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预测与现代管理决策思维模式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易经科学是生命的学问, 宇宙的真理, 文化的智慧, 价值的源泉。它是中国的, 东方的, 更是世界的;它是古代的, 也是现在的, 更是未来的。正确运用理、数、象原理研究探索现代管理决策, 十分重要。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 大自然常常以自己的喜怒无常向人类预示着许多奥秘。而《周易》用自己特殊的卦象结构和组合方式呼唤出这些奥秘, 给人类预测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启示。3700年来, 《周易》作为一座智慧宝库, 给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智慧力量, 帮助人们“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使人们明辨事物的因果得失,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当现代西方正把科学的预测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管理过程中, 并取得一些重要成就时, 东方中国古老的预测学正在显示出青春的气息, 并正在跃跃欲试地与现代预测法联姻起来。或许西方的现代预测法有《周易》预测法不可代替的威力, 因为它以严谨的数理逻辑为基础, 然而, 对许多定性问题的预测则显得无能为力。而华夏民族《周易》预测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西方的现代预测法, 也是西方现代预测法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它以深刻的哲学 (阴阳、五行、八卦、易变论) 为基础, 所展示的宏大的智慧能量, 再加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诱导之, 就可发挥西方现代预测法难以发挥的作用。离开科学而正确的预测, 就难以做出科学而正确的决策;没有科学而正确的决策, 就难以取得现代管理科学的成功。

1 中国太极预测基本理论

中国太极八卦之所以被历代智士仁人所推崇, 主要是因为它的预测具有很高的正确性, 否则它就不会留传至今, 乃至被愈来愈多的世人所注目。

那么, 太极预测准确性的基本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1.1 规律论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事物的发展也必然如此。事物的发展规律犹如一条不规则的曲线,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在这条曲线上对应的某一点就会有所反映, 每一阶段在这条曲线上都表示出一个点, 那么由众多点连续组成的这条线就是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因为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在事物发展之初, 这个规律就是存在的, 即在事物发展之初, 我们就大致可以知道这条曲线上每一点所表示的含义, 只不过是用什么更恰当的方法去认识它而已。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人是物质的, 家庭是物质的, 国家和民族是物质的, 所有的预测对象都是物质的。按照规律论, 也可以知道这些预测对象的规律曲线, 自然, 每一阶段好坏的大致情形也是可以认识的。

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 每一个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可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普遍规律很简单, 但它却在一切事物中体现出来, 有很高的普同性。特殊规律很复杂, 它只能体现在这个事物上, 而不能体现在别的事物上, 它的适应性是特定的。如果人们利用某些相应的特殊方法找到这一特殊的规律, 就可以把握这一事物的发展命运。

1.2 全息论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如果具备了四象, 也就具备了使万事万物产生与变化的依据;由四象再生八封、, 即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分别代表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事物。这八个卦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也就浓缩了整个宇宙的全部讯息。

依据全息论的观点, 宇宙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或浓缩着宇宙整体的讯息。万物是相互包含的。据此, 以一阴一阳的符号将宇宙万事万物抽象成八种不同的“形”而构成的八卦系统, 必然包含着宇宙的全部讯息。事物的规律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的讯息组合。即事物中的任何部分都能包含整个事物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讯息, 那么, 能否用一种方法找到和发现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事物局部的讯息组合呢?从道理上来讲是可能的, 从实际应用的探索中, 也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 并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不论什么方法, 凡是以预测对象的部分来推断整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命运的方法, 无疑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1.3 讯息不灭论

根据全息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切事物都具有全息性的特征。而讯息做为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它同其他两个要素即物质、能量一样, 也具有不灭性 (或守恒律) 。讯息不灭的原理包括如下三点内容:不同的讯息可以相互转化变换;不同讯息的讯息量相互等效;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讯息量守恒。因为讯息是可以测定的, 所以, 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远古的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是什么样子, 也有可能知道它们在未来是什么样子。《周易》做为一门预测性科学, 它们包含的巨大讯启、量, 是可以透过一些巧妙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大都是八卦给予提示出来的) 逐步测到的。

1.4 讯息可用论

讯息包含着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 因而透过讯息就可以测定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特点,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讯息做为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它不仅是客观的, 而且它的发展与变化也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如,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不仅存留着我们过去生活过程中的讯息, 而且存留着我们出生瞬间的宇宙讯息及其祖辈的讯息等。这些讯息的分布和变化, 也将使人们的命运变化和发展具有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可以比较正确地描述出来的。

如果在进行人的命运趋势预测时, 人们如果既注意到过去的讯息所形成的大致趋势 (即必然性) , 又要考虑到今后生活历程中所增加的各种讯息, 使这种必然性受到某种程度改变的可能性, 那么实践的预测就可能达到比较高级的程度。

1.5 相互感应论

天人相互感应, 是《周易》包含的一个重要思想。天人相互感应的命题和原理, 阐释的是天与人之间在许多方面是相对应的。天空中的星星、月亮与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变化相对应, 也和人的一切变化相对应。这种相感应 (或相对应性) 早已得到现代科学的实证。如果人们能够用相对应的事物来预测事物的盛衰强弱、状态趋势、命运变化, 也应该是可行的。若从规律性的角度讲, 其对应事物对未发生的事物也是相对应的。比如太阳周期变化与交通事故是天人相应, 那么, 既然太阳周期可以推测出来, 也就可以推测出交通事故的周期了。因此, 若用相对应的事物来预测其他事物的方法, 也应该是科学的。

1.6 时空论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 其空间中所有成分的组合是相对稳定的。所有的成分包括:当时的空气密度、大气压力、水分密度、环境状况、热量、微小粒子、生物状态及事物的生命变化周期的运行点等, 一切存在于这一时空中的

物质。在不同的时间内其空间的成分组合是不相同的。正因为不相同, 才使得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空间的各种成分都是物质的东西, 它所组合成的空间也形成了容纳各种空间中的成分于一体的事物体。而这个事物体是有规律的, 时空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组合的事物体, 也就是说时空是有规律的, 是按规律发展的。若反过来, 时空的规律也就是空间中各成分的规律。既然各成分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那么要认识空间中各物质的规律, 就是要认识时空的规律。

设想:一个人出生, 他就是这个时间内的空间中的一分子, 他是特定时空中的物质的成分, 那么他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按他出生的时间就大致可以推测出他一生盛衰、福祸的规律曲线。同理, 在一个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 也是这一段时间里的空间中的一个成分。因为事情是确实发生了, 所以这件事的规律也就是时空的规律, 按照这个规律, 就能推断这件事情发展的大致趋势。按照时空的规律就是空间中各成分规律的原理。既然各种物质的规律就是时空的规律, 既然在一个时空内各种物质的规律是相同的, 那么, 在相同时空内用某种物质 (如蓍草、铜钱等) 变化的规律 (即这个时空内所发生的事物的变化规律) , 就可以确定在这个时空内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趋势。然而, 它确实难以直接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因此, 古人根据卜卦的经验, 配之与此时间相对应的天干、地支、五行等内容, 并运用数学方法加以运算, 归纳到八卦中, 形成某种确定的卦象, 透过对卦象及所属内容的分析, 就能反映出此时间内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 运用天干、地支、八卦等内容进行预测, 实际上是等于对讯息的破译过程。

2 中国太极预测基本原则

2.1 太极预测需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

(1) 预测的对象都必须是物质的 (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天象的变化、自然的变化等。)

(2) 靠大脑的思维加以辩证的分析 (需要用各种分析方法——比较法、发散法、直觉法、灵感法、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等) 。

(3)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 (要精通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 。

(4) 具有强烈的时空观 (要明确, 在特定时间里出现的事物必然包含着这一特定时间内宇宙、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许多讯息。时空的变化规律是预测的最根本规律) 。

(5) 都以八卦为表现手段 (即以八卦和八卦相叠之后所形成的卦象来推测事物) 。

2.2 太极预测的基本原则

简言之, 太极预测的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现论述两个原则为 (系辞传上) 日:“易以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理准则于天地, 所以能包括统贯天地间一切的道理。)

弥、纶二字, 绝妙精沦, 清朝人陈梦雷对此义有过精辟的解释。他说:“弥者弥缝, 合万为一, 使浑然而无元;纶者综纶, 一中有万, 使粲然而有条。弥而不纶, 则空疏无物;纶而不弥, 则判然不属。”《周易浅述》

制卦成易, 是前人观察、认识字宙, 对各种事物的变化、演进的规律特征进行归纳、概括、抽象、简化而“合万为一”的弥的过程。用易占卦, 则是后人在易的宇宙图式上, 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演绎而由万知一的“纶”的过程。娃而易见, 制卦成易的过程, 是人的认识由具休到抽象、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而用易占卦, 则是人的认识山抽象到具体, “卜’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

具体而言, 前人制卦成易, 是将守宙万事万物归纳, 概括为一个座标图式;而后人占卦, 则是在这个宇宙座标图式中寻绎万事万物的座标点, 从而推断某一具体事物, 即所山事物的位置、特点、数量、前景与其他事物之问的关系, 许以此推断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吉或凶、或福或祸。

据此, 先要依据易占筮法推演成卦, 即制卦;其次是依据卦象、卦辞、爻辞五行关系推出事情的吉凶福祸, 即断卦。

2.3 断卦遵守原则

(1) 根据占问对象的易卦归属, 取对象所属之卦的扑象、卦辞进行占断。

(2) 根据占问对象的爻性、爻位归属, 分析此爻与它爻之问的乘、承、比、应、据等关系, 是否得位, 是否得中, 并进而依据棚心的爻辞进行占断。

(3) 根据占问对象所属易断推断棚关数据进行占断。

(4) 根据占问对象的五行归属, 分析对象所属五行以及五行之间的生克等关系进行占断。

概言之, 用易占卦, 主要是要寻找卦中与所占对象有联系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是卦象、卦辞、爻象、爻辞、易数等等。这些因素找到的愈多, 对找到的诸因素之间关系分析得愈透彻, 推断出的结论就愈是具有正确性和可信度。可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原则, 是易断和整个预测的根本原则。

3 中国太极预测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正确的预测, 对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必要的, 而管理实践更需要这种预测。若离开科学且又正确的预测。几乎任何成功的管理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太极预测的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太极预测论对现代管理科学系统的启示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太极预测根据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法则。人们可以循其法则而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状态和趋势, 这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已证明是一个真理。既然如此, 现代管理实践所涉及到的:经济发展的规模、生产的周期、产品销售额、收入利润、工资分配、利税分成、成本支出、营业收入、机构设置、人员分配等等, 都可以依据这种理论去进行预测。假若人们能够比较正确地预测到上述这些方面的未来情况, 那么对现代管理该有多么大的作用和意义啊!

(2) 太极预测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两大原则。综合性与灵活性原则实际上对现代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管理应该是综合性的管理:即它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要从各个因素的内在比率、比例、联系和实际作用中去把握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如, 现代管理最主要的几个要素是:人、财、物、讯息、时间、科技等六个方面, 这六个方面之间联系是错综复杂的。那么, 怎样才能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综合地考虑他们之间的最佳组合形成最佳结果, 因而产生最佳效益?当其中某因素发生变化时, 其他因素将要发生什么变化?而这些变化对总体和全局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 都需要人们进行哪怕是最简单的预测。

什么是管理呢?管理就是处理各种关系, 即按照科学而又合理的原则去处理这些关系, 并找出其中本质的联系, 以此来控制和把握管理整体的行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管理。现代管理也应该是灵活性的管理, 即不断地、经常地采用灵活而巧妙、简易而有效、及时而果断的方法去进行各种管理。灵活性管理也是权变管理。而权变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基本特征。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随机性和变动性因素很多, 如果管理者只是按照固定的、规范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管理, 就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管理形势的要求。灵活性的管理能够使管理系统与管理环境有效沟通, 不至于造成管理行为的滞后性。现在, 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交叉变化, 往往能为管理系统提供许多难得的机遇, 但这些机遇, 除了管理者要具有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外, 还必须具有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这是管理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3) 太极预测规律揭示预测基本法则。实践过程中遵循这些法则, 就可以比较正确地推测出人事的“命运”。这是八卦预测的基本目的。实际上, 在管理中, 它的管理者也需要认识和把握诸如企业、部门、集团等未来的命运。这对于提高现代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意义。

4 中国太极预测与现代预测的比较

为什么要做这种比较呢?因为只有做了这种比较, 人们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现代预测和太极预测的长处、优势和它们各自的局限性, 我们才能吸取它们各自的精华, 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管理科学系统上来。

4.1 现代预测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 未来的事件是可以预测的。人类完全可以透过一系列的科学预测活动, 了解和把握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事件的演化变化规律, 以便有效地保持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现代预测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包括古代预测的基本要素) 包括如下几点:

(1) 定性。即将发生什么事件。 (2) 定量。即这一事件活动的水平和活动的程度、范围究竟有多大。 (3) 定时。即这一事件在什么时间内发生。 (4) 概率。发生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

现代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现代科学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的。

统计常用的现代预测法有如图2, 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数理逻辑理论来运算作用的。虽然这些方法有许多优点 (如精确性、正确性等) , 但也有其随机性、模糊性等局限。

预测方法所依据的基本原理

(1) 规律可知性原理:物质世界有其确定不移的客观规律性。这种客观规律性是可以认识的。人们可以透过实践、体验、思考和其他方式揭示和把握这种规律性。而揭示和把握了这种规律性, 就可以把握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特征、趋势和状态。

(2)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原理:一般而言, 任何客观事物的变化过程常常表现出它的连续性, 即它的特点、特性, 表现为一个惯常的运动形态。因此, 人们可以依据研究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状态向未来延续这一特征, 预测其未来状态。

(3) 事物发展的相关性原理: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下发展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常常表现为因果关系, 即可以揭示它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 并可据此去预测其未来状态。

(4) 类推原理:许多特征相近的客观事物, 它们的变化常常有某些相似之处。类推预测的客观背景就是类似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透过寻找和分析类似事物相似的规律, 并依据已知事物的变化特征, 推断具有近似特性的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

(5) 事物的可控性原理:对那些规律已被认识且又可控制的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控制规律, 并依据人的愿望和要求, 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 从而实现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要求。

只有掌握了这些预测的基本原理, 人们才可以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和预测步骤。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也没有互不联系的事物, 更没有不可探知其规律性的事物。预测对象的发展不可能是过去状态的简单延续, 预测的事件也不会是已知的类似事件的机械再现, 相似不等于相同。因此, 在预测过程中, 还应对预测对象进行具体分析, 以求提高预测结果的正确性。现代预测不仅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具有科学预测步骤的行为: (1) 根据预测的任务确定预测的目标; (2) 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和情报; (3) 选择适应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4) 分析和评价预测结果 (即对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论证) : (5) 提交预测听证会报告。

对以上问题的论述, 也可以使我们大概了解现代预测和中国古典预测就其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 尽管它们利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步骤, 但它们之间是可以沟通的。透过对现代预测学普遍原理的研究来认识.中国古典预测方法, 是研究和发展预测科学的必经之路。

4.2 中国太极预测

《周易》所提出的太极八卦理论代表了华夏民族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其实用性又根据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针对各种不同对象的预测方法,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次。

中国太极八卦预测方法以性质划分:

(1) 古人以不同的系统为预测对象, 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预测方法。

(2) 古人所使用的各种预测方法, 大都是从个体角度进行预测的, 注重对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研究, 对群体、国家等预测理论及方法, 相对而言比较少。

(3) 在《周易》易理的指导下, 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预测方法。在《周易》的基础上, 后来形成了两大预测学派。一是易理派, 即透过易理的研究, 可以指出卦象之各种技法;二则象数派, 乃透过象数之各种技法的研究, 来探索对各种事理的定量化推测。

(4) 在古代预测技术中, 尤其是在八卦预测中, 对各种事件进行预测时所需要的事先讯息很少, 或者根本不需要各种预兆, 即可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主要根据在于易经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 并揭示了这些联系之间的规律, 透过相互联系事件的内在规律, 对一些突发事件的预测成为可能, 突发事件往往是事物相互发展而出现的某种必然事件, 这种事件若按现代科学预测来进行, 有时很难预测到, 而八卦预测则很容易达到这一点。

4.3 现代与古代预测法的比较

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预测科学方法是预测学得重要选择之路, 任何预测都是对一定时空范围内事物规律的认识, 并将这种认识推至超出原有时空范围而进行的对该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和发展状态的猜测与预计, 因而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预测方法。

现代预测体系的确立, 显然是以西方科技发展为基础的, 即利用它们对客观世界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来推测世界的未来。然而, 现代预测方法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任何时代所产生的方法, 都有那个时代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 即对那些规律已被认识到的客观对象, 可以透过现代预测方法, 易于准确地确定其未来的发展及状态, 但对那些规律还没有被认识清楚的事物, 或者即使研究清楚, 但还难以用数量化形式来正确表现的事物, 在对其进行预测时, 就表现出了预测结果的不可靠性。特别是对那些规律还没有被认识的事物, 或那些由于许多外在原因而出现的突发性事件, 现代预测法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不论是对于宏观事物还是对于微观事物, 当人们对其本质和规律还没有完整、正确认识的时候, 用现代预测方法, 是难以正确地进行预测的。

然而, 对于中国古代八卦预测而言, 它较之西方现代预测法优越的地方在于:它所须必备的讯息数据较少, 甚至可以全然不知过去的数据, 而仅透过一定的、简便的诊断现实情况的办法, “观物取象”, 随后“因象立器”, 即可完成对所需要预测的对象的推测。

古代预测术属于直观预测的方法, 大都停留在对所测事物数据的整理、分析的基础上, 透过对经验数据的分析、研究, 划分出不同种类, 进而规定一种与之相联系的未来事件的关系, 并做出一些“归属性”判断。确定以后, 再根据类的特性, 判定原事物的特性等。古代预测术中属于规范性的预测法, 是根据所获得事物的讯息, 再根据一定的原理所建立的模型, 如五行生克图等, 进而根据模型来预测事物发展的规律。其中也引入各种二元关系。如生、克、冲、刑等等, 来描述事物相互间的关系。但是, 这种模型所要达到的目的点是非常明确的, 因为, 世间的事物“虽万象之纷纭, 须一理而融贯”。对属于探索性的古代朴素哲学预测法, 其基本点与第二类相仿, 区别在于:使用第三类方法, 不仅可以预测各种事物的变化发展, 还可以从中选择某种优化的策略, 来改变事物未来的发展结果。直观类和规范类预测仅能指明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如何改变这种趋势却无能为力。在探索性预测中, 还有如何改变未来结果的办法。而这些方法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都是现代预测法所难以达到的。中国古代预测与现代预测相比较的另一个特点是:被预测的事件与预测者有较大的依赖关系。不同的预测者, 即使采用同一种预测法, 对同一事件进行预测, 有时也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若对于预测行家而言, 被称为“灵性”。如果人们只依靠某种逻辑推理, 而缺少一定的活学活用灵性, 其预测的结果往往不会被行家所称道。而这种灵感又是与预测者的长期修养而形成的灵力有关。

由于中国古代预测没有发展到符号逻辑体系, 很难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体系变化发展做出很好的描述。即使有大量的事前资料, 也很难转化为某种相应的模型体系, 对之进行合理的应用。

而现代预测法, 基本上是与预测者无关的, 虽然在使用同一方法上存在不同的技术水平, 但对结果影响不会很大。对古今预测法进行上述比较, 是为了使它们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古今结合的优化新预测法体系。

5 古今预测法的结合

古为今用是借力传统文化历史结果形成的经验与方法, 是当今预测学的重要营养, 实现推陈出新, 创建新时期发展之道。古今预测法的结合, 是指两种方法的相互“取长补短”, 按中国古代易学理论“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如将古今之预测法分别视为阴与阳, 那么, 其各自方法的不断完善形成了更科学的方法。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 又可以形成另外的两种预测法, 即以中国古代为主的, 结合现代预测的方法和以现代方法为主, 结合古代的预测方法, 即以阴阳相生之四象也。再进而言之, 可生成八卦, 八卦相荡, 生成八八六十四卦, 其各自面对不同的预测对象和体系, 因而, 形成面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比较完整的预测体系。

进行这种庞大的预测体系的研究, 是一个宏大的科学系统工程。这应该成为今后为之创立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古今预测方法共同的基础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由于认识的程度和角度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方法。古今两种预测方法的融合, 实乃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5.1 从预测技术的层次看

它们所研究、处理问题的主要对象不同, 这就失去了两类方法比较的基础。因此, 必须先确定在同一对象基础上, 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 再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优势, 使它们相互促进。

5.2 从两类预测方法性质

现代预测的成功之处, 就在于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手段和数学模型;而古代的预测方法主要靠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预测, 尽管正确性是无疑的, 但难免有一些神秘色彩, 有时又缺少必要的量化规范设计。因此, 就更需要二者在新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相互融合起来。

总之, 在预测愈来愈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时候, 将古代预测法与现代预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显得愈来愈有必要了。

6 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系统思维

西方管理学强化: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决策、要素, 而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没有科学的预测, 就不会有成功的决策。

6.1 预测是决策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没有远虑, 必有近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预测, 不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预测, 不论是八卦预测还是模型预测, 只要是科学预测, 都势必对现代管理的决策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现代管理而言决策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如果决策失误, 尤其是重大的战略性决策失误, 对整个管理过程的危害, 将是极其严重的。而决策的正确性, 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因为只有科学的预测, 才能把握管理对象、管理系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趋势。掌握了这种过程和趋势才能据此确定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的科学决策。因为只有科学的预测, 才能超前地了解和把握未来管理系统和管理环境的变化状态。然后, 根据对这种状态的正确预测来制定相应规划的管理措施。进行科学的预测, 才能为现代管理者深入地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教育等提供各种可能的讯息, 因而帮助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实践已经证明:许多高明的决策往往来自比较正确的预测;而许多失误的决策往往来自非科学性的预测。

6.2 决策是管理系统实施的关键环节

西蒙是西方决策理论学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在创立“决策与管理”的理论上做出了重大贡献。重要的观点: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 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探查环境, 寻求决策的条件, 可以称之为“情报活动”。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设计、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 可以称之为“设计活动”。第三阶段的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中, 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 可以称之为“抉择活动”。第四阶段的任务是对已做出的抉择进行评价, 可以称之为“审查活动”。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是首要的, 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在一些计划程度或调控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科学的决策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决策正确, 那将极大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反之, 如果决策失误, 那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 决策的正误、是否科学、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管理系统, 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成败。在现代管理中, 进行科学决策, 首先要求有正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 这个目标应该是经过论证为可行的, 又是合理的;科学的决策还要求有三个以上的备选方案, 以便进行比较和选择, 如果只有一个方案,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而没有选择的余地, 也就难以保证决策的成功;科学的决策所追求的是最佳化决策, 即能产生最佳化效应的决策;科学决策要求在实施管理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追踪决策, 也就是说, 已经实施的决策还要求随着客观内外环境的变化, 而做出相应的修改或调整, 直至根本性的改变, 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没有以科学预测为基础的决策是盲目性决策。可以说, 没有准确的预测, 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也就没有成功的管理。

6.3 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需完善保证体系

(1) 完善的讯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为有关的管理部门或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控制讯息。即它对各种外界和内部的讯息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和检索, 对讯息的传输加以计划, 并将数据尽快转换成讯息, 以及时提供给有关管理者。

(2) 发达的智囊系统。智囊系统为管理者充当“顾问”, 由多学科专家所组成, 以其足智多谋的“军师”角色.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提供预测结果、提供各种项目的论证, 因而可以弥补任何一位管理者的不足, 以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

(3) 完整的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由若干名决策者即管理者所组成, 因而形成一个有效决策体制的核心。以大量可靠的情报讯息为依据, 充分运用决策者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由智囊系统提出的各种选择方案, 进行系统的验证与逻辑推理, 采取辨别、比较、分析、平衡等手段, 反复权衡和对比各种备选方案的利弊得失, 从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

(4) 有力的执行系统。执行系统需要具备强而有力的执行手段, 在执行过程中要建立必要的反馈, 以监督决策的执行和验证决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执行决策还需要有一个监督机构, 在于及时发现脱离决策的偏差和纠正偏差, 以便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5) 科学的方法系统。决策的内容是多样的, 因此决策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 同时要有一个科学而又完整的决策方法系统辅助之, 就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最佳性。

对中国太极思维的逻辑要求分别追述了太极思维的逻辑行程、太极原理的先后演绎, 并依次论述了太极易变论、运动论、序列论、圜道论、整体论、组合论、否定论、和谐论、预测论;与之相对应, 我们又论及了管理辩证法、管理过程、管理序列、管理整体、管理结构、管理扬弃、管理平衡、管理决策等, 可以给出的结论是太极理论体系和现代管理体系一样, 都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只不过前者是“启道”的体系, 而后者是“行道”的体系。古人创立的太极体系不仅在原理上、原则上、方法上, 也在精神上、价值上对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系统管理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如果能较深入地懂得《周易》的基本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用于现代管理实践, 那么他们将有极大的思想优势, 成事将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路由与交换技术系列课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反思下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