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精选8篇)
1、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并收集纯净的气体”的实验。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1)写出所标仪器的名称:①、②。
(2)描述A中发生的现象:。
(3)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认为A装置和装置相连并产生什么现象时就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写出该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该同学想要收集一瓶纯净的该气体,进一步验证它的性质。连接上述装置的顺序是:(填写各接口字母)。其中,C装置的作用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写出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的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说出它的一个重要用途。
2、小平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当装置B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保证安全,在通入CO气体之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时,拿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进行如下实验:
(1)取氢氧化钙粉末溶于足量水中,有_______________现象出现,小强判断该药品已变质。的一些实验装置。
请结合上图仪器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a,b;
(2)写出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
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显碱性;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4)小芳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
(5)请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不仅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Na2CO
3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碱溶液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
-了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呢?他们设计了
如图三个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Ⅰ是为了;
(2)实验Ⅱ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实验Ⅱ没必要做,你认为他们的理由是;
(3)实验Ⅲ滴入K2CO3溶液,振荡,酚酞试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
入过量的CaCl2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由
实验Ⅰ、Ⅱ、Ⅲ得出结论:CO32-可以使酚酞试液变红;
(4)小组同学在与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
试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
是。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CaO)干燥剂产生了好奇,于是
他们对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这包干燥剂是否变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全部是CaO;猜想二:是CaO和Ca(OH)2的混
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Ca(OH)2;猜想四:
【实验探究】(1)取部分该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后无放热现象,说明这包
干燥剂中不含。
(2)继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出现,说明这包干燥剂中含有--------
(3)为了进一步确定这包干燥剂中有无其他成分,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
方案。
另取部分干燥剂于烧杯中,加水并搅拌,静置后取上层清液于3支试管中。
请你参与实验,并填写表中的空白:
写出方案二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得出猜想成立。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反思了生石灰干燥剂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保存
氧化钙应注意---------------------------
7、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
到有气泡产生,是不是拿错了药品?经检验确认没有拿错药品,而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①已知反应:BaCl2+Na2CO3==2NaCl+BaCO3↓(白色)
②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依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相
“部分”或“全部”)。
【进一步实验】该小组同学用变质的溶液制取不含杂质的氢氧化钠溶液,继续完成中和反应实验。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的上述杂质可加入适量的。
(2)借助于可判断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8、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2)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Al
>Fe>H>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
是;
9.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1)目前世界上60%的镁是从海水中提取的。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提取Mg的过程中,试剂
A可以选用_________,试剂B选用_________,由无水MgCl2制取Mg的反应类型为。
②分离出Mg(OH)2后的NaCl溶液中还含有CaCl2、Na2SO4等杂质,为了获得
NaCl溶液,在分离后的溶液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Na2CO3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实验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是为了除
去;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目的是。
(2)从海水中制得的氯化钠除食用外,还常用作工业原料生产相应的化工
产品,如工业上利用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烧碱、氢气和氯气,试写出上述化学方程式:。
(1)从海水中获取淡水。常用的操作方法是。
(2)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将海水进行可得到粗盐;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SO42-、Ca2+、Mg2+等杂质,有如下操作:①溶解;②加过量的Na2CO3溶液; ③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适量的盐酸;⑤加过量NaOH溶液;⑥蒸发结晶;⑦
过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序号填一种合理组合)。
(4)海水“制碱”。下图是海水“制碱”的部分简单流程。
步骤Ⅲ、步骤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制氨盐水的过程中要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如果反过来,二氧化碳的吸收率会降低。这是因为。
28.(8分)CO2是初中化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
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右图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若将铜网换成铁
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其原因是(用化学
方程式表示)。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人澄清石灰
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
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①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02与NaOH发
生了化学反应,如右图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
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
是。
小雯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
其理由是。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②小虎向甲实验后变瘪塑料瓶的溶液中加入,观察
到现象,从而证明CO2与NaOH已经发生了反应。
1、某学校实验室的废液缸中收集了学生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残留的废液。小红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麽物质?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废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填化学式)。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与结论】(1)小红取少量残留废液和少量氯化钙溶液分别加入到两支试管中,并分别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作对比试验,结果两支试管中溶液均无色,于是小红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你认为小红的实验(填“能”或“不能”)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理由是。
(3)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你选择的试剂是,当加入该试剂时观擦到的现象是。
【拓展应用】(1)若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想要处理废液只得到CaCl2溶液,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反应完全后过滤。
(2)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实验室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导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写一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完成分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下面是来自不同小组的三位同学的实验过程,请你帮组他们分析、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1)欢欢同学先按如有图所示的方法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
入稀盐酸,遍地边震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请你指出欢
欢同学操作中的错误。
(2)迎迎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倾倒了一些稀盐酸之后,她想起还没有加指示剂,于是又补加了几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仍呈现无色,于是他认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你仍为迎迎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妮妮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2ml的氢氧化钠溶液,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震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但在滴入稀盐酸的过程中,妮妮观察到曾有少量气泡出现。请你帮助他分析产生气泡的原因(写出一条即可)
反思与评价】
(1)请你帮迎迎想一想,要想证明她得出的“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应选择的试剂是。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初中化学实验
探究式教学方式还有两个别称, 人们也称其为研究法和发现法[1], 其内涵从字面上便可见一二,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于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事实上, 这种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知悉原理和概念的情况下, 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实验、思考及讨论的过程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 从而发现、掌握原理和结论.很显然, 这种教学方法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对于学生发现能力和研究能力及研究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 同时, 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经过了个人的实际操作, 学生往往会对辛苦得到的结论印象深刻, 这也就方便了后续的理解, 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言, 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 化学实验部分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化学反应的发生离不开实验的揭示, 没有参与到实验过程中, 无异于纸上谈兵, 终是浅淡. 另外, 初中化学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基础, 但却对学生未来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做好化学教学工作的同时, 教师应尽量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 这些都需要实验操作来带给学生切实的感受, 教师演示的实验过程未免过于单调, 另外, 一些化学反应的变化比较微妙, 也不利于全班学生的观察, 故而将学生分散开来, 并在注意好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就显得妙趣横生了.
二、做好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积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强化教学效果.
1. 实验前注意好基本理论的渗透
教师应在进行实验之前做好基本理论和概念的渗透工作, 学生不能盲目地进行实验, 起码要知道实验的大概目的, 实验涉及到物品的一些性状, 以及实验的基本的注意事项, 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反应原理, 也是需要教师做好事前的渗透工作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是十分关键的, 缺乏了适当理论的指导作用, 实践活动就很可能变的盲目, 并且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2], 故而, 教师务必在实验前做好基本理论的渗透工作.
2. 合理安排探究内容
探究式教学法的魅力就在于一半是已知的, 但另一半却是未知的, 并且还需要学生动手去寻找答案, 并且去丰富它们, 对于学生来说, 这无异于是一个小小的发现过程, 如果探究内容设置的合理的话, 能够极大地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如果探究内容的设置不得当,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 氧气的制作实验, 教师应在实验前几天向学生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物质来制取氧气? 请学生观察这种物质的性状, 并注意其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收集氧气有几种方法? 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 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提前的思考, 未必是为了寻求一个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投入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去, 从而能够在实验课程中积极认真地去寻求答案.
3. 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般来说, 化学反应的过程比较复杂, 虽然初中阶段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相对简单, 但是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初中生来说仍然未免紧张, 如果一个人来进行操作的话不仅难以正确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 甚至对一些基本的操作环节也无法熟练而流畅地完成, 这就会影响到化学实验的结果以及数据的准确性, 对此就需要教师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积极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以小组的方式, 通过分工合作, 将整个实验过程顺利地完成. 另外, 一些实验的结果也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 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之, 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化学实验部分的学习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从抽象的化学概念中走入具象的动手操作之中, 对于学生理解问题, 进一步思考问题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同时, 探究式教学方法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化学的兴趣, 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注意探究内容的设置以及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总而言之, 教师只有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积极探索, 才能够提升化学教学的质量!
摘要:初中化学课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化学实验部分是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对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还能够和化学实验的特性相结合, 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及讨论的过程找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本文介绍了初中化学实验与探究式教学法的关系并对如何做好实验环节的探究式教学工作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罗春生.浅谈对初中化学实验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2) :52.
初中化学知识涉及范围广但讲解又不透彻、不祥尽,学生常有理不出头绪、化学知识凌乱的感觉,造成大多数学生由开始的兴致勃勃学习到中途的厌学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在了乐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是突破初中化学知识难学、难掌握的关键。根据教学经验以及目前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我认为化学实验以它獨特的优势,成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化学实验教学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
一、做好演示实验,开足实验课
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变化过程的能力。但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处于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老师不到位、实验药品短缺等问题。要上一节实验课,教师需要亲自准备仪器、筹措药品、组织学生,课后的收集整理工作更是麻烦,所以有的教师干脆就不上实验课,或是很少上一节实验课。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看看、教师说说、认为这样学生易管理、课堂好控制。试想:这样怎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何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呢?今天学生记忆了说教的知识,明天还会乐于去记枯燥的知识吗?基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中认真完成每个演示实验。规范自己的操作,严谨对待每个环节,给学生起到做实验的表率作用。短缺药品想办法购置或寻找生活的代用品。例如制取氧气用到的过氧化氢溶液,可购置医用双氧水代替;金属锌用废旧电池的锌皮处理后代替;氢氧化铜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制取,干燥处理后使用;酸碱指示剂可用牵牛花、葡萄皮等代替。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注意观察,明确观察方法,寻找反应原理,及时联系知识内容,避免盲目只看个红花热闹,让实验流于形式。例如绪言中做镁带的燃烧实验时,耀眼的白光,快捷的反应带给学生的惊奇显而易见,此时我不失时机的将反应原理写在黑板上并将化学式也标注了一下: 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Mg O2 MgO
化学实验现象的奇特,既出乎意料的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记起反应原理也会很容易。
二、做好实验课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的实验课重在组织引导,学习小组采取互助和自愿的原则组建,有利于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在实验课中我坚持链条原则:(1)不强行规定必须的操作步骤,但学习小组根据实验题目理清实验顺序,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做好学生实验中的分工。(2)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不可撒手不管。在指导时,多问其操作意图,少约束步骤、少批评,真正发挥学生实验自主探究的功能,最后要整理实验结果,成就感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伙伴共同努力下完成实验,会有成功的喜悦感,尤其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不愿意在老师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往往躲避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老师发现不了他们的学习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小组实验合作练习的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兴趣和实验能力。
三、创设探究实验练习,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第二学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有目的设计一些实验探究题(或课后的实验习题)鼓励学生按照实验目的要求,根据已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和等待,给足时间思考和理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后,教师指出操作中的疑点,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操作,达到实验题目的。例如: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后,可让学生自行探究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第一组学生设计的方案是:将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铁、铝表面有气体产生,铜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证明铜的金属活动性较弱。由于铁、铝在稀盐酸中反应没有明显区别,该实验不易得出结论。当我看了他们的实验后,首先给以了肯定,理论上铝的反应程度要比铁的剧烈些,应该可以得出结论。但实验中用的铝片可能表面的氧化铝没有去除干净或铝片不纯等原因都会影响该实验的判断。提示学生可以重新做一次实验,该组学生通过思考又补做了一组实验,将铁丝和铝片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现象。理论上铝能把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铁。但此实验现象还不太明显,还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于是学生又考虑到能不能将铁丝分别放入到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铝溶液中呢?动手操作了一下,现象非常明显,方法又简便。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同时,既发展了思维,又规范了操作行为,并学会了反思和评价。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模式完成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增设课外实验活动,拓展思维
“学以致用”既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也是学习的目的,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学生的心态就是认为我学习了化学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使学生在家里能独立完成,进行探索。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奇妙的化学世界。例如铁钉生锈条件的探究,净水器的制作原理,鸡蛋壳成分的探究等等。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需要的满足,心理的平衡,悟性的获得等内在精神活动,饱尝体验学习的喜悦。增设课外活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针对生活实际现象进行讨论和研究。例如对铁生锈现象的解释及如何进行防护,讨论整理出有效措施;解释食用碱面在蒸馒头中的作用,出现馒头有酸味怎样处理;食品箱中常有一小包干燥剂,它是什么成分,探究一下;如何进行土壤酸碱性的测定,提出土壤改良建议等等。初中化学涉及许多生活素材,这有利引发学生兴趣,学生多有好奇心,乐于关注身边事物及发生现象,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和素材,结合实际情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其内心产生学好化学的倾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 马池玉
从开题到现在,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已成为积极投身教改的所有教师的共识。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主体本身参与课堂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探讨教学模式时,不应该仅仅从教学行为上去考虑教学过程而应该从揭示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并使其与客观教学规律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学系统应该由五个教学心理要素组成,并且对应着五个教学行为要素,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及时反馈,促进同化”、“积极探索,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中,“情境--情意”要素和“反馈--同化”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需要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通过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达到高层次的目标认知结构,以保证最佳教学效果的实现。
在化学课实验课中运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指导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形式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是比较可取的。理由有四:
首先,探究--讨论法的运用能比较充分地体现探究的理论思想。该教学思想可以准确地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其模式为“自探—共讨”。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探究--讨论式法中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点拨、掌舵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商讨和辩论中掌握知识,探求真理。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中,变学生机械接受课本提供的现成结论的状况为学生能够提出“是不是”和主动分析“为什么”,以批判的精神接受知识的过程。关于“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在一节讨论课中,几个揭示教材核心的讨论题,就是贯穿整节课的训练主线。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必须首先对化学知识、原理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评论等。惟有如此,讨论者才能正确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长期训练,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就会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比较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思维特征来看,思维中的抽象逻辑较为充分,在与具体形象成分的辩证统一中,渐占绝对优势。随着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进行着从经验型到逻辑型和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并逐步形成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活动中,他们能够看到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是基于这一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讨论课才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究--讨论,不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实现教学目标,在思想认识上提高一步,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形成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自我”形象的树立。此时期,他们愿意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自己,树立自己的形象,尤其是当代中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展示意识都比较强烈,这也是探究--讨论课能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探究--讨论教学法的功能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探究--讨论前的准备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资料,加强化学材料的阅读、理解和理性分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讨论中,为了做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激烈的论辩中还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反应能力等,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讨论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对化学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思维深刻性的增强,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社会、对现实等各方面的认识也会进一步深化,使其人生观、世界观得到升华。
第四,课堂探究--讨论式法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对某一化学现象(或某一个基本实验)进行观察讨论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的甚至是陈旧的观点的束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及发散思维能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学生有能力依据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分析,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发表有水平的见解。在探究--讨论中,通过对相关实验信息的收集、重新组合,通过积极联想、逻辑推理等环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时侯,让学生先回忆生物中呼吸的原理,然后进行大胆的提出猜想,把这学生的猜想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得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否成立。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思想和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还会产生很多对学生非常有益的连带效果。比如: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等等。这些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既能充分地体现探究—讨论教学思想,又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而且能较好地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它是一种较好的课堂组织方式。根据我们实验的教学实践,在中学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式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教师正确的发挥主导作用,是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题。一道好的讨论题,既要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能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精心设计讨论题,是一节讨论课成功的前提。讨论中,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调整溉要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不能使讨论偏离主题,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恰当的诱导、适时的点拨,使“诱”和“思”不断地转化和升华,以利教学目标的实现。
其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探究--讨论式法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同时,教师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不论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适时、适当地予以肯定和点拨。教师要以恰当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讨论法教学一般的程序是: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目;在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供实验事实,经过观察分析,通过讨论,掌握重点、认清难点、提高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更高一个层次上把握教材,提高能力。探究--讨论式教学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有准备。虽然此教学法可操作性很强,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如果总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出现,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其效果,特别是教学的进度。因此,应该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按学生座位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分成不同的派别,各派之间进行辩论;还可以按班级原有的学习小组,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预习提纲分头进行准备,课上推荐代表进行发言,等等。形式上的变化,使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也避免了讨论时冷场和耗时太多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
我们通过探究--讨论式法的第一阶段实验,优化了探究实验课的结构,建立了该模式的雏型,并深入探讨了模式的要素和结构,充分研究分层施教与把握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特别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研究把学习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仿佛探究的问题就是自己提出来的,整个探究实验是自己完成的。
【摘要】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探究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开展探究教学,通过将课堂话语权转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化学实验、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化学教学素材三方面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教学策略
21世纪是创新型人才社会,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更具有竞争优势,提升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在传统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涉及知识面窄。化学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学生本就处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对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浓郁的好奇心。然而,部分教师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反而抑制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原因、提出对策和验证结果。所以,教师应积极落实初中化学探究教学,引导学生不断钻研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认识水平。
一、将课堂话语权转交给学生
探究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化学学科知识,能立足于所学化学知识思考特定化学现象或反应产生的原因。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知识,尚不能适应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也不敢向教师指点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提问,将课堂话语权转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想法,增强学生对化学问题的推敲性。比如,教师在上《水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先介绍氢气的化学性质。教师播放一段燃烧氢气的教学短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氢气燃烧时的现象。教师再提问学生氢气燃烧时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根据气体燃烧现象判断气体组成中是否含有氢气。然后教师播放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动画短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正负两个电极上的现象,并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经过观察可知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负极气体体积为正极气体的2倍。教师再在动画短片上点击燃烧按钮,模拟火柴在正、负两极的状态,提问学生通过火柴在两极上的火焰特点有什么实验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的实验结果,以此来验证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逐渐提高问题深度,促使学生一步步触摸到问题的本质,加强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教师应善于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操作化学实验
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论学习,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化学操作能力,利用化学实践增强学生对化学原理和实验知识的理解程度。由于教学任务紧张,大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记住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注意点。学生没有经过实际操作过程难免对实验会有生疏感,也丧失体验实验乐趣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已有实验条件,多组织学生到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比如,教师在上《走进化学实验室》一课时,教师事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各个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学生打坏、损伤仪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秩序进入实验室,要求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听从教师指挥。教师分别拿起实验桌上的试管、酒精灯、烧杯、铁架台、集气瓶、量筒、试剂瓶、水槽、试管夹、玻璃棒、石棉网,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在介绍仪器的同时允许学生拿起自己实验桌上的仪器就近观察,鼓励学生遇到不解的地方直接向教师请教。然后教师再随机拿起其中一个仪器,提问学生该仪器的名称和用途,检验学生对仪器名称和用途的掌握能力。教师应积极向学生提供化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能近距离观察实验操作,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实验细节,规范自身操作技能。
三、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化学教学素材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前并未接触过化学知识,在学习生僻的化学概念和原理知识时难免无所适从,无法理解化学知识本质。学生往往更能接受熟悉的事物,也更能提起学习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化学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化学联想能力。比如,教师在上《碳与碳的氧化物》一课时,教师先写下碳的化学符号“C”,向学生介绍碳元素。教师再举例说明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教师通过指出金刚石和石墨的主要用途分别为钻石和铅笔芯,加强学生对金刚石硬度高和石墨硬度低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根据两者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对两者在外观、光泽、硬度、导电性、导热性上不同点的掌握。然后教师介绍几种无定型碳,如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教师接着放映几组图片,第一组图片内容为火药、冰箱去味剂,第二组图片内容为食品脱色剂、净水剂,第三组图片为金属、水煤气,第四组图片内容为油墨、染料、橡胶轮胎,有利于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区分四种无定型碳的应用范围。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帮助学生将化学概念与生活事物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运用化学角度看待生活。教师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养成化学思维看待问题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總之,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的知识层面。教师应避免将过多的教学主导权只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形成平等、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师讲解上。因此,教师应从教材已有内容出发,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增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孟献华.初中化学概念形成与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5(2):36-37.
化学教学中,开放演示实验,是渗透探究性教学的良策。从学生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老师做实验,不太注意操作步骤,只注意实验现象。看同学操作则注意每一步的操作,不对立即指出,很注意实验现象,关心能否成功。大多数学生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一旦操作错误,改正后记得特牢。学生很喜欢利用实验进行物质的鉴别,因为各种方法任自己挑选,希望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鉴别出来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因此,教学中大胆地把演示实验向学生开放,除了能引起他们有意注意、增强观察力外,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它以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我对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一)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
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学生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注意力集中,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试。这时在老师的鼓励和点拨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满。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实验。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设计,产生了探索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哪有买实验仪器的,好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是否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等等。看到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笔者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雪碧、可乐均可),其他的实验仪器有:酒精灯、火柴、小木条、两支小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毛玻璃片)、放有两支长短不一蜡烛的小烧杯;药品有:澄清石灰水、石蕊试液。隔天布置时,学生就感到很惊奇:“上化学课要带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的课标题“探究汽水中气体的性质”让学生热情高涨。有的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这时老师及时地强调探究计划:“你准备探究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通过自由发言,补充,归纳出副标题:该气体的物理性质:(1)颜色、状态、气味;(2)密度;(3)溶解性。化学性质:(1)可燃性或助燃性;(2)能否与石灰水反应?(3)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开始实验,学生打开瓶盖,静止着观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有气体产生,气泡冒出,发出丝丝的响声,泡沫溢出瓶口等。“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思考。然后,让学生喝掉一些,用已有的仪器设计收集一瓶气体(可适当摇动瓶子)。有的学生用向上排气法,有的用向下排气法,有的拿着集气瓶不知所措(个别提醒一下),1分钟后,把收集的气体倒入燃有高低不一蜡烛的烧杯中。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加争论后得出结论: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最后,用适宜的方法收集两试管气体,并试验气体的其他性质,推断出气体的名称。结论一出来,有的学生就嚷道:“二氧化碳也可以吃呀?”这时,老师简单介绍汽水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别集中,效果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
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很受学生欢迎。
(三)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
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化学实验作为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仅仅是知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对培养人的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纵观实验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设置者的良苦用心———在化学实验中,不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兴趣的指引下,在自身的感受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个性。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化学实验中,成为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富有创造性的人,懂得团队精神的人;更希望我们的化学课堂,能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浅论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王金平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河南修武
“如果不能创新,不会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出了时代发展对培养人才创新素质的呼唤。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注重观察、质疑探索,诱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 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激发出来,而应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实现。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
2.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特别是以实现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利用生物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均将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列为战略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生物老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善于从学生所接触、所关系的事物中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并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质疑探索
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钥匙,也是发现问题、认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也是通过几种药品:氧化铜、木炭、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稀盐酸等之间的比较和装置(制氧气、氢气)的选择来设计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和装置。
用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的编排顺序,使教学更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甚至争论。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曾说:“学生时代的争论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必要的集体学习和良好的讨论气氛对学习者的信心和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把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从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积极地构建知识,在讨论和争论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学生实验课上,在完成了规定的实验后,也让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实验。如:“实验五”时,让学生设计一个用两种固体加热制取一种密度比空气轻的,易溶于水的气体的装置。“实验六”时,让学生思考怎样用干燥的氢气还原氧化铜,从而更严密、科学地证实此反应中有水生成。“实验七”时,让学生鉴别两块外表相似的石头:一块是大理石,一块是花岗石(主要成分Si O2)。“实验八、九”时,让学生鉴别一些溶液:HCl和H2SO4;
识世界、创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又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人中之上。”正是因为达尔文善于观察,见到别人所未见到的,才使其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能敏锐地观察到从浴缸中溢出的水,且注意到人受到向上的托力,使他连日苦思冥想的皇冠之谜迎刃而解。苹果落地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但牛顿从中看到它不普通的一面,从而提出了万有引力……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与他们敏锐的观察、睿智的思维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使学生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敏锐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生物学科上,敏锐的观察表现为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
在教学中,要把观察任务具体化,设法从隐蔽的细节中带领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异,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怎样质疑、怎样发现。例如,讲“环节动物门”一节时,先给同学们提出观察提纲:(1)用手来回抚摩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2)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观察它的运动,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运动?移动时有无声音?为什么?(3)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又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得慢?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提出质疑: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得快?在粗糙的纸上运动得慢?通过讨论大家得出:蚯蚓主要是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的,玻璃板光滑阻力小,前进速度就快;刚毛的作用类似田径运动员的钉鞋,在光滑细密的玻璃上刚毛难以固定易打滑,而在粗糙纸上,刚毛能很好地协助身体的肌肉运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但可以知道动植物生活的奥秘,学到真实的知识,而且初步掌握研究生物的本领。
三、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突破过去以知Na OH和Ca(OH)2;Na Cl、Ca Cl2和HCl等。从限制条件题设计鉴别方案:只用酚酞试液鉴别三瓶无色溶液:H2O、Na OH、HCl;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四种无色溶液:Na2SO4、Ba Cl2、Na2CO3、HCl。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感悟到化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许多学生所做的实验没有产生爆鸣现象。经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认真地分析,学生应用“爆炸极限”概念,讨论出了改进方法:向试管内挤进一些空气,让其在爆炸极限内爆炸,终于听到了尖锐的爆鸣声。学生顿时雀跃欢呼,实验成功了。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生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44-01
1 创新课堂探究实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兴趣
化学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妙趣横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可以把教材中一些枯燥的实验进行改革创新。引导他们去观察、猜想、探究、分析,然后利用有关原理进行解释。例如:在教学“酸和碱的反应”中的中和反应时,可以利用“会变色的酒”这个小“魔术”代替[实验1],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在课外再做一些类似的实验。其实,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内容用来创设一些趣味实验,如分子不断的运动可用“魔棒生烟”来演示,药品为浓盐酸和氨水,再如讲燃烧的条件时可用“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来演示,还有氢氧爆鸣实验、白磷自燃、二氧化碳与碱的反應、浓硫酸的脱水性等都可以创设为趣味实验。但创设趣味实验不只时表演,图新奇好玩,而是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学习兴趣。在趣味实验后,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找出新奇现象的化学反应的本质,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方法,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利用知识解释现象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课堂探究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想,积极地设计实验方案,认真地操作、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评价实验方案。在试验后让学生积极地反思与交流,并鼓励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大胆地进行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实验的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结合课堂知识和学生实验,合理设计家庭小实验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综合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家庭小实验就成了课堂实验的有力的、必要的补充。设计家庭小实验要做到:(1)实验要便于学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2)家庭小实验要与生活实际要紧密结合,要密切关注课程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实验要有前瞻性,给学生要留有足够的空间去猜想、探究;(4)实验要关注热点问题,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设计如下家庭小实验。
探究蜡烛的组成元素、性质,以及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熄灭的原因;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探究选择的药品及鸡蛋壳放在盛醋的玻璃杯中,并在杯中放一只点燃的蜡烛的实验;探究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CO2含量;金刚石切割玻璃的实验;自制净水装置的实验;探究未知金属性质的实验;自制石灰水的实验;检验食品包装袋是否合格;探究食品包装袋内气体的成分;探究食品包装袋内干燥剂是否变质;检验布料的成分;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及金属的防护;探究家庭沼气池的原理及注意事项;测量本地饮用水的PH;区分生铁和废钢等实验。这些实验操作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能使学生加深对化学新课程知识的理解,不断积累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体系,来验证、拓宽化学课堂的实验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3 组织学生创建化学课外探究活动小组,体验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合作的实验探究过程,靠个人的家庭试验和课堂探究实验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课外探究活动小组。探究的课题让学生经过筛选自己提出,然后让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教师客增设一些有关环保和资源的探究课题。如当地水资源的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的调查,让学生对当地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调查、思考,对这类问题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污染较重的河流,测定当地水及河流的pH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4 开辟化学课外实验室,给学生课外探究提供平台和指导
由于学生的家庭实验条件有限,一些探究实验有可能无法完成,为此,教师应向学校申请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提供课外探究实验室,每两周进行一次课外探究实验指导课。在课外探究实验指导课上,除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设计方案及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及时指导。对表现较好的同学和团队,要及时地表扬,以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主动性。
科学地设计化学探究实验的实施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充实化学教学的内容,丰富化学教学的手段,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化学探究实验的实施方案,使它变得更合理更实用。
参考文献
[1]文庆城,曾澄福.中学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1-4.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07-19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06-13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05-31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探讨论文10-13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9-18
初中化学《盐 化学肥料》说课稿10-18
初中物理化学05-28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07-23
初中化学教材教法09-17
初中化学实验室总结05-24