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浅析

2022-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是初中化学教师基于情感性教学理论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组合, 使得情感因素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发挥积极作用。它强调了从情感维度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组织, 但同时丝毫不忽视认知维度上的加工、组织, 以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知道, 无论是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本身, 还是接受教学内容的学生, 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情感现象, 或者说, 都是情知并存、交融的实体。但是在初中化学具体教学中, 这两个因素往往被忽略其一。因此可见, 当前对初中化学教学中重视情感性处理策略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 认知匹配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的认知匹配策略是初中化学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通过调整学生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 从而使所教授的内容更契合学生情感和学习上的需要, 最终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需要的统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良好的教学应该是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要求又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 从而使学生产生乐学体验, 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那么怎样才能使初中化学更好的实施认知匹配策略呢?下面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1)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有趣性和有用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需要。例如在初中三年级学化学前言时, 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和演示实验, 向学生展示化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在学习过程中, 应使学生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 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 从生活走向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如学到碳酸氢钠时, 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份是小苏打, 还可用于治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 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制油炸食物时, 在挂淀粉里加点小苏打, 可使油炸食品酥脆可口。讲到磷酸盐时可介绍为减少污染而正推广的无磷洗涤品。通过化学教师讲授各种常识, 培育和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 真正做到知情意统一。这样, 在学生看来教学内容能够满足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便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听课。

(3) 使教学内容呈现具有新颖性, 激活学生的需要。心理学证明, 一定新颖性且与学生原有知识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最容易激活学生的需要。这就要用信息优化的观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筛选,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 在卤素的教学中, 讲述李比希的“错误之柜”的故事:1962年法国青年学生巴拉尔发现了澳, 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虽先于巴拉尔制得了这种液体, 但他却轻率武断地贴上了“氯化澳”的标签。说明科学家如果粗心大意, 没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就会与重大的科学发现失之交臂。告诉同学们, 科学真理是公正的, 它不从属于权利, 也不依附于名家的威望, 它只偏爱实事求是的人。

(4) 指导学生“重新发现”, 让学生体验成就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相反要是把这些内容改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冲动, 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

(5) 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化学学科的情趣, 带领学生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感染学生的需要。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 通过精心设计,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广泛收集化学学科最新成果, 结合教学内容, 巧妙地包装, 隆重地介绍,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心向。

2 超出预期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超出预期策略, 是指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处理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 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 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 具有新异性、变化性的客观事物超出个体预期, 产生惊奇情绪, 而当个体发现这一客观事物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时, 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学生一旦产生由惊奇转化来的兴趣情绪, 往往会在心理上伴以某种冲动感, 使情感的动力功能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情境性的、即时性的动力作用, 有助于学生产生“跳一跳”去掌握新学习材料的学习心向。

3 挖掘情感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挖掘情感策略, 是指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提炼, 使得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情感因素得以挖掘, 让学生尽可能的感悟到, 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该策略所依据的主要心理学原理是情感的迁移功能、认知评价在情绪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和情感的感染功能。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1) 用化学家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 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品质。科学成果来自于科学家的无私奉献, 来自于科学家的高尚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讲碳酸钠时, 可介绍“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先生的故事。他生产出了自己的“红三角”牌纯碱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他本人也荣获“中国工程学会化工贡献最大者奖”, 并被聘为英国化学工业化学工业学会名誉会员等。他对英、法、德、美等国垄断技术十分愤慨, 将自己多年来研究制碱技术的心得写成《纯碱制法》一书, 将保密几十年的索尔维发公之于世, 为中外学者所敬佩。结合该故事,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典型事例,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完善学生的人格,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鼓励学生追求和创造化学美, 在独立的思维和感受之中加深理解美与真的统一。例如, 当学生发现他的实验数据不符合书本或教师所讲的化学理论要求时, 当学生发现他观察到的现象和思考的问题不能用他学过的理论解释时, 他们常常因为这种不和谐与不融洽而感到困惑与苦恼。这种困惑若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 他们会盲目修改实验数据去适应化学理论的要求, 会逐渐漠视他发现的现象, 废弃已开始的思考。然而, 如果他们能完全独立地或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独立地找到和谐并自洽于化学的体系, 他们会感受较强烈的真与美的统一。

4 结语

以情感为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陶冶学生情操。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由此形成了在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这一领域中的策略体系。期待本文的研究能对初中化学具体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摘要:以情感为手段通过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可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的独特功能, 以发挥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基于此, 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进行探讨亟为必要。文章从认知匹配策略、超出预期策略和挖掘情感策略三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情感性处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卢家媚.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10.

[2]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9) .

[3] 李尚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从活动创新看广播品牌的建设下一篇:基于低碳视角的资源利用环保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