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监护病房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重症医学监护病房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建立

摘 要 目的:建立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个体化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 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方法:结合CCU临床诊疗实际情况,回顾性搜集、整理和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监护等级,创建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结果: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制定大大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效率,患者的用药情况得到极大的规范和合理。结论:建立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努力实现“用药者健康利益最大化,药源性损害与成本最小化”。

关键词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分级 药学监护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HEN Xiaoyun**, FANG Yu, ZHU Deqi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o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can be implemented to the patients. Methods: Medica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was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CCU, the monitoring level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Result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and medication in the patients could be greatly standardized and trended to be more reasonable by the established table. Conclusion: The table will help physicians achieve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and make an effort for drug users to achieve maximal health benefits and minimal drug-induced damage and cost.

KEY WORDS CCU;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的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表明,在2011—2015年间,全国各入网医院使用药品大类按金额排序,心血管系统药物用量一直处于领先。该类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用药复杂等特点,部分患者罹患多种疾病,住院治疗用药品种繁多,合理用药形势严峻。临床药师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当前已成为药学服务新的工作模式[1]。 CCU临床药师参与全程药物治疗,可以协助医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医院药学的核心价值。另外,部分医师对患者个体差异或者药物相互作用等关注度不够,用药不尽合理。笔者在工作中尝试建立个体化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

现阶段CCU临床药师的工作基本以临床科室为中心,与医师同步参加患者的医疗工作,包括参与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提出药物治疗意见与建议、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教育等。笔者2013年就我院临床药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发表了论文[2],对于我院临床药师的培训体系做了小结,其中包括计划性科室轮转,持续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技能。规范化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临床药师积极性。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适应临床药学发展。笔者还在2016年初发表了关于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的论文[3],总结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临床药物治疗经验,对CCU患者的用药特点有了很深的了解,为建立分级药学监护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设计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的原因及理念

在我国,有较多文献报道了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体会[3-10],但对于药学监护的开展模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提供药学服务仍缺少论述。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时,患者的用药情况基本以翻阅医师填写的住院病历来了解,对于关注药物治疗相关信息的临床药师来说,显得不够得心应手,也不够直观。

如果能建立一个CCU患者个体化的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现病史、诊断、既往史、用药史等药物相关信息汇总在一个表格中,并定义监护等级,这样便于临床药师在CCU繁忙复杂的日常工作中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更有效地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药学服务,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这张表格中严密监护患者每天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症状体征及检验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药学监护,最终对患者的药学监护结果做出评价。

3 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的建立

3.1 设计表格

结合CCU临床诊疗实际情况,回顾性搜集、整理和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监护等级。及时、清楚地记录临床药师的建议以及是否被医师采纳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分级药学监护表”,对特殊人群,特殊药物进行重点监护。其中比较难定义的是监护等级,这与自己实际工作情况相关,笔者自定义的药学监护等级见表1。当然,临床药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监护等级,以便对患者进行安全合理的药学监护。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院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表2)。

3.2 病情回顾与患者随访

利用表格工作后,针对监护原因,与临床医师一起对治疗过程的病情变化进行回顾。总结主要是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涉及的指南、专家共识、文献等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4 结语

分级药学监护表与药历不同,一般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完整技术档案资料。而分级药学监护表是以药物个体化治疗为中心的档案,建立时间上更加灵活,建立内容更加自由,在入院时或治疗过程中均可建立。在实际过程中,笔者结合CCU复杂的用药情况,创建合理的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通过每天记录了解患者的药物治疗进展,用最直观的方法掌握复杂的信息,便于对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也便于形成大量记录后的整理分析。个体化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建立可以让临床药师在监护过程中提醒医师药物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对于不良反应的判断更有针对性,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秦红梅, 宋怡. 药学监护中的人文关怀对推动合理用药的影响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12, 33(3): 76-77.

[2] 沈筱云, 祝德秋, 黄之训. 我院临床药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J]. 中国药房, 2013, 24(37): 3478-3480.

[3] 沈筱云, 祝德秋, 方昱. 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J]. 上海医药, 2016, 37(1): 67-71.

[4] 张倩睿, 韩勇, 胡琪, 等. 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药学监护[J]. 中国药师, 2012, 15(6): 870-871.

[5] 黄瑾, 刘正跃, 田泾. 长期大剂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学监护[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20): 1648-1650.

[6] 蔡海霞, 赵红卫, 黄改荣, 等. 临床药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药学监护[J].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4): 458-460.

[7] 刘丽华, 何鑫, 李昕, 等. 临床药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J]. 中南药学, 2009, 7(10): 785-787.

[8] 刘艺平, 李焕德, 徐萍. 氯吡格雷药学监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2, 23(6): 567-569.

[9] 张亚男, 韩勇, 胡琪. 临床药师对1例过敏体质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2, 21(4): 199-200.

[10] 雷国强. 开展药学监护的案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 121-123.

作者:沈筱云 方昱 祝德秋

第2篇: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严格的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作用,总结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从2009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的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161例脑出血患者,从环境、家属、患者及护理者4个方面实行科学、人性化、安全、规范化的管理,对患者实施完全无陪护优质护理服务,现回顾性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409例患者中,治愈139例(34%),好转184例(45%),自动出院15例(3.6%),植物生存状态26例(6.4%),死亡45例(11%),出现护理并发症3例(0.73%)。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1.5%以上。结论 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患者; 护理; 管理质量

[

神经外科患者伤情多危重,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良好的概率仅有19.1%,12.7%的患者会有中、重残或是成为植物人,死亡率高达68.2%[1]。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引起纠纷和投诉,是风险高发区域[2]。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因此,为了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笔者所在科室制定了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形成完善的护理服务链。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409例患者实施严格的护理管理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有病床4张,护理人员10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1名护士长,1名责任组长),护师3人,护士(3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助理护士(半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对所有收治的患者实行全面、全程、专业化的无陪式护理服务,包括所有的基础护理工作和专科护理。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409例重症患者,男226例,女183例,年龄16~9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3例,脑出血232例,颅内动脉瘤9例,脑肿瘤5例。昏迷程度GCS评分:GCS 3~5分98例,6~8分112例,9~12分199例。气管切开142例,气管插管78例;行手术治疗者327例,未行处理者82例。

2 结果

本组409例患者中,治愈139例(34%),好转184例(45%),自动出院15例(3.6%),植物生存状态26例(6.4%),死亡45例(11%),出现护理并发症3例(0.73%)。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1.5%以上。

3 护理管理方法

3.1 环境的管理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保持病室环境洁净,每日开窗通风2次,消毒机定时消毒2 h,每日2次。用0.5%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台面、物品设备表面、病床、地面每日2次。每月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细菌培养,监测消毒效果。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抽检。

3.2 家属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危及患者生命,大部分需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故手术的危险性大,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预后不良甚至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家属因一时不能接受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对家属进行适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笔者所在科室根据家属的情绪反应采取各种干预措施:(1)住院初期,医护人员如实向家属说明患者的病况,如发现患者家属有过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医生及护士与家属适时交谈,安抚家属,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等,使之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多告诉家属治疗成功的患者,以增强其信心;(2)医护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态度亲切、语言和蔼,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较内向的家属,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3)患者病情好转,及时告知家属,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因治疗是长期的,患者及家属会出现焦虑、消极的情绪,医护人员尽量开导,积极寻求家庭及社会的帮助,使其重拾信心[4]。医护人员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及时告知及详细讲解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规定、目的及意义,使家属理解并主动配合。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免疫力低下,加上侵入性操作多 ,如果人员进出过多,致使空气中细菌会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机率。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每位患者每天只限1~2名探视者,轮流进入。进入时需要更换隔离服、戴口罩、帽子,穿一次性鞋套,病房门口设速干手快速消毒剂,进入前先消毒双手,进入后停留时间不超过20 min。

3.3 护理者的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使命寓于伤情的急性阶段,使其渡过危险期,最在限度挽回患者的生命。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中须时刻提醒自己仔细观察、杜绝差错、避免事故,护理管理难度大[5]。

3.3.1 笔者所在科室注入多重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潜力 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科室人员人人参与,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笔者所在科室十大安全护理目标,每人负责一项安全管理。在护理质控方面提出“我管理、我负责”,人人注重护理质量,主动查找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1)护士长总体安排,全面质控;(2)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并协助本组工作;(3)责任护士,完成本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在工作中注重主动性、预见性、计划性和连续性;(4)助理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本班患者的基础护理及晨、晚间护理工作。

3.3.2 加强制度的管理 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房,护理人员应认真掌握医疗卫生法律知识,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如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质量标准,护理记录书写规定等。

3.3.3 加强护理人员病情观察及应急能力的训练 神经外科病变涉及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的监护主要是意识、瞳孔、运动、感觉、反射等的观察及判断,这些指标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脑功能障碍的程度[6]。意识状态的改变是判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指证[7]。瞳孔的观察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监护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判定脑疝存在及脑干功能损害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6]。因此,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估计病情的进展,对于及时处理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密切注意意识、瞳孔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室病种特点,制定护士层级培训计划 ,分阶段按计划逐项落实培训内容,并集中培训,护理组长考核,护士长抽考,要求人人严格过关。培训内容主要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技能,专科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各种急救仪器、器械、设备的使用及报警故障的处理,病情的动态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全科每周1次业务学习(由护士轮流主讲),每月1次教学查房,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进行护理二级查房,护士长不定时三级查房。定期组织特殊病例讨论及死亡病例讨论,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与教训,提高业务水平。

3.3.4 建立激励机制 每月底通过医、护自评,护理组长检查、护士长抽检以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项打分,分数最高者评为当月最满意护士,科室奖励300元。月月竞选,当选次数最多者年底全院评优优先。

3.3.5 注重细节管理 护士长每天通过交接班,二、三能查房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对每个患者护理重点、难点给予指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加强责任组长的质控能力,全面监督、检查、指导、修审、反馈本组护理工作。

3.3.6 加强薄弱时段及环节的管理 排班时在护士资历、年龄及数量上合理调配;加强二线责任组长(夜班)的质量督导,保证护理安全。

3.4 患者的管理

3.4.1 重视基础护理 (1)眼部护理 保持眼睛的清洁,有分泌物及时擦洗。球结膜充血水肿者,定时滴眼药水,每日4~6次;昏迷患者眼睑无法闭上者,涂擦红霉素眼膏,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防止引起暴露性角膜炎。(2)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及护理次数,一般2~3次/d,及时观察口腔黏膜、舌苔及气味的变化。口腔护理对预防胃液反流及呼吸道感染有重要的作用。(3)皮肤护理 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平整、干洁、无碎屑,每周更换床单2次,如有脏污随时更换。保持皮肤干洁,每日温水擦身2次,衣服每日更换。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局部按摩,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严防压疮的发生。(4)四肢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四肢缺乏活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及关节变形,甚至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予局部垫软枕,适当抬高患肢,摆放功能位。每日给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每次15~20 min,4~5次/d。能合作者给予指导并协助进行。(5)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会阴擦洗每日2次,留置尿管者尿道口护理2次/d。

3.4.2 加强专科护理 (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通畅,予有效的氧气吸入。每2小时变换体位,翻身叩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或肺不张。有人工气道者,做好固定,严防脱管。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痰液黏稠度,定时湿化和雾化,以利吸出。有机械通气者,定时观察导管体外固定长度,检查气囊压力。做各项操作时,均一人固定,另一人操作,防止因牵拉而易位或脱出。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及时报告。(2)加强循环系统的管理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尿量、皮肤色泽及温度的变化,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用药目的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及早发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对症处理。(3)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常安置不同的引流管,如创腔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各种引流是将包膜内的气体、血性液或血凝块等及时排出。

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与手术医生沟通,根据手术的部位及引流的目的,放置引流管及引流袋合适的位置及高度,随着病情进展及引流液量及时调节。(2)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防止折叠、成角、受压。患者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如无液体流出或引流不通畅,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3)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

3.4.3 加强并发症的护理 (1)躁动的护理患者由安静转为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深睡都应提高警惕,观察病情是否有恶化趋势。查明原因并给予解除。不可强行约束,加用床档防止坠床,防止自伤或意外损伤。(2)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9]。加强防范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关健。①鼻饲者,一般每天4~5次,每次200~300 mL,温度40℃左右,间隔3~4 h一次。鼻饲前,先抬高床头30~40°,机械通气者先吸痰,检查鼻饲管是否在胃内,先抽吸胃内容物,是否有潴留或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②推注前后冲管,速度均匀,防止管腔阻塞。③以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混合物为佳,定期监测血糖。

④水、电解质的紊乱 神经系统的损伤可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而水、电解质的紊乱又可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防止及处理水和电解质紊乱:(1)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及实液种类;(2)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尿比重等;(3)遵医嘱补血钠、钾,浓度不能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是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护理中的中心环节,,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链,执行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妙君,林卓华.护理干预对交通事故致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073-1074.

[2] 刘辉.神经外科安全护理管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299-300.

[3]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4] 尤小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03-106.

[5] 赖静.神经外科实施文字式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9):825-827

[6]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8-219.

[7] 汪玲.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3,(3):50.

[8] 向中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2005,5(6):563.

[9] 董津平.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44-745.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江丽

第3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集中救治危重新生儿的病室,由于24小时无陪护,所有治疗、护理完全由护理人员完成,加上患儿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工作量大,是容易引发护理纠纷和投诉的高风险科室,为此,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如何发挥护理管理智能,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满足患儿的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护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现将我们的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安全管理

1组织保障、制度健全

1.1我院设立院、科兩级安全管理小组,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护理操作流程,做到明晰岗位职责,认真的贯彻执行,减少了护士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2建立主管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五级护理质控制度,制定本科室护理隐患、缺陷管理及差错事故上报、分析制度等,对护理工作进行实时督促与检查,并追踪安全隐患控制落实情况,取得理想的效果。

1.3护理部成立专科教研小组履行三级考核制度合格后方可上岗,即护理部基础知识考核—儿科系专业考核—新生儿专科考核;制定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制度,并有定期评价与改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遵守操作规范是杜绝护理差错的关键。强调护士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具备责任心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了护士的安全意识。

2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2.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我们合理规划科室布局,规范流程,使物品定点定位摆放,方便使用,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流畅空间。

2.2建立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

护士长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护理人员,及时关注、经常沟通,,及时释放负性情绪,帮助她们缓解压力,使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得以增强[1]。鼓励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护士的积极性和潜能,达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目的。

2.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工作量,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护士长充分了解每名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合理调配,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并采取强弱搭配、快慢搭配、粗细搭配、长幼搭配等多种形式进行排班,以保证护理安全。

2.4加强护理队伍人才梯队的建设科内对各层次护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去年护理部还制定了护理骨干培训学习制度,应用有意注意提高NICU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学习[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项目并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5不定时进行质量分析和安全教育护士长严格执行一日二查房制度,每周科内质控小组不定时进行检查督导的同时,院内还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天22:00-次日8:00均有护士长值班,既增加了后备力量,又加强了督导力量,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确保了安全管理。

2.6重视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加强运行病历护理文件的监控与管理

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河北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等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制定护理文件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考核,使护理书写更加规范化。

3.院内感染安全的管理

3.1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包括眼睛、耳朵、口腔、周身皮肤、脐部及臀部的护理,每日两次。

3.2病室的管理NICU布局合理,阳光充足,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空气净化机消毒,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的新鲜。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进入NICU需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每个床单元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我科设有两名专职消毒员,每日负责室内的消毒工作,室内的地面,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病历夹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培养检测,新生儿床单位的所有用物每日进行更换并高压灭菌,保证污染随时更换,感染患儿采取隔离措施,所需物品专人专用,隔离区做明显标识。

3.3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的培训,确保每位护士正确熟练使用仪器。同时应用“五常法”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它是各种机构(单位)中用来提高安全、改善品质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3]。定时由器械科专业人员检查、保养、维修,登记以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及运行安全。

3.4加强医务人员院感培训及手卫生的管理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4]。制定院、科两级培训考核制度,加强院、科两级培训与考核;增强医务人员院感意识,接触患儿前后均进行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每月对医生、护士操作前、操作中手进行采样监测感染控制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狠抓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防止感染的发生。

3.5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的重要因素,易导致菌群失调[5],各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

4沟通与健康宣教NICU实行全封闭管理,我们利用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发放护理工作流程及安全告知书。每天探视时段:我院自实行视频探视以来,医生和责任护士同时接待家属,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减轻家属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探视同时专人讲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时:我们做好出院宣教,发放出院指导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延期采血的告知。出院后,我们电话回访出院患儿家长,了解患儿住院全程家长的感受及孩子最近状况听取好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5建立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

医院建立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护理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实地演练,当事故或意外发生时,护士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流程,让各级护理人员都熟悉自己职责分工,迅速就位,进入角色,使抢救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紧张有序地进行。

6做好细节管理提供人性化护理以及人性化服务

6.1做好安全排查工作,设立安全台账,制定排查内容及范围,具体责任到人,确保安全生产。

6.2用药安全制定高危药品标识,定位检查放置。

6.3管道护理各种管道做好明显标识,并妥善固定,对烦躁的患儿给予适当的镇静处理,对皮肤异常的患儿重点交接班。

6.4环境要求播放轻柔的背景音樂,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患儿情绪,对早期听觉的发育也有一定作用[6],此外室内应避免强烈光照。

7小结

做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靠管理者,还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提高认识和专业水平,转化观念,加强合作,明确制度,层层把关,不断改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中获得全身心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花.护士长要重视非权力性因素对护士的影响力[J].现代护理,2002,8(6):469.

[2]李允美.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实用护理杂志,2005,51(21):66.

[3]李倩华,伍玉琴.“五常法”在门诊注射室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47.

[5]周敏,丁爱国1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28001

[6]HendricksMunozKD,LouieM,etal.Factorsthatinfluenceneonatalnursingperceptionsoffamily-centeredcareanddevelopmentalcarepractices[J].AmericanJournalofPerinatology,2010,27(3):193-200.

作者:司志梅

第4篇: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

40 年代开始建立手

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

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

监护

(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

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

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

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

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

icu 的起源。随着

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 年

dandy 在

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

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

dandy 和

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

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

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

了推广。

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

杉矶医院用

50 多台

铁肺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

人,

高级麻醉师

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

在高水平

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

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

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

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

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

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

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

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

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

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92 年,

仅美国已大约有

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

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

icu 常见的分类

有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cicu) ,外科监护病房

(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

(micu) 。在

少于

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

icu 。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

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

医生。内科医生中,约

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

icu 内培

训,因而

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

icu 轮

训。

【危重症监护学

(criticalcaremedicine) 和

icu 】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

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

1/3 是在

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

之前

死亡,而且其中有

1/3 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复苏

概念作基础的危

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

紧急或即时的复苏

延长或强化的复苏

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

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

铁肺

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

是医学界看到

了希望,

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

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

础上,

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

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

胸外心脏按压

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

复苏

发展成为

60 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

(ccm) 的新概念。

而在

63 年第一个

ccm 进修医生培训班出

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

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

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

但又

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

运送病人,

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

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

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

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

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

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

室或

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

危重患者人需进入

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

icu 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

阶段工作。

icu 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

icu 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

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 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cpr) 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

(bls) 到高级生命支持

(als) ;

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

苏,

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

使病人自然的或

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

临床终末期

临床死亡

的病人逆转。

1980 年

shoemaker 等也指出

危重症监护

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

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

监护

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

使

治疗手段得以发展,

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

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

icu 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

监护

成为该学科的精

髓。

icu 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

1977 年至

1982 年期间收治

6680 例患者

中,

icu 患者的病死率为

7.9% ,而全医院包括

icu 的为

13% 。此外,

safar 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1973 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

当各科独立的

icu 被一个多专业的

icu 取代后,

衰竭患者的病死

率从

30% 降到了

10% 。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

内科医生,

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

icu 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

1986 年

knau 等总结了美国

13 家医院中病

死率最低的

icu 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

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掌握重症

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

icu 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监护

icu 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

icu 发展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980 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

ICU 有低到高分为

4 各

等级。但由于

1 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

ICU ,故

ICU 实际上存在

3 个级别,即

i~iii 级。

i ,

ii 级

ICU 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

ICU 医师,

ICU 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

1 ,显然无法收容

APACHE2,SPAS 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

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

危重病人,

进行危重管理,

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 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

icu 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

ICU 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

ICU 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

icu 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

icu 的创建者们也

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

甚至无法确定

ICU 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

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

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

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

ICU 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10 以下护士与患者比=

1 :

4

10 ~

15 护士与患者比=

1 :

2. 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

1 :

1 ~

1 :

ICU 的组织和建设

:

1 、

ICU

的模式

目前,

ICU 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

ICU 或综合

ICU ;全时服务的

ICU 或部分时间服务的

ICU 。专

ICU 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

IC U 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

I CU 可以减少

ICU 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

ICU 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

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

ICU 开始,或专科

ICU 作为综合

ICU 的补充。在我

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

ICU 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

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

ICU ,

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

离开这一宗旨就

不成其为

ICU 了。

2 、人员训练

ICU 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

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

不少

SICU 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

SICU 形成的历史和

SICU 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

呼吸的问题有关,

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

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

胜任

SICU 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

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

ICU 专家

——

intensivist 已经出现,并承担

ICU 的重任。

ICU 的规模和建制

ICU 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

l %~

2 %,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

ICU 内,床位数以

8 ~

10 张为宜,超过

12 张床位应另设

ICU ,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

管何种模式的

ICU ,

做到

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

始终是

ICU 追寻的目标,

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

1 :

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

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

ICU 质量下降。任

何一个

ICU 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

ICU 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

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ICU 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

ICU 是完全独立的科室,

ICU 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

ICU 又是高度

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

ICU 的治疗,特别对专

科问题,

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

并向

ICU 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

ICU 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

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

ICU 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

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

ICU 切忌两个

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

源于对

ICU 的功能缺乏了解。

5 、

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

ICU 收容指征,

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

毫无疑问,

ICU 收治的是那些

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

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

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

性和

ICU 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

ICU 获

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 、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

ICU 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

ICU 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

定。反之,在

ICU 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

ICU 的

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

ICU 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

ICU 的人员要求:

ICU 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

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

ICU 医生与病人之比为

1 ~

2 :

1 。

ICU 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

4h 能够

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

当病情突然改变时,

患者的生命在几秒、

几分钟内

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

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

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

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ICU 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

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

来源于护士。

ICU 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

最主要的人员之一。

ICU 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

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 护士多来自于外科、

麻醉科、

急诊科和内科。

不论对于

ICU 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

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

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

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

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 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

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

还应掌握各种

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

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

ICU 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

ICU 护

士标准。

ICU 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

应变工作能力强,

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

人员。

其素质标准为:

1 .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

2 . 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

3. 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 .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

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6. 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 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

2 ~

3 :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

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

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

在欧洲,

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瑞典是

1 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病室可以设化验员

1 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

1 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

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第5篇: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关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建设的建议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负责对危重患儿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具备有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我院儿科是全县唯一的儿科疾病治疗、预防专科,担负着全县及周围县市区儿科疾病的治疗及危重患儿抢救及生命支持的任务。所以成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势在必行,也是医院发展亮点。

对于成立PICU病房设施及管理提两种建议,一是全封闭式管理(无陪护)要求需要的病房区域较大,各功能单位齐全,需要护理人员至少12人。二是半封闭式(限制一人陪护),须严格病房管理,需要护理人员至少6人。(两种方法收费也不一样)。根据目前情况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宜。

1、病区的设置PICU病房可在现儿科东病区北侧的原急救间及相连的一间进行改造,内设置重症病床4-6张。

2、病区主要医疗设备设施每床均应配备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管道供氧、负压吸引装置1个、呼吸机(CPAP)2台、微量血糖仪、微量血气分析仪,颅脑降温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车(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及其他抢救用具)、可移动外线消毒车等。

3、规章制度

应当制定各类人员职责,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第6篇:重症监护病房的MRSA

重症监护病房( ICU) 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 , MRSA) 是ICU 内发生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医院,MRSA 菌株都属于医院获得性,占临床总分离菌株的29 %~35 %,在欧洲,1992 年的研究表明,所有ICU 获得性金葡菌感染中,MRSA 占57 %。可见,MRSA 在ICU 的危害是极大的,现主要探讨ICU MRSA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以及控制方法,为有效降低MRSA 的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1流行病学特征

自从1882 年Ogston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 在脓毒症及脓肿形成中的作用后,S. aureus 就一直被认为是感染的一个病因,正常情况下,葡萄球菌在人体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如腋窝、肛周、腹股沟以及前鼻孔等部位。健康成人带菌率在11 %~32 %之间,住院病人的带菌率则为25 % ,其中85 %的带菌者可通过前鼻孔拭子检查发现。高带菌率主要出现在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皮肤病以及长期留置静脉内导管等病人。带菌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任何侵袭性操作及渗出性皮肤病都将使带菌者比非带菌者更易于受感染,而这种感染往往是由所携带的同一菌株所引起 。最近20 年来,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监测资料显示,在所有医院,MRSA 在S. aureus 中的比例由2 %增加至29 % ,而在500 张病床以上的医院, 则增加到了38 % 。在我国,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在ICU 获得性感染中的比例在逐步增加,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如MRSA) 的大量增多已成为目前医院感染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张亚莉等对ICU 医院感染情况的研究显示,所分离出的127 株病原菌中,S. aureus 有15 株, 而其中MRSA14株。在美国城市医院,入院48 h 内即已分离出MRSA ,这主要发生在以下病人:最近有住院史或6 个月内曾在门诊就诊过,

新近曾使用抗生素或者是从长期护理机构转来的病人

这些病原称为社区菌株,但并不一定是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从社区入住ICU 的患者,绝大多数有上述情况,从而增加了ICU 病房MRSA的来源。目前,医院内MRSA 感染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健康的医务人员暂时带菌的手,最近的研究发现,带菌负荷(MRSA 带菌病人天数/ 总病人天数) 的作用是MR2SA 感染的独立性先兆, 带菌负荷超过30 % ,则获得MRSA 的危险度增加5 倍,这个因素的作用超过疾病的严重度,通过严格的隔离措施可大大降低MRSA 的感染率。

2临床特征

Girou (1998) 对一个ICU 的研究发现,在4 年内,共收治病人3 686人,有293人(719 %) 感染了新的MRSA ,其中411 %病例为“输入”性,其余病例均为ICU 获得性,Pujol (1996) 等人发现, 鼻孔携带MRSA的ICU 病人,有38 %的病人出现MRSA 菌血症,比MSSA 高出4 倍,住院期间,三分之一的带菌者发展为感染,这些感染的半数是肺炎或血液感染,医院获得MRSA 感染的死亡率在血液感染中达到50 % ,在肺炎则为33 %。在ICU 病人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病原菌,Vincent 等研究的836 例ICU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菌株分布依次为:金葡菌(3117 %) 、铜绿假单胞菌(2918 %) 、酵母菌(14 %) 、不动杆菌属(919 %) 、埃氏大肠杆菌(618 %) 、肠球菌(514 %) 。一些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如心肺停止、创伤后早期出现的肺炎以及神经系统或神经外科疾病似乎容易被金葡菌感染。Sirvent 等研究了因头部创伤而入住ICU 的病人,其气管带菌与早期通气性肺炎发生的关系, 他们发现68 %的病人有金葡菌种植,而且,如果是在24 h 内种植,那么发生早期通气性肺炎的危险度为2819 ( 95 %可信区间为1159~4815) 。

3危险因素

医院获得性MRSA 带菌和感染的危险因素通常认为是:老年患者、男性、曾有住院史时间住

院、入住ICU、慢性病患者、先前和长期应用抗生素、伤口的存在及大小、暴露于带菌或感染病人之中、侵袭性留置设备的存在 。暂时或长期带菌(3 年以上) 可发生于身体的多个部位,最常见的部位为伤口、鼻咽、气管(特别是有插管时) 以及会阴。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环境表面或空气传播,如在烧伤病房或插管病人。Rello 等的研究结果显示,ICU MRSA 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类固醇治疗(RR = 3145) ,机械通气大于6 d (RR = 2103) ,先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RR = 2176) ,年龄> 25 岁(RR =1150) ,然而,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似乎是先期使用抗生素( P = 01000 001) 。与其他许多研究一样,这一研究提示,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引起MRSA 感染,另外,系统性抗生素的使用,病人接受选择性的消化性去污染,可增加葡萄球菌在口咽的种植。肝移植患者感染一些耐药菌株(包括MRSA) 的机率在不断增加,在1990 年到1998 年,23 %的肝移植患者感染了MRSA ,特别是手术后早期(32 %是在手术后14 d 内) ,感染的主要来源是血管内导管(39 %) 、伤口(18 %) ,腹部(18 %) 和肺(13 %) ,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早期、巨细胞病毒血清阴性、以及术后转院。在那些MRSA 感染中,30 d 内的病死率为29 % ,但源于肺部和腹部的菌血症病死率为86 % ,而源于血管内导管的感染,病死率仅为6 %。慢性病及急性重症可能在皮肤或胃肠道形成耐药微生物, ICU 病人与其他住院及门诊病人比较,其前臂MRSA的浓度要高得多(RR :2148 , 95 %可信区间1134~4143 , P = 01000 4)。MRSA 感染不仅在肝移植患者,同样在修复术患者如血管内移植术、矫形外科等,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识别和控制这些因素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部位、表皮、深部组织器官等均可被MRSA 感染。最近的一个研究显示,前鼻孔携带MRSA 的单器官系统功能障碍是腹部获得性MRSA 感染的一个显著性危险因素(RR : 6112 ,95 %可信区间1141~2616) ,

感染MRSA 的病人比无MRSA 感染者在ICU 的住院时间要长,重复手术次数要多 。 4感染控制方法

由于MRSA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都是获得性的,因此需要制订相应的方案以降低进一步的传播,通常用来控制MRSA 传播的方案如表1 。

表1MRSA 的感染控制方法

方法效果评价

1 、筛选

病人对阳性者隔离,则效果佳,花费少

工作人员阳性率低,费用高

2 、洗手有效,但依从性差

3 、抗生素

特效药广泛应用莫匹罗星有效,但会出现耐药

系统性用药使用常用药会出现耐药,其他如利福平、梭链孢酸副作用大

4 、清洁身体一些消毒剂有效(如聚烯吡酮碘、洗必泰、三氯生)

5 、集中病人

完全隔离/ 病房封闭有效,但难度大

单间隔离有效,但需严格病房间的封闭

6 、事先识别带菌者和先前感染者采取整体隔离,有效

7 、使用隔离服尚无证明有价值

8 、使用手套诊治不同病人时更换则有效

9 、清洁环境在慢性爆发中无效

ICU 的环境物表有可能是MRSA 的来源,包括先前并未被注意的物表,最近的研究发现,26 %的计算机键盘和15 %的洗涤槽水龙头把柄种植有MRSA ,这个带菌率实际上比ICU 其他环境物表要高,由此可认为病人感染并非仅局限于房间内 。引起爆发的MRSA 与零星感染的MRSA 比较,前者具有显著长的存活时间(1~3 月) 及较高的浓度。这再次强调了MRSA 重

感染和重暴露的重要性。虽然MRSA 带菌和感染在一些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有人对这些控制方案的效率及费用提出了质疑, 不过, Chaix等的研究表明,每治疗一位MRSA 患者,其平均费用为9 275美元,而感染控制方案的费用平均每人340~1 480美元,方案对降低费用及患病率都具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入住ICU 的患者,进行选择性的检查筛选及严格的隔离措施,是最有效的控制ICU MRSA 感染的方法。

5防 治

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传播途径。MRSA 广泛存在于医院内,不仅病人及医务人员是MRSA 的重要宿主,而且病区的各类物品均成为MRSA 定植部位。首先对ICU 病房进行了封闭消毒,对MRSA 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分别进行了单人房间隔离或床边隔离,同时注明感染标记。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各项操作前后,均用流动水洗手,操作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后用0125 ‰洗消净泡手1min。为每一位病人配备一套专用查体用具(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每天用1 ‰洗消净擦拭1 次,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病人用物、医疗器材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均要进行清洁、消毒、再灭菌后方可使用。桌面、窗台、床架每天由卫生员用1 ‰洗消净溶液擦拭,保证一桌一抹,用后彻底消毒。病房、治疗室、处置间、洗手间、走廊及值班室拖把分开使用。每天通风换气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并每周公布一次。加强重点监测检查,对每一位进入ICU 病人于当天立即进行幼稚菌学监测MRSA ,以确定转入前细菌的种类。凡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需隔日连续3 次做检验,结果回报后立即分析感染或定植细菌,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决定用药。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每月由科主任、护士长对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材及医护人员的手、鼻前庭进行细菌学重点监测,以便及早发现病原菌,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ICU 大多是危重病人。不能经口进食,引起营养摄入不足,使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应采取中心静脉营养、管饲营养或其他途径来保证营养的供给,提高机体抵抗力。另外病人应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都可降低病人自身的免疫功能,增加了MRSA感染的机会。因此,安全有效的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因MRSA 抗菌作用不依赖于药物浓度, 而且依赖于作用时间。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时给药,同时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用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缩短用药时间

第7篇: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1、护士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护士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

3、护士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4、护士对病人实行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5、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7、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8、仪器、设备应制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9、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10、及时向家属提供确切病情,并给与支持和安慰,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亲近病人。

第8篇: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摘要】我院重症监护室为综合性病房,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症病患者,病人有严重生理病理紊乱,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素量大,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我科制定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程序及职业安全防护管理等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重症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方法

1.1制定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三甲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感染全面监控,科学规范管理,制定有《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探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及用后一次性用品处理制度》、《重症监护室质量检查标准》。科室每月质控自查2次,护理部、院感科各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科室及个人,做好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

1.2加强人员管理

1.2.1 进入病房更换工作服,鞋及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接触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处理被他们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按每两张床配制一个感应水龙头,每床配备速干消毒液,科室制定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一医护人员每次治疗操作前后都必须按洗手六步法进行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毒手,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次,对医护人员及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及监督。

1.2.2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疑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重视基础护理,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次,上午用5%碳酸氢钠棉球,下午用双氧水棉球两个+生理盐水棉球,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消毒2次,全身擦浴每日2次。

1.2.3每位病人每次只能进入一人探视,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专用鞋。进入病房探视病人前及结束探视用速干消毒液消毒双手,有呼吸道感染及婴幼儿、儿童避免探视。

1.3加强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3.1留置深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锁骨下静脉,每天更换穿刺口敷料,穿刺点局部红肿、有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

1.3.2留置尿管,严格无菌操作,采用密闭式、抗逆流引流袋,每日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每两周更换尿管。

1.3.3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树立人工气道粘膜保护意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及时清除冷凝水。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及背部体疗。

1.4物品管理

1.4.1 呼吸机及附属品: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管道送消毒中心统一消毒。

1.4.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使用的仪器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对于感染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4.3护理桌面、病人床单位、治疗车、药柜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电脑、电主要按钮、鼠标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4.4每天更换床单位。枕芯、被褥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1.5环境管理我科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排风口外表面的清洁擦拭,每日一次,过滤装置由专业人员负责,清洁每月两次。地面、门窗每日擦拭一次。有耐药菌感染,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一次。

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及时送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明确给时间和次数。并经常邀请药学部药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科室分管医院感染医生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

1.7废物及排泄物管理处理废物及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定点放置。病人尿液、粪便、分泌物、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

1.8加强监测与监督

1.8.1 院感科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及耐药状况,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相关感染。

1.8.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对疑是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作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1.8.3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结果

2009.1至2010.3医院院感科每月对icu物品、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茂康碘、呼吸机管道及医务人员手予卫生学监测,洗手不达标两人次,尿道感染一例,呼吸道感染5例。

3讨论

3.1监控与管理的必要性: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领导、院感科、科室主任、护士长应高度重视icu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把控制医院感染纳入年初的目标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及奖罚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3.2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医院感染和“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监督检查icu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理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3.3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应特别重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欣然、杨蒂危重病护理临床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第9篇: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ICU护理工作制度

1、 护理工作基本要求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实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

(3)重症病人的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

(4)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2、护理交接班要求

(1)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严格床旁交接班。交班中发现疑问,应立即查证。

(3)交班内容及要求:①交班内容突出病人病情变化、诊疗护理措施执行情况、管路及皮肤状况等。②特殊情况(如仪器故障等)需当面交接清楚。③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分钟。

3、护理查对制度

(1)对无法有效沟通的病人应使用腕带作为病人的识别标志,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①给药时查对药品质量,注意配伍禁忌,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②医嘱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及签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③认真查对医嘱,规范本科室医嘱查对时间及人员要求。④抢救病人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需复述一遍,由两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以便查对。

4、病人转科(院)制度

(1)病人需要转科或转院继续治疗时,由医生向家属交代病人病情及途中风险,取得家属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转科(院)事宜。

(2)根据转科医嘱,进行转移前病人评估及各项护理准备,并通知接收科室的主班护士。①检查病人护理记录齐全,记录内容完整。②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转出时病人面部、手足、会阴、皮肤清洁、无压疮。③检查各种管道应清洁通畅,固定合理、牢固,引流袋清洁。注明插管、换管日期、时间、伤口敷料保持干燥清洁。④检查静脉穿刺部位。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用药物标识清楚。⑤备妥病历记录、各种检查胶片、有关药品和病人的物品准备移交。⑥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病人的情况:姓名、诊断、主要治疗、皮肤及各种管道情况。

(3)根据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医生、护士陪同。

(4)转科(院)途中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及用物。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5)到达新科室(院)后,认真与该科(院)的主管医生、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记录。

5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1)根据下达医嘱,在检查前评估病人病情,并进行记录。

(2)检查全程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3) 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检查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必要时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4)在离开ICU前认真核对,包括核对医嘱、病人识别标识、检查项目及部位

无误,与清醒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安抚病人的紧张情绪。

(5)在检查过程中需认真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注意保暖并保证各种管路通畅及仪器正常运行。

(6)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置后再行检查,或根据病情停止检查。

(7)检查完毕返回ICU后,护士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详细记录。

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所有仪器应分类妥善放置,专人管理,正确使用。

(2)保证各种仪器正常使用,定期检查、清点、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3)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清洁,备用设备必须处于消毒后状态,有备用标识。

(4)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随意外借,遇有特殊情况由医疗行政部门协调调配。

(5)科内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仪器应用培训,包括消毒操作与流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做到熟练掌握。

(6)医院设备科对ICU抢救用主要仪器应及时维修,定期检测并有相关记录。

7.抢救物品管理制度

(1)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定期清点并登记。

(2)抢救用品应保持随时即用状态,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检查并有记录。

(3)抢救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清点、补充、监测、消毒,处理完毕后放回固定存放处。

(4)抢救用品出现问题及时送检维修,或及时领取。

(5)抢救用品在进行维护检查时、检查后或消毒时均有明显的标识。

(6)严格规范管理毒、麻、剧药品,对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标识明确,使用的剂量及途径有规范。

8.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1)护理记录描述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2)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之上,并签全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3)眉栏项目填写完整不空项、清楚、无涂改。

(4)护理记录单均用蓝黑签字笔书写。

(5)记录内容:①病人的生命体征、主诉及护理有关的阳性体征、医嘱落实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②手术病人要肌瘤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伤口敷料等情况。③详细记录各种管道名称、引流方式、引流物性质和量等情况。

(6)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记录1次。重要治疗、护理记录时间应精确到分钟。

(7)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结果及病人的反映情况。

(8)抢救后6小时内完成护理记录。

(9)专科观察记录遵循规定书写。

9.告知制度

(1)主管医生及护士应将自己的姓名主动告知病人。

(2)特殊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均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未经病人及(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医务人员不得私自进行相关特殊诊治。

(3)有关诊断、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合并症及预后等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4)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的或当时尚未明确诊断的,均应向其家属解释清楚。

10.护士紧急替代制度

(1)科内备好护士联络网,每名护士休息期间做好随时备班准备。

(2)科内护士因疾病等原因须休假时,应提前与护士长联系,以便进行班次的调整。

(3)如遇重大抢救,护士需求超出科内人员安排范围,应立即上报护理部并请求人员支援。

(4)护理部及科内应有紧急人员替代预案。

11.病人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应急预案

见意外事件紧急处理预案流程——气管插管病人意外拔管相关内容。

12.ICU呼吸机突然断电应急预案

(1)迅速判断确认,立即断开呼吸机管路与病人气管插管的连接,并使用简易呼吸器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

(2)通知医生,护士与医生合作进行必要处置。同事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3)重新检查呼吸机电源是否连接好,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维修。

(4)重新启动或更换呼吸机。

(5)做好护理记录。

心脏科重症监护室(CCU)护理工作制度

1.病区监护室在本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保持监护室整洁、舒适、安全、案件,避免噪音,不得在室内大声喧哗。

3.保持监护室环境清洁卫生,注意每日至少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4.医务人员着装整洁、严肃,不得在病房内打手机,不得在监护室内吃东西。

5.病人住院期间必须穿病号服,除必需生活用品外,不得存放过多物品。

6.床位和物品摆放规范,病床和所有与医疗、护理有关的仪器和物品,如监护急救仪器、急救物品、药品及一次性用物等应放置在固定位置,仪器、物品使用后应物归原处,不得随意乱放。

7.急救仪器设备和用物应常备不懈,并指定专人负责每日清点、检查、填充,做到有备无患。

8.报警信号就是呼救,医护人员听到报警必须立即检查,迅速采取措施,消除报警信号,恢复常态。

9.护士的工作站是设在病人床旁,除工作需要需暂时李靠病人外,护士不允许离开病人。

10.做各种操作前后要注意吸收,病人使用的仪器及物品要专人专用。

11.遇有严重感染、传染、免疫功能低下等病人应与其他病人隔离,有条件时应安置在单间隔离病房,专人护理。

12.护士交接班必须在病人床旁,接班护士确定无问题后,交班护士方可离开病房。

13.与医疗护理无关人员限制出入,监护室外公示家属探视制度。

上一篇:父母爱情第十三集下一篇:经历作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