的持续弱势,开始逆转为强势美元周期。供给学派革命(里根经济学)所倡导的减税政策,刺激美国真实经济强劲增长,是推动美元强势周期的主要力量。然而,里根政府急剧增加的军事开支,造成美国的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和财政赤字,后者反过来成为美国强迫日元和欧洲货币升值的主要借口。

1986-1995年:弱势美元周期。1985年9月五国集团签署的《广场协议》,明确要求其他主要货币相对美元进一步有序升值,触发长达十年之久的弱势美元周期。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遏制日本全球扩张、扰乱日本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以汇率升值为手段迫使日本开放国内市场等等,是《广场协议》的基本战略考虑。《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部门多次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买入日元和马克。一年之内,美元相对日元之贬值幅度就超过20%。

1996-2001年:强势美元周期。1996年开始的强势美元周期,主要推动力量是:以美国为首的信息科技革命吸引大量资金重新流回美国,参与直接投资和证券买卖;克林顿政府致力于改善财政赤字且最终实现财政盈余;财政部长鲁宾极力倡导强势美元政策,认为强势美元政策最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强势美元是所谓鲁宾经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2002年-2012年:弱势美元周期。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接踵而至的911恐怖袭击,让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和美元的信心深受打击,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出美国、涌向世界其他地区;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为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持续严重衰退,不断降低基准利率,金融体系之流动性急剧增加;对外反恐战争之巨大开支,让美国政府之财政赤字和对外负债不断刷新记录;次级债市场崩溃诱发全球信用市场动荡,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持续下降。自2002年以来,相对一篮子货币,美元已经贬值了大约25%,以石油、黄金为首的全球资产价格持续暴涨。

2013年开始新一轮长达6年的强势美元周期。新的美元强势周期将会冲击新兴市场国家,也包括中国,高资产价格如何化解,是目前投资者面临的挑战。

悲观者认为,美元强势周期的到来将会刺破中国资产价格的泡沫。人民币处于升值和加息的两难境地,继续升值必将彻底摧毁目前中国脆弱的低端制造业,尤其是在目前中国人工成本、融资成本和地租成本不断削弱制造业盈利的当下。就如果实体经济无法维持继续增长,那么,早已脱离了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房价怎么能够继续上涨而不跌呢?历史的经验表明,新兴市场国家无法对抗美元周期,上个世纪拉美、日本和东南亚资产泡沫的破灭无不是因为美元升值导致的。中国能否成为一个逃脱“美元魔咒”的另类呢?

乐观者认为,美元升值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有限。首先,人民币如贬值则有利于改善外贸条件,对于保持出口增速有实质性效果;其次,中国外汇储备达3.3万亿美元,可以有效地实施汇率管理,必要时可以抛出美元维持汇率稳定;再次,中国在去年已经提早进行了一轮货币紧缩,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仍在20%的水平上,具备反危机的政策储备;最后,中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有逐渐放缓的迹象,但通过制度红利的释放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未来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速,而美国目前仍处于弱复苏时期,对资本的吸引力远不及前两次大升值时期。

我们认为,悲观者或许将中国经济的转型前景看得过度悲观,尽管房地产市场的确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泡沫,但市场经济是否出现倒退,仍取决于当前改革是否彻底。如若能够在未来几年逐步建立人民币国际化货币的战略地位并保持币值的稳定或升值,则或许能够抵挡美元升值带来的资金外流压力。另外,通过相关改革红利的释放如果能够稳住经济增速,则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对冲资金外流的风险,并赢得本国资本的信心,避免资金外流带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上一篇:翠屏区发展战略的思考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复习资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