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精选8篇)

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 篇1

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着力打造生态、优美的新农村,根据《南平市环保局关于开展市级生态村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和旧县乡政府统筹安排,决定在旧县村实施环境整治及生态示范村创建工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的要求,结合旧县村实际情况,编制《旧县村创建市级生态村工作实施方案》。

一、旧县村基本情况

旧县村位于省道830沿线,距松溪县城15公里,交通便利,为乡政府所在地。2010年以来被县里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旧县村具有宝贵的革命传统,其中东畲自然村是老区基点村。全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350户、1340人,其中党员59人,预备党员3人;全村耕地面积1080.7亩,山林总面积8860亩(包括生态林、国有林、林业公司林等)。

旧县村的主导产业为农业,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竹笋、烟叶、粮食、果蔬及外出打工等产业。村现有卫生所2个,配有卫生员2名,能基本满足群众的看病需要,在去年启动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互助体系建设中,全村参合率达100%。村部现有办公楼一栋,内有计生管理室一个,综治服务站一个、信息室一个,林业办公室一个,民兵连一个,均配有专职服务人员。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护资源和环境,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大力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保护资源和环境,使之可持续利用;构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的原则。从村情实际出发,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又要立足现有基础,体现阶段性和侧重点;既要防止不规划、先建设,又要防止有规划而不遵循,确保村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的原则。既要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加大村域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又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以政策引导与依靠群众有机结合,合力推进生态和文明、硬件与软件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生态村建设实施内容

生态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本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按照生态村建设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作生态资产,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保护生态资源

旧县村村域面积大,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大都是属于生态环保性质的森林,发展经济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具体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保障森林资源持续增长。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加强现有国家级、省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建设绿色屏障,切实增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诸方面的生态功能。制定村规民约,村庄周围等区域,实施封山育林,辅之人工造林。

2、加强生态环境自然修复。实行工程实施、植物保护、开发合理相结合,继续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修筑防洪堤、河道整治、改造坡耕地与疏林地、营造水土涵养等综合工程,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体系。基本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以适应村庄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促进村庄的整体和谐发展。把园子村建设成为风光秀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防治森林自然灾害。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严格林区野外用火管理,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建设,村里成立20名队员组成的森林防、扑火应急分队。为确实加强防火工作,建议新修一条防火线。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特别要强化对松材线虫、毛竹害虫的预防工作。营造混交林,重视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肥,维护生态平衡。

(二)实施耕作革新

革新耕作习惯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重点要从三方面做好工作:

1、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彻底改变施肥凭经验、凭感觉,甚至跟风,看到别人施什么肥我也施什么肥;别人施多少我也施多少的不科学做法。邀请县土肥站和镇农技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我村的耕地土壤元素进行测定,编制施肥方案,按配方进行施肥。要把推广新化肥,新农药纳入科学用肥、科学施药中。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不该施用的化肥、农药量所造成的浪费和形成的污染,而且可以降低种田成本,提高种田效益。

2、大力提倡稻草回田。过去,为图方便把稻草放在田上一烧了之,这样做不仅会引发山林火灾,也使稻草中的许多肥料元素被烧掉了,必须坚决制止。必须把稻草回田作为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来抓。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稻草放回田里放水沤。再一种是用稻草替代农膜铺在种植冬春作物的地表上,起到保持地表温度,抑制杂草生长,稻草腐烂后还是很好的肥料。

3、发展循环农业。改禽畜放养为圈养,帮助养猪、牛的农户建沼气池,用沼气做饭,照明。沼气液是一种很好的复合有机肥,施在水果、蔬菜上非常安全。这样,不仅实现了养殖与种植之间的循环,还减少了禽畜粪便造成的污染。

(三)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为了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村貌,必须按村“两委”制订的旧村改造整改方案,抓好三方面工作:

1、加强绿化建设。村庄内要合理规划绿化建设,着力扩大绿化面积。计划投入3万,在道路、河道两旁种植苗木、花草等,美化环境。禁止乱砍乱伐现象,以确保不造成水土流失。

2、开展卫生整治活动。一是制定《旧县村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旧县村环境卫生监督制度》,成立了旧县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本村环境卫生的整治进行监督。二是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发动村民每年进行两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三是兴建1座垃圾焚化炉和9个垃圾收集池,并配备1名专职环卫人员定点及时清理和管理村庄中的垃圾。四是对村中的简易厕所、猪圈进行改造,推广家禽家畜圈养。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做好村内道路建设和老道路改造拓宽工程。投入100万元,完成旧县、小町、马后、杏花村的主次道路硬化及中心小学到赤山坪2km的村道硬化;投入15万元,完成旧县到马后自然村的道路改弯降坡工工程;争取完成东畲—下坑线的旧路改造拓宽工程,东畲是革命老区,虽地方偏远,但是毛、竹等自然资源丰富。资源的外运十分困难,群众修路的呼声很高。村两委将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民智,积民力,把路面拓宽到4米,这项工程预计需要资金19万元。

(2)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马后、小町自然村200多亩农田土地的平整项目,马后、小町将实现“田成方,渠相连,路成通”的 布局,农业产业化和生产效率将得到提高;投入6万元,修复和疏通下坑自然村到小町自然村2km水渠。

(3)推广农户使用沼气工程。以“百万农户沼气建设工程”为载体,以农户为建设单位,以沼气为纽带,综合利用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推广牲畜粪便沼化处理技术,综合利用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改变脏、乱和蚊蝇滋生的面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是实施村庄“路灯亮化”工程。按照“实用、节俭、美观”的原则,投入10万元,增加村庄内道路路灯的安装,以提高村庄亮化水平。结合乡政府建设,建成一个1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提供村民的文化、健身、娱乐场所。

4、抓好新村建设。计划前期投入200万完成旧县新农村建设。旧县新村占地17亩,计划新增宅基地53块,配套绿地和休闲健身广场。并对化粪池和污水排放、下水道铺设进行统一规划。自来水、电灯、电话、宽带、电视的管线和水泥路由村委村负责筹措资金统一铺设到新村口。对需建沼气池的农户可作预留设计。新村建设要与推广使用太阳能、电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相配套,要做好房前屋后植树、种花,做到新村有新貌。其建设将着力改善旧县村整体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缓解旧县用地紧张的问题,促进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旧县村形成“两心、两轴、两片区”的布局结构。积极稳妥推进旧县新村的建设步伐。

(四)发展生态产业

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效整合生态、资源、环境等优势生产要素,构筑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的块状农业经济群。结合我村青然果蔬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社员+农户”的产、供、销、技术、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开拓销售市场,促进本村蔬菜种植的产业化。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以道德堂为依托,作好移风易俗等精神文明工作。通过 “立四榜,树样榜”活动,充分发挥道德评议会作用、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化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制定《旧县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弘扬尊老爱幼之风,每年妇女节、建党节或是重阳节,举办专场演出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村里还将投入5万元成立一个农家书屋。购买5000册图书,设置多功能室、图书阅览室,配置电脑五台办电子阅览室。为我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真正实现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四、生态村创建验收

(一)实施步骤

1、动员准备阶段(2011年3月上旬-2011年3月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2、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按照市生态示范创建指标标准,分阶段、按步骤,认真组织实施。

3、申报验收阶段(2011年6月下旬)。对前期创建工作进行汇总,根据福建省市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管理要求,组织申报,迎接松溪县、南平市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二)组织保障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结构。

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为村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村委会决定成立创建市级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我村的市级生态村创建的具体工作。组长由村主任蔡国戏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周大强同志担任,成员有村委会班子成员和各小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村委,办公室主任由 蔡国红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周大强同志兼任。主要负责市级生态村创建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工作。村委把创建工作作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生态村的建设工作。

2、加强管理,强化指导。

村级组织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工作。要积极会同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努力提高生态村建设的技术水平,切实推动生态村建设进程。

3、加强投入,规范建设。

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投入,广辟资金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村的各项建设中,以弥补生态村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要按照生态村要求的各项规范和标准,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升生态村建设的质量。

4、加强宣传力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要切实加大生态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村村民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利用召开村民代表会,分析生态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全村村民自觉地投身到生态村建设中来。相信通过上下的共同努力,旧县村一定能成为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生态村。

旧县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 篇2

笔者参加了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2011年大武镇原昌麻河乡查仓和血麻两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项目的工作。主管部门为玛沁县农牧局、财政局, 实施单位是玛沁县大武镇人民政府, 实施期为2011年3月至12月, 实施地点是原昌麻河乡查仓村和血麻村。项目内容: (1) 对108.75平方千米可利用天然草原实行禁牧, 对禁牧户给予禁牧补助, 补助标准为:查仓村6元/亩, 血麻村6元/亩。 (2) 对108.75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对未超载的牧户按照每亩奖励1.5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1 原昌麻河乡查仓、血麻村天然草原现状

原昌麻河乡两村现总土地面积为108.75平方千米, 单位面积108.75万亩,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8.75万亩, 天然草原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植被为主, 草畜平衡面积10.76万亩, 禁牧面积97.99万亩, 原昌麻河乡2个村共有牧户334户1014人, 年末存栏各类牲畜总量707头只 (匹) , 马20匹, 牛687头, 羊0只。

原昌麻河乡2个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由于受到全球温室效应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源头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导致这一区域正面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涉及面最广, 后果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为从根本上扭转原昌麻河乡两个村草原生态恶化趋势, 从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2010年实施生态畜牧业项目, 经过治理, 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超载过牧的现象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2 指导思想, 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 以保护草原生态, 促进牧民增收为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四个发展”战略, 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功能,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为出发点, 从原昌麻河乡2个村实际情况出发, 重点围绕禁牧补助, 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草原监理体系建立等内容, 在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 全面推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工作, 通过移民减畜, 实现草畜平衡发展;通过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生态畜牧业, 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建立草原监理及保护体系, 巩固草原建设成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半舍饲畜牧业, 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实现禁牧不禁养, 减畜不减收。按照循序渐进, 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的原则, 基本实现人、草、畜的动态平衡, 构建生态良好,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 民族团结的新牧区。

由于原昌麻河乡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应区别对待, 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原退化严重、不宜放牧风沙源地、重要水源地的草地, 退牧还草工程整体移民草原优先划定为禁牧区。按照省、州、县的禁牧要求, 坚持相对集中连片以社或牧户为基本单元、以夏秋草原为重点和兼顾“插花式”的禁牧原则, 确定禁牧区域和面积。禁牧补助面积以自然亩下达任务, 以自然亩验收。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 因地制宜, 宜禁则禁, 宜减则减。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做到“一村一案”不搞“一刀切”, 制定符合实际的草原补助标准和政策。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要求, 把稳定工作摆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首位, 稳步推动原昌麻河乡2个村草原生态补奖工作全面展开。在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充分尊重牧民的意愿, 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 让牧民群众充分了解补奖内容、权利责任, 切实做到任务落实、资金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建档立卡“五到户”, 严格把握政策界限, 让牧民群众能直接受益, 保证政策落实公开、把握政策界限, 让广大牧民能直接受益, 保证政策落实公开、公平、公正。工作中实行“村社、镇政府和县政府”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的程序确定补奖面积和牧户,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教育引导牧民科学养畜、建设养畜。

经过多年建设, 围栏、暖棚、饲草地等草原基础建设初具规模。有条件的村 (社) , 引导牧民开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生产,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暖棚、饲草地等基础设施, 通过采取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 建立舍饲养畜基地, 开展牲畜育肥, 在保证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增加牧民收入, 保障畜产品供给, 确保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草畜平衡每年7~8月份测定草原生产力, 核定草原载畜量, 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定期逐户核实草畜平衡载畜量, 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定期逐户核实草畜平衡载畜量落实情况, 依据核定结果, 兑现草畜平衡奖励奖金。依据平衡区未超载的实际面积和奖励标准, 测算原昌麻河乡两个村的奖励奖金, 将奖励资金分解下达到村 (社) 。依据该镇的《实施方案》, 经县草原监理站、镇政府和牧民管护员核查核实后, 在县财政、农牧部门的共同组织下, 由大武镇人民通过对原昌麻河乡2个村、社设立基本账户的办法, 直接兑现给牧户。

3 加强领导及目标责任制管理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 加强对各村工作的指导, 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调研, 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及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牧业科, 负责奖补机制的日常工作。各村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加强对补助奖励机制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落实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的工作格局, 为全面落实补奖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按照州县政府关于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责任制的工作要求,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大武镇人民政府负总责, 牧业科为责任主体, 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负总责。牧业科为补助奖励机制的责任单位, 负责补奖对象的身份确定、矛盾调解和仲裁, 不得将矛盾上交, 推卸责任。镇、村、社、牧户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目标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

4 认真执行草原法规和政策, 严格管理

落实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按照《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基本草原划定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 该镇加快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把已确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全部纳入基本草原划定范围,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严格基本草原划定范围, 严厉打击破坏基本草原的违法行为, 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要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

该镇认真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草场、地块和牧户, 对禁牧区设立显著标识, 有计划地严格落实禁牧措施。对草畜平衡区, 依据适宜载畜量标准, 核定载畜量, 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 规定减畜时间进度, 确保完成减畜任务。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使补奖机制落实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5 讨论

应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 定期组织干部深入各村及牧户, 全程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督促各村加快工作进度, 规范工作程序, 保证工作质量。设立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 接受政策咨询, 查证举报事项。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并依据各地工作进度和质量实行绩效考核, 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

禁牧区及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完成后, 须经县草原监理和牧民管护员核查核实, 并经县财政、农牧部门核实确认后, 对达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要求的牧户按政策规定兑现补奖奖金, 广大牧民群众是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受益体, 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强牧惠牧的方针政策,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组织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 向广大牧民群众广泛宣传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实施范围、补贴对象、补助奖励标准等内容, 提高思想认识、消除后顾之忧,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牧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为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

补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与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县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 每年安排补奖机制工作启动经费20万元, 并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补奖工作机制的顺利实施。各村要结合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治理、游牧民定居、生态畜牧业建设扶贫、教育以及新牧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 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 最大限度整合资金, 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

注:补助奖励资金全部由国家投资。

摘要:本文叙述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原昌麻河乡查仓和血麻两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办法和执行情况, 并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平凤镇创建省卫生村纪实 篇3

从2007年以来,平凤镇党委政府把省卫生村创建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村村有卫生村和整村创建卫生村为目标,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省卫生村的创建。至2011年底,全镇已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14个,基本覆盖全镇12个村(居)委会。通过创建卫生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刘村共投入资金24万元,组织村民义务投工5300多人次,铺建硬底化巷道1500多米;修建密封排污渠1200多米,建沉沙井52只;拆除村内闲杂屋、猪牛舍18间;建设文化小广场1个、篮球场1个,宣传栏1个、垃圾屋2间,完成改厕粪便无害化处理78户,使用卫生户厕覆盖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100%……”镇委书记莫活强说:“刘村是一年一大变,卫生整洁、环境优美。”

而一年前,刘村周边环境却让人不敢恭维:村口榕树下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柴草随意堆放在村边、田头和路旁,部分巷道,还是坑洼不平的泥路,生活污水直接流入地下,然后再直排进沟渠和水塘,一不小心就能踩上牲畜粪便;如今那个篮球场,当时还是脏乱的旧猪舍、烂菜地。

“刘村不是没有钱,而是缺乏创建省卫生村意识。”莫活强在检查工作时一语中的。他说:“如果农村保不住天蓝、水清、树绿、卫生,再富裕也不是新农村。”有一次,莫活强为了做通村中一个有威望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对他说:“创建卫生村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村里共享的,也不能只顾富了个人腰包,就不管他人生活环境,出门入门都是一村人。你能先富,为何不能让刘村的卫生村先创建出来?”一直谈到深夜12点多钟,那位村民的情绪从僵持到热心支持,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刘村的“人心齐”,加快了创卫积极性和主动性。

莫活强亲自带领镇、村干部,组织刘村村民开始紧张作业,村口的垃圾堆被清理了,杂树乱竹被挖掉了,坑池洼地填平了,入村大道拓宽了,率先拉开了全镇卫生村建设的序幕。

记者走进焕然一新的刘村,参观了生活、文化休闲、健身、环村观光等区域,老年人坐在门前晒太阳,妇女在园中采桔子,村道上传出小车的鸣声。村民笑着说,出门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都说平凤人勤劳、勇敢、朴素,一点不假。汗塘村是平凤镇辖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距圩镇约4公里,全村41户223人,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为种植沙糖桔,人均种植沙糖桔1亩,沙糖桔给汗塘村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提高了汗塘村人的农业收入。经过宣传发动,汗塘村群众积极要求创建省级卫生村,共投入资金19万元,群众义务投工4500多人次,完成了创建省级卫生村的各项工作。

记者看到,整个汗塘村的环境十分整洁,巷道平坦,村前村后绿化、美化、净化,村头角落找不到垃圾,老人在编织竹箩,小孩树荫下玩耍,一派和谐新农村景象。

莫活强自豪地说,平凤镇创建经验独特,就连邻县郁南县的镇长们也赶来这里实地参观取经。

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 篇4

为了全面贯彻市县两级 “关于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 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 真正把我村建成一个起点高,标准好,效率实的文明生态村,拟制定如下规划:

一、基本情况介绍: 跃龙村位于浏阳西部,镇头镇东部,辖 9个村民小组, 21。8平方公里。临 靠长沙株洲。全村人口 1408户, 5231人, 耕地面积 5000多亩, 果地 1000多亩, 山林 17600亩。全村主导产业为粮食、茶油、楠竹、蔬菜、生猪、家禽、黑山羊 和花木。现有企业 9 个,以烟花、鞭炮、沼气发电为主。年上缴利税 200万元, 解决了全村 75%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二、指导思想

依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指导思想, 在镇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下, 提升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标准,积极实施“一体三化”战略。以提高农民素质和改善农村人民 环境为切入点, 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发展农村生态经济, 建设农村生态文化为 重点,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 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把我村建成一个富裕、文明、生 态、诚信的新型农村务实工作。

三、规划目标。

1、建设生态环境。抓好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建设,做到 “ 五化 ” :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 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圈;“ 三通 ” :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两室:卫生室、图书阅览室,一所:文化 体育 场所

2、形成生态产业。

①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②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使庭院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③积极推广沼气池建设, 通过建沼气池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畜牧业, 帮助村民增 加收入;④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链 经济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实现功能分区

①生态环境种植区:本项目位于跃龙村塘湾组, 占地 82000平方米, 主要种 植烤烟、辣椒、反季蔬菜和养鱼等。在种植区,按照“二肥二地一养鱼”进行 规划建设,即配置有机肥和设置肥水池,建设人工湿地---蔬菜种植系统和人 工湿地----鱼草种植系统,开发生态养鱼。

②生态环境养殖区:本项目位于跃龙村塘湾组, 总占地 20000平方米, 养猪规 模(存栏猪 30000头。本项目设计为零排放养猪工艺, 在养猪棚内根据保育、中大猪等不同类型猪群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木和“多功能核心垫料” 等混合物, 猪饲养在上面, 其所排出的粪尿(普通猪舍粪经人工收集后投入发 酵舍猪棚内镜微生物完全发酵迅速降解、消化,从而达到免冲洗猪栏、消除 主要粪便污染物,实现源头污染物减排,无公害养殖的目的。

③生态企业区:本项目集中规划于跃龙枯石片, 总占地 38000平方米。在此区 域集中搞好企业落户工作, 严格把好环保关,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 境,千万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忽视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④集中居住区:以传统村民村落为单元,按照“新农村、新环保、新生活”的 要求,经济实用,污染和利用相结合,联户治污,环保自治,在改造和整理的 前提下,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改善农村居住条件

4、建立生态。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法律 法规等各项学习教育;着力抓好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完善 农村文化设施,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切实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 质,丰富村民的精神 文化 生活。

二、具体工作措施:

1、造林绿化。全村 2005至今新植树 20000株,投资 3万元,通道绿化 4公里, 新植树 4000株, 投资 1万元, 森林覆盖率达到 70%以上, 去年, 新建油茶基地 200 亩,投资 8万元。

2、村街净化。今年我村新建公厕 1个,公共垃圾点 3个,农户门前实行“三包” 做到了有制度有落实。同时成立了专门的环卫清洁队, 定时清扫, 做到了 “六无” , 全村整洁卫生,院落干净。

3、道路硬化。2005年到 2008年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和市、县两级有关部 门的大力支持,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完成了通村公路和村内主要街道的硬化工 程,共硬化通村公路 6。4公里,新增公路 4。3公里,改造村级公路 6公里,新 标准水坝 2300米,标准水塘 18处。解决了以前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为全村经 济增长打下了基础。2009年开始,村支两委着手准备投资 40万元将所有街道全 部硬化,做到户户通。

2、精神文明及卫生创建。我村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九年制义务教育入 学率达到 100%,五保户供养 100%,计划生育率 10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 92.85%,村集体有办公场所,有宣传、村务公开版面。

3、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5万元,修建容量 200立方米的水洞一个,蓄水池 2个,投资 10万元,使 80%的农户用上旱井自来水。完成田间公路 2公里,总投 资 2万元。

4、发展教育事业。在新建校园的基础上,积极改善教育环境、美化环境, 操场硬化、学校的教具配套更新, 在本村上学的学生学费及书费全免, 减轻村民 负担,对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工作,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5、文化建设。投资 2万元,组建党员活动室,村民科技普法文化室,老年 娱乐活动室,今年准备投资 4万元,争取做到 80%农户通有线电视,丰富村民的 娱乐生活。

太白村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篇5

太白村位于太白镇东北侧,庆阳市市区中心约172公里,离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区约1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雷西高速公路南北穿越本村,在本村设置高速服务区。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总户数318户,总人口1727人,耕地总面积7553亩,其中水田6518亩。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思想建设、经济建设、支部建设、文明建设、环境建设为抓手,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以及《合水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带领全村村民坚定地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之路,以绿色环保、生态建设为主,确保生态环境,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实现我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开展生态村建设是创造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是改善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太白村紧紧跟随“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步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和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形象为有效抓手,为生态示范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明确指导思想,强化工作责任。村党支部即时召开村两委会会议和党员大会,动员和部署全村建设工作。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着手,专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两会成员为组员的“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责任制,按照浙江省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有关规定,对环保部生态村考核标准,根据本村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了生态村创建规划,分解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和限时责任,使整个创建工作有条不紊。

二、搞好宣传发动,统一群众思想。召开了全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由领导小组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通过村宣传橱窗、黑板报、张挂横幅、宣传标语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让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这项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家喻户晓,让群众真正明白农户自己是真正的受益者,建设绿色美好家园是每个村民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强化了村民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的意识,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配合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强化民主管理。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帐镇管,定期公布,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接受群众监督。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整体推进。首先我们把拓宽增收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全村享有养老保险有41人,参保率100%;合作医疗(大病统筹)人数达1104人,比重达到96%。

五、配套建设,提供完善服务。我村已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农业、商业综合服务网点,能为村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服务。新村委内配备了电教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幼儿园、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及便民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日常业余活动,形成了村民议事、咨询,农民教育、医疗卫生、健身休闲等一体化、多功能的服务。村办幼儿园,共接纳本村幼儿及周边村幼儿52人,具有较好的教育和活动场所,相应教学设备齐全,卫生保健条件良好,工作制度健全,现有专职幼儿教师一名,村计划生育率与义务教育入学率均达到100%;图书阅览室面积50平方米,配有各类书籍3000册和报刊杂志25种以上,联网电脑一台,并配有书橱、书架、阅览桌椅等设备;改建电教会议室,教室面积150平方米,高级电教设备齐全,可容纳近百人同时进行教育学习;新建成老年活动室,面积360平方米,设有成套桌椅,容量可达近80人,为老年人提供棋牌、影视休闲茶座等服务;医务室面积150平方米,具有执业资格医务人员3名,管理制度健全、医疗过程符合卫生操作规范,药品均来自镇卫生院符合药品管理规范。

六、突出生态建设,着力美化人居环境。我村积极促进“四个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进行村庄整治,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对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使整个区域内路网交通便捷通畅,绿化生态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人、景、自然融为一体的水乡人居文化特色。

1、按照规划要求,对原有房屋进行综合整治,部分危、破、漏房屋及违章建筑进行拆除,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共拆除整修旧房300多平方米,墙面粉刷50000平方米。

2、全村配备垃圾收集箱15只,垃圾收集房一座,专门配备了4名保洁员,负责每天的垃圾集中清理和平时的保洁工作,还专门制定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

七、健全制度,实施长效管理。村庄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些工作成果得到巩固保持,加强长效管理是关键。我们制定了《卫生公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村庄环境保洁制度》等,并落实了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责任到人,推进村庄环境长效 管理工作,使我村的“六化”得以长期保持。

八、生态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生态村创建,我村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初步成就:

1、生态意识明显提高。创建中,村班子带头,全体群众参与,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极大地提高了人民 的综合素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了,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止,乱倒垃圾等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大大减少,村民的自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创建生态村的热情普遍高涨。

2、美化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和人居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塘红村现有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00%,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环境质量达标,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态村创建后的塘红村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3、干部的威信和班子凝聚力明显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开展生态村创建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九、生态村创建过程中的体会。



1、尊重农民群众,为民办实事,调动和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进行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过程中,极大数群众是理解和支持的,但也有少数、个别村民由于发展意识浅薄,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从实际出发,有效地加以协调和解决,维护了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在工作中,向村民讲法律、讲文明,大力提倡精神文明、法制文明,充分发挥、相信和依靠群众,脚踏实地地把工作做好。

2、建章立制,注重长效管理是巩固示范村建设成果的有效保证。我们在创建过程中,边整治边建设边管理,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经费,并制定了长效管理监督制度,通过长效管理,有利于及时查漏补缺,加以完善;有利于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新风尚;有利于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和谐共发展。

今后,我村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以更快的步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坚持长效管理,带领全村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示范村迈进。

太白镇太白村

乐跃沙坝村生态村创建工作简介 篇6

乐跃镇沙坝村民委员会(2013年8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我就乐跃镇沙坝村生态村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乐跃镇沙坝村位于德昌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56户942人,主要有汉族和傈僳族2个民族,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林果业、早市蔬菜、旅游为主。自创建以来,已按 “一池六改”+太阳能的要求建成生态家园户212户,饮用水合格度100%,使用使用清洁能源炉灶和卫生厕所分别为218户和208户。

近年来,沙坝村坚持科学发展,着力生态建设,在工作中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和移民搬迁安置相结合。将沙坝村四社38户傈僳族群众从高山散居搬迁到河谷区集中居住,使群众用上了电和沼气,杜绝了乱砍滥伐行为,保持了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是和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近年全村实施退耕还林800余亩,全部种植核桃、板栗、桑树,年产板栗600吨、优质蚕茧2万公斤,为农民中、长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投资2500 万元新建民族特

色旅游业傈僳水寨,当地群众60余人在水寨务工,人均月收入在1300至3000元。

四是和新村建设相结合。沙坝村新修进村入户公路3公里,新建休闲活动场所72030平方米,172户进行了风貌改造,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五是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全面、深入、持续开展一约六清和七乱治理,投资120万元新建日处理120立方米污水处理站一座,建成垃圾池(房)22个,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生态镇村创建,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粪土乱堆、柴草乱放、垃圾乱倒等陋习得到有效整治,村民居住区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用能清洁化,生活质量小康化。

村生态村创建实施方案 篇7

一、“城中村”对城市化进程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公民生态意识的增强和政府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 还是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而城中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似乎没有城市那样乐观。城中村的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不仅十分恶劣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起着消极作用。

(一) 居住环境差, “种房”出租忙

1. 建筑密度大。

“乌烟瘴气、垃圾遍地、河水越来越臭、绿化越来越少。”这是近年来人们对城中村的最直观的印象。而拥挤、混乱、高密度的房屋建筑是城中村最引人注目、也最为人诟病的缺点之一。由于“城中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加之城中村居民失去了土地后, 房屋租金就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为了获取更多的房租, 村民们随意搭建私房、私自增加楼层, 不断扩建、改建违章建筑。“城中村”中人口流动大, 也导致周边卫生脏、乱、差, 疾病危机四伏的严重后果。

2. 农民借地生财。

城中村的失地农民因无地可种、无业可就, 便利用城中村优越的地理位置“种房”出租。城中村农民充分利用自己的宅基地, 不断拓展空间, 即便他们不再种地, 没有社保, 也会因为房租的丰厚让他们觉得满足和悠闲。同时, 由于城中村的房屋不含地价, 低廉是其特征, 低廉的房租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聚居于此, 特别是外来的打工者、还没站稳脚跟的大中专毕业生, 城中村也许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二) 公共设施薄弱, 建筑安全令人担忧

城中村由于人口流动大, 建筑密集, 城中村的道路明显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运行, 消防通道、地下管网、公厕、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几乎没有, 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老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和公共绿地等更是无从谈起。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再加上村民为了便于出租和使用, 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火险隐患和建筑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三) 外来人口杂, 治安案件多

“城中村”由村民、市民和流动人口混合构成, 由于租金低廉, 符合市场需求, 很容易吸引外来人口, 出租房中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且职业自由的复杂人员, 是各种违法案件主要发生地。治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使得居民的安全保障面临着很大压力。这也是制约城市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 村民素质差, 文化水平低

村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 由于文化水平低, 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面狭窄, 加之“种房”出租不仅能保证经济收入, 而且又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因而极易产生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情绪。此外, 社会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性体制没有完全覆盖城中村, 使得城中村村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平等的就业条件, 反之还会引发新的社会危机。

二、生态文明对“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中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 因此, 生态文明对改造城中村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1.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城中村改造中实现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的城中村,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在推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城中村的可再生资源持久利用。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生态文明是城中村改建的战略基础

生态文明理论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城中村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初具规模的改造, 就必须有新的、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生态文明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务求实效的精神,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原则, 立足统筹城、村协调发展, 打破二元界限, 走以城带村、以工促农、城村交融的路线, 力求促进城中村健康、安全、和谐的发展。

3.城中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类以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环境, 而城中村的改造是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支持的。生态文明的支持和指导不仅为城中村改造指明了方向, 为加快城中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而且对于私建、乱砌、污染、破坏了的村庄得以恢复生机, 缓解土地压力, 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 而不是一味的要求、索取、占有环境, 让城中村不再是城市进程中的绊脚石, 而是大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生态文明推进下的城中村改造举措

城中村的产生具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生态文明时代下, 和谐的城中村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道路。

1.完善生态法规, 遵循科学改造

各级立法机构和政府部门应该在认真遵循现有的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制定有利于城中村的拆迁政策。并且根据不同城市城中村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只有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 才能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从而形成指导城中村改革的法律依据, 确保城中村各项事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2.基础设施完备, 合理规划布局

城中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配套不全, 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另外一种方式依赖着自然生态, 使土地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而“城中村”的改造, 首先就要树立尊重自然的规划思想,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 结合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方案, 编制城市基础设施改造规划, 保证燃气、供热、供电、供水、排水、路灯、公交、电讯、有线电视、市政道路、绿化庭院、学校、幼儿园、娱乐服务等的配套设施一步到位, 从而达到在改造中同步完善, 满足村中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要, 为建设新型城中村打下基础。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解决农民安置问题

城中村建设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发展机制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相应的制度保障。目前, 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尤其是城中村的居民由于失去了土地, 又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在就业、养老、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上困难较大, 这就使得村民对于城中村改造一直不持积极态度。因而, 要想使城中村顺利改造得已实现, 必须对于村中农民进行合法、合理的安置政策。

第一, 在生态文明的导向下, 由政府协调城建、规划、劳动、公安、国土等部门, 共同行动, 切合实际地站在村民的立场上, 形成一套统一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案。

第二, 在对农民的安置问题上, 应从村民的养老、医疗、就业、低保、教育等问题入手, 为村民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养老、事业、医疗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 以保证城中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4.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树立生态价值观念

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加强生态教育。首先, 要对环境执法人员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 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执法中做到以人为本, 环境为重。其次, 要提高当前城中村环境法律意识, 普及生态文明理念,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激发广大群众的环境危机感和城建责任感, 推动群众积极参与保护资源、环境。争取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价值观、道德观, 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城中村的顺利改建提供思想保证。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今天, 城中村的生态文明改造, 是时代发展对城中村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也是城中村改造的新思路、新创举。只有在新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 使城中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才能更快更稳地变成城中村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近年来, 改造“城中村”的呼声和行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热浪。但“城中村”这道城市中特殊的风景线依然站立。从城中村存在的现状入手, 结合生态文明对城中村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新要求, 寻求一条适应城中村建设和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城中村,生态文明,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2]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秦龑.和谐城市与城中村[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6, (2) .

[4]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千年御医村再续生态传奇 篇8

步入村头,首座建筑便是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御医展览馆。医馆正门两边有红底蓝字对联,上联:中华传统文化昭彰于世;下联:新安世袭医学誉满今时。门楣是黑底蓝字:祁门御医展览馆。馆内偌大天井大院正中矗立一石刻,那是明代御医王琠雕像。御医馆的展柜中陈列了历溪出产的中药,其中七叶一枝花、祁术、白芨、黄连等为一般的地方所少有。在三个触摸屏中,可以看到汪机、徐春圃、王琠3名御医的生平,人体各穴位分布及中药的相关知识。馆内端坐有鹤发童颜的老中医,在为过往游客切脉问诊。怪不得鸟瞰整个历溪村呈葫芦状,而古代葫芦是用来装药的,原来历溪正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御医王琠故里。历溪村现有人口710人,85%都是王碘后裔姓王。而祁门更是新安医学发源地,仅明清时期就出了21位御医,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御医之乡。祁门历史上名医迭出,良医又代代相承,正源于祁门县历溪镇境内中药资源丰富,天然中药材品种多达895种,祁术、祁蛇等道地药材久负盛名,很多濒临绝迹的药材在这里都能见到,堪称“安徽省天然药库”。

明嘉靖年间,太子得了一种怪病,双腿先痛后瘸并日渐加剧。御医们均诊治无效,个个束手无策。就在皇宫火急火燎之时,有人向嘉靖帝举荐正闲游京师的王琠试治。时年53岁的王琠奉诏入宫,面对皇子病症,悉心切脉精心遣方,几天后皇子便痊愈。嘉靖帝龙颜大悦,于是亲书下诏,授王琠为圣济殿御医而名扬至今460多年。自此,王琠为皇室内宫及文武大臣诊疗疾病,因“之见如神,之胆如斗”凭借高明医术治愈了大量疑难病症而誉满京都。历史上各朝代御医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医家,精湛医技甚至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们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著述立说传播养生医学。而御医留下来的大量医案、医方都是古人医药智慧的结晶,对今天的医药界仍有很多参考利用价值。王琠毕生行医著有的《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济世,至今仍为杏林瑰宝。

虽然名声远扬,但王琠并不贪图荣华富贵,公元1567年,70岁的王琠由京城告老还乡,受旨在故里祁门历溪建造了王氏祠堂“合一堂”。巍峨的祠堂门口,高高的门槛前,一对名贵的汉白玉抱鼓石镶嵌在祠堂大门两侧,举世罕见。相传嘉靖帝念王琠医愈太子有功,便御赐一对汉白玉石鼓给王琠,皇恩浩荡给祠堂增添了几分威严与神秘。这对用汉白玉大理石雕琢的抱鼓石,两面石鼓及基座都是用完整的汉白玉石雕琢而成,石鼓正反两面浮雕有栩栩如生吉祥物,有“龙狮戏球”、“麒麟送子”、“独角龙兽”、“紫鹿银羚”等,其中一面雕刻的是带着锯齿状的中药材叶子,美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合一堂”结构非常奇特,分上、左上、右上层3部分,由120根方柱支撑起整个殿堂,方柱上雕饰有龙凤呈祥、五兽车马等精美图案,雄浑壮观。祠堂为五进大开间,中门的上方,高悬圣旨牌匾,昭示着王家气势恢弘的荣耀。祠堂屋顶四角上翘呈鱼尾状,宛如一只老凤带着四只小凤鸣翔九天,故祠堂又名“五凤楼”。祠堂至今保存完好,460多年过去了,此楼至今保存完好雄风犹存,昭示着新安御医的不朽历史功绩。

行至青苔密布的村中石板路尽头,空气骤然清香宜人,一颗生长了1300多年的古樟树豁然映入眼帘,令人失声咂舌惊呼大自然的造化神奇。古樟需6人才能合抱,至今依然枝杆挺拔华盖如云,生机勃勃,虽饱受风雪冰霜仍葱茏吐翠活力四射,这在徽州地区极其罕见。村干部介绍说,这是棵迁基树,是古代族人为选择定居地所栽,如果头年栽下的树,第二年长势良好,则说明该地很好适合人们定居,如果所栽之树死了或是长得歪歪斜斜的,则说明是绝地或是地气不旺,那都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在徽州只要稍微古老一点的村庄,其村头都会有一棵大型迁基树。迁基樟树树冠有500平方米左右,胸围也有2.2米,古樟犹如巨大佛掌般伸出5个参天枝桠遮天蔽日成为古村一道天然屏障,被当地村民奉为神树。古樟见证着小村的古朴沧桑,同时也庇佑着神奇小山村。

拜别古樟,便至村外连绵千米面积达百亩的参天水口林,把整个水口掩得严严实实。这片错落密集的古树林总量2000多棵,是华东地区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古树群,树龄500年以上的名贵树种有枫香、银杏、红楠、黄檀、红豆杉、栾树、香榧等。罕见的花皮槠在此广为分布,暗黄色的树干上缀满白色斑纹,如朵朵白梅幽然绽放。舜溪河岸边的这片壮观古林记载着古村落的年轮,一丛丛连成片把村庄农舍遮掩得风雨难侵,为村民形成一道现实的绿色屏障与心灵深处的精神图腾。多年以前,深山峡谷中刮来狂风卷起阵阵沙尘,古时这一带又多为强人歹徒出没之地,树林既能挡住风沙,又能庇护村舍不被歹人发现而防盗。因此,古林已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口林,代代历溪村民无不视古树林为保护神,世代立规倍加呵护得以一直保存完好繁衍壮大。村中至今仍流传着一个凄美传说:古时村中有一德高望重的族长叫王子贤,为保护历溪纯朴民风,他要求本族子弟不得赌博,并在外人进入村庄的必经之路上立碑告示。历溪村的挡风林能保存至今也与他有关。他有一位智障孙子半疯半癫,某日父亲叫他上山打柴,他就跑到村中的树林里去砍伐,有人告到他祖父王子贤那儿,族长大怒,便鸣锣召集全村乡亲在祠堂门前开会公审,而后将其孙子活埋在风水林中。正是严苛的村规民约,让村人敬畏生态使村前水口林蔚然成林,恩泽世代。

头顶阴翳徜徉在芳菲四溢凉风习习的生态仙境中,宛若身处原始森林。饱受城市雾霾窒息荼毒的肺一下子得以自在清新呼吸,大脑也持续亢奋灵动起来。这些古树根深枝繁,雄奇挺拨直插云霄,在岁月的经久年轮中笑傲风霜雨雪。古林佳境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多部电影的拍摄地,林中昔日修葺的农家灶台等道具依然完好。脚步踩在枯枝落叶铺就的“吱吱”作响蓬松厚重的地毯上,耳畔荡漾的仿佛是历史年轮穿越时空行进声……凝视一棵棵根怪枝奇、藤缠蔓绕的古树,心灵就融入了自然融入远古,融入亦幻亦梦的童话世界。得益于舜溪河充沛的水源滋润丰茂的植被,使小村常年保持适宜的温度,更让历溪无愧为“氧吧里的千年古村”。一年四季,古林成为顽童们逐梦嬉戏的乐园,夏天更成为村民避暑聊天小憩的天然空调广场,承载了世代历溪人的最美乡愁。由于这片古林在华东地区屈指可数,在全国也是不可复制的生态旅游资源,历口镇投巨资完善古林基础设施,修建了鹅卵石栈道、河道护岸、拦水坝、引水渠和亭榭等,对古树逐一登记造册进行挂牌保护,并安装24小时在线监控设备,让深藏大山的生态遗产成为众多山民、游客的“快活林”。

古香历溪,倘有机会,一定再来静享你的繁茂清凉。

(责编:刘倩玮)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下一篇:音乐三只猴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