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精选8篇)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篇1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既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又在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难以想象,没有理论支撑的行业和企业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水平较高的行业往往具有强大的理论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具体体现在充足的理论研究投入、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权威的理论研究成果、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完善的理论研究学科体系等多个方面。美国保险业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一方面,其保险企业在全球保险市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其保险理论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发挥导向性作用。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中的风险资本(Risk Based Capital)方法,就是由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首先研究开发,目前已经为许多国家所采用。中国证券业起步较晚但成长迅速,基本上保持了与国际同步。这与其重视理论研究关系密切。证券行业研究人员占比、学历层次、研究投入水平远远超过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水平,每年都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成为证券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是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就繁荣保险理论研究对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作用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子保险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段时期内,国内保险企业存在重规模、轻效益,重业务、轻管理;不讲诚信、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等消极现象,这是缺乏科学发展观指导的表现。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全面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做大做强的科学内涵;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创新观念,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保险业内部产寿险和再保险之间、承保业务与资金运用之间、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之间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目标。

(二)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子培育保险市场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能够从两个方面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

一方面,理论研究活动本身及其成果的宣传与传播,使现实的保险消费主体和供给主体更好的把握保险市场规律,提高保险业发展的水平;也使潜在的保险消费主体和供给主体保险意识增强,转化为现实的保险市场主体,从而推动保险需求和供给的增加,扩大保险市场规模。

保险产品在金融类产品中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有些保险产品兼具保障和盈利两种功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与发展仅十余年的证券业所受到的关注和几度全民炒股的热潮相对照,保险业发展距离理论上应该达到的水平甚远,保险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滞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保险业要增加市场主体,提高发展水平,必须注重理论研究与宣传。[!--empirenews.page--] 另一方面,保险理论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可以推动政策、法律、制度朝着有利于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变化,从而达到培育和完善保险市场,为保险业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的目的。

强大的保险业拥有一批现代化的保险市场竞争主体,它们往往十分注重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内控机制,强化产品开发,提高服务意识,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保险理论研究所提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三)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于保险监管创新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保险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呈现新格局,发展面临新问题。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既保持业务的快速发展,又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这就要求加强对国内国际保险市场的理论研究,学习借鉴国际保险监管的经验,联系中国实际创新保险监管模式,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监管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才能充分发挥保险监管的作用,保障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

(四)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有助于培养保险人才

保险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保险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保险理论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和保险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宣传,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逐步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支高层次的保险人才队伍,为做大做强保险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整个保险业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没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做支撑,一个行业不可能做大做强;没有强大的理论研究做支撑,一个企业也不可能做大做强。

二、当前我国保险理论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我国保险理论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从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研究体系。我们不能简单将保险理论研究局限在自身的狭小范围内,而是应当既重视宏观层次的保险业发展环境研究,又重视中观层次的保险业自身发展研究,也重视微观层次保险市场主体的研究;既重视对国内保险市场的研究,又重视对国际保险市场的研究;既重视保险自身理论的研究,又重视与保险有关的其它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目前,就我国保险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笔者认为要着重搞好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

(一)保险企业综合化经营问题研究

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表现之一就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金融)控股公司。在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下,包括中国人保在内的国内主要国有保险公司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工作,正朝着建设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向发展。保险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对保险综合化经营问题的研究。研究如何通过综合化经营增强保险业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适应保险业国内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推动国内保险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只有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做到综合化经营与专业化运作的完美结合,既实现金融业混业经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又有效防范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empirenews.page--]

(二)保险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

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既体现在保险企业产品开发、技术进步、提升服务、改善管理等各种能力的增强上,也体现在保险企业资本实力的扩张上。保险企业的资本实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他方面的能力。国内外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通过资本运营,扩张资本实力,是尽快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理想选择。包括美国国际集团在内的一些保险巨人正是通过资本运营手段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实现资本规模成百上千倍的扩张,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做大做强。资本实力不足是制约中国保险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资本运营问题的研究,使其落实到操作层面,成为做大做强保险企业进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有效手段。

(三)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问题研究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资本市场对保险企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行业做大做强的影响日益加深。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来说,既是募集资金和获取投资收益的场所,更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助推器;保险公司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参与市场交易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是保持资本市场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完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机制。中国保险业要塑造合格市[1][2][3]下一页 场供给主体,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中国资本市场要稳定健康发展,需要保险企业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强化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问题的研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实现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互动双赢,促进中国保险业做大做强。

(四)保险公司运营机制研究

目前,保险公司经营粗放,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不高,这与保险公司运营机制落后有着直接的联系。能不能够创新保险公司运营机制,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关系到保险公司素质的提高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到整个保险行业的做大做强。中国人保财险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人保财险在地市——级分公司设立承保、理赔和财务三个中心,使县一级分支机构成为纯展业单位,再造公司经营的微观基础,初步达到了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效率、加强管控能力,改进服务质量的目的,实现了经营模式的创新,运行机制的转换。保险公司运营机制问题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因为理论研究要不断回答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

三、推动保险理论研究的建议

繁荣保险理论研究是——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从环境、机制、主体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

(一)创造有利于繁荣保险理论研究的环境

在创造有利的保险理论研究环境方面,笔者认为,要实施“三个·—”工程。

首先,树立一种新导向。目前,保险理论研究工作不够主动,研究内容往往受政策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影响。今后应使资源投入向保险理论研究工作倾斜,使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向研发人员倾斜。保险监管部门在对保险企业进行评价时,考核其理论研究队伍的实力、理论研究能力的强弱、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多寡。保险公司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也要突出考核其研发能力、研发水平和研发成果。[!--empirenews.page--] 第二,开创一种新局面。目前,在保险理论研究领域,高等院校“一枝独秀”,应当引导更多的其它机构和研究力量关注、参与保险理论研究工作,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第三,创建一个新行业。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将逐步告别粗放经营、非理性竞争的时代,更多地打上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烙印,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新行业。将保险业创建成为学习型行业的要旨在于,通过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做大做强保险业的目的。

(二)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划

由保险监管部门牵头,全行业共同参与,制定“繁荣保险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具体课题研究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对今后一定时期内保险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出总体性指导建议。

(三)构建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机制

1.建立强化保险理论研究的利益驱动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人潜力的长效机制,是加强保险理论研究的根本保证。需要建立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科研劳动同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于重大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建议由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协会和学会给予资金支持,科研成果免费提供给社会各界。对于符合经济物品特点、应用性强的研究成果,应当充分尊重科研者创造的价值,按照市场供求规律,由使用者和受益者支付价格,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劳动提供物质的补偿和精神的肯定。要将机构和个人对于保险理论的研究纳入到整个保险业发展的体系中来,使科研人员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同做大做强保险业有机结合起来。

2.建立保险科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由于保险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这给保险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造成其造血功能不足,积极性受到伤害,创新缺乏动力。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维护保险科研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好保险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在保险产品开发方面,由于保险产品很容易被模仿,研发投入无法得到补偿。为此要出台保险产品专利的申请、讦估与奖励制度;要积极推动相关法规出台,实现对侵犯保险知识产权行为鉴定的细化、量化、精确化;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藉此有效保护保险知识产权,保护保险产品研发积极性。

(四)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

不同类型理论研究主体研究侧重点不同,占有研究资源不同,比较优势也不同。在课题研究组织过程中,各类主体应当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积极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共同繁荣保险理论研究。

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组织模式,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树立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政产学研合作,从法规、政策人手,为政产学研合作营造有利环境。开辟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信息渠道,共享数据库等;2.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达国家有很多有益的经验可供借鉴。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繁荣理论研究的一种有效模式。目前,在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已经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后,应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保险企业当中。3.设立中国保险课题研究基金。建议保监会出资设立保险课题研究基金;保险企业也应设立保险课题研究基金,用于资助保险理论研究项目;4.设立中国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由保监会出资设立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奖励对行业改革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保险企业也要出资设立保险科研成果奖励基金,奖励在保险理论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5.设立中国保险论坛。由保监会定期主办中国保险论坛。使其成为保险界学术交流的平台,国际交流的平台,知识产品交易的平台;6.组织多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除了保监会和保险协会外,各类保险主体也要定期、不定期地召开形式多样的理论研讨会,提供更多理论研究交流渠道;7.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由行业协会或学会牵头组织理论课题研究,集中研究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成果质量,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8.保监会负责基础课题的组织立项。基础性研究课题,关系到保险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保监会牵头组织立项,筹集资金,吸收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保监会可以加强与政府科研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积极争取扩大保险领域研究课题立项:9.实施研究课题招标制。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来确立课题研究机构、研究队伍以及研究经费分配方式,创造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保证研究课题质量,优化资源配置。[!--empirenews.page--]

(五)保险公司要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

纵观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历程,金融企业往往成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其理论研究成果对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新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体系中所采用的风险价值(VaR)方法,就是实务界重视理论研究,推动监管创新的典型事例。该方法作为风险度量的一种较为新兴的技术,首先由J.P.Morgan提出,通过进一步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开发成为较为成熟的信用度量和风险度量软件(Creditmetrics和 Riskmetrics)。巴塞尔委员会认可该项研究成果,并建议银行使用基于VaR方法的内部模型,使其逐渐成为行业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

再以瑞士再保险公司为例,它拥有大型的专门研究部门,研究领域涉及保险、金融和经济等多上一页[1][2][3]下一页 个方面,主办的SIGMA杂志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权威刊物。瑞士再的理论研究活动为其在再保险市场上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保持较强盈利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借鉴国际经验,国内保险公司的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保险理论研究,将自身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此,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第一,坚持战略导向。研发活动服从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研发活动本身也要有总体战略安排。

第二,强化研发职能。确保研究资源投入和研究队伍到位,解决行业、企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课题。

第三,充实研发队伍。广泛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

第四,创新运作机制。对于研发实力比较雄厚、拥有比较稳定客户资源的保险研究部门,可以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逐步转变为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成为专业化的智力成果生产者。

(六)推进保险理论研究的国际化

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保险业要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做大做强,保险理论研究就必须面向世界,走国际化之路,注重研究人才和研究主体的国际化。

第一,研究人才的国际化。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从保险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优秀研究人水同时,派遣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工作学习。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篇2

工作会及学术会议

制度评估

2007年10月8日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评估专家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34位评估专家到会, 原劳动保障部田成平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胡晓义副部长主持会议, 王东进会长任专家组组长并讲话。

组织国务院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225人次, 到全国各省 (区、市) 近300个市进行了评估调研, 对9个城市的1.2万户家庭进行了5次入户跟踪调查, 评估范围从居民医保扩展到全民医保, 围绕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城乡统筹、门诊统筹、实施社会保险法、支付制度改革、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等重大问题, 总结地方经验, 了解社区民意, 分析主要问题, 提出完善建议。

理论研究

政策研究

统筹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管理研究

战略研究

“完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由人社部委托研究会组织开展, 由胡晓义副部长任指导委员会主任, 熊先军秘书长任执行工作组组长, 何平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 重点在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协同发展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供求体系、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医疗保险门诊统筹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技术标准研究

药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研究

代码标准现场会

社会保险药品代码行业标准在山西、广东和沈阳市试点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为实现社会保险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现已经过国家标准委验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 即将在行业内执行。

宣传信息

自2008年10月《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创刊以来,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发行量已达7.5万册。

2012年10月26日,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动态资讯》项目续签仪式在京举行, 王东进会长出席并讲话。

管理服务研究

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管理研究

卫生技术评估在卫生决策中的应用

海峡两岸交流

与台湾健康保险学会共同搭建两岸医疗保险交流平台, 轮流举办了4次海峡两岸医疗保险学术研讨会。

系列培训

研究会组织实施了“鼓励参保人员社区就医培训”项目一年多, 覆盖北京、吉林、江苏等六省市, 采用分层培训的方式, 对3000余名各级医保经办管理人员及约30万参保人员分别进行了培训和宣传。

中国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 篇3

关键词:保险需求;保费收入;人均收入;人口抚养比

一、影响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假设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保险购买者以城镇居民为主,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量,从1982年的535.3元增加到2009年的18858.09元。

经济理论和保险业实践已达成共识:个人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保险需求也就越高。当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时,居民在满足日常基本消费开支后还有结余,保险产品就成为较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选择。

(二)人口总抚养比

人口总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即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5岁人口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

据经验表明:人口总抚养比与居民对保险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人口总抚养比越高,表明劳动年龄人口需要负担越多的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者的负担越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越少。

二、城镇居民保险需求计量模型的构建

(一)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从1982~2009年间的年度经济数据作为研究数据。保费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等数据均来自中经专网和《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和回归检验是建立在序列的平稳性、正态性等假定前提下的。本文研究选取的是1982~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应当首先对选取的数据作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检验,以免出现伪回归问题。

1.单位根检验

使用ADF检验分别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判断原理是:若t统计量值小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若t统计量值大于或等于ADF检验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说明是非平稳序列。使用OLS估计得出结果如下:

(1)被解释变量y(保费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y~I(3)。

(2)解释变量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1~I(3)。

(3)对解释变量x2(人口总抚养比)序列是三阶单整的,x2~I(3)。

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的协整关系。判断原理是:首先对原模型做OLS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平稳则存在协整关系,不平稳则没有协整关系。从检验结果看,保费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总抚养比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设定合理的模型进行检验。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模型,样本区间为1982~2009年,被解释变量为保险需求,用保费收入y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1、人口总抚养比x2。作OLS估计结果所示:

Y=-3402.924+0.370772x1+68.24330x2t=-1.8602303.051844 2.152668

R^2=0.983881 DW=0.976616 F=268.5654

(四)模型的相关检验

通过对模型的t值、F值及拟合优度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的检验、序列相关性检验。对模型进行还原,本文模型估计的最终结果为:

LNY=—4.0554701+6.4815531LNX1—1.4796646LNX2

三、基于模型的结论分析

(一)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增加6.48155%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保险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不仅提高了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而且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当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二者均具备时,自然而然提高了保险需求,保费收入增加。

(二)人口总抚养比

当人口总抚养比每增加1%时,总的保险保费收入平均减少1.4796646%亿元。模型回归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经济意义相吻合,人口总抚养比与保险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这是由于人口总抚养比的增加,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增加,劳动者的负担加重,用于消费保险产品的支出减少,保险需求降低,保险保费收入减少。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2010.

[2]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1,(5).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研究 篇4

摘要: 2009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突破1万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保险大国。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给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的中国保 险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以往相比己发生了 很大变化。保险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不断提 高,对一保险服务的不满也在持续增多;保险功能不断延伸,行业形象反而日益下滑。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保险市场已步入一个复杂的市场转型期。

本文以保险营销理论为指导,以保险市场的实际营销调研为基础,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然后在回顾相关营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和分析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发展现状、营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公司自身的优劣势及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甘肃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出发,运用营销理论中的4C理论,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以促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发展。关键词:中国人寿保险,营销策略,SWOT分析,4C理论

一、引言: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以全新的寿险营销方式组建了4000多人的营销队伍,标志着保险营销正式引入我国保险业。在保险营销的诸多因素中,营销策略是保险公司发掘保险消费者需求,实现公司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营销策略的选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市场发展和社会安定发 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123号),简称保险“国十条”,首次从国家层面肯定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保险工作,同时为今后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2009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到11137.3亿元,同比增长13.8%,成为全球第七大保险大国。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8261.5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875.8亿元。保险密度834.4元,约合121.2美元,位列全球第64位,与595.1美元的全球平均水平相差473.9美元;保险深度3.32%,同比提高0.07个百分点,位列全球第44位,不及全球平均水平7%的一半。全国保险公司数量达到120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4.1万亿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公众风险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保险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会保持高速发展。但在目前保险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大众的保险意识不断提高,一方面人们对保险业的不满也在不断增多;一方面主动需求保险的群体不断扩大,一方面保险公司却出现了“展业难”“增员荒”;一方面保险机构快速增加,一方面公司盈利却在不断减少,部分业务甚至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尴尬情景。种种迹象显示,我国的保险市场己步入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保险销售不能再依靠传统“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方式,而应主动研究市场,以正确的营销思想指导销售实践,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 此,营销策略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到公司最终的经营结果和行业声誉,研究寿险 公司的营销策略对于增强公司竞争力和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市场发展不断完善,在给公司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原有优势逐渐消失,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业务收入增速缓慢、经营成本持续攀升、市场开拓日益艰难等现象显示公司对于市场转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经营方式粗放、竞争手段单

一、营销观念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绊脚石。从市场营销角度看,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分析,理清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业务所处的营销环境,发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求营销策略改进的方法,并通过制定合适的营销对策和措施,使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各项业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效发展,也为我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运用保险基础理论、保险营销理论以及保险市场转型理论,首先介绍保 险的基础知识;然后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市场环境、机会与威胁、市场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进行重点深入分析,得出SWOT结论;最后通过研究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从降低消费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和加强与保险消费者的沟通等方面提出营销对策和保障实施措施。

1、首先简单介绍保险基本理论、保险营销理论等相关理论,讨论保险公司 开展保险营销的主要理论依据。

2、结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务发展现状,运用实证、图形分析等方法介 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发展情况、现行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3、对保险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简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人寿保险 公司营销业务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梳理其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 势,通过SWOT分析得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发展的相关结论。

4、以4C营销策略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营销对策及其保障实 施措施。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3论文思路与结构框架 4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针对甘肃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分析 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营销环境进行了重点分析,明确了该公司面临的机会、威胁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营销理论中的4C理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营销对策,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下一步业务发展提出了较为可行的建议。

1、甘肃保险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自身市场定位不清、营销手段落后等原因,阻碍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2、借鉴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理论,指出目前的甘肃保险市场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市场转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须及时改变营销策略,整合内部资源,方能有效 应对市场转型,变危为机,实现更好的发展。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二、理论综述

(一)保险基本理论

1、保险的定义

“保险”一词是从英文“中国ssur中国nce”或“Insur中国nce”翻译而来。关于保险的定义,众说纷纭。起初在英语中的含义是“S中国fegu中国rd 中国g中国inst loss in return for regul中国rp中国yment“,即以缴付保费为代价来取得损失补偿。现在保险学者一般从两方面来解释保险的定义:一是从经济角度上说,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二是从法律意义上讲,保险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合同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把保险的定义表述为:“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Z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3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行为。

2、保险的分类

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保险领域不断扩大,险种日益增多。但对于保险分类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较为通行的是以下几种一般分类: 按实施形式分类,可以分为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社会保险和普通保险。法定保险又称强制保险,是通过法律规定强制实行的保险。如现在强行要求投保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自愿保险是由单位和个人自由决定是否参加保险,保险双方采取自愿方式签订保险合同。如现在的个人寿险、意外伤害保险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加社会保险者在年老、患病、失业、灾难和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按照保险原则给予物质帮助。如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等。普通保险是社会保险的对称,它是除社会保险以外的所有保险,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法定保险。

按保险对象分类,可以分为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或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当被保险人发生死亡、伤残、疾病、年老等风险事故时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根据我国《保险法》规定,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法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3保险的功能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这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经济补偿功能是基本功能,是保险的立业之基,是保险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如财产保险的补偿和人身保险的给付。资金融通功能是指将形成的保险资金中的闲置部分重新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社会管理功能是指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环节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诸多层面之后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管理、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社会信用管理等四个方面。

(二)保险营销理论

1、保险营销

保险营销是以保险这一特殊商品为客体,以消费者对这一特殊商品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转嫁风险的需求为中心,运用整体营销或协同营销的手段,将保险商品转移给消费者,以实现保险公司长远经营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具体来讲,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行为研究、新险种开发、保险营销模式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2、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购买力信息以及产品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历史上主要出现了如下几个主流营销策略理论。

1)1953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术语,并提出12因素“营销组合”策略。2)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Jerome McC中国rthy)提出”4P”营销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中国ce)、促销(Promotion).3)20世纪90年代初,罗伯特。劳特朋(L中国uteborn)提出营销的“4C”理论,即Customer Needs 中国nd W中国nts(顾客的需求和欲望)、Cost(顾客的成本和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mmunic中国tion(企业与顾客的沟通)。

4)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DonE.Schultz)提出了营销的“4R“理论,即Relev中国ncy(关联)、Respond(反应)、Rel中国tion(关系)、Return(回报)。

3、保险营销策略选择

从营销的主要因素分析,营销策略的制定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从销售者角度出发,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营销工具,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种策略加以综合运用就构成营销组合,即“好的产品十合适的价格十合适的分销渠道+有效的促销策略=好的营销效果”,以实现整体功能的优化,即实施以“4P”理论为基础的产业营销。

2)从购买者角度出发,认为每一个营销工具都是用来为顾客服务的,营销组合随之由“4P”转向“4C”,即从卖方的产品转向买方的需求和欲望;从卖方的价格转向买方的成本;从卖方的地点转向买方的便利;从卖方的促销转向双方的沟通,产生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即实施以“4C”理论为基础的服务营销。3)从销售者和购买者两者的角度出发,认为市场营销是销售方和购买方的有机互动。在市场不断成熟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销售方更应着眼于企业与顾客互动、双赢,不仅积极地适应顾客的需求,而且主动创造需求,运用优化和系统的思想整合营销,通过关联、关系、反应等形式与客户形成独特的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确立竞争优势,即实施以“4R”理论为基础的关系营销。

基于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程度和市场转型实际,笔者认为以“4C”理论 为基础的服务营销是比较适合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主要内容如下: 1)顾客需求和欲望(Customer Needs 中国nd W中国nts):保险公司直接面向顾客,因而更应该考虑顾客的需要和欲望。保险公司应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帮助顾客组织挑选产品;按照顾客的需要及购买行为要求,组织产品销售;研究顾客购买行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更注重对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2)成本((Cost):顾客在购买某一产品时,除耗费一定的资金外,还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体力,这些构成了顾客总成本。顾客在购买商品时,总希望以

最低成本换取最大满足。因此,保险公司必须考虑尽量降低顾客为满足需求而愿意支付的“顾客总成本”。如降低保险费率和市场营销费用从而减少顾客的货币成本;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降低顾客的时间成本;通过多种渠道向顾客提供详尽的信息、为顾客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减少顾客的精神和体力成本。3)便利((Convenient):如何最大程度地便利消费者,是目前处于激烈竞争状况的保险公司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保险公司在设立分支网点时,应考虑地区抉择、区域抉择、地点抉择等因素,尤其应考虑“消费者的易接近性”这一因素,使消费者容易得到服务。

4)沟通((Communic中国tion):保险公司为了建立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与消费者沟通。包括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购买信息;影响消费者的态度与偏好,说服消费者光顾销售网点、购买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做好与消费者的沟通工作比提供适当的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更为重要,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销售策略分析

(一)产品策略

2000年4月,在面临严重利差损的背景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总公司率先推出分红两全保险和分红终身保险两款分红保险,以其保本、免税(利息税)、红利回报、上不封顶、保险保障等鲜明卖点获得市场认同,确立了其在分红保险领域的领先优势和重要地位。后来,公司将分红产品规模化的同时形成系列化,陆续开发推出终身寿险、两全险、年金险等一系列的分红保险产品。其中个险渠道的分红险有千禧理财、鸿鑫两全、金鑫两全等产品,永泰团体年金则一度成为团体保险的主力险种,银邮渠道的主要代理产品有鸿泰两全、鸿瑞两全、鸿丰两全等 “鸿系列”产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作为分支机构,传承了总公司的保守策略,针对广大中、低收入群体主打分红型和保障型产品。个险渠道主销5-10年期分红保险,着力创费用、创佣金;银保渠道以夏交业务为主,着力上规模、保份额;团险渠道以短期意外险、年金险为主,着力提效益,增利润。这一策略基本迎合了当时的公众需要。2008年起,该公司逐步加大十年期及以上产品的考核力度,大力推动期缴业务发展,10年期以上保费在首年期交保费中的占比一度达到65.6%0 2010年,公司推出了“福禄满堂”分红保险,着力开拓高端客户市场,提高件均保费,扩大销售规模,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定价机制

对于人身保险产品的开发,保监会规定只能由总公司实施。总公司产品开发人员结合一定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依据精算原理,按照预定死亡率(生存率)、预定利息率、预定费用率,最终确定某一产品的价格。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均为总公司开发的产品,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公司没有产品定价权。但产品定价中有一个重要的因子:预定费用率。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公司的日常运营,运用空间较大,其除了支付正常的运营成本之外,还会在隐性上对产品价格衍生出两个影响:一是佣金或手续费,二是营销竞赛奖励。公司对营销员支付较高的佣金或对代理渠道支付较高的手续费,无形中也会让人感受到公司产品价格的高企。此外,公司对部分团体意外险手续费有一定的浮动权限,对部分优质客户或出于竞争的需要会采取一定的降低手续费标准的举措,对于高风险群体则采取提高费率承保的措施,公司在日常业务也有所应用。

(三)渠道策略

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主要依靠个人营销、银邮代理、团体直销长期寿险保单超过1.2亿件。自2003年以来连续七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公司总资产规模占据国内寿险行业半壁江山,市值位居全球上市寿险公司榜首。三大销售渠道。个人营销主要指公司广泛招募、培训代理销售人员,然后由其通过血缘销售、转介绍、陌生拜访等方式向客户销售公司产品。公司的个人营销业务主要是10年期及以上的长期储蓄型或保障型业务,能够体现行业核心优势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公司最大的费用和利润来源。银邮代理主要是通过银行、邮政网点销售保险产品。面对日益下滑的市场份额,公司曾大力发展过银保业务,以稳住市场占有率,但受银保市场发展不规范及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公司的银保发展策略也进行了适时调整,逐渐减缓了银保业务发展速度,加大期缴业务的发展力度,力图改变以夏交为主的业务结构。团体直销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客户,业务拓展主要依靠公司的品牌及公关能力,目前主要是销售人员的直销以及参加大单位的招标会、邀请客户参加业务启动大会、与当地政府及企业合作等方式销售。同时开始建立自己的直销队伍,加大此项业务的发展力度。

(四)促销手段

基于销售渠道和监管政策的限制,寿险公司的促销活动不同于一般行业。公司的促销很少涉及价格,促销对象也并非直接针对保险消费者。通常情况下,公司开展最多的促销活动是开展业务竞赛,通过加大对营销员的奖励力度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除此之外,公司还会开办各种产品说明会,客观、准确、真实的介绍本公司产品,使客户了解其各种功能,向客户赠送一些小礼品,举办一些健康讲座等回馈客户,增加关注度和销售额。按监管要求对客户进行100%回访,在回访客户过程中了解客户的需求,挖掘新的客户。在经营网点放置折页、海报、展架、产品手册、平面广告、视频光盘等宣传资料对公司产品和公司品牌进行宣传达到促销的目的。

(五)客户服务策略

自2007年开始,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将每年的“6"16”定为客户节。全省各市州公司通过举办姚明三人趣味篮球赛、电影节等多种活动,加强与客户的联系。2006年,公司将95519客服呼入和呼出业务集中到省公司,并不断加强话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客户的业务咨询、客户回访及理赔报案等服务工作。2010年,公司95519电话服务中心连续第七次荣获“2010年中国最佳呼叫中心奖”.2009年,公司为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寻求服务方式创新,倾力推出并精心打造了“国寿1+N”服务品牌,以国寿鹤卡作为实物载体,为客户提供保险基础服务和“健康好帮手”、“国寿资讯通”、“国寿大讲堂”、“国寿特惠超值”、“特色客服活动”等五大类附加值服务,涵盖生活各个领域。设立短信平台,在客户生日、续期缴费日、合同出单日等重要时刻,及时通过短信向客户发送生日问候或友情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提示,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加快承保、保全、理赔等业务的处理时效,积极开通 网上服务功能,不断利用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服务。

(六)品牌宣传策略

自股改上市以来,总公司加大了品牌形象营造和宣传的力度。适时一根据自身情况及历史重任提出了“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发展战略和打造国际顶级金融保险集团的奋斗目标。在与北京大学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双成”经营理念,逐步形成了“用心经营,诚信服务”的企业文化。总公司高薪聘请篮球明星姚明作为公司形象代言人,拍摄广告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省分公司也在省内以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公交站台广告、报纸广告等多种方式、形式进行全方位、广覆盖的产品形象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公司形象和支持营销业务发展。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在5.12汉川大地震后,积极联系地方政府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收养陇南地震孤儿1人,为4人提供大病救助,投入168万元援建陇南市文县丹堡初级中学;与民政部门一起援建多家博爱卫生院(站);向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地区捐款125.39万元,并主动寻找参保的因灾 死亡伤残客户,给付保险金500余万元。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一)全国保险市场发展概况

2010年,我国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94亿元,同比增长35%;人身险保费收入1.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赔付支出3137亿元。利润总额607亿元。保险总资产达到5万亿元。

具体到寿险市场来看,全年发展呈现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传统渠道表现平稳,新兴渠道增速较快。2010年,个险、银保、团险三大营销渠道分别实现保费收入 4314.85亿元、5245.35亿元、749.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89%,34.99%, 39.05%,均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同期,电销、网销等其他兼业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01.82亿元,同比增长36.27%;经纪渠道实现保费收入26.65亿元,同比增长65.61%,显示出新兴渠道开始发力,渠道价值逐渐显现。二是传统保险增速下滑,分红保险大行其道。2010年,全国传统保障型保险仅实现新单保费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速大幅下降35.22个百分点。分红保险同期实现新单保费收入5441.81亿元,同比增长36.16%,在寿险产品中一枝独秀。

(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积极加强品牌建设与宣传工作,公司品牌价值高达588.67亿元,在保险市场上极具影响力,明显领先业内其它寿险公司。

2)强大的资本实力。至2007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分别完成美国、香港、内地三地上市,公司总资产达到8946.04亿元,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已达到法定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5.25倍,坚实的资本基础可以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强大支持。3)突出的产品特色。公司主推的“康宁”系列保险是传统保障型保险市场上的“大品牌”。同时,公司一直专注于分红保险的研发和推广,产品收益率高,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资本市场的不断调整和会计准则2号解释的实施使得分红险的独特优势更加凸现。

4)广泛的公共资源。公司的特殊出身和背景使其在政府影响力和谈判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公司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甘肃寿险市场上,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借助公共资源,多次承保省、市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多次为省内一些大型国企提供团体意外伤害、医疗及养老年金等保险保障服务,拓展业务来源。5)健全的销售网络。由于独特的经营背景和起步较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己经建立了最强大的人寿保险分销网络。截止2010年底,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全省共设有各级机构584个,覆盖全省各地市。代理人营销队伍发展到16077多人,保证了中国人寿在产品分销渠道方面可以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2、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作为国企,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虽在不断进行改革,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国企病。例如较为注重保费规模,相对忽略长期发展战略的坚持,对经营效益的关注度仍然不够,费用预算不科学,组织架构设置不够合理,职业晋升讲究“论资排辈”,前后台不能有效协调,内部沟通成本高,政策执行力逐级递减。

2)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台为一线服务的协同合力,服务的标准化和人性化明显不够。

3)营销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现有营销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人均产能低、市场拓展能力弱,组训、讲师等营销技术人才匾乏,中高级保险管理和营销人才缺乏。公司对营销队伍的培训和辅导不足,导致代理人流存率偏低,增员压力不断加大。现有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开始流失。4)营销策略不够明晰。一直以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主要采取的是无差别的营销战略,较少对市场进行科学细分和定位,对中高层客户群的开发力度不够。总公司缺乏对拳头产品的市场策划、包装和大力推广,不能针对市场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

5)营销培训力量薄弱。公司直至2009年才将培训职能单独划分出来,组建教育培训部。目前存在人员投入不足、培训体系设计不完善、培训管理不到位、销售培训功能交叉扯皮的问题,使培训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五、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

1、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

寿险公司客户之间存在不同的欲望、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购买目的和不同的消费习惯,公司需要按照一定标准寻找具有较为一致需求的客户群体。1)从营销业务特点来看,在寿险营销业务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个险营销、银保营销和团险营销三大类,它们具有各自明显的特点:个险营销主要依靠个险代理人实施,它面对的客户群最为广泛,客户需求主要通过代理人来辨识和发掘,所配套的产品基本是保险公司为社会一般客户所设计的保险产品。因此,这一业务渠道需要公司大力提高代理人素质,使之更好发掘客户需求,准确传达投保信息,方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银保营销主要通过银行渠道实现,目标客户主要是容易被保险代理人忽视的中等收入阶层,保险产品仅需进行简单核保,内容通俗易懂,缴费方式简单,易于销售。且银行保险产品往往与银行的信用卡、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紧密相连,客户需求较易发现和满足。团险营销,顾名思义,即针对团体客户而言。它主要由公司的正式业务人员实施,面对的客户群体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为主,销售人员素质较高,投保单位实力较强,多以“一对一”式的个性营销方案为主,客户需求最易发现。

2)从市场发展和公司实际来看,目前市场中大量充斥投连、万能和分红型的理财产品,保障功能缺乏,保障型业务发展严重滞后。监管部门提倡的行业主基调是转方式、调结构,要求各公司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业务。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直以储蓄分红产品为主、保障类产品为辅的产品体系。公司的分红产品雷同于市场主流产品,需要采取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策略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做产品。公司最近开始实施战略转型,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加大10年期期缴业务考核力度,保持期缴业务占比稳步上升,具体效果有待检验。兰州大学硕

2、整合产品资源,实行灵活的产品策略

目前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拥有五条产品线,即普通寿险产品线、意外伤害保险产品线、健康产品线、年金保险产品线、理财保险产品线,可以说相对健全,但综合前述分析可以发现其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定位不够明确。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充分发挥集团寿险、产险、养老险业务齐全的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保险解决方案。二是针对全省农村人口和公司农村业务量大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分析农村市场需求和特点,开发低保额、低保费、投保和理赔便利的险种。三是从便于销售和宣传的角度出发,改造公司产品管理和业务承保系统,扩展产品功能,使一个险种同时具有多项保障功能,如一张保单保全家,提供多样化选择,朝多功能综合保障的方向发展。四是在以产品品种全面吸引消费者的同时,针对有潜力的单一客户,设计从出生到死亡、从婴儿到老年的险种系列,为其提供周全的寿险保障计划。五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产品包装策略,吸引客户选择,形成区别于其他寿险公司的独特产品形象。

(二)降低消费者成本

此处研究的成本是指消费者获得满足的成本,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产品价格成本,更多的是消费者购买公司产品所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以及可能的风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销的保险产品,均执行总公司厘定的统一费率和条款,无权自行决定产品的条款和费率。但作为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销售额,相对降低固定成本;通过提高公司运营效率,相对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可以通过增加保险产品的附加值,变相降低产品价格;可以通过拓展渠道,节省顾客的时间成本和服务成本。

1、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能否节省时间成为客户是否购买产品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因此,在保险营销中节省顾客时间成本将会提高顾客价值。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客户节省时间:一是改善服务,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和健全的营销服务网络,适当调整和延长营业时间,使客户更容易获取保险服务。比如,可以实行客服大厅和电话中心中午不休息,延长下班时间,方便相关客户办理业务;二是减少顾客在享受产品权益时花费的时间。比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承保和理赔手续,一次性告知业务办理所需材料,建立理赔绿色通道,送赔款上门,小额赔款当场给付等。

2、增强客户的心理满足

保险销售的是一种“无形”的承诺,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才能得以兑现,容易导致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和感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一方面通过典型赔案的宣传,加强公司产品的有形展示,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降低客户感知的风险;另一方面严格销售人员管理,规范销售行为,严格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严格处理违规承诺。此外,要注意与客户加强沟通,售前核实投保信息,售中进行服务提示,不定期开展客户回访,让客户时刻感受到公司的存在和负责,提升其心理满意度。

3、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便捷服务

当前,保险市场已经由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变,公司间的竞争也已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服务领域的宽窄,服务内涵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决定保险公司业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Inx需改革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新型服务项目服务面广,快速高效,有效弥补人力不足限制的优势,开通免费电话咨询系统或网上查询系统,让客户足不出户实现相关需求。在银行为投保人设立专门的保险费收取账户,既方便快捷,又保证了资金安全。设立客户咨询服务台,引导客户快速办理业务。开设公司门店,设立电话服务中心,开辟电子商务网上售单、保险进超市,方便客户购买。对营销队伍分级培养,开展综合理财服务,既可以拥有一批真诚而稳定的客户群,又能贴近消费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三)拓展产品种类,提供产品便利

1、为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要通过加强培训全面提高营销员的业务技能,以培养保险专才为基础,打造金融通才。在展业过程中,为客户资金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分配,和谐开发客户资源。通过保险产品与银行产品的融合,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客户资料的共享,共同开发新的理财产品,建立共享的产品库,为个人客户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理财服务。

2、延长银行业务链,开办与银行主业相关的保险业务。例如,在为客户办理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时,可以提供相关保险业务,通过减少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销售的动力;可以在为企业办理汇兑业务、企业贷款时,提供相关的旅行或运输保险、企业年金业务等。

3、为团体客户提供全面保险保障计划。随着保险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保险手段来转移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风险。如通过向职员提供保险这种福利,增加公司的凝聚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团体业务营销的先天优势,积极拓展合作新领域,开发针对企业客户的新险种,开办各种团体保险,如企业年金、企业团体健康险、农民工意外伤害险等。

六、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营销对策和措施,以增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的竞争力。首先,通过市场细分,研究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特点和消费习惯,实行灵活的产品策略,满足顾客的多层次需求;其次,通过降低客户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灵活价格策略和拓展服务领域,来降低消费者成本;再次,通过拓展产品种类,创新销售渠道,理顺业务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便利、渠道便利和服务便利,达到便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最后,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保险知识宣传,强化客户服务,减少负面信息传播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同时,从组织体系、人才建设、控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保障营销对策实施的措施。6.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虽然在人寿保险公司营销业务环境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但 由于作者从事保险工作的时间不长,对相关业务实践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还 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1、经验研究不足。由于数据资料来源的困难和笔者科研水平局限,没有利 用数据分析对营销业务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专业的实证分析。同时,由于目前的人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寿保险公司中没有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成功典型案例,笔者在运用4C理 论展开分析时,感觉系统性不足,对于公司经营中一些关系到营销活动效果,如 业务员的管理、组织体系的配合改造、业务流程的改善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进行深 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在上述方面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2、经济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不足。一是在本文撰写之前,全球爆 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严重金融危机。中国保险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但也 出现了投资收益下降,退保风险上升等问题。二是自2009年以来,我国的CPI 不断攀升,通胀形势严峻。国家为减轻通胀预期,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 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保险业产生影响。因此,希望有学者今后更深入 研究经济变化给保险营销带来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从而推动保险营销业务的 健康持续发展。

3、行业重大政策变化的影响研究不足。一是保监会于2010年10月发布了 《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启动了业界期待已久的营销体制 改革,未来营销员的定位、组织模式、管理方式都将出现较大的变化,其对营销 队伍、营销管理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的影响不可估量。二是2011年3月,保监会 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取消了银行保险驻 点销售,进一步规范了银行保险销售行为,这些举措将会对银保渠道营销业务产 生较大影响。由于上述政策刚刚实施,政策效应和对公司营销策略的影响还有待 时间检验,希望相关业界人士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市场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第6版).华夏出版社,2004.10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3〕徐文虎.中国保险市场转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2 [4]孙祁祥.保险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黄华明.保险市场营销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晓.服务营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 [77陈恳.迷失的盛宴一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 [81中国保监会.2009中国保险市场年报.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9〕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10〕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R]中国广一播电视出版社(2004-2008)[11〕刘淑平.中国的银行保险模式创新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2〕孟昭亿.人寿保险多元化行销渠道及其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3」曾有楷.P中国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4〕杜伟锦,章斌等.市场营销策略的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6)[15]黄华明.保险市场营销导论〔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6〕曾有楷.以保险公司寿险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17]粟芳.保险营销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8〕周国政.保险公司品牌战略.保险研究,2006, 31(7)12一13 [19」万峰.《寿险公司经营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07 [20」吴定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报告(2008)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1〕甘肃保监局.甘肃省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2005-2009)[22〕霍明.新华人寿南京分公司寿险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23]谢清顺.团体保险理论与实务.香港: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2003 [24〕裴光.《中国保险业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5〕陈文辉.中国人身保险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6〕王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营销策略设计》保险研究,2000年第3期

[27〕阎建军,王治超.《转轨时期我国寿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保险研究,2002年11期 仁28〕吴鹏.浅谈保险的延伸服务.保险行销,2004 [29〕公司简介.http:///doc/Show中国rticle.中国sp?中国rticleID=9797 [31]劳特朋.4C理论[P],1990 [32](美)K.道格拉斯.霍夫曼,约翰.E.G.彼得森著,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第二版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篇5

保险公司系统建设概况

保险公司综合业务系统建设状况

综合业务系统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可以分为产险综合业务系统和寿险综合业务系统。这些综合业务系统,按照功能模块来说是由新合同处理系统、核保系统、收费系统、出单系统、保全系统、理赔系统、核赔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代理人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构成,可以实现诸如投保、核保、签单、交费、批改、给付、退保、复效、报案、赔付申请、核赔、赔付和客户服务等具体功能。从系统构架上来说,则大多采用基于事务通信中间件的三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达到实现逻辑和表示逻辑的分离,实现数据库服务、业务逻辑服务和表示逻辑服务的分布式处理。而对于寿险综合业务系统,则采用零险种、参数化技术,支持动态增删险种。

调查显示,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拥有综合业务系统。其中,采用自己开发业务系统的保险公司有平安保险公司和新华保险公司;购买成型业务系统的有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而与厂商合作开发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采用的是美国科比亚的CBPS寿险综合业务系统,于199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30多家分公司实施。另外有少数分公司在最近的系统更新时使用了尚洋公司的新一代业务系统,这些地区包括青海和深圳地区。而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的分公司,系统则由高伟达公司开发。

1999年7月,太平洋保险公司斥资500万美元建立了新系统,以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力求业务再创新高。科联系统有限公司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建立的“人寿保险管理系统”已交付使用。“人寿保险管理系统”可以更新太平洋公司团体及个人人寿保险的业务程序,包括从草签保险单、收取保险费到索赔、理赔的整个过程。

另外,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分公司中推广已经本地化的美国CSC提供的寿险综合业务系统。该套系统耗资1600多万元人民币,是泰康人寿近期信息化战略中最重要的举措。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产险综合业务系统则由尚洋和中科软合作开发。此外,尚洋和中科软还分别开发了新华人寿的投资型寿险综合业务系统和太平洋保险的寿险综合业务系统。

保险公司呼叫中心系统建设状况

在本次调查涉及的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已经在全国的大部分省市实施了呼叫中心系统;而华泰财产保险公司、华安财产保险公司和瑞士丰泰保险公司还没有建立呼叫中心系统。其中,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呼叫中心“95518”由方正奥德提供,于2000年开始实施并于2001年6月完成,它成为我国保险业第一条全国统一号码的服务专线电话。该系统以ISC2000多媒体呼叫中心平台为基础,由方正奥德负责搭建客户服务系统,并提供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工程实施等多项服务。该系统覆盖除青海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320个呼叫中心,遍及全国各大中小城市4500多个保险分支机构,并配备了2000多个话务员。其中,采用大型交换机的有30多个城市。

另外,平安保险公司于2001年9月完成了全国客户服务专线“95511”的全国30个省市的建设,实现了其2001年通信网络全国性布局的阶段性目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平安全国呼叫中心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国集中式大型综合理财服务呼叫中心。目前,95511主要提供寿险、网上证券及电子商务等咨询业务。日常业务主要有呼入和呼出两大部分,呼入业务包括:投保咨询、保单查询、保全变更、理赔报案、预约服务、投诉受理;呼出业务现开通的有: 新契约回访、收费通知、客户生日问候、保单周年回访及客户留言回复等。为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95511还提供自动语音系统、传真和网上电邮回复等即时服务。据了解,平安呼叫中心将用3年的时间建成以全国呼叫中心为主,区域同城中心为辅,专业化管理、商业化经营的综合理财服务中心。

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实施了呼叫中心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虽然大部分呼叫中心都由总公司统一规划,但也有少数的分公司在规划之外。比如,太平洋青岛分公司的呼叫系统由杭州三江开发,而太原分公司则采用阿尔卡特开发的系统。平安保险公司的兰州、杭州分公司则采用华为开发的系统,而其内蒙古分公司还未建立呼叫中心,但计划两年内实施。

保险公司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保险公司开通了公司自己的网站,24%的保险公司计划在近期内开通。在这些已经开通了网站的保险公司中,有20.8%的保险公司已经实现了某些险种的网上销售,8.3%的保险公司正在建设中,有41.7%的公司计划实施,只有29.2%的保险公司近期没有实施网上保险的计划。

保险公司CRM系统建设状况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率较低,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7%的保险公司拥有客户关系管理。其中,平安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采用的是Turbo CRM,重庆、大连、杭州分公司以及太平洋保险公司大连分公司则采用Oracle的CRM。另外,太平洋保险太原分公司采用的是东大阿尔派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选择了与中科软合作开发的CRM系统。57% 4 的保险公司计划在近期内实施CRM,包括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等。另有26%的保险公司近期暂没有实施CRM的计划。

保险业近三年IT投入情况

调查显示,保险行业过去三年IT的年平均投入额为9.3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是根据国内最具代表性的9家保险公司的IT花费和预计投资得出的,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公司和天安财产保险公司。2001年保险行业对IT投入的力度最大,这与保险业数据集中的趋势有关。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现实,国内的保险公司为了加大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纷纷在业务、服务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如加快了网上保险、呼叫中心等方案的实施,由此也带动了IT投入的增长。我们认为,保险行业今后2年在IT的投入费用每年将保持在10亿元左右,从产品分布来看,小型机、存储设备的投入将维持较高比例,PC类产品的投入比例将有所下降,应用软件的比例将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来看,华北、华南、华东仍是投入的重点,西部地区的投入有望继续增加。

产品分布

从过去三年IT投入的产品分配来看,保险行业的IT花费以小型机、PC及其服务器、网络产品为主,其次是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1999年保险行业的系统软件花费比例最高;PC的比例逐年下降,而应用软件的投入比例有增长趋势。

区域分布

从保险行业过去三年IT投入的地区划分来看,华北、华东、华南所占比例较大。西南、西北的IT投入力度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实施,保险行业也将适当调整IT投入策略。

保险公司购买行为调查

IT设备采购影响因素

在选择IT产品时,保险公司最关注的因素是售后服务,比例为34.6%;其次是品牌知名度、实用性和兼容性。对于产品价格这个影响因素,比重只有9.0%,充分体现了保险行业用户的购买行为特征。

保险公司选择系统集成商所考虑的因素

在选择系统集成商时,保险行业最关注的因素是售后服务,比例达到75%;其次是品牌知名度、价格、熟悉保险业务、完整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

保险公司IT投入购买决策模式

保险公司目前的IT设备采购模式以总公司统一购买和分公司自主购买相结合,比例达到76.3%,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效率、成本和具体项目综合考虑;总公司统一购买的保险公司比例为21.1%;分公司自行购买的保险公司比例仅为2.6%。

保险业发展趋势及未来IT需求分析

未来保险业的发展趋势

保险深度逐渐扩大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按照保险业的发展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仅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第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了质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显然,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

市场集中度降低

由于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小公司不断推出一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弥补了网点和人员不足的劣势之后,向大公司所占据的市场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平安保险公司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具有金融服务性质的投资链接险产品,引起了广大保户的浓厚兴趣;太平洋保险公司的“网上太保”和泰康保险公司的“泰康在线”相继开通,标志着中国新生代保险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现代网络保险营销。借助新产品、新服务的优势,在一些局部市场的竞争中,小公司已开始在市场份额上超过大公司而处于领先地位。平安保险公司的寿险业务在北京市已超过中国人寿而位居第一;在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的市场份额甚至已排到了第三、四位。

另外,面临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监管机构不断批准成立新的保险公司,并给予小公司特别是外资公司相对优惠的政策以便引入竞争机制。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新的保险公司不断出现之后,最终将形成较为分散的市场。

投资渠道多元化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之所以没有取得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利率的下调和投资方式的限制。保监会已经放宽部分保险公司持有投资基金的比例,2000年12月底保监会公布了获得证券投资基金资格的保险公司名单,共22家保险机构拿到了入市通行证,获准入市资金比例从5%到15%不等。

我们认为,保险业未来利润增长点在于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展。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政府还可能进一步加大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增强保险资金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这包括通过组建保险基金的形式进入股市、允许保险公司参与一级市场认购、适当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投资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等。

新险种不断推出

平安保险公司于1999年10月在上海卖出了国内第一张投资链接产品保单,由此揭开了国内寿险业发展的新一页。代表着国外保险产品最新趋势和潮流的“分红保险”、“投资链接保险”、“万能寿险”形成了中国保险市场去年的第一轮热点。投资链接型产品是一种新型的组合险,它将投保人交付的保费分为“保障”和“投资”两部分,其中投资部分回报是不固定的,直接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相挂钩,客户与保险公司分担风险。这种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上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寿险只具备保障和储蓄功能的做法,保险公司在减轻风险的同时,也使寿险增加了投资功能。投资链接险是寿险产品的创新,它带给我国寿险业乃至于整个金融业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寿险业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问题。

银保合作进一步加强

自中国建设银行于2000年10月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电子商务合作协议以来,各家保险公司与银行纷纷签订协议,银保合作热火朝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银保合作力度最大,可为保户代办信用卡,免费发放具有借记卡功能的联名卡。

与传统的营销渠道相比,银行卖保险的特点十分鲜明:一是险种比较特殊,手续简便、操作性强,不需要保险业务员一对一地咨询、讲解;二是交费方式灵活,特别是月交和存折账户自动转账,充分体现了银行网点众多、交费方便的优势。银保合作这一在国外寿险市场大获成功的金融服务方式,已逐渐成为国内寿险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银行可由此拓展中间业务,提供多样化服务;保险公司也可借助银行网络降低营销成本,给保户更便捷的投保、交费及获取保险金的渠道。

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电子化水平,实现联网操作。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发展需要信息交流技术的支持。由于保险产品、特别是一些长期的人身险产品需要进行核保,信息的输送和反馈相当重要,双方必须实现联网才能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效率。因此,保险业和银行业加快电子化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银行、保险之间建立代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此外,邮政系统也将是保险公司开拓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中国邮政在全国各地拥有6.7万多个营业所,而且每个邮政营业所都拥有类似银行储蓄的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保户的投保和续保。

保险业发展对IT需求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保险公司不断涌现,企业形象宣传、品牌塑造、新险种开发和服务质量改善已成为各大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

分红险的出现加剧了对数据集中的需求

由于分红保险(投资链接)等业务的开展更强调资金运用,如果保费留在县市级网点,一旦要集中到总公司,周期会较长,不利于资金快速、高效运用,从而阻碍了目前最具潜力的投资渠道。因此,新业务的发展要求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进一步集中,这与银行的发展是一致的。数据的集中,是业务的要求、管理的要求和经营的要求,是金融行业发展的要求。

比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来将业务处理中心放在网点体系中最末端的县级或者市级,这对其发展,尤其是资金的及时运用十分不利;随着业务的发展,集中管理、统一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2001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80%以上县级 11 网点的数据将集中到地市一级,估计2~3年内数据将集中到更高层面上。因为只有数据高度集中,管理层才能迅速做出决策,从而降低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需求的个性化提高了保险业的服务意识

保险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城市将是入世后外资保险公司竞争的焦点,所以这些地区的保险公司将把索赔、核赔系统作为今后投资的重点。比如北京、上海的许多公司都采用了易保的网上核赔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

调查显示,有61.5%的财险公司把机动车险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业务。把企业财产险、家庭财产险和消费信贷险作为公司未来发展核心业务的比例依次为23.1%、15.4%和7.7%。

专业化经营增加了对外包服务的需求

1996年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实行分业经营后,中国保险业才在真正意义上迈出了专业化经营的步子。根据国际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未来的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比如从原有保险公司分离出或者新成立的诸如专营火灾险的公司、专营健康险的公司、专营农业险的公司或者专营机动车险业务的新型保险公司。总之,每一个新的市场主体无论是对IT厂商还是对系统提供商来说都是新的机会。

不仅如此,即使是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技术队伍较强的保险公司也开始将自己的某些信息化建设项目外包出去,从而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保险业务和日常维护工作。典型的例子是平安保险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选择将IDC外包给Unihub,合作将使双方共同受益,保险公司因此享受到专业化的、高水准的增值服务,从而可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应用和服务。不仅如此,选择外包服务,大量的设施和人员费用被均摊,承担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我们认为,今后保险业系统应用的大趋势是外包服务,但由于金融业在中国发展较为落后,目前厂商和系统提供商与这一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系统集成商应该在不断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保险业目前的实际需求和购买能力。

网上保险仍然是热点

尽管目前保险电子商务还只是刚刚起步,离真正实施还面临观念、安全、认证、支付等诸多问题,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家都看到了网络发展中所蕴藏的无限商机,都把目光投向了Internet和电子商务。

首先,对于那些适合在网上销售的险种,该渠道大大降低了销售的成本。国外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保险公司外部业务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以汽车险为例,在处理每笔业务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25%~30%。而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内部管理系统,从长期来讲可帮助保险公司节省约45%的运营成本。

其次,电子商务方案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网上保险绝不只是网上销售这么简单,电子商务不光是企业传统销售模式的延伸,它对企业内部的运作模式、经营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平安北京分公司正在试用易保提供的网上汽车理赔和定损项目的应用系统,它包括了汽车配件报价系统,可以在总部或者二级机构进行汽车配件的价格审核,大大缩短了车险中定损和理赔两个业务环节的工作周期。以前车险的理赔时间是以月作为单位计算的,现在减少为几天完成,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第三,网上销售带来了保险产品的革新。比如平安保险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虽然它们都有各自的传统险种,但都在力推新型的适合在网上销售的险种。目前,平安在PA18网站上推出了交通旅游险的网上专业产品,针对经常出差、13 旅游的人士,费用为100元/年,享受20万元/年的保险,包括了旅行中乘坐各种公用交通工具的保险。

第四,网上系统为保险公司内部的交流提供了信息平台。电子商务部门在确保技术支持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为公司提供一个传递内部信息的渠道,公司最新的资料可以利用网络传递。有些管理者担心把文件放到网上会不会泄密,为打消他们的顾虑,电子商务部门为公司内部每一个管理者、员工授予了不同的权限,权限越大看到的内容越多。就好像一个保险柜,拿着多把钥匙的人才能打开多只抽屉。

最后,网上投保优化了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代理机构和业务员是保险业的两个主要销售渠道,针对代理机构和业务员,平安设计了BCC模式(Business-Channel-Customers)和网上的“业务员天地”。用BCC模式构建的业务处理平台把平安、代理商和最终客户通过网络连接到一起,代理机构安装由平安开发的应用软件,客户保险的申请、保单的填写在代理机构完成,代理机构再通过PA18进行网上核保的操作,最终完成保险的销售时间为5~10分钟。而采用传统的方式需要多个流程的人工传递,反复确认,通常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销售。

网络优化与数据存储将是近期保险业信息化的重点

数据量大和数据安全要求高是保险业的特点。中国保险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保险公司除具备核心业务系统之外,还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系统,各种类型的数据在成倍增长。随着保险公司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应用,原来分布在各区县的数据全部集中到地市中心,数据集中到地市后,无论是从管理质量还是数据安全角度,都比数据分 14 散在县级计算机带来了优越性。但是同时,数据的增长和集中也使得保险行业的数据备份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保险业务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保险产品也呈现多样化,财险和寿险之间以及寿险产品之间交叉销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对数据的集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篇6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 篇7

1.1 保险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保险产业是指保险企业的集合或者是以保险为主要业务范围的经营管理系统。保险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一部分, 首先具有金融产业的基本特征, 包括保障性、金融性、国际性、服务性、公共产品属性等。此外, 保险产业又属于自然垄断产业, 它还具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沉没成本大、有统一的技术经济标准的特征。

1.2 我国保险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恢复以来,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2010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1亿元, 比2009年增长30.4%。从保费收入构成的情况来看, 保险业务结构更趋合理, 其中, 财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3895.6亿元, 增长35.5%;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9679.5亿元, 增长29.8%;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77.5亿元, 增长18%;意外险业务275.4亿元, 增长19.7%。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由人保公司独家经营到多家经营, 到有了独立的保险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保险同业组织等, 并且险种越来越多, 保险服务对象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2006—2010年, 中国保险公司由93家增加到146家, 保费收入由0.56万亿元增加到1.45万亿元, 总资产由1.97万亿元增加到5万亿元, 资金运用余额由1.78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 (详见表1) , 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 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尽管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就国际横向比较而言, 无论规模、赢利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存在差距, 2010年, 我国保险深度为3.7%,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保险密度约为165美元,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 也落后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 更存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偿付能力不足、资本金缺乏等诸多问题。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经整理得到。

2 保险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SCP (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 的分析范式和相关理论, 首先对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主要以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为分析指标, 考察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结构类型以及各种市场关系。

2.1 市场集中度

考虑我国保险业的实际情况和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市场集中度指数CRn (Cnocnetartion Ratio) 来测度我国保险产业市场集中度。其中, CRn中的n分别取4、6、8三个值, 分别测度近年来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 结果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的数据计算。

可以看出, 2002—2010年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现如下特征和变化趋势:

(1) 市场集中度很高。我国保险产业的CRn指数很高, 2010年财险和寿险的CR8值分别为81.21%、87.57%。根据瑞士Simga的统计资料, 保险业发达的欧美国家的市场集中度平均在20%~40%, 与国外保险市场的集中度相比较, 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极高的。

(2) 集中度呈下降趋势。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CRn指数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表明我国保险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正不断下降。近年来其他保险主体开始进入成长期, 正不断拓宽其业务范围和生存空间, 使得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快速提高, 市场由极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垄断的局面有所缓解, 市场份额分布的差异在缩小。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标准, 中国寿险业和财险业都已从2004年前的寡占Ⅰ型发展到2010年的寡占Ⅱ型, 下降趋势很明显。

2.2 保险产品的差异化

我国目前保险产品差别基本上以主观差异为主, 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的信任程度不一、公开媒体的广告和业务员的主观推荐。另外, 由于国内投保者的保险知识欠缺, 对保险产品的辨别与比较能力较差, 也是形成主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国保险产品的客观差异程度较低。首先就险种的结构而言, 基本特点是产品品种单一, 险种同构率高达90%。其次就险种创新而言, 更新率也不高。我国保险产业的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多种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种, 若以此来计算我国保险险种的更新率只有17.6%左右, 远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 (瑞士、英国等更新率为23%) 。

2.3 市场壁垒

2.3.1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进入壁垒

(1) 经济性进入壁垒。

我国保险业经济性壁垒主要有:一是资本金壁垒,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2亿元人民币, 而且必是为实缴货币资本。同时必须将注册资本的20%作为保证金, 存入监管部门指定的银行, 不得随意动用”;二是规模经济壁垒, 保险产业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与风险管理成本。

(2)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

法律和政策进入壁垒主要有:①根据我国《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设立的严格的许可制和审批制;②经营范围壁垒, 保险业经营范围方面总是面对一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随着我国保险产业的不断发展, 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以及保险业与其他金融业在销售网络、资金管理和风险分散等方面的趋同性使分业经营逐渐成为约束保险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从实际的情况看, 法律和政策壁垒是我国保险业最主要的壁垒。

(3) 社会性进入壁垒。

考虑到保险产业的特殊性, 我国对外资或私人资本进入保险产业均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使得保险产业具有较高的社会性进入壁垒。尽管在我国加入WTO后, 保险产业的社会性进入壁垒正逐步降低, 它仍是我国保险业的主要进入壁垒之一。

2.3.2 我国保险产业市场的退出壁垒

阻碍企业退出的各种因素称之为退出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说, 保险企业的退出不仅是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也是保险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合理途径。

(1) 经济性退出壁垒。

由于保险公司的各种营业设施具有一定资产专用性, 退出市场时有一定转让损失即沉没成本。但这种退出壁垒目前在我国保险产业表现还很不明显, 因为保险公司经营设施特别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权在目前还是一种稀缺资源, 退出时的沉没成本并不会很大。

(2) 法律和政策性退出壁垒。

目前, 我国保险企业退出市场可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 缺乏专门针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企业退出市场的具体规定。而且可以看出, 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规定仍然比较模糊。

(3) 社会性退出壁垒。

我国保险产业发展至今, 对于保险企业的退出, 遵循了谨慎性原则。针对保险公司退出市场产生的负面效应, 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 通过设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维护投保人的利益, 降低保险公司退出的社会壁垒。但是由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高集中度既反映出较少的保险公司控制着较多资源的事实, 也揭示出保险公司由此而累积了大量的经营风险和社会信用风险。

3 保险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3.1 价格竞争行为

长期以来, 保险企业的定价行为缺乏足够的自主权, 受到严格监管政策的约束, 难以自由地利用产品价格进行竞争。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行费率管制, 不但规定保险费率和条款必报保险监管部门批准, 而且个别险种还严格执行全国统一颁布的条款和费率, 不浮动。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保监会逐步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 价格行为在我国保险市场开始发挥作用。从保险费率来看, 随着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市场竞争加剧, 保险费率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开始得到运用, 有效提高了保险市场的经济绩效。但由于我国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尚薄弱, 对险种的认识模糊, 在购买保险时一味关心价格而不关心保险合同是否符合自己独特的风险需求, 再加上各保险公司“搭便车”的模仿战略, 使得不少保险公司片面依赖价格竞争, 不仅提高了公司经营成本, 降低了服务效率, 而且加大了行业风险, 破坏了市场秩序。

3.2 非价格竞争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大量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 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剧烈, 其非价格行为主要有产品创新行为、广告行为以及兼并行为。为了扩大产品差别,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越来越重视开发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例如许多保险公司专门针对女性开发的险种、专门为儿童开发的众多险种, 非常受消费者的欢迎。在促销手段上, 开始把广告宣传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 进行差别化营销, 利用各种媒介和媒体加大咨询、服务的宣传力度, 使新险种尽快投入市场;销售方式上, 开始利用多种营销手段主动出击;在业务处理流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含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由于我国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兼并行为还没有发生, 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完善和市场的对外开发, 兼并行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行为之一。尤其是现实中, 我国保险业中多数保险公司都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有些公司还存在小型化、区域化、分散化的特点, 这为兼并收购提供了一定运作空间。

4 市场绩效

产业组织学中, 市场绩效反映的是整个产业市场运行的实际效果, 由此我们从全行业保险公司的利润状况、承保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4.1 保险公司利润状况

2010年, 保险公司利润总额为831.25亿元, 同比增加300.66亿元, 增长56.67%。其中, 财险公司利润总额为225.59亿元, 同比增加190.5亿元, 增长542.9%;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为476.39亿元, 同比增加41.81亿元, 增长9.62%。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趋于竞争, 保险公司所获得的超额利润逐渐变小, 这将使我国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4.2 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分析

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因此, 保费收入及其增长情况能反映保险公司在市场拓展能力、产品与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等方面的实力, 二者呈现正比关系。2010年, 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527.97亿元, 同比增长30.44%, 增幅较上年上升16.61个百分点。2010年保费规模是2000年的9.03倍。由此可见,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不断加大以及保险公司规模的扩大, 我国保险业的承保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保险市场整体绩效得到提高。

5 保险监管制度

虽然政府监督管理在各国保险业中十分普遍, 但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是最严格的, SCP之间的关系受政府制约严重, 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第一, 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 我国自1995年颁布保险法后, 保险监管逐步法制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初步建立了以保险法为核心的保险法律体系, 包括《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暂行) 》、《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 (暂行) 》和《保险公估人管理规定》。另外, 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对各险种的管理规定。保险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使保险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规范保险秩序, 维护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应看到, 我国保险立法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二, 从政府监管来看, 政府监管亟待改善, 管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一方面约束过强, 影响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我国现行保险监管从整体上讲仍然属于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严格的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保险监管仍处于被动监管状态, 保监会尚未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 究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其一, 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 管理人员、设备缺乏;其二, 监管重点还在保险条款、保险费率、手续费标准等方面, 对保险偿付能力准备金、再保险等方面监管不够。这样就制约了保险监管职能的行使, 致使我国保险市场仍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 这些都表明需要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开放市场, 将市场壁垒逐步降低, 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保险行业进行竞争。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其一, 从市场结构来看, 就集中度而言, 我国的保险业属于寡占Ⅱ型市场, 也就是垄断性很高的市场。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调, 但是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特别是保险业“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下降, 保险市场结构将趋向于合理化。从产品差别看各保险公司产品差别较小, 以主观差别为主。从市场壁垒看, 目前无论是进入壁垒还是退出壁垒都较高, 使得竞争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注意, 这是由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 尽管保险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 但我国保险企业的小规模现状决定了我们面临的主要不是垄断问题, 而是发展问题。

其二, 从市场行为来看, 寡头可以运用限制性定价驱逐竞争对手, 但是保监会对保险费率的监管使得它不能自由的运用这些价格竞争行为。在广告行为的分析中我们也发现, 各市场主体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这些正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所具有的特征。而兼并行为更是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是随着大量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 一方面将使市场竞争加剧;另一方面将会促进新市场的开发。外资在市场上采取的竞争方式和手段迫使我国保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尽早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

其三, 从市场绩效来看, 发现无论是从赢利能力、承保能力, 还是从成本费用、资金运用角度, 我国保险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水平总体不高, 并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随着外国保险公司的不断进入, 将促进我国保险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以及保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而不断扩大我国保险市场的容量和完善保险市场的结构, 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强大动力从而提升中资保险企业的总体水平。

6.2 政策建议

为了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维护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6.2.1 完善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制度

一要对现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保障金管理及运用和再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不适应新的《保险法》的规定加以修改;二要根据新的《保险法》的要求, 制定《保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保险保障金管理办法》、《再保险管理规定》, 对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三要建立我国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标准、方式、程序和科学的保险保障制度, 规范保险市场的进入、退出, 并在保险人出现偿付能力危机时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权益;四要在引进发达国家财务报告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全国统一的财务报告制度、法定会计原则及保险风险的评价、预警、监控系统;五要建立优化的、鼓励保险创新的税收制度。

6.2.2 建立适合的监管模式, 调整监管重点

从前面对保险产业组织的研究, 我们认为要建立一种审慎和逐步放开相结合过渡性的监管模式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为此, 必须构建好三个层次的基本框架:首先是立法机构制定的一系列法规,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法律框架来明确行政机关在监管市场时的职责;其次是法院, 其依据有关的法规来解决保险人和决策者之间出现的争端, 并对违规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最后是中国保监会, 其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以及准立法和准司法权。在此基础上, 最终形成完善的、宽松的保险监管模式, 以实现保险监管的稳定性、效率以及适度保护民族保险业的目标。

就保险监管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而言, 监管部门应该本着既要突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的原则, 及时调整监管内容和重点, 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 并加强监管部门的联系, 关注业务交叉的动向, 做好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以此来适应监管对象的变化, 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摘要: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结合一些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指标, 运用历史和现实、定量和定性以及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保险产业组织, 发现中国保险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有所下降, 但是市场行为未得到改善, 市场绩效未明显提高, 结构、行为和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建议。

关键词:SCP范式,保险业,产业组织,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1]江生忠.保险企业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3]肯尼斯·W·克拉克, 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 (中译本)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4]孟昭忆.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7]魏华林, 李开斌.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8]吴定富.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 (1979—2003)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9]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 (8) .

[10]张芳洁.中国保险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11]朱俊生.中国保险业转型期发展研究:结构、效率与资源配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 篇8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生存公平;养老金给付水平;养老金待遇;基本养老金;合意替代率;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2-0047-07

一、引言

受到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在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这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逐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养老后顾之忧,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提升全社会消费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填补了农村居民和城市无保障人群制度化养老的不足,缩小了城乡养老待遇差距,增加了老年居民的生活收入,在拉动居民消费方面发挥出了较大的乘数效应。同时,我国现行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两个制度体系合并发展而来的,它也稳定了城乡居民关于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模式的预期,明确了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方向和路径。 ,但还存在城乡养老发展不平衡和保障水平过低等问题,在提升养老安全保障功能和消费水平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正处于双重转型阶段:一是从城乡二元、多轨运行体系向居民、职工两层多支柱体系转变,二是从覆盖城乡阶段向城乡一体化阶段过渡。破解当前养老保险体系二元分割、多轨运行问题是一项长期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城乡的二元差距、条件禀赋差异以及缴费负担能力不同,使职工和居民对制度化养老的需求具有双层差异化特点:城镇职工要求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可靠养老制度”,寻求“多缴多得”的劳动公平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缴费”的机会公平;城乡居民要求建立覆盖全民、能够解决生存危机的“兜底养老制度”,寻求“少缴费多获得”的历史欠账福利补偿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中为城市繁荣和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城乡要素不平等交换中农民的福利存在历史损失;城镇无保障居民大多是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是改革和城市化过程的成本承担者。在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国家财政应当给予农民和城镇无保障居民提供养老福利补偿。

在我国现实的制度创新逻辑中,基本遵循“渐进改革的”思路,保险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目前,城乡养老的二元整合难以在一个制度框架内完成,先实现城乡居民的整合,再实现不同系统职工的整合,最后实现居民与职工的整合是现实可行的方案。2014年2月建立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城乡养老二元整合的第一步,以求率先实现“生存公平”层次的居民社会养老制度整合。2015年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是城乡养老二元整合的第二步,推进实现“劳动公平”和“机会公平”层次的职工社会养老制度整合。预期在“十三五”规划及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将从关注“制度整合”逐步扩展到关注“适度水平管理”,重点解决职工和居民之间的待遇差距问题。

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是建立在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基础上的条件标准,不能简单理解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向城市养老保险水平拉齐,或居民养老保险水平向职工养老保险水平拉齐,而应是围绕制度功能结构、养老需求变化、财务供给可能等多重因素确定相应的适度水平。穆怀中(1998)开创性地对我国老年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水平进行研究,提出养老金水平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而应是有一个与制度功能、人口结构、收入分配关联的适度区间。一些学者对“新农保”及“城居保”的给付水平及其合理标准进行了探索研究,如薛惠元(2012)研究了“新农保”给付与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差距问题;边恕和穆怀中(2011)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新农保”适度水平标准问题;穆怀中和张文晓(2014)从地区比较视角研究了农民基础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问题;范璐璐(2013)专门对辽宁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了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充实了关于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理论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但现有文献大多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之前的分项制度研究,还少有涉及对城乡养老保险整合后基本养老金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增加基本养老金待遇等问题的讨论,也少有研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放在整个城乡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逻辑中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双重转型的背景出发,立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功能定位,从“生存公平”的需求视角,研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及待遇调整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二、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状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 7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 381万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为13 768万人;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 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个人缴费63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基金支出1 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基金累计结存3 006亿元。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很长的探索时期,先是针对农村居民进行试点,经历了“老农保”和“新农保”试点实践后,把“新农保”制度模式推广至城镇无保障人群,建立“城居保”模式。起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同类型制度、不同水平”的差异化安排,“城居保”可供选择的缴费档次比“新农保”多,给付水平也略高一些。由于城镇无保障人群的生存需求与农村居民较为接近,为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一体化进程,现在将“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实施。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非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属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乡居民;制度模式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模式,建立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资金来源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个人缴费划分为12个档次,可自由选择。集体补助取决于集体经济能力。政府补贴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参保缴费进行“入口补贴”,原则上参保缴费档次越高,缴费补贴越高,以形成缴费激励;二是对养老金发放进行“出口补贴”,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补贴采取财政分级共担方式,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在实践操作中,一些地区可以根据地方财政能力与消费状况上调基础养老金标准,额外增加的财政支出由地方财政负担。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发展而来的,大部分制度内容及相关要求是一致的,但是也有几个创新性的设计,例如:缴费档次由10个增加为12个,基金管理由县级管理逐步推进为省级管理,要求探索建立丧葬补助金制度等。这些新的要求在原来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存在的问题

(1)养老金水平低,不能实现“保基本”目标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月人均为81元,给付水平不及低保的一半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73元、每人每年2434元(平均每月为203元)。 ;而同期企业职工人均基本养老金为1 900元,是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3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还达不到用于“吃饭”的生存需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 311.9元(平均每月为52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2495.5元(平均每月为208元),都远高于每月81元的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可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的标准确实过低,但它是从无到有的,应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由于制度实施时间较短,个人账户养老金还没有积累,仅仅依靠政府补助的基础养老金水平非常有限,只够城乡老年居民作为零花钱使用。

(2)各地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各地区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各不相同,一些经济发达、财力较好的城市逐年上调财政补助标准,而财力较弱的地区则多年未进行调整。例如,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430元,广州市为每人每月150元,厦门为每人每月230元,西安市为每人每月130元,哈尔滨市为每人每月65元,长春市为每人每月55元。不仅各省标准不一样,同一个省的各个市的标准也不一样。以辽宁省为例,大连市为每人每月180元,沈阳市为每人每月90元,辽阳市、丹东市、朝阳市等根据省里统一要求大多为每人每月70元。各地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缺乏统一规范指导,给付水平碎片化现象突出,容易形成盲目攀比或随意增长的不良状况,进而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3)增长随意性强,缺乏科学调整机制

全国尚未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各地区对基础养老金的财政补助调整大多存在随意性,主要根据财政供给能力以及短期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决策,缺乏依据工资收入、物价上涨等参照因素的科学计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在低水平起步条件下,应当首先明确养老金给付的合理区间,然后再依据财政长远供给能力、物价上涨因素、收入增长幅度等综合确定自动增长机制,这样才能够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并稳定公众预期。

从以上问题分析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找出养老金发放的适度区间,并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发挥目标校准作用,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朝着合理的水平区间调整。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及测算

1.制度功能定位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定位应是满足体现“生存公平”的养老需求,这是由制度的根本属性及其在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角色地位所决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保基本”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指导方针之一,即保障居民老年的基本生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基本”水平的确定,取决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人的消费需可以分为基本生活需求与发展型需求,其中,基本生活需求涉及生活必需品支出,包括食品、衣服、住房、交通通讯等;发展型需求涉及发展需要的消费支出,包括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给付水平应限定在基本生活需求支出范围,这是养老金给付的规定限度。在基本生活需求中,也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生存需求,即保证老年居民“吃饭”的最低生活标准,构成养老金给付的下限;二是基本需求,即保证老年居民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标准,构成养老金给付的上限。此外,也应当注意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多目标的政策安排,具有多重制度功能。除了保证养老“生存公平”外,还肩负着实现城乡养老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居民消费等多重任务。

2.适度水平模型

根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定位,养老金给付水平的确定应立足于兜住养老底线,满足城乡居民“生存公平”的需求。养老金给付的水平不宜过高,也能太低。城乡居民“生存公平”需求依据消费层次可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保证最低生存需求的恩格尔系数消费水平,解决吃饭的生理需要;二是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城乡居民“生存公平”需求的两个维度构成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的适度下限和适度上限标准。

适度下限为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的乘积:

BL=C×E

其中,BL代表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的下限,C代表城乡居民平均日常生活消费支出金额,E代表城乡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

在实际统计数据中,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及其恩格尔系数是分列的,为了统计方便,同时也考虑到养老金支出具有刚性特征,可以先从低水平起步,再逐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养老金下限开始可以参照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及其恩格尔系数来测算;当达到这个标准后,可以再参照城镇居民的日常消费水平及其恩格尔系数来测算。这也符合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先是有“新农保”,再有“城居保”,二者合并发展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适度上限为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讯消费的总和:

BH=Cs+Cy+Cj+Ct+Cx

(2)

其中,BH代表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的上限,Cs代表城乡居民平均食品消费支出金额,Cy代表城乡居民平均衣着消费支出金额,Cj代表城乡居民平均居住消费支出金额,Ct代表城乡居民平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金额,Cx代表城乡居民平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金额。

与适度下限的参照对象保持一致,适度上限的生活消费支出可以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来度量,城市无保障人群的消费水平与城镇职工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比较接近。另外,经过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基本生活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60%大体相当(见表1)。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上限,可以由消费需求测算简化为收入替代率测算。同样采取农村居民数据为参照,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以60%为合意替代率,二者乘积构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上限水平:

BH=YL×θ

其中,YL代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θ为合意替代率。

3.适度水平的结构分析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由两部分组成,即

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总体养老金给付适度水平前提下,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也存在各自的适度标准,进而形成适度水平下制度内部的合理结构。

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兜底层次属性上看,基础养老金账户的功能在于保障生存底线公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作用是在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提高养老水平。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下限应该是满足最低生存需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也就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体适度水平的下限标准;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上限是基本养老消费需求的一半,按收入替代率标准为30%,即不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个人账户承担另一半的基本养老消费需求,同样不超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这样,总体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度给付区间保持不变,下限为恩格尔系数标准,上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

4.适度水平的测算及比较分析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数据为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6 625.5元,恩格尔系数为37.7%,人均纯收入8 895.9元,则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的适度下限为每月约208元,适度上限为每月约445元。

其中,基础养老金的适度下限就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体给付的适度下限,每月约208元;基础养老金适度上限为每月约223元。基础养老金的适度区间标准比2013年民政部统计的全国城乡低保月平均支出189元高出10%~18%左右。个人账户养老金与缴费档次、缴费年限、投资回报率等因素有关,目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刚刚起步。对于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时点已超过退休年龄的,一般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未超过退休年龄,但超过45周岁的,在允许补缴前提下一般只有最低年限缴费积累。在目前条件下,个人账户养老金不宜规定出下限标准,而宜通过缴费激励等各种方式鼓励参保居民多缴、长缴,这样才能多得、多享受。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上限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0%,每人每月约223元,与基础养老金上限相同,体现制度结构的均衡性。

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是平均每人每月81元,比适度下限208元低60%,少了127元。以此为参照,一些地区逐步上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金过低的状况,但是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养老金仍未达到下限标准。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支出1 43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关于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财政部网站。 ,占公共财政收入129 209.64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1.1%,占公共财政支出140 212.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1%,占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总支出14 490.51亿元数据来自财政部《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财政部网站。 的比例为9.9%,财政负担和支出份额总体较小。如果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从平均

每月81元提高到适度下限208元,只需增加国家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出口补贴”部分,不必增加参保缴费补贴,以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人数为13 768万人计算,平均每人每月增长127元,每人每年增长1 524元,则增加当期财政支出2 098.2亿元,仅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1.6%、公共财政支出的1.5%、财政社会保障就业支出的14.5%,按目前的国家财政能力,是可以负担得起的。

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对策

1.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待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加大各级财政对基础养老金的补助力度。中央根据财力和养老需求状况适当提高最低基础养老金标准,并以各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区间测算为依据,划定基础养老金上涨指导线,既不能低于中央最低基础养老金,又不能搞大跃进无限制提高标准,使基础养老金朝着适度区间发展。同时建立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挂钩的联动机制,对超过最低缴费年限部分,每多缴费1年,基础养老金增发5%,鼓励中青年参保人员长期缴费,以增加缴费年限养老金收入。

二是逐步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加强财政对参保缴费“入口”补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选择高缴费档次的给予更多财政补助,引导城乡居民提升缴费档次和延长缴费年限,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积累。尽快实现个人账户养老金省级统筹管理,并在适合条件下按比例(例如10%~40%)转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代为投资运营管理,提高账户基金收益率。

2.以适度水平为目标缩小地区差距

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消费、物价等存在着明显差异,在当前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保持合理差距是可以接受的。不同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差异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以当地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等因素为参照,测算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区间,以适度水平为目标调整当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给付水平。如果各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都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就能够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地区差异控制在与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相匹配的水平上,排除人为干预或财政竞赛等外在因素,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的地区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

3.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现行低水平、不适度条件下,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上涨机制;二是在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后,城乡居民养老金的自动调整机制。其中,目前的上涨机制宜采取循序渐进策略,而不是一下子提高到适度区间。建议利用3~5年左右时间,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调整到适度水平区间范围,则各地可以以上涨空间为参照测算出每年的平均上涨率,这样也可以稳定城乡居民的保险收益预期。在进入适度水平区间后,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要将城乡居民养老金控制在适度区间内,防止再次低于适度下限或超出适度上限。具体来讲,各地区应以物价上涨率、收入增长率等为参照,测算出相应的养老金正常调整率,实现城乡居民养老可持续发展。

4.完善城乡居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金达不到适度水平的阶段,可以通过完善城乡居民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挥城乡居民资产化收益养老、商业保险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的作用,满足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红利、城镇居民的住房资产等,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例如土地增值收益可持续养老分配、以房养老等形式)来补充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同时,还应该积极探索多渠道扩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可行方案,增加社会捐赠、彩票营业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及股权收益分配、集体经济补助等来源,提高社会养老基金积累。

参考文献:

边恕,穆怀中.2011.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微观测度与动态调整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6):3-11.

范璐璐.2013.辽宁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穆怀中.1998.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

穆怀中,沈毅,等.201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3):56-70.

穆怀中,沈毅,等.2013.农村养老保险综合替代率及其结构分析[J].人口与发展(6):2-10.

穆怀中,张文晓,等.2014.农民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及给付适度水平研究[J].西北人口(2):98-140.

沈毅.2014.新农保、城居保合并破解二元养老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8.

温海红,师山霞,等.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陕西省三市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7-83.

薛惠元,仙蜜花.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基于湖北省6个县区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6):93-91.

薛惠元.2012.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0):170-176.

上一篇:秋雨飞絮散文下一篇:塞下曲注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