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通用10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1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类别;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4Q200。

【中图分类号】TU23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5-01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正处于摸索和改革的重要阶段,近几年来,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示范建设校建设、精品课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等工作的应用和推广,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引领当今和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科学性强、逻辑性严密的工作。目前,尽管我们可以说有比较明确的课程改革方向,在方法上也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但是具体的操作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因此,进行广泛、深入的企业调研和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高职室内设计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通过论证构想,大胆改革,开始试行人才培养“2+1”模式。“2+1”模式是指学生入校的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内进行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充分征求家长和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途径:顶岗实习或校内实训。校内实训课程的计划、方案、实施重点都构建到位,学院特选优秀的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课程授课和实践辅导。而选择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将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和职场现场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建筑装饰行业的行家里手。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步骤

岗位(群)分析①、职业资格研究②→工作任务③→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⑤→学习情境设计⑥→教学组织设计⑦

可把以上过程归纳为:

职业分析(①、②)→工作过程分析(③、④)→教学设计(⑤、⑥)→教学实施(⑦)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方向

1.重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重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改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4.转变教学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内、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行动导向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是针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的、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其中包括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方式。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师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学习。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开发

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依托校办企业、利用与企业联合办学、制定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和采用“请、送、传、带、引”等方法,锻炼专业教师队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公司、虚拟工地、虚拟工艺。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我们这类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未来黑龙江省高职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我们要勇于承担起这份责任。

参考文献:

[1]yangtiejunxy.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开发意见.百度文库,2010

[2]姬晓惠.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探.豆丁网,201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2

1 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课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主线,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汽车维修行业、企事业合作, 基于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课程内容重构, 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力求使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1.1 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掌握汽车底盘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能正确使用维修设备与工具对汽车底盘进行维护和修理, 具有分析, 判断和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并通过学习, 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汽车底盘及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 能进行底盘的维修、检测、调试、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1.2 课程的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 掌握汽车底盘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件、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

3) 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件、零部件的检修、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方法。

1.2.2 技能目标

1) 能正确拆缷与安装汽车底盘各总成。

2) 具有熟练使用维修工具及设备进行汽车底盘维修和性能检测的能力。

3) 能够对汽车底盘进行故障的诊断和排除。

2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突出汽车维修的行业特性, 以学生掌握未来就业岗位, 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 课程设计体现在三个注重上: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注重真实工作环境的再现。

2.1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是汽车机电维修, 课程紧紧围绕这个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 维修行业第一线的工作任务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 突出技能调练。

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汽车底盘构造的拆装能力、维护和保养能力、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 这三个核心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注重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 设立了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和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训练, 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2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与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借鉴和使用了与我校合作办学的丰田汽车公司、玉柴集团和一些维修技术培训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缩短了课堂与企业之间的实际距离。教材的编写得到企业行家的指导与参与, 合作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培训资料与维修手册, 网站建设得到企业支持。

2.3 注重真实工作环境的再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的目标是真实再现学生将来就业后的工作环境, 使课程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真实性。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来实现真实工作环境的再现。

3 课程教学的内容

3.1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 主要以项目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课程分为汽车传动系、汽车行驶系、汽车转向系、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四个学习领域, 这四个学习领域涵盖了汽车底盘各总成部分的结构、原理、拆装、检修与故障诊断。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课程注重保持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生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做到“四新”。即“资源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新”。

4 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4.1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方法

将课堂搬到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 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 加之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实现“做、学、教”的有机统一, 也使得课堂与车间保持“零距离”, 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2 案例教学方法

根据实际中汽车底盘常见的故障案例, 课前准备时提前在教学设备上设置好了故障, 上课时教师明确任务后, 首先进行故障演示, 根据故障现象进行分析, 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分析发生故障的可能原因, 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学生之间协作去排除故障, 最后对几种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有的方案可以使故障得以排除。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教、学、做统一的教学观, 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实践证明, 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工学结合教学法

在完成课程的讲授内容后, 见意安排有两周的汽车底盘维修实习, 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本课程学习中, 利用校内的实训环境、学校合作企业的优势, 专门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内容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去完成, 让学生在真正的生产环境中, 体验汽车底盘的结构原理与故障检修过程, 不仅消化了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同时在生产第一线跟维修师傅学习维修的实际工作经验。

4.4“开放化”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实训室开放,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体现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程和在线测试,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由选择内容学习, 检测学习效果和复习所学内容, 老师可以进行在线辅导, 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5 课程的评价

本课程考核既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也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既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样化。课程评价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

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测试包括笔试和口试, 成绩占30%;实践测试为实际操作, 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项, 成绩占70%。

5.2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 在任务分析、技能操作等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 进行测试, 测试包括理论和实践, 过程考核成绩占到学生总成绩的70%。学生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 进行一次总测试, 包括理论和实践, 占学生总成绩的30%。

5.3 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相结合

考核中体现对学生职业素质的, 在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中, 设计了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6 结束语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目前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 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 期待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开发出适合我国中职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

摘要:本文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出发,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对中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打破传统的以教室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 将课堂主阵地建立在实习车间, 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系统的全新中职《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3

摘要:PLC的教学要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遵循“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开发路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真正掌握PLC的应用。

关键词:PLC技能培养;工作过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42-03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体积小、组装维护方便、编程简单、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而在冶金、能源、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传统的PLC教学中,大都以教师为主体,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工作过程教学法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总是在讲完课之后再专门安排实验,人为地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无法独立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把PLC的内容融合到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了对PLC应用的理解,自然地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强记理论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如此的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工作过程的选择

一个好的工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恰当的工作过程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工作过程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解决,这样就会对课程产生不重视的态度,而工作过程过于复杂,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就会产生倦怠的心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选择适当的工作过程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工作过程时,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工作过程必须精练。选择的工作过程数量不能多。只需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工作过程。第二,工作过程必须典型。工作过程要能代表对象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所讲的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工作过程。第三,工作过程必须有系统性。在PLC教学中运用的所有工作过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工作过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能发挥工作过程教学法最大的教育功效。

本文以三菱FX2N系列为机型进行介绍,以自动运料小车的工作过程为例,学生掌握后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尽管PLC的内部结构与微机相似,但其接口、编程语言不一致,因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需要根据PLC本身的特点、性能进行系统设计。设计一个经济、实用、可靠、先进的控制系统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控制要求;

第二步,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PLC的I/O点数;

第三步,确定PLC的型号;

第四步,分配PLC的I/O点,设计I/O电气接口连接图;

第五步,进行程序设计;

第六步,将设计好的程序用计算机输入,进行编辑和检查;

第七步,对程序进行调试;

第八步,保存已完成的程序。

四、PLC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例

按照PLC设计的一般步骤,以工作过程的要求展开教学。

自动运料小车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控制要求如下:

(1)小车由电动机驱动,电动机正转时小车前进,反转后退。初始时,小车停于左端,左限位开关SQ2压合。

(2)按下开始按钮,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小车前进至右端,压合右限位开关SQ1,小车开始卸料。

(3)8s后卸料结束,小车后退至左端,压合SQ2,小车停于初始位置。

(4)具有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等必要的保护措施。

图1运料小车示意图

图2运料小车电路示意图

根据上述的要求,学生很难马上设计出正确的程序。但如果将以上小车的工作过程简化为多个小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一步一步设计,则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个工作:小车停于左端,按下起动按钮X0,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

第二个工作:装料结束后,小车前进至右端,停止前进。

对应这两个工作,程序的输入输出分配关系如表1所示,梯形图如图2所示,从梯形图来看,此程序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正确的程序。

表1输入输出关系表(I/O分配表)

启动按钮:X0停止按钮:X1行程开关SQ1:X2行程开关SQ2:X3极限限位开关SQ3:X4极限限位开关SQ4:X5第三个工作:小车停止前进后,开始卸料,8s后卸料结束。

第三个工作的梯形图设计,与前2个工作相比,基本类似,在难度上没有延伸。此时输入输出关系增加了电动机卸料接触器Y2。

第四个工作:卸料结束后,小车左行,并停在最左端。

图3运料小车接线图

此时,程序在输入输出关系中又增加了电机反转接触器Y1。到此,程序设计基本结束。但是,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短路和过载现象,不仅在硬件上我们要采取措施,在软件设计中同样要采取措施,因此对梯形图还要从全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从而完善程序设计。

图4自动往复部分程序

最后按照评分表给每位学生进行评分,达到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构建自主、协作、开放、竞争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本专业在这个学期的一个教学班中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示范性教学,一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来源于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才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又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正是职业教育最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吴银,王金海,温如春.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广场,2007(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黄俊杰(1982-),男,广东省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科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拖动、PLC自动化设计、机床维修等。

摘要:PLC的教学要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遵循“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开发路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真正掌握PLC的应用。

关键词:PLC技能培养;工作过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42-03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体积小、组装维护方便、编程简单、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而在冶金、能源、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传统的PLC教学中,大都以教师为主体,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工作过程教学法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总是在讲完课之后再专门安排实验,人为地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无法独立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把PLC的内容融合到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了对PLC应用的理解,自然地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强记理论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如此的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工作过程的选择

一个好的工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恰当的工作过程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工作过程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解决,这样就会对课程产生不重视的态度,而工作过程过于复杂,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就会产生倦怠的心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选择适当的工作过程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工作过程时,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工作过程必须精练。选择的工作过程数量不能多。只需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工作过程。第二,工作过程必须典型。工作过程要能代表对象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所讲的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工作过程。第三,工作过程必须有系统性。在PLC教学中运用的所有工作过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工作过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能发挥工作过程教学法最大的教育功效。

本文以三菱FX2N系列为机型进行介绍,以自动运料小车的工作过程为例,学生掌握后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尽管PLC的内部结构与微机相似,但其接口、编程语言不一致,因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需要根据PLC本身的特点、性能进行系统设计。设计一个经济、实用、可靠、先进的控制系统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控制要求;

第二步,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PLC的I/O点数;

第三步,确定PLC的型号;

第四步,分配PLC的I/O点,设计I/O电气接口连接图;

第五步,进行程序设计;

第六步,将设计好的程序用计算机输入,进行编辑和检查;

第七步,对程序进行调试;

第八步,保存已完成的程序。

四、PLC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例

按照PLC设计的一般步骤,以工作过程的要求展开教学。

自动运料小车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控制要求如下:

(1)小车由电动机驱动,电动机正转时小车前进,反转后退。初始时,小车停于左端,左限位开关SQ2压合。

(2)按下开始按钮,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小车前进至右端,压合右限位开关SQ1,小车开始卸料。

(3)8s后卸料结束,小车后退至左端,压合SQ2,小车停于初始位置。

(4)具有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等必要的保护措施。

图1运料小车示意图

图2运料小车电路示意图

根据上述的要求,学生很难马上设计出正确的程序。但如果将以上小车的工作过程简化为多个小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一步一步设计,则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个工作:小车停于左端,按下起动按钮X0,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

第二个工作:装料结束后,小车前进至右端,停止前进。

对应这两个工作,程序的输入输出分配关系如表1所示,梯形图如图2所示,从梯形图来看,此程序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正确的程序。

表1输入输出关系表(I/O分配表)

启动按钮:X0停止按钮:X1行程开关SQ1:X2行程开关SQ2:X3极限限位开关SQ3:X4极限限位开关SQ4:X5第三个工作:小车停止前进后,开始卸料,8s后卸料结束。

第三个工作的梯形图设计,与前2个工作相比,基本类似,在难度上没有延伸。此时输入输出关系增加了电动机卸料接触器Y2。

第四个工作:卸料结束后,小车左行,并停在最左端。

图3运料小车接线图

此时,程序在输入输出关系中又增加了电机反转接触器Y1。到此,程序设计基本结束。但是,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短路和过载现象,不仅在硬件上我们要采取措施,在软件设计中同样要采取措施,因此对梯形图还要从全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从而完善程序设计。

图4自动往复部分程序

最后按照评分表给每位学生进行评分,达到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是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以行动过程为导向,从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构建自主、协作、开放、竞争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本专业在这个学期的一个教学班中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示范性教学,一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来源于工作实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才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又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正是职业教育最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 [1]吴银,王金海,温如春.PLC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科技广场,2007(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黄俊杰(1982-),男,广东省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科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拖动、PLC自动化设计、机床维修等。

摘要:PLC的教学要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遵循“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开发路径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真正掌握PLC的应用。

关键词:PLC技能培养;工作过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42-03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全称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自动控制装置,它具有体积小、组装维护方便、编程简单、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因而在冶金、能源、化工、交通、电力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传统的PLC教学中,大都以教师为主体,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严密性,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此,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工作过程教学法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而且总是在讲完课之后再专门安排实验,人为地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无法独立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把PLC的内容融合到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工作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进了对PLC应用的理解,自然地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强记理论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如此的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工作过程的选择

一个好的工作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恰当的工作过程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工作过程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解决,这样就会对课程产生不重视的态度,而工作过程过于复杂,学生长时间解决不了,就会产生倦怠的心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选择适当的工作过程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工作过程时,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工作过程必须精练。选择的工作过程数量不能多。只需要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工作过程。第二,工作过程必须典型。工作过程要能代表对象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所讲的教育规律、当前的教育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来选择和编排工作过程。第三,工作过程必须有系统性。在PLC教学中运用的所有工作过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有序地编排。工作过程整体排列结构的合理化能发挥工作过程教学法最大的教育功效。

本文以三菱FX2N系列为机型进行介绍,以自动运料小车的工作过程为例,学生掌握后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尽管PLC的内部结构与微机相似,但其接口、编程语言不一致,因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需要根据PLC本身的特点、性能进行系统设计。设计一个经济、实用、可靠、先进的控制系统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控制要求;

第二步,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PLC的I/O点数;

第三步,确定PLC的型号;

第四步,分配PLC的I/O点,设计I/O电气接口连接图;

第五步,进行程序设计;

第六步,将设计好的程序用计算机输入,进行编辑和检查;

第七步,对程序进行调试;

第八步,保存已完成的程序。

四、PLC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例

按照PLC设计的一般步骤,以工作过程的要求展开教学。

自动运料小车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控制要求如下:

(1)小车由电动机驱动,电动机正转时小车前进,反转后退。初始时,小车停于左端,左限位开关SQ2压合。

(2)按下开始按钮,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小车前进至右端,压合右限位开关SQ1,小车开始卸料。

(3)8s后卸料结束,小车后退至左端,压合SQ2,小车停于初始位置。

(4)具有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等必要的保护措施。

图1运料小车示意图

图2运料小车电路示意图

根据上述的要求,学生很难马上设计出正确的程序。但如果将以上小车的工作过程简化为多个小的工作过程,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一步一步设计,则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个工作:小车停于左端,按下起动按钮X0,小车开始装料,10s后装料结束。

第二个工作:装料结束后,小车前进至右端,停止前进。

对应这两个工作,程序的输入输出分配关系如表1所示,梯形图如图2所示,从梯形图来看,此程序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可以设计出正确的程序。

表1输入输出关系表(I/O分配表)

启动按钮:X0停止按钮:X1行程开关SQ1:X2行程开关SQ2:X3极限限位开关SQ3:X4极限限位开关SQ4:X5第三个工作:小车停止前进后,开始卸料,8s后卸料结束。

第三个工作的梯形图设计,与前2个工作相比,基本类似,在难度上没有延伸。此时输入输出关系增加了电动机卸料接触器Y2。

第四个工作:卸料结束后,小车左行,并停在最左端。

图3运料小车接线图

此时,程序在输入输出关系中又增加了电机反转接触器Y1。到此,程序设计基本结束。但是,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短路和过载现象,不仅在硬件上我们要采取措施,在软件设计中同样要采取措施,因此对梯形图还要从全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从而完善程序设计。

图4自动往复部分程序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篇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如何借鉴其成功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体系结合中国国情设计我们自己的课程对职业教育来讲至关重要.从工作任务分析入手,获取职业行动领域,在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这就是德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

作 者:毕然 张贺隆 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吉林长春,130033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642.0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5

作者简介:邓玲姣(1966-),女,广西全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生物专业,研究生学历,教授,从事食用菌栽培和教学研究。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农业高职院校种植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在教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①课程内容没有完全摆脱学科理论体系;②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体系脱节;③实训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工作过程,缺乏职场条件与氛围;④教学方法滞留于传统;⑤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突出,试卷或作业就是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学生在校学习找不到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关联,毕业来到企业,面对一个个生产项目,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导致学校教学和未来就业严重脱节、衔接困难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本课题组于向广西教育厅申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并获批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设计[1],使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设计食用菌菌种场、食用菌栽培与加工场并掌握相应岗位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因此,我们做了下面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尝试。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设计理念:根据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行业和课程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2]。设计思路:《食用菌生产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也是种植类专业的拓展课。通过调查分析广西食用菌行业的现状、用人需求情况和食用菌行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研究、提炼、归纳和演绎出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按食用菌生产典型工作项目重新分类,构建模块,构建适应食用菌生产技术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探索一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组织行业专家反复讨论、论证、修改。

二、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食用菌生产技术》学习领域(课程)是高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也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高级食用菌工及技术主管的水平,并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能胜任食用菌菌种制作、菇场建设、养菌和出菇管理、食用菌加工等岗位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有生产食用菌的基础知识;掌握食用菌消毒灭菌方法和基本操作;掌握食用菌栽培流程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认知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法。(2)职业能力目标。具有识别主要食用菌品种能力;具有熟练制作菌种技术;具有菌种场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菇场(菇房)设计、规划和日常管理的能力;具有当地主栽品种的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制定当地主栽食用菌品种周年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组织、实施年度生产计划的能力;具有识别和防治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能力;具有合理采收和采后处理的能力;具有评定产品质量能力;具有食用菌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职业素质目标。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信息查询、收集与处理能力等[1]。

三、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广西食用菌行业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实际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共设计“生产食用菌基础”、“菌种制作技术”、“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草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珍稀食用菌生产技术”、“药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生产与综合利用”、“食用菌病虫防治技术”、“食用菌产品的采收与加工技术”9大学习情境23个工作项目,筛选出42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3],并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项目化教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注重理论与实践、技能与态度的综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4]。

四、教学实施及教学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主要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准备、提出任务、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总结六个步骤,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六步教学法的原则,进行项目教学的实施。以学习情景3“木腐型食用菌生产技术”中的项目八“平菇生产技术”为例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如表2。

我们的教学实施方案将理论、实践与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等基本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完成复杂任务(项目)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讲述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教学法、旋转木马谈话法、卡片复习法、小组扩展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课程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模块式是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灵魂所在。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结合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本课程考核采用职业素养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过程)考核占总分的60%,终结性考核(期末应知理论考试)占总分的40%,见表3。

六、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学习兴趣(提高75.0%、降低1.8%、不变23.2%)。(2)课堂互动(提高70.0%、降低2.5%、不变27.5%)。(3)自主学习(提高60.0%、降低3.6%、不变36.4%)。(4)科学研究(提高64.0%、降低4.2%、不变31.8%)。(5)技能掌握(提高80.0%、降低0%、不变20.0%)。(6)知识掌握(提高73.0%、降低3.5%、不变23.5%)。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能力明显增强,适应期明显缩短。学生种的灵芝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优秀学生技能作品三等奖。学生每年参加学院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100%,比以前提高几个百分点。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尝试了多种“教学做用”相间、教学互动的一体教学方法,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设计出全面的模块评价表,实现了“基于职业胜任”的教学评价。课程定位准确、教学目标明确。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整合设计能力,达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凤菊,刘纪新,董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AutoCAD》项目化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3 )。

[2]邓玲姣。基于项目教学《植物及植物生理》课程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6 )。

[3]振祥,张胜。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6

专业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教学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探索适合于高职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关键字: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 课程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从业能力,同时也关系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课程教学,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通过对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提炼出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任务分析,整合序化原有课程内容,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堂教学,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式“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过程

(一)明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观念和会计意识。依据《基础会计》在专业中所分担的职业能力与标准,以及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具备会计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各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完成中小企业日常会计工作。

(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遵循的思路是:分析企业实际岗位―分析岗位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根据需要的技能和知识重组教学内容,以企业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

(三)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创设相关的工作情景,以工作任务为引导,采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以实践操作的方式达到教师教,学生学的目的。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将原来分割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融为―体,对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以项目“会计职业基础”为例进行说明。(如表二所示)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改变原有单一考核方式,实施过程化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结果”的考核评定方法。具体分配如下:

过程性考核*50%+终结性考核*50=100%

过程性考核(50%):学习态度、出勤情况(5%)+课堂发言、讨论情况(5%)+课堂实训(20%)+综合模拟实训(20%)

终结性考核(5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戴士弘,毕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缪启军.关于高职高专《基础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oo8(6).[4]何成蓉,谢生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集群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34):IO.[5]翟星红.改革“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83.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 教学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综合布线系统”课程教学中,高职高专综合布线系统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开设“综合布线系统”的专业主要有两大专业:一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其课程定位偏电气控制技术;二是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应用专业专业,其课程定位偏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作为介于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网络的智能楼宇专业,应该明确定位,合理化改革和精细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具有“能设计、能造价、能施工、能监理、能验收”的技能,从而达到学习综合布线技术的目的。

2)缺少实践锻炼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技术型课程,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动手操作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高专缺少适合的“综合布线系统”教学相应的实验设备,难以与实际工程应用密切结合,教学上主要还是通过理论的讲解来教授“综合布线系统”课程知识,这种缺乏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高专培养的“综合布线系统”人才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3)缺少适合的教材

“综合布线系统”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可借鉴的经验很少,加上“综合布线系统”技术往往和行业背景、人才知识结构、系统知识框架等紧密结合,而这些新技术日新月异,很难找到一套适用于高职高专在校学生与教师的系列教材,这给“综合布线系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缺少高技能的教学师资力量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工程应用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等的最新成果应用,而且发展迅速,当前很多高职高专的综合布线系统工作者都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而来,都缺乏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实践经验,在短期培训难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技能,难以跟上新技术变革,因此出现教学内容陈旧,而且广度有限,深度不够的现象。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2.1 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进行企业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会论证,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确定课程就业工作岗位,并完成相关工作“岗位分析”,从而确定岗位所需的具体工作技能,然后对归纳整理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引出对应的“行动领域”,结合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探讨归纳,并形成“学习领域”,最后,再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出通俗易懂的“学习情境”,确定课程标准和学习单元设计,从而完成“学习工作任务”。课程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2.2 课程设计理念

在课程设计上,摒弃了传统课程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理念,确立了以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员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以“综合布线系统”工作过程为指导,以“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实现途径,借鉴德国课程改革模式,利用校企合作进行学习领域开发,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为起点,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按照综合布线现场的实际工作过程,并结合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据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构建了4个学习情境。在课程设计中,教学实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程现场为教学场景,教学组织以工程项目为主体,项目管理为组织模式,实践条件以工程需要为基础,生产设备为实训器材,教学评价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过程考核为评价方式;课程以学生熟悉的普通应用场所:办公室、办公楼、校园及智能小区为对象,设计了办公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办公楼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校园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智能大厦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施工4个学习情境。

2.3 教学学内容的处理

现在“综合布线系统”的教材大多来自普通高校或培训机构,针对高职学校的课本比较少,而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普通高校及培训机构都不同,高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应“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即可,培训机构则重实用性,但却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本科侧重于理论研究,实用性不强,这2种教学内容都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因此,必须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处理,对整合内容取舍上,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工程应用的综合布线主流技术,力求简单实用。综合布线系统的工作流程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工程实施→系统测试→系统验收,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参见图2。

2.4 教学过程设计

把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学多采用现场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学生以下达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边学边做,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不同学习项目中,做到实践部分有理论支撑,理论部分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和理解,每一个学习项目均以下达任务的方法完成,教学组织按照下面流程进行:下达任务(教师进行项目描述及分析,说明完成任务所设计到的知识点,列出参考资料)→确定方案(学生将设计的方案上交给教师,共同方案进行讨论)→制定计划(学生进行方案制定出相关计划)→任务实施(根据计划进行任务实施)→任务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问题进行解答)→任务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在学习态度、协作精神、职业素养等作出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施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摒弃了传统课程以知识学习为目标的理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精选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项目,使学生过程的完整性与学生职业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关系联系更紧密,培养学生具有认真细致、严谨规范、统筹兼顾、思路开阔、诚实守信、严守秘密、经济合理等素质。因此,在高职“综合布线系统“改革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对提高智能楼宇专业及建筑电气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冬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设计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

[2]戴曰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工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3]殷蔚.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施[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4]李付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水电站继电保护应用与设计”课程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 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24-2

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基本思路与流程

1.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入手,强调课程设置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通,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同步,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融合。通过对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劳动任务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与此相关的教育目标和资格目标,并将工作过程贯穿到教学过程当中。

1.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流程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重构流程如下:①校企合作组建团队,广泛开展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调研与分析,确定专业定位;②通过来源于岗位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分析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由此归纳划分成相对应的行动领域;③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转化而形成学习领域;④以来源实际的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系统化的设计学习情境;⑤论证评审后,最终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⑥通过教学实施反馈来逐步优化重构后的课程体系。

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2.1 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调研分析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体现与行业或地方经济之间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首先要进行多方面的调研,可以设计一些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表、企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表等调研表,对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通过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确定人才的需求。

2.2 职业岗位群分析

职业岗位群分析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础,是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对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以确定专业所应满足的具体需要。职业岗位群分析最重要的是要求要具体、明确,要有行业的现场专家参与,以图表形式表达的专业能力对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客观、详尽和可操作性的描述,通过对其分析、归纳进行合理组合。由此确定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专业定位。

2.3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过程结构相对完整的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业工作或某一个工作环节,它包含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能反映独立的职业规范或职业面貌,具有职业的典型性。

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必须要详细分析职业岗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通过问卷、访谈、研讨等形式,对几类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条件、工作职责、任职资格、劳动组织和进行调研。由在职业岗位有突出表现的行业企业在职人员来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归类和确定,把工作对象、内容、方法、产品、组织、环境相似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类,从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在分析时一定要注意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它应该是职业工作中同类工作任务的归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4 划分归纳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要对应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某一类岗位具有相同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它来源于实际工作。按照职业相关性,如工作内容相同、工作性质相同、工作任务前后相关联等,将1或几个类似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为1个行动领域,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这类岗位具有相同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就可以将其视为某一行动领域。

2.5 转化学习领域

对来源于职业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的反思与处理,将来源于工作实际行动领域通过教学转化形成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它应满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名称应与行动领域名称一致,学习领域一般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组成,以框架计划形式表现。每个学习领域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学习领域的排序应该遵从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2.6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各学习领域内的学习单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具体的课程方案。学习情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该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列出相关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从而将课程设置与工作内容对接。

其次要考虑怎样通过选择载体来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完整的职业特征选择相应的载体,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形成若干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之间应该为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每个学习情境不能是工作任务的某个步骤或某个环节,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景要收集相关工作任务,设计项目、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构建学习环境、制订课时与教师安排、制定考核计划。学习任务的选择要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为原则,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六个完整的步骤。可用项目、任务、案例、设备、现象、产品等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选用载体时要注意可迁移性、可替代性和可操作性。

接下来还要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教学方法的选用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改传统的先学后做为边学边做,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为逐步提高学生的的独立性,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采用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演示法、自由工作法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实施要尽量贴近工作实际,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包括平时成绩、操作技能、学习与运用、组织纪律、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独立性、责任心等等。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还要注重配套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课件、动画视频、引导文、工艺文件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7 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在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划分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最终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2.8 课程体系的研讨、论证与评审

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必须经过课程体系开发团队的充分研讨,现场专家及教育教改专家的论证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评审,严格把关,确保课程体系开发的质量和水平。论证和评审主要针对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课程体系所规定学习内容的合理性来进行。

2.9 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反馈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首先要对专业师资进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的培训,从改革理念和开发方法上予以指导,培养专业教师的工程素质和能力。分3年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及时合理调整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邀请现场实践专家共同完善学习情境的教学资源,建成可更新的课程资源库。将所有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形成可选教学情境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取不同情境,并随时追踪新技术,实时更新情境。与现场专家座谈,了解毕业生在岗情况,总结经验,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具体的实施、评价和分析,不断修订完善、优化,从而构建完整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注意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融合,来源于岗位工作实际,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使学习者能从容应对职业环境。目前学校已在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应用电子等多个专业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并实施优化,较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场实际脱节的难题,人才培养效果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9

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侠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而笔者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一件实际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由不同步骤和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在企业中,一般以“作业指导书”的形式明确了每个工作任务包括的工作对象、工具、操作规范和要求。因此确立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1)通过对企业的考察调研获得企业就业岗位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职业能力结构。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制订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拓展目标,如表1所示。

(2)以典型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为载体,组合典型工作项目和基础性学习项目一起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按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行程教学实施方案。

(3)通过对就业学生在本岗位上的跟踪就业调查和企业对于的反馈,建立实际的就业信息,对于课程目标做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体现学生的就业需要,能真正培养双方对口的人才,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就业的需要。

(4)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评鉴体系。

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是学习领域在职业学校学习过程中的扩展。这就是说,学习情境是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的设计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本课程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和积累,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表现在学习情境设计中,本课程培养的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在整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贯穿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方法能力的培养,见表1“情感目标”部分。

(2) 确定可以培养前述能力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学习任务。根据西南片区实际经济现状和本校的自身硬件资源,选择数控机床这一载体,围绕“机械”“电气”两条主线,择取专业知识点,确定知识目标,实现学生由初学者到有能力者的过渡,见表1“知识目标”部分。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论述,通过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的分析与归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数控装调维修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的特点

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在学习情境中获得对“知识点”的认知,是对传统课程体系解构并依据企业典型工作过程中岗位职能力要求对“知识点”实施序化、重构的过程,是在能力解构基础上的知识解构。因此一方面在“适度、够用”基础上保证了必要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

(1)以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主题,直观、易见、实用、便于实现跨学科学习,便于重构关联知识点,侧重“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

(2)以工作实践为起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角色的转换,从形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开始,激发学生兴趣额和联想思维,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照总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索引更新。

(3)针对不同学习情境的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最终使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过程。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学生置身学习情境,联系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随着数控系统的不断更新,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数控专业毕业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04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pdca;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一、pdca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pdca循环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大循环包含若干小循环,互相促进。pdca循环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循环组成的。大循环是小循环的依据,小循环是大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各循环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朝着总目标同一方向努力。二是周而复始,不断循环。pdca循环的4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一个循环完成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循环。三是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定成果,工作就往前推进一步;到了新的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当前,pdca循环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qms的重要理念、原则和工具。借鉴pdca循环,在项目课程开发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pdca模式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pdca模式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八个环节,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均可有pdca循环过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基于这种模式已经完成了八个专业课程的开发,总结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手册》标准,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采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三、基于pdca模式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目前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为主导。“行动”就是个体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按照实际职业工作过程的要求而设置的各种训练或真实的工作工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胜任职业所需要的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在行动中学习”“为行动而学习”“行动即学习”。

行动导向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姜大源将这六个过程作为构建学习情境的六个必备要素,许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也以此为依据进行构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资讯”与“决策”实际应当贯穿于“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四个过程当中。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pdca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如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这门课中,我们将常用工具软件分为六类:文件处理类、图像处理类、影音制作类、系统优化与维护类、系统安全保护类、网络管理与服务类。将每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进行。对每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我们采用pdca模式。

计划(plan)阶段。教师创设工作情境,展示项目完成后作品,出示考核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学习互助组,安装相关软件,确定作品制作目标。

实施(do)阶段。教师先演示使用工具软件制作作品过程,之后学生模仿操作方法进行作品的制作。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答疑。

检查(check)阶段。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检查学生作品制作情况,并记录发现的问题。

评价(act)阶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上传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选取典型代表(正反两方面)作品,由学生演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尤其要点评共性问题,之后学生进行作品改进或拓展学习软件其他功能。教师按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最后作品进行逐一评价。

四、结束语

上一篇:关心同学下一篇:人生感悟微信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