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乡镇创建

2022-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乡镇创建

生态乡镇创建之浅谈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乡镇建设的步伐,以党的十八大为指针、以创建新农村为载体,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加强乡镇环境整治,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建设,实现乡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关键词:生态乡镇;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环保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概念。生态创建主要是对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进行乡镇生态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指标体系

(一)机制健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乡镇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三)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四)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五)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四、生态乡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农村环保设施比较滞后。部分乡镇、村仍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未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加剧。化肥、农药无序大量施用,绝大多数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至河渠,对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思想认识不深,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改善。许多乡镇机关干部对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資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效益无法显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在整合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专项资金方面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导致生态创建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五、生态乡镇创建的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结合国家生态乡镇的相关指标要求,由各级政府、各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二是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并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对实施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进,并根据实施计划与各乡镇签署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督导,严格考核问责。由与农村工作有关、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团,负责为各县市区提供创建规划、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及协助生态乡村的评选活动等。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乡镇创建资金,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村镇创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生态特色。生态乡镇的创建需要尊重并从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从一些花钱少、需求大、能见效的事情入手,与扶贫和产业发展等项目衔接,从经济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采取走访座谈、宣传培训、学习参观、工程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环境权益,逐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M].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胡志刚.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创建绿色美好家园[J]农场经济管理,2015

[4]张鹤丹.河北省乡镇生态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霸州市东杨庄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2011

[7]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8]冯新春.小城镇生态建设与文明生态村创建要和谐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5

作者:李洁 沈琳

第2篇:“创建特色体育乡镇”探讨

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农村体育的现实问题,在分析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特色体育乡镇”的设想。“特色体育”是乡镇体育的一个良好载体,是发展我国乡镇体育的绿色通道。创建特色体育乡镇,能够通过具有特色的项目带动乡镇群体活动的持续开展,形成以镇区为中心的“磁场”,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乡镇;特色体育

Key words: town; distinguishing sports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这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对此,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安邦定国的大事来抓。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人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农村体育重要组成部分和两个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乡镇体育,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寻求发展乡镇体育可循之路,对于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对于促进农村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LL]

1 目前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客观评价我国的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在增强农村居民体质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还有待加强,我国农村体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还不尽如人意。

所谓低水平,就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70%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中国社会体育调查结果报告》)。场地设施的这一分布结果导致“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从城乡体育人口结构来看,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2004年6月24日,中国体育报),而农村人口远高于城市人口,农村居民中体育参与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距不断加大。

所谓不全面,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尚未解决,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事业相对滞后”(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体育和健身的观念相对滞后”(陈至立,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讲话),毋庸讳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必然导致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落后于城市。

所谓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全民健身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汇报工作)。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这种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2 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它又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这个大的系统中,体育与其它社会活动如经济、文化、教育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农村体育也是如此,它所生存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它的发展。已有实践表明,经济、文化、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件,取决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个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经济对群众体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等方面。经济制约着体育经费投入水平。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和社会投入体育的经费就越多,反之亦然。尤其是在我国,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的。但在农村乡镇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是不按比例进行的,当他们的经济效益好时,资助体育的积极性便高,当他们自己都入不敷出时,投入体育的资金便少。经济制约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水平。体育场地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很大。但是农村乡镇的经济现状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修建大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缺少场地器材,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体育需求。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脱贫致富,在此项根本任务之前,根本不可能把发展体育运动摆在议事日程上。

2.2 传统文化因素

许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对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产生与发展,对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乃至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2]

2.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素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是处于由政府管理型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群众体育管理系统由群众体育政府系统和群众体育社会系统共同组成。在农村,由于群众体育社会管理系统极不健全,影响很小,所以,强化政府职能对于发展农村群众体育事业有着特殊的意义。作为乡镇体育的上级业务指导机构,县级体育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促进乡镇体育的发展。“领导重视"是影响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人们有切身体会。如果乡镇的领导喜爱体育、重视体育,体育工作的一些困难就容易解决,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乡镇体育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往往是得到了领导的支持的。作为管理诸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农村乡镇体育活动需要有人组织,否则就无法开展。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乡镇连管理、组织文体活动的专干都没有,更无法谈论管理水平的高低了。在现有的文体专干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从事基层文体工作条件差、地位低、待遇差而缺乏积极性。没有文体(体育)专干以及管理水平较低已经成为限制乡镇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4 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因素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同为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与群众体育存在密切关系。学校是培养体育意识和学习体育锻炼方法最重要的场所,学生时期掌握的体育技能、养成的体育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学校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成为一名体育人口,与此同时,学校体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体育骨干。但是有不少农村学校仍然存在严重的“重智轻体"倾向,体育场地设施落后,体育教学可有可无,体育师资严重缺乏,学生所受到的体育方面的教育少而又少,以至于一些农村学生中学毕业了却连最基本的体育技能都不具备。竞技体育的竞赛和表演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观赏性和激励性的活动,无论是亲临现场还是对目荧屏,都已成为群众余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昭示体育精神,传播体育文化,丰富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还可普及体育知识,传播体育技能,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动员人们参与锻炼,从而推进群众体育发展。在农村,农民群众现场观看高水平体育比赛的可能性较小,而且,很多竞技体育项目不可能也不适宜在农村开展,竞技体育对于农村体育所起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远未发挥得像对城市的那样充分。

3 创建特色体育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可持续深入发展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因此,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规划,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村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是当前农村体育事业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地方乡镇由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相近,历史背景和地域背景相通,人际交往的方式相融,丰富的地域文化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整合力,大大有利于人们的交往流动。因此,要进一步搞好农村体育工作,以乡镇为“龙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怎样来建设乡镇体育呢?正如以上分析,农村体育的发展直接受到它所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农村体育的发展不能靠等待,而应该积极寻找农村体育特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有关材料和实地考察表明:创建特色体育项目,是促进乡镇体育的可持续深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据对全国153个乡镇的调查,其中,19.60%的乡镇拥有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项目不是乡镇唯一开展,但是乡镇群众爱看、爱打的“流行项目”,是乡镇群众体育活动的龙头项目,拥有比其它项目更多的参与者和较高的水平。特色体育项目的形成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一个标志。是乡镇群众体育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能在形式上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而且能建立起心理沟通的渠道,有效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合作,提高乡镇居民的综合素质,增强乡镇社会经济建设的文化底蕴。特色体育是乡镇体育的一个良好载体,是发展我国乡镇体育的绿色通道。创建特色体育乡镇,能够通过某个项目带动乡镇群体活动的持续开展,形成以镇区为中心的“磁场”,向周边农村地区“辐射”,促进乡镇体育活动的开展。这种模式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体育人才和骨干队伍的资源优势,集中有限的财力,办群众看得见的实事。同时,乡镇体育各具特色有利于促进某一地区群众体育活动呈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局面,促进乡镇间的体育交流。创建特色体育乡镇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体育审美活动,对于组织和丰富乡镇居民的闲暇生活,提高乡镇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特色体育为突破口,形成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农村体育新格局,为提高乡镇的知名度,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起到积极作用。

4 “创建特色体育乡镇”的基本要求

根据对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分析,“创建特色体育乡镇”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4.1 强化政府职能,提高领导认识

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对此,《宪法》和《体育法》都作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条件下,强化政府职能于发展乡镇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搞好体育工作,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经常研究体育工作,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农民体育协会以及老年人体协等,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与领导;建立文体站(或体育办)等机构,配备文体(体育)专干,关心、支持、督促他们的工作;保证一定的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体育活动和比赛形成制度,才能使“创建特色体育乡镇”活动落到实处并向纵深发展。

4.2 “特色体育乡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证

发展乡镇体育事业,一些人财物方面的基本条件必不可少。乡镇政府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应该列入年初计划,保证落到实处,并逐年有所增加。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在现有条件下,建议以镇(或乡机关所在地)为基地逐步建立农村体育活动中心,集中力量搞好活动中心的硬件建设,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农村体育场地数量,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体育活动的需要。

要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在目前的广大农村,社会办体育的力度还很小,但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将增大,为此,应充分挖掘潜在的能量,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对有意投资申办申请特色体育产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应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

4.3 “特色体育乡镇”的建设要培养和发挥体育骨干作用

县级体育部门对乡镇具有业务指导职责,应经常深入乡镇检查督促工作;定期对文体专干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壮大骨干队伍;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以活动促工作;为乡镇之间、乡镇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友谊比赛牵线搭桥。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的优势,通过举办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来带动和促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

4.4 “特色体育乡镇”的建设应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校体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校体育的极端重要性。基于此,应不断加大学校体育的管理力度,促使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足够的胜任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除开设常见的田径、大球类课外,就是要结合地方体育特色项目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一技之长,这对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坚持锻炼并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骨干是极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如果乡镇想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活动,学校应给予支持配合。

5 小结

5.1 客观评价目前我国的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5.2 实践表明,经济、文化、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5.3 要进一步搞好农村体育工作,以乡镇作为“龙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创建特色体育乡镇”,是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体育可持续深入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5.4 “创建特色体育乡镇”要集中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在目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应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

[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 http://www.sport.gov.cn/.2003-07-11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http://www.sport.gov.cn/.2006-07-26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http://www.sport.gov.cn/.2006-07-12

[4]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 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 http://www.sport.gov.cn/,2006-03-20

作者:徐东锋

第3篇: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为契机全面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摘要:

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国家级环境优美镇,通过几年的创建和后续建设,带动了全旗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提升,本文通过五个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带来的显著效果,为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建; 优美乡镇; 提高; 农村环境质量

To create the beautifulenrironment township work as au 

opportunity to improre the rural enrironment quality

Chang Hongli

(Tongliao city Jayudqi enr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Inner Monglia 029100)

[HS)]

Tongliao city zaluteqi Beizhen is the first conntriesto the lnner mongoliaalltonomous region enrironment is beautiful town, through years of creation and subsequent construction,drire the quanqi rural enrironmental protectionwork of the ascent of the whole,this paper through,the fiiive aspects of analyses the enrironment is beauti fultownbuilding national profound effects for the comprehensire upgrade rural enrironment,topror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create; graceful raiserural; villages and towns; enrironment quality in rural areas



近年来,我旗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鲁北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工作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0年底,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亿元,是2005年26.4亿元的四倍多,年增长33%;财政收入完成8.5亿元,年均增长4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21元和1260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2416元和5575元。四项指标均创扎鲁特历史最好水平。全旗的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22.25%提高到现在的30.1%,其中鲁北镇森林覆盖率达41%。农村牧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转化率、农膜回收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达到了国家的标准。城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主要街路绿化普及率、清洁能源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分别达100%、95%和60%,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观。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旗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加强宣传,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最重要。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影片、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在镇区主街道设立永久性环保宣传标语,营造创建氛围。二是举行环保培训。对干部抓环保国策、政策法规培训,增强他们搞好环保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对污染企业职工,分行业抓“三废”治理操作技术培训,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专业工作水平。三是组织专题活动,结合创建绿色学校等工作,在中小学校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让学生学习掌握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宣传教育。目前,全旗创建绿色学校28所,其中自治区级绿色学校2所。环境教育成为全旗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必修课。四是抓好“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以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精心组织全旗上下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全社会动员,人人珍惜环境,关爱生命,维护生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加大投入,全面启动城镇建设

几年来,在鲁北镇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镇建设突破年”活动,实现了城镇建设与管理工作新突破。一是实施了主街主路改造工程。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完成了主街主路的路面改造、亮化等工程。并实现了改造路段内的网通、铁通、联通、线务段、有线电视等管线地下铺设。二是实施了排污排水管网建设工程。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主街主路的雨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的铺设工程。同时争取国债项目资金和地方匹配资金3900万元,开工建设了日处理1.5万吨的鲁北镇污水处理厂,现在已投入试运营。三是实施了百巷整治工程。鲁北镇百巷综合整治工作是旗政府向群众承诺的办好事实事之一,也是“城镇建设突破年”活动的主要内容。驻镇90多家单位每年投入50多万元包联整治中小巷100条,重点解决清障通巷、排水保洁等问题,现镇区内保洁面积已达到176万平方米。四是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按照“一街一树,一路一品”的要求,完成了鲁北镇“主街主路、三个出口、两个广场”绿化任务,鲁北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16平方米。五是实施了城镇管理包联工程。采取以六大班子领导、街道长、旗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包街路的形式,集中开展了以主街主路为重点的市容市貌整治活动。规范了道路交通摊点设置等秩序,严格落实了门前“三包”责任制,镇容镇貌有了很大改观。六是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增强了广大干部和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营造了环境优美、卫生清洁、秩序井然、崇尚文明的社会环境。鲁北镇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为第五届创建十星级城乡工作先进单位,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人事部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3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全国打造生态扎鲁特,这是全旗上下形成的共识。从2000年开始,扎鲁特旗陆续建立了罕山、荷叶花湿地等32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其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处,市级保护区9处,旗级保护区21处,总面积达32.4万公倾,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8.5%。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以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封山育林育草、封沙育草、禁牧舍饲工程,全旗113万公倾的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而且有效促进了畜牧养殖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2005年全度大小畜存栏突破了300万头只,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的“双赢”。鲁北镇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的4月份定为全镇“绿色行动月”,并以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突破口,突出城防林、村屯绿化、防沙治沙三项内容,完成植树造林、种灌种草15万亩,有效地改善了城区周边环境。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保型产业建设

为改善城镇和农村环境,提高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在全旗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环保型产业建设。一是实施了生态家庭牧场建设工程。在牧区大力推广和建设生态家庭牧场,实施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走科学养畜之路。到2010年底,全旗建设高标准生态家庭牧场870处,全旗每年调制“三化两贮”饲料3.3亿公斤,使全旗秸秆转化率达到93%,基本实现了秸秆过腹还田。二是实施了牲畜改良工程。为实现农牧民增产增收,本着“提质、降耗、增效”的原则,在广大农村牧区加快了畜种改良步伐,全旗每年冷配母牛达到8万头,完成绵山羊人工授精25万只。现全旗拥有良种及改良畜284.12万头只,改良率达94.7%。四是实施了畜禽粪便处理工程。对于城镇附近的规模化养殖场所产生的畜禽粪便,进行集中存放处理,经发酵后主要用于做肥料。现正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筹建有机肥加工厂,用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经过几年努力,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率已达到96%,有效地降低了养殖业畜禽粪便的污染。同时由于耕地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使耕地土壤环境得到改善,减少了化肥的污染。四是实施了有机绿色农产品工程。以绿色有机产业为主线,进行大规模种植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行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技术。共建设优质玉米基地村20个、面积15万亩,建设优质绿豆基地村30个、15万亩,建设优质大豆基地村20个、10万亩,同时还建设欧盟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基地5万亩。2005年全旗共出口农产品8000吨,出口创汇600万美元。五是实施了清洁能源推广工程。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广大农村牧区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工程。今年从山东德州引进新型自动底层出料永不换料沼气池生产技术和设备,成立了沼气生产责任公司。该沼气池是经国家农业部、国家产权局、国家专利局认可批准推广的专利产品,年生产能力1400台,现在鲁北镇周边地区已安装使用58台,正大力向农村牧区推广。在城镇,大力推广型煤和提高城市气化率。现城镇餐饮业型煤利用率已达45%,城市气化率达到54%,大大改善了城镇大气环境。六是农村改水改厕工程。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实现村镇饮用水合格率95%;改厕、建厕共66687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5 严格把关,提高环保管理水平

一是抓建设项目初审把关。在发展工业上,严格执行环保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凡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项目,无论效益好坏,坚决不批;凡与环境规划不相协调的企业,无论市场前景如何,坚决避免再走“先上车,后补票”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抓环保执法检查。严格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三废”治理。为了了城镇周围的生态环境,扎鲁特旗实施了矿山环境治理工程。2003年至2010年,依法关闭了国道304线和省际大通道周边可视范围内的污染防治设施不合格、未进行竣工验收的12家小采石厂,责令其搬迁到旗里统一规划的采石地点,并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填坑覆土,限期恢复植被,关闭了其他企业(小煤矿)115家。辐射和带动了全旗农村牧区环境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干部学习读本) .2007-05-20.

[2]欧阳重辉.现代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规范化实务全书.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3): 1478-1480.

[3]赵廷宁,丁国栋,马履一.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15.

收稿日期:2011-07-19

作者简介:常洪理(1984-),男,畜牧师,现任扎鲁特旗环保局副局长.

作者:常洪理

第4篇:创建生态乡镇构建和谐文昌(生态乡镇简介)

创建生态乡镇构建和谐文昌

-------文昌镇创建生态乡镇简介

沙坡头区文昌镇地处中卫城市核心区,现辖8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574人,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近年来,文昌镇党委、政府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镇生态环境、村镇面貌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5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01亿元,全镇先后拆迁改造城中村土坯房1000多个庄台,自主开发建设了黄湾新村、东关康民花园等7个花园式农居小区,新建农居小区面积达32多万平方米,让4000余户农民住上了新楼。与此同时,镇上借助全区“黄河金岸工程”实施,先后开发新建了双桥黄河生态旅游度假村、蔡桥黄河游乐场、虹河水上乐园等沿河生态旅游项目,并沿沙宁路一线开辟宽幅林网3千米400多亩,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0000余株。目前,全镇辖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辖区绿地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6.04平方米,绿地率达39.02%,绿化覆盖率达35.96%,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第5篇:创建生态乡镇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生态xxxx

一、建设内容

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窗、标语、农村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宣传,深化教育,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制定了村规民约、河道保洁制度、村级保洁员制度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制度。三是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和森林资源保护,积极发展效益林业,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加强法律监督,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2、生态产业发展情况。一是做大做强吊瓜产业。2004年以来,xxxx镇从“绿色、规模、质量、品牌”四个层面入手大力提升吊瓜产业,种植面积从原先的几十亩扩大到现在的3900亩。使吊瓜产业成为继香菇之后促农增收又一经济增长点。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高山蔬菜基地。镇政府充分利用高山气候优势,发动农民种植反季节小尖椒、四季豆、豌豆、花椰菜、茭白等高山蔬菜基地3570多亩。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达63.5%。三是鼓励发展生态养殖。xxxx镇加大投入,村水田环境好、水源充足的稻田规模放养鲤鱼1200亩,进一步提高了我镇单位水田经济效益。四是优化提升食用菌产业。近几年来,xxxx镇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今年实施标准化生产香菇490万段,黑木耳412万段。全面实施香菇标准化生产,逐步引导食用菌生产向绿色、有机方向发展。五是大力发展水干果、中药材基地。在青竹、岱根、白柘、山后、竹坪、石塘等村发展了锥栗600多亩,香榧200亩,鱼星草、香根芹、厚朴等中药材300多亩。

3、农村环境整治情况。每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一次以治理垃圾、治理脏乱、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溪流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抓好水库周边、主要景区周边、公路沿线 8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xxxx十三个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与此同时,通过千万农民饮用水、旧村改造、危旧房修缮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二、主要措施

1、强化领导,建立机制。为确保生态镇创建工作顺利开展,xxxx镇建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和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2006年成立xxxx镇环境保护监管站,配备兼职环保员2人,建立了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同时各村均建立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通过广播、宣传栏、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镇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和素质,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我镇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几年来,共投入1200余万元,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建立了以高山蔬菜、吊瓜、食用菌为主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二是实行生态移民工程。投入100 余万元,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地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的偏辟山村,实行整村搬迁,进一步减轻了环保压力。

4、加强“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xxxx镇借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有利时机,制订了《xxxx镇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开展以实现畜禽污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垃圾固废统一收集、化肥农药污染下降、河沟池塘全面清淤、绿化水平显著提高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治活动,建立完善了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2010年,我镇完成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行政村比例达80%以上,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第6篇:生态乡镇创建

**镇位于诸暨市西南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镇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人,粮食种植面积×××亩,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亿元。**镇素有“水果之乡”、“高粱之乡”的美誉。到目前为止,已有百亩以上观光农业基地×××多处,水果版图扩大到近万亩。水果种类达×××多种,06年被评为南方精品水果特色镇乡。

**镇生态创建工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以争创全省级生态镇为目标,以制定科学环保规划为指南,切实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成立组织,明确目标任务。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组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按创建需要设立办公室,按创建要求,对工作进行了分工落实。每月一次召开工作例会,明确每个阶段工作计划和实现目标。生态建设责任单位和人员各执其职,各谋其责,形成了有人办事有人抓,各线配合、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创建以来,根据《**生态镇建设规划》和《**镇总体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的要求,各项工作开展顺利。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2005年12月,《**镇(2004—2020)城镇总体规划》通过评审,为我镇今后15年的集镇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并按规划要求布局建设,由镇城建办负责加强对城镇环境、农贸市场与集镇道路交通管理,城镇建成区内无乱搭乱建与无序占道设摊经营现象,广告牌、各类宣传标语设置合理美观;2006年11月委托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镇生态镇建设规划》,2007年1月经镇人大批准后颁布实施,为全镇的生态环保工作提供了近期及中长期的可行性工作蓝本。

三、积极申报生态村和环境整治示范村。中源村已通过市级生态村验收,2007年将积极争创绍兴市生态村;07年再争创临江、高城头、丽坞底、同兴等×××个市级生态村。中源村在去年成功创建绍兴市级环境整治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对旧村进行改造,争创省级示范村。丽坞底、仙日、吉水坑等村积极开展村容整治,并将分别创建绍兴市环境整治示范村和诸暨市环境整治示范村。

四、全面实施农村环境“六整治一提高”工程。镇党委政府按农村环境整治的要求,出台了《**农村环境“六整治一提高”工程实施方案》,以净化、洁化、美化环境。

1、整治生活污水污染

镇政府投资历×××万元完成**镇中心学校旁边设置200×××人口的标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在农贸市场设置200流动人口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并配套铺设1公里以上收集网,把学校、卫生院等单位的生活污水处理纳入处理网络,并实现雨污分流,使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该项工程于2007年10月30日前完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培育中源、临江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示范村,推广使用标准化生活污水处理池,综合运用分散和相对集中处理的方式,结合生物技术和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整治生活污水,使其达到排放要求。

2、整治垃圾固废污染

三年来,全镇已基本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形成“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与安华镇合建了垃圾中转站;以村为责任主体,就近就便建立封闭式垃圾站房200只,组建由×××人组成的村级专业保洁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以镇为责任主体,明确专业垃圾收集运输人员;完善日常保洁工作规范,制定垃圾清扫清运作业规范,明确保洁人员职责,制定全镇保洁分片图,划分保洁区域,明确区域责任人、监督人及其工作职责。通过努力使我镇各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以上,主干道清扫率达×××。

3、整治河沟池塘污染

主要是全面整治王沙溪流域和各行政村所辖池塘,努力恢复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按照“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要求,保护村庄现有水面,清除河沟池塘水面有害漂浮物、障碍物,实施河沟池塘清淤和河岸绿化。建立河沟池塘长效保洁管理制度。三年来共完成农村河沟池塘疏浚50公里,投资×××万元对王沙溪流域进行了全面整治,完成中源、吉水坑、王沙溪、边村等村的河塘清淤,还河塘原有的生态功能,使建成区河沟污染整治率达×××,使各村综合环境有明显改善。

4、整治化肥农药污染

我镇以科学施肥用药为指导,大力推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化肥流失和农药对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积极推荐使用农家肥、有机肥,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推行种养结合立体经营方式。对樱桃、枇杷等特色农作物主要采用了农家肥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按照“一减”、“二控”、“三保”的要求,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残留农药,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同华牌、**牌樱桃获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浙江省绿色产品”、“诸暨市名牌产品”等称号。

5、整治畜禽粪便污染

首先合理划定调整畜禽禁养限养区,限养区内原则上不新建规模畜禽殖场。其次是新建规模畜禽养殖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按照循环经济和畜牧业清洁生产要求,因地制宜采用农牧的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粪便的资源化无害化治理。主要可以采取直接用作肥料,制作有机肥生产回收能源等治理模式,使养殖场污水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6、整治家庭工业污染

对我镇来说,家庭工业主要是家庭轻纺织布业,家庭织布业的污染主要是噪声污染。按照我镇实际,在同兴上王自然村建近×××亩的镇工业园,镇×××万元以上都集中在工业园区内,各行政村主要采取建立家庭工业集聚点的方法,把小而分散的家庭织机引进集聚区,使噪声远离农民群众生活区。

7、提高农村绿化水平

依托现有生态资源,按照“易种好管”的要求,大力发展集镇村庄主干道,尤其是集镇建成区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实现村庄周边和住宅四周的绿化美化。在镇文化中心旁边规划建设×××平方米左右公园一座,切实提高集镇绿化面积。进一步结合新农村建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进一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农田林网建设水平。探索建立绿化管护制度,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

五、扎实推进”五大”实事工程

1、重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

自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来,我镇共投入资金×××万多元,根据**实际,结合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多期,培训人数300×××余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竞争力,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利用农民信箱,注册人员×××人,搭建农产品网上购销平台,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打响樱桃、枇杷、**烧酒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2、不断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

投资×××万元的钟山岭水库千库保安工程于2004年底顺利竣工,吉水坑里坂水库、临江村寿家坞水库,都已完工验收,2004年以来新增自来水使用人口500×××人。今年,我镇已申报确定农村饮用水工程项目3只,预算投入资金×××余万元。

3、全面开展联网公路建设工程

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硬化道路39公里,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康庄工程建设,2005年投入近×××万元修复上王至边村集镇主要道路;高城头、中源、临江、西源村共投入资金×××多万元,新建道路30公里。重点抓好了里寿公路延伸,丽坞底公路延伸,五宅坂公路延伸,天门水库至下庄公路联网,邱店公路至里杭公路,邱店公路至周都公路,周都公路至吉水坑,布谷公路至岩丰公路,孔卜、边家店公路至许村横路的交通联网工作。

4、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工程

在临江、绿剑、唐仁、南源、边村等村实施宅基地整理、造田造地、优质园地改造、矿山复耕等土地整理项目,共计面积400×××余亩,增加耕地×××余亩;完成高城头×××亩毛草山改造项目工程。结合土地整理,共兴建三面光渠道×××米,配套机耕路15公里。

5、开展农民健康工程

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农民健康体检,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深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改善敬老院条件,实现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六、以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内容为重点,全面搞好生态建设工作。

生态农业。在2006年成功争创农业特色镇乡的基础上做好星级镇乡的创建工作,按做强特色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的要求,根据**镇实际,出台农业发展优惠政策,重点做好对樱桃、枇杷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扶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共落实农业开发项目23只,总面积达×××多亩,总投资×××万元。到目前为止,已有百亩以上观光农业基地×××多处,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到近万亩,水果种类达×××多种;浙江绿剑茶业公司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我镇建立千亩有机茶基地;以**高梁酒厂为龙头的高梁酒产业,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年产红高梁酒×××多吨,形成了“喝高粱美酒、品绿剑名茶、尝时鲜水果”的农业观光旅游特色。同时继续实施土地整理、矿山复耕工程, 在临江、绿剑、唐仁、南源、边村等村实施宅基地整理、造田造地、优质园地改造、矿山复耕等土地整理项目,共计面积400×××余亩,增加耕地×××余亩;完成高城头×××亩毛草山改造项目工程。结合土地整理,共兴建三面光渠道×××米,配套机耕路15公里。

生态工业 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200×××余家,其中×××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家,市级建安规模企业、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家(越烽建设有限公司),拥有各类布机920台,袜机1089台。主要涉及服装、袜业、玩具、纺织、酒类等行业。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能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并禁止引进高污染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开展iso14000认证,参加诸暨市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竞赛等活动,促进生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解决织机噪声扰民这一工业企业中的主要环境问题,建立了村级工业集聚点,减少对村民生活的影响。

生态旅游 镇党委积极探索休闲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与旅游局、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制订了《诸暨市汤江岩景区休闲度假详细规则》和《诸暨市汤江岩景区安华湖休闲带概念性规划》。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集休闲、旅游、采摘、餐饮为一体的农庄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7年上半年,各农庄和观光休闲基地抓住樱桃和枇杷等时令水果的时机,共接待游客约×××多万人次,总收入约×××多万元,创利润约×××万元,带动了**水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文化 通过镇有线电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知识,破除封建陋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完善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成立了镇村腰鼓队、村篮球队等民间社团,举办健康文明的村际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07年镇政府投资×××万元,在唐仁村新建镇文化娱乐场所一个。

我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抓生态创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完善有效,生态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今年同安公路拓宽之际,镇财政在生态镇创建中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许多项目建设急需加大资金投入,我们将进一步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工作,真抓实干促进生态镇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7篇:加强生态乡镇创建推进生态州建设

生态乡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推进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切实抓好农村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生态乡镇的创建,建立经济、社会和环保协调发展的机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生态乡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乡镇,就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乡镇为区域,按照有关标准,经申报、考核、验收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的生态乡镇。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要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目的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生态乡镇建设是推进生态州建设的重要基础。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既是建设生态省、市、县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按照生态州创建“两个80%”的基本要求,即生态州所辖80%的县要达到生态县的标准,80%的乡镇达要到全国环境优美生态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创建生态乡镇,既是推动乡镇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州、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西双版纳来说是全面建成生态州的必要条件。

2、生态乡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时代要求。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良好的农村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保护农村环境就是保护农民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乡镇考核指标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生产环境等具体指标,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密切相关。因此,创建生态乡镇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代要求。

3、生态乡镇建设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各级政府还没有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环保规划、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农民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等原因,致使农村生活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及其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并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三农”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乡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亿万农民的具体行动。通过创建生态乡镇这一重要载体,以点带面,就一定能够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合力,并在不久的将来打开农村环保工作的新局面。因此,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西双版纳州生态乡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根据《西双版纳生态州建设规划》中期目标(2011年至2015年)要求,西双版纳州通过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全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重点项目稳步实施和推进,基本建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体系;80%的乡镇要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一市两县及磨憨要建成生态县(市、区);西双版纳州要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州。截止2010年,在全州31个乡镇中,勐罕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州2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位居全省之首。截止2010年,全州60个生态示范村建设已圆满完成,涉及28个乡镇,受益农户5042户,提供绿化苗木品种达22种,苗木63303株。虽然全州已有29个乡镇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位居全省之首,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目标仍任重而道远。

1、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乡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一是规划问题:乡镇发展初期由于缺乏规划指引,给当前发展带来诸多环境问题,如没有污水管网等。二是污水问题:村寨生活污水处理几乎还是空白,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农村溪流河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三是生活垃圾问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还存在覆盖面、配套设施及规范管理等方面问题,致使出现垃圾直接焚烧或是直接向河道倾倒的现象。

2、国家级生态乡镇数量少,离创建生态州的指标有较大差距。截止2010年,全州31个乡镇中,只有勐罕镇1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而西双版纳州2015年要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州,根据《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西双版纳应按生态市,即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考核。按创建要求,所辖80%的县要达到生态县的标准,所辖80%的乡镇要达到全国环境优美生态乡镇验收要求是生态县(市、区)建设的前置条件。可见离创建指标还有较大差距。

3、乡镇生态建设经费不足,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开展生态建设工作是为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建设涉及的建设内容以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而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与共享性,初期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等特征。全州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性投资在绝对量上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这一增长速度远远比不上基础设施建设总额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

4、生态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少数村干部和部分群众思想上不够解放,认识有误区。认为生态就是保洁,有些村也仅在村口、公路沿线和公共场所进行卫生保洁,以应付上级检查和考核验收,没有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大事来抓,工作上被动应付。部分群众生态意识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导致在一定范围内垃圾乱扔、向河道倾倒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加强西双版纳州生态乡镇创建的对策建议

要真正达成生态州建设目标,基层创建工作是关键。开展乡镇生态建设创建工作能够丰富生态州建设内涵,提升生态州建设水平,是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生态州建设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基础。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保护、开发并举的前提下,要继续做好做强休闲度假旅游的文章,着力推进当地的转型发展。在现有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旅游设施,在旅游产业链上向商贸、餐饮两头延长,着力构建吃、住、游、购、娱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格局。同时,要做特餐饮服务业,依托本地优势,做好民族特色文章,建立独具民族风情的农家乐,规范经营管理,吸引更多游客,达到餐饮与旅游的良性互动。要注重品牌打造。从文化挖掘、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服务、加强规范等方面入手,利用休闲农业网站、各大媒体、户外广告等宣传平台,在初期阶段由政府统一宣传推介,打造休闲农业品牌。结合“一村一品”来发展休闲农业。各个村寨要基于自身特点,综合调动各方资源,政府进行总体规划。在整体构建中准确选定休闲功能区,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打造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

2、拓展投资途径,确保投入到位。采取政府产权管理、间接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和健全以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格局。如污水处理厂建设可采用新投资模式,在不改变原来用途的前提下,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乡镇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市政府补贴、污水处理费返还金、建设补偿金和乡镇投资构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形式,从建设到运行全部由企业负责,政府则在保障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补贴,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效用和对民间资本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确保乡镇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到位。

3、加强环境宣教,提升农民生态意识。农民自身生态意识的强弱对整个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的位置,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参与生态家园建设。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乡镇生态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先从转变意识形态着手。各乡镇要积极引导全民参与,通过举办讲座、论坛和竞赛、中小学生宣传资料发放等多种形式开展环境教育和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4、积极推动农村环保科技创新、重点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研究。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发布制度,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农村污染治理关键技术难题,包括村镇地下水源污染防控技术、水土复合污染治理技术等。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和教育培训,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定期开展农民环境教育培训,重点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等,使农村环保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8篇:创建生态乡镇总结(1)

陕西省岚皋县石门镇创建全国生态乡镇

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同时,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健康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创建全国生态乡镇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作文章,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基本情况

石门镇位于岚皋西部,距县城32公里,总面积147平方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 3233户, 10680人,其中,集镇城镇人口269人,常住居民950人,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产丰富。

近年来,石门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脚踏实地搞建设,广开门路谋发展。对外扩大招商引资,开发水利、矿产资源;对内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和农村产业建设步伐,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

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石门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建设当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先后硬化了集镇街道,安装了路灯、牌楼,修建集镇防洪堤,建起了红光全国优质魔芋种源基地,稳步发展各项产业,积极发展林下养鸡、中药材种植等增收项目,扩大劳务输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始终坚持对外招商,对内挖潜质的发展思路。通过招商开发的石煤、板石、花岗岩等项目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地。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先后实施了5个移民新村和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工程,修通了16条村级公路,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石门镇先后被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教育强镇”,市级“文明集镇”等各类先进称号20余项。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把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我们认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生态乡镇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大手笔抓环境规划,大投入抓环保设施建设,大动作抓环保管理,大声势抓环保宣传,干群环保意识大为提高,镇村环境面貌进一步优化,环境设施不断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地表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环境规划要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开展生活垃圾

- 2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此,我镇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政府镇长为组长,分管镇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了创建工作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是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协调各工作小组和有关责任部门,收集汇总各项考核指标数据和有关资料,编写总结材料和技术报告,组织安排迎检验收),成立了宣传组(制定宣传计划,对创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定期报道有关公益广告,制作创建工作图片和其他宣传材料),成立了环境整治监督组(对沿省道线、沿乡道线、沿河道、集镇区等“三沿一区”的卫生保洁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对各村“三化”(美化、净化、绿化)、“三拆”(拆违、拆废、拆临)、“三整治”(环境、道路、河塘坝库整治)工作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及时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对不符合环境整治要求的各保洁责任区、各村及各责任人及时予以曝光,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并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环保工作制度,多次召开专题会听取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定期督查督办各项创建任务落实情况,有效地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及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在统一思想、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镇政府同各村签订了创建工作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同时,镇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项目,领办一个工程,工作好坏实行一票否决,先后制定了领导小组成员守则,领导小组职责,镇长环保职责,分管领导职责,环保员职责和考核细则,层层落实了工作责任,从而确保工作有人抓,责任有人担。

三是科学论证,编制规划。结合石门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组织专家对2007年编制的《石门镇全国生态乡镇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规划修编,制定了《石门镇生态乡镇创建规划》,并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的编制体现在水、电、立体规划;旅游业发展;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区合理布局;道路绿化、人文景点,公益设施统盘考虑,充分体现小康社会,生态乡镇的一流风貌。

(二)加大投入,全面启动环保设施建设

几年来,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城乡面貌不断改观。建新村10个,安置搬迁群众800余户;硬化村道50余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退耕还林25000余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小流域治理500余亩;14个村全部建立人饮管网,解决了全镇80%人口饮水问题;植树造林55000亩、栽植枫杨、垂柳30000株,风景树20000株,种植花木30000株,绿化美化了河道新村;硬化了岩边口休闲广场,种植了景观树木,安装了集镇路灯;改造旧房328户,美化了居住环境;修建高标准的村活动室10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一处、健身场一处,活跃了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厕建圈800户,建沼气池1000余口,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循环利用率,安装了集镇和新村排污工程,修建了大型三格式化粪池;完善了卫生设施配置,严格实行农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全面改变了脏乱差面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环境整洁,基本消除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

(三)强化管理,加强环境保护

我镇经常性地大规模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了长效机制。镇上确定每周一为环境卫生整治日,对全镇各村卫生进行检查整治;每年组织公安、卫生等单位成员进行四次环境卫生大检查活动,镇主要领导还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基本形成了环境卫生整治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强镇村环境整治。成立了市容监督队伍,配备专职人员5人,针对乱摆卖、乱停放、乱搭建、乱拉挂、乱张贴和乱丢垃圾等“六乱”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对所有在建待建工地实行全面整治,做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镇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清理整治行动,力求彻底消灭卫生死角,消除脏乱差现象。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和“辖区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市容管理和清洁保洁工作,努力提高城镇环境卫生水平,确保镇、村环境整洁,防止“白色污染”。通过开展环境大整治,有利的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生态乡镇的生活环境。

三是加强污染源管理。由于石门没有污染工业,主要是生活垃圾、牲畜污染和农药污染。一方面结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和削减农药、化肥及农用地膜使用量,加快无污染的先进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改变传统的耕作施肥用药习惯,扩大平衡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使之大幅度地降低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一方面加强养殖业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力度,把水源地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划为畜禽养殖禁养区进行保护。散养家畜要圈养,并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家禽户建立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化处理。另一方面对住户生活垃圾实行定点投放、分类收集、定时运输、无害填埋,确保不污染环境。

(四)加强宣传,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创建工作要搞好,宣传教育很重要。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环保宣传,切实有效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

一是利用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影片、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并利用板报、标语、发放环保科普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

- 7

(二)创建生态乡镇,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农村城市化不仅要求在外部形态上有林立的高楼、发达完善的市政设施、现代化的城市格局,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文明程度与环境条件同步提高。在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还较普遍地存在着,环境治理的滞后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首先就要巩固和进一步扩大环境保护的成果,这是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所必须研究和解答的基础性课题,是农村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三)创建生态乡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创建生态乡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抓好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领导班子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同时也体现领导班子讲政治的高度。因为它不仅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项形象工程、民生工程,抓好创建工作就是为民办实事。

(四)创建生态乡镇,必须领导带头、责任到人。要完成创建的各项工作,必须成立创建活动的领导小组,建立创建活动负责制。作为第一负责人的责任,各职能站所、各村委会和各必须明确了主要领导单位负责人的直接责任。必须制定了领导责任制奖惩办法,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环境总体规划。

(五)创建生态乡镇,必须动员群众、群策群力。创建全

- 9促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

(四)继续加强环境管理,进一步增强环保执法力度。勤于检查监督,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勇于碰硬,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总之,我们决心以本次创建工作为契机,更加扎实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我镇的环保工作水平,为把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和谐的乡镇而继续努力!

石门镇人民政府 2011年6月21日

第9篇:创建生态文明乡镇工作汇报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按照“突出特色、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工作思路,以天上王城景区为中心、沿线林果园区为基点连成一线,突出旅游资源和林果资源特色,不断加大对旅游沿线的改造提升,带动了全镇旅游特色村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强劲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生态高效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镇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今年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启动之年,工作中,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精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来,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责任、定时间、定进度,指标量化、措施硬化、考核强化,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争创“五个好”党组织为目标,以实施“五位一体”工程为载体,开展“三高三强”活动,深化“三级联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严格落实“四民主一考核”,为建设生态和谐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强化镇党委班子自身建设。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措施,完善制度,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制,将党建工作与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二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通过村级组织的落实来体现,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工作中,通过严把“三个环节”(即:严把宣传引导,依法选举,民主权利)、突出“三项重点”(即:突出公平、公正、公开,突出选拔农村能人党员,突出搞好选举督查),圆满完成了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女性委员职数均有了较大的改善,提高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为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组织保障。目前,全镇达到“五个好”标准的村18个,占60%;村“两委”成员中“三高三强”型人员125人,比例达到85.6%;达到“八有”标准的村10个,占30%。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促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通过报纸、电视、文艺演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意义,共悬挂横额105条,张贴标语800余张,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实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带来的好处,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全镇上下创建生态文明乡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创建活动,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加快发展,促农增收,为加强生态文明镇建设奠定物资基础。立足农民增收,依托林果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建基地、抓服务、促发展”的思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林果产业,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以林果资源为载体,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个,推进了农业“三化”进程,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奠定物资基础。

上一篇:综合办公室职责下一篇:电力公司7s班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