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精选5篇)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1

税收执法权是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最主要的权力,正确行使和运用税收执法权,是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那么,怎样才能确保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正确行使运用税收执法权呢?我们认为,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其规范执法的自觉性外,还必须建立起对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的有效机制。可以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税收执法权正确行使和规范运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县地税局在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方面,着力狠抓了以下几点:

一、示权,强化社会监督力度。缺乏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只有将税收执法权置于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才能使权力的行使和运作趋于规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推行公开办税,实施“阳光作业”,还监督权于纳税人和人民群众。基于此,近年来,*县地税局投入五万余元,在县局和各基层单位设立了板面、公示栏、政策宣传栏、监督台,还在县电视台开办了《税苑之光》宣传栏目,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公开办税窗口职责范围和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务的时限、步骤和方法;公开纳税人投诉部门和监督电话;公开“双定户”的定额标准、缴纳及违章处罚情况。同时,还将负责征收的税种范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服务的标准、时限,票证工本费收取标准、税务检查工作规范,税收政策法规咨询热线等进行公开,极大地增强了税收工作的透明度,从而把税收执法权行使和运行的全过程真正置于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让纳税人对执法依据、执法规程、执法结果了然于胸,杜绝了税收执法时的暗箱操作,使纳税人在缴“放心税”“明白税”的同时,也增强了税干执法时不越轨,不出格,不跨线的自律意识。此外,*县地税局还在社会各界聘请义务监督员,向人大、政协汇报工作情况,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查指导工作,把税收工作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外部监督体系。

二、分权,强化内部制衡力度。针对以往征管过程中权力过于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状况,*县地税局在税收执法权的分解和制衡上狠下功夫。一是深化征管改革,建立起分权制约的运行机制。按照建立征管新模式的要求,大力推行专业化管理,实行征、管、查“三分离”,推行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使权力得到合理分解配置。同时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各股室和各基层单位配备微机,用机器管税,靠计算机管人,使执法中的人为因素明显减少。二是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对每个岗位的执法权限、程序、要求及责任等依法进行严格界定和明确分解,做到分工到岗,责任到人,使每个人对自己的职权范围十分清楚,对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监督什么,怎样监督,做到具体明确。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征管规程,要求税干严格执行法定程序和规定程序,并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衔接,使每个人、每个部门既明确整体工作的运行过程,也明确自己所涉及的具体程序,既明确本人、本部门承担的责任,也明确整体工作的衔接。经过努力,*县地税局使税收执法权得到有效分解,形成了权力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上下衔接、首尾贯通的运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2

一、探讨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构想

(一) 优化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行为

为了保证消防执法的严谨性、规范性和公平性, 公安消防部门应该在现有执法内容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创新, 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则》, 进一步完善消防执法的运行程序, 使其更加具体、细致, 增强其可操作性。消防部门在执法的时候应该做到四个明确, 即明确执法环节、执法时限、执法责任、执法要求, 确保消防执法程序更加科学严谨, 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从而有效避免消防执法人员滥用权力, 进一步提高消防执法的效率和质量。

(二) 细化裁量标准, 缩小消防执法个人的权力范围

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因此, 国家消防的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赋予了执法人员相应的自由裁量空间。为了保证消防的工作执法的公正和质量, 进行不偏不倚的进行执法, 消防执法部门要合理使用裁量权。消防执法部门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遵循立法原意的基础上, 对裁量标准进行细化, 尽量减小消防执法的人为可操作性, 压缩弹性空间。在具体的消防执法过程中, 公安消防部门应该把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进一步量化消防行政处罚量刑标准, 判定火灾隐患的标准, 受理许可事件的条件, 消防审核验收判定标准等, 让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有依据的法规, 有遵循的规章。

此外, 公安消防部门还要对集体研究制度进行完善, 确保消防执法人员能够从容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 井然有序的处理消防事件。遇到重大事故和疑难问题时, 消防执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集体研究制度, 避免擅自做主, 这样有利于增强消防执法的公正性, 确保消防执法不因个人或执法对象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从而缩小执法人员个人的权利范围。

(三) 加强消防执法过程的监督

首先, 消防部门应该制定科学的回访制度跟踪回访消防人员的执法行为, 及时了解执法人员的服务态度和自律性, 从而更加全面的判断消防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其次,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要改进现有的考评制度, 综合使用多种考评措施如:定期或不定期考评、档案检查、现场检查等, 及时发现执法人员的问题, 并引导其立即改正, 从而杜绝消防执法中的腐败问题, 增强执法的公正性。再次, 公安消防部门应该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督察小组, 并制定督察工作的实施细则和过错追究细则, 不间断的督察消防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督察, 及时发现执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 并尽力解决这些问题, 严格按照消防法律法规和部门内部的责任追求细则对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等行为进行惩处。此外,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还应该建立执法人员的个人执法档案, 认真记录执法监督的结果, 并把其当作执法人员绩效考评的一个依据, 从而增强执法人员的执法积极性和自律性, 确保各项消防活动顺利的开展。

(四) 消防警务公开化, 健全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消防警务公开化要求公安消防公开透明的执法, 让广大群众了解执法内容和过程, 接受群众的监督, 杜绝暗箱操作。第一, 公安消防部门应该采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公开执法内容和过程, 以便于群众的监督。此外,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设立专门的窗口供群众咨询, 或者印制相关的消防指南供群众查阅。第二,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应该选取部门内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作为新闻发言人, 以便于向公众介绍其比较感兴趣的消防问题, 比如, 消防执法人员的具体工作情况, 近期重大消防事故, 当前存在的火灾隐患以及消防执法队伍的建设情况等, 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第三,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应该利用网络等渠道建立执法人员的信箱, 供人民群众信访或留言, 消防执法人员应该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 认真听取群众的诉求, 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应该从社会各层人士中选取合适数量的警风监督专员, 让其全方位的对消防执法进行监督, 以进一步提高消防执法的效率和质量。

二、结语

总而言之, 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是规范消防行为的需要, 也是预防消防执法部门腐败的需要, 公安消防执法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一个重要部门, 应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建立健全权力责任, 明确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确保消防执法的过程和内容更加公开透明, 从而增强消防执法的规范性、标准性、公正性, 以进一步提高消防执法的质量, 促进我国消防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和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消防执法部门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部门, 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消防监督制约机制可以有效防止消防部门的腐败, 规范消防执法行为, 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本文对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构想进行探讨, 以进一步完善消防执法的监督制约机制, 提高消防执法的质量。

关键词:消防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秋霞.完善消防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构想探讨[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3, (10) .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3

一、西城区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的现状

(一)城市管理现状

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主要由综合管理、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三大部分组成。综合管理主要由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承担,负责对全区相关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协调、检查、监督、考核,研究制定本区城市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公共交通、爱国卫生、市容环境等工作的行政措施,组织开展本区城市管理监察执法工作。行业管理是指环境保护、卫生、商务、工商、规划、土地、房屋、园林绿化、公安、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承担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属地管理主要指各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地区性、社区性和群众性工作负总责,并承担辖区内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城市作业现状

西城区园林绿化和环卫作业均实行市、区、街、社区(单位自管)四级作业模式。园林绿化,由各级分别承担所属绿地、行道树及其附属设施(座椅、树池箅子、绿化设施)的养护作业。环卫作业,西城区内长安街沿线、二环、立交桥等主路由北京环卫集团清扫,区环卫中心、街道保洁队、社区物业分别承担全区主干道、次干道、人行步道、街巷胡同、单位内部保洁工作,同时区环卫中心还承担全区密闭式清洁站的垃圾清运、粪污合流污水管线的维护、公共卫生间的设置保洁等工作。市政作业,实行市、区、单位三级作业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和区园林市政服务中心分别承担市、区道路及其市政设施的建设和养护。

(三)执法现状

西城区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主要分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行业(专业)执法两种。一是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行使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13个方面的处罚权。二是环保、工商、公安、交通、卫生、商务、文化、规划、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法律要求,各自承担本行业的行政专项执法工作。

(四)监督现状

西城区的城市管理监督工作,除区人大、政协、纪律检查等实施组织监督外,行政监督包括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区市政市容委、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等部门分别对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企业及公共服务作业单位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对行政投诉问题进行核实办理等。

二、西城区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综合、行业、属地管理三者之间沟通机制不够顺畅,管理职责存在交叉,有些管理程序含糊、脱节

1.批、管存在脱节。行政审批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在批、管衔接上存在脱节。行政审批部门在审批从业资格时,只注重了审批环节是否符合行政程序,忽视了其他行业法律条款对从业资格的要求,造成了审批后的城市管理问题。如鼓楼西大街61号违法建设的问题,规划部门在2008年上半年办理审批手续时,只批复其地上一层,建筑面积为67平方米。但2008年11月,巡查发现其已加高加胖,到2009年4月已经建起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半,达到300多平方米,远远超出规划审批的面积。不难看出,由于审批部门的监管不及时,城市管理部门不了解审批情况,造成批、管脱节,最后治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2.建、管存在脱节。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这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管理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更涉及到建设的前端管理、中间控制、后期移交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与工程组织责任单位进行移交缺少综合管理部门的参与,出现问题后,城市管理部门陷于被动;二是后期管理移交考虑不全面,造成出现新问题难以确定责任单位,推委扯皮,影响工作效率;三是移交后的资料缺乏归档流转,历史资料无法考证,造成后人接管无从入手,成为历史遗留难点问题;四是工程竣工移交不及时,施工单位撤除,管理部门无法及时进入管理,施工责任单位管理协调困难重重。通过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了解到,从2006年1月至2009年5月有293个下水道堵塞问题、1368处污水井盖(井盖破损、丢失或污水外溢)问题,市、区市政管理单位均以非自己权属退回,对这些问题,城市管理部门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3.消极管理问题现实存在。一些管理者对出现的复杂城市管理问题有畏难情绪,习惯等待他人提供方法或领导指示。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对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研究不够,二是对一些法律法规的理解应用不够,三是对扯皮问题协调解决的意识不够,四是对复杂问题寻求法律支持的主动性不够。如处理乱倒垃圾渣土的问题,《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规定了管理责任和查处依据,但由于管理前期不到位,造成后期的大量执法和执法难,一些渣土从有主渣土变为无主渣土,既增加了管理难度也增加了管理成本;2009年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共派发各类城市管理问题案件66681件,其中三次以上验收不通过的案件284件,五次以上验收不通过的案件63件,5件超过10次验收。

(二)条、块作业混合交叉,行业管理缺乏

西城区现有的市、区、街、社区(单位)四级作业体系,缺乏系统整合,条专、块统还不到位,一些作业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

一是作业之间相互交叉。现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下,每一级都设有自己的作业队伍。以环卫作业为例,西城区实行“四级清扫保洁”,同一条马路、同一时间内有多支队伍在从事保洁作业,一支清扫主路,一支清扫便道,一支清洁电话亭,一支清除电力杆上的小广告等等,由于重叠设置,更容易造成作业不到位甚至推诿扯皮。如便道保洁街道管,主路保洁环卫专业管,经常出现作业人员将便道灰土向主路扫,主路作业人员反复扫。

二是行业管理专不到底。目前西城区环卫、园林、市政作业实行市、区、街、单位等多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行业管理作用专不起来,块统不了,街道、单位(社区)的作业缺乏专业指导,造成作业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市政设施权属复杂,扯皮严重,缺乏整合。如西城区的市政设施千头万绪,市区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交叉、大市政设施与区域市政设施、产权单位市政设施的交叉,主管线、支管线、户线作业管理的交叉等,还有很多原因造成的“无主”管线,不仅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扯皮问题也不断出现,工作效率低。还有,市属道路养护问题,出现市级管理部门只负责便道红线以里,红线以外到墙基线之间成为管理空白。从2008年初到2009年5月,西城区市属道路红线外出现的道路破损、塌陷等问题193处,虽然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及区市政市容委协调区相关部门对问题进行了解决,但这只是临时性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责任问题。

(三)城管执法力量与任务需求缺口大,对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维护法律尊严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认识不足

一是执法力量薄弱。区城管监察大队人员严重不足,原先仅按8小时工作制,承担5项职能的人数配备执法人员,但目前城管监察大队承担的执法职能已增加至13项,并实行24小时轮班工作制,执法任务与人员编制缺口明显,常常感到城管执法“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执法权限过于宽泛,执法矛盾集中。目前城管部门执法所涉及的300多个具体行政执法内容,几乎都可找到对口的职能管理部门,权限界定本身就复杂混乱。而执法的依据又散布在20多部不同法律和法规之中,城管执法的许多领域,权属多头,从夹缝中寻找出路。三是执法方式传统。目前城管执法人员大多仍采用现场执法,执法方式传统,特别是流动性强的城管问题靠的是抄、扣、追、罚,易出现与被执法者的正面冲突。现在执法手段虽有了改进,增加了录像取证、联合执法等方法,但城管职能设置与城市发展现状明显脱节,执法手段仍显得单薄,堵得多,疏得少。四是执法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缺乏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城管队员来源、年龄结构有待于调整和改进,岗位流动性差,缺少正面的社会舆论导向,一些执法人员岗位的光荣感、责任感下降,在工作中缺乏形象意识。

(四)监督薄弱,未及根本

近几年,西城区城市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重结果监督,轻过程监督;重事后监督,轻事前预警;重监督通报,轻问题分析;重监督的手段,轻结果的应用,未形成对相关部门应有的约束。如卫生责任区落实情况的监督,商务部门、街道对社区设立的废品收购点、修鞋点、修车点、便民卖菜点等便民工程的监督,都很薄弱。二是监督主体比较单一。监督主体目前仍以政府唱主角,缺乏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参与,也缺乏对监督主体的培育和监督指导。社会单位主体和市民主体的监督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监督的渠道不够通畅。

三、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四位一体”有效机制的建立

总体思路是:建立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夯实管理责任,强化属地管理,条专块统明晰,保障措施得力,使其形成独立与闭环紧密结合的有效管理整体,构成内外双核与市区双闭环的城市管理新格局。(见图1)

(一)建立区街两级协调机制,强化属地责任

建立区、街两级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加大区街两级综合协调力度,凸显属地管理作用。一是建立区、街两级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协调会议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层级负责、综合协调、管理高效”的原则,将城市管理联席会议纳入议事日程,及时分析全区或属地城市管理形势,沟通、解决全区及辖区的城市管理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难题会诊,确定行政管理办法,使其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依据,形成区、街联动,城市管理部门之间联动的局面。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充分利用协调会议制度组织方便、形式灵活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作为联席会议的有效补充。

二是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属地协调力度。发挥属地管理作用,充分行使政府派出机构的权力,强化街道办事处属地管理的意识。一要强化街道办事处对行业的监督和协调,对本地区各城市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处理本地区城市管理问题。二要剥离街道办事处作业的职能,将园林绿化和环卫作业纳入行业管理。街道办事处还要根据本地区的地域特点,结合功能定位,研究本地区城市管理标准、品位和方法,大力推进分区域城市管理工作。

(二)整合作业资源,推行行业管理

按照全国第五次城市管理会议的要求,加强“条专块统”。一是转变区环卫中心现有职能,使区环卫中心成为履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环卫标准、监督环卫作业的行业监督部门,调整环卫作业模式,改变过去主路由区环卫中心负责,便道由街道负责的方式,实行整街立体化保洁,即一条街由一支环卫作业队伍完成所有的保洁任务,包括路面(主路、辅路、便道)的清扫保洁和清除非法小广告;协调市属公共设施保洁作业由市属公共服务企业向区环卫保洁部门移交,从根本上解决市公服企业设施分布广、保洁困难的实际问题,地区环境也会得到改善。充分提高机械作业率、缩短保洁间隔,提高作业质量。二是推进园林绿化行业管理。区园林局担负行业管理职责,充分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使园林绿化横向到边(区界),纵向到底(社区、单位)。街道、社区单位不再承担绿地、行道树的作业,推行市场化,采取标识制度,明示权责。三是市政设施作业权责统一。由区园林市政服务中心负责全区道路(含市属道路红线外部分)的维修保养,并承担市政基础设施的应急抢修抢通任务。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区市政管线的普查、建档和养护责任的确定,使市政设施养护权责分明,衔接紧密,减少推诿扯皮。

(三)加强联合执法,建立三级联动机制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新的城市管理难点、扯皮问题,单靠城管执法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集智慧与力量解决。

按照综合管理、行业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别建立以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行业执法部门、街道办事处分别组织牵头的三级联动执法检查机制。区综合管理部门承担全区联合执法中的问题确定、方案研究、组织实施的牵头工作,建立联合执法议事制度,明确联合执法的目标、意义、参与单位、联动内容、(综合或行业)牵头单位,确定联动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专题)、联动检查结果的应用(通报、考核)、联动工作的要求(部门、联络人、到达现场时限等)、工作流程等,同时要定期对联动执法进行研究,使其成为一种“链条管理”模式和常态工作机制,突出综合管理部门在联合执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行业执法部门除进行本部门正常的执法检查外,积极配合区、街组织的联合执法行动,根据需要牵头组织其他行业执法部门和区、街相关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合执法检查。街道办事处参照区级联动方式,结合区域特点,按照属地管理职能,组织本地区联合执法检查。其执法检查的结果(含职能部门配合程度)在区、街两级联席会议上通报,纳入地区城市管理履职评价内容。

在区三级联动执法机制的前提下,为加强市、区工作沟通,建立市、区工作配合快速沟通机制。市执法部门、市公共服务企业应区的要求,配合区联合行动,其流程见图2。

(四)研究科学监督考评体系,建立排查处理和责任倒查机制,形成区、街监督考评联动机制

推进监督前移,实施全过程监督,试行全面分析评价,形成监督评价“一对多、上下联动”模式。在现有城市管理评价监督考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使监督、评价、成因分析一体化;强化社会监督职能,建立排查处理和责任倒查机制。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区纪委、区组织部、区监察局、区人事局、区委区政府督察室、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等监督部门将各项监督考评结果进行整合,作为全区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要实施问责制,对一些因责任心不强造成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各街道办事处也要建立属地职能部门履职评价体系,对辖区职能部门履行管理、作业、执法等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通过全区或地区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通报。各职能部门则采取专项述职、责任倒查等办法,分析排查本单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失职、渎职行为。

二是强化组织监督。定期将城市管理监督考评结果向人大、政协机构通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组织监督。同时,经常分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城市管理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沟通交流,查找城市管理责任部门的工作不足,落实目标责任。

三是强化外部监督。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向社会民众公开各城市管理部门履职情况,不定期征询民众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公布城市管理举报电话,充分利用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功能作用。对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的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决策,听取专家建议,并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征求群众意见。对于市区通报、媒体曝光、群众反映强烈等各类问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处理”的原则,做到及时办理。对于逾期不落实,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的,实行责任倒查,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单位与个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致使发生重大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责任,防止管理与监督脱节的问题。

四、“四位一体”有效机制高效运行的保障手段

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四位一体”有效机制建立后,必须要有可靠的保障手段,确保其有效运行。具体讲就是“四个建立,一个加强”,即建立一个台账、一个平台、一个系统、一本手册,加强执法力量。

(一)摸清底细,梳理研究,建立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台账

各城市管理部门积极研究城市管理形势,利用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容量大、来源广、数据多的优势,定期分析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建立城市管理问题滚动台账,新问题随时上账,解决的问题随时消账,并记录解决方法,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进行有效攻克,为今后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留下参考资料。目前已汇总的包括违法建设、建管移交、线杆及架空线缆、城市家具维护、城市部件标识、车辆乱停乱放、私接管线、店内悬挂广告牌匾、私设地锁和禁停桩等17种问题。今后,各城市管理部门都可以结合本单位、本行业管理的实际,提出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由城市综合管理部门汇总,在区级城市管理联席会议上充分讨论并制定解决的方案,采取“案例式”解决方法,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消账。

(二)信息共享,部门互动,建立职能部门情况通报网络平台

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普遍走进家庭,网上查询、网上办事、网上参与管理都将成为现实,要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搭建联动、互动机制平台,利用此平台,建立健全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各职能部门的横向与纵向情况通报制度。将行政规划、行政许可、行政审查、行政合同、行政执法、行政服务等手段纳入系统,加大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融合。利用此平台,审批管理部门把需要相互通报的审批事项(包括营业执照、废品收购站点、广告、商业网点、掘路等审批时间、范围、期限)及时上传至平台;作业实施部门把作业地点、作业方案、作业进程上传至平台;管理、执法和监督部门把管理、执法、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也及时上传至平台,并标注限定整改时限。这样,城市管理、作业、执法、监督各部门都可以通过平台了解相关的信息,避免相互脱节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信息共享和资源利用的优势,既符合信息公开要求,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宣传,拓宽渠道,建立城市管理诚信系统

将驻区企业、个体经营户等纳入城市管理诚信指标体系,建立城市管理诚信系统。对屡次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破坏城市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载入城市管理黑名单,管理和执法单位加强重点监管,在招投标、从业资格审验等时机,参考污点记录情况,降低或取消其经营资质,纯洁城市管理空间。对屡查屡犯的单位,除依法查处外,工商部门可将其违规行为纳入城市管理诚信系统,与年度审核情况挂钩。

(四)理顺城市管理工作程序,编制西城区城市管理工作手册

为有效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在现有的《北京市西城区信息化城市管理案件办理标准》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内容,逐步编制出全区城市管理工作指导手册,手册在依据国标确定的城市部件、事件内容的基础上,不断补充内容或细化内容,明确城市管理的类型,标准,程序,主责(牵头)部门,处理时限、工作程序、工作依据等内容,成为城市管理者工作的参考和依据。手册可根据新政策的出台和职能的变化进行定期调整补充。

(五)扩充人员,提高素质,加强执法保障

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人员编制和执法中的困惑,除其他城市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工作外,执法队伍从三个方面努力,破解困境,提高执法效能。一是加强法律研究,做好人员编配保障。立足现有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采取调研分析、逐级上报、加强沟通等方法,促进城管执法的专项立法,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防止职能无限扩大。通过编制调整,精简机关等,按照每万人配备8名执法队员的标准配备一线执法人员,确保人员编配到位,防止疲劳作战,敷衍应付,降低执法效果。二是开展能力培训,做好执法素质保障。确保执法队伍有进有出,动态管理,通过各种政治教育、法律培训和内部挖潜,努力提高执法者能力素质,知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同时,通过改善工作条件,落实福利待遇,增加执法人员岗位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动力和执法活力。三是改善执法手段,做好执法技术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每名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移动执法终端和多媒体音像设备,并与其他执法人员和管理部门纵横网联,通过科学执法手段,保证执法过程中认定的违法事实清楚、事实证据确凿、执法定性准确、依法处罚恰当、法律文书完备,音、影资料齐全。四是拓宽监督范围,做好执法监督保障。推行“阳光执法”,把行政执法工作置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保证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形成社会、群众、舆论并存的监督体系,确保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 篇4

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关键。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搞好医院规范建设,是保障医德、规范医务工作者行为的有力手段。

在当前的形势下,除建立完善工作职责、行为标准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一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应深入研究,设立院内、院外监督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听取意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接待日制度,把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进行梳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二是建立自查自纠制度。医院应有明确的自查自纠规定,做到值班查、医护人员结合自己的岗位查,重点查服务态度、医疗质量、医患关系、收费标准、投诉信件,通过这些措施及时了解医德医风现状,做到边查边改。三是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奖优罚劣。按级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标准,经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评,主要考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收受物品等情况,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对医护人员进行1至2次的集体综合考评,将考评情况装入档案,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教育大家的目的。

建立税收执法权监督制约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二)建立制度防范机制,规范用权行为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单位的职能、职责、职权、程序、时效等,按照法规政策的规定进行清理,并重点对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人财物管理等方面的职责权限进行清理审核确认。其次,根据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实行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其三,设置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流程各环节的责任人、监督方式,构建一个完整的权力规范、行使和监督体系。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并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确保权力始终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运行。一是要增强制度的系统性。在内容设计上,要围绕权力运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部位,按照明确具体、可操作、管用的要求,重点健全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工作制度,加强“人、财、物、事”四权运行的规范、约束和监督。在结构设计上,要做到总体制度和实施细则相配套,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配套,发挥制度建设的整体合力,形成各种权力相互制衡的格局。二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则行,令行禁止,严格按制度规定行使权力;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督办检查,纪检监察机关和负有监督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定期不定期对干部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等(不搞下不为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予以严肃处理;对在制度贯彻落实、监督管理上负有重大责任的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要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要保持制度的先进性。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权力运行将呈现出新的形式、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这些新形式、新特点和新规律的研究,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有益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新机制新体制。四是要研究探索制度的预警性。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前瞻性和预警性是制度的本质要求。亡羊补牢毕竟造成了损失,应该说不是我们设计制度的最终目的。一项政策或举措出台后会引起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哪些“异”动,必须要有一个事前的研究和预测,为制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监督制约权力运行方面,应当加强建立健全和切实执行以下制度:

1、基层党委“重大事项票决制”,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工程、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安排等事项全部采取党委(党组)成员无记名投票表决形式进行,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委重大问题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提高基层党委班子整体执政能力。这项制度的执行,要作为上级党组对下级党组巡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2、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制”,防止权力异化。积极推行党政正职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提任、调任、轮岗、退休、辞职、机构裁撤合并前都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且要先免后审。对重点部门和群众反映较大,意见比较集中的领导干部可由组织部门协调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届中审计的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对审计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制定和执行,杜绝人情审计、关系审计、不负责任审计、不依法审计。

要改进评价办法,增强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迫切需要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增强可操作性。经济责任审计量化评价办法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定量评价部分;定性评价部分和存在主要问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定量评价分值为100分,按照下列要素进行量化评价:①主要经济工作指数完成情况20分;②财务管理情况30分;③重大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及实施结果20分;④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规和廉政规定10分;⑤审计查明的问题20分。定性评价分为四个等次:好(90―100分)、较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59分以下)。当审计查明被审计单位(不含下属单位)同时存在下列两条以上问题的,定性评价确定为“较差”等次:①私设小金库,乱支乱用;②单位内部发生违反财经纪律行为受党纪国法处理的;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的;④在国有、公用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操作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出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移送处理书,按照量化评价标准进行打分,确定其标准评价等次。

3、试行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选任、定期交流制,防止“带病上岗”和打破权力垄断。对重点、热点单位“一把手”的选任,应严把考察关,在年度集中考核的基础上,每个职位实行差额考察(不少于3人),重点是到曾经工作过和居住过的地方找知情人个别深入了解和核实情况。知情人应具有代表性,忌事先通知、兴师动众,注意保密。通过优中选优、精中选尖,尽力防止“带病上岗”。加大对掌握管人、管钱、管工程、管审批等权力的干部交流力度,对部分热点单位主要领导采取定期交流换岗,重新洗牌,每三年调整换岗一次,根据工作表现把每个领导干部都尽可能地调整到最适合其能力特点的岗位上去,做到“人岗相适”,打破“重要单位”领导长期“坐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各单位主要领导的奋斗热情,激励竞争。有利于完善干部淘汰机制,以“换”代“下”,逐步淘汰,解决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对经组织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干部,坚决从现有的领导岗位上调整出来。逐步实现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化。

4、完善“干部监督网络制”,延伸干部监督的触角。进一步整合纪检、组织、检察、审计、计划、统计、财政、工商、信访等部门对干部勤政廉政的监督信息资源,增加监督的透视点。从对干部8小时内的监督向8小时以外延伸,从干部的工作圈向生活圈延伸,前移监督关口,多角度监督、多侧面考察干部勤廉表现,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聘请社会各界有正义感的人士作为监督员,公布干部监督举报电话号码、电子信箱。通过举报电话和干部监督网,随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和举报,保证干部监督渠道的畅通。

5、建立“干部监督预警机制”,防微杜渐。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通过内警系统和外警系统的协调、双向运作,实现工作的着力点由事后惩戒向事前监督转变,不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监督。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领导干部生活、社交圈的表现,不断规范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限。同时,建立科级单位“党政一把手亲属重大事项档案”。对党政一把手亲属的重大事项实行登记备案,登记的内容包括党政一把手家庭成员婚丧嫁娶、工作调动、提升晋级、迁新居、建房、分房、购房以及参与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经商办企业等经营活动的相关情况;防止领导干部借亲属之名,变相以权谋私,接受群众监督,增加干部监督的开放程度,增强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和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意识,逐步养成在监督中工作的习惯。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评结果反馈制度”。加大干部考察监督的力度,使干部考察考评结果更好地运用于干部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干部考察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反馈考察测评结果。反馈内容包括群众对干部本人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素质评价情况,对干部的综合评价、任职建议,以及考察中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诫勉谈话,达到预警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高用权绩效

从本质上讲,共产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运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加强“三个结合”,建立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权力运用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领导评价与群众评价相结合。干部权力运用是好是坏、政绩是高是低,不能单独由上级领导下结论,必须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高度重视群众评价。要切实保障群众在干部考核评价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把上级评价和群众评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同纳入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健全上级满意、群众称道的双重评价标准,形成正确的用权导向。二是集中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建立权力运行台账或监督卡,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兴办实事、解决突出问题等与运用权力有关的情况,同时,既到现工作单位考察,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和住所考察,找知情人了解情况,认真记载,深入调查核实,实行集中考核结果与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运用,既加强过程监督,又加强结果监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作法,及时纠偏防误,杜绝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尽量降低权力运行的成本。三是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把权利运行产生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起来考虑,既充分肯定用数字反映出来的显而易见的政绩 ,又科学评价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潜在政绩,还要客观评价,因条件具备,不努力作为而错失机遇,影响当时和此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负面政绩 。同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责任追究制,确保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四)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治理用权失误

权力运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前进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失误。必须区别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各种失误进行有效治理,确保权力运行始终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由于疏忽大意或水平不高、用权不当造成失误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要采取批评教育方式,引导权力人从个人能力、个人作风、个人德行等方面找原因,责令其限期改正,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滥用权力造成失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故意推卸责任或相互推诿责任,或制造假相欺骗组织和群众的,要采取组织措施、纪律措施严肃处理,对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渎职”行为,触犯法律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理顺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各监督主体充分协调发挥作用

目前,普遍存在的“监督无力”现象,与我们拥有形式多样的各种监督是极不相称的。究其原因,监督者不能实施有效监督,并非监督者主观上的不想监督,而是客观上的无法进行监督。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监督者缺乏监督所需要的权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权力的对等程度的判断标准,权力对比程度越高,监督越有效;程度越低,监督越无效。而实现权力的对等就必须改革权力架构理顺监督机制,使监督者享有充分的权力,避免其权力被已经滥用了的权力所左右或架空。

首先,必须增强专门监督机关――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改革权力架构,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其监督的抗干扰能力和独立性,必须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有的规范、干部职权、执纪权限,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部署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具有权威性。其次,必须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机关――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屏障真正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监督。第三,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述权,保护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第四,要重视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尽快制定“新闻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第五,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两 院”的监督,把权力运作和廉政情况的审议、监督作为审议年度工作报告时的重点内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建立廉政委员会。同时,畅通社会协商对话渠道,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作用 。第六,要进一步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监督权的异化,即监督者自身权力运行的不正当,是当前监督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危害极大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权威和有效性。必须加大对有监督职权的部门,特别是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监督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严格查处这些部门监督不公或滥用监督权力谋取单位和个人利益的不良行为,促使监督部门尽职尽责公道正派地行使监督权力。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体制创新,通过加快立法,使各个监督主体、各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广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观念,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六)加快权力运行的法制建设

惩治腐败,建设廉政是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而在这诸多的手段中,法律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为此,必须加强廉政法制化建设,树立法律权威,把廉政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不以个人品质和意志为转移,从而保证社会控制、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经常化和有序化。

首先,要大力加强和完善廉政立法。要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是非,用客观标准确认廉政、腐败的内含和处延,用法律法规衡量国家公务人员是否违背人民的意志,是否有违法乱纪、徇私舞弊等腐败行为。廉政立法的目的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这是将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一百多个法律、法规性文件及政策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就总体而言,属于法律规定的不多,政策性规定占据主要地位;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应急性多,稳定性少;惩罚性规定较多,预防性规定较少;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廉政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完善廉政立法,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廉政法》、《反贪污贿赂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经济活动实名法》等,以便把廉政以及监督机关的职能、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违反了就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是公职人员必须遵守的具体规范,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除了重视制定有关事后惩戒性的法规外,更要加强预防性法规的制定,逐步建立起一套严密的严格的廉政法律体系。

上一篇:纺织材料项目申报材料例文参考下一篇:写雷锋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