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

2022-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

基于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教学的实施

摘要: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使之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工作过程也是学习过程,依照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引导教学过程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会计;工作过程;行动导向;应用

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会计学科的教学一直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实施教学,即在“内容中心”、“指导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下,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在会计职业情境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缺少行动过程。所以,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因为对企业经营活动、会计业务核算流程、会计职业环境等工作过程不熟悉,自我效能感很差,往往不想也不敢去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因此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面对这种状况,只有实施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依照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模仿真实的企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如工作、工作如学习的乐趣,才会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

行动导向的内涵

行动导向来源于行动体系理论,起源于德国,原意为: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人,教师遵循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设置工作任务,通过行动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以及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行动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会计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适合采用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策略。

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教学的实施步骤

做好教学前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思想教育这一步骤需在每学期开学初,特别是新生入学时就开展教育,财经科教研室的组长应组织好每学期初的开学专业思想教育及每学期末的专业学习总结表彰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财经科室的教师应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育和激励中不断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喜爱专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条件的还可以请历年来在会计工作岗位上有突出表现和成就的毕业生回校座谈,作为榜样给予在校学生以鞭策及动力,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与角色定位。

按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工作行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应建立在一个相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行动”作为“行动导向”的核心,应该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需依照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补充及序化,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着眼于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和构建。实施会计工作行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应该将会计主体假设为小型企业(见表1)。

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教学的实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以上的选择、补充及序化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一系列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完成。(1)企业注册。模拟开办一个汽车驾驶员培训公司,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部门和角色,按照公司开业时租赁房屋→公司名称核准→提交公司章程→筹集注册资金→开验资账户→办理验资报告→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代码申请→税务登记→发票专用章等印章刻制等工作行动过程,让学生站在企业的立场去办理,将开办公司所涉及的办理程序、该准备的材料,如何协调好工商、税务部门以及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全部交给学生去探究和处理。学生需到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及银行咨询并收集信息,索取第一手资料。(2)账务处理。当公司开办成功后,应制定会计制度,做好公司的会计核算和应收应付款项的结算。将校办企业安行培训班2006年1月所取得和需填制的原始凭证提供给学生,作为处理经济业务的依据,并提供实物凭证、账簿、报表。从如何建账,发票的使用和管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启用、登记、对账以及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资料的整理、装订、保管等一整套的账务处理程序,都让学生担任主角,完成部门之间的合作,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行动过程的实施,提供资源,给予建议以及记录过程。(3)纳税申报和缴纳。会计专业的学生仅掌握以上的操作还不够,因为会计工作还包括按期纳税申报,缴纳有关税金等重要的工作内容。汽车驾驶员培训公司属于服务性行业,应纳税种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城建税、附加费、车船使用税及其他税种。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掌握企业应交税额的计算、申报表的填写、申报方式和税款的缴纳方法。学生需到税务部门与税收征管员进行交流、使用12366纳税热线、学会使用网络报税系统。(4)财务分析、税收筹划。由于财务分析、税收筹划和会计信息披露需要过硬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需要熟悉会计、税收、金融政策及环境,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校财务部门会计人员、税务人员开办讲座、咨询座谈会或请有关专业人士做经验介绍,并与学生互动交流。(5)实习总结、报告、论文的撰写。利用上述过程形成的会计数据、信息撰写该汽车驾驶员培训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组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辩论会。

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导向教学的实施效果

学生在学习中活跃且主动 由于全部教学内容都是依照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展开的,学生不再感觉枯燥无味。为了获取信息和资源或解决问题,让学生活跃和主动起来,学习时间不仅是课堂上的40分钟或80分钟,学习空间也不仅是教室、学校,而是随时随地,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调节的主动工作过程,把学生的天性智慧充分挖掘出来,实现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超越。

提高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会计工作行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中完成全部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强化了会计操作、组织管理和职业判断等职业技能;培养了语言表达、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社会能力;增加了企业开业、企业信息、工商登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收策划、会计信息披露、会计职业道德等会计工作内容,充分利用财务软件、税务资源、网络资源及专业人士的指导,有了一次次的工作历程和工作经验,使学生不再处于“混沌”状态,学生与会计职业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当学生面对企业招聘时不再“恐惧”或没信心,而是很从容、很自信。近年来毕业的学生,有些已经在会计工作岗位上成为骨干财务人员。

工作行动效果分析与评价

对学习个体实施评价时,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既要关注对显性能力的评价,还要关注对隐性能力的评价,遵循完整性、连续性、互动性及科学性四个原则。

记录性评价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过程中,评价与过程应浑然一体,教师作为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应观察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每一步骤,记录学生的进步程度及各种能力,如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自我调节水平、合作互助能力以及反思控制能力等等。笔者使用了一套核查表记录结果(见表2和表3)。

成果评价 成果只是对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时的学习、沟通、操作技能的评价工具。对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行动策划书、财务报告分析及学习总结等,采用一系列质性与量化的评价表,用来衡量学生掌握会计知识与会计核算技能的程度,考核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工作和学习能力,以及从事会计职业所需要的行為规范、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等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可见,会计教学依照会计工作行动过程展开,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践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推进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美) Robert Delisle.问题导向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与案例解说[CD].北京:九州音像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吴小竹(1972—),女,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

作者:吴小竹

第2篇:工作过程导向的秘书英语教学设计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高职秘书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师资、实训及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并以王毅主编的《秘书英语》一书中第七单元为例,介绍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秘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秘书英语 课程调整 教学设计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工作过程导向正是基于此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众所周知,经“讲授”我们只能理解或者大致理解一部分知识,要把知识记牢到最终运用自如,需要亲身去经历,因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鉴于此,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是一个大趋势,通过这种方式能全面落实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1.秘书英语课程调整

涉外秘书是一种国际化的职业,即要求秘书人员除具备秘书职业相关知识外,还需掌握英语及涉外的事宜。秘书英语作为涉外文秘专业的专业骨干课因此也成为很多教师和企业关注的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的秘书英语课程应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重实践、重技能,力争达到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一致。在工作过程导向下,秘书英语课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工作。

1.1教学计划方面的调整

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针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调研:对企业或用人单位调研,向专家了解,在校生调研,实习生和毕业生反馈等。据此,可针对秘书英语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优化学时安排。

1.2课程内容方面的调整

要围绕所确定的秘书职业能力要求全面改进秘书英语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并举。首先,落实理论课程,再将理论课程内容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依据工作过程设计相关的任务或项目,由学生来完成;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编写过程中,邀请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将第一手材料写进教学内容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和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零距离对接;最后,加大实训教学的比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并投入其中,以增强并巩固学生的专业能力。

1.3师资方面的调整

针对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出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或者具备实际岗位操作经验的教师,这就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走进企业,将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良好结合,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可以采用进修或顶岗的方式,利用正常的教学周期或寒暑假进行充电。此外,与其他院校交流,进行“双师”培训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秘书英语专业教师可以接受“商务或旅游英语”等方面的双师培训。

1.4实训方面的调整

工作过程导向,要求学生必须将学习和工作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做中学,边学边做,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供学生日常训练使用。但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得再真实,学生也会认为这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校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逐步建立“订单培养”模式等,让学生能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赢”。

2.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秘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2.1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的秘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在以上的调整完成后,我们需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提炼和加工。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将理论和实训教学有效、合理安排,以工作过程导向中出现的情况开展实践理论学习,升华理论学习。以秘书英语课程中How Does A Secretary Deal with Meetings?(王毅主编《秘书英语》第二版)第七单元为例,我们可以作如下安排:

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需让学生对任务有一个宏观了解,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媒介整理出完成任务的大体思路,提出问题,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做好应急预案。这样学生会在充满激情和热情的情况下清晰地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汲取相关经验知识。

2.2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课堂教学考核体系的设计

在校内教学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考察体系,将考核落到实处,根据所列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出能够考查并提升学生素质的考查点,予以指导,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如教学内容第一点“向其他人求教如何做会议记录”时,我们可以将:口语中常用的句型,运用的得体与否作为考查点;将学生与其他人展开对话的语言能力和个人沟通能力列为考查点;将学生进行沟通时的礼仪礼节作为考查点;将学生的衣着打扮作为考查点;将学生对整个环节的把握列为考查点,等等。依据这些考查点制定一份严密的考查表,采用学生和教师两套考核系统进行考核工作,这样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成绩,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际操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更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师设定任务,布置学生完成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使学生提高质量意识和效益观念,建立稳定的职业追求和良好的心态。

2.3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考核体系的设计

工学结合的实施有赖于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校外实习我们需建立完善的实习过程管理制度和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制度,同时也需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

对于现在的教学领域来讲,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已经不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如何实现工学结合,如何让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得更好却要不断研究。秘书英语课程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强更需要这样的一个好教学方法,希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秘书英语课程能够实现其应用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Z].2006-12-13.

[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M].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9-11).

[3]王朝晖,刘刚凤,魏华,罗嘉,商务、旅游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和思考,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总第87期).

[4]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5]周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05-8-20,(1).

作者:冯 飞

第3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实用中成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从事药品经营必备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该课程却呈现出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学习兴趣缺乏、教学质量低下等负面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仿真场景,在模拟工作流程中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实用中成药;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

[作者简介]陈爱梅,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7)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学。

“实用中成药”课程是五年制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中成药的应用情况,如药物组成、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是今后从事药品经营必备的专业知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知识涉及面广,内容抽象难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思辨能力才能较好地学习;学时少,内容多,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知识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不能有效发挥学习主动性,课后知识内化缺乏监督、检测和评价。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经过研究、试验,总结出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源自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它建立在对工作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引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本文笔者就以“实用中成药”课程为例,简要介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该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就业单位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药品连锁经营企业、社会药店等,其工作过程是药品的营销,转化成“实用中成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中成药的销售。

第二,创设工作情境。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模拟社会药店这一工作情境进行中成药销售训练。例如,我校校内实训基地“海王星辰”健康药房为仿真药房,其质量管理、布局、结构、操作规程均与社会药店一致,完全能够提供最真实的工作场景。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体验客户、营业员、收银员、店长、经理、执业药师等各个角色,融入工作情境中,零距离接触工作岗位。

第三,分析教学内容,整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中成药销售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中医辨证、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事项等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巧妙运用营销技巧的能力,学会中医正确辨证的能力以及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营销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将上述知识、技能和素养整合成基本素质、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三大模块。

第四,确定教学设计,仿真工作过程。教学情境为仿真社会药店、模拟中成药销售过程,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营业前,学生按角色扮演客户、营业员、店长、经理、收银员、执业药师等角色,主要角色为营业员。营业员整理药品货架,分类摆放中成药,检查药品外包装,做好记录,并打扫卫生。这个阶段需要营业员正确掌握中成药的分类。营业中,学生需要完成四个工作任务:问、辨、荐、药(具体情况见表1)。营业后,学生要继续完成整理中成药、清点账目、总结销售情况等任务。整个过程务必做到真实、高效,让学生真正体会中成药销售的全过程。

任务一:问。这个任务的内容主要是营业员接待客户,询问病情或购药需求。这个任务的核心是询问病情,得到购药者的病情资料,如购药者是什么病症、有什么表现、持续时间、发病病因等,有效的询问是下一任务能否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依据。期间,营业员需具有一定的营销素质,如微笑服务、热情接待、有效沟通等。这个任务回故了学生已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成药的应用奠定基础。

任务二:辨。本任务要求营业员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中医学知识正确辨证。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已学中医诊断学内容,营业员能根据任务一中得到的病情资料,结合自己的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判断,正确得出证,即为辨证过程。这个过程是关键,只有合理辨证才能准确用药,下个任务才能有效进行。

任务三:荐。本任务要求营业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营业员必须较好地掌握中成药药物组成、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合理区分相似中成药的区别使用要点,如此才能推荐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本任务还涉及价格、购药者的购买力、营业员的利益与质量观等,还渗透着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为客户推荐性价比高的中成药是这个任务圆满完成的标志。

任务四:药。本任务要求营业员对购药者进行用药指导。营业员能合理解释中成药说明书,能正确指导用法用量,提出使用注意事项,保证购药者安全、有效、合理地运用所推荐的中成药。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职教界多年来经久不衰的议题,如何改革、怎样改革、如何高效?很多方面都是摸索着前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解决了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使学习过程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此与同仁分享,但更多的“良方妙招”还有待大家共同探讨思索。

作者:陈爱梅

第4篇:“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诞生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小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生教育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怎么办?当欧洲职教白皮书推崇“模块化”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是否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的辩论,极富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改革。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外的“大环境”,即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条件的改革外,还必须在职业学校机构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才能对机构外的改革予以强力支持。

负责制订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在坚持德国职业教育历来主张的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 (全称“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其集成化的课程方案,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自1996年改革序幕拉开至2003年改革深入,8年来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检验,尽管对作为课程标准的“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修订,但改革目前依

1 然还在进行中。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订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即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原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专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形式、教学原则和学习内容,特别指小跨专业的学习目标(通用目标)与本专业的学习日标均采用“学习领域”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专业全部学习领域的数量、名称、学时;描述其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二部分构成。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由各培训职业的情况决定。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来看,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臵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由于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义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也不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

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具体化、精确化。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安排灵活。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的、跨学年的,如普

2 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员”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觅”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培训职业(专业):信息商务员(1997.7.10)

按照德国职教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臵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丁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迄今为止,采用分科课程传授的细节知识,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案例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

但是,鉴于标准形式的课程方案中,其内容描述未区分对工作的组织、方法、手段、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中企业、社会和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对目标描述及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有较大不便。根据富于创新意识的德国职教著名学者劳耐尔教授的研究成果,黑森州教育部的建议方案加进了上述内容。

现以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专业为例,对改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加以说明。

学习领域改进方案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二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构建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出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由于各个职业行动领域所需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根据实际的职业行动领域开发的课程方案,其相应的课程成分,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教师构建的学习情境也将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也各不相同。学校课程安排将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可以更多地按照整个学习年限予以综合和弹性的考虑。鉴于此,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国家标准,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修订“编制指南”时建议,应由国家颁布一定数量的职业行动领域,作为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丁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个特征是: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主体。德国早在1991年3月15日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里就指出,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1996年出台的“编制指南”再次进行修订后指出:职业学校是—个独立的学习地点,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目标,不应简单地、直接地取自培训企业所使用的、联邦政府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而应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以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性视角,紧密结合职教的学习过程加以考虑。为此,职业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应对那些非技能性的教育内容采取课程综合的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具体实施时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职业学校应成为主体。这与国际上“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

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

鉴于1996年背景下改革的紧迫性,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德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直接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白实施以来,伴随着对这一“编制指南”的争论而急需的理论支撑在同步进行。可喜的是在理论探究领域已经并还将获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从“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蕴涵着许多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开发以丁作过程为基点,开拓厂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种全新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川。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利于德国职业学校使用的“框架教学计划”(国家学校课程)与国家制订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国家企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补充,为职教课程的改革开拓了新维度。

第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新课程方案中“学习领域”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因此,与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本质上已不是一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模式了,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行动”的角度进行一种跨专业的、本质上全新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职教教学论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论分析与决策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即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而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过去很少涉及的“行动体系”之中,使职业学校教育行动的维度得到一个质的扩展。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学论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所以,只有对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原则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实施重大改革,特别要在职教专业教学论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行动体系”强化“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使职教师资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职业学校采用非学年制原则与非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高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是普通工程技术教育的翻版,也不再是普通学科专业教学论的复制,而将从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性”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摆脱过窄过深的专业教育对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束缚,使高校培养的教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德国职教界讨论的焦点。由于职业学校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的各州文教部共同制订的“编制指南”,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从德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看,学校课程只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则是联邦政府的职能。企业在德国始终被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学习地点。由企业提出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所以,尽管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

六、七年,但迄今为止,适用于企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中“培训框架计划”的制定程序,还没有职业学校的参与,这表明新课程方案是在尚未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职教界趋向一个新的共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功能的法律界定,并不意味着两个机构一定要进行自我束缚。否则既不利于消除具有不同发展途径和相互竞争的两个教育机构间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且也不利于满足青年人希望在职前教育是打造一个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坚实基础的要求。从学习地点的合作前景来看,为使学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适应变化着的劳动世界和社会

9 发展的动态,要求企业不再把职业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职业学校也应发展成为具有跨地区辐射功能的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成为区域能力开发中心。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培训企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各个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对个案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这就要求首先强化职业学校在制定企业“培训框架计划”时的作用,实现与全德统一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协调一致的颇具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的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改革现有联邦与各州在教育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一个统一的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均适用的综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打造一个更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实现由职教课程改革导致的新的教育合作与分工,实现职教创新新局面。在这方面,布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

总之,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三角关系,探究、构建职教教学论、课程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而引起德国对职教政策的反思,是德国职教界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贡献。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当代德国教育主流思想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第5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趣味教学

【摘 要】钳工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性、经济性社会的到来,这就使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本文分析了钳工目前教学与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提出改进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探讨了以趣味性的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钳工教学中应用,做到“寓教于做”。

【关键词】 钳工教学;工作过程;趣味性

钳工是技工学校曾经作为一门单独专业进行培养,也是大学工科院系金工实习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和机器智能化水平的提高,钳工给人们的印象是停滞不前,甚至要被淘汰的地步。实际上钳工不仅仅是作为培养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础,而且也是生活中一个适应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基本技能,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手工制作的最好学科。我院是培养具有中、高级技能的技工院校,作为专业课的钳工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一、改革前期情况分析

(一)生源情况

(1)入学前的文化程度和性别结构

从2010年开始,我院招收的学生90%是初中毕业,年龄一般是在15岁基本上是从初中学校一毕业直接到我院就读相关专业。我院机械系近三年招收的生源中95%是男生,电气系机电专业学生80%左右也是男生。85%是本地农村户籍的学生。

(2)学生心理状态

学生他们在家里是独生子占大多数。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就没有感受到多少生活压力,吃苦少、个性强,独立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替他人考虑的习惯。在学习上绝大多数被认为是中考的失败者,备受歧视,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硬着头皮选择了学技术,对技术的概念是一个笼统认识,真正了解所学的专业范畴几乎是空白的,对企业的要求和管理认识的少之又少,而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有一种放弃学习的倾向,认为自己初中都学不好,技术更学不好。

(二)钳工教学情况

(1)教材使用。2013年之前钳工实训使用的教材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出版。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如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量具的使用等等,以及对部件、机器进行装配、调试、维修及修理等知识。这些基本技能主要是单独地讲解再配一些技能练习,还是侧重于单项技能,如榔头的制作,角度样板的制作。理论知识多,较全面,这本教材是适合钳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完整地学习,课题练习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反复练习,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味。对于电气控制等非机械专业学习就有一定的难度。

(2)教学方式。我院的钳工教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时间。现在我院没有完全单纯的钳工专业,侧重于钳工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机械类),根据学制有三年制和四年制,相对应就要求参加中级和高级技能鉴定考试,他们每学习期安排6-8周,每周4天左右时间,每天6节课系统地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般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安排5-6周的时间进行技能实习。不管是那种专业学习过程中主要以锯削、锉削技能练习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总体来说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体力消耗较大,比较枯燥,对耐心程度要求较高,对学生意志品质考验是一个考验,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坚持不住,偷懒、逃避,有的甚至直接放弃---不学了。

(三)钳工就业市场情况

通过企业调研和走访,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这种以锯削、锉削技能为主的制造零件方式在企业里并不受到重视,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装配岗位,以及一些维修岗位,企业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证书,而是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技能等级证只是说明你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不代表你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钳工课程改革

(一)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

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机械产品手工制作、装配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产品制造的氛围与情境,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以钳工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工作过程情景化、情景内容任务化、能力培养本位化、项目考核成果化。使学生掌握手工制作零件的基本专业技能;也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2)以典型机械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3)以“教、学、做”一体化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4)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建立生产性实训车间 (5)以专兼教师密切合作构建教师团队 (6)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7)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强化技能训练 (8)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但在编排上就需要跳出学科体系的篱笆,以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能用到的基本操作做成典型的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以满足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借助自编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理论知识框架,变枯燥的知识堆积为生动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和运用。让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紧密相连。教材选用的典型项目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练习技能的积极性。

(1)“万能工匠”职业素养养成

这个任务打破了专业课程与素养课程、企业管理课程脱离开来的惯例。任务中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生动地表述了职业素养对企业利益带来直接影响,关系企业的生命。现场的“6s”管理知识学习更是进一步缩小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让课堂变成企业现场。 (2)孔明锁的制作

孔明锁相传是三国时期孔明根据我国木制品卯榫结构发明的益智玩具。这个任务即传承了历史文化,感受古代技术,又启迪创造发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孔明锁也被中央台第十套“我爱发明”节目制作成片头画面。孔明锁由一根长四方体和另五根在同样大小的长四方体中间开了不同的槽组成。制作时可以六人一组,这六根长四方体加工时即体现了锯、锉等基本技能,又由于都是可以从易到难的加工制作,可以根据实际加工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加工快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大复杂的四方体,加工慢的同学可以加工难度小简单的四方体。对学生组装时这六根四方体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方向,否则组装不起来,可以让学生养成必须按工艺要求执行的良好习惯。组装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工件加工质量对整个组装质量的影响,甚至出现由于工件尺寸和形位公差不合格而不能正确组装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3)七巧板拼图的制作

七巧板拼图是很多学生都玩过的玩具,对自己制作出来更有吸引力。这个任务除了锯、锉外,又增加了钻孔、排孔、攻丝、铰孔等操作技能,还有角度测量等知识。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组装后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技能的不足,感受产品质量的优劣,也可以认识到工件细节的处理对整个产品质量的影响。加工制作过程中排料时卸下的废料可以制作小的工件,培养学生节约成本的意识,这也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4)自卸车模型的制作

自卸车模型是使用薄板制作,主要针对汽车专业和电气控制专业,他们的接触和应用的薄板较多,如汽车外形和控制柜箱体。这一任务体现不同专业的差异化教学。

(5)综合镶配件

这一任务主要针对需要参加技能鉴定的专业适用。目前钳工的技能鉴定还是沿用制作镶配件的考核方式,这一任务主要包含了这些技能要求,满足学生的练习要求。

(三)教学设计思路

每一学习情境都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以钳工实际加工流程为导向,教学过程以一个完整的零件制作过程来进行组织;学生领取任务书后,进行工艺分析、工艺路线制定、钳工工具的选取,检测方案的设计、量具的选用,到最终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每一过程都涵盖了零件的工艺制定、工量具的选用、工艺实施、质量检测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遵循人的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制作的零件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的基本操作开始,到制作包含多种操作的较复杂零件、配合件,最后进入简单机构的制作,使学生随着学习情境,技术复杂程度和学习难度逐渐增加,自主完成工作的程度也逐渐增加。

(1)突出任务驱动的教学功能

本课程教学以任务为中心,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先感知后认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工作任务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训练学生有序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融入知识理论讲解,学生一边学一边做,一边做一边学,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既能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与交流,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为适应教学模式的需要,缩短与企业的差距,扎实有效地锻炼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课程积极推行“三通三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6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覃国庆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旅游行业需求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工作区域,基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对旅游英语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高职旅游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旅游英语工作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覃国庆(1965- ),女,广西来宾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课程论。(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100-03

一、旅游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对从业英语导游的要求

第7篇: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指为完成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涵盖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一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关键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具有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在此必须注意:讲究知识完整性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和注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课程体系,两者之间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

近年来,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体系与企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的重点是要解决“供需”矛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造

对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解构”不能单纯以学生和社会(企业)现实需求为依据,还要关注社会(企业)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不能一味强调校企合作的就业“零距离”,要关注学生认知现状、能力需求、教学规律,关注:

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既有两者的相互认同,也有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这与个体心理、生理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不同个体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但是不同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在自身心理驱动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去理解和加工外来信息,逐步地形成和完善自我知识、技能结构,根据自我设定、自我评价,使个体发展在社会整体中发生同化或异化。在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下,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的不一致。

个体发展的时限性和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个延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任何个体只是这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点。个体发展必须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将一个并列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力图使个体掌握所有的知识与技能,只是整个社会发展延续过程的一段时间内的相关内容。

个体发展的随机性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一个整体的必然设计,但是作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地点、人群和个体的心理驱使下,个体发展呈现随机性。这种随机性往往是不可驾驭的。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特殊性、局限性、时限性和随机性,才能真正做

1 到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学生年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服务。

对现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解构”不是简单的“砸烂”,而是“解剖”,是有序的过程,而非无序的混沌。

“解构”首先是对现有课程中“虬枝”的剔除。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在既定工作岗位基础上实施的培训,具有极强的针对向,而职业教育一般只能是针对“岗位群”实施的教育。细节性的教学往往不是学校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其次是对课程的“枝干”进行分析,分析不是为了简单的保留和剔出,而是通过分析,明确课程的改革的方向,对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整形”手术,形成“强干”再造。

“重构”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通过学习,“量其才、尽其能、劳其智、食其力、乐其心”,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重构”的依据是基于实际生产实践环节的逻辑认识过程。“重构”使个体得以稳步发展,即认识思维、熟能生巧循环向上的发生、发展、创新过程。“重构”的评价是个体和社会的“双元”评价。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重构课程体系,达成共需双方“天人合一”。这些产生和应用于技术和服务于实践的能力,除需要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很多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工作过程的知识和技能。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能力的传授。“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教学应以行动为导向,即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行动的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动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从而能从容面对新的社会需求。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思路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标准开发参与人员来自企业、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三方。 以“工作过程导向”确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与工作任务相匹配。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组织: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建构。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

2 一。要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上海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在课程设置中确立实践课程,达成学生对功能性实践活动的“体验”。实践过程包括具体产品的组装、调试、维修等等具体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生产制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在所有课程中都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

专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开发流程如下: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职业行动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即能力描述的课程体系)—学习情景体系。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景,即将学习领域设计为多个学习情景(又称教学单元结构和单元课程),设计多项任务,并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有机结合。任务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过程不变。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依赖的整体。教学活动的起始,不是以理论或者是实践为前提的,是以实践中包含的技能和理论中富有的知识和技能内涵为基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一个循环向上的过程。这样,学习活动才由低层次的模仿性学习过渡到高层次创新性学习,这个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要十分注意的是:这

3 种循环只有从学习上升为创新,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真正得以体现。

活动设计采用“选取„„典型产品(案例),采用„„教学策略,通过„„实践手段,达成„„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所关注的焦点是知识的存在性状,以及知识与学习者个体精神世界的关系。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社会沟通的可能。只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位置是没有更多意义的,关键是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问题。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评价

对课程设计的评价指的是设计者根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找出不足指出,以便做出及时修改调整。设计者应该选择客观有效的信息搜集、分析数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设计者应该了解有关本课程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的可迁移性 教学的影响程度

课程评价问题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超出了评价本身。课程理念要能主动地生成于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形成制度创新、方式方法革新,并给原有评价行为以激烈的冲击,才是新评价方式得以在学校实施的有效手段。

课程评价的关键是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课程的价值不仅反映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反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这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结构和框架的组成形式,更为学科教学所提供了科学内涵。

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知识的科学性和学生个性、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还是学生,两者之间其实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基本特征即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人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是个体的。

“双元制”课程反映了课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协调。

[功能性评价]

4 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思想,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注重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课程是为企业的生存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所以学校课程制订的依据是企业的需要,课程在功能上要反映这种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课程必须是可操作的,所以课程在功能上还必须能够切实地为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

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企业发展的主人是现在的学生,所以课程还必须具有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的功能。

[结构性评价] 课程结构是建立在课程功能基础上的,通过科学的课程结构,使学生通过最简捷的学习途径,掌握最完整的学科框架,获得最需要的实践知识,把握最合理的发展方向。

[有效性评价] “双元制”教育关注的是课程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必须以课程的功能、结构的正确、合理作为前提。

“双元制”课程的有效性表现在: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的跳跃性、可持续性;学生心理的协调性、学生和社会(企业)之间融合性;企业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同一性、学生为企业发展的贡献性、创导性等。

[发展性评价] 课程是发展的动态概念,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首先就表现在课程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具有与社会、企业、学生同步发展的空间,并为这种发展创造条件。

课程评价应由企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保证课程定位的正确性,也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教学的质量。

企业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导向,学生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基本,教师对“双元制”课程的评价是保障。

“双元制”在教育活动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企业的发展差异,教育的层次差异,决定了“双元制”教育思想贯彻的途径和效果。

第8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

设研究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总体实施方案包括确定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构建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策划学习情境等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实践教学环境构建、考核方法设计、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进行金融专业的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与金融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金融;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209-04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是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改革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按照现实中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任务和情境来组织实施与之匹配的课程建设,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工作在过程、领域和任务等方面的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过程中包含到的完整的程序性的知识,得到职业体验,学到相应的职业技能。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发布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文件中,提出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职业教育,在课程建设中采用的是学科课程的模式,以致于虽然教学内容包含专业的理论,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有对实践技能的训练,但这种技能比较抽象,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具体的工作任务是分离的,学生在学习后不能真正理解自己学的理论和技能与相应职业的关系,不能完整、有序地运用这些知识完成相应的工作,与行业需求相脱节。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则着重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专业实训实习置于中心地位,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来选取、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则作为组织与协调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整个工作过程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程序性知识等,培养学生与行业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这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当前,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而言,其发展的方向就是基于工作过程去开展课程建设。毋庸置疑,根据我国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总体上的实施方案可通过以下的五个方面开展(见图1)。第一,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应选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既要分析行业企业现有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也要预测行业里职业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的新职业岗位及需求,这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根据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的分解,分析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按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分解相关的工作任务,这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第三,构建行动领域,归纳所需的职业能力。这个实施过程也应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即由校企双方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归纳分析其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第四,形成学习领域,根据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论加工,开展课程的设置。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合作设置课程,将职业能力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要注意根据职业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确定课程的先后顺序,从而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

职业素质。第五,策划学习情境,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策划具体的学习单元,在教学实施中达成目标。在策划学习情境时,需要注意从做什么、如何实现计划、计划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具体的设计,实施后也要注意及时评价计划实施的效果,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构想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首先,我们要进行社会需求的分析,确定金融行业需求的职业岗位,从而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比如,银行业需求的岗位有前台柜员、大堂经理、信贷营销、国际业务等岗位,证券业需求的岗位有市场推广、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岗位,保险业需求的岗位有保险营销、核保、客户服务、保险产品研发等岗位。其次,分解金融行业这些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其工作任务。以银行的前台柜员岗位为例,该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办理存款业务、取款业务、结算业务等。然后,按金融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根据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研究其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该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储蓄、会计等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最后,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指导,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

1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的总体步骤。首先,要根据每个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分解其工作任务为各子任务;然后将职业工作中的子任务转换为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任务就是教学项目;最后据此来策划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完成教学项目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项目的实施,将工作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金融专项知识和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和训练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金融专业知识和金融职业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当金融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及工作的技术方法发生变化时,工作任务及子任务也会有所变化,这时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设计教学项目时,高职院校应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按标准的金融业务操作流程,借助各种仿真的教学工具,结合案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实训练习,培养学生金融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在学习情境中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商业银行综合柜员岗位为例,其工作任务为银行的综合柜台业务,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可转化为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存款业务的办理、贷款业务的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办理、代理业务的办理、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学习性的小任务。这些学习性的任务也就是教学项目,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学习情境的策划。下面以其中的三个小任务为例进行说明。

(1)对于其中银行柜员的基本职业素质训练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等。即让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银行的柜台岗位及其制度规范;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领取、使用和保管重要单证及印章,轧账,办理与另一柜员的交接,接待、服务客户,规范书写金额、日期,更正错账等。(2)对于其中存款业务的办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即通过角色互换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等角色,演练如何接待客户,为客户释疑,如何进行柜员的日初操作和日终操作,以及如何具体办理各种不同类型存款业务的开户、存取、计息、销户等;通过对真实的存款业务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存款业务及其制度规范的了解。(3)对于其中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处理此项任务来说,设计的情境活动可包括录像观摩、角色体验、实训操作等。即通过录像观摩,让学生了解银行柜台突发事件的一些处理技巧和方法;通过角色体验和实训操作,让学生轮流扮演银行柜员、客户等角色,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在面对抢劫、诈骗、火灾、爆炸、客户投诉及客户吵闹等银行柜台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应急处理。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金融实践教学环境构建

我们应模拟金融职业工作过程的职场环境来构建金融实践教学环境。其一,要加强对校内金融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合作,模拟全真型的金融机构业务环境及业务流程构建校内的开放性金融实训室。这能给学生营建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全真型的金融业务实训操作平台,按照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相应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金融实训,而且合作的金融企业也能利用此实训室培训自己的员工,还可以校企合作进行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这对双方都是有益处的。在建设金融实训室时,要注意充分利用IT技术和各种专业化软件,而且在空间结构、布局、装饰、道具等方面都要模拟金融企业的工作环境。其二,要加强校外金融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应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让学生能在现实的金融职业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全真化实习,在实践中按金融业务流程进行操作,熟练掌握金融业务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金融职业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中,以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时,也应把“职业能力”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考核方法要注意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考核的方法要多元化。其一,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既有来自学校的评价也要有来自金融企业的评价。具体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在考核学生的单项金融职业能力时,应以学校的考核评价为主,可综合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测验、实验实训及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要注意提高情景模拟、上机操作、案例分析等实践操作的分值比率,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在考核学生的综合金融职业能力时,可结合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表现,由学校与金融企业共同给出考核评价,综合评价学生完成金融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效。其二,对学生的考核要涵盖对其在专业、方法和社会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既要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过程也要涉及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并且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其三,考核时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通过考核调动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积极性。

(五)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专业教材建设

其一,指导思想要明确。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金融专业的教材建设中,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地金融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其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因此,教材的内容及分布结构等要以金融企业的职业岗位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中的各项金融工作任务为主线,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意结合金融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以及金融专业新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与时俱进。另外,还应按照工作任务需要在教材的内容中设计一定的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角色互换、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的金融专业技能训练,让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其二,教材在形式上要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实践性的需要。教材的文字要深入浅出,还要注意图文并茂,比如工作业务的整体流程可以用图示的形式展现,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单证也可用样本图片的形式展现。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要求

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的要求。其一,加强对教师“双师”素质的培训,培训方式应多样化。比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院系可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可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定点培训;还可安排教师带队参加金融技能大赛,通过赛前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也能提高其实践指导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教师熟悉工作过程中的要求和标准,增强其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这样有助于教师改革教学工作方式和方法,将工作任务更好地转化为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设计将金融知识

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其二,充实“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更多的有金融企业经验、具备高技能水平的金融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甚至引进这些金融专业的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董瑞丽,郭福春,王静,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及专业群课程标准与活动载体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孟铁鑫,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3,(3)

[3]张莹,杨利军,从中国职教现状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

(3)

[4]韦天珍,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金融课程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

(5)

[5]丁永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金融课程教改设计[J],职教论坛,2012,(5)

[6]张秋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房地产金融》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1,

(5)

[7]陈倩媚,金融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俞建雄,林振东,潘伟彬,黄颂闻,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舒生]

第9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 “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关键词: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

按照我国当前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高等的技术型、应用型和桥梁型人才,主要为地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及财务软件公司培养直接在一线工作的会计电算化人员。要实现这种特殊的培养目标,必然要求有一种合适的课程体系与之对应,这就给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即构建一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会计电算化领域用人为原则的新型课程体系———“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

因此,“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目标定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懂知识、会应用的高层次财会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要求与原则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管理体制等方面成功的经验,如双元制、MES(就业技能模块培训的简称)、CBE (能力本位教学的简称)等教学模式,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结合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以此为依据确定所需的职业能力,并对此进行分析,以确定课程内容。换言之,就是将会计电算化这一职业群或工作领域分成若干任务,再分析每一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然后按照这些知识与技能的难易程度及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及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安排,建立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职业能力的完整的模块式课程体系。

(一)“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内涵,构建这种职业素质教学模式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培养具有能直接从事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及审计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了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身体心理索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教育需求编制不同的实施性课程计划。一般有三种课程计划:一是“宽基础,活模块”式,强调学生基础厚实、专业面较宽,既利于继续深造,又能通过“专业模块”及时掌握财会专业领域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通过“模块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资格紧密挂钩,让学生毕业时获得职业准入资格,如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三是按“项目”(专业方向)组织教学内容,完成“项目”学习后,学生即可从事该“项目”的操作、服务及管理工作。

3.在教学途径上,一是实行产教结合,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二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考试制度;三是实行“双师型”教师授课制度。

4.在教学管理上,要求实行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分两段培养,前两年按专业大类组织教学,最后一年按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学习一个具体专业方向。

5.在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学生就业和升学的双重需求,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三种课程计划,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对口就业的相关工作。

(二)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应遵循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开发原则。

专业的整合与分流教学计划的开发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适应岗位需要原则

按照CBE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学思想,建立由会计电算化行业一线的专家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指导教学计划开发;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分析入手,根据岗位群(会计电算化、涉税、财务管理、审计等)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确定教学内容。

2.能力本位原则

在制定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时,要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而的 要求,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着眼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 要在职业岗位群的确定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并分解成学年、学期和阶段目标。在专业整合阶段,通过公共课的教学,来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和训 练;在专业分流阶段,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来进行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使能力训练体系 中一般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实践有机结合,真正把公共 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3.产学结合原则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交融、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有机统

一、能力培养与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兼顾。按产学结合的要求, 与企业、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或专业技术等级考核。 4.整体优化原则

专业整合与分流的教学计划要体现整体结构的优化,要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 力的培养,处理好素质、能力、知识的关系,确定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 合理比例,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 .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1贺国庆 [2]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2002. 25(第23卷,总335期)

李志峰,孟庆廉

[3] “交互—探究”实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第23卷,总311期) 栗洪敏,赵文霞

[4] 新会计制度下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初探 教育与职业,2002. 1 梁瑞智

作者:程亮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67001

上一篇: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记录下一篇: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